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倐(音叔)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音拱,混金也)。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音埋,晦也)。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1]。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富楼那。汝以色空[2]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3]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4]。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5]。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以上七大)。非眼非耳鼻舌身意(以上六入)。非色非声香味触法(上十二处)。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上十八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上十二因缘)。非苦非集非灭非道(上四谛)。非智非得。非檀那[6]。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7](上六度)。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8](上十号)。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9](上四断德)。以是俱非世出世故(上明真如藏性泯一切法,即天台之真谛理也)。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此明真如藏性具一切法,即台家之俗谛理也)。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约举中道义)。如何世间三有[10]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音空侯)琵琶。虽有妙音[11]。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12]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满慈子问:“如果这个灵妙本觉的自性,本来就是正觉妙明的,现在佛已经证得元来的真心自性之体的正觉妙明,故名为如来。如来既已返还于不增不减的自性灵明的本体了,那么现在这些无缘无故忽然所生出的山河大地等一切万有现象,在如今佛已证得的灵妙性空光明正觉的成就中,应该一切都随着佛力而返本还原;何以山河大地万有的各种有为习惯烦恼,还是不断地生生不已呢?”佛问:“譬如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迷失了方向,误认南方为北方。这种迷惑,是因为迷了才有呢?还是因为觉悟而生呢?”满慈子答:“这个人的迷惑,既不是因为迷了才有,更不是因为觉悟而生。迷惑本来没有根源,怎样可以说是因为迷惑才有呢?觉悟就不会生迷惑,怎样又可以说是因为觉悟而生呢?”佛问:“当这个人正在迷惑中,忽然有一个觉悟的人,指示他方向,使他明白了。你说这个迷人,在这个地方,还生迷惑吗?”满慈子答:“当然不会再迷惑了。”佛说:“十方世界已成正觉的佛,证得了正觉的自性,也同这个人一样。这种迷惑原来没有根本,所谓迷的性能,本来是毕竟空的。从前并没有迷惑,他忽然好似有被迷惑的感觉。当他觉悟后,迷惑就消灭了,觉悟就不会再生出迷惑来。又如眼睛有翳病的人,看见虚空中有花朵。翳病如果除了,空中花朵的错觉也就没有了。假若一个愚人,眼的翳病好了以后,还要在以前那个感觉有花朵的地方,仍然等待空花出现,你看这个人,是愚蠢呢?是智慧呢?”满慈子答:“虚空中本来没有花,因为有病眼的妄见,才看见空中有花朵的生灭。看见虚空花朵消灭,便已经是迷惑颠倒。再希望空花在虚空出现,这实在是狂而且痴的人。何以还问这种狂人,是愚是慧呢?”佛说:“照你的见解,何以又问一切佛已经证悟自性妙觉灵明的空性中,怎么还生出山河大地来呢?又如金矿里的金,夹杂在泥沙当中,把它取出锻炼成纯金以后,当然不会再杂有泥沙。又如木已成灰,当然不再是原木。已经证悟自性的佛,在其正觉寂灭圆明的境界里,也同这个道理一样。”(又自性本体,如一澄清的大海,万有物象与众生,根本都是这个海水上所变起的浮泡。证悟了自性的人,如水泡还归于大海水。海水本是海水。其他浮泡自己不肯返本还原,做他原来的大海水,佛也没有办法令其消灭。只好随它始终浮沉在海面上妄动,随波逐浪的地迁流。满慈子所问的问题,从这个譬喻,可以理解得到。)佛说:“你又问:地、水、火、风的物理性能,本性都是圆融无碍,充满在宇宙间。何以水火两种反对的性能不会互相凌灭?虚空与大地的性能,若都是充满在宇宙间,应当不会彼此相容。你要知道,譬如虚空的自体,不属于任何一种现象,但又能包容万象。所以万物在虚空中,尽量发挥它的性能。例如:日照虚空,就有光明。云雾遮障,就生昏暗。风吹就有摇动的现象。天霁就可以看到晴明。气层凝结则变昏浊。尘土积聚则成阴霾。经过雨水的澄清,又反映出晴明。你说,这一切现象,是因为现象自身所生?或是虚空所有呢?假若是现象自身所生,当太阳照耀的时候,既然是日光的光明,那么,十方世界的虚空,应该都同太阳本身的颜色才对。何以虚空中,还可以看见有一个太阳呢?如果虚空自有光明,虚空应该自己能照。何以到了夜半或云雾昏蔽的时候,又不发出光明来呢?所以当知:这种光明,既不是太阳所生,也不是虚空自出,但又离不开虚空与太阳。人们观看所得的现象,原来都是虚妄的,没有可以绝对指陈的根本。如果必定从那一种现象寻求其根本所在,犹如要求虚空中的幻花,去结空果。何以你还要诘问物理现象互相凌灭的道理呢?(物理世界现象,都是相对的相反相成。空性本能,是绝对的超然独立。)至于能观察各种现象的性能,元本是真心的妙用。它是具有妙觉灵明的。这个灵明妙觉的真心,它并不是水火等任何物理所生。怎样又问他在宇宙间能否相容呢?自性真心的虚妙正觉灵明,也和这个道理一样。你从空与光明去看,就有空与光明的现象产生。若从地、水、火、风各种现象去观察,就另有各种现象产生。如果同时从各种现象去观察,就同时现出各种功能。何以同时都现出作用呢?譬如一潭清水,中间有太阳的影子。两个人同时都看潭中日影,然后两人又分向东西而去。于是就会各有一个太阳,分别跟随着向自己的方向移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标准目的各不相同。当然不可以强辩地说,太阳是一个,何以能够分向东西同时移动呢?如果说太阳已经分成两个,何以水中所现的只有一个?这都是物理现象宛转虚妄的互相变化所生,实在并没有可以凭据的。你要知道,物质色相与虚空,互相变化生克。虽然现出千变万化,但超越不出自性本体的功能。而自性本体功能,则随同变化所生的物质色相与虚空,充满周遍于宇宙间。所以在自性本体功能的空性中,有风的吹动,虚空的晴朗,太阳的光明,云雾的昏暗等等各种现象。一切众生自己迷闷,‘背觉合尘’违背了正觉的自性,自己随合物理的变化,所以才发生种种尘劳,而形成世间相。我因为证悟得妙明不起生灭的自性,合于自性本体。这个自性本体,是妙觉圆明,圆满地普照于宇宙间。所以在自性功能中,‘一’即具足无量作用,无量也只是‘一’。小中可以现大,大中可以现小,这个自性是如如不动的,遍满十方虚空世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如果‘灭尘合觉’,灭除了一切物理作用的束缚,使其返合于正觉自性之体,就能够发起自性本体妙觉灵明的功能了。但是这个自性本体原本是具足万有功能,而且是虚妙圆满的真心。却不是普通的心理作用,也不是物理作用,也不是知识道理的作用,也不是如佛法所说的那些崇高超越的理解可以了知。同样的,也就是能产生普通的心理作用,物理作用,知识道理的作用,也就是如佛所说的那些崇高超越的真善美的名词作用,也就是世间的一切现象与知识,以及出世超越的理解所能了知的。所以说:自性本体虚妙灵明的真心本元,要离开一切现象作用才能够觉得。也要不离开这一切现象作用,才可见到它的功能。这个自性本体功能就是这一切现象作用所表现。这一切现象作用却不是自性本体。这个道理,只有自己亲证方知。无奈在有欲与无明和烦恼中的世间众生,以及出离世间的声闻缘觉们,用有限的知识,来测度佛无上正觉的大道。用一般世间的言语,想透入佛的所知所见呢?这譬如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虽然具备发生微妙声音的作用,如果没有妙手去弹,始终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你与一般众生,也同样如此。这个自性宝藏的本觉真心,各自圆满的。如果因得我指示,便风平浪静,性海心波都了然不起,心境便能稍发澄清的光明。你们只要暂起心念,便先自发生尘劳烦恼。这都是因为不努力勤求无上正觉的大道,贪爱小乘的果实,少有所得,便自满足。”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13]。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音痴妹,山泽中鬼也)。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音区)劳肯綮(音磬,肯綮用力之貌)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音千,伏也)。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合和)然(自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14]。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15]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满慈子问:“自性宝藏,正觉圆满灵明的真心,原来是灵妙清净的,我与佛本来都是一样圆满。但是因为我自无始以来即被妄想牵缠,长久在世间轮回中流转不停。现在虽少有所得,列入圣道,但是还未得到究竟的地位。佛已除灭一切妄心,圆满正觉。自性真常,朗然独妙。现在我请问: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既然清净圆满;何以又有妄心思想的作用,自己来遮蔽虚妙灵明的真心,遭受沉沦呢?”
佛说:“你虽然相信我所讲的至理,但是还有很多疑惑没有去掉。我现在就用世间的事情问你:在我们这个城中,有一个发了狂的人,名叫演若达多(译义名叫祠接)。有一天,早晨起来,自己照镜子,忽然认为镜中的人头眉目相貌非常的可爱。痛恨自己的头,不能看见面目。越想越不对,以为受魔鬼的作祟,自己的头已经失掉。因此莫名其妙地发了狂,到处乱跑。你说,这个人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发狂乱跑呢?”满慈子答:“这个人心里自己发狂,并没有其他的原因。”佛说:“妙觉灵明圆满的真心,本来是圆明灵妙的。现在既然称之为妄心,怎么会有原因呢?如果有个什么原因,就不叫做妄心了。自己有这许多妄想,自己互相辗转,互为因果。从痴迷当中累积迷痴,所以经历无数时劫。虽然有佛的发明指示,还是不能够迷途知返。这个痴迷的原因,是因为迷惑而有的。如果认识了痴迷本来没有什么原因,妄心还有什么可以依据呢?既然妄心本来就没有生处可得,又从哪里去灭呢?得到正觉的人,犹如醒了的人,讲述梦中的事。假使心里是明白的,有什么理由还肯去把捉梦里的东西呢?更何况妄心原来就没有原因,根本就无所谓有真实的存在了。犹如城中的演若达多,原来并没有为什么原因,使他恐怖自己的头失掉,因而狂走。当他突然间狂心停止了,才知道自己的头原来仍在这里,哪里另外可以看到一个头呢!即使他狂心还没有休歇,他的头也从来没有遗失过啊!你要知道,妄心的性质也是如此,哪里有个固定的所在。你只要不随分别思想作用。不坚执物理的形器世界相。不再造做业果。不随狂妄的众生相去追逐不舍。这三种因缘,自然断除。世间所有的妄心作用,归纳起来,不外这三种原因。这三种原因不生起时,你心里的狂性自然便休歇。狂心一旦自歇,‘歇即菩提’了。殊胜清净灵明的真心,本来充满周遍在宇宙间,并不从别人那里得到。何必要借劳苦身心去修持,才能证得呢?又譬如有一个人,本来在自己的衣服里,系带着如意宝珠。可是自己并不知觉,反到处做乞丐,乞食奔走。当时虽然实在是贫穷,可是衣里的宝珠并没有遗失。忽然有一个明白的人,指出他自己身上的如意宝珠,他立刻就成为大富人。才明白这个神珠,并不是从外面得来的。”
这时阿难又起立请问:“刚才佛说杀盗淫三种业力不生起,三缘也就断除,心中的狂性自歇。狂性休歇就是菩提正觉。正觉自性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这样说来,一切由于因缘的道理,是显然明白的。何以佛在前面又忽然驳斥因缘呢?因为因缘的道理,我的心才得开悟领解。就是现在与会的前辈同学,像目犍连[16]、舍利弗[17]、须菩提[18]、老梵志[19]等,也都是因为听到佛所说的因缘道理,开发心地,有所领悟,才能达到无漏的境界。现在佛说正觉自性不从因缘所生。不但像我们年轻人,还在求学佛法的阶段,心里感到疑惑。我相信其余的人也都有同感。而且如此说来,外道学者们所说,认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所生的理论,应该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了。希望佛垂大悲心,再开导我们的迷闷。”佛说:“譬如狂人演若达多的狂性因缘,如果消灭,不狂的本性,就自然而出。因缘与自然的相对理论,就只尽于此。演若达多的头本来自然在那里。这个自然乃是自然其然的,没有任何自然不是自然的。他因为什么因缘才自己恐怖遗失了自己的头,而发狂乱走呢?如果头是自然的在那里,只是因为照镜子的因缘而发狂。何以他不自然发狂,却要等到照镜子的因缘才恐怖真头遗失呢?其实他的头并没有遗失,只是因为发狂恐怖才生出妄想。可见本来的头曾无变易,又何须等因缘显出狂性呢?如果说发狂是自然的,那么他本来就有狂怖的心了。当他没有发狂的时候,这个狂性又潜伏在哪里?若说不发狂是自然的,此头本来无恙,何以又会发狂乱跑呢?如果一旦明白了头还是本来的头,也就知道是自己无故发狂乱跑了。所谓因缘与自然,都成了儿戏的理论。所以我说三缘断除了,就是正觉的真心。正觉心生,生灭的妄心就灭了。但虽然灭了生灭,也只已经灭了生灭不停所生的妄心。如果把能灭能生的功能都彻底净尽了,才是无功用道的自性妙用。假若有一个自然,那就要等待自然的真心生起,生灭的妄心才会灭掉。这样还是属于生灭作用。要绝对没有生灭作用,才叫做自然。犹如世间的事物,各种因素混杂和合,构成一个整体的才叫做和合性。不属于和合性的,才叫做本来自然。本来自然的,就没有一个另外所以然的性质存在,那才叫做自然。可以和合的,便不是能和合的本能。和合与自然是相对性的,都要离开。能离与和合的都不是自性。这样才叫做不是儿戏的理论法则。但是这还只是一种理论,要证得正觉寂灭圆明的自性,距离还很遥远。你虽然历劫辛勤修证,能够记忆诵持十方佛的十二部经典[20],懂得数不清的清净妙理,只是有益于你的戏论。所以你虽然谈说因缘与自然的理论,明白最高的决定真理,别人都说你是第一位博学多闻的人。像你这样累积历劫博学所得的知识,还不能免除摩登伽女的困辱。仍是要靠佛的神咒力量,才使摩登伽女淫念顿歇,得到阿那含果[21]。她现在在我法中,努力精进,爱河彻底枯竭。同时也使你得到解脱。所以说:你虽然历劫记忆诵持佛的秘典,还不如用一天功夫去勤修无漏[22]法门,可以远离世间憎或爱的两种苦恼。即如摩登伽女,原为淫女。因为神咒力量,消灭她的爱与欲念。现在我法中,号性比丘尼。与罗睺罗母[23],耶输陀罗[24],都领悟到过去的因缘,知道历世生死的原因。所以要知道,只因此一念贪爱,即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他们能够在一念之间,熏修无漏善业,便能够超越世缘的缠缚,或者蒙受佛的授记。你现在何以还是自欺的,只在理论上观望呢?”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25]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音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音团,取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音恢)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音茂,变也)迁。世界相涉[26]。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27]。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28]有千二百。阿难。汝复于中。克(能也)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缺也)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29]。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30]。彼六知根。一时清净。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31]。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音济,配也)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32]犹未亡一[33]。如太虚空参合群器[34]。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35]。浮根四尘。流逸奔(外向也)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36]。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37]。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音甜,静也)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38]。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抟(音团)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39](音赏)。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40]。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阿难同大众,听了佛的开示教诲,心中的疑惑便都消除,明白了自性的实相。身意顿时感觉轻安,觉得从来所未有。他又继续问:“自性本体虚妙正觉灵明的真心,充满周遍于宇宙间。虽然能够包含孕育十方国土的佛世界中的万有,但自性还是清净庄严,依然灵妙正觉。可是佛又斥责我多学博闻是无益的,不如努力修习佛法。我今天犹如飘泊在旅途当中的人,忽蒙大王赐我富丽堂皇的大宅,但是还不知道入门的门径。希望佛的慈悲,指示我们一般在黑暗中的人,如何舍弃修学小乘,证得自性寂静的本际,开发我们明白自性真心的大道。使一般求学佛法的人,知道怎样降伏素来的攀缘心,得到总持法门,而进入佛的知见。”这时,佛哀悯在会得到小乘果,或者对于正觉真心还不能自在的人。也为了将来在佛过世以后,末法时代想要发明真心自性正觉的人。去开示一条上乘的微妙修行的道路。就向阿难说:“你们既然决定发正觉的心,对于佛境界的灵明大定,立志勤求不生疲倦,永不退转。应该首先明白,要发明正觉自性的基本初心,开始就要认清两点决定性的义理。什么是那两点基本初心决定性的义理呢?”
第一,“你们若要舍弃小乘的声闻果[41]。修学大乘的菩提[42]道。进入佛的知见境界。应该仔细观察,发心的动机,与证果时候得到正觉的真心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假若最初发心修证自性的时候,是用生灭的心,作为基本修行的因素,而想要用它证得佛乘不生不灭的果位,那是绝对错误的。因为这个道理,你应该透彻观察一切物理世间,可以造做的事物,都会变化消灭。你再观察世间可以造做的事物,哪一样是不坏的?但从来不曾听说虚空会烂坏,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可以造做的,所以始终不能变坏与消灭。你的身中坚固的(如骨骼等)是地的种性。润湿的(血液等)是水的种性。暖触的(温度暖力)是火的种性。动摇的(呼吸循环等)是风的种性。综合起来叫做四缠,构成一个人身。因为有此四大种性的四缠作用,分化了你澄澄湛湛圆妙正觉灵明的真心自性的功能,发展而成为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所以能看、能听、能感觉、能思惟观察,从始至终,受时间空间的五叠混浊所牵缠。何以叫做浊呢?譬如清水,本来是清洁的,因为含有尘土灰沙等的物质,所以本来的清洁受了障碍。清浊两种体性,是不相同的。例如一个人,拿尘土投在清洁的水里。那么,土质就失去固定留碍的作用,同时净水也失去清洁的本相,而形成混浊的状态。所以名之为浊。你的浊,共有五种。它之所以成为浊,也同是这个道理。”
五浊恶世的说明:“你见到虚空遍满十方界。虚空与所见的作用,不能分别。虽有虚空现象,而没有虚空自体。虽有所见的作用,而所见的性能不能知觉。虚空与诸现象,互相交织,妄成世间相,这是第一重,叫做劫浊。你的身体,组合地、水、火、风四大种而成,见、闻、觉、知的功能,受到生理的限制,被身体上有限度的本能所留碍,而地、水、火、风的变化性能,又使你有知觉,这种心理与生理的互相变化交织,妄成精神作用,这是第二重,叫做见浊。你心里有记忆、知识、诵持、习惯等作用发生所知所见的性能,包容显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事物)等影像。离开外界,就没有现象可寻。离开知觉,就没有自性可得。心里变化互相交织,妄成身心现状,这是第三重,叫做烦恼浊。你随时随地心思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意识知见,希望现实景象,永远存留于世间。但是业力自然地运行,却使一切景象,经常随时间空间而变迁。矛盾互相交织,妄成人间世事的痛苦,这是第四重,叫做众生浊。你们能见与能闻的,与本来的觉性原是没有两样。因为外界的现象不同,所以生理上的觉性作用也就互异了。而实际在心灵上又都能互相知觉,只是在应用上不一样而已。这种体用上的同异,失去准则。二者互相交织,妄成生命的历程,这是第五重,叫做命浊。”
修证的法则:“你现在要想从见闻觉知的功能上,契合自性本来常乐我净的佛境地,应当先自抉择死生的根本原因。然后依据本来不生不灭,圆满澄湛自性本能的原理。以澄澄湛湛的境界,旋转虚妄生灭的妄想作用。渐使还归于原来的本觉自性,得到元本灵明正觉没有生灭的自性本体。你应当这样来决定修学佛法的‘因地发心’。然后再精进修证,圆成佛的果地妙用。例如要想澄清浊水。初步必须先把浊水贮放在静止的器皿里面,使它要静静地深沉不动,沙土自然会沉下,清水就显出来了。这样名叫初伏客尘烦恼。由此再加精进去掉泥滓,保持水的纯清。这样名叫永断根本无明。最后复加精进,使清洁灵明的性相益发精纯,对于一切变现不再生烦恼心。而能起一切变现妙用,都能自然而然地使之合于自性本体寂灭的清净妙德。”(以上说明,如果只依据物理生理来求自性正觉,是不究竟的。)
第二,“你们如果决定抛弃一切小乘。发起勤求自性正觉的真心,对于大乘的菩萨道,以大勇猛的精神去求证。便应当详细审查烦恼的根本。这个使你在无始以来,发生业力生命的作用,究竟是谁作谁受呢?你要修证自性正觉,假若不详细观察烦恼的根本,就不能知道心理生理的虚妄颠倒作用,是从哪里发生的。如果颠倒在哪里还不知道,却怎样去降伏它,证取佛的果位呢?你且看世上解开绳结的人,如果他看不见结的所在,却怎样知道去解开呢?谁也没有听到虚空可以被你解开的。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没有形象,根本没有结需要你去解。你要知道,现在的眼、耳、鼻、舌以及身、意,这六个就是你的贼媒,自己劫去自己的家宝。因此从无始以来,众生世界,就生出互相缠缚的纠结,所以不能够超脱物质世间。”
众生世间与时空:“怎样名叫众生世间呢?所谓世,就是时间的迁流。所谓界,就是空间的方位。你应该知道,东西南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都是空间的界位。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时间的世相。空间的方位有十位。时间迁流的数目有三个。一切众生,始终受时空的交织,构成万有的各种现象。身中的变化,与时空世界的关系,互相牵涉干扰。空间方位,虽然设立十个。它的方位,各有确定的范围,看来是很明白的。但是平常只注意东南西北四方。因为上下不能有固定的位置,中间也没有固定的地方。空间只要取四个位数,就可以明白应用了。空间四位,同时间的三位,互相配合。三四四三,宛转相乘就得十二的数字。(物理作用,只有六位。生理的六根,也只有六个。与时空世界相对,分做十二位。所以身心也只取十二根尘为基数。)这些数字用时间空间的三四数再重叠相乘,就可以得到十百千的无穷数目。因此总括始终,六根当中,各各有一千两百功德。你又当在这些作用中间,决定其本能的优劣。例如眼睛观看的本能,只可以看见前面,不能见到后方。前方完全明白,后方完全暗昧。视线旁观左右,也只能看到三分之一。综合眼睛所做的功德并不完全,只能算得三分的功能,一分却没有德业。所以当知眼睛只有八百功德。例如耳听声的本能,可以周遍一切处所。十方所发的声音,完全没有遗漏。声音一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得到。静止的时候,又没有边际可穷。所以当知,耳的功能,圆满了一千两百功德。例如鼻子嗅闻的本能,可以使出入的气息流通。虽然有出有入,但缺了中间的交互作用,实际鼻子的作用三分缺一。所以当知鼻子也只有八百功德。例如舌的本能,可以发出言语,宣扬表达所有世间或超越世间的智慧和理论。言语虽然有区域分别的不同,能说各种道理的功能,却无穷尽。所以当知,舌的功能,圆满了一千两百功德。譬如身体感觉知觉的本能,知道舒适与不舒适,不能有中性的知觉。离开了外物便知道离开的作用,接触外物就有身和物的作用。因此验证身体的本能,也是三分缺一。所以当知,身体的功能,只有八百功德。例如意识的本能,能够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事物思惟的法则。无论圣人与凡夫,没有哪样不被包容,而且都可以尽其边际。所以当知,意识的功能,圆满一千两百功德。”
身心超脱的原理:“你现在想逆转生死欲海的巨流,要返还穷究生死流力的根元,达到不生不灭的自性的实际。应当体验生理的六种机能,哪个是相合的?哪个是相离的?哪个深?哪个浅?哪个圆通?哪个不圆满?如果能够在这些作用上,领悟到圆通的根本,用它来逆转无始以来互相交织的业力之流,就须要知道用哪一个修证,容易得达圆通,哪一个不容易得到圆满。如此选择比较它的优劣,对于修行证果的时间来说,等于一日与一劫数的出入。我现在完全说明了生理六根的澄湛圆明的功能,本来所具的功德数量。随你自己去详细选择一个可以入门的,我将为你再加阐发明白,使你能够增加进步的速度。十方世间的已成佛者,在十八界的身心作用上,随便用哪一门都能修行,也都能得圆满无上正觉。在这些生理机能中间,对于他们并无优劣之分。但是你的智慧低劣,不能够在这许多作用当中,可以自在运用,自使智慧圆满。所以我才这样明白宣场,使你只选定一门深入。只要深入一门,到达真心无妄的程度,身心的六根知觉性能,也就都能一时清净了。”阿难又问:“如何逆转生死之流,一门深入,能使六根都得清净呢?”佛说:“你现在已得到须陀洹果。已经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众生世间的见解上所断的疑惑。但是你还不知道生理六根的机能当中,累积有多少生世以来的虚妄习气,这些习气,还要修证才能断得。更何况这些根境作用中间,还有生起、存在、变异、灭亡四大过程中,多少不同的数量和纷繁的头绪。现在你且观察显现在前的六根功能,究竟是一个还是六个呢?假若是一个,耳何以不能见?眼何以不能听?头何以不能走路?足何以不能说话?如果六根功能决定是六个,例如我现在为你们阐扬微妙的法门,你的六根功能,是哪个来接受?”阿难答:“我用耳来听。”佛说:“是你的耳在听,和你的身体与口,又有什么关系?何以又用口来问道理,同时身体又起来表示恭敬呢?因此你应该知道:它不是一个就是六个,不是六个就是一个。总不能随便就说你的六根也是一个,也是六个。一定要弄清楚,六根究竟只是一个功能,还是有六个功能呢?你应该要知道:六根的功能,既不是一个,也不是六个。因为无始以来,自性圆明,妄起颠倒交互变化,才有一个或六个的作用发生。你得到须陀洹果,虽然六根的外驰习气已经消除,内在还是有一清净的境界存在。犹如一个大虚空,包含各类物质的东西。因为物质的东西形状各有不同,所现的空间就不同了。如果除去了物质东西以外去看虚空,就说虚空是完整的一个。其实,大虚空,哪里可能随你去说成同的或是不同的呢?因此,当然更不能说虚空就是一个,或者不是一个了。所以你的那个能够了然明白六根根本的功能,也同是这样的道理。因为有光明与黑暗等两种相对的现状,在圆妙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的灵明,发生能见的功能。能见的精灵与色相反映,生起变化,就凝结成生理机能。这个机能,就是眼睛。它具备地、水、火、风四大种性能的微妙成分,构成如葡萄形状的眼珠。四大种微妙性能生起放射飘浮的作用,追逐着外界的色相。又因为声音响动与安静,两种现象互相激发,在妙圆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的灵明,发生能闻听的功能。闻听的精灵与声音动静的反映,含藏声波的作用,就凝结成生理机能。这个机能,就是耳朵。也具备有四大种性能的微妙成分,构成耳朵犹如卷曲的树叶形状。四大种微妙性能生起放射飘动的作用,追逐着外界动静的音声,生起本能的奔流作用。又因为畅通与闭塞等两种不同的现象互相激发,在妙圆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的灵明,发生能嗅的功能。嗅觉的精灵与香臭等气味的反映,吸收香臭的放射作用,就凝结成生理的机能。这个机能,就是鼻子。也具备有四大种性的微妙成分,如一双垂爪似的鼻子形状。四大种微妙生起放射飘动的作用,追逐着外界香臭等气味而起本能的奔流作用。又因为淡味与各种变味的两种现象互相参合,在妙圆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的灵明,发生能尝味的功能。能尝的精灵与各种变性滋味的反映,产生能尝滋味变化性的功能就凝结成生命的机能。这个机能,就是舌头。也具备有四大种性能的微妙成分,犹如偃月形状的舌头。四大种微妙性能生起放射变化的作用,追逐着滋味的变化性而起本能的奔流作用。又因为分离与接触两种相反的现象互相摩擦,在妙圆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的灵明,发生能感觉接触的功能。能感觉的精灵与接触反映,生起变化,就凝结成生理感触神经的全部机能。这个机能,就是整个身体。也具备有四大种性能的微妙成分,犹如充满空气的皮囊形状。四大种微妙性能生起放射感受作用,追逐着外界的感触而起本能的运动作用。又因为生起和变灭两种现象互相连续不断,在妙圆的自性中,胶着澄澄湛湛的灵明,发生能知觉的功能。知觉的精灵与事物的法则反映,集揽累积事物的法则,就形成身心知觉的机能。这个机能,也具备有四大种性能的微妙成分,形成意识思想,犹如阴暗室内看影像的现状。四大种微妙性能生起放射思想作用,追逐着外界事物的法则。”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选也)一根。脱黏内伏(潜也)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43]。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释见卷二)。跋难陀龙[44]。无耳而听。殑(音睛)伽神女[45]。非鼻闻香。骄梵钵提[46]。异舌知味。舜若多神[47]。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48]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49]。空如来藏[50]。大圆镜智[51]。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52]。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恡。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变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历也)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音导)练舂(音冲)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促)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卷四终)
佛说:“如上面所说六根的身心作用,都是由正觉灵明功能所发生。人们不能证悟自性本自具足的灵明,反而只认识现行的有为意识的明了作用,还想用它来明白这个本来灵明正觉的本性。所以才失掉精灵了然的自性功能,胶着妄想动能发生有形有相的光辉。你现在如果离开黑暗与光明,就没有可见的自体。离开有声无声的动静,根本就没有能听的实质。没有畅通与闭塞作用,嗅闻的性能就不能发生。没有变味与淡味,能尝的性能就无从发出。不离也不触,感觉的本能就没有。不灭也不生,意识的了知,便无处安寄。你只要不依循动静、合离、淡变、通塞、生灭、明暗等十二种有为的现象。‘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任随你在哪一机能上,自己拔除它的执著习惯,脱开胶着性的黏固作用,使它内在潜伏。(此处所说的内,不是确指身体以内。内是对外说,就是无内外的内。但亦不离于身内的内,这里全在智慧的明决。)沉潜内伏久久,静定到极点,反归到自性根元的真心,就能发明本性的灵明朗耀。灵明朗耀的本性发明以后,其余五根执著习气的胶固性,也会随着拔脱,自然全体圆明自在。然后就可以不由外界影响,发起自性的知见功能。这时候的灵明,不必一定要依附于生理的机能,但也可以寄托于六根而发出灵明的作用,因此六根就可互相为用了(到这样才可谓神而通之,就是俗名叫做有神通)。你难道不知道在这个法会里的阿那律陀(译名无贫,得半头天眼),虽然盲目而能看见。跋难陀龙(佛经所称龙神之名,译名善欢喜),虽然无耳而能听声音。殑伽神女(佛经所称女河神之名,殑伽是印度的河名),虽然无鼻而能闻香臭。梵钵提,不需用舌头而能知味。舜若多神(佛经称虚空神),虽无身体亦能感触。虚空神本来就没有身体与接触的感觉作用,佛施予神力,在自性光明中,照映他暂时具有身体,使他领略感触的情形。因为他的性质本来和风一样,根本就没有如同人类的身体。还有如一切得到灭尽定功力的人,到了寂灭果位境界的声闻们,例如现在在座的摩诃迦叶(金色头陀,传佛心印,又名大迦叶),很久以前,已经灭除意识的作用。不必如通常人,用思想心念,即能凭自性功能,圆满灵明,了知一切事物。你要知道,你现在的六根,如果拔除了执著的胶固性,而能够圆满归伏到自性功能。静定久久,心性内在,譬如璧玉无瑕,晶莹发光。但能如此,所有四大种性能的微妙放射作用,以及物质世间等一切变化现象,都犹如热汤销化冰雪。就可以随时随地,将一切妄念妄想化为自性无上知觉。例如一个平常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眼睛上。如果很快地闭上眼睛,眼前就只有一片暗昧现象,六根也就看不清楚。那里,头与足,也都一样是看不明白了。但是这个人用手遍绕身体来摸,虽然看不见六根的形相,头足却有不同的区别。这个能够知觉的功能,还是依旧存在。所以应当知道能看见的自心能够发挥功用,那就不会被黑暗现象所蒙蔽了。所以你若能使生理的六根与外界的现象都销融无碍时,自然自性的本觉灵明,就发生圆融灵妙的功能了。”
阿难问:“如佛所说:最初要求证得正觉的因地之心,如果想要常住不变,必须和证得自性正觉的果地名目相应。那么,如证得自性果地中的所称的:菩提(正觉)、涅槃(寂灭)、庵摩罗识(白净识)、真如[53]、佛性[54]、空如来藏[55]、大圆镜智[56]等七种名称。名称虽然不同,其所表示的含义,都是称颂自性本体功能的清净圆满。体性坚凝,犹如金刚宝王颠扑不破的长住不坏。但是现在这个看见的,与听闻的,离开光明与黑暗,动与静,通与塞等等现象的反映,就毕竟没有一个自体。犹如意识心念,离开面前外境的作用,本来就无所有。何以用这些终将断灭的性能,做修证的基本因地,而能获得上面所说的长住的果位呢?如果离开光明与黑暗,所看的就是绝对的虚空。如果没有面前的外景,意念的自性就自然消灭。这样进退循环去研究,加以微细的去推寻,本来就没有一个是我真心的自体,也没有一个是我真心的所在处。这样一来,用什么做修证的因地,去求得无上正觉呢?佛在前面所说的自性本体,澄澄湛湛的精明,是圆满长住的。我们既然把握不住,好像并不是真诚的实话,结果犹如儿戏的理论。究竟怎样才是佛的真实道理,希望再赐慈悲,开发我们的愚昧!”
佛说:“你虽然博学多闻,还未灭尽一切习漏,你心里只是知道有一个颠倒的原因。但是真实颠倒摆在你的前面时,你实在并不认识。我恐怕你虽然有诚心,还是没有信我的话。我现在姑且拿尘俗的事实,来解除你的疑惑。”这时,佛叫罗睺罗(佛之子,译名覆障)打钟一声。佛问阿难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我听到了。”过了一会,钟声停止了,佛又问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现在听不到了。”这时,罗睺罗又打钟一声,佛又问道:“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与大众又答道:“都听到了。”佛又问阿难:“你怎样能听到?怎样听不到的?”阿难与大众都答道:“如果打钟发声,我们就听得到。打过了很久,声音消灭了,声音与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听不到。”这时,佛又叫罗睺罗打钟一声,问阿难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有声。”过了一会,声音消灭了,佛又问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没有声。”再过一会,罗睺罗又来打钟,佛又问道:“你现在有声音吗?”阿难与大众都答说:“有声。”佛问阿难:“你怎样才叫它是有声?怎样才是无声?”阿难与大众都答说:“如果打钟发声,就叫做有声。钟打过了很久,声音消灭了,声音与响动都没有了,就叫做无声。”佛说:“你们现在何以这样胡乱说话,毫无标准?”大众与阿难,听佛这样说,就问道:“我们怎样是胡乱说话,毫无标准呢?”佛说:“我问你们听到吗?你们就说听到了。又问你们有声吗?你们就说有声。一忽儿答的是听到了,一忽儿答的是有声,这样如何不是胡乱说话呢?声音消灭了,没有响动,你就说听不到。如果实在听不到,能听闻的自性已经消灭,等于是枯木。那么,钟声再打的时候,你何以又知道有声音或没有声音呢?有声音或没有声音,自然是声响的作用。能听闻声响的自性,与有声无声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那个能闻的自性为你的需要而有无吗?能听闻的自性,如果实在绝对没有,知道绝对没有的又是谁呢?所以你要知道,声在能听闻的自性功能中,只是声音自己生起灭了。并不是因为你听见声生声灭而使你那个能听能闻的自性功能,随着而有而无。你既然还不清楚哪个是声响,哪个是能闻的自性。难怪你昏迷不悟,认为真常的自性将会断灭了。你更不应说:离开动与静,闭塞与开通,就没有能听闻的自性。为什么呢?譬如一个睡熟了的人,在他睡眠的时候,家里有一个人,就在那时,槌布或者舂米。这个睡熟了的人,在梦中听到这种舂米的声音,幻觉成为其他东西的响声。或者以为是打鼓,或者以为是在撞钟。他在做梦当中,就自奇怪这个钟的声音不够响亮,很像木石的声响。等到醒来一看,才知道是槌杵的舂捣声音。他告诉家人说:我刚才在做梦,把这个舂臼的声音,当做鼓响了。这个人在做梦当中,难道不记得动与静,开闭或通塞吗?由此可见他的身体虽然睡眠了,他能听闻的自性,并没有昏迷。再进一步来说:即使你的形体完全消灭,生命光辉的本能变迁了。这个能闻的自性,怎样能说会随你的形体而消灭呢?都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追逐一切声色,跟着意识心念的变迁而流转不停。从来就不能自己开悟自性是清净的,灵妙的,常住不变的。他们不去依循常住自性,只随外缘的变迁,追逐一切生灭的作用与现实。所以生生不已,习染杂乱,因而流转不息了。‘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如果舍弃生灭的作用,守住真常不变的自性。定止久了,自性真常的光明便会现前。生理机能的六根本能,与相对的外境六尘现象,以及意识心念的作用,就会顿时消除。思想的现状,就是清净自性的渣尘。意识情念的作用,就是清净自性的污垢。如果这两种都远离了,你的法眼(具见佛法所指自性的心眼)就会顿时了然清明,岂有不成无上正觉的道理。”
(以上《楞严经》第四卷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57]。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58]。惟愿大慈。哀悯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尔时世尊怜悯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59]。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60]。是故汝今知见立知[61]。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空观)
缘生故如幻(假观)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中观)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真妄双绝)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根境两忘)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无明体空)
结解同所因(迷悟同源)
圣凡无二路(归源无二)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真观中道)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直指所以)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陀那[62]微细识
习气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真妄互立)
不取无非幻(真妄互泯)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真穷或尽)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63]
十方薄伽梵[64]
一路涅槃门
这时,阿难又说:“佛虽然讲了第二义门(修证的法则与原理),但是世间的人,如想解开此结,而不知道所结的中心在哪里,我相信这个结始终不能解开。就是我与在会一般还在求学的声闻,也是这样。由无始际以来,随同这些无明,俱生俱灭。虽然得到博学多闻的善根,出了家,专门来修学佛法,犹如患隔日疟病的人,有时好些,有时又病了。希望佛发大慈,怜悯我们这般陷溺太深的人,指示我们的身心所结在哪里,如何才可以解开?并且亦使将来的苦难众生,免得在生死海中旋转轮回,始终堕落于无明与欲和烦恼的三有中。”
佛听了阿难的请求,就说:“你要想认识明白与生命俱来的无明,须知那个使你轮转在生死之流中的结根,并不是其他东西,就是你的六根。你现在想知道无上正觉,想从速证得解脱的安乐法门,要求得到寂静灵妙真常的果地,也不靠其他的东西,依然还是你的六根。”
阿难听了佛的开示,心里还是不明白。又问:“佛说我们在生死海中轮回的,以及得到安乐妙常的,并不是其他的东西,都是这六根的作用,那是什么道理呢?”
佛说:“生理机能的六根,与自然界的各种物理性能,从同一根源所发生。所以结缚与解脱,在根本体性上,并没有两样。这个分别意识的性能,只是虚妄暂时的现象,犹如虚空中的华文,幻出幻灭。你要知道,因为物理的作用,引发知觉的性能。因为生理的机能,才有六根的形相。六根形相与所知所见的这个作用,都没有自性,就像交芦一样。(交芦是一种植物,不同于普通的芦苇。生长的时候,必须二茎交相并立,根处盘结相连。单独就会扑地,不能自立。外形实而中心虚。譬如心物与身心,都是相依为用,却又是一个体性所生。同时虽有而中间实空,因中空而能显有的作用。)所以你现在应该知道,若把这个所知所见的作用,认定是一个可以能知的东西,那就是无明的根本。如果明了这个所知所见的作用,它的自性功能,本来是不可见的,无形相的。那便是无烦恼的寂灭清净真心。你何以在这中间,误认为再有其他东西存在?”这时,佛要把这种至理,以扼要简捷的词句说出,综合起来,作一个偈语与阿难说: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真心自性的自体是空无形相的,没有任何一点东西存在。但却有生起一切万有(有为)的作用。万有之能生起作用,都是因缘的会聚。因缘聚合则生,因缘离散则灭。万有的存在,只是时间空间里的暂有现象,暂有的存在是如幻的。须知自性以空为体,以一切相为相,以一切用为用。)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自性以空为体。体性的空,是澄澄湛湛,寂灭无为的。既无一物存在,又是不生不灭。虽然因缘聚合,生起万有的作用,可是这一切万有,并不能实在固定地存在着。犹如虚空里的华文,倏起倏灭。)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提出一个妄心的名词,只是为了显出真心的理性。其实不但妄心是妄有的;如果你执著认为有一个真心的存在,那么,这个真心的观念,也等于是一个妄心。)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真心自性,并不是真的另有一个真心单独存在。但也不可以执著真心就没有一个自性存在。要离妄心意识的作用,才能悟证得到。所以在这个理性中间,你如何可以坚执地认为有一个能见的功能,或者把捉一个所见的作用呢?)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在本能与所发的作用中间,以及空与有的中间,真与妄的中间,体与用的中间,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真实自性。所以说自性的体用之间,像交芦一样,都是一体的两面。空有同源,而又不著于空有。)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空有本来同源,只是一体的二用。万有一切都从因缘所生而起,它的体性本来是空的。所以缘生性空,性空缘生。有复归空,空能生有。凡夫众生被缘生的幻有所迷惑,六根所起的结缚,不能开解,所以追逐轮旋于生死的巨流里。若能超越幻有的缘生而证得真空自性,就是解脱,名为圣人。其实,以自性本体而言,在根本上,圣人与凡夫,都没有两样,本来是相同的。)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根据上面所引用的交芦譬喻,便知自性体用一体两面的原理。你观察这个交芦的中间性能,说它是两个支干吧,它又本来同根。说它是一个根本吧,又发生两支的现状。说它的形状是一根实根吧,它的中心又是空的。说它的中心是空的吧,它又能产生实质的支干形状。无论事实上与理论上,都不能坚执地将任何一面作为定论。如果坚执地说它是空,或是有,便是错误的偏见。)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如果坚执著空有任何一面的道理即是究竟。或误认有与空的一边,就是自性的根本。这样就被昏晦所迷,就叫做无明。觉悟无明是空的,无明就会涣然消失。无明妄想,便一转而为灵明正觉,这样即达到解脱的境界。)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但是要达到圆满解脱的果地,能够解除无始以来,生死习气的六根缠缚,必须先从某一根源开始修证,然后六根缠缚,依次解除。六根既经解脱,连那一个清净的境界也随着消失,而返还于自性本来。)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所以要达到解脱圆通的境界,在开始着手修证的时候。对于六根门头的选择,就要审察注意。从哪一根着手修证,才能适合于自己,而能有所成就。选择确定以后,精进修持,得入本体功能之流,修成正觉的果位。)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阿陀那识,又名阿赖耶识。佛法将身心见闻觉知的分别思惟意识作用,仔细剖析,说明它的现象,叫做法相,又称为唯识。大体区别识共有八种,所以也叫做八识。眼、耳、鼻、舌、身的个别作用,是前五识。第六是分别思惟的意识。第七是与生命俱来的我执,叫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是身心一体,心物一元,含藏前七识和一切种子功能的总机枢。阿赖耶识的含藏一切种性功能,本来也是空有互相为体用的。它所以形成阿赖耶识的功能,并不是真有一个阿赖耶的存在。它是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的种子,刹那刹那,生灭不停的,所以显出作用。犹如一股暴流,生生不已,运行不息,绵绵密密,宛然形成它的现象。说它是自性真心的功能,可是它的自体却是空的;说它不是真心的功能,可是离开作用,真心的功能,又无从产生。一般人很难了解其中空有是一体二用的道理。说空就执著一个空,说有又执著一个有。佛说恐怕世人容易迷惑,所以平常不肯开示演说这个道理。)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所谓理性上的真与妄。事实上的空与有。现象上的实与幻等等。以及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自性真心的功能所发生的作用。它的真心体性,元本是空无形相的。现在想要明白真心的空性和一切现象的本元,都是以自心求取自心的体用。为了要辩驳幻有,因此说它是幻法,其实何曾有一个东西可以把捉。所以就真心空性的体上来说,根本无所谓幻有的存在。但是性空自体,遇因缘聚合,生起作用,就形成幻有的一切现象。不执著幻有的作用,虽然有幻有的现象,根本并不相干。但是如果执著以不取幻有才是究竟,这个不取的作用,还是幻的。自性真心的体性,无所谓非幻的现象。非幻尚且不存在,一切幻有的法则,不过都是为了剖析性空的本体所建立,哪里有个幻法可得呢?)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65],弹指超无学[66]。”
(上面所说的直指自性真心的理性,是究竟的了义教,是无门的法门。犹如妙莲华出于污泥,而不沾染丝毫泥渣。犹如颠扑不破的金刚王宝,是无上的正觉。也就是达到如幻三昧境界的捷径,弹指之间,就可以超过无学的果位。)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67],一路涅槃门。”
(阿毗达磨,简译作论藏,就是真理的最究竟的理论。薄伽梵,也就是正觉成佛者的另一称呼。这三句是本偈语全篇的结论。说明上面所说的理性,就是最高深的理论。十方一切佛,都是从这一门而得入自性寂灭海(涅槃)的果地。通常认为理性的理论,与事实的实证是两回事。其实不知事与理本来合一。对理性真能透彻了解,也就可以达到实证的果地。如果只知道理性,事实证验不能到达,也就是对理性没有彻底地了解。须知最后解脱,乃是般若智慧的解脱。般若智慧,就是理性与实证泯然一体的究竟正觉。既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而历历不昧。所谓非生因之所生,实了因之所了。)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68]。杂糅(音柔,杂合也)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69]。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次第也)。惟垂大慈。再悯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70]。敛僧伽梨。揽(音览,近也)七宝几。引(伸也)手于几。取劫波罗天[71]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音宛,结系也)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答也)佛。此名为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二同音,绩犹纺织也)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佛告阿难。汝必嫌(音闲,厌也)此六结[72]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73]。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音撤)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音亟)曲。鹄(读斛)白乌玄(黑也)。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音荣,缠也)。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阿难与大众,听了佛总结的开示偈语。对于自性灵明的妙理,已有所领悟。心目开明,焕然一新。但是对于开解六结,一亦不守的道理与次序,还不能彻底了解。请求佛再加说明。于是佛拿起一条华巾,打了一个结。问阿难说:“这是什么?”阿难与大众答道:“这个叫做结。”佛又连续在这条华巾上打了五个结。每次都问:“这是什么?”阿难与大众都答说:“这些也都叫做结。”佛说:“这一条华巾,我最初打了一个结,你们就说是结。以后我连续每打一结,何以你们也都说是结?”阿难答:“这一华巾,本来只是一体。佛打一个结,就叫做一结。如果打了一百个结,就叫做百个结。现在佛不多也不少,只打了六个结,就不能说是五个,也不能说它是七个。”佛说:“这条华巾,只是一条整的,我打了六个结,就叫做六结。你看,华巾是一条整体,因为打成了结,就有不同的差别。最初一个结,就定名叫做第一个结。最后一个结,就定名叫做第六个结。第一与第六之间,可否随便变更它的次序?”阿难说:“一条华巾,既然打成了六个结。它的先后次序,迥然不同,决不能把六结的首尾倒置。即使尽我一生的聪明来推理,也不能把这六结胡乱定名。”佛说:“这六个结,虽然不同,但是它的根本来源,都由一条华巾做成。若要把六结的次序搅乱,却是不可能的。你的六根,也同这个道理一样。它的本体究竟原是同一体性的,产生了作用,构成六个形态,于是它就毕竟不同了。你如果认为六结是多余的,只想守一才对,那如何可能呢?”阿难说:“有结的存在,是非才会发生,才会有这个结与那个结不同的争执。佛如果把所有的结都解除了,结的本身既然不生,自然就没有了彼此。一个结的名都没有,更何况六个呢?”佛说:“六根解脱,一也不守的道理,正同这个一样。你要知道,你从无始以来,因为自性真心变态的妄动,发生了狂乱的知见。妄心狂见发动以后,就不止息。变态妄动的功能,产生了物理尘劳的作用。犹如眼睛极力注视虚空,因劳倦而发生变态的现象,便看到空中狂华乱舞。自性本来是澄湛精明的。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等物质,以及众生的生死涅槃,也都是自性本体功能变态妄动的狂劳颠倒现象。犹如空华无因而生,自然而灭。”
阿难问:“这种变态妄动的尘劳作用,既是结习难除,怎样才可以解脱呢?”佛就将手中所结的华巾,左右旋转牵动。问阿难说:“我这样左右牵制手中的华巾,都不能解开这些结。究竟要怎样才可以解开结呢?”阿难答:“要想解开这些结,必须从结的中心去着手。”佛说:“一点也不错。要想解结,必须从中心下手。我所说的佛法,是讲一切万有现象,都从因缘所生。扩而充之,便可明白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各种事物的法则,便能知道它的本来原因。甚至点点滴滴的雨水,也都可以知道它的数量。如目前的种种现象:松树如何是直长的?荆棘如何是弯曲的?鹄如何会长白的羽毛?乌鸦如何是玄黑的?这些现象,佛都能了解它的根源。所以你心里想选择六根门头,由此求得解脱。只要解除六根的结根,外界尘劳的现象,自然就消灭了。既然一切妄心妄想消亡了,余下的不是自性的真心,还是什么呢?我现在再问你这一条打了六个结的华巾,可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一齐都解除了呢?”阿难答:“这些个结,本来是依次绾结成功的,现在也应当次第解开。因为这六个结,虽然同是一条整体所成,但绾结的先后时间次序都不同,如何能够同时解除呢?”佛说:“你想要解脱六根,也是同样的道理。生理上六根的本能活动,如果先得到解脱,就可以先得到人空[74]我空的境界。进一步,使空性圆明自在,就达到法解脱(智慧的解脱)。既达到法解脱的境界,所谓空的境界,也自然不生,这样才叫做菩萨从三摩地(定慧双融的三昧正定境界)得到无生法忍[75]。”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76]。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77]。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78]。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阿难与大众,蒙佛不厌其详的开示,慧性觉悟,忽然圆通,得到再无疑惑的地步。虽然领悟到一六解脱的道理,但是还没有达到圆通的本根。于是又请求道:“我们历劫飘零在生死苦海里,犹如苦儿一样,孤零地飘泊他方。我自己何心何虑,与佛谊属天伦血统。好像失乳孤儿,忽然遇着慈母。如果因此际会而能够成道,今天所听到的妙密法语的开示,就应该等于本悟。否则,同没有听到是一样的。唯有希望佛再发慈悲,教导我妙密庄严修持的法门,以完成佛开示的最终愿望。”
这时,佛普告在会大众中的诸大菩萨,以及诸漏已尽的大阿罗汉们说:“你们菩萨及阿罗汉们,在我教导的佛法当中,已经得成无学的果位。我现在问你们,大家最初发心的动机,以及悟到十八界的功用,哪一样是最圆满通达的?怎样才是进入了三摩地的方便法门?”
(一)声。闻听妙理的修法:首先起立发言自述的,是憍陈那(译名了本际)等五位比丘。(比丘,是佛弟子出家男众的名称,具乞化破魔等意义。陈那等五人,是从佛最初出家的弟子,也就是佛成道后最先听佛说法得度的人。)他说:“我是最初见佛成道的人,佛成道后,也是对我五人最先说法得度的。佛为我们宣讲三转四谛法轮,我们就悟明四谛的道理。(四谛是苦、集、灭、道。说世界一切皆苦。苦是生死的果实,世间是纯苦无乐。世人所认为的乐,只是偶然暂时相对性的另一苦因而已。但是世人偏认苦为乐,并且还要去积极追逐苦果,自招种种烦恼。唯有自心灭除烦恼,不再造作苦果,才得寂灭的乐果。若能随时随地观察思惟,息灭自己的烦恼,就是修持正道。)佛问我们理解与否时,我首先说理解到了。佛就印证认可,说我是得最初解的人。我当时理解得到的,并没有别的方法,只是听到佛说微妙道理的声音。由这声音使我理解到微妙的道理,心领神会。息灭烦恼的苦果而得寂灭至乐的正道,证得阿罗汉[79]的果位。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位。如我所实验得到的,还是以多听妙理为最好。从听妙理的声音悟道,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优波尼沙陀[80]。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二)色。观察色相的修法:优波尼沙陀(译名色性空)起立自述说:“我也是最初看见佛成道的人。佛教我观察身体内外的不净相,生起极大的厌离心。悟到一切色相的性能,都从不清净而来。身体的色质,终由白骨化为微尘。最后终归于虚空。推穷其究竟,虚空与色相,两种都没有自性,因此得成无学果位的道业。(不净观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对于烦恼障很重,贪欲心很盛的人,修之较为适当。观的入手方法,是运用思惟去观看,观察,观想的意义。不净观包括九种想:①胖胀想,②青淤想,③坏想,④血涂想,⑤脓烂想,⑥虫啖想,⑦分散想,⑧白骨想,⑨烧想。人身是个臭皮囊,由死亡而到坏灭,自然地都会现出这九种现象。臭皮囊先发胖胀,跟着就起青淤的颜色,开始一块一块地败坏。然后血化为脓,开始腐烂,生出蛆虫。皮肉毛血渐渐分散完了,只剩下白骨一具。渐渐久了,白骨也就随风化为飞尘。无论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男女老幼,美的丑的,到头来都是一样。所以修习这种方法,最容易生起离尘出俗的观念。同时也很容易解脱人我的执著,和身体生理的障碍。这种修法,最好先由禅坐去思量观察。他人与自己,都是一个臭皮囊包装着一身内外不洁净的东西。什么是美的与丑的,皮包骨头以内,都是肚肠屎尿,有什么值得贪恋可爱呢!渐渐观察清楚,构成了一个观念。就觉得此身不值得留恋,心境非常平静,妄想杂念渐渐冲淡,归于平静。到了这个程度,不净观即成就了。然后产生两种现象,但是有的人可能会有,有的人并不一定会有。第一种现象:举目观看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一具白骨骷髅架子。这种现象既已形成,就不必再继续做不净观或白骨观。只需要守住眉心中间一点白,制心一处,专精不乱。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第二种现象:并此一念亦自然而空,可以得入正定。由此精进不懈,逐步上进,即可以证果。)因此佛就印证认可,说我是得到了色性空的人。身体色质既已空尽,对于自性妙有功能,生起色质的作用,达到妙密圆通的果地。我从色相上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实验得到的,从观想色相上起修,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香严童子[81]。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82]。见诸比丘烧沈水香[83]。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攸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三)香。嗅觉的修法:香严童子起立自述说:“我最初听佛教我仔细观察一切有为法的现象。那时我就辞佛独居,宴息清心,寂然安处。扫除心理一切妄念。忽然看到比丘们燃烧沉水香,香气悠然进入我的鼻孔里。我就观察这香的气味,既不是沉水香木所发生,也不是虚空所发出。既不是烟,又不是火。它进了鼻孔,不知香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无影无踪地去了,又不知道香味归到哪里,因此发现这个分别思惟的意识,也是如此。妄想意识消散,就归于空寂。由此证得无烦恼的无漏果位。(说明意识妄想,犹如烟雾,时生时灭,来去都没有踪迹可寻。自然不必追寻执著,也不必去扫除清理,因此可得安然休息的境地。)佛就印证认可,赐给我香严的名号。妄想意识的心理状态,与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能量互变,都如尘氛气流一样,时起时灭。从燃烧香气的道理,可以证到万有现象的微妙作用,悟澈自性的密圆功能。我是从香气庄严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实验得到的,以鼻观香气庄严,乃是最上乘的修法。(佛法中教人烧燃好香,不仅是庄严道场,同时也具有从鼻观而得清心的妙用。至于可以解秽驱虫,变更空气的洁净,还是其末节的作用而已。)
药王药上[84]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兄弟也)。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四)味。舌观味性的修法:药王药上两位菩萨,及同行眷属五百天人们,起立自述说:“我从无始劫数以来,便是世上的良医。口里亲尝这个娑婆世界各种药物,草本的、木本的、金石等矿物,名称数量约有十万八千之多。这些物理性能,完全知道。所有药物的咸、甜、苦、辣、酸、淡等味性,以及它的变化作用,冷热、有毒、无毒的性格,我也完全了解。我因为从佛修学佛法,了知这一切味性,它的根本自性,既不是绝对不存在的空,也不是永远固定的有。既不是依赖身心的关系,才显见它的功能。但是离开身心,又不能表达它的作用。因为分别药物味性的初因,而得开悟自性本体的功能。因此佛就印证认可,许我两弟兄是菩萨位中的人。现在佛的法会中,为传承佛法的法王子。(药王药上两昆仲,从久远劫数以来,遇琉璃光佛前身的教化,自己便发心历世为良医,做济世救人的功德事业,遍尝世间的药物性能。如以现代语来说,等于是个大医师,并且是研究物理化学的大药剂师。从真实的慈悲救济的动机出发,由尽知物理的性能,而悟得万物与人性的本体。)我因为由了解味性而觉悟,发明自性,跻登于大乘菩萨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实验得到的,以研究亲尝物理的味性去体会,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跋陀婆罗[85]。并其同伴十六开士[86]。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87]。闻法出家。于浴僧时[88]。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五)触。观察身体感触的修法:贤首菩萨及其同伴道侣等十六位开士,起立自述说:“我们从前在威音王佛的时候,听闻到佛法,就发心出家了。因为随例跟着僧众入浴,忽然悟到水的因缘。它既不能洗涤尘垢,也不能洗净身体,水始终是中性的。无论洁净与污垢,它都不沾滞,自性得无所有。这种过去世所了解的记忆,直到今生都不会忘记。从那个时候起,佛就称我为贤首。现在从佛出家,到达无学的果位。(水性永远是清净的,无论污秽或干净的东西,它都不容纳。轻微的使它漂流而去,粗重的使它沉埋下去,水性自己还是不垢不净。自性真心犹如水性。微细的,好的妄想,犹如水上的浮尘,轻轻地随时溜去。粗重的,恶的情欲,犹如水中的沉淀,深深地沉埋下来。但是能知能觉的自性,却始终不变。由此体会,可以领悟到自性的实相。再说:心上的妄念,犹如水上的浮尘与波纹。沤生沤灭,以及浮尘与波纹的变化,始终变不了水性。但能心如止水,静观心波浮尘的变化,皆如梦幻,自然可以领悟到自性的实际。贤首菩萨,过去世虽然从佛出家,但常以轻慢的心,傲视别人,因此堕落尘劫。后来转从常不轻菩萨的教化,对一切众生,决不轻视。对任何人,都很恭敬。所以得到贤首的名号。)我因为微妙的感触,明白了自性有如止水的道理,得到佛的法要,成为继承佛道统的法王子。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从微妙感触作用去体会,乃是最上乘的妙法。”
摩诃迦叶[89]。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90]。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91]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六)法。心空意念的修法:摩诃迦叶(译名大饮光)与紫金光比丘尼(紫金光原来是迦叶尊者的夫人,出家后便称比丘尼。比丘尼是佛弟子中出家女众的名称)同时起立自述说:“若干劫前,在这个娑婆世界上,有一位佛出世,名字叫做日月灯。我有机缘亲近他,得闻佛的法要,依法学习修持。等到日月灯佛灭度过世以后,我就供养他的舍利子[92]。在佛像与舍利子前面,常时燃灯供养,永远继续着这一点光明。并且用紫金色的光质,涂在佛的形象上面。从此世世生生,身体经常充满着紫金色的光华。这位紫金光比丘尼,就是我生生世世的眷属,与我同时发心。(过去在毗婆尸佛[93]灭度过世以后,佛的塔像金色毁坏了。有一位贫家的少女,对着佛像发生无限的伤感,心里很想为之修治完整。可是自己没有资财,便去乞讨。得到了金钱,就请来匠人为佛装金。这位装金的匠人,很欢喜地和她共同完成了这件功德。功德完成以后,两人结为夫妇,生生世世,永不分离。经过九十一劫,虽然生在人间天上,身体经常都得紫金光色。当释迦佛出世的时候,夫妇又同时发心出家。这个少女的前身,就是紫金光比丘尼。)我观察世间六尘(生理的五官与心理意识的各种现象),种种的作用,一切都似变幻中显现出的幻象,最后终归于坏灭。唯有心空一念,寂然不动,才可以修到身心寂灭的境地,这样始能在定中度过百千劫的时间,犹如一弹指的刹那。(心空一念,就是意根上解脱的无上妙法。天台宗与密宗的修止观等方法,就是依这个道理修持的。心意识是最难空寂的。迦叶尊者所述的方法,就是观心的一门。静坐观心,识知心意识各种现象,思惟分别妄念等相,都如空中鸟迹。又如浮光幻影掠过长空,倏起倏灭,随时变幻化去。若能不随变化,不去追逐不舍。只任其自生自灭,不排除,不执著,自然现出自心一段空相。然后即此心空一念,还要放去。到了空空的境界亦空时,就可悟明这一段妙用。)我因为修习心空一念的方法,与严守苦行头陀[94]的规范,得成阿罗汉的果位。佛就说我是头陀中最成功的人。因为从这个了解心意妙法而开悟明白,消灭一切有漏的烦恼。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从观察心意识的方法去体会修证,乃是最上乘的方法。”
阿那律陀(解见卷二)。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七)眼。眼的见精修法:阿那律陀(译名无贫)起立自述说:“我最初出家的时候,经常喜欢睡眠。佛责备我犹如畜生一样。我听了佛的申斥,惭愧反省。涕泪自责。自己发愤精进。七天当中,昼夜不眠不休。因此双目失明。佛就教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的修法。我因此可以不需肉眼,只凭自性的真精洞然焕发,看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犹如看到手掌中的果子一样。佛印证我已经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旋转能见的根元,回光返照以至于无,就是第一妙法。”(乐见照明三昧,经教中但有其名,究竟不知道是如何修法,自阿难教授提婆达多修习天眼,得到眼通等神力以后,提婆达多反因神通狂妄自用而成魔障。以后显教经论,就没有修法的记述了。密教所授眼通及观光的修法,也是利害参半。而且没有得到正定的人习之,不但无益,反容易受害。所以对于这一修法,不需详细补充说明。本经所载阿那律陀的自述里,对于这个原理原则,也已很明显地说出。眼的见精,分为能见与所见的两种。眼见到外界的一切境象,都是所见的作用。即使双目失明,心里还是看得见眼前是一片昏暗。这种昏暗的境象,依然是所见的作用。它是从自性能见的功能上所发出。由此体会,返还所见的作用,追寻这个能见眼前现象的自性功能。久而久之,所见作用,就完全返还潜伏到能见的功能上。然后并此能见的功能,也涣然空寂。在道理上,就叫做能所双忘。在事相上,完全入于性空实相。旋见,就是返观返照的意义。循元,就是依止自性本元的意义。由自性空实相,泊然定住在常寂的无相光中,洞彻十方的天眼作用,就自然发起。但切须记得,如为求得天眼而修,不依性空而定。不但能所不能去,纵使能够得到部分天眼,都是浮光幻影,便为魔障。再说:所谓眼通,并不是有如肉眼的眼。到了那时,由自性定相所发生的功能,与虚空会为一体。无尽的虚空,和能观的作用,浑然合一。虚空与我,只是一双眼而已。)
周利槃特迦[95]。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96]。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悯我愚。教我安居调[97]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八)鼻。调伏气息的法门:周利槃特迦(译名道生)起立自述说:“我缺乏诵持多闻记忆的能力。最初遇到佛的时候,听闻到佛法就出家了。佛教我记忆四句偈语。在一百天以内,记后忘前,始终不能背诵。(道生在过去迦叶佛[98]的时候,为经、律、论三藏都通的沙门[99]。有五百个弟子。但是道生非常吝惜经义,不肯尽心教导,所以得如此愚钝的果报。他的哥哥出家在先,因为他太愚钝,叫他还俗。道生就拿了一条绳子,到后园树下去自杀。佛以神力解救了他。指着扫帚,叫他专念扫帚二字。他忽然领悟到佛是教他把心地上的尘垢扫除干净,由此而悟道。)因此佛又怜悯我的愚钝,教我安居自修,调摄出入的气息。我那时观察气息,由微细而到穷尽。了解它的生起、存在、变易、消灭的一切经过,刹那之间,也不得固定常存。因此心境豁然开朗,得到大无碍的境界。再加进修,到达烦恼漏尽,完成阿罗汉的果位。现在佛的座下,印证我已经得无学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从调气到反息。息止心空,依空取证,就是第一妙法。”(修习调伏气息法门,有很多种方法。天台宗六妙门的止观修法,也是着重在调息的修法。生命存在的生理机能活动,就靠气机的往来。气息有四种现象:有声的叫做风,结滞的叫做气,出入有力的叫做喘,绵绵不绝、无声不滞的叫做息。妄心想念的心盛,气就粗浮。换言之:气息静止时,想念妄心就比较轻微。心息二者,是互相为用,互为因缘的。在各种调息的方法中,还有一种简捷修法。首先回转眼光,摄念合于气息。然后返用耳根听觉,听自己的出入气息。先只听到出入气粗重有声,这都属于风与气或喘的阶段。久而久之,心息合一相依,绵绵不绝,这才叫做止于息上。而且这时候的气息,若有若无,身心轻快无比。由此再加进修,气息不起呼吸的作用。听闻与感觉,也不能觉察。妄想杂念,就涣然冰消,心息都入于空寂大定的境界。再加向上精进,就得果无疑了。)
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九)舌。舌的味性修法:梵钵提(译名牛呞)起立自述说:“我因为在过去世造有口业。看到一个老年比丘,没有牙齿,吃东西时像牛吃草一样,我就轻慢侮辱他。所以生生世世,得牛呞病的果报(犹如牛的反刍,是食管与胃部的病)。佛就教我一味清净心地的法门。我因此得断灭一切妄心,进入正定三昧的境界。观察滋味的知性功能,既不属于身上,也不属于物质。一念之间,就超越世间所有烦恼的习漏。从此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欲、无明、烦恼的三有束缚。犹如飞鸟出笼,离开一切尘垢,妄心自然销灭,得以认识正道的法眼清净,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佛就亲自印证认可我已经登无学的道果。(舌观的修法,比较不容易普遍,并且也很难修。通常人对于滋味的食欲都很深切。首先要能不贪浓厚的食物,渐使淡薄。再渐渐减少饮食,归到平淡无味,进而达到没有食欲的贪恋。由此生理发生转变,心境妄念也随之皆空,自然进入正定的三昧。所以佛法制度中的头陀行,教人日中一食,而且必须淡薄。禁绝浓甘的饮食,实在有很深的作用存在。道生尊者由舌根悟道,亦只在一念之间的转变。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可以了然于胸了。)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从返还追究能知味性的自性功能,就是第一妙法。”
毕陵伽婆蹉[100]。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十)身。身体感觉的修法:毕陵伽婆蹉(译名余习)起立自述说:“我最初发心,跟佛学道。经常听佛说世间一切事物,是纯苦无乐。有一天,到城里去乞食,心里却在思惟佛法的精义。不知不觉间,脚上被毒刺刺伤,立刻觉得全身都发生疼痛。就在这个时候,我想到因为有一个知觉的作用,所以才能够知道这种疼痛的感觉。这个知觉虽然知道有了疼痛的感觉。返照追寻这个知道疼痛感觉的知觉自性功能,却本来清净无物,并不受疼痛的影响,也没有感觉的存在。于是我又再加思惟。我这个身体上,难道有两个觉性的存在吗?这样一寻根究底,所有妄想杂念,就都归摄到一念。再一追寻这一念的根本,身心忽然空寂。这样住在空寂当中,经过三七二十一日。一切烦恼习漏就都空尽,成就阿罗汉的果位。得到佛的亲自印证。认为已经发明了自性,登达无学的果地。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返还止住在自性本觉上,遗忘了身心感觉知觉的作用,就是第一妙法。”
须菩提[101]。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102]。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十一)意。意念空寂的修法:须菩提(译名空生)起立自述说:“我从很久远世历劫以来,心已得到无碍的境界。自己能够回忆到过去的受生经过,和历劫中无数次的生生死死。当我初在母胎时,就知道空寂的境界。这样乃至使十方世界,都成空相。同时也可使一切众生,证得空性。现在蒙佛开示启发,了然自知自性正觉的真空无相。证得空性的圆满光明,得到阿罗汉的果位。顿时进入佛性宝明空海的境界,相同于佛的能知能见。佛就印证我已成无学的果地。认为解脱性空,以我为最上乘。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使身心世界一切心物和事理等所有现象,了然不留于心中。放下一切意念的染著,入于空寂无相的境界。最后将空寂无相的境界也一并空去,到了空无可空的实际。那时万缘都寂,万法皆空,归于无所得的大定,就是第一妙法。”
舍利弗[103]。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十二)眼识界。心眼观照的修法:舍利弗(译名鹙子)起立自述说:“我从久远世历劫以来,就观照自心的清净境相。这样历劫受生,所经历的生生死死的次数,已如恒河中的无量沙数。对于世间及出世间种种事物变化的道理,一见就通。获得无障碍的境界。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迦叶波三位弟兄[104],听他们互相讲论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他们说就是佛法大乘的要义。我听了,就悟到心念本来是空无实际的道理,于是就从佛出家。见到自性正觉的光明圆满之体,得大自在大无畏的智慧,成就阿罗汉的果位。现在做佛法传统中的长子,乃从佛口说法开示所化生。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证得的,由观照自心。久而久之,照见自心本来的清净实相,心境发出自性的光明。待光明圆满到了极点,自然能知能见自性是佛的体用,才是第一妙法。”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会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105]。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106]。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让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十三)耳识界。心声闻听的修法:普贤菩萨起立自述说:“我已经为过去无量数佛的法王子。一切十方世界的佛,教授他们的弟子修大乘菩萨道的根本时,都教他们修习普贤的行持。这种普贤的法门,乃由我而建立。(普贤菩萨,旧译又名普现。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切处显现的意义。普贤菩萨的修法,是代表大乘菩萨道的大行。有显教、密教修法的异同。但都是根据《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为基础。密教修法,如金刚萨埵大法等,以咒语配合瑜伽观想作行持。显教修法,以身体力行为主。但一般修习念诵者,大多都是口里念过去,没有深思力行他的功用。为了发心修习大乘道的人,有合法的修持。现在融会显密修法的道理,述说他简单的规范。凡是真实发心修习大乘佛道的人,首先要熟读《普贤行愿品》。当念习纯熟以后,要深思他的意义与意境。然后把他所述说的十大行愿,构成一种意境上的境界。例如以第一行愿礼敬十方诸佛的法门来说:当你起身礼佛,或者在禅静中,起意礼敬十方诸佛的时候。自己忘记身心的感觉,在意境上,构成一个没有时间空间的广大无边的境界。意想十方诸佛都一一显现在面前。每位佛前,都有一意境上化身的我,在佛前恭敬礼拜。依次如启请、供养,一一都有我在前面,发声赞叹,或者念诵,每一行愿,都要构成一种意境上实际的境像。这样久而久之,意境形成妙有的实相。即有如普贤菩萨的实相庄严,乘坐六牙白象,也宛然显现,如在目前。可以参看《法华经》上的记述。但是意境上一念收回,即如这些所有现象,也完全寂灭不生。身心都不执著,自然归于了无所有的寂灭性相之中。至于其中的真空妙有,缘起性空的至理,也就可以在这种修法上去体会印证了。)普贤菩萨又说:“我用这种心闻修法的结果,能够分别一切众生的所有知见与意念。纵使在无量数的远方世界以外,有一个众生,他的心理能够发心修习此法,我就在那时,乘六牙白象,分出百千个化身,到他的前面。即使他们业障深重,一时不能够见到我,我也为他们暗中摩顶,爱护他,辅助他,使他渐渐的有所成就。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方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现在说出从前开始学佛,是用这心声闻法的方法,发明悟了澄澈的自性,并且能够发生妙用,可以自在地运用分别心,才是第一妙法。”(心声等于是说心理电波的交感作用,可与现在心灵交感来参考研究。)
孙陀罗难陀[107]。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罗[108]观鼻端白[109]。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十四)鼻识界。鼻息调气的修法:孙陀罗难陀(译名艳喜)起立自述说:“我从前出家,跟着佛学道。虽然受过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终不能够达到正定的三昧境界。心里经常散乱浮动,没有获得烦恼漏尽的无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与拘罗(大膝氏)二人,先制心一处,专守一点。我制念在鼻端上,开始仔细观想注视。用这种修法,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见了鼻子里呼吸的气息,一出一入,犹如烟雾一样(能到达这个程度,身心的感觉,就由轻安而渐至于空无感觉)。因此身心就由内在自然发出光明的境界。再扩而充之,光明渐渐地圆满,遍满所有的空间。整个世界,都普遍地成为净裸裸的清虚境界,好像一个整体的玻璃体。再进一步,烟雾的现象也渐渐消散。鼻子的出入气息,完全变成一片纯白的光相。由此心开意解,一切烦恼习漏净尽。所有出入的气息,化作一片光明,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佛就预记我将来会得证自性的正觉。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认为从消融气息,达到气住脉停。使气息止伏久住以后,发出心性的光明。最后使光明净裸圆满,灭尽一切烦恼的习漏,才是第一妙法。”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110]。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十五)舌识界。说法的修法: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译名满慈子)起立自述说:“我从很久远世历劫以来,就已得辩才,宣扬佛的苦空妙理(众生世界,只有苦境,没有绝对的乐事。世界一切,始终总归于空的)。因此深深通达自性的实相,毕竟是空的。并且对于十方三世无量数佛的秘密法门,我都能为他在众生界里,作微妙的开示和宣扬,得大无畏的功德能力。佛知道我有大辩才,就教我以言语声音来宣扬佛教。我所以就在佛前帮助佛旋转法轮。因为如狮子吼似的弘扬佛法,就在说法之中,自悟妙谛,得成阿罗汉的果位。佛就印证认可我,是善于说法的第一人。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认为用言语声音来说法,降伏一切魔怨,消灭一切烦恼习漏,才是第一妙法。”
优波离[111]。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112]。八万微细[113]。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十六)身识界。执身持戒的修法:优婆离(译名上首,原名车匿)起立自述说:“我亲自追随着佛,半夜里越城出家。又亲自看见佛修苦行六年,降伏一切的魔障。制服所有的外道。解脱世间的爱网。使烦恼和贪欲净尽,得到无漏的果位。蒙佛教我严守戒律。由这样执身持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性业(与生俱来先天性的贪嗔痴等)、遮业(因时因地制宜的戒律等)都完全清净。身心进入寂灭的境界,得成阿罗汉的果位。因此我就成为佛弟子中统领纲纪的上首。佛亲自印证我心,持戒修身,是佛全体弟子中的第一人。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是择善固执,严格修身,先使人格净化。得以身体力行都能净化以后,从外而内,再使心念净化。净化到了极点,心得通达无碍,然后身心就一切通利。我认为由这样圆满菩提正觉,才是第一妙法。”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娑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罣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十七)意识界。意念观照的修法:大目犍连(译名大采菽氏)起立自述说:“我当初在路上乞食化缘的时候,遇到迦叶波三兄弟,宣讲佛法因缘的道理。因此我顿时明白自心的实相,得到大通达。(意识所起的妄想心念,都从因缘所生。缘生缘灭,俱皆依他而起。由此在定静的境界中,仔细观察妄想心念的缘生缘灭,有如幻化,都是意识妄动的现象。如此去观察每一意念的根本,都了不可得。那个能生妄想的心意识自体,却是本来清净不变的。在此清净不变的净境上,愈定久愈好。等到定力坚强,一念起用,就可以得神通自在的妙用了。)因此佛就嘉惠我,命我做比丘。我就自动地袈裟着身。自动的剃落须发。能够无挂无碍远游十方世界,发明神通自在的大能力。在佛弟子众中,推许我是神通无上,得成阿罗汉的果位。不但吾佛释迦,就是十方一切佛,也都赞叹我的神通能力,已经达到圆明清净,可以自在无畏。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是从追寻妄想的起灭,得到妄念不生,返还到澄澄湛湛的心境实相。这样定力愈久,自性心光发生朗耀。一切妄想妄念,犹如一股混浊的流水,渐渐得到澄清。定力愈久,心境便愈达到清净无波,光明无瑕的状态,才是第一妙法。”
乌刍瑟摩[114]。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十八)依火大种性修自身欲乐暖触的修法:乌刍瑟摩(译名火头金刚)起立自述说:“我记得在很久远世历劫以来,我的秉性贪爱淫欲。遇到空王佛出世,说喜欢贪淫的人,这淫欲的心念,会引发身体上的邪火。淫心越来越盛,欲火越来越旺。邪火积聚,犹如一团销魂蚀骨的烈焰,使心性昏迷堕落而不自觉。终将被欲火焚化身体,并使神识沉沦而不能自拔。空王佛就教我返观自身内在的动能,以及往来流行的冷暖气质等现象。我从内观返照的方法,着手修持。神光内凝,化去多生积习的淫心,转为大火炬似的智慧光焰。所以一切诸佛,都叫我是火头金刚。我从自性功能所具足,引起生理本能所生火光三昧的力量,得成阿罗汉的果位。从此我心发大愿力。如果一切诸佛成道的时候,我就做一大力勇士,亲自为诸佛护法,降伏一切魔怨。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是从内观返照身心的暖触,得到无碍流通的境地,消除一切烦恼习漏。生起智慧的大宝焰,得登无上大觉,才是第一妙法。”(这种修持的方法,分为多门。其他异宗外道,也有这种修法。可是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但都是专依身体上的生理本能着手,引发火力暖气本能的流行。西传西藏密宗有专门的修法。又有从配合欲界的欲乐定着手的。可是流弊也的确很大。因为修习这种方法,有迅速的大效力。但是形式容易,彻底了解它的道理与真实经验却很难。虽然速效的利益大,相反的,也会很容易发生弊窦。所以后世修持者,必须依有经验、有成就的良师,方可修习。这种暖触的产生,只是达到内触妙乐,化去欲念习气的第一步,并非究竟。如著于内乐,还是不离微细的欲界。在密宗与瑜伽术,把这暖触,名为拙火,或名灵热与灵力,道家叫做元炁。修习这种方法,有它的专门程序与阶层。如似是而非,稍有差错,就发生相反的害处。但要知道,我们生命的来源,是先从色欲爱乐所生。要了脱生死之流,证得菩提,必须也要从此而了。如经所说:“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如果不从这种根本无明着手解脱,徒使压制于一时。终归还会遇缘而爆发,难以得到最后的圆满成就。至于这种修法的原理,如火头金刚的自述中,已略具端倪。详细方法,可参访真有成就的明师而求之。)
持地菩萨[115]。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116]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倚爱切)。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音田)。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音环绘,市井也)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117]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十九)依地大种性悟到治平心地的修法:持地菩萨起立自述说:“我记得过去世,历劫无数,曾有一位普光佛出世。我当时为普光佛座下的出家比丘。常在一切要津和路口,或者田地险隘的所在,若有不平或妨碍车马行走的地方。我都为它修补或架造桥梁,或负沙土来填补它。这样勤苦精进的行持,经过无数次的佛出世,我都依旧如此做去。或者有些人在热闹拥挤的地方,需要他人代劳负担物件。我就先去为他们挑负,送到他的目的地。放了东西就走,决不要他的代价。后来遇到毗舍浮佛(译名一切自在)出世。那时世上正患饥荒,我还是做一个出卖劳力的人,替人帮忙。无论远近,只拿他们一个钱的报酬。如有车子与牛马,被困陷在泥淖里。我就尽我的神力,为他们推轮,救拔他们的苦恼。那时国里的大王,办设斋筵,请佛到宫廷来应供。我就在这个时候,预先整治佛所经过的地方,接待佛的降临。这时,毗舍浮佛[118]摩着我的头顶向我说:你应当平治自己的心地。如果你心地平了,世界上一切险的坎坷,也就平了。我听了佛的开示,自悟心开。照见身体上的体质极微的分子,与组成物质世界的微细分子,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而且这种物质分子的微尘自性,推寻他的根本,都是空的,都没有感触的实体。因此乃至于刀兵水火,也没有什么实体的感触。所以我就从一切事物的法则与性能上,悟得无生法忍,得成阿罗汉的果位。现在又回心转求大乘之道,入于菩萨位中。自听了诸佛宣扬妙法,对于佛的知见和实际理论。我首先认为应从治平心地来证明它。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认为仔细观察身体与物质世界的两种微尘,其自性都是平等的,根本没有差别。其实,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虚妄乱动,发生尘质。若使尘垢消除,智慧自得圆满,便成无上大道,才是第一妙法。”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土卧切,口液也)。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119]。等无差别。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同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音至,幼也)无知。取一瓦砾(音历,小石也)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120]。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急也)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121]。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二十)依水大种性悟到自性清净的修法:月光童子起立自述说:“我记得在过去无数劫以前,有一位佛出世,名为水天佛。他教授一切菩萨,修习水观的方法,进入正定三昧的境界。(有一类修行的方法,先须配合环境。或在山之巅,或在水之涯,专修禅定,妄念自然容易清净。因为水边林下,能使心境自然安静。修习水观的人,常在澄潭清水边去禅坐。摄念注视澄清冷寂的一潭清水,心境会很容易地寂静下去。渐渐地忘其所以,得到心空境寂,忽然犹如忘身。到了那时,只有水天一色,物我两忘,浑然成为一片。这是水观的初步。再进而忘其所忘,空其所空。水色清光,都了不可得。自然进入了水观的三昧。但与无上正觉,还了不相关。)我当时观照身内的水大种性,都是一样的。如涕泪唾液,大小便与精血等。推寻它的究竟,那不过是水大性能的变化。而且身体内部的水,与世界内外所有的水分和海水等,都是同一性能,没有什么差别。我在开始成功这种水观的时候,只能使心水融化为一。水即我身,我即是水。却不能忘去澄波止水的这一境界。那时,当我做出家比丘的时候,有一次在室内安然坐禅。我有一个小弟子,从窗隙里偷看。他只见室内满是清水,其他什么都没有看见。就拿了一块瓦片,丁冬一声,投到水里去。看了一会儿,便自去了。我出定以后,顿时觉得心里很痛。好像舍利弗那一次在山中入定的时候,被鬼打了一样。我自己研究,我已经得到阿罗汉道,好久都没有疾病的事,何以今天忽然心痛?难道是道力退失了吗?这时我的那个小弟子来了,告诉我刚才的事。我就同他说:你再等我闭门入定之时,看到了室内的水,就立刻开门入内,拿出这块瓦片。这个孩子听了以后,当我再度入定之时,果然又看到了满室是水,那块瓦片清楚地在里面,他就开门把瓦片拿走。我出定以后,身体也就恢复如初。后来又跟着很多位佛学习。到了山海自在通王佛出世,才能够忘去身见(感觉)的作用。与十方世界所有的水分与大海水,完全合一,证入真空的自性。悟彻水大种性的自性功能,与人我自性真空妙有的功能,都是同样没有分别的。现在遇到吾佛,得到童真菩萨的名号,入于菩萨之林。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是从观察水性一味流通的自在功能,得入无生法忍的境界。我认为要求得圆满无上正觉,修谛观水性法门,才是第一妙法。”
琉璃光法王子[122]。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音住)百蚊蚋。啾啾(音鸠,细声也)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123]。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二十一)依风大种性悟明自性无碍的修法:琉璃光菩萨起立自述说:“我记得在过去很久远劫以前,有一位无量声佛出世。开示菩萨本觉自性的妙明真心。观察这个形成世界种性,以及形成一切众生身体种性的,都是妄缘搅乱的风力所生。我就在这个时候,观察空间时间里的运动,以及身体与心念的活动,都同是这个风力的作用,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时,我就觉悟得,这一切动力功能的自性,来时既无固定的方所,去了也无固定的所在。尽十方世界所有的物质微尘的动力,以及众生颠倒妄动的本能,都是这种风力的虚妄作用。大而言之,由三千大千世界以外,而至于这个世界以内。所有一切众生,好像在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多的蚊虫,啾啾乱叫。那都是身体以内的方寸之地,鼓动着一股风力气机,狂乱嘈闹。(世界与众生生命存在的动能,都是一股气的作用。天地在大气中运行不息,才有古往今来的存在。众生也依大气而生存。人身犹如一个小天地。生命的存在,全凭方寸之间一点气机的往来。一气不来,生命就告死亡。妄念之动,必与气息相依,念动之时气必动。换言之,气动念也跟着就动。修持的人,有时虽要求念静或念止。但因气息不得静止,所以妄心也不能止息。譬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并非是树不能静,只因树是依风而动。风不止时,所以树也不能自静。因此西传密宗或他家的修持方法,有专依气息来修持。先使气脉开解。心息相依。然后到达气住脉停,心空境寂的境界。这一类的修持法门,都是依止风大种性而修的方法。)我遇到无量声佛的教诲,不久就得到无生法忍。当时心开意解,就见到东方不动佛国(亲见自性本觉不动的真佛)国,就为不动佛座下的法王子。并且能够同时事奉十方一切诸佛。身心朗然洞澈,内外无碍而光明自发。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从观察风力气息无依的性能,悟到无上正觉自性的真心,证入正定的三昧境界,合于十方诸佛所传的微妙心法,才是第一妙法。”
虚空藏菩萨[124]。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同在)定光佛[125]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二十二)依虚空而悟到性空的修法:虚空藏菩萨起立自述说:“我与释迦牟尼佛,同时在过去劫定光佛[126]前,证得无边无际的性空法身。那时手里拿着四个透体通明的大宝珠,照明了十方世界。所有微尘佛国,在这光中,化为虚空。并且又在自己心中,观想显现出一个大的圆镜。从这个大圆镜内,放出十种微妙的宝光,照耀于十方世界的虚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中的佛国刹土,同时也都反射到这个大圆镜中,参入我的身内。我的身体,与虚空合成一片,彼此不相妨碍。这个身体,就能够通过任何微尘国土,广做一切佛事,都可随意自在。(这是一种用镜坛的修法。在西传密宗修法里,叫做幻观成就。效力最大,成就也很快。楞严咒坛的修法,也同此理。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的。这种修法,很容易生出实际的解脱觉受。如果没有经验过来的人的指点,也很可能入魔。这点须要特别注意。)我修得这种大神力,是由于我仔细观察地、水、火、风的四大种性,并无固定的性能可资依止。妄想生灭的现象,也没有实体可得,等于虚空一样。一切佛国,也都是同一自性的本体。因此发明,悟得自性,得到无生法忍的境界。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从观察虚空自性的无边际,证入正定的三昧。若要求得神通妙力和圆满自性光明,这才是第一妙法。”
弥勒菩萨[127]。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128]。入三摩也。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129]。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130]。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131]。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二十三)依心识见觉悟彻自性的修法:弥勒菩萨[132]起立自述说:“我记得在很久远的劫数以前,有一位日月灯明佛出世。我从他出家。但是我心里还重视世间名声,喜欢在贵族或士大夫中往来。那时日月灯明佛就教我修习唯心识定,证入正定的三昧。(唯识观法。先须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原理。然后认识见觉心识的生起作用,都是依他而起的。心意识的作用,是因外界所引发的,又说是胜义法相的幻有。外界引起心意识以后,一般人就坚执我意,以为那是实在的。故简称这种作用,叫做遍计所执。如果不执著这种遍计所执,也不再依他而起,空无所有,就是法性的毕竟空。然后空有都不执著,就是心识自性寂然不动的圆成实相。这种方法,完全先利用思惟观察而修,不必再依止别的作用。)我就依这三种事理来思惟观察。历劫以来,事奉过无数的佛,渐使追求世间虚名的心,完全歇灭。这样修持,等到燃灯佛出世,我才得成无上妙圆的识心三昧。证得虚空无尽中的佛国刹土,所有的净与秽,有与无,种种现象,都是我的自心功能所变化显现的境像。由此了解万有功能,都是唯心识的变现。就是一切诸佛,也都是从心识的自性所产生。因此现在得到吾佛的认可证明,预记我递补下一次的劫初,在这个世界上成佛,住持教法。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从观察十方世界的万有现象,都是意识所变。证到识心自性,本来圆满光明,因而进入圆成实相的境界。远离依他而起的心意作用。灭除遍计所执的执著习惯,得到无生法忍,才是第一妙法。”
大势至[133]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134]。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135]。譬如有人,一(人则)专为忆,(想)一人(则)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卷五终)
(二十四)念佛圆通的修法:大势至菩萨[136],与他共修的同伴五十二位菩萨起立自述说:“我记得过去无量数劫以前,有一位无量光佛出世。先后十二位佛,都用同一的名号,相继住世教化,达一大劫之久。最后的佛,名为超日月光。他教我修习念佛三昧。如何叫做念呢?譬如人们,有一个人专心忆念思想他;另一个人,却总是忘怀不想这个想念的人。这样两个人,虽然遇见了,也等于没有相逢。必须要这两个人,彼此都互相忆念,彼此都相思不忘。日久功深,忆念愈切。不但一生一世,就是经过无数次生死转世,也就同形影一般,不能分离。你要知道,十方一切佛,怜惜忆念一切众生,犹如慈母忆念子女一样。如果儿子违背了慈母,自己逃避母爱,远走他方。慈母尽管在想念儿子,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这个儿子想念母亲,也同他的慈母想念他一样。如此母子二人,虽然历劫多生,也不会远离散失了。如果众生心里真切的在忆佛念佛。即生现在,或者将来,必定可以见佛。自性真心的自性佛,和我们众生,并无远近的距离,用不着假借其他方法。只要自心得到开悟,见到自性的真心,自然就心开见佛了。所以念佛法门,必须要随时随地念念不忘。犹如做染香工作的人,日积月累,自然就身有香气。所以这种方法,也叫做香光庄严。我开始修习的方法,便是从一心念佛,得入无生法忍的境界。现在转来在这个世界上,教化普摄一般念佛的人,归到清净光明的净土。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对于六根门头的修法,并无选择其利钝的分别心。只要将六根作用,都归摄在念佛的一念。不妄想散乱,也不昏沉迷昧,就是自性的净念。这样念念相继无间,自然就可得到念佛的三昧,才是第一妙法。”
(以上《楞严经》第五卷竟)
尔时观世音菩萨[137]。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138]。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139]。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140]。入诸国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141]。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142]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143]。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144]。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145]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146]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147]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148]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149]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150]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151]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152]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153]。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154]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155]。我于彼前现优婆塞[156]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157]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音姑)。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天[158]。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龙[159]。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160]。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乾闼婆[161]。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罗[162]。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紧那罗[163]。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164]。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正脉疏》云:天龙八部,今但七部,阙迦楼罗即金翅鸟)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165]。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166]。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去声)观[167]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二者。知见旋复[168]。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三者。观听旋复[169]。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170]。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171]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172]。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八者。灭音圆闻[173]。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174]。永离痴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175]。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音旦)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176]。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177]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178]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179]。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悯。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180]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二十五)依音声而证耳根圆通的修法:观世音[181]菩萨起立自述说:“我记得过去无量数劫以前,那时有一位观世音佛出现世间。我就在佛前,发起求证自性正觉的菩提心。观世音佛就教我,从闻、思、修(闻声、思惟、修证)三个阶段去修持,证入如来的正定三昧。我最初在耳根闻声的境界中,就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亡去所闻的声音之相。再由这了无所闻的寂灭中进修。有声与无声的动静两种境象,虽都了然无碍,而却一念不生。如此渐加精进,能闻与所闻的作用功能,都涣然冰释净尽。至于能所双忘,尽闻无相的境界也无所住。从此所觉与能觉也都空了,空与觉性就浑然一体,至极于圆明之境。由此空与所空都灭,自然就灭尽生灭的作用。于是绝对真空的寂灭自性,就当下现前。由此忽然超越世间与出世间所有的境界。十方世界,立即洞澈圆明,获得两种特殊妙胜的功能。一、上合十方一切诸佛,本元自性的妙觉真心。所以与一切诸佛,同样具有大慈的能力。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天、魔、人、畜生、饿鬼、地狱)中众生的心虑。故与一切众生,同样具有悲心的仰止。因为我诚心供养观世音佛,所以蒙佛教授我修如幻梦似的由耳根闻声熏习能闻性空的金刚三昧。我因为修得与佛具有同样的慈力。所以此身能够成为三十二类变化身。随时随地,为救度众生,应化显现于人间世。(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的妙用,具如原文不译。若用现世间有限的智识去忖度,也许觉得是宗教上神话的说法。其实,都是真实不虚的,自有他的至理存在。从理论上说,三十二应化身,都不外身口意三门所发生的神通妙用。一是身能得到神而通之的妙用,能对机设教,变现各种不同的身教法门。二是口能讲说无量不同的法门,都能契机契理,使人领悟受益。三是意得神而化之的妙用,能够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机,设立各种不同的教法,使其都得利益。)又因为从耳根闻薰,得能闻性空的金刚三昧,得到无为而生起作用的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生起同一悲仰的心情。能令一切众生,于我身心中,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具如原文不译。)又因为我获得这种耳根圆通法门,修证而得无上大道。所以又能获得四种不可思议的无为而作的妙法。(具如原文不译。)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从耳根圆通的圆照三昧,得到缘心自在。因此入于自性实相[182]的法性之流,得到正定的三昧。成就菩提正觉,这才是第一妙法。过去观世音佛也赞叹我善能得入耳根圆通的法门,就在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因为我成就观听的神妙法门,十方世界,都能圆明自在。所以观世音的名号,也就遍闻于十方世界。”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音拜)咏歌。自然敷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一心真源)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依真起妄)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返妄归真)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拣选所因)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优波色尘)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陈声尘)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香严香尘)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药王味尘)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跋陀触尘)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迦叶法尘)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那律眼根)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周利鼻根)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梵舌根)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毕陵身根)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空生意根)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舍利眼识)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普贤耳识)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孙陀鼻识)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富那舌识)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波离身识)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目连意识)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持地地大)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月光水大)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乌刍火大)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琉璃风大)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空藏空大)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弥勒识大)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势至根大)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随方定门)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叹人显法)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叹人殊胜)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显法真实)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余根不及)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迷悟因依)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指定修门)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多闻无益)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正劝真修)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从假入空)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从空入假)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一心中道)
余尘尚诸学(余尘则凡)
明极即如来(明极则圣)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解结之方)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诸佛同证)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独选耳根)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请佛加被)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183]。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184]。远尘离垢。获法眼净[185]。性比丘尼[186]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187]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时,佛以神通能力,显现出神妙不可思议的境界。然后向文殊师利菩萨说:“你现在看上面二十五位达到无学果位的阿罗汉们,以及诸大菩萨们的自述,各自说出他们个人最初成道修持的方法,达到真心实相的圆通法门。他们的修行方法,实在没有什么好坏优劣可评论,也没有前后差别可分。但是我现在要使阿难开悟证得自性,在这二十五位的修行方法中,哪样才与他的根器相宜?而且从我灭度以后,这个世界上的众生,若要进修大乘菩萨道,勤求无上正道,应该依哪种方便法门,才能使他们容易成就?”文殊菩萨就遵照佛的慈旨,起立说偈,作为结论说: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文殊菩萨首先指出妙觉灵明真心自性的本元,譬如澄静无波的大海水一样。圆融遍满,寂然无相。在圆澄的寂灭性中,又元自具足灵明妙觉的。所谓本觉之性,不假修证而得。)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自性本元的妙觉,是灵光独耀,朗然常照,了了明明,元无尘垢。照性至极,就产生相反的妄动功能。在理则上,就叫做有所动了。既有妄动功能的产生,朗然灵明常照的自性,就亡失它本觉圆澄的真相。等于平静无波的大海中,忽然起了波浪。波涛汹涌,反而遮障了大海平静的本来面目。)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自性本觉圆澄的功能既已亡失,就依迷于妄动功能的轮转,开始一变而发生心灵与物理上的虚空境界。虚空的形成,是宇宙世界成因的根本。所以世界宇宙,都是依于虚空而存在的。)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本觉自性,一经变动而产生妄能,迷妄就形成虚空世界。由于坚固妄想,就形成国土世间的存在。复由于灵明妙觉的转变,所以有一切具有知觉众生的生存。)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我们所看到的虚空虽然是无边无际,广大无垠。但是虚空还是自性本觉中所生起的第一现象。自性本觉,犹如一大海水。无边无尽的虚空,还只如大海中所发现的一个小浮沤。)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这些物理世界,凭无量数微尘构造所成的物质世间,都是依于虚空而生起。然后又存在于虚空之间。须知虚空在本觉自性中,犹如大海中的一小浮沤。如果觉性中的浮泡消灭了,自性就归还到本来清净的本位。若能把现象界中的虚空妄觉灭除了,无边无际的境界,也就复归于虚空。虚空都不存在,哪里还有三有的世间可得呢?所谓三有与有漏,都是佛法中指世间现象界的专有名词。三有是指欲有、无明有、烦恼有〔或说是业有〕,这三种现象,都是有生有灭的,名为生灭法。有生灭就有缺漏。所以说精神世间与物理世间,都是有漏的成因。)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要灭除三有,还归于本元自性,却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要复还于自性的途径。)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在已证本觉自性的圣境中来看,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融会贯通,发明自性。无所谓哪一法是顺的,哪一法是逆的。其实都是为了修证的方便所设立。再说:在已证本觉自性圣境的人看来,环境与方法的顺逆,也都是助道的方便。并无一定的执著。)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但是最初发心修习佛法,要证悟自性,进入本觉真心楞严大定的境界。对于入门方法的选择,与成佛的难易,的确必须要审慎为之。因为方法的适合与否,关系成功的迟速至为深切,这又应当不得不知的。)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二十五位圆通法门,是根据六尘五根以及七大种性,与观音耳根圆通共成二十五位。但文殊菩萨的总评,却首先评述色尘入手修持的方法,是有深意的。须知圆澄元妙真心的本觉自性,既因迷妄而有虚空。复从妄想凝结而形成色尘的物质。色尘物质是自性功能所现的真精妙有。凡夫迷妄不悟,就认为是实有的。如果悟彻色尘妄想的本性真空,就可以证入尘销觉净的自性本觉。但从色尘入手,虽然可以精了,可是不能明彻。何以不能明彻呢?因为色尘虽然精了,但是容易著于妙有,所以不能明彻圆通。如果能够透彻色尘,也就可以真正获得圆通了。恰如本经佛的结论所说:“生因识有,灭从色除。”是同一意义。所以二十五位圆通的结论评述,先从色尘开始,以观世音的因声证果为结。指出世间所有现象,自始至终,不外声色两种妄尘的缠缚和变化。虽然变出多门,主要还须向声色上了。)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合一切,云何获圆通。”
(第二说从听闻道理,研究理论入手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因为言语文字,都是抽象的表示,不能从一枝一节上,证入本觉真心的自性,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第三说从鼻观闻香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鼻与香气相合,才产生中间的知觉性能。香气本身,又是游离不定的。香气离散了,就一无所有。香味的感觉,并不永远存在,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第四说从舌性尝味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舌头尝味的性能,并不是本来常有,必须要在尝到滋味的时候才有。味觉的性能,又不一定,因滋味不同而变异,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第五说从身体的感触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感触的作用,是因为与外界有所接触才发生明了的觉知性。如果没有所可感触的,就没有什么可明了。时合时离,并没有一定的性能,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第六说从意识思惟法则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思惟法则,就是意识内在所生的妄想尘障。而且内尘妄想,必定是有所执的。无论是能执的,或者是所执的。只要有能有所,就不能普遍涉入,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第七说从眼睛见到光明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眼的观见性能,虽然洞然明白。但是眼睛只能明见前方,旁观左右,只能看见一半。以四维四方来说,它的功能亏欠了四分之一,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第八说从依鼻子呼吸的修法,是不容易究竟的。因为鼻子的呼吸,是一出一入,出入的中间,不能互相交接,也没有中间性的存在。出入支离,不可能互相连绵不断,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第九说从舌根尝味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因为舌头的作用,在尝到滋味的时候,才发生明了的觉知性。失去了滋味,能尝滋味的知性就不常在,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第十说从身体感触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身体的本身与感触的作用,都同样是不能普遍圆满的。因为身体与感触的边际关系,很不容易冥然体会,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知根杂乱想,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第十一说从意识了知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因为意识的了知作用,始终是混合了杂乱的思想,才显见意识的现象。如果意识到了澄清湛然的境界,就是想念的一种最基本现象,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第十二说从眼所能见的见识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因为眼所能见的见识,必须因有眼根与外境相对,才引发眼识依他起的见相。眼根与外境,以及依他起的万有识见,三种缺一,都不能显出眼所能见的见识作用。如果追寻他的根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性现象,自体的性能既然不定,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第十三说从心声能闻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因为心声虽有洞闻十方的功能,但是必须有很深的修持功力,才能发起它的妙用。初学的人,很不容易进入这种境界,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第十四说从观想鼻息调气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因为观想鼻息的方法,本来只是一种巧妙的权宜,不过为了收摄妄念纷飞的妄想,使它专一系在一点上安然而住。其实,那安然而住的,还是妄心所造成的境界,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第十五说从文字言语的说法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言语讲解的说法,只是播弄声音文字。如果从前修持已有成就的人,或者可以在言下顿悟,否则是很难的。因为名词和文句的本身,这是生灭不定的象征作用,是属于有为法,并不是清净无为的无漏法,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第十六说从持戒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因为持戒与犯戒的作用,大体是约束管理身心行为的作用,由修身而进入治心。如果不属于身体的行为,或达到无身境界以后所发生的错误,现行的戒律,就不能约束。所以现行有相的戒律范围,仍因时空而异,并不完全相同,不能普遍引用于一切处所,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第十七说从神通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意识思想测度推寻所不能理解的叫做神,如意自在而无障碍的叫做通。有的神通从修持定力而得,有的神通从历劫功德福报而得。但是神通还是定境中的妄念所生,所以说神通是本于宿世的因缘,和那个无分别的真心正法无关。而且神通始终是依于妄念所缘,妄念所缘仍然不离于物理的作用,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第十八说从地大种性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观察身的内外地大的种性,物理的有为法,始终是有障碍,不能自在通达的。从有为法起修,不是直接通明自性至圣的境界,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第十九说从水大种性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念力观想而成水大的境界,完全靠想念的力量所形成,并不是真实的水性。而且观想所形成的境界,只是一种如如不动的现象,不是正觉正智所观照,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说从火大种性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观想本身火力性能的发起,虽然可以厌离有欲的妄情,但并不是真正的离欲。而且这种方法,更不是发心初学者的方便法门,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一说从风大种性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观察身体内外风大种性,有时候是动摇的,有时候是寂静的,并非是绝对的无对待。既然动静有了互相对待的作用,就不是无上正觉的大道,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二说从观空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人们眼前可以观察到的虚空,是一种昏钝晦昧的境界,这就不是正觉的空性,也不是觉性的空。这个虚空现象,根本不同于菩提正觉的性空,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三说从唯识观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观察识性的作用,能观察与所观察的都是心识的现象。这个能观与所观的识性,又不是经常永住的。存心去观察识性,这个有存心的观察作用,也是一种虚妄的现象,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四说从念性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因为心念的业力,是念念迁流,本来无常的。心念的性能,元来生灭不停。前念的因,引来后念的果。后念又成因。前念为更前念的果。所感受的果报,各自不同,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文殊菩萨又向佛作结论说:佛法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也可以说这个世界多缺憾,能忍受诸多缺憾的意思。这世界上真实教化的体系,在于听闻音声的清净功能。如果直取如来正定的三昧,实在要从清净能闻的自性入门。)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要求达到离苦而得解脱的法门,最好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修法。观音菩萨具备两种意义,一是代表观世音其人的名号。二是代表观察观照世界上的音声法门。这个观世音菩萨与他的修持法门。经过如恒河沙数之多的时劫,和像微尘数之多的诸佛国土,都已得到大自在的力量,以大无畏做布施,给一切众生以安乐的境界。)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观世音菩萨与他的修持法门,第一就是他与一切众生的自性妙音,即如天籁清越的梵音,与海潮等相似的大声音。第二如果能够信心勤修,加以体验,依观世音修持之力,用之入世,就可以救世,而悉得安宁。用之出世,就可以获得自性真心常住的果位。)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文殊菩萨重加证明地说:正如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譬如一个人清净闲居的时候,十方同时打鼓。这十处的声音,同时都可以听得到。这证明能闻声音的功能,是真实普遍圆满。)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眼睛虽然有能看的作用,但受到障碍,就看不见了。口与鼻的作用,也同眼睛一样,都有一定的限度,也有一定的范围。身体是须要接触,才发生感触的觉受作用,离了感触,就没有觉受。心思念虑,则憧憧往来,纷繁复杂,极不容易整理出它的头绪。所以整个身心的六根,除了耳根的能闻以外,其他的功能都是不完全的。)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就是隔着墙垣听一切的声音响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得到。这种作用,是其他五根,眼鼻舌身意所不能具备的。因为这样,所以说,只有耳根的闻性,才能通达真实的自性境地。)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音的性能,在有声的时候,就有响动作用的动相。无声的时候,就是寂静无音的静相。能闻的自性,闻到有声的响动,就叫做有。闻到无声可闻的静境,就叫做无。在无声的静境里,虽然叫做无闻,但是能闻寂静无声的自性,并不是绝对地灭了。)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在无声的寂静境里,能闻的自性,既然并不是绝对的灭了。就在闻到有声音的响动的时候,能闻的自性,也并没有因为有声音才生起来的。因此了知能闻的自性,本自远离生灭的两种作用,就可以证到自性是真实常存的了。)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即使人在梦境中,还是有想念的存在。而且能闻的作用,并不因为不思想而不存在。例如人在梦中,呼之就醒。等到醒了以后,能生起思惟的作用,才有知觉观察的作用生起。所以证明能闻的自性,是超越于身心以外,不是身心所能及的。就是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上所有国土的众生,都是靠声音去明白宣扬它的理论,才能使人了解一切深奥不可思议的妙理。)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一切众生,都迷了本来能闻的自性,只依循追逐声音的作用,所以就流转循环,不能超越,阿难虽然博闻强记,即使学通万理,依正觉本来自性的至理来说,不免仍然落在邪思之中。岂不也是因为追逐声音,便至沦溺吗?如果能够回旋闻听业力之流,归返旋复的自性,就可以获得无妄常住真心的实性了。)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
(文殊菩萨又向阿难说:我现在承受佛的威力,明白宣说佛的至理,犹如颠扑不破的金刚宝石之王,如幻化的不可思议的法门,出生一切诸佛之母的真正三昧境界。你虽然听过如微尘数之多的一切佛说法,记得佛的一切法门,如果不先除了有漏的欲念,纵然蓄积多闻,那反而变为过误与障碍。)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如果把自性能闻的功能,专门来记忆诵持诸佛的佛法,要求他佛来成就你的自性的佛果;何以不向自己能闻的功能上,返照追寻能闻的自性,从闻听法门以返闻自性呢?)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
(闻听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生。因为有声音的动相,才有闻听这一个名词的形成。)
“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如果不依循追逐声音的动静二相,只回旋返闻那个能闻功能的自性,日久功深,就脱离动静有无的声音羁绊。能闻的自性,与声音既然脱离关系,试问:能脱的那个又是谁呢?倘使能闻的自性,与声音的动静有无脱离了关系,返回本然清净的根源,那就是耳根一源,返还本原了,这一根上,既然得到返本还原,所有六根,也就解脱完成了。)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眼的看见,与耳的闻听等作用,都是自性功能上的变态,犹如澄清虚空中的幻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所有的暂有现象,也都是清净自体的幻变,犹如清净虚空中的花朵。如果能闻的自性,复返本来清净的自体,一切六根幻有妄动的尘翳,自然消除。浮尘幻翳一经消除,本觉的自性就圆满清净了。)
“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圆满清净到极点,自性的光明,就自然通达。在自性光明中寂然不动,包含朗照十方世界所有的虚空。由此再来观照,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事事物物,都犹如在一场大梦之中了。)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如果达到这种境界,摩登伽女也是大梦中的一个梦影,她又怎能留得住你的身形呢?)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然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清净本然的自性本体,变态幻化而生出世间的万有,犹如这个世间上的魔术师们,变化幻作许多男男女女的存在。虽然每个人能运用六根,事实上,只是如机器人一样,根本只有一个机关在抽掣不息,才发生人生的各种作用。)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如果能止息一机的动能,归返于自性寂然的本位,所有一切幻象,就都没有单独存在的自性了。)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人的六根作用,也和这个道理一样,元来都只是依于心性的一点精明所生,分散功能,变成六根的单独作用。总合起来,才叫做一个人的全能。所以在六根作用上。只要有一处休息,复返于自性功能,所有六根的作用,就完全不成其为障碍。到了这个时候,一切六根的尘垢,就当下应念消除,成为圆满光明的清净妙觉了。)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如果还有少许的尘境不能消尽,就叫做二乘声闻等,还在有学的阶段。到了光明圆满之极,那就是佛的境界。)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文殊菩萨再告阿难与大众说:修行的法门,只要你倒转来,回旋复返你能闻听的机能,反转闻听的作用,去听闻自性,明见了真心自性的寂然自体,才得完成无上大道。所说的修行圆通法门,最真实的莫过于这样了。)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
(所有无量数的佛,都同修这一路的法门,而证入涅槃〔圆寂〕。过去所有已经成佛的人,也是修这一法门,而得到成就。现在的一切菩萨,也正在修这一法门,已经各自入于圆满光明的境界。未来一般修学佛法的人,也应当依这个法门而修。我也是从这个法门中证得佛道,不只是观世音菩萨一人而已。)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诚如佛所询问我修行方便的法门,为了救度末劫时期,想要出离世间苦海的人,使他成就证得寂静真心的,只有修观世音所开示的观察世间音声的法门,才是最好的修法。)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法。”
(至于其他各种的修持方法,都是因佛的威德神力,为了救度众生,叫他出离苦海,姑且设立各种权宜的方法。针对各种世间的世俗希求,使人们即此用,离此用,而舍弃世间尘劳的束缚,并不是菩萨或佛境界的人所经常修学的。至于这些许多不同方法的深浅关系,和每位自己所叙述的情形一样,不需再加详细的分析。)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文殊菩萨最后又郑重地表示,起立敬礼说:顶礼无漏不可思议的果位境界,法身本体自性佛。唯愿十方三世诸佛的加被,对于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这一圆通法门,不要再生疑惑。它是一切修持方法中的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法门。不但可以教化阿难,并且也可以教化末劫时期在沉沦中的众生。只要依耳根法门修持,自然可以进入圆通,可以超过其余的方法以证得真心实相。)
阿难与大众,听了文殊菩萨的广大开示,当下觉得身心了然明朗。依此观想佛的正觉自性大道,以及真心寂灭的境界,犹如游子远游他乡,虽然还未回家,可是已经明白归家稳坐的道路。所有在会的大众,也都得悟本心。远离尘劳世事的染污,获得拣择正法的法眼净[188]。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听说这段话以后,也就成为阿罗汉。还有很多的众生,亦同时发起无上正觉的道心。
[1]准的:目标也,案二皆物名,匠人之法,平物以水,其盛水具曰水准,习射之法,预悬丹面白的之标于前,名之曰的。
[2]色空:即世间之妄相也。
[3]妙明:即真如妙性也。
[4]一为无量:即华严经中一多相容之义,喻如一虚空中有无量微尘,无量微尘为一虚空也。
[5]宝王刹:即诸佛国土,大法轮,即说法道场,此喻小中现大。
[6]檀那等:一檀那,此云布施,有财、法、无畏三种,二尸罗,此云戒,包括在家出家大小乘等一切律仪,三毗黎耶,此云精进,精励身心,进修三学,四羼提,此云忍辱,忍受一切有情无情之触逆而不生怨报心,五禅那,此云静虑,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六般剌若,此云智慧,此菩萨自利利他,行诣涅槃彼岸之六法也。
[7]波罗密多:此云度,亦云到彼岸,彼岸之义,以吾人在生死海中,从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不死之彼岸也。
[8]怛闼阿竭……阿罗诃,……三耶三菩: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耶三菩此云正遍知,以上佛之十号约举其三号也。
[9]常……乐……我……净:此涅槃断德之四无量心,二死永亡曰常,解脱受用曰乐,证真法身曰我,绝无染障曰净,乃诸佛所证也。
[10]三有:三界有情,各随所作善恶,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一欲有,约六道凡夫,二色有,约四禅天,三无色有,约四空天。
[11]妙音:琴瑟等喻众生身,妙音喻所具如来藏性,妙指喻般若智。
[12]海印:海印为三昧之名,证此三昧,照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犹如大海湛然,色象悉印其中也。
[13]演若达多:此云祠受,其母从邪神祈祷而生者,乃城中之狂人,此喻一切众生,依真成迷,不见本性也。
[14]十二部经:一长行,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随分别说,十二部别,各有类从,即泛举一切经言也。
[15]罗睺母耶输陀罗:罗睺罗母耶输陀罗者,以子标母,此云华色,即世尊未出家时之夫人也,《法华经》中授记为具足千万光明如来。
[16]目犍连:又名目连,译曰采菽氏,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
[17]舍利弗:译曰鹙子,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
[18]须菩提:译曰空生,或善现,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
[19]梵志: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名梵志。
[20]十二部经典: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此十二部中契经、重颂、讽颂三者为经文上之体裁。余九部从其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21]阿那含:译曰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为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
[22]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瞋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23]罗睺罗:译曰执月,或障蔽,为释迦佛之嫡子。十五岁出家,佛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
[24]耶输陀罗:译曰持誉,罗睺罗之母,后随摩诃波阇婆提出家。
[25]器世间:案华严三种世间,一器世间,即山河大地一切众生,所依止之国土世界。
[26]身中贸迁,世界相涉:众生无始以来,织妄相成于一身中,贸易迁流,遂令世界互相涉入。
[27]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三叠之说,古今多解,往往反易为难,令人益晦,文句云,一身成十二,即是流变一叠而为十二,十二之中,必各具十,即是流变二叠,为百二十,百二十中,又各具十,即是流变三叠为千二百,言一十百千者,举大数耳。
[28]六根之中,各各功德:一身之前后左右为四方,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三世四方,互成十二,迁流变易,共成三叠,一十百千,次而增之,六根功德,各千二百,总为七千二百之数,除眼鼻身三根各亏四百,六根功德,实为六千也。
[29]日劫相倍:倍与背同,谓由圆通根修如一日之速,由不圆通根修如长劫之迟,迟速相背,莫可较量矣。
[30]入一无妄:即一根返源。六根清净,详见后二十五圆通章。
[31]须陀洹果:此云逆流,言已逆生死之流,而为初见道位,乃声闻四果之初果也。
[32]六销:言阿难虽证初果,能销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外缘尘,而不随之造业。
[33]亡一:然犹未能蠲除一念涅槃佛果之我执,一念我执未空,故未能信及一门深入六根同净之理也。
[34]群器:即宇宙间山林城郭群品森罗是也。
[35]蒲萄朵:朵,花苞也,蒲萄朵盖初胎之葡萄宝也,眼浮尘根,取像乎此,虽非胜义眼根,实为胜义所依之体。
[36]新卷叶:新卷叶,新出水之莲叶也,耳浮尘根,取像乎此。
[37]双垂爪:《俱舍》云,鼻根极微,居鼻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已见前解。
[38]初偃月:偃仰卧也,初旬之月其形如。《俱舍》云,舌根极微,形如半月,当舌形中,舌浮尘根取像乎此。
[39]腰鼓颡:《正脉》云“腰鼓俗名杖鼓,颡腔也,细腰而以革瞒其两头,状似人身,”未知确否。
[40]幽室见:意根无体,不可说形,居肉团内,外缘法尘,引发意思,如处幽室而能见外也。
[41]声闻果:梵语舍罗婆迦,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苦、集、灭、道)之理,断见思二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
[42]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觉法性故。
[43]五黏:五黏者,即六根黏尘,已证一根圆通所余之五黏尘根也。
[44]跋难陀龙:此云善欢喜,摩竭陀国之龙无耳能听,按聋字从龙从耳,故知龙非无耳,但不能闻声,如无耳也。
[45]殑伽神女:殑伽此云天堂来,按即恒河也,源出雪山,神女为主河之神。
[46]骄梵钵提:此云牛呞,食后虚呞如牛,佛恐世人生谤,敕令久住天上,异舌知味者,离于舌而知味也。
[47]舜若多神:舜若多此云空,舜若多神,即主空之神,其质如风,无形有觉。
[48]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言虽灭尽意根,而了知不亡,以上皆不依根而能发觉也。
[49]庵摩罗识:此云无垢,虽能分别一切,而无染著,乃佛性纯净之相。
[50]空如来藏:意显离染,乃真如纯净,惟一真心更非他物,故曰空如来藏也。
[51]大圆镜智:乃转第八识相应心品、与无垢识同时而发,普照十方,圆现尘刹,为果位之胜用,以上为如来七常住果。
[52]金刚王,常住不坏:金刚王即首楞严王,常住不坏,即究竟坚固常住真心也。
[53]真如: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改,故云如。
[54]佛性: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
[55]空如来藏: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为空,非谓真如之体是无也。
[56]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喻也。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故名大圆镜智。凡夫之第八识(阿赖耶识)至成佛时转为大圆镜智。
[57]第二义门:即前二决定义中之第二义。
[58]隔日疟:疟病隔日一发,此喻初果有学之人,见惑已断,思惑未除,说时似悟,对境还迷,故云犹隔日疟也。
[59]灌如来顶:《文句》云,摩阿难顶者,欲就阿难现在身中,显出无上大佛顶法也,十方如来放顶光同灌佛顶者,显阿难所具大佛顶法,即一切佛所证顶法,更无差别也。
[60]交芦:憨山曰,见相二分,原是无明所成无明既是本空,则此见相,亦了无自性,故喻若交芦,盖芦体本空,而交节处亦空,此明妄原无体也。
[61]知见立知:知见,指性觉妙明,立知,即妄为明觉,此世尊直示阿难返妄归真,但于知见不起妄见,即是涅槃无漏真净矣。
[62]陀那:此云执持,谓执持种子,发起现行,即第八识含岁种子,发为习气,乃真妄同依之本。
[63]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谓偈中所示之如幻三昧法门也。
[64]薄伽梵:薄伽梵者,义云破烦恼,乃佛字之本音,具含六义,密部诸经,多存原音,十方薄伽梵,犹言十方一切佛也。
[65]三摩提:即三昧,译曰定、等持、心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66]无学: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学道圆满,不更修学也。
[67]薄伽梵:又曰婆伽婆,译曰世尊,即佛之十种名号之一。
[68]祇夜伽陀:祇夜此云重颂,伽陀此云孤起,通指前偈而言。
[69]无遮:遮者隐障之义,言无遮大悲,则于人不择胜劣,普施上法,于法不悋秘妙,和盘托出。
[70]涅槃僧—僧伽黎:涅槃僧,此翻内衣,亦言裙,即下裳也。僧伽黎,此云大衣,解见前。
[71]劫波罗天:劫波此云时分,劫波罗天,或云即夜摩天,彼天之人,赠奉佛之华巾,适在几上,故佛伸手取之以作结也。
[72]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六结不成者,嫌此六根妄隔,不欲其成也,愿乐一成者,乐成真净一体,如成一净巾也。
[73]锋起:谓是非对待,如锋刃齐起,锐而难拒也。
[74]人空:二空(人空、法空)之一,又名生空、我空。观人为五蕴(色、受、想、行、识)之假合,又为因缘所生,其中无常、一之我体,故云人空。
[75]无生法忍: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后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76]积劫孤露:犹言累世孤寒也,用喻一向背觉合尘,萍游六道,不意今生得预为佛眷属也。
[77]秘严:秘谓秘密深奥,严谓微妙庄严,即前示之首楞严定妙庄严路也。
[78]鸡园:鸡园精舍名,无忧王造以迎佛者,或云与鹿苑,皆为古王养畜之所,五比丘修苦行时,尝居此处,去佛成道甚近也。
[79]阿罗汉:为小乘极悟之果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住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80]优波尼沙陀:亦云邬波尼沙昙,此翻近少,或言尘性,谓谛观微尘,近于虚空,余有少分色性,析则成无,以此悟道,故以为名。
[81]香严童子:由悟香尘,严净心地,得童真行,故曰香严童子也。
[82]晏晦清斋:晏安也,晦藏也,晏晦清斋,犹言安居净室之时。
[83]沈水香:灌顶曰,有等香树,斫著地久,外朽心坚,置水则沈,故曰沈水香。
[84]药王药上:《观药王经》云,过去有佛,号琉璃光,有比丘名日藏,宣布正法,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以诸药奉日藏大众,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立名药王,其弟名电光明,以醍醐上妙之药供养,立名药上,经引二人,用显味尘圆通也。
[85]跋陀婆罗:此云贤护,言自守护贤德,亦守护众生,按即法华经中于威音王时,毁常不轻菩萨之上慢者。
[86]开士:开心悟理之大士也。
[87]威音王佛:过去之佛也,要解云,以大音声普遍世界,为诸法王,说法无畏故也。
[88]浴僧时:即佛制半月众僧用浴之时也。
[89]摩诃迦叶——紫金光比丘尼:摩诃此云大,迦叶此云饮光,乃佛之大弟子,苦行第一,紫金光比丘尼,为迦叶在家时妇因昔为贫女,丐金饰塔像,匠师欢喜,立誓为夫妇,九十一劫,人间天上,身恒金色,今则出家为比丘尼也。
[90]舍利:即佛之身骨也。
[91]头陀:此云抖擞,以能抖擞法尘为号故。
[92]舍利子:释迦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得五色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
[93]毗婆尸佛:译曰胜观,过去七佛之第一佛,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九十一大劫前。
[94]头陀:译曰抖擞、浣洗等,谓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著之行法也。按俗称僧人之行脚乞食者为头陀,亦称行者。苦行之意。
[95]周利槃特迦:《纂注》谓即诵帚比丘,以其心多散乱,故佛教以调息也。
[96]伽陀:此云孤起颂,文句引云,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诸境空,无盆之苦当远离,槃特则诵前遗后,记后失前。
[97]调息:调出入息,亦云安般三昧,息出知出,息入知入,愚痴无智之人,守此鼻息,了了常知,可以破愚暗也。
[98]迦叶佛:过去七佛之一,译曰饮光。
[99]沙门: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又译曰攻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盖为出家者之总名也。
[100]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五百世生婆罗门家,常自贵,最初,人道,闻佛说苦空无常不净,都不可乐,因行乞,食忽过苦缘,思入此观。
[101]须菩提:此云空生,为佛弟子,观空悟道,得无诤三昧,与般若波罗密相应,故为解空第一。
[102]诸相入非,非所非尽:非即空也,诸相入非,即人法双空也,非所非尽,谓能空之执与所空之相,二俱尽也。
[103]舍利弗:此云鹙鹭子、初与目连共事外道、佛成道后、归依于佛智慧第一。
[104]迦叶波三位弟兄:长云优楼频螺迦叶,译曰木瓜林。次云伽耶迦叶,译曰城。次云那提迦叶,译曰河。皆为释迦佛之弟子。
[105]普贤行: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凡具大根修菩萨行,皆名普贤行也。
[106]心闻:耳识也。
[107]孙陀罗难陀:此云艳喜,兼妻得名,乃佛亲弟,出家之初,因心散动,佛教观鼻端白,所以住心不涉攀缘也。
[108]拘罗:摩诃拘罗,此云大膝,乃舍利弗母舅,世呼长爪梵志,为佛弟子答问第一。
[109]观鼻端白:即屏息垂目,返观鼻头,住心凝视,久久若生白光,以离识故,照澈十方,此因鼻识而修也。
[110]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此云满,弥多罗,此云慈,尼子,称其母也,宣说四谛之法,辩才无碍。
[111]优波离:或云译为近执,即如来为太子时,亲近执事之臣,随佛出家,严持戒律。
[112]三千威仪:有威可畏,有仪可象,约二百五十戒,各具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合为一千,复摄善法,威仪,众生,三聚为三千。
[113]八万微细:以上三千威仪,配身三口四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四分烦恼,成八万四千微细也。
[114]乌刍瑟摩:此云火头,即火头金刚也。
[115]持地菩萨:盖取持心如地之意。
[116]普光如来:谓身光智光,二俱周普,乃过去五十三佛之首佛也。
[117]毗舍浮佛: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乃过去庄严劫千佛之最后一佛也。
[118]毗舍浮佛:译曰遍一切自在,为第三十劫中第二佛之名。
[119]浮幢王刹诸香水海:案《华严经》华藏海中,有大莲花,其莲花中,有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为诸佛刹世界之种,今观身水,与彼海同。
[120]违害鬼:舍利弗于耆阇崛山入金刚三昧,出定后,忽患头疼,佛告有伽罗鬼,手打汝头,彼鬼有大力,若手击须弥山,便应为二分,此金刚三昧力,正使须弥山打头无能损害其毛发也。
[121]山海自在通王如来:为过去三十五佛中之第三十三佛。
[122]琉璃光法王子:梵语吠琉璃,此云青色宝,由此菩萨,常放青色光明,同彼琉璃,故以为号也。
[123]不动佛国:梵语阿鞞,此云不动。案:不动佛国,即东方阿佛国,妙喜世界也。
[124]虚空藏菩萨:指掌云,因观四大无依,销碍入空,得无边身,故以虚空为名,依此出生无边神力,故名为藏。
[125]定光佛:即然(燃)灯佛也,瑞应经翻为锭光,定应作锭,有足曰灯,无足曰锭,锭音定。
[126]定光佛:即燃灯佛。此佛出世之时,释迦牟尼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记别。
[127]弥勒菩萨:亦云迷帝隶,正云梅怛利曳那,此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谓依唯识观,起同体慈,力最强故。
[128]唯心识定:《蒙钞》引云,唯心识定者,唯遮境有,识简心空,唯有自心,心外无法也。
[129]识心三昧:藕益云,即是初欢喜地通达之位,此则证道同圆,是故了知一切唯识,四土三身,皆是识心变化流出,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
[130]次补佛处:《教乘》云,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补佛位,即等觉菩萨也。案:即当来下生此土,罢华会上继释迦而成佛者。
[131]入圆成实:按唯识三性,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入圆成实者,盖由识心妙圆,不复迷识逐境种种计著,故能远离依他及遍计执,而得无生忍也。依他,谓依他众缘,合和互起,如麻上见绳。遍计,谓遍于一切染净法上,计实我法,如认绳作蛇。依他起性,是唯识体,从依他起分别,即遍计执,从依他悟真空,即圆成实,唯一真空,圆满成实,则如麻独存也。
[132]弥勒菩萨:译曰慈氏(姓也),名曰阿逸多,译曰无能胜,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
[133]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亦名无量光,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名大势至。
[134]无量光: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光,亦云无量寿。
[135]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事有理,事念则专注一佛,念念相续,念久成定,名曰三昧,理念则正念佛时,反观自心,观久心开,名曰三昧。
[136]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137]观世音菩萨:梵云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从能所境智以立名也。万象流动,隔别不同,异言殊唱,俱蒙离苦,其宏慈威神,不可思议,于过去无量劫中,已成佛竟,为正法明如来,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也。
[138]从闻思修:温陵曰,达耳之谓闻,著心之谓思,治习之谓修,无有一佛不以音声而化群品,无有一机不从耳根闻教解脱,此观音耳根圆通,所以殿于二十五圣也。
[139]入流亡所:入流亡所者,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所闻相,以入于寂灭本妙觉心地也。
[140]三十二应:现十法界身,圆应群机,开之有三十二,合之唯四圣六凡,摄尽群类矣。
[141]胜解现圆:无明垂尽,种智将圆,曰胜解现圆,斯可以证佛果,故现佛身为说果法也。
[142]独觉:梵云毕勒支低劫,此云独觉,独觉者,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号独觉也。
[143]十二缘:十二缘,亦曰十二缘起,又曰十二支,十二者,1. 无明,2. 行,二者为过去因,3. 识,4. 名色,5. 六入,6. 触,7. 受,此五者为现在果,8. 爱,9. 取,10. 有,三者为现在因,11. 生,12. 老死,此二者为未来果,顺此则漂流六道,逆之则成辟支佛果,所谓断者,不再续流于生死也。
[144]四谛空:三果以前,贤位圣位皆为有学,四谛者,即苦集灭道,四声闻法也。苦,即生死苦果,集,是惑业苦因,此为世间因果,灭,即涅槃乐果,道,是道品乐因,此为出世间因果,声闻得闻空无我理,修道入灭,故曰四谛空也。
[145]梵王:即初禅天王,以上品十善根本禅定为因,持清净行,高超欲界,爱染不生,乃色界天主也。
[146]帝释:梵云释提桓因,即忉利天王也,以上品十善化他为因,统领诸天,说种种善论,应众生机,成就梵行,故现此身为说法也。
[147]自在天:居欲界天顶,以十善及未到地定为因,受五欲乐,随意变化,得自在故。
[148]大自在天:居色界天顶,以四禅及四无量心为因,或云即摩醯首罗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尘,乘云御风,飞行自在。
[149]天大将军:天大将军,及后之四天王,天太子等,皆以五戒十善摧邪辅正为因,率领诸部,驱役鬼神,除妖孽,降福祥,巡游世间,保护国土。
[150]人王:即世间之诸侯王也,同以五戒十善化他为因,有德怀仁,不忍世乱,发为有道之君,以理邦国也。
[151]长者:西竺言长者,须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所称,十下所归。
[152]居士:居士者,隐居求志之士也。
[153]数术:指掌云,天文地理,阴阳度算,曰数,巫医相卜,符水咒印曰术,炼神调气,爱好长生,曰摄卫自居。
[154]婆罗门:此云净裔,亦云净行,其种自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
[155]五戒: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也,前四属性罪,性即是罪故,后一是遮罪,遮违成罪故。
[156]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言亲近承事佛法之善男子也。
[157]优婆夷:此云近事女,亦云清信女,言堪近修佛法之在家女子也。
[158]诸天:诸天,天界之人也,天虽受乐,亦有二苦,一者为乐所醉,不得见佛闻法,二者虽受天身,而别业福微,尚有饥渴,故有乐脱出天类也。
[159]诸龙:龙有三苦,一热沙炙身,二风坏宫衣,三金翅鸟啖,因有多苦,故乐出龙伦也。
[160]药叉:亦名夜叉,此云轻捷,其行捷疾故,或翻暴恶,其形丑恶故,有地行、空行、飞行之不同。
[161]乾闼婆:此云寻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亦陵空之神,或云天帝俗乐之神。
[162]阿修罗:正言阿素洛,此云非天,以其类有天福,无天德,以慢心,乐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成修罗身。
[163]紧那罗:此云疑神,其形似人,头有一角,见者生疑,唐译歌神,谓帝释法乐之神也。
[164]摩呼罗伽:摩呼罗伽,亦云莫呼落伽,此云大腹行,即大蟒神之类。
[165]有形无形,有想无想:《文句》曰,有形者,休咎精明之类,无形者,空散消沉之类,有想者,神鬼精灵之类,无想者,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此皆八难中摄。
[166]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指掌》曰,熏变执习,修治自性,唯用反闻也,六结既解,妙用现前,不假造作,故曰无作妙力,任运而应,故曰自在成就。
[167]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不自观音者,不似众生一向循尘也,以观观者,谓就彼能观,反观自性也,自能如是修习,亦令彼苦恼众生,闻名感发,悉得解脱。
[168]知见旋复:见根属火,与一切火性相通,知见旋复,心体内寂,是故果报大火,恶业大火,烦恼大火,悉不能烧也。
[169]观听旋复:闻根属水,与一切水性相通,观听旋复,虚明湛寂,是故果报水,恶业水,烦恼水,悉不能溺,灭除九界妄水,而登佛彼岸也。
[170]熏闻成闻:《正脉》曰,熏闻者,当反闻时,则本觉真闻,内熏妄闻,成纯真闻性也,一根反源,六根解脱,全身泯于无形,故业果刀兵,譬犹吹光割水,自无能伤矣。
[171]罗刹、鸠槃茶鬼、毗舍遮、富单那:罗刹,此云可畏,鸠槃茶,此云魇魅鬼,毗舍遮,此云噉精气鬼,富单那,此云热病鬼,性皆幽暗,闻熏精明,譬之烈日,幽暗繁霜,遇之自销也。
[172]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纂注》云,音性圆销,则内无所系,观听返入,则外无所累,故枷锁自脱也。
[173]灭音圆闻:《正脉》曰,灭音即外脱声尘,圆闻即证极根性,遍融一切也,灭尘则无复外敌,圆性则咸使内融,故遍生慈力,能令惨心毒人,悉化慈悲眷属也。
[174]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正脉》曰,具足见惑为昏,具足思惑为钝,具足无明为性障,阿颠迦,此云无善心,又痴之最重者也。
[175]供养—诸佛:供佛足福,禀法足慧,而能绍继法王,有男子之道,故能感而生男也。
[176]承顺—如来:承顺法门,受领无失,承顺即坤仪柔德,有女子之道,故能感而生女也。
[177]一首三首:一首三首,长水云,首出众圣,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照导明,智身也,此亦表法或少或多,总见六根圆通,随感而应,极之八万四千者,由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也。
[178]烁迦罗:亦作拔折罗,此云具足,或云即金刚也。
[179]母陀罗臂:母陀罗,此云印,言手手各结妙印也。
[180]授记:佛对于发心之众生,授予将来必当作佛之记莂,曰授记。
[181]观世音:略称观音,新译观自在。观世音者,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也。
[182]实相: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一也。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为实相。又依名随德用之三谛言之,则空谛为真如。假谛为实相。中谛为法界。大乘以我法二空之涅槃为实相。《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
[183]天龙八部: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184]得本心:得本心者,达此现前一念之本体也。
[185]法眼净:肇公曰,即须陀洹道,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
[186]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也。
[187]无等等:心之与理,俱不可得,曰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知,亦言无上正等正觉。
[188]法眼净:分明见真谛谓之法眼净,通于大小乘言之。《注维摩经》嘉祥疏曰:“云法眼净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苦、集、灭、道)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