第七章 修习佛法定慧中的错误和歧路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1]。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2]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同吻合也)。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音策,裂也)水陆飞腾。无不惊慴(音摺)。凡夫昏暗。不觉迁讹(音俄)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音千,皆也)来恼汝。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音杪,微也)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性空正觉的基本认识

佛说:“一切众生灵妙光明的自性本觉真心,本来是圆满的。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众生们因为迷此真理,才有变相作用的妄心,发生痴迷与贪爱。生了痴爱以后,就普遍地遮障了自性本觉的光明。于是自性真空,迷妄变化不息,形成世界万有形形色色种种的存在。所以这十方世界之内,所有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凡是未得到无漏果的人,都是痴迷于顽固性的妄想而生存成长。应当知道:‘虚空生汝心内,(自性本觉的真心)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如果有一个人能够证悟到真心自性,返还自性本无之体。这十方虚空,就完全销殒。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只因一切凡夫智慧昏暗,所以觉不到它变迁的迹象。如果是已经证得果位的大菩萨、阿罗汉等,彼此心精相通,当处湛然清净。其他鬼神天魔精怪之流,自然会感觉不安,便要向你扰乱不休。”

“他们虽然震怒,向你扰乱,但是他们在尘劳烦恼里,你若能住灵明妙觉的自性寂照中,好像‘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他们虽然依靠神通之力,等于外客想来喧宾夺主,是否能够成就破乱,全在你心中的五阴主人。如果自己心中着迷,不能自主,外来的客邪,就得到方便了。若是能够在禅定境界中,当下不迷,即使群魔乱舞,也就无奈你何。否则,就会为之迷惑,堕入魔道,以致形神俱灭,无可哀救。”(以下说明修习禅定的功用过程中,精神发生心理生理的变化,自己误认为已经得道,著于幻觉错觉的魔境,吾佛慈悲,故一一加以分析。)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3]。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4]。少选[5]之间。身能出碍[6]。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音饶)[7]。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8]。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9]。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10]。踞天光台[11]。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12]。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098-1。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13]。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14]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15]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色阴区宇——生理与心理互变范畴的魔境

佛说:“在禅定静虑的当中,消灭一切杂念。如果杂念真能舍离无存,一切精明了然,动中静中,自然都不变移。忆念妄念,还是一样。当你停留在这种禅定的境界上,正像一个开着眼的人,处在很幽暗的房间里。虽然自性心精灵妙清净,但是真心还未发生光明。这种境界,名为色阴区宇。如果像开眼去看晴明,十方洞开无遮,再也没有幽暗的存在,就名为色阴尽。这个人就能够超越劫浊[16]。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坚固妄想为它的根本作用。”(以下列举色阴区宇的十项魔境,佛都说:并非已经得证圣道,如果心里不认为是证圣境,那是很好的境界。假使认为这就是证得圣境,就会落于群邪。)

“(一)在色阴区宇里,精诚研究它的玄妙灵明。觉得自己这个四大之身,忽然脱离羁绊似的。顷刻之间,身体能够脱离了障碍,优游自在。这是精明流溢到眼前的境界。只是功用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二)又因为此心精诚研究它的玄妙灵明,可以彻见身内的一切。自己竟能在身体的内部,捡拾出蛲蛔等虫。可是自身仍旧安然无恙,也不会受到伤毁。这是精明流溢到身体上去,只是精诚专一修行所致。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三)又因为此心向内外精诚研究,那时候的魂魄意志和精神,除了还把握住有这个身体以外,其余的地方,都可以互相涉入,而且还可以互为宾主。这时,忽然听到空中说法的声音,或者听到十方虚空中,同时有人在演讲奥妙的至理。这是精神魂魄互相分离,却与别的精神魂魄互相和合的作用,也可以成就一种善根。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四)又因为此心的澄清皎洁,发露出自心的光明。看见了十方世界,都变成紫金色的光明。一切物件,都化为佛身。或者在那个时候,忽然看到毗卢遮那佛踞坐在天空中的光台上面。还有千佛围绕着,虚空中的无数国土和莲花,都同时出现。这是心魂灵悟,引发平时闻听所习染的境界。因为自心光明的发起,照到一切世界。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五)又因为此心精诚研究它的灵明虚妙,一直不停地在起观察作用。过分地抑制按捺,想要降伏妄念,自然会引起超越制止作用的相反力量。于是,忽然之间,看见十方的虚空,同时都变成七宝或百宝的光色,青黄赤白,各自显现,彼此不相障碍。这是抑制按捺的功力太过于用力所致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六)又因为此心研究到澄清透澈的境界,自心的精光,再不散乱妄动。在夜半暗室之中,犹如白天一样,忽然可以看见种种的物象。而且暗室中的东西,依旧照样存在。这是此心功用细密所致。因此使能见的功能澄清,可以使它洞见幽暗中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七)又因为此心契合圆通,与虚无相融化,觉得四肢同于草木一样,就用火烧刀斫,也没有感觉。用火烧他的身体,不能着热,用刀割他的肢肉,犹如削劈木头。这是生理本能的物理尘性的并合,排除了四大(地、水、火、风)的种性。一直趋向而入于纯一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八)又因为此心力求成就清净之果,净心的功力达到极点,忽然看见十方大地山河,都变成了佛国。并且具足七宝,各色的光明又遍满在虚空之间。同时又看见无数的佛,遍满在虚空之间,都有非常华丽的楼殿。而且下见地狱,上观天堂,都没有障碍。这是平常欣慕佛国胜景,厌恶人间浊世的思想所凝结。日累月积,凝想久了,精神就变化成功这种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九)又因为此心研究至于深远之极,忽然在夜半,可以看见远方的市井街巷,或者亲族眷属等人。甚之,还可以听到他们的说话。这是用功急切,迫逼此心太过,使令心神飞出,所以不受障碍远隔,也能够看见一切。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十)又因为此心研究到精细之极,看见善知识的形体变移不定,刹那之间,无端有种种迁改。这是邪心含受了魑魅,或者是遭遇天魔入于心腹。甚之,会无端说法,通达一切妙义。自己若不认做已经证得圣心,这种魔事,就会渐渐销歇,不可以执著为是。”

“以上所说的这十种禅定中的境界现象,都是色阴的生理与心理,和物理的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情形。因为众生迷顽无知,不自加忖量,遇到这种现象,就迷不自识,自己说是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于是便成为大妄语,结果堕于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你们应当依我所教,在末法时期中,宣扬其中义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得成无上大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17]。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18]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19]。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20]。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21]。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执也)[22]。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23]。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24]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257-1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面)(之)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长断灭解下有脱落,《楞严指掌》补云:此名定心,沈没失于照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受阴区宇——感觉变幻范畴的魔境

佛说:“在修止观、禅定的止定境界中,色阴已尽者。身心的物理互变净尽了,就见到一切佛心,宛如明镜当中,显现出影像,如像似有所得而未能生起作用。犹如睡梦中被魔魇的人,手足宛然存在,见闻之性也不迷惑。只是此心被客邪所魇触而不能动。这种境界,名为受阴区宇。例如被魔魇的人,如果魇力销歇。其心就可离身,可以返观其面,来往去住自由,再无留碍之处,就名为受阴尽。这个人就可以超越见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妄想虚明为它的根本作用。”

“(一)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的人,得到大光明的照耀,其心有所发明。因为内心抑制过分,就在这境界上,发起无穷的悲心,乃至看见了蠢动蚊虻,都犹如自己的赤子,心里发生怜悯,不觉泪流。这是功用摧抑过度。悟则无咎,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只要觉了不迷,久之自会销歇。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就悲,啼泣无限,从此就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二)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然在这中间,生起无限的勇气,其心猛利无比,志齐诸佛,认为三大阿僧祇劫,自己已经在一念之间,就能超越。这种境界,名为功用陵越,草率过分。悟则无咎。就可明白这种境界,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只要觉了不迷,久久自会销歇。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就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从此就失去正受,而致沦坠。”

“(三)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前进得不到新的证验,退后又遗失了原来已经得到的境界。以致智力日益衰微,而堕入不进不退的中隳之地,再无新的见地,心中忽然发生一种大枯竭的境界。在一切时,沉忆不散,自己竟认为这就是勤精进的现象。这种境界,名为修心无慧而自失其心。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忆魔入其心腑,时刻撮紧此心,悬在一处,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四)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慧解过于定力,因此失于猛利,落在智者过之之病。以驾陵一切好胜的个性,怀在心中。疑心自己就是报身佛,因此就得少为足。这种境界,名为用心修行,而亡失恒常反省审察之过。溺于少得的知见,就自命为究竟。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已证得无上第一义谛,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五)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新的证验未能获得,从前的心得又已亡失,历览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际,自己就发生求道多艰难阻的想法。心上忽然发生无尽忧愁。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他人令害其命,以便早得解脱。这种境界,名为失却修行方便对治的法门。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喜欢舍断自己的寿命。或者常怀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从此失却正受而致沦坠。”

“(六)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处在清净的境界中,此心得到安隐以后,忽然自有无限的喜悦产生。心中的欢悦,不能自止。这种境界,名为在轻安境中,却无智慧以自禁。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就笑,在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谓已经证得无碍解脱,从此失去正受而致沦坠。”

“(七)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自谓菩提道业,已经满足,无端生起大我慢(谓我已成佛),这样乃至生起慢与过慢(谓自计自己胜于一切),及慢过慢(谓在胜中更自计已胜),或增上慢(稍见其理,即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卑劣慢(在有道的贤者前,却自甘卑劣,不肯去求学上进),这些慢心,同时发起,对于十方如来,却加轻视。更何况下位声闻缘觉之流。这种境界,虽略有殊胜的见地,但又无智慧可以自救。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向他人说:这些都是泥塑木雕,或者金铜打造的偶像。只有此现在的肉身,方是常住的真佛。为什么不崇拜自己,却来崇敬土木之流。实在是一大颠倒等云云。有些人也深信其言,也跟着他毁碎佛像,埋弃地下。因此使一般众生,自取疑误,入于无间地狱,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八)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在一灵不昧的精明境界当中,圆满地悟到真理,得到一切大随顺的感觉。其心就忽然生起无量的轻安,自言已经成圣,得到了大自在了。这种境界,名为因慧解而获得轻清。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已经满足,更不再求进步。这些人多做无闻的比丘,自误误人,因此堕入无间地狱,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九)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在明悟的境界中,得悟虚明之性。就在悟中归向永灭,认为世间根本没有因果作用的存在。一直认为什么都空了,就是最高的成就。因此空心现前,内心生出断灭的见解。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空魔入其心腑,反而毁谤持戒的人,称他们为小乘。自谓是修菩萨道的人,只要悟到了空就是了。在空的中间,有什么戒可持,又有什么叫做犯戒呢?这种人就经常在信仰他的人家,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为魔力的缘故,震慑住信仰他的人们,对他不生怀疑毁谤的心。如此鬼心久入,或者自吃屎尿,也会同酒肉一样。认为同样都是空的,又何必有香臭之别。破了佛所教导的戒律和威仪,引致他人入于罪行,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十)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尝到虚明的感觉,深入身心骨髓之间。他的内心忽有无限的爱念生起。爱极发狂,便成为贪恋淫欲。这种境界,名为定境安顺入心,缺乏智慧的行持,误入于一切欲念之中。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会有贪欲之魔入其心腑。便一向说贪欲就是菩提大道,不修欲事反不能成功无上正道。于是教化一般人们,平等行欲。能多行淫欲者,就名为修持正法的王子。他们因为受神鬼之力的支持,所以在末世之中能够摄收凡愚等人,多至百千万众,等到魔心生厌,离开了他的身体,魔境中的威德一日丧失,就身陷国法王难。这样去疑误众生,必入无间地狱,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以上所说十种禅定中的境界现象,都是受阴的感觉作用。用心太过,与外魔的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情形。因为众生迷顽无知,不自加忖量,遇到这种现象,就迷不自识。自称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实在都是大妄语,结果堕于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你们也应当依我所教,在末法时期中,宣扬其中义理,使一切众生,都能明白这种道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使其得成无上大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25]。得意生身[26]。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音益,梦中语也)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其)(气)(于旁)人。口说经法。其人(魔附之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少许时也)。或作比丘。令彼(求巧之)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求巧)人。厌足心生。(谓魔)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信者说者)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或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317-1[27](音虎,合也)。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忆知过去事)。或有他心(亦知他人事)。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音于)。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28]。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29]。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30]。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音年)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文句》作深入)。勤苦研寻(《文句》作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宿命(《文句》作静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31]。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音塔,足践也)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敛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始也)。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音立)徒众。讦(音揭,攻也)露人(私)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32](《文句》此作知见)。克(苦也)己辛勤。乐处阴寂(《文句》作勤苦研寻)。贪求静谧(音密,安也。《文句》作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33]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为)不毁粗行。将诸猥(音委,鄙也)(音屑,狎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微也)。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34]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35]。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36]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卷九终)

想阴区宇——想念中精神幻觉范畴的魔境

佛说:“在修止观、禅定的止定境界中,受阴已尽者。虽然没有达到烦恼漏尽的果位,而此心可以离开形体以外。犹如飞鸟出笼,顿时已能由此凡夫肉体之身,刹那之间,上历菩萨道六十圣位的阶梯。得成意生身,随往他方,一切无碍。譬如在熟睡中说梦话的人,虽然他对于其他一切并无知觉,但是他说的话,却是音韵清晰可辨,使在旁不睡的人,都能懂得他的语意。(换词言之,即使不利用这个肉质形体机能,也能够做到想象中所要做到的事情。)这种境界名为想阴区宇。如果妄自起心动念的妄心净尽了,乃至轻微飘忽的浮想也消除了,自性本觉的光明,就会自然显现。犹如久受沉埋的明镜,一时之间,去掉尘垢一般。视一切众生死生始终来去之迹,都如明镜似的了然圆照。这种境界,名为想阴已尽,这个人就能超越烦恼浊[37]。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以粗浮妄想为其根本,使身心内外发起融通自在的作用。”

“(一)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贪爱圆明的境界,使精微的思想更为敏锐,借以贪求善巧方便。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的形体,由别人看来,在顷刻之间,有时会变为出家比丘的形状,有时变为天主,或者妇女,或者出家的比丘尼等。有时他身卧暗室之中,会放出光明。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至诚地相信他的教化。他摇荡了人心,破坏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之事。口中又好说些灾祥祸福变异的事实,或者说某佛在某处出世,或说世界的劫数到了,某时某地要有刀兵战祸的灾难。以种种耸人听闻的危言,使人自相恐怖,致使他们的家财,无故耗散完了。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怪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与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便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在无间地狱。”

“(二)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魔。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贪求游历,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自己的形体不变,而听他说法的人,会忽然看见自身坐在宝色的莲花上面,觉得自己整体化为紫金光团一样。一般在座听法的人,也都是如此,得到平常所未曾有的经验。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暗地里实行贪欲的事。而又好说诸佛应化等事迹。指出某处某人,就是某佛化身来的,某人就是某菩萨化生人间。于是使见到他们的人,就从内心发生虔诚的信仰,渐使邪见秘密兴起,消灭了佛性的种子。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魃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三)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着绵密的妙境,殚精竭虑,去澄清他的精思,贪求契合于佛心或菩萨境界中的妙用。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自己的形体和听他说法的人们,在外表上都没有什么两样。但使一般来听他说法的人,还未闻听他的说法以前,心里就自有所悟似的。念念之间,密密移易。或者得宿命通,知道自己前生的事情。或得他心通,知道别人心里所想的事情。或看见地狱的现象。或知道人间好恶等事情,或口里出言便成为绝妙的诗词偈语。或自会诵出一部很好而有道理的经文。大家都各自欢喜,觉得是从来所未曾有。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生起迷恋他的心理。破坏了佛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的事。口里好说佛有大小之别。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后佛。其中还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的分别。又说菩萨也是如此的。使见了他的人,抛弃了本心,跟着入于邪悟的境界里去。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魅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四)当受阴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想追究万物的根本的知识,深深观察万物的变化性能的究竟原因,自心精明开爽,贪求辨别和分析。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了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的身体自然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可以摧伏一般来求法的人。他们虽然还没有听到什么,却自然地就心里佩服他。他们认为佛法所说的涅槃、菩提、法身,就在现在我们的肉身上。父父子子,历代相生不绝,就是法身常住不绝了。并且指称现在的世界,就是佛国。另外并没有别的净土,也别无光明相好的金色佛身。于是使一般接受相信的人,亡失了以先的信心。竭其身命去归依他,觉得是从来所未曾有。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研究追寻他的心意所喜,破坏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的事。口里好说眼耳鼻舌等,都是净土。男女的两根,就是菩提涅槃的真实所在。他们一般无智慧的人,就相信这些谬论。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蛊毒魔胜恶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五)当受阴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魔。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好预知与遥远的感应之妙。精细去周流研究,贪求冥感作用。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证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能够使一般听众,暂时看见他的身体犹如百千岁以上的人。心里就生出爱慕之念,不能舍离。自己愿意献身为其奴仆,诸般供养,不觉疲劳。并且会使其在座的各人心里,觉得他就是前生的先师,本来就是他的善知识。特别生出一种法爱,如胶如漆般黏着不舍,觉得是从来所未曾有的。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去亲近他。破坏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之事。他的口里好说我在前世,在某一年中,先度某某人。某某人又是我的妻妾或兄弟,所以我今世再来度他。现在与你相随不舍,回到某世界去供养某佛。或者说另外有一个大光明天,佛就住在那里。一切如来也都长期在那里休息。一般无知的人,相信他这种虚诳之言,就遗失了自己本心。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疠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六)当受阴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贪爱知见,勤苦研究寻求宿命的来源。那时候天魔便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证得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能够使一般听众,自知前生的本业。或者就在那里,告诉某一个人说:你现在虽然还没有死,但是已经变了畜生。同时又命令另一个人,在他的后面,凭空地可以踏住他的尾巴,前面这个人果然就站不起来了。于是大家都自然而然会衷心敬仰他。或者有人偶然在心里起了一个心念,他当下就会知道他的意思。他们除了在佛所说的戒律和威仪以外,却更加多做许多难能的苦行。诽谤出家的比丘,骂詈他的徒众。揭发别人的阴私,不避任何讥嫌。口里好说还未发生的祸福事情。到时果然如其所说,毫厘不差。这是被年老成魔的大力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七)当受阴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求更深的定境,严格克制自己,辛勤求道,喜欢住在阴寂的地方,贪求静谧的境界。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证得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在他说法的地方,会忽然无端的得到大宝珠。或者在那时候,魔鬼变化成一个畜生,口里衔着宝珠,掺杂着其他珍宝或简册符牍等奇珍异物。先将这些东西授予他们,后来再附着在他身上。或者诱惑一般听众,令其藏在地下,果然看见地下明月珠在照耀着。使这些听众们,觉得是从来所没有的奇迹。他们多服食药草。平常不大肯吃常人们的好饮食。或者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可是他的身体,还很强壮。这些现象,都因为是魔力所支持而形成的。他诽谤出家比丘,随意骂詈徒众,不避任何讥嫌。口里好说各地的矿藏所在,乃至十方得道圣贤潜迹的地方。如果跟着他去看,往往也会看见些奇异的人在那里。这是被年老成魔的山林土地城隍山岳鬼神等所恼乱。或者宣讲淫秽之行,破了佛的戒律,与一般跟他学习的人,暗中实行五欲的事情。或者也能很精进地修道,完全吃食草木,做事没有定则。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人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八)当受阴清虚灵妙,再不致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求神通的种种变化,而研究变化之元,贪求神力。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证得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或者拿着火把,用手撮弄,将火光分放于在场听众们的头上。这些听众们的头顶火光,都会自长数尺,可是既不觉得热得难受,也不会焚烧到身上,他或者在水面上行走,如履平地。或坐在空中,安然不动。或钻入瓶内。或住在囊中。乃至隔着窗户与墙垣,都可自由出入而没有障碍。只有对于兵器,还不能自在不怕。自说已经是佛,身着普通人的衣裳,接受出家比丘的礼拜。诽谤禅静和戒律,随意骂詈徒众。揭发他人的阴私,不避任何讥嫌。口里常说神通自在。或者也可使人们旁见佛国。这些都是被鬼力所迷惑着的人,其事并不真实。他们赞叹行淫,并不要你戒掉粗秽的行为。而且把猥亵的事,作为传法之用。这是天地间大力的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或是一切草木等的积劫精魅,或是龙魅,或是寿终之仙,复活成魅。或者仙寿将终,自己计算将应死亡,他的形体不化,被其他精怪所附。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些人。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九)当受阴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着寂灭,研究变化之性,贪求入于寂灭深空的定境。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证得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在大众之中,他的形体忽然空了,大家都不能看见他。再从虚空里,突然现出。如此存没可以自在。有时或显现出他的身体,空空洞洞的犹如琉璃一样。或者垂下他的手足,发出一种旃檀的香气。或者他的大小便,犹如厚石蜜一般。他诽毁一切戒律,轻贱一般出家人。口里常说无因无果,一死就永远寂灭。根本没有转世后身的事,更没有什么凡夫与圣贤之分。他虽然得到空寂的功力,而仍然在暗中实行贪欲。并且使一般接受了他共同行欲的人,也能够得到空心的感觉和享受,拨置因果的道理。这是日蚀月蚀的时候。或是植物中的金玉芝草,或是动物中的麟凤龟鹤,偶然得到日月的天然精气,经过千万年而不死。变化成为精灵,存在于人世之间。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些人。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十)当受阴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求长寿,辛苦研究,贪求长生永岁之道,想避免转世的分段生死。希望从变易生死中,使细微的寿命之相常住。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说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好说在各方世界,可以往返无阻。或者经历万里,瞬息之间,便再转来。而且果然在那边取得足资征信的东西。或者在一个地方,一间屋里。几步之内,要你从东边走到西边,你就是拼命快走,经年累月也不能走到。因此使人心里发生信仰,疑心他是真佛在前。他口里常说:十方众生,都是我的孩子。我出生一切佛,我出生这个世界。我是最初的元佛。我的出世,是自然而来。并不是靠修行而得到的。这是住世的自在天魔,使令他的眷属,如遮文茶(奴神、嫉妒女)以及四天王所管属的毗舍童子(啖精气鬼神)等,候得尚未发心的人们利用他的虚明清净,盗食他的精气。或者不因师教,使修行人自己可以亲见虚空中有佛现身,与他说法。自称为持有如金刚坚固的长生不死之术,可以传你,使你长命。或现出美女之身,与他盛行贪欲之事。如此不到一年,就会使他肝脑枯竭。只听他口里自言自语,不知说些什么。旁人听起来,好像与妖魅对话。这个被魔魅的人,自己根本不知道原因。多半会陷于国法王难。而且不等遭到刑戮,就先已干死。如此被魔所困恼,以至于殂殒。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以上所说的十种魔。时当末世的时候。在我的佛法中,出家修道。或附在人身上,或自己现形。都说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仪。先由魔师与魔弟子们,以淫欲为修持的方法,彼此相传。都被这些邪精之类,魅惑了他的心腑。近则九生,多至百世。使令一般真实跟他修行的人,都成为他的魔眷。等到命终之后,心为魔民。丧失了正遍知,堕入无间地狱。你现在不需要先取寂灭。即使得到无学的果位,也应当发愿留住世间,入于末法之中,发起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般具有正心的深信众生。使他们不要着魔,而能得到正知见。我现在已经度你跳出生死。你应当依我所教,才是报佛之恩。这十种禅定中的境界现象,都是想阴的欲求太过,与外魔的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情形。因为众生迷顽无知,不自加忖量,遇到这种现象,就迷不自识。反说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实在是大妄语,结果堕于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要把这种道理,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大家开悟其中义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使其得成无上大道。”

(以上《楞严经》第九卷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无也)(旧也)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音丹,尽也)其类。虽未通(知)其各(类受)(原)(头)绪。(而)(其各类共)(受)(之根)基。犹如野马[38]熠熠(音育,光不定也)清扰。为浮根尘(之)究竟枢穴[39]。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以)此清扰熠熠(者为)元性。(此)(一)入元澄。一澄元习[40]。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41]。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究众)(各)(根)本。于(一一)本类(之)(见其)(灭根)(显)露者(即行阴也)。观彼幽清圆扰动元[42]。于圆元中起(邪)(妄)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43]。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行阴)全破。(显也)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正脉》作识)末那执受[44]。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45]。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考。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46]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去)(来)者。名为有边。计(现在)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47]。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48]。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分也)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49]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50]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51]。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52]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音刊)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53]。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54]。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55]。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变)(错)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56]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57]。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58]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59]。观见(六欲天上境界)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60]。作无为解。(计此)五处(暂时)安隐(以)(便是)胜净(转)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行阴区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动与对宇宙心物认识的偏差

佛说:“在修止观、禅定的止定境界中,想阴已尽者。此人平常的梦想消灭,寤寐一如,昼夜都住在光明虚静的境界中。犹如晴空无障,朗然清明,再没有粗重的前尘影事来往心中。看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犹如明镜照映物象。来了无所黏,过了也无踪迹。只是一片清虚,照了一切事物。当下适应,了然无碍。再没有过去存留的习气。唯有那至真之精灵,了了常明。因此一切万有的生灭根元,都披露无遗。见到了十方世界中的十二类众生,都能够了解他的种类。虽然还不能够通晓他的每一个生命根本的由来,但是已经看到了其共通的生命本能。这个生机犹如游动不定的微明光体,像太阳里的焰影光照一样。捉摸不定而又清明存在有扰扰摇曳的现象。这就是为生理心理活动本能究竟机枢的窍穴。这种境界,名为行阴区宇。如果经由这个既清明而扰扰微明发光的本元性能,再进而入于自性元本澄清之境。元来习性一经澄清,有如波澜平息,化为一道清流。这种境界,名为行阴尽。这个人就能超越众生浊[61]。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妄想潜伏为其根本作用。”

“(一)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这圆常之中,妄自生起计(推理)度(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两种无因论:(1)这个人见到一切万物,本来是无因而自生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此程度,生机已经完全破了。由于眼根本来具有的八百功德。看见了八万劫内,所有的众生,在生命业力之流中,犹如一湾流水的回环往复。死于此而后复生于彼。只见一切众生,如轮转一样回旋其处。而对于八万劫外,都渺冥无有所见。因此便有了这种见解。认为这个世间,十方所有的众生,八万劫以来,本来是无因而自有的。由推理想象,忘失了正遍知。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2)这个人见到一切结果都是无因而来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人对于生命的来源,自己认为既已见到它的根本。知道了人本来生人。鸟本来生鸟。老鸦本来是黑的。鹄鸟本来是白的。人与天人们本来是站立起来的。畜生们本来是横伏行走的。白的既不是靠洗成,黑的也不是靠染造。自从八万劫来,根本就没有改变过。等到这个形体寿命完了,也依旧还是这个样子。我本来就见不到什么菩提正觉之性,哪里更有什么成菩提的事实呢?他认为应当知道现在的一切物象,本来都是无因而来的。由此种推理想象,他就亡失了正遍知[62],堕落成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一外道。建立无因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宇宙万有的根本,是冥然无因而自生的。万有现象,都是自然的规律。起初既无为什么目的之因,终亦无有因之果,相同于自然物理论者的一部分理论。)

“(二)又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这圆常之中,妄自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遍常论:(1)这个人穷究心和心境所生的性能,两处都是无因的。由此修习心空,能够知道两万劫当中、十方空间里所有众生的生灭现象,都是死此生彼循环不息的作用,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心境性是经常存在的(这种理论,相同于精神不灭论)。(2)这个人穷究四大的本元,认为地、水、火、风,物质四大种类的本元性能是经常存在的。由此修习物元,能够知道四万劫当中,十方空间里所有众生的生灭现象。四大性能之体,本来都是经常存在,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四大的性能,是经常存在的(这种理论,相同于物质不灭论)。(3)这个人穷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与生命俱生的我执)和所有身心的执受作用。执著心意识初动之处的本元来源,认为它的性能就本来经常存在。由此修习此本元,能够知道八万劫当中,一切众生都是循环不已。本来就永远存在,始终未失。因此就推想本元性能是经常存在的。(4)这个人既已灭尽妄想的本元,生理上再没有流动运转的作用。生灭的妄想心,已经永远消灭。所以认为在理性中,自然也会是不生不灭。因为他们以为心的推理,设想一个超越妄想的理性,却是经常存在的。总之,他们因为推理想象某一事物的经常存在,而亡失了正遍知,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二外道,建立圆常的理论。”

“(三)又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坚凝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对于自他之间(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外境),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的见解,生出一分无常,一分常论:(1)这个人观察自己的灵妙灵明之心,遍满于十方世界。就以这个澄澄湛湛的便是最究竟的神我。由此推想,我本来遍满十方空间里的一切处,无所不在,凝明不动。一切众生都在我心中自生自死,唯有我的心性,才是常存的。其他一切,则有生有灭的,是毕竟无常性的(这种理论,是瑜伽学术的根源)。(2)这个人不肯反省观察自心,只遍观十方无数无量的国土世间,见到劫运毁坏的时候,无一物可以存在,名之为毕竟是无常的种性。那个空界的性能,却不受劫运影响而毁坏的了,所以就名之为究竟的常存之性。(3)这个人别自反省观察自心,确是精细微密,犹如物质的微尘(相同于物质的原子能)一样,虽然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天然的性能,根本没有移改。它却能够使这个身体,即生即灭。它自己本来是不坏的,因此名我性是常存的。那个从我天然之性流出的生死作用,就名为无常之性。(4)这个人自己知道想阴尽了,见到生命本能活动的行阴的流行不息,就推理行阴就是经常存在的常性。色(心物的光和能)受(感觉)想(思想)现在都已经灭尽,可以就名这些都是无常性的。总之,他们就由此推理想象:一部分无常,一部分是常存的(这种理论,大体相同于现代自然科学和部分哲学中所说的理论,认为主观的物理世界是不存在的,客观的宇宙是存在的)。由此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存的理论。”

“(四)又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坚凝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对于时间和人我,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有边论:(1)这个人心里推想生命活动的本元,是本能地流行不息,可以推测到过去和未来的,就名为有边。推测现在的心,是念念相续不断的,就名为无边。(2)这个人可以看到八万劫初,就有众生存在。对于八万劫以前,寂然不闻不见。认为八万劫以前无闻无见处,就名为无边。当八万劫开始有众生时,就名为有边。(3)这个人认为自己遍知一切,已经证得无边性。其他一切的人,都显在我的能知性之中。但是我却不知其他人等能知之性的边际。于是认为别人都不能得无边之心,只是具有有边之性而已。(4)这个人穷究行阴的空性,就依他所见到的,自心加以计算和想象。认为一切众生的一身之中,都有两面的作用。一半是生起作用的,一半是空的。因此认为世界上一切所有,也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总之,他们都由此去推理想象有边与无边,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理。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四外道,建立有边际的理论。”

“(五)又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坚凝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他所知所见的境界当中,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四种颠倒的见解。就矫说另有一不死的存在。随便建立四种矛盾对立的理论,自己反遍计其所执的谬论:(1)这个人观察生命本能活动中的变化之元,见到迁流不息的,就名之为变。见到相续运行的现象,便名之为恒。见到自己所见之处,就名之为生。见不到能见的根本,便名之为灭。在相续运行的基本原因中,认为另有一个不断的性能,就名之为增。正在相续运行之中,其间有空隙隔离之处,便名之为减。见到其各个存在处,就名之为有。见到其各个亡失处,便名之为无。这些道理,都由用心观察所得而发生差别的知见。如果有求法的人来问他的义理,他就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一切时,都乱其言语,模棱两可,使得来问的人,茫然不解,反而遗失其本来要问的问题。(2)这个人仔细观察其心,都各自没有固定的存在,认为自己因无而得证。如果有人来问,就只答他一个无字,除了无之外,就没有其他言语可说了。(3)这个人仔细观察其心,都各自有他动念的起点处所,认为自己因有而得证,如果有人来问,就只答一个是字,除了是之外,就没有其他言语可说了。(4)这个人见到了有与无,但是他的境界,却陷于矛盾之中,其心也因之而乱。如果有人来问,他就答说亦有就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其辞,使人无法穷诘。总之,他们都是由推理和想象,矫揉乱立虚无的谬论,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五外道,四种颠倒矛盾性的不死矫乱,自己遍计他的虚谬理论为是。”

“(六)又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坚凝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运行不息,犹如无尽之流,于是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有相,心里发生颠倒的知见。或者自己坚意固守此身,说四大(地、水、火、风)种性之色就是我。或者认为我的自性圆融,普遍包含着一切的国土世间。说我之中,本自包括了物理的成分。或者认为眼前的物理光色,跟着我的运用,起循环往复的作用。又说光色本来就是我的附属,一切物理的现象,都是我所显现的。或者认为我依附在生命本能活动的中间,我就在物理色相之中。总之,这些人都推想死后是有相的。便从这四种循环相对现象中,重重反复,可以发展为四四十六种相。或者因此推想,认为烦恼毕竟就是烦恼。菩提(正觉自性)毕竟就是菩提。菩提和烦恼,两种性能,可以并驾齐驱,互不相触。他们都由这种推理和想象,认为死后有相的缘故,而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六外道,建立了五阴(色、受、想、行、识)中的我死后有相,心里发生颠倒的理论。”

“(七)又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坚凝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对于先前已经除灭了色受想的阴境中,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心里发生颠倒的见解。他见到色相终归消灭,心念本来就无所系。他认为受的感触作用也会消灭,一切并无所缀。感觉作用的性能消散了,即使还有生理,如果没有领受感触的想念之心,等于草木一样。现在这个生理实质犹在,尚且无相可得,死后哪里更有相可得。因此推寻,认为死后无相。如此循环研探,由色受想行四阴的互相反复,所以有八无相的理论。从此推理,认为涅槃(自性圆寂)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并无实义,都是究竟断灭的。总之,他们由此推理和想象,认为死后就什么都完了,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七外道,建立了五阴(身心的色、受、想、行、识)中,死后根本无相,心里发生颠倒的理论。”

“(八)又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坚凝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他在行阴还存在的境界里,见到色受想三阴已经灭了,于是就双计有无,认为行阴是有,色受想三阴是无,自体互相矛盾。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一切皆非,生起颠倒的理论。他在色受想的作用之中,看它好像是有,仔细追寻,又是没有。他在本能活动的行阴迁流不息的境界之中,仔细观察它好像是没有,事实上又并不是没有。这样循环往复,穷究以上四阴互相对待的八相,都不是固定的现象。只是随便把住一点,就说死后也是有相存在,也是无相可得。复又推想一切本能活动的作用,都无固定的性能,都是在虚妄的变迁。因此自己心里觉得已经通达大道,已经领悟到真理。认为有无都不是。以致虚实失措,茫然没有把握。总之,他们都由此推理想象,死后一切俱非。身后是昏昏渺渺,没有什么可把握的,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八外道,建立五阴(身心的色、受、想、行、识)中,死后万事皆非,心里发生颠倒矛盾的理论。”

“(九)又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坚凝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却认为身死以后什么都虚无,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七种断灭的理论。他们或认为死后身体断灭,或欲念灭尽,或痛苦灭尽,或极乐灭尽,或极舍灭尽,这样就是毕竟的无。如此循环推求,穷尽七际(地、水、火、风、空、识、觉的七种边际,又有说是四禅和四空天等),现前一切终归于消灭,灭了便不会再有。总之,他们都由此推理和想象死后就断灭完了。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九外道,建立五阴(身心的色、受、想、行、识)中死后都归断灭、心里发生颠倒矛盾的理论。”

“(十)又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坚凝正心,外魔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就认为身死以后,决定是另有存在。于是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有五种涅槃(寂灭)的理论。或以欲界的天人境界,认为就是真正涅槃所依的境界。因为他们看见天人境界的光明清净,就发生爱慕。或以初禅离生喜乐的境界,不受忧虑所逼,认为就是涅槃的境界。或以二禅定生喜乐的境界,不为苦痛所逼,认为就是涅槃的境界。或以三禅离喜得乐的境界,唯有极悦随顺而住,认为就是涅槃的境界。或以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苦乐双亡,再不受轮回生灭性的影响,认为就是涅槃的境界。总之,他们迷于这五种天人有漏境界,认为就是真正清净无为的极致,视这五处是绝对安隐,是最难超胜的清净所依之处。这样循环往复,都以这五处为究竟,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十外道,建立五阴(身心的色、受、想、行、识)境中现出五种的涅槃境界,心里发生颠倒矛盾的理论。”

“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的狂妄知解,皆是自心行阴在生命本能活动中的用心交互作用,所以显现这些狂妄知解的悟境。众生顽迷不识,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就以此愚迷作为正知解,自称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实在是大妄语,结果堕落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你们必须将我所说的话,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一切众生,觉了其中义理。莫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一般真正修行的人,消除此等邪见。使他的身心,开悟真义,对于求无上正觉之道,不遭受枝节歧路之误。不要使自心生起得少为足的偏见,以此作为大觉法王的清净指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63]。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沈细纲纽[64]。补特伽罗。酬业深脉[65]。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66]。瞻顾东方。已(现)有精(白之)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67]。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投胎之)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68]。于十方界。已获其同[69]。精色不沈。发现幽秘[70]。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71]。见闻通邻[72]。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73]。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74]。颠倒妄想。以为其本。(内外湛明,《长水疏》及《要解纂注》皆作内内湛明。)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75]。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76]。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317-1。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77]。娑毗迦罗[78]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79]。摩醯首罗[80]。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81]我遍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82]。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83]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84]。婆吒霰(音现)[85]。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但)于圆融根互用中。(虽)(略)得随顺。便(谓)(此)(融变)[86]一切(皆能)发生。(因之或)求火光明。(或)乐水清净。(或)爱风周流。(或)观尘(能)成就。各各(而)崇事[87](之遂妄)。以此(地水火风之)群尘。(皆为)(生造)(之)本因。(即)(此群尘为)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88]。诸迦叶波[89]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90]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此)明中(本自)虚。(寂遂欲)。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91]。无想天中[92](及四空天)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之中即欲)固身常住。(使其)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93]。诸阿斯陀[94]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95]。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此)(元)互通。(继乃)却留尘劳[96]。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音员,美女也)。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97]。吒枳迦罗[98]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99]。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100]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101]。因果相酬。唯求感应[102]。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103]。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104]。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105]。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106]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107]。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108]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317-1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109]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音庵,熟也)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音驰,丧也)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识阴区宇——唯识境界中所生的偏差

佛说:“当在正定三昧中的人,行阴已经灭尽者。对于一切世间生命活动的本能,那幽清扰动的共同的生机的根本,已经倏然毁裂。向来为生命纲纽的中阴身,在轮回中生生不已的深细命脉,就可以断除它业力的感应而虚悬不著。对于涅槃寂灭的性天之境,将要得到大彻大悟。犹如鸡鸣报晓之后,瞻顾东方,天色已有精光显露。光明的曙色,就要展开了。这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虚静之极,再不向外奔驰放逸,内外都是一片湛然清明,入于无所入之境。因此能够深切明白十方虚空中十二种类的众生,所以感受生命根源的由来。但是他虽然看到了生命由来所执的根源,自己却不受一切种类业力的感召。对于十方世界,已经获得它共同的根源。这种境界,名为识阴区宇。如果在一切业力感召之中,已经把握住它共同的根源,自己再不起反应的作用,再加用功,消磨六根[110]门头的习气障碍。要用时,仍可分而为六。不用时,就可合而为一。看见与闻听的功能,可以互相随意掉换。在互用之中,而又清净自在。十方世界的物质世间,以及身心,都犹如玻璃一样,内外透体明澈。这种境界,就名为识阴尽。这个人就能够超越命浊[111]。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在虚无无象中的颠倒妄想为其根本作用。”

“(一)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返还到唯识[112]的境界。虽然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是对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他能够使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合而为一,或分而可起多种作用,也能够与十方一切种类众生的见闻觉知,融通会合于一,都入于一个圆元的境界中。如果他认为这个还归唯识的境界,就是至真常存的本元因地,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入因有所执之因。等于师事梵天的黄发外道们,认为渺渺冥冥的冥谛,就是道的本元,是同样的错误。因此冥谛外道们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这名第一偏差,建立了以有所得的心,成有所归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生于外道种中。”

“(二)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这还归唯识的境界中,观察万象,认为都是我的自体,所有尽虚空界的十二类内的众生,都是从我一身变化分流而出,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入能非能执,认为唯有那个才是全能的主宰,其他就都有所不能。因此大自在天主现无边各类之身,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二偏差,建立全能有为的心,成能生万事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生在大我慢的大自在天主领域,成为我执遍圆之种。”

“(三)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对于这还归的唯识之境,认为这个就是我所归依的本元。并且自疑我的身心,也是从这个境界里流出,十方虚空,也都从它所生起,就把这个生起万有的唯识境地,作为是至真常住的真身,以为他是没有生灭的。所以在一切有生灭之中,只有这个是常住不变的。他既不认识不生的实相,同时也不认识生灭的本原。但是他就安住沉迷其中,生起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在常非常执,认为另外有一真常的存在,其他一切则有生有灭,是不常住的。他的这种推理,同于自在天人的境界,因此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三偏差,建立了因有所依的心,形成虚妄推理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于圆满中生颠倒之解,名为生倒圆种。”

“(四)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认为这个所知性,就是普遍圆满的能知之性,于是就因知立解,认为十方草木,都是有情,与人无异。草木可以变为人,人死还成为草木。十方草树与人,并无分别,都是有知的。因此发生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知无知执,认为一切有情的生物,与无情的草木相等,都有知觉的存在。这样他便和执一切觉的外道们,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四偏差,推测知觉之心是圆满遍及的,形成虚谬不实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于正知中生颠倒见,名为生倒知种。”

“(五)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圆融无碍的境界中,可以使六根随便互相为用。他在圆融变化之中,对于一切,都发现了它的本能。所以就求火的光明,乐水的清净,爱风的周流,观尘的成就。这些四大物能,他都各各崇拜敬事,认为这四大的物能,就是生成世界的本因,建立本能便是常住不变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生无生执。认为世间种种万象,都由此本能所生,万象都是无常,唯有这本能常住,以为那就是造化的真宰,和一切婆罗门的勤苦锻炼身心,专诚拜火,或者拜水,自求出离生死的人们,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五偏差,执著崇拜物事,迷心从物,建立妄求之因,妄冀求得其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认为可以颠倒化理,名为生颠化种。”

“(六)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圆明的境界之中,认为圆明也是子虚,不但群化幻灭,即使这个虚空,也是永灭无依。就以此理为其毕竟的归依,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归无归执。以一切皆空,都无所归的境界为其毕竟归依,和一切空无想天等,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六偏差,认为圆虚无心,就是道的究竟,因此终究成为空亡之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以一切皆空,断灭生灭就是正果,名为生断灭种。”

“(七)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认为在这个圆满常住的境界中,勤修坚固色身的法门,使此身形常住,就等于是精灵圆满,长生常住永不消逝,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贪非贪执,以一切皆不可贪著,只取此精灵不昧以为究竟,和那些自称无比仙们,但求长寿的仙道,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七偏差,执著生命本元,建立坚固妄想之因,不辞劳苦,趋修长生之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以坚固妄念而延续生命,名为生妄延种。”

“(八)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看到生命的本元,本来都是一体,可以互相通达,只是殊途同归,因此不舍世间尘劳等事,反而恐其消灭净尽。就在此时,以神通力,坐莲花宫,多方变化七宝以庄严自己。多增美女仙媛,恣纵其心,以图享乐,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真无真执,以不真实常住的生命本元,却认为真实常住,和天魔成其伴侣,迷惑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八偏差,发生邪思之因,成立尘劳炽盛的苦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以天魔境界为至道,名为生天魔种。”

“(九)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明白生命本来的境界中,由此分别出圣凡,确有精微粗浅的差别,在其中通疏辨决它的真伪,知道世出世间,都是因果的关系。如果因缘会合,业力感应,犹如磁石吸铁,互相酬还他们的夙业。众生一切作为,都是与清净大道,背道而驰。所谓见到世间一切皆苦,如能断除烦恼,不再去积集苦因,只求灭除烦恼,便是修道的究竟法门,住在已灭生灭心,休止在不生灭的境中,更不再求进步,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定性的声闻乘,和所有不求智慧多闻的僧众、具有增上慢的人(自以为已得无上大道,而生起167-1慢心的,叫做增上慢)成其伴侣,迷惑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九偏差,以圆明精妙不生灭的心境,作为趋向寂灭之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以空为究竟,名为生缠空种。”

“(十)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圆融无碍,清净觉明的境界中,发生研求深妙之心,认为这样就是涅槃的境界,再也不求上进。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定性的独觉乘,和一切从因缘法而悟圣果的缘觉等,不肯回心转向大乘的人们,成其伴侣,迷惑了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十偏差,以泯心无念,入于圆觉,成就湛然清净的湛明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槃圣境,生于自觉圆明境界,执著圆明而不化众生,名为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的人,都因为中途偏差而成狂见,自己迷惑无知,在未到圆满菩提正觉的中途,便发生已经证得满足的知解。其实,都是识心的用心交互作用,唯识所变,所以就成这些果位。无奈众生顽迷不识,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各自就其多生历劫以来所爱好的习气,迷惑了真心,就此休息,认为那就是道果所归的究竟之地,自称已经满足了无上菩提,成为大妄语。或受外道邪魔所感应,等到业果终了,便堕入无间地狱。或者成为声闻缘觉二乘之果,不再增进上进。你们要存心秉持吾佛之道,把这种法门,在我灭度以后,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一切众生,觉了其中义理,莫令知见之魔,自造沉迷之孽,保护修行的人。他如果在中途偶有偏差,应当哀悯救助其心,消灭他的邪缘,使其身心进入佛的正知见。最好使修行人从开始至于成就,都不走入歧路。这个法门,是过去世无数先佛,都乘此道而心得开悟,由此证取无上菩提的。”

“如果识阴尽了,你现在的生理心理诸根,就可以互相替代,交换应用。在互用当中,能够进入菩萨道最终的金刚乾慧,圆明精妙的真心,就能在此中发生变化的妙用。‘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这样才能超越前面所说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至于等觉圆明的果地,进入于自性如来的‘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就是过去先佛世尊们,在奢摩他(止定)毗婆舍那(观慧)的如来大定中,圆觉妙明所分析的魔事。若是魔境现前,只要你能当时认识明白,反求自心,使心垢洗除清净,自然就不落于邪见。那么,五阴心魔消灭了,天魔外境也会摧碎。大力鬼神等,当然褫魄逃逝。魑魅魍魉,也就无法出生。由此而直至菩提,始知本来现成具足,决定不会缺少了哪一点。就是下劣浅智的人,由此增进修行,也会进于自性真心涅槃之境,不再迷闷。”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音甜,安也)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113]。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114]。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卷十终)

解脱五阴和直指明心见性的结论

阿难问:“如果据佛所说的,五阴(色、受、想、行、识)的现象,只是五种虚妄的作用,都是自性妄想心所生的差别关系。我们平常未蒙佛的微细开示,现在请问:在修行进境中,这五阴是一齐消除的呢?还是要次第逐渐来灭尽呢?并且这五种阴境,以什么为界限呢?希望大发慈悲,再加详细的开示。”

佛说:“自性真心的‘精真妙明,本觉圆净’,本来就不滞留于生死和尘垢之间。你要知道,就是这个无尽的虚空,也都是自性妄想所生的境界。一切物理的器世间现象,元本都是自性本觉妙明精真中的妄动作用。犹如前面所说的狂人演若达多,自己迷却本来原有的真头,妄自认影,发生妄想的本元,根本无所谓为什么原因而发生。只是在妄想当中,建立它的因缘[115]性。迷于这个因缘性者,就称宇宙间的事物,是自然的法则。其实,那个无尽的虚空,尚且还是幻有所生的现象。何况寄存于虚空间的事物,说它是因缘的,或是自然的,更是众生妄心的推理想象而已。”

“人们可以知道自己妄想所起的法则,由此才说妄想是因缘所生的。如果根本没有妄想,去说妄想和因缘,也根本元无所有。何况还不知最初的真谛[116]究竟是个什么,便推测它说是自然的呢?所以我再为你发明五阴的本来原因,都同是妄想所生。”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身体原是因你的父母妄想所生。你的心,如果不是妄想,就不能够配合他们的妄想而有此身,用以传续生命。如我以前所说的,想到醋酸的味道,口里就会生涎。心想登高,足心就会酸起。可是眼前既没有悬崖,也没有酸醋,你的身体如果不同于虚妄的妄想一样,何以口里会因讲说酸性就流涎水呢?所以你应当知道,你现在色身的存在,就名为第一重极坚固的大妄想。(色)”

“就如上面所说的:心想登临很高的悬崖,就能够使你的身形真能感受到酸涩。因为有了感受,就能够使你的色身起变化的作用。那么你现在的顺益性的快感与违损性的痛苦,两种现象互相交换奔腾,就名为第二重虚而明的妄想。(受)”

“由于你有思想念虑,指使你的色身起一切作用。你的身体如果不属于思虑之类,那么,你的色身,何以会随念虑所指使呢?何以会在种种吸取外界境象当中,心里发生各种作用,形体就会跟着去取得,与你的思念相应配合呢?醒了就成为思想的心,睡中就形成一切梦境。那么,你的想念摇动妄情,就名为第三重融通的妄想。(想)”

“生理上的变化,念念不得停住,随时随地在运动密移。指甲在长,头发在生,气机在消息往来,容貌在改变衰老。新陈代谢,日夜互相更代,你却没有觉察。如果这些变化不是你自己,何以你的身体会变迁?如果那就是你的本来真心,你何以又不觉不知呢?所以说你的一切行动,都随念念迁流而不停,就名为第四重幽隐的妄想。(行)”

“你在精明清净、湛然不动的境界中,就认这个是永恒不变的心性。那么,它在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外见闻觉知四种现象。如果这个实在就是你精明的真心,就不应该容它受外界熏习染污的妄习进来。何以你们在多年前看到一件奇物,经历若干年后,对于它记忆和遗忘都不存在了。后来忽然重新再看到那件奇物时,就会宛然记忆起来。那个记忆一点也不曾遗失呢?那么,在这个明白精了、湛然不动的境界中,念念俱受外界外物的熏染,无法可以计算它究竟有了多少。因此你应当知道,这个湛然不动的心境,并不是真心。它犹如一股急快的流水一样,从表面粗看起来是很恬静的,其实只是流动太急,所以你看不见它在流,并不是真实不流。如果这个境界,不是妄想的根源,它哪里会受外界事物妄境的熏习呢?除非你的六根,修到随心所欲,可以互相开合的时候,这个妄想,是无时消灭的。所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的作用,其实都是一连串的几微妄习所生。就是那个湛然明了的境界,也还是虚无无象的一种境界。就名为第五重颠倒微细的精想。(识)”

“这五重感受的阴境,就是五种妄想所形成。你现在要想知道它的原因与界限的浅深关系,必须明白色与空,就是色阴的范围。感触与离了感觉,就是受阴的范围。记忆与遗忘,就是想阴的范围。生起灭了,灭了还生,就是行阴的范围。湛然不动,入合于湛然清净,就是识阴的范围。这五阴的本元,是重重叠叠所生起的。生起时,是因为识阴的作用而先有。灭除时,须先从色阴去除灭,‘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经在前面示知你一条华巾上打成六个结的譬喻,何以依然还不明白,再发出这个疑问呢?你应当把这个妄想根源,心得开通的道理,传示将来末法之中。使一切修行的人们,令其认识一切都是虚妄的作用。对于这个妄想自生深厌,便会知道有涅槃之存在,再不留恋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了。”

(以上《楞严经》第十卷竟)


[1]紫金山:喻佛身也。

[2]无闻比丘:《智度论》言,此比丘不广寻经论,师心修行,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但精勤不息,证得初禅,谓是初果,乃至四禅,便谓已证四果罗汉,更不进修,无常至时,忽然起谤,谓佛说罗汉无生,是大妄语,由此生谤,堕阿鼻狱。

[3]色阴区宇:区宇犹小屋也,精性妙净之心,本自周遍,因受色阴局蔽,其光不能普照,故为区宇也。

[4]四大不织:织者,彼此相入之意,一切众生,妄认地水火风为自身相,今既不织,则身不有也。

[5]少选:谓须臾之间。

[6]出碍:出碍者,不是肉身出碍,盖以四大不织,另觉有清虚之身,出离四大也。

[7]蛲蛔:蛲蛔肠胃中虫、此身乃清虚之身,盖以精明从外向内,观肉身如木偶,故得拾出蛲虫,而宛然无伤也。

[8]魂魄意志精神:《指掌》曰,天地之气有六,所谓阴阳晦明风雨,人亦应有,所谓魂魄意志精神,气之上升为魂,下沉为魄,宛似天地阴阳二气,气敛静者为志,散动者为意,宛似天地晦明二气,气之充和者为神,气之浸润者为精,宛似天地风雨二气,但唯约一身言之,是六气为所执受,身为能执受,即色质总相也。

[9]互为宾主:言魂本上升,而亦能下沉,魄本下沉而亦能上升,余四例此,故曰互为宾主也。

[10]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法身佛也。

[11]天光台:《梵网经》云,尔时莲花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盖台依于座,故曰天光台也。

[12]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抑按者,不得抑按前境,但唯抑止自心,按定不动,以此对治,前境销灭即是降伏,若一味抑按,即是制止超越观慧,故有以下之现象也。

[13]尘并:尘并者,身界俱忘,内尘外尘,合为一体也,虽合为一体,而四大之性,犹未全忘,若复以研究之力,排遣四大之性,以致空洞无碍,则是一向入纯。

[14]欣厌:欣者欣求净心,厌者厌弃染境也。

[15]迫心:迫心者,谓研究妙明以求深远,功力逼迫之极,似觉妄理相应,有飞出之相。

[16]劫浊:从灭劫人寿二万岁时为劫浊。五浊之一,言时之浊乱也,指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烦恼浊等四浊之兴时。《法华经·方便品》曰:“劫浊乱时,众生垢重。”

[17]受阴区宇:行人修三摩提,色阴既尽,空色俱忘,心光遍圆,虽自心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然而蔽于受阴,不能随缘显现,如才出一屋,又进一屋,故名受阴区宇也。

[18]此中:指受阴将破未破之时。

[19]三僧祇:僧祇,此云无量数,三则包含过现未来之无央长时劫也。

[20]陵率过越:意谓陵跨佛乘,率尔自任,未免过越其分。

[21]中隳地:色阴已消,受阴未尽,两者中间,杳无所依,灰心泯志,曰中隳地。

[22]撮心:谓从朝至暮,拘促其心,系于方寸,丝毫不敢纵放,故全失于正受也。

[23]卢舍那:圆满报身佛也。

[24]恒审:恒常审察自己身份也。

[25]六十圣位:由乾慧至妙觉,五十七位外加三渐次也,《文句》曰,三渐次为能增进,五十七位为所增进,能所合称,共成六十。

[26]意生身:意生身者,随意所想,身即能到,乃第八本识所变现,初十信位,即能获得,为如来十身相好之一,彼外道邪宗,以默坐出神为胜事,不知佛门初位,即有此工夫也。

[27]317-1:自觉定心绵密,妙用317-1合,是心虽善,然若一有欣爱贪求,是自开其衅,宜乎魔得其便也。

[28]根本:心爱穷究万化根本,逐物析心,求契全体大用,此机一发,便易招魔也。

[29]悬应:《正脉》曰,悬应即多生有缘诸圣来应化也,周流精研,竭诚求于四方,以求冥冥中来相感悟于己也。

[30]四事供养:谓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也。

[31]各知本业:温陵曰,邪定能具五通,本业即宿业也,畜生后报也,此二宿命通也,起心知肇,他心通也,讦露眼耳通也。

[32]深入:《指掌》曰,自觉想阴未破,胜用未圆,心爱深入圆通境故。

[33]简册符牍:天书符录、神碑谶语之类,皆预示国家兴亡、圣人出世之事。

[34]分段……变易:长水曰,分段生死,三界惑尽,方始得离,二乘无学登地菩萨,乃得变易,今未离染,顿欲于此分段身上,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命为长年,过分希求,故为魔著也。

[35]住世自在天魔:即欲界第六天上大魔王也,以其无出离心。故曰住世也。

[36]毗舍:此云啖人精气。

[37]烦恼浊:五浊之一,贪欲、瞋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

[38]野马:阳焰也。《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案:即春日远望,田野中所生之白气,望之似水,而即之则不可得。

[39]枢穴:《宝镜》曰,枢为门轴,穴乃门臼,由枢穴故,门得开关,喻由行阴故,根尘妄有生灭也。

[40]元性……元澄……元习:元性,即行阴,乃无始生灭之根元性体也,元澄即识阴,元习即为识阴之种子,言想阴如洪波,行阴如细浪,识阴如流水,本觉如止水。

[41]凝明正心:凝则不动摇,明则不疑惑,正则不邪念,如此用心,即为定慧相资,故外魔不得其便也。

[42]幽清圆扰动元:《文句》曰,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也,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知名为幽,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互含互具,故名曰圆,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43]二无因论:《正脉》云,二无因论,乃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违理背正之恶见耳,今行现之解,适与彼同,故即堕彼论中,如后车踏前车之覆辙,故即同堕一坑堑也。

[44]末那执受:《指掌》云,末那即是七识,此云思量,恒审思量故,执受即是八识,执持根器种子,领以为境,令生觉受故。

[45]一分无常,一分常论:憨山大师云,以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故或执我能生他,则我常他无常,或执我从他生,则他常我无常,谬执断常,妄计自他,依后文之四种颠倒而立论也。

[46]分位:温陵曰,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47]穷行阴空:《正脉》曰,穷行阴空者,盖斯人穷至行阴,不了区宇未空,而遂谓为真空寂灭之性也。

[48]不死矫乱,遍计虚论:执拗而不顺理为矫,心无主正为乱,《婆沙论》云,“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为此真矫乱。”故名不死矫乱虚论也。

[49]无尽流:《文句》曰,行阴,名无尽流,以其无始以来,恒相续转故也。

[50]死后有相:《蒙钞》引融室云,于行阴无穷迁流而生计度,计其身后而流不断,故落死后有相之十六颠倒也。

[51]十六相:十六相者,一即色是我,二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三离色是我,四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受想行三,亦复如是,四阴循环,互成十六,烦恼菩提,不相凌夺,两性并驱,毕竟后有,此则错解性具圆宗,差之毫厘,谬逾天壤也。

[52]死后无相:长水曰,见前三阴已灭,当知行阴亦应还灭,即计死后断灭,总名无相。

[53]八无相:憨山大师云,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丧,故成八无相,由此便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成断灭见颠倒论也。

[54]双计有无:即计为非有非无也。

[55]八俱非相:谓于现存之识阴中,计为非有非无,过去三阴,亦复如是,前后相望,成四俱非,现在既尔,死亦必然,故成八俱非。

[56]后后无:行阴念念生灭处,名后后无,设生七处,后皆断灭。

[57]七际:七际即前之七处断灭论也。诸家说各不同,《文句》谓一者人道身死即灭,二者欲天身寿尽即灭,三与四者,初禅二禅苦尽皆归死灭,五者三禅极乐,亦归死灭,六与七者,四禅双舍苦乐,四空并舍色阴,亦归死灭,故曰穷尽七际皆销灭也。

[58]后后有:谓行阴念念生起也。《正脉》曰,观见行阴,念念相续,新新成有,故解其当有实果,必不灭无也。

[59]转依:转依者,谓转有漏之生死,而依于无漏之涅槃也。

[60]有漏天:诸天皆为有漏,而妄计为真常不灭之涅槃现前,此正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之中,而误为常乐我净,所谓前四颠倒也。

[61]众生浊:五浊之一。

[62]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也,即三藐三菩提之旧译,新译曰正等正觉。

[63]诸世间性:憨山大师曰,世间性,谓行阴为世间生死之体也,以众生生死,皆因行阴生灭,故成同分生机,前言基乃其本,今言机乃机枢也。

[64]沈细纲纽:网上大绳曰纲,衣领结处曰纽,皆喻其要也。《宝镜疏》曰,以一切世间,十二类生,如网如衣,而此行阴,生灭相续,始终贯串,如网衣之纲纽,言沈细者,谓幽沈微细乃行阴之相,故行阴尽,则生机纲纽自必忽然隳坏而毁裂也。

[65]补特伽罗,酬业深脉:补特伽罗,为循业受生之中阴身,义见前解,以生死纲纽,既已揭破,则彼十二类生之酬偿宿业,深远命脉,由业感而受报者,皆悬远而断绝也。

[66]如鸡后鸣:温陵曰,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曙兆犹沈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鸡后鸣,惟余一阴,故将大明也。

[67]入无所入:憨山大师曰,行阴既尽,意根已消,则六识无体,故六根虚静不驰,内照识体,通一湛明,湛入合湛更无可入,故曰内外湛明入无所入也。

[68]观由执元,诸类不召:召犹牵引也。《正脉》曰,既已观见受命由绪,必能执守受生元本,令不流逸,则尽十二类皆不能牵引受生矣。

[69]已获其同:《正脉》曰,同者空也,言其根尘既尽,惟一空性也。

[70]精色不沈,发现幽秘:发现幽秘,即四阴已尽,精色不沈,如晓天可辨色也。

[71]合开成就:《文句》曰,以六根为一根用,名合成就,以一根为六根用,名开成就。

[72]见闻通邻:此六根以分位言,虽似比邻,以性体言原无彼此,皆互通而互用也。

[73]如吠琉璃,内外明彻:世界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唯清净本然如来藏性,更无他物,此识阴已尽之相也。

[74]罔象虚无:《开蒙》曰,罔者若无,象者若有,若有若无,名为罔象,即恍惚不真识中生灭影子也,执影迷真,故曰颠倒妄想也。

[75]于识还元:识由行流,故行空则识还元,既空行阴,则已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也。

[76]根隔合开:渐破识阴,消磨六门,故能令己六知根,317-1合无隔,诸类觉性,通融不二,能入元圆,即识元也。

[77]因所因执:若于所归圆元识阴,而立为真因,则堕因所因执,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也。

[78]娑毗迦罗:娑毗外道,执冥初主谛,从冥生觉等二十五法,故以冥谛为生法因,非因计因,谬起斯计,故亡正知见,成外道种也。

[79]能非能执:温陵曰,认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皆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

[80]摩醯首罗:摩醯首罗,即色顶天王也,妄计我能生起无边众生,亦能非能类也。

[81]大慢天:大慢天,即摩醯首罗天,不能谓能,故曰大慢。

[82]常非常执:温陵曰,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其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

[83]倒圆种:温陵曰,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名倒圆种也。

[84]知无知执:温陵曰,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遍圆诸法,遂立异解,谓诸无情,遍皆有知。

[85]婆吒霰尼:婆吒此云避去,霰尼此云有军,二外道名,妄执一切有情无情皆有觉知者。

[86]圆化:即指隔根合开略具圆融变化之义。

[87]各各崇事:《正脉》曰,崇,尊尚也,事,供养也,而言各各者,如尊火供地,各随所见,而遍执也。

[88]生无生执:妄计群尘为生物之原,能成圣果,而群尘实不能生,故曰生无生执也。

[89]诸迦叶波:即指优楼频螺等,其先事火,后归佛化,婆罗门则总该事水外道等。

[90]颠化种:因果皆妄,颠倒化理,故曰颠化种也。

[91]归无归执:《纂注》云,观理不谛,误堕虚无,故于圆明识性之中,计皆虚无,于是绝灭群化,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无归执。

[92]无想天中:即四空天中诸外道天也,诸外道天,类多穷空不归,故又以舜若多名之。

[93]贪非贪执:非所应贪而妄贪,故曰贪非贪执。

[94]阿斯陀:阿斯陀,此云无比,长寿仙人名也,彼虽延长,终归坏灭。

[95]长劳果:虚妄色身全属尘劳,今欲固而长生,岂非自趣劳果耶。

[96]观命互通,却留尘劳:以识阴为十二类生之命元,彼我互通,识阴若尽,众生命尽,我亦与之俱尽,纵能证得真常,已无所乐之境,亦何贵乎,遂欲屏出世智,栖心声色,华宫宝女,五欲自恣,故卒生为天魔种也。

[97]真无真执:妄执命元为己真宰,而实非真也。

[98]吒枳迦罗:温陵曰,吒枳迦罗,即欲顶自在天类也。

[99]炽尘果:谓以邪思纵欲为因心,以尘劳炽盛为果觉也。

[100]命明:《要解》曰,命明者,因穷识阴,深明累生受命原由,遂起分别决择之心。

[101]精粗……真伪:以四谛之苦集有漏为粗伪,灭道无漏为精真。

[102]因果……感应:以专修道因为感,求证灭果为应。

[103]居灭已休:居于寂灭,心满志足,更不前进求菩提道,故成定性声闻之钝根阿罗汉也。

[104]无闻僧:无闻僧者不了识阴,迷为涅槃之一流僧众也。

[105]圆精应心,成趣寂果:圆满也,精专也,《正脉》曰,满其专求取证之因心,成其偏趣冥寂之断果也。

[106]缠空种:为空所缚曰缠空。

[107]发研深妙:谓独觉则寂居观化,缘觉则观十二因缘,皆依识阴,精研穷究以发深妙之悟,即以所悟之境立为涅槃也。

[108]诸缘独伦:伦等也即缘觉独觉之同等也,所觉止于圆融,不知回心向慕于大乘也。

[109]生觉圆明不化圆种:谓见闻觉知已得圆融互用,但其精真妙明尚不发化以圆照也,住此则障真寂灭,碍圆通用,终不达于宝所矣,声闻辟支为正乘小圣,今皆列之魔数者。《正脉》曰,此经大定,以顺圆通向涅槃为益,以违圆通背涅槃为损,二乘宛然违背,非魔而何,然以定性简之而能回心者固不堕斯数也。

[110]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111]命浊:五浊之一,谓至末世而寿命短缩也,是为烦恼与邪见之结果。浊者秽浊,以烦恼与邪见为浊之根本,命之短缩,为其结果,故曰命浊。

[112]唯识: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识,五阴之一。

[113]中串习几:盖言于见圆觉知性中,能念念串穿几微习气,虽罔象虚无,犹为妙觉湛然中之微细颠倒也。

[114]四重十波罗夷:梵语婆罗夷,此云弃,亦云极恶,小乘四重,谓杀盗淫妄,大乘十弃,于四重外,更加五酤酒,六说出家在家人过,七自赞毁他,八悭吝,九瞋恚,十自谤三宝不信因果也,以上十波罗夷,准之佛律为极重罪,然若一念宏经,亦得前业清净,转极苦因,成极乐果,盖七宝盈空仅止供佛,若此大佛顶法,乃能出生十方诸佛一切如来也。

[115]因缘: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稻种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

[116]真谛:二谛(真谛、俗谛)之一,真谓真实无妄,谛犹义也。对俗谛言,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