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709 悉昙轮略图抄序 夫遮那之为三密教主也。显五十字于法界宫之月。释尊之为一代能化也。和十四音于沙罗林之风。自尔以降。本法自然声字。文文吐金玉之光。劫初转教文言。句句散香花之□。依之传法圣者。付法贤圣。结集堂裹写梵文于贝叶。翻经院窗记汉语于简牍。加之传教弘法慈觉智证面面。学梵王所制文字于振旦。东记山记林记石记。各各释智广能撰字纪于扶桑。专是即身顿悟之秘术。岂非极果速证之诠要乎。非啻为显密两宗肝心。兼又为内外典目足者欤。凡汉土弘传经法。何教离字。日本将来典籍。何书非音。若不解字声源底者。谁有谈义理奥旨哉。然则显密权实宗宗。须学此法。诗歌管弦家家。盍习其道。就中影略互显之隐文。祖承渐及废。言通意别之含义。师传属拟绝爰先师信范上人。广排五天字门。深搜悉昙奥藏。二七音通塞殆拉十家群释之解。三六章废立恐越三国祖师之义。终蒙明师之许可。永为朦昧之法匠。然予适入室中。而面受口决。幸陪座下。而亲写瓶水。钝器有窳虽漏十之八九。词林有芳。如残千之一二。然今或旧友到临兮。动问师说禀承之义。或新宾寻来兮。静访师承相传之旨。因举条条疑难。频请重重决断。然间粗引能问所答之昔词。绩募容疑即决之今谈。仍为备彼公案聊补此私记。分为一部十卷。名曰轮略图抄。但卷卷立篇章。段段造图弄。盖是构筌蹄以类捕鱼菟。到彼岸以莫执船筏。若有难僻者拄垂添削矣。於戏拟秘之乎舌端。宗子遗训不得止。欲纳之于心中。雪山妙偈焉有知。于时弘安满数之岁仲吕半阑之日。泉州神于寺隐者沙门了尊。不能欲四能慭以类聚云尔。 悉昙轮略图抄序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一 一。声字实相事。 右件声字总表图者(新译花严经音义云。孟康注史记曰。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文)摩多体文四十七言滥觞。五处三类一十八章根源也。就中举眼瞻横行竖行图。重重相累无隔别。倾耳闻类韵类音弄。如如一体不杂乱。夫八万十二法门。只含一句。十界三千依正。仅孕一行。不思议甚深之法。不可得秘奥之文也。凡五韵内无有韵而可减之韵。十音外莫有音而可加之音。纵虽有智证神通之人。争得致省略余剩之义。前佛后佛之世。全无改变。成劫坏劫之时。更无增损。是名实相。是号真如。诚声字实相妙理。非此者易迷。反切巧术法度。离此者难辨。将学彼悉昙。宜达此五音。根本若暗者。枝末何明乎。问。此五韵十音图者。何工能造成之。谁家能计会之乎。答。三世常住。天然之法。十方通同本法之音故。无能作巧出之人。无能所说听之仁。然间梵佉篆书音虽异。共以通用。左右下行字似替。同以凭据。以何云尔者。佛土天上人间。天竺振旦日域。虽有总分广略不同。以有相通兼带义门也。先本朝五音谓与伊吕八殊相应故。次振旦五音谓与宫商角徵羽并五十韵能相应故。次天竺五音谓与并十二韵能相应故。次十界五韵谓以横十行配竖十界也。礼乐记云。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文)先十界中四圣最尊。故加草多八浊音四行。如次配佛菩萨声闻缘觉。次六凡中三恶最卑。故阿(本韵)也和(本韵)清音三行。如次配地狱鬼畜。次奈末二行清浊相兼。故以配人天。次良一行清音非本末韵。是中间音故以配修罗也。凡十界五韵配释异说虽区。清浊尊卑了简。师传若斯。问。若约横者。虽为本末自然之法。若约竖者。何无能所出生之义。然者同时并生欤。次第生起欤如何。答。同时并生者。殆似本末自然之义。仍暂约次第生起者。先源出自阿字门。终归阿字宫。谓先最初阿字为首。用横竖顺次(从本垂迹)反音。即阿伊宇江乎乃至和井宇慧于(已上构顺)阿加草多奈八末也良和乃至乎古曾都乃保毛余吕于(已上竖顺)等是也。次最后于字为首用横竖逆次(从因至果)反音。即于慧宇井和乃至乎江宇伊阿(已上横逆)于吕余毛保乃都曾古乎乃至和良也末八奈多草加阿(已上竖逆)等是也。字母释义云。阿字者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声之母。又为众字之根本。又一切诸法本不生义。内外诸是皆从此字而出生也(文)藏三云。迦字等。若口中无阿阿字而转有也。里比。谓伊等三昧声。亦因阿字发起也(文)其证也。问。教时义三云。一切字头皆是阿字。一切字声皆是阿声(文)然诸章中有不开口之音。体文中有无头点之字。何皆云阿字形声乎。答。教时义云。吽字等虽不开口。则有喉中阿声。又如伴字虽无头点。则有半体阿形(文)供养法疏下云。问。阿谁向本法呼造本不生耶。答。有三种○一秘密释者。毗卢遮那说本不生故。二秘密中秘释者。阿字自说本不生故。三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皆自觉本不生故(文)菩提心义加浅略释为四种谓梵天说也(已上是一)次阿伊宇江乎五音。则口舌唇三内(以江乎如次摄伊字)也。此阿伊宇三音各竖生九种末音。谓加等九音者阿所生。鬼并江等音者伊所生。久并平等九音者。宇所生也(已上是一)次加也各五音者。口内阿所生。草多奈良各各五音者。舌内伊所生。八末和各五音者。唇内宇所生也(已上是一)次阿也和三句内。先阿(通二三母)句者本韵。次也(第二母韵)和(第三母韵)二句者末韵。以彼横三句配此竖十音。遍成通韵。能生讹音也。夫当句五音内。上下四音。各先生于第二音(舌内伊尔生义)假今加(鬼加)次生于第三音(唇内宇所生义)假令加(久加已上)能生为上所生为下。次其第二母敷本韵。假令加(思行)次其第三母。又敷本韵。假令加(久行)次其第二母。又敷末韵。假令加(鬼也)次其第三母。又敷末韵。假令加(久和)已上所生为上。能生为下。抑第二第三为音。本韵末韵为响。以反出音为生得字。其能生所生作法。譬如母生子种戴果也。自余诸音以加音准知之。问。何故阿和二音居本末始终。又乎于二音居本末结句。又伊宇江三音。各在本末两所乎。答。先阿者胎藏界种子。万法能生字体。和者金刚界种子。三密演说言音也。苏悉地对受记云。胎藏从阿字生起。金刚界从鍐字生起。此中从吽生起(文)今此胎金两部。定惠门二法。居本末前后。表因果始终。良有由哉(是一)次乎于二音(异字同音)者通本末二者。表因果不二。故结本末之终示一如之义也(是一)次伊(宇)江音。各有本末两所者。是则韵者音之响。响者音之韵故也。夫音响不二之义声韵一如之理者。摩多中阿伊宇江乎等随五轮而转体文中也良和末奈等。临六章而合等。是其证也(是一)问。本末韵为父。第二第三为母。此有何故哉。答。本末韵者口内。第二音者舌内。第三音者唇内也。假令加者阿(本)也和(末口)鬼(第二舌)久(第三唇)此也。夫唇声通舌上。舌声出唇内。又不开口内者。舌唇声不可出不开舌唇者。口声不可出。是故互为主伴。各主能所者也。就中第一母时者。也伊由江余成中字。第三母时者。和井宇慧于成中字。假令广韵冬钟韵中冬(津。都宇。千余字。津井余字)钟(须。曾宇之余宇。须井余宇)仍私宗逢。又胸(久。古宇。鬼余宇。久井余宇)蛬恭。又东韵中风梦崇。又阳中韵往。又陌韵中权逆客等在之。今四个注内左二行音者。第二三母音。其中字余与井音者。也与和句也。他效之。但第二母中字也由江余内。由字非之下者无置字。第三母中字和井宇慧于内。和井慧非久下者无生字。是故反音不宜之时。或追二重反之。或退中略用之者也。又舌内空音阿也和良句。连声不宜之时。其讹音多通奈末二句声。假令观音心连天王因缘嗔恚三恶等是也。问。何必一切讹音转奈末二句乎。答。藏云。五五一一初二柔声。次二怒声。后一非柔怒声。以前两种二字。总归第五一字(文)又仰等五字。专为大空点。一兼遍定惠中。就中两字者。正为非柔怒声之本。是故义粗言众语皆归第一义。正音讹音。悉纳中道理也。又奈末二句有吴音无汉音。又江等十音无汉音。其中天子边礼吴汉音共无也。已上十韵十音。略令解释毕。抑声字实相义云。五大皆有响。十界具言语。六尘悉文字。法身是实相○十界于此共发音响音响虽一真妄有异。此约迷悟以判真妄。然论法体同是真言。且如于一色尘文字。九界佛界同发一色○此约色尘以判真妄。如论色尘声尘亦然。于一声尘。九界佛界同发一声尘声之时。九界迷故谓自所闻之声。佛界悟故谓真如体之声。此约声尘以判真妄。如今诸宗。各谓自所建立一切法故云非真言。今宗自谓真如体相一切法故皆为真言。问。若尔直约五响为真言耶。答。五大响当体是真言也。故真言人。直闻风声水音。即知是法身之声。亦悟能入阿字本不生理。若不知此义则非顿悟之机。虽闻佛音声。于彼无益。问。若尔真言宗人。直是可学风音鸟声。何故劳学天竺梵字梵音。答。若论实义。一切诸趣万物音声。皆可开示真言音。但佛迹于天竺。亘约此义故学梵音。此等天竺梵字梵音。彼国小儿亦皆学习。然以不知其真实义不知真言。故知一切诸趣万物音声。若不知实义。皆非真言。若知实义皆为真言(文)问。六尘中何限太字偏名实相乎。答。或独衣得道国。或臭香佛事土等。各皆虽有得益。此娑婆世界者。眼耳意纯利根。鼻舌身殊钝根(如大论明)是故约眼耳利根明声字实相也(意根遍亘诸根)先约眼根色尘者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遍(如一昙字诸色例知)如件一二三乃至诸点者。表其一二三乃至诸法也。然则左右二点示邪正两义。上下两画表善恶二法(如法衣其义明)加之长短字体。大小点画。并准知之。次约耳根声韵者。四声表四季。四乃八声示八节八方也(委如八声段明)凡皆寄内外法门。应会梵汉声字而已。 一。鬼文事。 右件文操头文有尾。尾又有头。不似常途形体。故世人举而号鬼文。爰安然和尚悉昙藏中。处处虽引此文。一一无分明释。但悉昙私抄(信范)引鬼文云。有高德料简。有下愚私记(文)其高德料简者。遮那业乘引鬼文云。就右文私案之。即是释双声也。兼又述字由也。暂就双声之宫图委注料简之文义而已。宫(居隆宫闾)横即○声也(文)居宫闾际上下顺逆。共无非双声。故云竖即韵也(文)宫隆闾居上下顺逆。又无非遍五韵。故云。问。居闾宫隆遍五韵者角行也。何云竖哉。答。悉昙中细者横行也。横者汉字之竖也。韵者竖也。竖者汉字之横也。是则约左行下行不同也。故悉昙藏等良朗浪落等之释云。竖读为约。横读为韵(文)然悉昙落韵者。清浊相和。交呼柔怒非柔怒之三种。虽角行之时。犹云韵故云竖也。初即○为头(文头者上字也。尾者下字也)隆居闾反者。以居字为闾故以当行上头字为邻行之尾字云也。居隆宫反者。以隆字为宫故。以当行之尾字为邻行之头字云也。问。何故于当行不论头尾。就邻行云成头尾哉。答。若于当行论头尾者。以头为尾。以尾为头。何有别义哉。既初文云横即双声。无邻行者就行定论横哉。自本双声之图。以四字成立之故。如此会也。问。然者何先居隆不反。以隆居闾之逆反为初哉。答。此文自本释双声。双声者又以逆反为初故然云欤。傍纽○铿锵(文)居隆宫宫闾居。如此往反顺逆不违。故云铿锵(铿锵者行舞貌也。又者全音也)横超○有复(文)居宫隆闾等各别音故云单。居闾宫隆一韵故云复。以角行云竖超。准先可知之。逆和○半阳(文)逆和者隆居闾。顺和者居隆宫也。逆反之时。无顺反之宫。顺反之时。无逆反之闾。故云半阴半阳。抑又阴阳生起亦复如是。夜暗生昼明没。画明生夜暗没故也。乍合○兼汉(文)居隆合成宫。乃至闾隆合成隆。如此合成之音。兼梵兼汉也。宫隆居闾等之四字。各离之音又兼梵兼汉也。中边○交加(文)此一行者。释文字之声渡亘。中者中国。边者边裔也。左右者南北东西之国。斜者横也。即邪也。正者直也。有如此所所音故云交加。然而犹不违五音之配立。法尔所具也。大秦○双译(文)此一行又文字之体。释梵汉相似。大秦小秦者。即大篆小篆也。彼书字体似梵字似汉字。故云梵汉双译也。问。梵汉双译者犹若彼秦代有翻经三藏等译正教欤。以何必定篆书哉。答。彼汉明帝梦于金人。摩腾竺兰传于白马。尔来。正教流布代佛法繁昌国。彼已前秦代。何有翻经之三藏哉。彼篆书者。秦始皇破孔子等之五经诸宣经。始仰史籀作彼字体。是则八体之随一也。其体似梵字似汉字。仍云双译欤。化鲁愚之性。回楚忽之案。纸缪不一。僻韵定多欤。后见悉之。文历二年九月六日。虽加于了见。无人于证诚。仍申读心师所蒙印可也。遮那业沙门承澄记之(文)其下愚私记者。信范上人草案未毕。而洛令既消。而○谓彼私记者。有名无实。然今得草案意。明私记趣者。彼记鬼文者。此五音释也。谓先横即双○声者。横十行内。各当句五字者皆双声故也。次竖即叠○韵者竖五行内。各当句十字者皆叠韵故也。次初即以头为尾者。五音(阿伊宇江乎)内第五乎为首。用逆次反音者。最初阿为尾故也。次后即以尾为头者。十音(阿加草多奈八末也良和)内。第十和为首。用逆次反音者。最后和成头故也(已上两句约十四音释从因至果义毕文)问。何故五韵九音共只用逆次反音乎。答。为诸字诸音表归阿字一音也。将又对左行五音用右行反音。对右行五音用左行反音。是则表顺逆不二傍正一如义也。次或即尾头俱头者。用顺次反音。初阿则为头用逆次反音。终于即为头故也。次或即尾头俱尾者。用顺次反音。终于即为尾。用逆次反音。初阿即为尾故也。次傍纽○铿锵者。横坚顺逆反音。正通傍通行相也。谓清浊各别呼合名正纽。清浊一双交呼为傍纽。然此五音十行用顺逆反音。若清浊各合。或浊交呼故云尔也。次横超有复者。横五韵坚十音。各有长短声。然今暂阁长声。只偏呼短声故云超。即是单也。若交呼长声声即复也(已上就摩多体文。释生字义了)次逆和○半阳者。四十七言一十八章。或字体合成。或加点生字上冠云逆和。下足云顺和。又摩多云阴。体文云阳。又浊音(加草多八)者纯阳。清音(也良和)者纯阴。清浊(末奈)相兼者半阳半阴也。凡立八章生十二字。逆和顺和半阴半阳故也。次乍合○兼梵者。五韵九音各别时云离。交呼时云合。又反切二字云离。反得一音云合。凡五音三内十四音五十字者。梵语汉语共相兼故也。次中边○交加者。中天云中(纪序云。中土学者方审祥正文)余州云边(纪序云。边裔殊俗兼习讹文文)梵书云左。佉书云右。藏一云。梵天议要三兄弟下欲界。如梵书佉书篆书左右下行三行书(文)等是也。凡中天兼左右行并龙宫文。边土兼详正并讹文音故云尔也。次大秦○双译者。秦始皇时。程邈篆书为本造隶字。然间自秦书有八体。爰本朝假字者。彼隶字为本令出生者也。就中真字字体大故云大秦。假字字体小故云小秦。凡五音者梵字汉字假字真字同共通用故云尔也。彼次第记。是云辨诸梵文汉字功德及出生一切文字根本次第者盖此心也。 一。四声事。 右元和新声韵谱云。夫五韵递奏宫商之韵无差。四声既述平上之支秀异○至风雷钟鼓万赖俱吟。亦不逾于四声者矣。四声之体与天也而齐生○天地生于混沌。不同混沌之初。君子生于婴儿。岂同婴儿之辨○平声者哀而安。上声励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文)谓春天气平和。夏温气上腾。秋果果落去。冬草木归入。仍约春夏秋冬名平上去入也。然则文字四角者配四方。字体四声者像四季。当知。尽穷法界摄一字之点。僧祇劫数缩一文之体。但渐机见平上去入而知生住异灭之相。顿机闻而悟因行证入之理。抑诸法常住而本末虽无动转。机缘时至而自然亦现字音。于时一声缘起者三者随起。一音出生者类音追而生。然间音声无边际。文字无尽期者也。依之四声本来无定。一音低昂成异。吴音汉音翻声。唐音宋音转音。爰以为示四声通音一音异解之义故。纪云。(上声音近恶引 平声长呼)后字傍点名毗洒勒叉尼。此云去声○(去声)痾字(去声近恶文)藏五云。诸翻音中。所注平上去入。据检古今。难可以为轨模。何者如陆法言切韵序云。古今调声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平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文) 一。八声事。 右先明四声轻重者。私颂云。平声重。初后俱低。平声初昂后低。上声重。初低后昂。上声轻。初后俱昂。去声重。初低后偃。去声轻。初昂后偃。入声重。初后俱低。入声轻。初后俱昂。但入久津布千鬼重通平。轻通上声。四声各轻重八声。上重摄去声之重。轻摄上声之轻。除上重去轻六声。上轻余重是。四声一音低昂名平上。低昂互前后成八。是故八声各相通。以八声配当八方位。清音也良和末奈浊音加草多八等。末音清浊如本音(已上)乐书要录云。瑟前其柱则清即其柱则浊(文)礼乐记云。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文)次明吴汉音声者。私颂云。吴汉音声互相博。平声重与上声轻。平声轻与去声重(已上)上声重与去声轻。入声轻与同声重。。 一。反切事。 右藏二云。反音例云。服虔始作反音(文)亦不诰定。臣谨以口声为证○今检反音。皆以口声为证定之。言口声即是口处发响之声○反音口处为证。今西闳梵音口处为凭。诸说虽多○今据现量五五字者。喉齶舌齿唇处。如次发起迦等五五○四声谱云。反音之法乃有二种。一纽声反。二双声反。一切反音唯有此法也(文)先点一个正字付二字反音者。私颂曰。先付反音者。上若直若拗置轻重清浊相应双声字下。或同或类居平上去入相应叠韵字(已上)次以二字反音谈一个正字者。私颂曰。次读反音者。就上字初音音点五音一句。除下字初韵替彼相应韵。若上字拗音。取其拗音。初若下字类韵。替其类韵。初若上字直音。若下字同类。即用无音韵。平上去入者须依下字声。轻重清浊者。宜任上字(已上)音凡反音二字内。上字主音。下字主响。反切一字者。声韵共具足。加之直读倒反致顺逆反音。还成响。响还成音。然则音响互备。声韵各具者也。问。多检经书中后。遍见反音下字。或用反字。或用切字如何。答。私颂曰。分所生一字。反能生二字。是故用反字。即是空假法。切能生二字成所生一字。是故用切字。亦是中道义。凡约能所义读替天八切上用乃点反上用八点(已上)贺州明觉抄云。西天语法有抑(略语)扬(具足)奢(舒添)切(文略文)纪云。罗(曷力遐三声合也文)先反中下字。次即呼加上字也(是一顺反)纪云。叉字(楚可反。文)反得叉音也(是一逆反)凡顺反逆反略语反略他音属目等。粗如上图也。反音抄者。夫声字实相极理者。即身顿悟秘术也。诸佛土化本怀。唯述字真实之义。大圣利物之方便。无非陀罗尼之用○开彼文字遍解之门。不出返音巧术道(文)   一声韵事   右玉篇奥图。沙门神珙序云。行皆左转文然有左转有右转。若非必决争纠乱脱。古来旁成料简之误。群儒各装迷惑之疑。仍今副反音抄图所备乱脱指南也。文镜秘府论云(土烟天坞)右以前四字。纵读为反语。横读是双声。错读为叠韵(文)当知五音图中当句音相并云双声。他句音交呼云纽声。类韵相重云叠韵就中约左右立傍正之名。约顺逆分正到之品者也。问。反音抄图有何据加傍正逆反乎。答。新声韵谱曰。直反成三。到反成四。两枚叠韵之文。二双声之义。上正则转三义会和。下调则切着流利。直读张着而双出。到翻略良而成四。张良着略二叠韵之文。张着良略两双声之义(文)悉昙藏秘府论等。虽有逆反之名言。其释犹不分明之间。更反勘加也。 一。弄纽事。 右广韵奥图(似爪形故号爪班也)为令难识殊置乱脱谓真与征替其座。引与郢互其位。爰就乱脱图加料简释。仅出三字字体。依造九弄弄纽。儒家犹迷其分别。余人岂悟彼图弄乎依之今添张良陟力图。所辨真征引郢图也。抑四声五韵九弄反纽序(神珙撰云)唐又有阳宁公南阳释处患。此二公者又撰元和韵谱(文)元和新声韵谱云。昔有梁朝沈约。创着九弄之文。巨唐复有睢阳宁公。又撰元和韵谱。又约义广理奥词禅成韵切之枢机。亦诗人之钳键者也○傍纽正纽皆谓双声正在一纽之中。傍出四声之外。傍正之目自此有分。清浊之流因兹别派口赋云。欲求直义必也正名。五韵谐此九弄斯成笼唇。言音尽浊。开齿则语气俱轻。常以浊还浊。将清而成清○复有罗文绮错十纽交加。更递为头。互为主伴。循环研两敷蔓带牵。若纲在纲有条靡紊。又此图中借四字。珍上连去知离入。则闼辗陟力是。珍上连去有声无字。知离入声字俱无(文)今此图者。就张一字所明也。夫一声发者必可具四声。一音生者定可伴双声。是故张字成十六字。又一音起者必可具一韵。一韵生者定可伴类韵。是故良字成十六字。然又音还成响。响还成音依之就三十二字造九弄十纽也。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一 贞和二年(丙戍)十月八日亥克于高野山一心院奥坊书写讫                   金刚资融齐(五十四)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二 一。摩多体文事。 右先藏一云。成劫之初。光音天下成大梵王○湛然弘决云。大梵王生八天子。八王子生四姓众生。刹帝利婆罗门毗舍戍驮。故八天子以为一切众生之父(文)又云。昔有三兄弟。议作三行书。大梵天王造左行梵书。佉楼仙人造右行伽书。最弟苍颉造下行篆书(文)文云。如梵书伽书篆书左右下行三行书。二种在天竺国。行化字体犹是梵字。左右行为异也(文)又云。佉书者。是佉楼仙人抄梵文以供要用(文)又云智者法花玄义。须弥四面四埵。四天所住。中有佉楼波多天也(文)纪序云。悉昙者天竺文字也。西域纪云。梵王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五天竺○人远承梵王。大分四姓通云婆罗门国(文)藏一云。总五天竺分四种姓。祖承摩醯首罗文○今五竺四姓之辈元虽光音天种。而以四禅主各种。梵王至其种族亦称梵人所言梵者是语略也。具足可云波罗贺摩。斐家释云。波罗贺摩者。此云净天也。然彼人本承梵王故称梵字(已上梵文梵书总名是一)西域记二云。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气韵清亮。为人轨则。邻境异国习谬成讹(文已上梵语梵音总名是一)问纪序云。中天竺特为详正。边裔殊俗兼习讹文○五天之音或若楚夏矣。中土学者方审详正(文)释签八云。言楚夏者。京华为夏。淮南为楚。言词不同。所论不异(文)智广例不学中天详正字音。专令传南天讹文声字乎。答。于纪序文者。为表南天之殊胜。先叹中天之对扬也。若不举敌对之德者。更难显自流之妙故也。夫边裔之名言。广似亘四天竺。南天之详正。犹越于中印度故。何者纪序云。南天祖承摩醯首罗天文。此其是也。而中天兼以龙宫之文有与南天少异。而纲骨必同(文)既南天祖承梵王之文。中天兼以龙宫之文。其详正讹文胜劣分明者乎。次纪云。其始曰悉昙。而韵有六。长短两分。字十有二○其次体文三十有五。通前悉昙四十七言明矣。声之所发。则牙齿舌喉唇等。合于宫商其又各五。遍口之声文有十(文)同下文云。将摩多如次点之。则字形别也。用悉昙韵呼之。则识其字名也(文)藏五云。今摩多者义翻云点画(文)纪下云.体(文)(亦曰字母文)林记云。体文亦曰字母者。此字为体增以摩多。而成十二故云体文欤。此字为母。能生十二故云字母(文已上摩多体文别名是一)次藏二云。凡字轮大为三分。阿字即为一分。次迦乃至二十字为第二分也。乃至诃字为第三分。除乞叉字(文)又云。阿等五字为初。迦等二十字为中。罗等八字皆是傍点。此诸字皆是助成字义故后分也(文)夫摩多长短者象定惠。界畔暗恶者表证入。伊等八字表随五轮。四阿插前后八字处中间。是则超三祇修行而尽生死界畔(纪云.悉昙中最后两字谓之界畔文)证万德菩提。而到涅槃实际之义也。将又摩多起首者。是字即无身。体文结句者。是字即尽义也。义释云。阿乞洒罗此翻为字(文)藏三云。阿察罗者。敌对云文字。义翻云无尽(文)久多波那记云。阿者无也。乞叉者尽也。罗者助音也(文)次第记云。唐云文字。义释云无异流转。或云无尽。以名句文身善能演说诸佛天下万德差别。义理无尽故云无尽。或云常住。言常住者。梵字独得其称。诸国文字不同此例。何者如东夷南蛮西戍北狄。及诸胡国所有文字。并是少圣睿才随方语言演说文字。后遇劫尽三灾起时。悉皆磨灭不得常存者。所谓外道俗人书哉。唯有此圣梵文在五天竺国随梵王上下。前劫后劫六十四种梵音也。同一梵王所说。设经百劫亦无善解。故皆从毗卢遮那佛心生也。故云常住(文)涅槃经云。所言字者为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则为无尽。夫无尽者即是如来金刚身(文)字母表颂云。如是五十字义门名遍一切处法门大日如来法身体(文)字母释义云。此梵字者亘三世而常恒。遍十方以不改。学之书之定得常住之佛智。诵之观之必证不坏之法身。诸教之根本。诸智之父母。盖在此字母乎(文)字纪序云。俾学者不逾信宿而悬通梵音。功少用要。懿夫圣人利物之智也。总持一文。理含众德。其在兹乎(文)凡初后表智尽。中间显总持者也。 一。不可得事。 右先就显宗。总明三谛者。不可刹那无此君偈(大宋义铭法师)云。空荡假立中绝待。此乃天然体。上名俱破俱立俱法界。此乃天然名下体。体不二故体常融名。非滥故名常定(文)次就密教别明中道者。义释云。复次一一字门皆言不可得者。为明中道身故。今且是寄车字门说之。如观镜中面像以本质为因净镜为缘。有影复现见。为是所生之法妍嗤之相。现前不谬故名为有。以种种方便推求。都不可得。是名为空。此有此空皆不出镜体。体即一名中。三相不同而同。不异而异。是故世间论者。不能思议。此真言门亦尔。以观心为因三密为缘。普门海会现前不谬。故名为有。以种种门推求。都不可得。是名为空。此有此空皆不出法界故说为中。三谛不同而同。不异而异。一切方便乘人不能思议。余法门例皆如此。不可遍举也(文)当知不者空。可者假得者中也。逦迤隔历空假中非今意。金刚圆融不可得有此门而已。 一。十八章事。 右藏序云。庄严经四十六字。大梵王四十七字。大日经等四十九字。涅槃等五十字。斐家五十一字。北远五十二字。义释二百四十字。嘉祥二千七百字。释义万三千八百七十二字。大章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字。悉昙字纪无尽字。大佛顶经无量字。花严经四十二字。大集二十八字。百论七十二字。外国六十四书。释摩诃衍论非梵非唐字。评此诸说。以摄四种。一伪作字。以摄释摩诃衍论非梵非唐字。二妄计字。以摄七十二字六十四书三黯推字。以摄大悉昙章及慧远章。四真实字。以摄智广字纪。十八章文与诸梵文多所契合。余章不然故皆斥之(文)同一云。智广十八章。义净十八章。慧远略十二章。广三十六章。全雅十三翻十二章。或有十四章本。或有十一章(文)十二例云。日本所有翻昙。众生殆及十家。寻检类例不出三种。一者。昔婆罗门僧正门人佛辙将来悉昙。及以前后入唐诸人将来悉昙。或十一章。或十二章。或十三章。或十四章。并有十八章。前十四章之文。少剩少脱。异端巨多。然而云未见第十五章以后之文。二者。大唐惠远涅槃疏中所释。悉昙略十二章。广三十二章。只有单字二合二类一切皆合故及三十二。即是合十八章前八章。文之上多加二合之字未见后十章文三合四合五合孤合之文字也。三者。或真言宗所持悉昙或二卷。单字二合三合四合一切自合一切互合。唯出头字不出十二。且如四合自合字。作等形。注云迦迦迦迦等也。或有七卷。单字二合三合四合五合六合一切互合。皆点头字画不着十二。且如六合自合字。作等注云迦迦迦迦迦迦等也。此等三类悉昙众本。或着汉注随字。直呼云迦迦等。云仰迦等。都无盎迦章异合之音。讫里章别合之韵。亦无体文两音之释。孤合十五之说而有。古今读悉昙。或随梵字。而直呼字音。或随汉注而只呼注音。复有古今读真言者。或窥梵字。而与汉字异呼之。或窥汉字。而与梵字异呼之。而未曾有悉昙梵汉与真言梵汉相会读之(文)藏序云。每见古人讹译。乃辨梵唐真文。以东垂之唇舌。同西天之言音。纵令虽有百千梵汉之对译。若其不解一十八章之例文。何以得定同字异形异字同形之区分。亦能肯决一字多音多字一音之差别○犹可能决胡越天地之倒错。何况肯遗鱼鲁小水之杂滥(文)今就智广纪。明十八章。异解区分。解释非一。先石记云。初章为本体法轨也。第二章以字为派者。是字者乘义也。欲至于所诣。先乘此野字宝乘。次第三章用字者。是乘宝乘故。既离尘垢。故无相也。故第四章用字今无相者。是言语道断故。第五字现成也。言语道断故则等大空。故第六章用字也。今虽云空而尚有名言残。故第七云字门之时。万法举而告无名体也。今此等唯归偏空之理。而未表真实之理。所以第八章为首。至第十四加诸字之上。字皆悉以智火烧上空执之薪。第十五章显非空非有之中道之理。故此章中用之真实五智空之义。第十六章用加诸字者。此字者是沉没之义也。沉没者即又入义也。彼证真实五智空之时。须入大涅槃。故为表入涅槃之义。此章中用字也。第十七章以阿字声令带诸字者。是阿者即生义无生义也。入涅槃故已无生也。涅槃之后更以大悲方便。显后得智门。现随类应机之形。化众生界。是则生义也。从无生门又更是生故也。第十八章名孤合者。是如是三身究竟大果圆极故。万德悉集合会一身毕。孤名孤合也。独一法身。唯一不共之义。此章之意也(文已上约字义明生起毕)次桾拾云。问。合字成文之时。以遍口中野罗椤缚字。并五五中闏曩二字。合诸字下用余字有何以乎。答。私案之云。以野等字次第用之。至奢字处当滥者等。为用异音限此四字不不用余字欤。又用五五字中第五字。逆次用之时。舌声拏字。喉声拏。其音相似故不用之。次重合之时。其音相滥合用之时。其音亦相似。故不用之欤。字全阙生用。不合之有由。字本是二合。若重合之当成三重。全异余字故不同之也。问。若有声滥之字更不用之者。遍口中缚字全似唇内音。何今用之乎。答。所难虽尔。用缚合重之。当有别意欤。谓缚字又音和(文)此音全不相似余字。以此义故用缚字欤。但付字虽别有府下反。寻其音。全相似唇内音。仍犹不用之也(文已上约字音明生起等)次悉昙私抄云。今诚约声韵之分别以解诸章之大德。兼付反切之法度。以辨合字之轨则。初章以体文摩多配声韵(文)又云。初章口第一口者。相对前声与韵呼之。则所生得字也。是直非体文首字也。何者纪云。如用迦字之声。对阿伊鸥等十二韵呼之。则生得下迦机钩(矩侯反)等十二字(文)是也。是知此所生字。声韵同和。两字混合者也(文)又云。此六字。清浊难辨之音也。更非如等。夫清浊难辨字者。即是相类等韵音。列而撰彼六字各合初章字下。如次为第二已下六章也。是则相同彼反切图中正反二字之义。何者其上象声合声者。音响始故主上。其下由韵合。韵者音响终故主下。依之第一章来。但彼初章。以体文摩多配声韵。此六章一向于字母分声韵也(若此等后加摩多。摩多定为韵。体文合为声。后章皆尔。常如分别)次以啰半体合前七章字上。又立后七章事。谓前六章对以等六字约正反图位字下合之。此后七章标以啰半体拟到翻次第字上加之。所以前七章次后七章来也。已上十四章讫主第十五章。以等五字各加当句四字等上。释名异章之由文云。不由韵合名为异章(云云)明知。以前章中以彼等字。撰加诸字上下者。皆由韵合云事无疑者也。不尔者不由韵合释。对何章韵合别而得名异哉○第十五章○异于以前诸章之上。或为显有五处三类。称便不稳便连声。次前十有四章。此异章来也。第十六章○彼等四字。虽须皆用当章字体。生字正章意。一个字母次第上重不可用。别字母位故。且约第三字所合等。拾三十四字作此别章也○此悉昙中等。摩多而有体文义。彼余单章等。体文而有点画义。连者纥里章。啻匪约彼十二音作之。或翻对前余单章建立之者也。所以彼盎迦章。两字重成不得依字呼之。异章次此纥里章体文。悉昙二合。或成字用列章来也○第十七章○前来诸章。或撰等六字字下合之。或用啰半体。字上加之。或冠等五字。连三内空点。或合纥里摩多。显重成字用。如此体文。三十四字中兼撰所用字。虽定二合三合章。未等字参互究数字重准的。仍正章终结此章也○孤合章○此章如前诸章。莫令定字体生十二。只聚集前来章中当体重。乃于字母不次字。或两重摩多字。或连字联声乃至半体印文等字以成章也。故山记云。凡梵文中。若有上十七章所不摄字。皆入此章(文已上约支音等释生起毕)次更约合字冠足。聊加章段料简者。纪序云。原始垂则三十七言。寓物合成随事转用(文)此文上句。明合字体。下句明摩多。又约世间向下之作业明梵文上冠下足之字相也五行备问云。五行有五音者。一曰羽。羽谓水。二日征。征谓火。三曰角。角谓木。四曰商。商谓金。五曰宫。宫谓土(文)礼乐记云。宫为君之冠足。臣民者配宫之左右。夫天地人间以人伦为贵。君臣民中以事物为业。假令一人行善政云物。万氏致忠勤云事。智广记云圣人利物之智。孔子教云事君臣父兄等是也。然则寓物合成者。释前六章等字下合等。随事转用者。释后七章等字上加等也。问。前六章者。下足字是异。后七章者。上冠字是同。何只以事物二字同释多少两义乎。答。孝经云。资于事父臣事君其敬同。孔安国注云。事死如事生(文)凡君臣父兄之品似异。忠勤孝行之节是同。利物之仪似同。施恩布德之惠是异。依之事物字释敢无相违者也。就中先约三内者(口)(舌)(唇)自深向浅。自浅向深。已上前七章表三内各别。后七章(舌内通加)表三内相通也。次约三谛者。从空于假.(假唇中舌空口)从假入空。已上前七章表隔历三谛。后七章(中道通加)表圆融三谛也。次约五十二位者。初章已上前七章表权位。后七章表实位也。次约三部者。胎藏次第。(佛口空莲唇假)金界次第。已上前七章表三部别位。后七章(金通加)表三密一乘也。经云。归命毗卢遮那佛。身口意业遍虚空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乘甚深教等是也。次异章事。五句声字者。五方总体。当句五字者。五方别体。然间五句第五字者。各为中央之别体通亘四方之总体者也。外则君居中宫主臣民事物。土在中位主木火金水。内则四方四佛载中央大日。四方四智归法界体性者。此义也。是故上四字各戴第五字。遍口字各戴口内(口内与遍口相通故)摄五处于三内统三内于一阿者也。捃拾云。问。上文云。不由韵合故。名为异章(文)下文云。两字重成不得依字呼之。异于诸章故云异章(文)见二文似相违。上文意付合字之德判异章之称。下文意依呼声之义明此章之名。何于一师传致两所异乎。答。依二义释异章之名。有何失乎。故分各一解为上下文也(文)问。今就雨样释弥招二难义。一有由韵合。谓者。一具韵也。又字母表颂云。等五字为大空(文)空点岂非韵合乎。二有得依字呼。谓字纪中字下注云。若有自重便属别章。则大呼拏音非盎拏也。余并同此也(文)宁不依字乎。答。不守一个轨则含四种异义。故旁得异章之称者也。就中字下注事捃拾云。问。何故不安拏乎(文)无答。悉昙私抄云。末审。彼文意如何。答○不云非安拏。殊曰盎拏者。是犹非余国别声盎拏。兼为嫌当章喉音安拏也。又彼五字中。别至字下有是等注释者。以中间一字显前后四字也。故余并同此(文)但纪云。其必不自重喉二十九字(文)次纥里章。藏四云。此中迦等三十四字体之下。加悉昙中亿力等四字中第三里字。自有三十四字。设使或加前来十五章中十一摩多。此三十四字各成十二字(文)纪云。或有加前魔多得成字用。非遍能生。且据本字言之(文)藏八云。正使通摩多上加别摩多。只成四字之声谓初二后二声也。若使别摩多上加通摩多。只成十字之声。谓初二后八声也。纪中且据母字言之亦列引声而已(文)又同四云。虽有二说后说为胜(文)字母表之第十六章迦等字。皆是类例摩多字。此章加点唯行画是故字数六十八(文)捃舍引东记云。此章○不遍生十二转声。其故且据此章本字别多字言之。亦加去声(文)藏四云。此约十二音而作此别章。若约十六音。而应无别章。所以者何。义净或为十六音韵。以亿力等四字。加三十四字下。彼中自有等四字故。然而义净字母为第一章。单字为第二章。故亦十八章也。又金刚智大佛顶梵本。有塞讫里。准知诸有二三四五合字。亦同此也(文)次阿索迦章纪云。第十七章用迦等字体参互加之(文)次第记称呼梵字。亦有五音伦次○亦如此国五音之内。又以五行相参辨定者。则以清浊察之。则以轻重。以阴阳二气栋之。万类差别能知矣(文)夫五句八字者。五音五行也。或分清浊或分阴阳。然则逆累顺累多合少合。今以相克相生辨定当章合字。只足自母子妻鬼之法王相死囚老之义。寄此生住异灭相之轮转。表彼因行证入时之功德者也。纪云。或有所成与异其名(文)藏曰其阿索迦字中。其下迦字正呼迦声。谓呼喉音而云迦也。其中索字。其上阿音连合短呼。不必正呼其阿索音。谓合两半云阿索也(文)捃拾云。开口出声也。虽然分明不可云。阿索迦等。只可云索迦也。为显一切字有阿声。至此章注阿声也。林记云。娑字此平声也。娑字下在迦字时。即娑字音忽变似索。即(文)阿索迦等也。虽非重叠而别别亦有此义。我大师号舍枳也(二合)随便称释迦兮(文)纪云。或有其声而无其形(文)藏四云。义释云。迦字上头即有阿形。百字皆尔。下例可解(文)若据此义。凡诸字头皆是阿形。无非阿者。而纪文云。无其形者。谓无别字之阿形也(文)抑中上连合不必正其音者。当章若正阿音者。无阿音之余章气味颇以可劣。若无阿音者。具阿义之诸章功德终以难显。仍在折中义呼两半音。又至索音者。众密自音成他声也。不可及苦劳矣。次捃拾云。问字。上第十三章中有之。何不除之乎。答。以迦等诸字参互重之时。此中自不有前章异体重字哉。凡案此章合字之法。更实不可隔诸章字。为显示此万准的。且出此阿勒叉摩字也(文)又云。问。付第十三章除几字乎。答。纪意除三字。问字有阿索迦章。何不除之乎。答。单重一对章外字故不除之。如彼等是盎迦章字。而十四章外故不除之(文)又云。此章意合沙贺成生字数有所由乎。答。此章合字法。参互重之时须有。或隔字合之。或依字母之次可合之故。为示顺次重成合沙贺二字欤(文)已上十七章名生字正章也。藏四云。其正章中皆以章首文言为名。例如真旦玉篇取篇首字以为部名。切韵取韵头字以为篇名。毛诗以关睢等为之章目。论语以学而等为之篇目(文)次孤合章集记下云。林记云。孤合之文者孤独也。此章字母不生十二。独如孤独故。称号孤也。二字兼合故名为。问。此章字或生十二。阿悉多罗等也。或通三五摩多。何云孤合耶。答。文云。虽生十二。而字源不次。其犹之孤意云。虽生十二转而其声不通三十余字母。俱是一字之母故犹孤合。通三五摩多者准知之(文) 一。十五或说事。 右先第一重大呼。藏四云。此中○言等者。等余字母。既云等余字母。即是三十四字皆有重成之用○又真言中瑳驮等字。五句当句上四字重成与此重体音义大同(文)十二例云。诸梵文云。或有车驮颇等字。驮提昙等字。检寻文例。每五句字上四字中各以下字随上字之下。皆成下字之音(文)藏一云。凡诸当句当体重者。皆唯依下依本大呼(文)同四云。亦除蓝唯有母字重成(文)三十四字。必无三四当体重成同八云。上体文中滥字。除前十七章者。可摄此章当体□第十一字。乃知三十四字皆通十二(文)次第二异重连声。藏四云。其于字母不次合者。分入此章○纪文但云或异体字重之。而不局云二字三字。而出二字三字重成之字。准而可知。四字五字异体重成不入第十七章之字。亦摄此中(文)次第三。三五摩多。藏四云。或读体文音势似合三五摩多。然而伊等十韵全存本音。诸真言中。呼矫。呼剑。注曳。注焰即其事也。凡二合字。于其上字○或以第三转声呼之。如呼悉婆诃也。或以第五转声呼之。如字呼苏缚诃也○瑟吒罗字自有三呼。一依母字体呼云苏吒罗。二以第三摩多之声呼云瑟(所律反)吒罗。三以第五摩多声呼云瑟(所忽反)吒罗(文)捃拾云。问。纪云。瑟吒罗等字通三五摩多者。具第三第五点欤。为当无点呼之时。自用此音欤。答。见处处文。或加点呼其音。或无摩多带其音(云云)问。何故有此不同乎。答。加摩多之音。定有终音。无点三五之音必有字始。故有此不同欤(文)藏四云。言三五摩多者。于读。于读。同前来二合文也。若非呼声加摩多者。可有十二音字。岂止三五摩多而已○又三合字。或读上一字。声似合三五摩多。然而阿等十二犹存本音。诸真言中呼室罗剑。纪文呼阿勒迦罗。呼悉多罗。呼阿勒叉摩。即其事也○又三合字或读上二字。声似合三五摩多。然而阿等十二犹存本音。呼阿勒枳耶。即其事也(文)三合字或读下二字。似合三五摩多。呼罗毗庾。即其事也。又三合字或读上中下字。皆与韵声相转。然而阿等十二犹存本音。呼悉底里。即其事也。又四合字○纪文唯出阿勒多萨那阿勒叉微耶各生十二字也。义准论之。若孤合中随要作四合字呼之。须用上来二合三合字中相连通韵之音呼之。随宜自有一字二字三字连通三五摩多。或有隔字而通韵也。今此阿勒多萨那。唯第一字通第五韵。阿勒叉微耶第一通第五韵。第三隔字通第三韵。且建此式须斟酌之。又五合字○纪文。唯出以生十二字也。义准论之。若孤合章随要作五合字呼之。亦用上来二合三合四五字中相连转读之音呼之。随应亦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连通三五摩多。或有隔字而转读之。今此阿勒叉微厘耶第一孤通第五韵。第三四字连通第三韵也。且据此式亦斟酌之。云何斟酌。口呼阿勒乞叉微厘耶。非必啰有邬。□有伊点。啰有点。呼曰阿勒叉微厘耶。如呼此字他皆仿之(文)十二例云。文殊一字真言。唵此洛呬焰(文)等是也。问。藏四云。凡二合字于其上字。或以第一闏多转声呼之。如字呼娑□诃也○或以第七转声呼之。如字呼势钵罗也(文)此等不限三五如何。答。假令字捃拾上云。凡呼梵文之法。随便致异。虽无摩多画。用三五音。随音韵便转七八响也。故今任音便用第五音。寻连声法呼称阿勒也(文)次第四字源不次。藏四云。前异体重中悉多罗字。自带阿声能生十二。然以此字不入第十七章母字之次。故云字源不次其犹之孤。所言等者。等余或生十二之字。非谓诸孤合字皆生十二字(文)捃拾云。问。同是异体重也。何有具十二摩多不具之不同乎。答。字带阿声。前十七章字类也。而于字母不次者分入此章。然而准彼章可存十二之字也(文)次第五不必依重。藏四云。今见此释第十五章(文)问。纪注云。属前章也(文)四半或说是释前来章。何事新今属前章注之乎。答。四半或说最初故也。初第六两字联声。藏八云。用盎迦章字加余三十三字之下。除其上字同体重者。谓以盎迦等加迦等下。非加哦等下。彼章已有二十九字。故知可有二十九个三十三字。今列此个他皆效此(文)问。第五六或说者共释字。然何以第五属前章。以第六属当章乎。答。第五或说者。十五章者两字重成。不得依字呼之。异于诸章故。盎字阿党反。安字并阿坛反。唵字阿感反也。故属前章。第六或说者。盎安等将读之际。潜带其音。亦不分明称盎安等也。联声字。上下盎迦。后字之声入于前字。似云莽迦也。故藏八云。今以诸字加盎迦章字者属孤合章。莽迦等字类也(文)次第七字一名分。藏四云。此中沙字。或时有府下反音。犹如真旦借音。言假借者。六文体中第六假借。此是为文之旨故。以借例而已。今见□字。一云。和音俄等五字。余国有音。谓仰娘等。此等诸有一字二名。皆摄此中。或有用处用此假借。非遍有故属孤合章(文)同八云。此等诸字亦各一字自有二音凡贫道而渡世之属。富家而求利之族。天人依他通力。目连乘佛神通。乃生无明法性之依体。前佛后佛之体同。皆是能借所用之义也。次第八两重摩多。藏八云。言两重者。重本韵也(或一体文重二韵点。亦重二点。亦无体文重二韵点。重二点并以可摄此中。文恶引)唵(今出文)同四云。诸真言中。或有嗢婆嗢险等字。以本韵字加字母上。然而未见唯两摩多合成一字。前出唵字以一摩多加韵字上。又嗢婆字以本韵字加字母上。虽非两重闏多兼合之字。而以孤合章十或说中(文)亦无彼文犹属此中同二云。据义释。伊等十二皆成五字形者。可作等字形。此亦于其本字加其摩多。只成五轮不成十二。亦可以属合章(文)凡依道理者。虽有诸点具足之义。依用音者。无有诸音并生之文。是故十二点内。若通若别各加合一点之外者。全无加合三四重摩多者也。其犹先呼别后呼通。仅成用音。是则别者皆读。通者终读之故也。若一字加三四重闏多者。争音可必兼这乎。次第九严事仰月。藏五云。本韵字元地仰月。以仰等五字或为仰月。各加当句令戴圆点。守护经说摩字以为吽字空点。即其例也(文)同三云。是摩暗相加属孤合章同四云。或有用处用此仰月。非遍有故属孤合章(文)次第十所成异名。次第十一有声无形(文)藏四云。今见二或文。此释第十七章也(文)次第十二半体之文。藏四云。今见此中只耶释前二章(上文云第二第九)怛达释此当章故为半说○今见此释第二第九章中只耶等也。其怛达文唯属此章其半(文)次第十三所阙。怛达林记云。言有所阙者。若字下加此怛达。须即省其字之首下加怛达得成字体(文)藏八云。言半体者半音字也(如说体文韵字亦尔文)次第十四异形印文。东记云。此文别释讫里章中别用之法(文)又云。室梨字虽出上章。今从别形入孤合(文)。梵文不审(文)林记云。室梨天竺印文也。将为印文○如大唐以篆籀为印文而其字形甚殊常也○以遍口中第二字从第五字下○注云。字也。即第三迦罗章遍口第五字也。十二点中第四字也。有疑(文)藏四云。诸真言中室左室里多用室字。此前文纥里纥梨里梨其引声字并用梨字。如第十六纥里章中可有其室梨字。以彼或用摩多得成字用故也。又其亦是室里之字。所言犹有奢罗之象。奢罗义翻云锁子也。此室梨字形象锁子。西域错之以为印文○成印文故云错之。此印文字唯室梨字。非遍用故属孤合章(文)若篆籀者。玉云。篆(直宛切。籀造篆书似符)○籀(直馁切说文云。读书也。又史籀周太史造大篆隶。文)次第十五省形草书。藏四云。此总释诸章。别以第三第十六章(文)林记云。此字迦下从里。然其迦殊例。随便省下。如字也。俱娄字亦尔也。又罗从字下。其体叵了。从迦之省者。明纥里俱娄也。又胡卢等加其摩多未必一样。以吽知之。皆是草隶也者会远。今书吽字诸样不同(文)藏四云。此中都有十五或说○其四半或说是释前来章义。十半或说释此当章义(文)集记下云。今至孤合文章纪有十五或例。窍实言之。其中八半正列孤合之文。其余六半追释诸章之文○此第七文重释上字母中遍口十字第六字○此于一国自有多音。犹如真旦本音借音。若于余国及约新旧稍有多音。具如体文。故知此文具释字母非孤合文○此第九文释正章第九摩多之严事也。谓暗等尽非孤合文(文) 一。两番帖释事。 右藏四云。两番帖释。帖释前来十八章义。其前来义当章已释。此中点义注今见(文)纪云。前叙云。啰○勿生也(文)藏四云。今见此文帖释前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二三四章也(是一文)纪云。后第十八云。或当体○啰啰等也(文)藏四云。今见此文帖释第十八章(其二文) 一。生字事。 右藏二云。阿等十六○韵者。声响之所终也。迦等三十四○声者。音响之所始也(文)同四云。道暹记云。以音随字者。谓十二音入于迦佉已下三十四字。以字随音者。以迦佉已下三十四字随阿等十二。而皆出生十二字。如迦迦随于恶阿之音而得。余皆例尔(文)纪云。先于字母中。每字平书一十二文。次得摩多如次点之则字形别也。用悉昙韵呼之则其字名也(文)先藏四云。字体以为上声。点书以为下声。相合呼之以为反音○二合字。声为上。十二单字韵声为下。相合呼之以成反音。诸二合中。上字犹存本音。下字与韵相转○三合字。声为上。十二单字韵声为下。相合呼之以成反音。诸三合字。上二字声犹存本音。下一字声与韵相转○四合字。声为上。十二单字韵音为下。相合呼之以成反音○五合字。声为上。十二单字韵音为下。相合呼之以成反音(文已上十二点内终读也。是一)次纪云。其始曰。悉昙而韵有六。长短两分字十有二。将冠下章之首对声呼而发韵声合韵而字生。正而即阿(上声短呼)阿(平声长呼)等是也同下云。第二章纪也(二合)(上)夜○第八章阿勒迦上阿勒迦(去。文已上别者皆读。通者终读也。是二)。 轮略图抄卷第二 贞和二年五月日。于高野山一心院知足园寺写之              悉昙末学阿觉(六十四)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三 一。单余重章事。 右先初章者。字体单字故云单章也。次单章者。纪云。余单章○即第二第三及第八第九第十章也。字非重成简于第一故云余单章也(文)要集记云。释余单章云。是非正字体。犹如点画(文)智广纪云。○罗此犹如点画○半体之文○只耶(文)次重章者。纪云。重章○重成也。即第四五六七及第十一已下四章也(文)又第一单章有字。此二合字而一字体也。依之初章三十四字者一类字故有余单义有重章义。又余单章纪云。余单章除之二(除啰罗二字文)又云。今详只耶当是耶字之省也。若然亦同除重(文)已上所合章字或除罗字或除耶重之上者余单章还成重章毕。又重章字(四五六七章)属余单第八章之上者重章还成余单者也。又纪云字○第九已下四章用之。重重全非字也(文)林记云。谓第九已下四章者。今案此文疑误谬欤。可谓第九已下六章。若又可言第九已下至于第十四章矣。岂但第九已下四章重重非字。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得成字乎(文)东记云。啰字若存九十一二三四章。九中第二则成形。全非字亦无其音。诸梵文中亦无此字。故可云第九已下六章用之(文)更重重全非字也。而云四章恐字误也(文)山记云。其第九已下用者。可有是等三字重体诸梵文中所未见也。故今可入非字之内(文)石记十八章等文皆同之。悉昙私抄云。问○然者曰四章本文始终是可误哉。答。不可尔。以前疑难释文虽为古典所载先达料简。恐于九十两章忘余单义说也。夫第九已下四章者会有二义。一言总意别义。谓云第九者言总也。是即不分单重总而举三合以下章字。云四章者重章也。是即为撰非字别而指十一已下四章也。是以捃拾只乍此文或可读点欤。谓第九已下四章(云云)二扬略互显义。谓云第九已下四章者。为将下四章之非字于上九十同显有非字义用上九十章之余单于下四章共显有余单义。纪主扬略释第九已下四单。是巧非显二意乎。何偏得处误谬矣(文)问。彼单余重三章与异章已下四章其通别如何。答。诸章自重字皆属孤合章(文)者。彼第二三四五章与异章共用之。又字者。第十三章与第十七章共用之。又与音义是同。依之第三章与第十六章同之。凡单余重章异章孤合各相通圆融无碍自在也。 一。三内事。 右十二例云。其五句字有三类音。一喉内始音谓迦字是也。二舌内始音。谓左吒多也。三唇内始音谓跛字是也。其后九字有三类音。一喉内始音野贺叉也。二舌内始音罗椤奢娑沙也。三唇内始音谓□字是也。即此五九始音之字各成三类终音之字。谓如大空涅槃之音各有喉舌唇内之音。大空三音幸达欠是。涅槃三音草揭劫是(文) 抑以呼吽者(阿加相通摄末归本)同韵相通之义又以天竺呼身毒者。同内(草多良奈)相通之义又以天竺(音笃)呼天毒以沙门(松门)呼桑门○或以佛陀云菩驮冒地菩提佛等。或以悉昙云悉驮悉地悉胅等。是皆双声相通也。就中同韵中三内相分双声中三内各别。然其同韵双声各令相通之上者。三内互令相通之条勿论也。然则声韵各圆融三内各圆融声韵互相通三内互相通也。 一。五音事。 右五音者声字总表图中阿伊宇江乎加草多八也。先明摩多者。集记上云。韵有六者。以为一韵乃至以为一韵。故有六韵。问。既是上声平声。何得为一韵。等亦尔。答。上声平声高下唯异音相类以为一韵。韵诠之意专同此耳。问。若言不论平上今同韵诠为一韵者。亦同可摄字。何分为异耶。答。韵有二声。即阿(平)奇衣(上)也。去入无此韵。暗字去声中共绀反韵也。恶字入声中唐洛反韵也。愔(平)黯(上)暗(去)恶(入)合为一韵。故云暗恶以为一韵也。长短两分字十有二者。六韵各有短长二声故内十二也。次明体文者。十二例云。智广云。声之所○各五。大唐宗睿和上说云。五句如次喉齶舌断唇声。真旦五音谓宫商角徵羽。即是喉齶舌齿唇字其处音也。天竺五音谓迦左吒多波即是喉齶舌齿唇处所发音也。故宗睿说为尤当矣。其后九字更无异说。今智广云。遍口之声其文有十。谓迦字。宗睿和尚名曰满口。通出五处故云遍满(文)次总明五音者。五行备问云。宫为土商为金角为木征为火羽为水。各有所为也(文)五行大义三云。律历志曰。角者触也。阳气春动万物触地而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社也。宫者中也。居中大畅四方昌昌始施生为四声之经。商者章也。物成有章明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覆之也(文)礼乐记云。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注曰。君臣民事物也)不乱则无怙懘(注曰。弊败不和)之音矣(文)五行大义三云。诗序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文)又云。审声以智。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遗备矣(文)又云。诚在其中必见其外。以其见占其隐。以其细占其大。声处其实。气初生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柔清浊。好恶咸发于声。故心气哗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心者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腥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和。故圣人听其声观其色知其善恶(文)问。声与音者同训异音也。于字义有不同乎。答。说文曰。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宫商角徵羽也。丝竹金石匏土草木音也(文)五行大义三云。夫独发者谓之声。合和者谓之音。毛诗序云。声成文谓之音。故因五声而有八音。乐纬云。物以三成。以五立。三与五如八。故音以八。八音金石丝竹土木匏革以发宫商角徵羽也。金为钟石为磬丝为弦竹为管土为填木为祝梧。匏为笙革为鼓。鼓主震。笙主巽。祝梧主干。填主艮。管主坎。弦主离。磬主坤。钟主兑(文) 一。当中间事。 右次第记云。称呼梵字亦有五音伦次。喉断舌齿唇吻等声皆从深向浅。藏五云。慧均玄义记云。其三十四字中二十五字声从内出转至唇外。九字声从外还内(文)同二云今据现量五五字者。喉齶舌齿唇处如次发起加等五五。后九字字者野罗□字先从喉齶舌发然后遍口。□舍洒娑诃字先从唇齿舌齶喉发然后遍口。其乞叉字先从喉发然后遍口(文)又云。阿等十六两两相随一是短韵一是长韵。阿等十六。六十相分。初六直韵后十拗韵。谓之四韵。韵者声响之所终也。迦等三十四。五句相折。五五毗声后九超声。迦等三十四。句相对分。各纽声速成双声。谓之四声。声者音响之所始也○言直韵拗韵者。阿阿(引)伊伊(引)坞乌(引)□爱(引)引八直响。其所合字随皆直呼。如呼迦及矩等也。曷哩曷梨(引)哩梨(引)污奥(引)暗恶此八拗响。其所合字随皆拗呼。如呼醯及郝或呼纥里等也。又以直拗八音两两各呼。是正纽也。阿等十六一一对呼是傍纽也。阿等十二相加迦等三十四字于十六章(除十六十八章)一一横呼。其于单合是通韵也。其于合字是落韵也○迦等三十三字承上阿等是通韵也。承下乞叉及从第二以下诸章所有二合三合四合五合字等是落韵也。又乞叉字承下第二已下至第七章诸二合字是通韵也。承上章单字下章三四五合字是落韵也。三四五合准而知之。又诸章中诸字所有十二点音两两各呼是正纽也。一一对呼是傍纽也○又以毗超六声五句各呼亦有韵纽。其五五字有五例声。五五一一初二柔声次二怒声后一非柔怒声。以前两种二字总归第五一字(其一)又于柔怒二声各为正纽(其二)又于三种相呼共为傍纽(其三)五五配呼各为通韵(其四)三种交呼互为落韵(其五)其后九字有四例声。谓诃娑洒舍缚五字与五五字相当而起。乞叉□罗野四字于五五字中间而起(其一)野和罗□舍洒娑乞叉河和二二三三各傍纽也(其二)野等八字共为通韵(其三)与乞叉字相呼八字共为落韵(其四)○五五字横行各二为正纽也。横行共五为傍纽也。横行二纽总归第五。竖行相呼为通韵也。竖行交呼为落韵也。又后九字诃等五字自当五五之处。叉等四字自当五五之间。野和叉诃各呼角落罗□及舍洒娑各呼竖行为傍纽也。元正纽也。毗声五处之声超声五处中间四处之声都九处声矣(文)同五云。惠远疏云○其迦佉等二十五字是其毗声如上所说。随其流类聚之一处故曰毗声。蛇等九字是其超声。不同毗声故曰超声(文)又云。夫悉昙者要须仰昂以成诸字。其体又者唯当均等以承诸韵。如其字母先有浮流。岂肯摩多更所短长○大日经云。迦等五十字皆上声短呼之。此中韵音长短字母上声。此说为告。余注难详(文) 一。直拗事。 右藏五云。本韵中暗字只是唇内之音。恶字只是唯内之音。举此内外之音兼彼中间之音欲显一切皆有三种。其十八章及五轮字并如本韵(文)夫先直音者。摩多举初。体文者举后。次拗音者。摩多举后。体文举初。然后以前后中间令扬略互显者也。依之四十七言一十八章皆于一体字必具三种音。虽然字纪中或隐文或含义。非口传者难心得者也。谓先摩多中下三对内初者。喉音蔼(近江)舌音蔼(樱系反)敷第二母唇音蔼(于畏反)第二母戴本母阿。二者。喉音奥(近污)舌音奥(去声)敷第三母。唇音奥(依字呼)第三母戴本母阿。三字者。喉音盎(阿党反)舌音安(阿亶反)唇音唵(阿感反)字者喉音恶(久鬼)舌音恶(都鬼)唇音恶也。凡以此下三对三内例彼上三对直拗□。智广字纪文少义广。口舌唇各示一方直音互表余音者也。然则以奥字近污注知蔼字近江音。以蔼字樱系反知奥字去声韵者也。次体文中三内者。先以迦者等拗音而知吒波等之拗音。次以吒波等直音而显迦(居下反)者(止可反)等之直音。既有喉舌之音。何无唇内之音乎。 一。软密粗显事。 一。第十五章声。 (粗显) (软密)   仰迦 脚迦 见左 竭左 严波 劫波 健堂啰□ 健达頞□ 闏盎机 莫耆 曼若 沫若 盎哦钵罗 恶伽钵罗) 二。加他摩多声。 (粗显 软密 竟 脚 见 竭 剑 劫 献丹 孽丹 舜蓝 秫蓝 三。自音成他声。 迦佉伽□俄(孽党矩奢迦^6□乞察萨得迦博迦且佉) 遮车阇膳若 吒锃荼袒拏(本祖室者孽蹉罚阇瑟侘秫弟) 多他陀弹那 波颇婆滼摩(三婆纳谟答闏颇娑(泮吒发吒) (八字 软密) (脚贺□娑洒 萨□诃) (羯罗 劫□野舍吉罗吉□ 室罗萨罗 涩□比) 粗显   弊(毗也反)骠(毗庾反)矩忙啰写(之夜反)幡啰弭多   四。他音属自声。   (五句 软密没上 粗显)   (伽 羯伽 萨啰缚社若穰然 羯 左 你佐 跛 萨□ 萨□ 若) (没下 脚入 钵罗若波罗弭多颇吒粗软 羯入 却入 般 若波罗蜜)半发 八字没下 阿鲁里迦 枳三曼多三藐僧伽乞叉 阿鲁力 三曼多 叉) 右十二例云。今体文中自有迦沙。而以最初之迦字更合末后之沙字欲示一切之字母皆有连声之合法。先标喉内之声欲显唇内声。既知内外自得中间。所以梵王元制以为准的(文)又云。夫一切大空涅槃本音皆有自体三类之音。一切大空涅槃连声皆有下字三类之音。盎迦章字亦有自体三类之音。其字连声亦有上字类之音。所以悉昙章中大空且呼唇内声。涅槃且呼喉内之声。既有外内。岂无中间(文)藏云。空点涅槃三种之音除第十六纥里章字余十七章一切应有。随便呼之莫不便(文)夫就五句(浊音)八字(清音)各有粗显(空点)软密(涅槃)其二声各有四声(第十五章声。二加他摩多声。三自音成他声。四他音属自声)其四声各有三内(一喉二舌三唇)也。先明粗显声者。先五句字中一第十五章声。谓第六或说中如以一字示楷。或三种之音连成诸字三种之音。藏五云。盎迦等字三种之音连成诸字三种之音(文)二加他摩多声。谓本韵暗字一唇内声也。元无仰月。然以仰等五字或为仰月各令戴当句圆点。有此五类点成彼三处音。亦与诸字能为通声。字母表颂云。仰等五字为大空(文)守护经说摩字以为吽字空点。即其例也。三自音成他声。谓仰等五字在下诸字在上互成连声。时于其上字犹如空点。有此五类点成彼三种音。涅槃经中□膳袒弹滼音是也(又五句字同之)四他音属自声。谓五句字在下为上互成连合时或没上存下或没下存上。次八字中一第十五章声。谓如前说益野等字连成上字成各处空。二加他摩多声。谓如前说以一摩多为仰月令戴八字圆点成一唇内声。亦与诸字为通声。三自音成他声。谓八字在下成连合时于其上字犹如空点。亦与诸字能为通声。四他音属自声。谓八字在下成连合时或隐上呼下或隐下呼上。次明软密声者。先五句中一第十五章声。谓等三种音翻空点音用涅槃音也。二加他摩多声。谓前仰月翻空点音。用涅槃音也。三自音成他声。谓义释云。啰等八字皆是傍点。此诸字皆助。助成字义故(文)藏五云。义释云。若见罗等八字。当知即同傍点亦是随类相应也(文)又藏云。本韵字傍有二点。此中八字为彼彼二点亦为五类之二点连成诸字二点之音。以字为等二点。以为等二点。以为等二点。以为等二点。以为等二点。诸字恶韵元有二点。加八字更虽不加点唯加义理助成诸字○故以此八字如为五类涅槃之音自亦有五类涅槃之音。以此八字五类涅槃音速成诸字三种涅槃音(文)四他音属自声。谓翻粗显声而知之。又藏五云。如颇吒字前随显声已云泮。今状密响或呼发(文)次八字中一第十五章声。二加他摩多声。三自音成他声。四他音属自声。已上翻粗显声而知之。藏五云。上来八声近代翻译多用第十五章诸声及五句自音成他第五句声并八字中自音成他啰椤二声○多用五句八字自音成他软密之声。而自余声或时少用(文)十二例云。诸梵语中有出没法。或没句首。如(吠沙婆野)或没句尾。如(舍利弗)或没句腹。如(萨达摩芬陀梨迦)或没三处以为三音。如或首腹。如(般若波罗蜜)或没腹尾。如。或没首尾。如(释提桓印)或没三处以为一音。如或没上入下。如或没下入上。如(萨缚)或没二本音殆似他音。如(阿耨达。调达)或没二合音殆似他音。如或没尾仰等五字如大空点。如(舍迦文。阿毗昙。栴檀)或没尾喉等三类如涅槃点。如(毗流勒维摩语短粒)如是类例不可胜言。上来皆是虽有其字而略其音。若具言之皆如其字而呼其音。所以新旧三藏互有存略之论而已(文)又云。旧译多云(萨□)新翻或云(沙罗□)○今(萨□)者是略呼也。或没罗入上呼云萨□。没罗入下呼散□。具足呼之云娑罗□。或人亦云娑留(和音)缚。或人亦云娑鲁缚。又集经云槃谟。是字没其那音入跛字下。古译呼(跋那摩)为钵头摩。亦钵时。此皆印度语法皆有土没。犹如日本言辞亦有广略也。 一。连声稳便事。 右藏云。凡呼连字上下三音相当谓为稳便。若呼速字上下音相承谓为不稳便。且据索字是喉内音。多字是舌内音。其连响或不当便。若此索字遇合诃字喉内音时甚如契符。故以娑婆新云索诃。若此遇合字舌内之时乃云萨埵。若遇合字唇内时三婆。是于一婆字随便有三处音。非谓改字。他皆效此(文)十二例云。大日疏云。萨埵具足云可云索多。然声明法义理虽正而音韵若不便者即随便呼之。诸论师译云萨埵即此义也。上下二字二法若斯。诸有二合三合四合五合之字随依下下之始音各呼上上之终音。可云钵罗(二合)瑟怛罗(三合)阿勒乞饭逼耶(四合)阿勒乞杀密骏耶(五合)他皆效之(文)问。后七章阿勒音何不守三内次第只一向用口内耎密自音成他声乎。答。捃拾云。勒是口内涅槃点。第十二是内故随本韵皆呼勒欤。或最初音为后后文本。故章首随下句呼罗为阿勒。以此音为本后呼阿勒也。据实定之犹可随下句欤○凡涅槃音在响所终故随下字始声犹定上字终音也。以其连声必取下字始音入上字终响故也○呼梵文之法随便致异。虽无么多画用三五音随音韵便转七八响也。今任音便用第五之者。寻连声法呼称阿勒也(文) 轮略图抄卷第三 贞和二年(丙戌)十月之比于高野山一心院知足园誂寂了房书写之手自校合毕。               末学融济(五十四岁)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四 一。字界字缘事。 右记云。那闏娑啰□(二合)社若(二合而已反)也悉昙(文)藏四云。那闏(归命)娑啰□(一切)社若也(智)悉昙(成就文)同三云。全雅悉昙云(今见可除··点文)。大悉昙(文)藏四云。啰萨都此云吉祥。阿乞叉洛义翻云章(文)。 裹书云。 形音义云○有字界字缘界者体也。以本字为字界也。次字缘助成种种义。且如为字界。以助之云。此云智也。以助之云云惠也。以助之云。此云想。以助之云。此云识也。以字缘助字界。转成三木底。唐云总说(云云)诸字例然文。 字母释义云。梵云悉昙罗窣都。唐云成就吉祥章(文)久多波那记云。阿者无也。乞叉者尽也。罗者助音也(文)又藏四云。良贲疏云。梵云萨□。此云一切。梵云般罗肾若。此翻为慧。梵云若那。此云翻为智。西方梵字有界有缘。准大品经若之一字通目智慧二。字界故。般那南字别目慧智二。字缘故。以般助若。若即目慧。以那助若。惹即目智。由是经论六度十度开合不同(文)又云。胜天王般若经云。菩萨具足般阇那。又彼下云。得般若门分别句义。得阇那门入众生诸根利钝若通言之。智处说慧。慧处说智。皆无违矣(文)十二例云。胜天王云。若有菩萨入般若门分别法义。入阇那门分别根性。佛性论云。般若及阇那。性论云。实智及权智(文)藏四云。传法菩萨入阇那门分别根性。结集文字。故为本师一切智体遍照如来作礼。归命大师阇那故云○俱舍疏云。凡声明法虽有字缘。有字界成种种义生。且如乾闼云香。是字缘也。烦婆云食。是字界也。以食助香名为食香(抄)今悉昙者字缘也。啰萨都者是字界也。言成就之时遍一切。局以吉祥章名助之。及是成就吉祥章也(文)十二例云。枳攘字众释多误。或云。仰拏二合故呼枳(记音)试核之。海云和上说云。缚曰罗(二合)吉攘此云金刚智。良贲仁王经疏云。般若贤若此翻云惠。那若云智(文)又云。成佛记云。萨缚枳攘此云一切智。旧云萨般若。亦云萨婆若。亦云萨云若者讹矣。今谓。此语更误。暗出没故。体文记云。□字房下反音近房可反。旧又音和。涅槃经疏云。□字旧或作祸。今言萨云若者。实是萨和若字连声呼之。云萨云若。则○于此婆字有二音。亦应如此(文)又云。纪云。社若(而也反二合)也。大日疏云。然(而战反)胎藏法之攘。胜鬘疏云。尔耎。梁云。智母。或人依此等文云。悉昙记中社字阇字皆注惹字。又然攘尔耎字汉音呼之。是则惹拏二合之空点也。二证虽明共违梵文。何者翻语云。梵云吉攘。此云何知。梵云阇那。此云人也。故知非也。今据十波罗蜜梵号。第六名。第十名。其字是合攘拏二字○非合惹拏。其字的出常晓本第七章。真旦多暗梵字行草。见攘字之全谓仰字之脱。不改惹拏之形。犹呼吉攘之音。见攘字之省谓惹字之真不除惹拏(引)之形。犹呼尔攘之音。然此枳字之音自有记只二音。所以好吉攘者呼曰枳(记音)攘。好尔攘者曰枳(只音)攘。实以仰等五字五天异呼。遂使翻译之人各致梵汉之异(文)捃拾云。社若此翻云智。故智不可得。字下加除烦恼声字。智能断惑。体用具足字云般若。尤义理相应(云云)抑悉昙者一十二字别名。三十七言总题。体文者三十五字。别目三十七言总名也。就其别名。先明摩多者。记云。其始曰悉昙。○字十有二(文)又云。右悉昙十二字(文)又云。次将摩多如次点之。则字形别也。用悉昙韵呼之则识其字名也(文)藏三云。今摩多者义翻云点画(文)次明体文者。纪云。体文(亦曰字母)○体文三十有五(文)就其总题先明摩多者。纪云。悉昙者天竺文字也○三十七言(文)纪下云。悉昙(去声已上题目文)加之。前十四章所合(类韵)并后七章所合罗字(纪云啰此犹点画文)及盎迦章(益安唵等之阿音)阿素迦章(阿音)孤合章三五摩多音等。又惠远疏云。胡章中有十二章。悉昙以为第一。于中合有五十二字(文)字母释云。悉昙罗窣都。右四字题目梵云悉昙罗窣都。唐云成就吉祥章(文)等也。次明体文者。纪云。体文(香字母文)又前十四章所合并盎迦章(阿音)阿素迦章(阿音)纪里章孤合章等音皆随十二字生字。又阿(上)并伊等八字随五轮与转。又诸真言中等字以本韵字加字母上。又金刚顶释字母品文殊问经字母品等说五十字皆名字母。又声字实相义云。彼真言王如何。金刚顶及大日经所说字轮字母等是也。彼字母省梵书阿字品及○可字等是也(文)等是也。然则悉昙此云成就。成就有二。能所别故。能成就即等十二点。所成就是等三十五字也。今能所相合总翻成就故。藏四云。初悉昙十二字是十二字之别目也。此能成就三十四体文十八章中皆遍成就。是故前文为十八章之总题也。总因别起。别因总成(文)捃拾云。总论之三十七言是悉昙。别言之阿等十二是悉昙也。例如五根五境无表共是色别以五境总名色也(文) 一。根本增加事 右藏三云。义释云。梵有二音。一名阿刹罗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阿字。最初者即是根本也。次从伊(上)伊乃至乌奥十二字。是从生增加之字。悉是女声。其根本字是男声也。皆以根本字体有本而加点画。是故根本增加不一不异○非但阿字遍一切处从加佉等乃至婆诃亦遍一切处。何以故。等皆是根本音。其根本音即同于阿字(文)同三云。文字释云。梵云恶刹罗。唐言无尽(文)又云阿察罗者。敌对云文字。义翻云无尽即是阿字及迦等三十四根本字也。此约十六点说。故云从伊(上)乃至乌奥凡十二增加字也。其阿(引)暗恶三字亦摄从生中。若不尔者岂属根本(文)同二云。次有俄(莫可反)若(而可反)吒裔(上)莫(莫可反)此字遍一切处。谓于定慧中也(文)字母表颂云。阿迦罗等三十四是为男声智慧字。伊等伊哩十二字是为女声三昧字。仰等五字为大空(文)藏五引义释云。梵字十二声中第一是本体故。即次第二字是行。第三以去诸画增加者皆名三昧。第十一其上安点是证。第十二傍置二点是般涅槃(文)抑此中阿(引)暗恶三字者可属从生中之旨虽见于藏文。如可通定慧字欤。谓者男也。智也。者女也。理也。各通定慧。互像理智。是则定慧无边际因果皆远理之字也。又阿(引)字者者男也。智也。者女也。理也。准上知之。 一。摩多通别事。 右摩多有通别。谓先十二者。普通摩多故名为通。四文者别用摩多故名为别。次前十摩多者各别相合故名为别。后二摩多者诸点相兼故名为通也。就中先藏四云义净或为十六音韵。以亿力等四字加三十四字下。被中自有等四字○金刚智大佛顶梵本有塞说里准知诸有二三四五合字。亦同此也(文)同一云。初十二字是生字音。末后四字是呼字音(文)次纪云。光于字母中每字平书一十二文。次将摩多如次点之。则字形别也○将悉昙十二韵相对呼之。则识其字名也(文)次纪云。有十一摩多○阿阿等韵生字用十摩多。后字傍点名毗洒勒沙尼。此云去声。非为摩多纪里章用一别摩多(文)次藏二云。据义释伊等十二皆成五字形者。可作等字形。此亦于其本字加其摩多。只成五轮不成十二(文)次纪云。或通三五摩多读之(文)夫十二点者阿伊宇江乎五音(长短合一又摄界畔)五音者○(阿)舌(伊江)唇(宇乎)三内也。然只举三五者诸点并含者也。所谓第一二音者字体之本音长短之若别。从虽无点画盖读其音乎。又暗恶者一韵即阿字余势。故纪之字(音近恶引文)仍此等不及别举。又伊江相通。宇乎相通。长短合一。诸点满足者乎。抑加点而读音者。渐机一往之施说。无点读音者顿机三密之本意也。然则摩多即体文者。摩多备诸。体文即摩多者。体文具诸韵。平相总持之法。含藏多含之教而已。依之或同韵同音名相通。或三内五音平无隔者也。爰以于无点字可读何点声也。只勿拘三五音矣。 一。短长声事。 右问纪文正意以上去为短声。以平入为长声欤。然又纪云。义净三藏云○下三对上长下短(文)十二例云。今云。梵文对注多如义净三藏说耳事如何。答。长短之注释者音声之延促也。然则四声各可有延促之用。一音又盖无长短之理。爰以字纪文为令破一往废立之执情。傍所引义净说也。谓以摄。以摄。以摄。故翻下三对者。上三对同翻者也。演密抄云。谓带上人故云短声。长声谓带平去声也(文)等盖此意也。 裹书云。 悉昙字记闻云。二(信范)云。今且于十二点分别男声女声者。以短声则为男声。以长声则为女声。又于男声女声各有短长。少年则男女同出息短入息长。老年时则男女共出息长入息短。此长短二声则人常于入息男女呼吸气也。法尔两分。依人随时改变不定。故此长短六韵。或义净三藏之上三对。上短下长。下三对上长下短云○所合十有七章。单字二合三合等短长二声推与可知(文) 一。纥里等文事。 右十二例云。悉昙记云。梵王垂则唯四十七○悉昙十二体文二十五四十七言明矣。庄严经云。太子入堂始学字母。师说字母唯四十七言。此中缺无纪里(二合)等四字。而有蓝。是四十七言也(文)藏一云。颉哩等四字者西方好文章者之所加也(文)又云。曼陀罗禅师传云。叶波跋摩外道教婆多婆呵耶王。以后四字足为十四。以王舌强故令王诵此字。边海昆仑未体此旨(文)又云。梵文初皆有字(文)智胜大师释云。字是印镒也。是开智惠门闭恶趣门(文)纪云。于悉昙十二字中瓯字之下次有纥里纥梨里梨四字文云。纥里(二合)等四文悉昙有之。非生字所用。今略也(文)藏四云。义净或为十六音韵。以亿力等四字加三十四字。下彼中自有等四字(文)十二例云。义净三藏传云。阿等十六韵字用呼迦等三十三字母(除叉)都有三十三个十六转。是名初章。合十八章。当今时俗始教童朦多以不道纥里(二合)纥哩(二合)哩(一字)里(一字)四字。纵为十六亦成无边(文)同一云。慧远疏云○初十二字是生字音。末后四字是呼字音字纪云。第十六章用迦等字体。以别摩多合之○或有加前摩多得成字用○今详纥里之摩多只是悉昙中里字也(文)藏八云。正使通摩多上加别摩多只成十字。后二声也。若使别摩多上加通摩多只成十字之声。谓初二后八声也(文)同一云。纥里等四字大日金刚文殊问经。同安十二字中初六后六之中间也。涅槃安之三十六字之后。次第安之十二之后五五之前(文)大日经云。哩炯里狸(文)金刚顶经云。哩哩(引去)鲁嚧(文)涅槃经云。噜流卢楼(文)文殊问经云。唱鲁(引去)力卢(文)次第记云。等四字用补污声添文(文)藏二云。若据全真用补污声添文。全雅本中五六摩多或作。此据。或作而言添文点。今谓等字此据可言添文。等字此据可言添文。中天南天行用不同。前贤异传取拾何失(文)要集记云。是为之助音者。出字异形。之中即相合成也。又者是相成也。故云加声也。其中件四字多通二字。故第五六字之下有件点等。所谓二点是省也。是也。是也。如庾庾噜噜补补字等也。余字亦尔。准知之。智广纪中等如草隶(文)藏一云。大日金刚文殊涅槃四经皆说五十字(文)十二例云。佛说文殊问大涅槃金刚顶大日经有此四而无蓝字。涅槃经云。此四字义非世所知。故知劫初以来唯有十二。如来出世如有十六(文)当今天竺随俗十二。或准佛法可为十六凡纥里等四文者摩多。而体文者有初二后八声。体文而摩多者有初二后二声。然间二尊经说诸师疏释云形音。云座席。各不一准者也。问。第十六章何必撰第三字合字体乎。答。不必限第三字也。字母表颂曰。第十六章迦等字皆是类例摩多字(文)藏四云。纪前文纥里纥梨里梨。其引声字并用梨字。如第十六纥里章中可有其室梨字。以彼或用摩多得成字用故也(文。已上当第二字也)西集记云。第十六章用加诸字者。此字者是流没义也(文已上当第十四字也)纪云。今详纥里之摩多。只是悉昙中里字也(文已上当第三字也)凡如彼字浊带阿音而成诸字准的。此字独合一类三字偏立第十六章也(文全三字准知之)。 一。里啰相通事。 右摩多中里字互独成纥里章之字体。体文中啰字独成后七章之点书。就中里字韵与啰字音转声同符合。里字染与啰字尘字义共相应。诚里与啰一字而二文。尘与染二义而一体也。加之如此里字余摩多无隔体文。如此啰字余体文有通摩多者也。抑者合成之形。者重成之姿也。引彼之两证证此里啰之一体。谓十二例云。金刚智大佛顶勃林字不空本作字。注大佛顶疑作字(文)或云。炽盛光曼荼罗(慈觉大师御将来)中台案字。余皆尊形(文)又慈镇和尚磨三尺银镜镂一金字。以为炽盛光堂本尊(云云)先者二合字体兼两重摩多(纪云。有第六及第十一摩多。读之皆带两声也。此是第六摩多分布于傍也文)次者于纥里章中字。相当用两重摩多之形。但以摩多本字横合字下也。纪云。其摩多有别体。任遂使用之皆通(文)藏一云。梵文初皆有是也。例如诸梵文中等也。次或悉昙抄云。弘法大师御笔字凡字者详纥里摩多横合字下。字者省别摩多里竖合字下。横合与竖合其形虽异。正字与省字其义是同耳。 一。重空大空事。 右纪云。或形非摩多。犹为严事之文(如字之上有仰月之画也文)林记云。其点形犹如仰半月也问。仰月画何名严事文乎。答。先严者字母表颂曰。如是十六摩多字是名诸字大庄严(文)次事者如十八章段事物尺。上冠庄严故云尔也。抑吽字义云。谓上有大空点。是佉字门。即是大空义(文)嘉会坛轨上云。缚字空点大空次字门(文)演密抄九同云。大日疏九云(如来甲)字以曩字为空点(文)字母表颂云。仰等五字为大空藏三云。本韵暗字元无仰月。以仰等五字或为仰月。各加当句令戴圆点。等也。守护经说摩字以为吽字空点。即其例也。以摩字为仰月。以加八字令戴圆点(文)又云。守护经云。字是三身义。阿是法身。乌是报身。摩是化身。抄此呼空点为摩字也。次第记云。心义云。摩是大空(抄)大日义释云。摩是重空(抄)此于阿空点加仰月形为重空也(文)凡字者取字义之篇。等者取用音之方。两篇义理旁含符合者也。藏二云。其字若云呼吽。且唐吽字王篇云。吽(去牛反)或真言注云。牛鸣声也。故据师承皆云吽(不开口一呼之)○今见空点有三种声○若就单字言之。讲是喉内声。狎是舌内声。含是唇内声。今约二摩多言之。呼应(和音)是喉内声。呼恩。是舌内声。呼吽是唇内声。今者合三内声直呼云吽(文)问。字义云。金刚顶经释此一字具四字义。一字义。二字义。三字义。四字义。字是一切诸法损减义(文)然者须呼若音作形。何作形呼吽音呼。答。先于下足点形者让于字形同异段。次于吽音者与者同内同韵。又阿迦相通之义。摄末归本之理也。抑日月相会为晦夜。日月超越为朔旦。月轮仰伏为弦。日月相对为望(经音义云。说文月满与日相望也文)今此圆点象日轮表圆满之体。仰月象月轮示亏损之姿。菩提心论中。以十六分月轮譬十六大菩萨。以朔晓为初。以望夜为终。其朔旦日月相会者。此仰月重空形相也。将文日月者胎藏金刚。胎金者六识九识也。今以日月相会示胎金相重者。发质多之凡心求栗驮之圣智也。发心毕竟二不别。并若有众生遇此教。及以若人求佛惠等之文盖此心也。凡相对彼涅槃横表有余无余。显示此菩提涅槃竖表人空法空者也。问。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文)然者可为伏月。何云仰月乎。益纪云。摩多有别体者。任遂便用之皆通(文)今严事便胜故作仰月也。问。独为严事之文。何云摩字等省乎。答。譬如独半体之文字。当是耶字之省也。 本音借音事。   右先字纪下云。沙字沙可(文)反一音府可同上云。或字一而名分如沙字有沙孚(府柯反)二音也(文)玉云。孚抚俱切(文)藏四释字云。此字或时有府可反音。犹如真旦借音。言假借者六文体中第六假借(文)次字藏一云。□字当今五天同呼云□(房可反汉音)上古或有一说云。和或亦作唱(文)林记云。房可反者捡此中音稍异余处。中天竺三藏输波迦阿目伽所译经中皆无可反(文)十二例云。成佛记云。萨□枳攘。此云一切智。旧云萨般若。亦云萨婆若。亦云萨云若者是记矣。今谓此语更误。暗出没故。体文记云。□字○又音和○今言萨云若者实是萨和若字。连声呼之云萨云若。则如提婆般若。或云提云般若(文)藏一云。又如毗婆尸佛或云维卫佛。毗闏罗讫里帝或云维闏诘。婆陀□罗菩萨或云跋陀和菩萨。又和四毗陀曲或云四韦陀典。舍婆提城或云舍卫大国。毗瑟拏天或云韦纽天。婆苏枳那哦龙或云和修吉龙。此等皆以□和二音使致毗维韦卫不同(文)例如汉字平他异训一字两音等也。 一。半体点画事。 右先字事正字字呼直音。纪云也(药可反)半体呼拗音。纪云。只耶(文)就中反音中只(巨之反)也(药可反以者反)各有两音。依之就只也反总有四音此中伽音相当半体只耶音。凡野耶也同音。耶邪同字。邪蛇同声。蛇伽同文也。藏五云。金刚顶等九字第一野字。大日义释或作也字。涅槃南经耶字第一蛇字○乃知本作耶字。人以读耶呼蛇改作蛇(文)夫字纪意外以正字呼直音。以半字呼拗音。内以正字呼讹音。以半字呼正音。是则半满字体无隔。正讹用音相通故也。依之正字而半体。表权实之不二。半体而正字。示邪正之一如。诚渡苦海之船筏。越冷路之宝车。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之义也。以字事纪云。啰此犹点画。口曷力遐反三合卷舌呼啰(文)藏三云。今摩多者义翻云点画(文)捃舍云。义净三藏转舌字皆从口书之(文)一切经音义云(玄应师)改本音时皆从口也(文)孔雀经上卷云若是寻常字体傍加口者。即须弹舌道之。但为此方无字故借音耳。自余唯可依字直说。不得漫为声势失本音(文)就中纪云。啰字曷力遐三声合也(文)悉昙私抄云。三字中先反中下成罗。后呼加上曷(阿音)读阿罗。是即伽梵达磨译千手陀罗尼中所用之音也○又反中下后呼合上字者。梵语奢切之法也○总持一文理合众德也。盖为显此义。暂以字为规范。注曷力遐三声合也。谓上曷者字也。是摩多之根本即为韵之始。十二点中举本摄末。下遐者字也。是体文起首为声之本。三十五字中举初摄后。中间力音是自体即字也。此总为显摄持四十七言。首尾兼二音曰曷力遐三摩合也。广如启白等文。但此中直不用阿音。用曷字者一为显阿迦相通义。二为显软密自音成他声连声义也(下力字舌内故。于上曷字有舌内涅槃点)次用力字者。一诸单字重体必为显通三五摩多声之义。二为显如上连声也(下遐字口内故。于上力字有口内涅槃点也文)广韵之曷葛胡切(文)玄义记云(惠均)旧反荷罗等此义也。又以曷力遐反如示软密连声。以三声合字可显粗显连声。谓先中声字舌内故。上三字有舌内空点。次下合字口内故。中声字有口内空点也。又如示此自音成他声。可显彼他音属自声。谓先反中下字后呼加上字者。中字似没上下如存。上字者没下下音者。没上等是也。真言问答云。问。何故览字为火大种字。答○有二种别○一单称罗。二带阿罗○带阿罗为火大。单称罗为尘垢(文)纪云。两个半体合成文○(里耶半体用只耶兼半体罗也文)凡半体点画者。余单章之根元。里耶耶罗者正讹音之指南也。今此段所诠者呼正字于直音。呼半体于拗音而已。 一。怛达只耶事。 右纪上云。或不从字生独半体之文(如怛达只耶等用。则有之体无也文)同下云。半体文多达○又作(皆同也)只耶(当是耶字之者也文)夫对彼正字直音之字出此省拗音之文也。若呼满字于拗音。呼半体于直音者。是浅略之义。今呼满字于单音。呼半体于重音。是深秘之理也。其者字之省。者耶字之省爰终音用涅槃。初音用讹音。是兼存别轨则者也。先怛达画者专点死字并令生长。是非生而生。涅槃常乐之义也。次只耶者暂秘正音兼显讹音。是边裔殊俗兼习讹文。盖摄多含中乎。问。经云。或字有所阙。则加怛达之文。而音掣呼之(如迦佉等字下有怛达画。则云结古八反禊苦八反等也文)藏四云。随求真言中有阿(半音)○观音轨云。阿噜里迦(半音文)同八云。半体者半音字也(如说体文韵字亦尔文)凡纪文与藏文相违如何。答。纪所阙字加涅槃点音掣呼之。藏半体文加怛达以满字音全音呼之。只是约字约音。词异意同。问。藏四云。迦等三十四字或有不用全音之处。诸字之下加呼点(文)假令等其全音半音。若别如何。答。若约字形者。诸字头皆阿形。若约字音者诸音终皆阿响。然则若于省字形者随又可略字音终。例如字中上连合不必正其音也。藏四云。诸真言中有迦(半音)字吒(半音)字。乃知纪云。字有所阙者是音有所阙。但至字有所阙。则随字形之便阙之。非谓一切皆阙皆不阙也(文)问。其所阙半音有何诠要乎。答。大日经疏十云。圯莽计口吒字不成。是半体破坏体不成。即是死义。由此三昧杀无明住地人也(文)问。以所阙半体者类无头死体。然者争可有半音乎。答。三魂虽趣生所。七魄必留死骸。死礼犹有神。半体岂无识乎。况又松吹风。岸打波。虽非情有音声(五大皆有响之文可思之)凡由半体不成而杀无明住地人。由怛达点画而表涅槃而生义也。兼反修招魂法者去识得还来。烧反魂香者真影似苏活等。皆此类也。 轮略图抄卷第四 贞和二年(丙戌)十月八日一夜。夜中书写终功毕。于时高野山一心院内金光院中寮。寒岚拂砌甚两洒窗。独挑红烛慭驰紫毫毕。                  金刚资本明                 一校了 阿觉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五     一。自重异重事 右捃拾云。凡最后二字如十二韵中以云界畔字。是亦尔故。山记别本作乞叉字如涅槃点此意也(文)藏一云。蓝字是□重体。乞叉字是迦洒二合。岂非诸章重体二合之准的哉(文)十二例云。滥是合字之式法。叉乃连声之轨摸。标合字则举终显始。摽连声则举初显终。悉昙之文合字法。初合他字为十七章。后合自体为十八章故。摽第十八章体之重。以示前十七章他字之合。所以梵王元制以为准的(文)捃拾云。蓝字殊加空点事示后章具摩多之轨模(与火文)十二例云。体文中自有迦沙。而以最初之迦字更合末后之沙字。欲示一切之字母皆有连声之合法(文)藏三云。者是合之省(文)同五云。义净归寄传云。恶痾○沙蓝叉(末后二字不入其数文)藏五云。义释云。除贺沙字。已重故。准迦沙取其连声(云云)所以除彼上字点声用此下字连点局成一处声故。俗令遮通成局用此连声而已(文)同四云。其乞叉此是以连声故下字初响自入上字(文)集记上云。初章通啰除之一者。且作二释。声韵通监罗声故。初章中除之一字。难云。啰带阿声。罗字不带。何相通矣。答曰。既言相通。不言同音者。二者虽异而有相似故云相通。难云。若言二音虽异而有相似故遮之者。可言罗字亦同通□故遮之。答。□字遍于诸章而能生字故不遮耳。罗字不尔。后解云。通罗者。谓加空点音。可言通监。非罗声全阙生用者。谓不能生十有二。问云。若尔但有体字曾无加摩多耶。自答云。则初章通罗。意云。通第十一摩多故。注云。罗鉴反。问。何故云通者非通滥义。此通□义欤。答。下云。通五摩多。此虽不生十二而才生三五摩多。非是滥义。此亦如是。虽不生十二而生第十一摩多(文)藏八云。上体文中滥字前十七章除者。可摄此章。当体重□第十一字。乃知三十四字皆通十二○今于此章可随用处通三五摩多而已(文)(文)问。四十七言者。声韵未合。然以何字为字空点乎。答。如字仰月。同可为摩字等之省也。爰以此字于孤合章生十二字者。可成第十一字空点也。问。生字正章中除自重字体同属孤合章。然何强以自重字加摩多。而出诸章建立本文哉。答。若以生字字体于立章本文者。颇无念事也。若于一个法兼不存两义者。纵虽经年序不能得纪意。何异北辕将适楚。若今蓝字不加空点者。正章所除自重字。于孤合章争施生字用乎。藏四云。今据梵文胎藏真言。有底里怛览擽等字。大乐经中有吽字(文)因兹插彼二种义巧出此一重字者也。问。体文中殊撰字而示重体。摩多中偏撰空点表生字。有何故乎。答。重相不了得字加边际不了得空点者。点有相法显无相理故也。就中字舌内字。处中间而兼前后。空点者粗影声含软密而亘诸字者也。问。字者体文随一。单字之一类也。争为二三四五合字轨则乎。答。以重字表重章者。不珍之作法。以单字表合字者。梵文之所好也。谓先约字体者。字者正体文随一也。是故为初章单字之本。次约体文次第者。者字体。者合字。是则相同前七章字下合等字。次约用音者。纪叉字(沙可反文)今据用音者。下者本字上者合字。是又相同第八章字上冠啰音半体。次约三谛者。字者非作业。非性钝。是尽不可得字门也。字字难辨。本字合字易迷。例如空有中间立中道。是又相同后七章等字体上下合等。即是三合字之本也。次约四智者。字与各含本字(合字)二义。既于一体文分四个德。譬如显宗开遮那一智立四方四智。是又四合字之本也。次五音者。字此一字者。四义之总体。其四体者一字之别德。譬如密宗统四智总德立法界体性智。是又五合字之本也。次约互用者。字上与下共有本字合字不二义。是六合字之本也。问。致如此料简者。字体无穷欤。何限五六重乎。答。尔也。如各具五音理者。文字无限。如重重帝纲法者。字数无尽者乎。问。诸章成立本文何阁智不可得字门。殊合钝不可得字体乎。答。如来说教本意专被下根。圣人利物素怀正志钝机。仍点性钝字门施作业妙用。去一切声字显总持妙德也。兼又字体文起首遥摄中下。字遍口中间遍摄首尾。将又字有沙孚二音。且表三内。且示异重。旁有其谓者欤。自重大呼事。 右纪云。或当体两字重之。但依字太呼谓多阇吒拏等○不得言多多啰啰等也(文)藏一云。诸当句当体重者。皆唯依下依本大呼(文)凡对以彼半体呼拗音。出以此当句自重今大呼也。夫梵文之习总持之义异体异字犹应无隔。说自重同音何可列称乎。汉语和语多有其例。梵音梵语更勿疑滞矣。捃拾云。虽纵当句既异体重成。依重可呼之。何依下大呼。若言依同声唯用一音者。如室者字。虽是同声犹为二合之音。如何。答。当句重成有轻重殊。依声滥义边一音呼之。室者等字虽似同音。五八之音既分。毗超之声遥殊。故成二合音欤(文)问。当句重字必言大呼者。第十七章阿社若(字母素颂曰。但生一字。居智上文)字何不大呼乎。答。纪云。社若(二合上也反)○阿社若(文)夫与梵文字体虽异。彼与此汉字对注是同(同纪云。社若(二合。而也反文。此注二合者摄梵文欤。指汉字欤。如何。答。指汉字也。纪云。纥里(二合)文。此无证也。自余准知之)。 一。无音非字事。 右十二例云。悉昙众本非真例○或真言宗所持悉昙或有二卷。单字二合三合四合一切自合一切互合。唯出头字不出十二。且如四合目合字。作等形。注云。迦等也。或有七卷。单字二合三合四合五合六合一切自合一切互合。皆点头字尽不着十二。且如六合自合字。作等形。注云迦等也(文)藏一云。暗推字以摄大悉昙章○等是和人暗推而所造也(文)要集纪云。野老记致波那记未足为正。所以者何。出诸字自体重三四五合等文。然上诸记等中云。自体重只存二重而一音呼之三重以上名音音非字也。何此二记不可为证本耳。加之诸明师等不许之欤(文)悉昙私抄云。倩案三合以上当体重。三合自重轨则已第十章中字。是彰也。检此文面大唐山阴沙门竭南天竺般若菩萨。受四十七言原始。学一十八章杼轴之时。此字自在余单章。即单故为当章正字。重故更全可非字今于一字上论正字非字。自余文当体三合岂无其二义哉。仍智广既以此字略垂轨则。和人佛彼等始令暗推哉(文)又云。正于三合自合文者。独第十章中字也。此字是第三章中字上冠半体啰之形也。若例此啰半体。假令以及字为半体。各二四五六七章字上冠之。自可有(第九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等三合自重形。自余体文推而可测。已本纪中略出三合当体准的。梵文大意岂防数字自重流派哉(文)就中彼自重令上冠半体。与字自重令下足者。虽有冠足不同重体风势宛同。然以其下足自重者既属孤合。以彼上冠自重者何属非字乎。说又余单章时者三合自重字犹以为正字。说二合自重字前合字。争终可为非字焉。问。彼字自重所合。纪云。非字(文)藏云。无音(文)然今私争犹云正字乎。答。迷前是字非字。是一非共非。梦中有无音有无共无就中谓非字者。非是非对扬之非字。谓无音者非有无相对之无音。真言问答云。断为无非不义(文)字义云。若执非有非常非断非一非异等。字中非义中摄。若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八不等。又断字中不义中摄。又若执无色无形无言无说等。字中无义中摄(文)夫统三合已上自重而归中道第一义空。摄三音已上同音而契阿字无不非理。故假号非字。暂称无音也。彼二合自重字既令大呼。三合自重字宜为无音者乎。抑富楼那哩念越余声闻之发言。维么诘无言增余菩萨之说法。盖此意也。凡四性推定文。八不正观偈。十缘生句。十八空义。皆是荡妄情之良药。显实相之明医也。若三合已上自重终可为无音非字者。胎藏八叶花台。金刚九重月轮。三五七九重塔。三十三间堂阁。鹿野园千头鹿野生池万喉鱼等。若过第二反第三者。可号无体欤。可称非物欤。释论第二引楞伽经明五种言说中。离言说相了云。诸言说极于真如更莫超过。既绝言说。岂得有相。无言故得因言遣言而已。于是能遣如。如如说。所遣四种虚妄言说。大本维摩诘契经中作如是○尔时文殊赞耳听如。善哉斯乃真实不二法门。斯乃真实不二法体故(文)藏一云。楞伽经云○依此义故我作此说。自得道夜至涅槃夜不说一字等(文)字母释云。譬如易一爻中具会万像。龟十字上悉知三世(文)说梵文垂则法度。岂无离言说表据乎。凡翻对彼二合自重大呼出示此三合自重无音者也。 一。首尾省不事。 右纪云。夫重成字下者皆除头也(文)藏八云。重成之字。下者皆省除头。上者宜省除尾。已上并用。唯须遂便不省或省之(文)同四云。纪上文云。两个半体兼合成文。下脚或省上下。随处有之(文)同三云。等字两省也○如字等是一省也字等两不省也○故知重成字或省于头或省于尾。或俱省之。或俱不省之。各随稳便则皆得同四云。下字多不省头。或有省头。等字即其类也(文) 一。省字所用事。 右省正字有用处。所谓藏一云。梵文初皆有字。每有句末皆有字。每有终亦有字。每有章终或有字。或有字。或有字。或有字若重句或着点。若有灭字亦着点。类例甚多(文)问。图中事或人称涅槃点别体用第十二字摩多。然何今云字者省乎。答。若涅槃别点者。何入十半或说中可加所阙字乎。凡云字形云字义(长养)旁字省加应者也。 字形同异事。   右藏三云。今约根本增加二种各明同异字形。阿察罗中有同字异形者。有异字同形者。哩比鞞字中有变字为点者。有省字为文者。写者多误。学者少纠(文)先摩多中第一点事。有声无形。假令初章第一字。此字者相对前体文声与靡多韵。呼之。则所生得字也。是直非体文首字也。何者纪云。如用迦字之声对阿伊瓯等十二韵呼之。则生得下迦机钓(矩侯反)等十二字(文)是也。是知此所生字声韵同和两字混合者也。次第一点事。此寂静点者即修行画也。向上作形。向下作形。藏三云。全推本中等并作形。字并作形(文)次第三点事。藏三云。有云。伊字旧如倒品新如草下。言草下者得字是也。点画相违可喻三德(文)次第五六点事。藏三云。○腋轮浅深引点低昂两字无别前字无角后字可有^6□。是为正也。体并误矣(文)要集记云。今明坞点异形云(短)(长)于此点诸师论。长短不同也。诸梵本中短吽用此。长吽用此加是依智广纪意。字具第六点(文)然今出异形之中见短点也。故据实者以为短之义尤理也(文)纪云。胡卢等文摩多之异(文)梵记云。胡卢等加其摩多未必一样。以吽知之(文)纪云。两重摩多字部林齿林吽(已上字有第六及第十一摩多。读之皆带两声也。此是第六摩多分布于傍也文)次第十一点事。此边际画者彼菩提点也。对彼涅槃横加傍示此菩提竖加重也。次第十二点事。远离者涅槃也。自证作形。后证作形。次体文中先侘颇事。藏三云。荼盘一围。颇折左下(文)次波□事。藏三云。有云。么字腋大。□字腋小。有云。么字脑后无曲。□字脑后有曲(文)次波□与驮事。藏四云此字省与驮稍似○今见驮字腋非巨大。与□省异(文)同八云。用□省婆驮(二合)本字腋是巨粗。首尾皆尖。与婆□省为异(文)次么陀事。藏四云。么字省与娜字省稍以相似。今见么字左头稍高。娜省左头稍下(文)同八云。用省左点稍高。以娜字省左头稍下为异(文)次社若事。藏三云。○右点低昂两字无别。但以左角上无下有腹中横点不出左腹(文)次吒侘事。藏六云。涅槃经云。吒者于阎浮提示现半身而演说法。喻如半月。是故名吒。锃者(南云吒)法身具足犹如满月。是故名锃(土家反南云侘文)次乌怛达事。藏三云。如字半体迦字加怛达文掣音呼之。与字下乌字相似。怛达少钓。乌字大钓。文次纪云。车(昌下反别体作文)藏三云。是左车相加。行用多其例也。今字母中单作为好而已(文)次纪云。社若(二合而也反。文)字事。藏一云。其字第二句末若第三句末拏字。合两字省以为一字(文)同四云。今字依第一转呼注社若也。依第三转呼注枳攘而以枳字亦有鼓纪二音。若字亦与若字相似或呼枳攘以为纪攘或呼若攘以为惹若(文)藏五云。其社字是娘字之省。其若字是拏字之省。今以娘音之响密插齶舌之间并呼云若。亦皆得也。他皆效之(文)又云。又攘然等例摄此中(文)又云。同是字之省也(文)又云。如若那字或作形。或作形。或作形。此乃行草(文)同四云。或作。或作。亦此例也。但与窣都亦有相滥。其乌么多下广与字省下狭为异。 一。翻译事。 右翻译名义集一云。夫翻译者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花。俱左右不同耳。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经而显彼土之法。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通西言。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师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经。因称译也(文)或云。翻译有五。一相望翻(义翻)二增字翻(以字梵文翻多重汉字)三会意翻(正翻)四借势(约能生取其义。当议翻以亲义翻子也)五异事翻(方兽地光音义也。明信一若有九义也文)六波罗蜜经疏一云(超悟)经中梵语有不译者。略有五意。一含多义故不译者。如薄伽梵等含六种藏。若具译者其文则繁。若译一义则失余五。以含多义故不译也。二顺古故不译。如菩提涅槃等是也。三无敌对故不译。如言目真邻陀山等。彼国则有。此方则无。故睿法师云。不可译者即而书之。四生善故不译。存其梵音为生物善。如言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等是也。五秘密故不译。如诸陀罗尼等是也(文)薄伽梵六义者。大庄严论云。自在炽盛而端严名称吉祥乃尊堂(文)字母释云。梵字梵语于一字声含无量义。改曰唐言。但得片玉三隅则阙。故道安法师着五失之文。义净三藏兴不翻之叹(文)释藏八云。译梵为汉。汉音深浅故。什法师云。译经五失及三不易。译梵为秦如嚼食与人令人呕哕(文)天台释云。汉语单浅。梵语多含。才得片玉三隅则阙(文)大宋高僧传第三云。或曰。译场经馆设官分职可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次则笔受者必言通花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至于帝王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或躬执翰。又谓为缀(陟卫反)文也。次则度语者正云译语也。传度转令生解。亦名传语。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证梵本者。求其量果密以证知能证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证译毗掌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证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花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证译义一员。沙门大通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今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防刊而正之。义净译场则李乔辜嗣立卢藏用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已。次则证义。盖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惠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之。次则梵呗法莚。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则挍勘仇对已译之文。随则彦琮覆疏父义。盖重慎之至也。次则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捡挍。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许观扬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随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其处则秦逍遥园。梁寿光殿瞻云馆。魏汝南王宅。又随炀帝置翻经馆。其中僧有学士之名。唐于荐福等寺。或宫园不定。又置正字之学。玄应曾当是职。后或置或否。朝廷罢译事。自唐宪宗元和元年至于周朝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此道寂然。迄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有阿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鹫津州府官表进。上览大悦各赐紫衣。因劝造译经院。于大平兴国寺之西偏绩左卫僧录智照大师惠温证义也。 轮略图抄卷第五 裹书 贞和二年(丙戌)十月十三日子克于高野山一心院之内知足园炉边书写讫。               金刚资融济(五十四岁) 后日年月校了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六 一。五十韵事。 右藏二云。韵诠序云。李季节之辈定音谱于前。陆法言之徒修切韵于后(文)同四云。切韵取韵头字以为编名(文)又同二云。商略清浊例云。先代作文之士。以清韵之不足则通浊韵以裁之。浊韵之不足则兼取□韵以会之。□韵之不足则仍取并韵以成(文)今此五十韵内。或分一韵而置别韵(如寒删并肴豪)或合别韵而居一韵(如真谆并歌戈等)譬如梵文五句中。舌声与喉声虽似同音立别句。多荼与八末虽似别音居一句也。或影略互显。或言通意别。先冬钟表直拗相通(如声字段明)次虞摸表宇乎相通。次庚耕(气伊)清(草字)表相通。次元(浊)魂(清)表清浊不二义。次先(轻)仙(重)表轻重一如义。次尤侯表纽声相通次寒桓表双声相通。自余准知之。又他声韵例平声而知之。羡学者竖明分别声韵各别之义。横具通达音响圆融之理。悟此理者。纵虽刍荛词混佛说圣教之法。若迷彼义者。纵虽佛法文同樵歌牧笛之音者欤。   一十二韵事。 右藏二云。如真旦韵诠五十韵。今于天竺悉昙十六韵头。皆悉摄尽更无遗余。以彼罗○家○摄此阿阿(引)以彼支○之○微○摄此伊伊(引)以彼鱼○虞○摸○摄此邬乌(引)以彼佳○齐皆○栘○灰○咍○摄此翳爱。以彼萧○霄○周○幽○侯○肴○豪○摄此污奥。以彼东○冬○江○钟○阳○唐○京○争○青○清○蒸○登○春○臻○文○魂○元○先○仙○山○寒○琴○岑○覃○谈○咸○严○添○盐○及以诸入声字摄此暗恶。如摄韵头从韵皆摄。以彼平上去入之响摄此短声。或呼平声或呼上声。及以长声引呼并以涅槃音也。其悉昙中遏哩(二合)遏梨(一合)二字。此方都无。所谓童蒙所不能学。岂非此哉。又如真旦文笔本韵连韵叠韵连韵郑韵等。天竺娑多传此云赞。亦皆有之。苏悉地五赞中之宝赞及千手赞。句句终字皆有音韵。如金刚顶百八名赞及大日教王大赞并苏悉地观音金刚赞等。二句终字亦有韵音。或虽有不韵者。而据大纲言之。当披文检之。又宝林传。禅门付法。释尊迦叶等诸祖师各临命终一偈付法。此诸偈文皆悉有韵。此乃译者得梵文意成真旦韵。且如彼文。往而捡之(文)   一。十四音事。十家(牟尼。真谛。义净。般若。智严。法宝。慧远。慧菀。裴家。谢家)。 右涅槃经(古译云北经。第八文字品。新译云南经。无文字品)云。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谓字者其义云何。善男子。有十四音名为字义。所言字者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则为无尽。夫无尽者即是如来金刚之身。是十四音名曰字本。恶○阿○亿○伊○都○优○□○野○乌○炮○庵○阿○迦○佉○伽○恒○俄○遮○车○阇○膳○者○吒○他○荼○祖○拏○多○他○侘○弹○那○波○颇○婆○滼○摩○蛇○啰○□○奢○沙○呵○荼○鲁流卢楼○(文)凡先上举十四音。次下说五十字。就中经文依无一二之偏之。祖师竞造数多之异释。所谓藏二云。评曰。释十四音都有十家。一宗师曰。书缺二字止有十二○二招提足悉昙二字○三梁武足涅槃二字。○四开善云。除庵恶二加鲁等四为十四音。此有同义。复有十家○十师。一牟尼三藏。二真谛三藏。三义净三藏。四般若三藏。五居士。六开善。七泽州。八裴家。九慧苑十法宝。谓泽州承牟尼。智广承般若。故加三藏二家而已。然此十家除此二字莫过五义。一助辞故。二助音故。三形同故。四界畔故。五余势故(私云。藏序云。十家所谓牟尼。真谛。义净。般若。智严。法宝。慧远。慧菀。裴家。谢家。文)五庄严云。十二为六。五五为五也。罗和赊为一。罗沙娑诃为一。鲁等为一。合十四音○六治城云。两两为六。五五为五。三三为三。十四音○七河西云。十二即十二音。取后四音合为二音○八北远云。十二是生字音。鲁等是呼字音。则十四音备矣。此乃除庵阿也○九贞观寺云。十二更加长声暗恶为十四音○和尚说。五五为五。九字为九。合十四音○十家群释评破九类。今据第十以为正义○是所祖承特有道理(文)此外安然立一义。谓藏二云。言十四音者。直拗八韵毗声五五超声九。一合十四也(文)私颂曰。山记中明十四音。二十家中十家同。一宗师十二阙二。二招提足悉昙字。三梁武足涅槃字。四开善与八北远。除暗恶加鲁等四。此复有同义十家。牟尼真谛并义净。般若智严及法宝。慧远苑裴谢家。五庄严十二为六。五五为五。九为二谓也。罗和赊为一。罗沙娑诃为一音。噜等四字合一音。六治城两两为六。五五五并三三三。七河西以后四字。足前十二合十四。九贞观寺十二字。更加长声暗恶字。十和上五五为五。九字为九合十四。十家群释破九类。据第十以为正义。安然和尚立一义。韵八毗五超声一(已上)抑明智广正义者。十四音者。声字总表图中。阿伊宇江乎加草多荼八末也良和是也。悉昙私抄云今见十家之所释。于摩多体文两门。或付一片或合两方。皆各字体释十四。未曾声韵被解二七。题已附音名。释何限字数哉。今案纪文。只举一旧解别不明十四音。又此中四十七言。直即以有十四音也以何知之者。也字下注讹音。□字下出旧音故也。所言四十七言者○已上十二摩多合成阿伊瓯蔼谟奥五音○已上三十五体文合成迦者乇那波摩也罗和九字音○此十四音为根本。如次各生鬼久气古之须世曾等末音○乃因地随人文字是虽异。若约声归本即一种梵音也。胡汉声字例之可知(文)问。以十四音配四十七言。何五句中交末奈于加沙多八内。遍口中置重出于世良和外乎。答。五句者专立五音兼志三内。遍口者正立三内傍存五句。然间五句内含非柔怒。三内外加重出音。若约法者。入内宫自受三密法乐。出外院恭洒五智甘露。若约人者。往境外而成众务。归领内营事业。加之木落还本。水流向末。令坚史猛故在同位等之义也。诚是无谋之巧术天然之意密而已。问。纪文中。智广出十四音旧解。何偏出十家中第四开善解乎。答。彼开善义。同义十家内。般若其随一也。爰智广承般若故。表师承义也。问。智广何乍承师说更又立私解乎。答。阁师承之义注纪者意。纪文非一。限此勿难。问。十四音者。如释尊前佛内说乎如何。答。藏一云。慧均无依无得大智四论玄义记云。寻十四音者。本是过去诸佛法门。通化道俗法门。而诸佛意正为出世。不为世戏论宗也(文)○实是诸佛为众生造十四音等诸字。后诸梵天等复作十四音本化世也(文) 一。八转声事。 右次第记云。唯此梵文○前劫后劫六十四种之梵音(文)藏二云。达磨楞伽经抄云。古德传云八种梵音各有八种声。八八六十四种音性。八梵音者。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濡软声。四调和声。五尊贵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文)又云佛梵音中当以八转声相具八梵音。则成八八六十四种梵音。言八转声者。亦名七例句。除第八呼声。圆测因明疏云。大般若云。以何义故名为世间波罗蜜多。是世间故。造世间故。为世间故。因世间故。由世间故。依世间故。名为世间波罗蜜多。据此诚证以明八转。崇俊注因明论颂云。体业作为因属依呼(文)亦云。体业作为从属於呼(抄)○故有颂云。世尊是世尊。度众生世尊。为众生世尊。因众生世尊。属众生世尊。于众生世尊。此名为世尊。亦有颂云。佛是佛生佛。为生因生佛。属生于生佛。此名为佛陀(抄)○清斡因明论注抄云。八转声者。例如斫树木时。而言树木。而斫树木是斫树木之斧。而为造屋斫之。而因王命斫之。而属官家斫之。而依其地斫之。呼为斫树(抄)今约佛陀明之。佛陀翻云觉者。是能觉者。而为利众生觉者。而从众生觉者。而属众生觉者。而于众生界觉者。呼为觉者。亦云。体业作为从属於呼。诸名言中皆有此八。随有用处随言其一。转译之人随转翻之。且如最胜王经云于最清净甚深法界。胜庄疏云。梵本此句以第七转于声呼之故译于字(抄)故知经云为作大归依等之言。以第四转为声呼之故译为字。且举方隅。他仿于此(文)藏四云。今据声明。八转声中。萨□若是体声。谓决断性也。萨婆若那是业声。谓实际也。萨婆若多是作具声。谓了诸法也。良贲疏云。言野字者。依声明法。八转声中第四为声。为彼作礼故名为也。下诸野字皆准知也○(文)据八转声。悉驮者是第一体声。名泛说声。即成就人。金刚顶云。一切如来大菩提心一切义成就菩萨(文)梵云萨□罗他悉达多。乃示乘羊车往诣学舍与诸童子唱诸字门者是人也。五佛顶云。一字佛顶亦名一切义成就者。即遍照如来别号也。悉昙者是第二业声。名所说声。即成就业也。大涅槃云。初说半字以为根本。持诸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实法。凡夫之人学是字本。然后能知是法非法者即法也。智度论云。此悉昙遍摄八万四千法藏者。亦是随乐随宜随治随理。悉昙之别义也。悉地者是第三能作作具声。亦云能说声。灌顶疏云以音随字。以字随音。即是韵音字体互相具足能生诸字是也。此三声中以所说声为名是便。故诸梵声多云(文)藏一云。或依八转十二声。云悉驮·悉昙·悉地·悉睇等也。此方翻云成就者·能成就·成就具·为成就等也(文)般若心经略释云(与禅寺释真兴集)般若波罗蜜多者大经通名。心经者此经别称般若心经也。六种释中。依主为名。八转声中属主为因(文)第记云。此十二番中。又以八转声明。义理万差圣智所传(文)多波那记云。读梵字以八转声皆可称说。八转者何。阿伊乌噜翳问庵恶等字声也○此等八转声以五行辨定也(文)书云。八转声者为翻译尤可寻之为谈梵音非用之(云云) 裹书云。 梵字形音义云。若丈夫云。是体声也。若云。是业声也。谓有加引点及空点字皆业声欤。如云此云成就吉祥。成就吉祥之事故以业声呼之欤。云持姓女。云开敷。此等皆业声欤○大日经云。仰若拏那么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辨诸事。所为义利皆悉成就(文)以空点为业声欤○若丈夫云。是为声也○诸文意终加野字云为声也。若终加野字。必次上字加引点。即如○第四转也○仁王经良贲疏释经(敬礼)(普贤)言野字者依声明法。八转声中第四为声。为作礼故名为也。下诸野字皆准知也(文)然字加引点下置野字者。为彼普贤作礼故。用为声也○基师云。一切所敬皆第四所为本说(文)○一切真言归命句多加字及引点。以此可知。云搏。云为搏。云利养。云为利益。云安乐。云为安乐。一切例之○俱合光师记云。世之别是第六转。基师云。唯识之成亦属第六。又同师释有为之相文云。又此之言即第六转(文)俱舍论第五卷。色之生。受之生。栴檀之香。石子之体。皆为第六转。定知以之言属第六转也。基师明男声八转中第六转云。婆婆那多阿。女声中第六云婆婆那底耶(二合)阿(文)当知终有阿字之第六转也。故义释中云大中之大赞中。云无量之量。共以引点为即云之欤。慈恩传。丈夫第六转云布路铩(子耶反。文)千字文云。之(文)同是之故俱为第六转欤○又丈夫是第七转于声也。胎藏大赞云。译云等于虚空。又云离于譬喻。译云于悉地无尽。译云于无量之量。故知第七于声必有伊点。又下有字也。或加点又加字。亦第七转也。俱舍光记云。梵释云。伊(上声呼)地波罗迷湿伐罗(上声)曳(上声)此中波罗迷是最胜义。湿伐罗是于中义。谓于最胜自在义中。立伊地音(文)故普贤赞云。译云于音声中。义释云。于一切法也(文)金刚经云。于法中(文)如此以伊翳默云于甚多。是第七转也(文)是呼声也。义释云。是呼召声(文)故云召童子也。一切例之(文)千手陀罗尼句义(卷上云)南无(一。敬礼)阿梨耶(三圣者)婆卢羯帝(观)烁钵罗(自在)耶○先观也。上句终引点即故。下句首略也。次自在也。上句终字点即也故下句首略也。次第三句终字即第四转为声也。为彼观音作礼也。若下有为声字者。上字必有引默故。上字有引点也。凡归命句皆以第四点呼也○他利瑟尼那(五十降伏)波夜(恶趣)摩那(五十一意)恶趣也。上句终字引点即也。故下句首略也。凡灭恶趣意欤(文)梵字形音义云(那莫)经音义云。南无或作南谟或言那摸。皆以归命礼译之。言和南者讹也。正言烦淡或言般谈。此云礼也。或言归命译人义安命字(文)翻译云。南无或那谟或南摩。此翻归命。要律仪翻恭敬。善现论翻归命觉或翻信徒(文)法花疏云。此云归命亦云度我。亦云惊怖亦云惊从基法师法花赞云。此云敬礼(文)○(三曼多。普又遍又诸义)惊从(文)基师法花赞云。此云敬礼(文)○(三曼多。普又遍又诸义觉多)先没驮。古云佛陀略云佛。次若云时。上字定加引点也。大日经诸毗舍遮真言即此义也○(缚曰罗。金刚多)○若云时。必上字加引点也。大日经诸会即此义也○(觉)○(法)○(僧云泉四人已上和合众)已上引点及字第四转为声也。为后佛法僧归被用为声。凡归命句皆用为声也○(如)(来)(无)先者来也然下句成上引点也。次成上字引点也。次者上也。然下句成上字点也○(六度)先合杀此云六。若别书之时作形。次合云波蓝。此云彼。次合云伊多。此云此。是则从此岸至彼岸云度故。合云六度也。或云到彼岸或云事究竟○(等)(持)者持也。然字成上字引点也○(如来一州加持或神力)者不加持也。然字成上字引点也○(三世)字(多也云)字下作是字也。字有伊阿音。其伊音与字合。此三阿音与下合云此云世。伊点是所有也。合云三世所○(归命一切佛菩萨等○(如来等)○(门等)凡上点与字者等也○(圣者无量光如来如前应或云应供正等觉如前)先者无也。者量也。然上句终加引点。下句首略也。次者光也。然上句终字加引点下句首略也。次者应也。然字成字引点也。次与字上合相呼藐也(暴恶金刚□□执也。云执金刚手也。云金刚手大尽。古云鬼神军也。引点即之欤主。军之主即将也)凡暴恶执金刚大药叉将也○古云比丘(相合)新云苾刍(相合)字有伊宇音故。伊与上字相合也。上句终字相连云也。或呼优婆索伽。或云优婆塞。上句终字点想连云也。凡(近夷古通例也男女)女声如(云天云天女云龙云龙女云王云妃)也○先者身也。聚集义。次字与合云薄。别作形。是语也。次者心也(文)翻译名义集云。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浊音(文)经音义云。华严经云。八梵八种梵音者。案十住断结经云。一不男音。二不女音。三不强音。四不耎音。五不清音。六不浊音。七不雄音。八不雌音(文) 已上裹书。 一。发声事。 右藏二云。止观云。人初入胎即有报息。随母气息儿渐长大。风路滑成息气出入。不复随母生异处。各各有息名为报息。报息带想乃有六气。谓吹呼骜呵嚧骛。皆于唇吻吐纳。转侧牙齿徐详运心。带想作风。如嗔欲时。气息隆盛依心而起。如是一切名为依息。依息带想有十二息。谓上下焦满增减冷暖冲持和补。亦依喉齶舌唇曲直带想作风(抄)彼息者托母息生。此依息者托报息生。今音声者托依息生○智度论云。忧陀那风触七处而成声。谓脐心顶喉齶舌唇(文)弘决二云。大论六十释响喻中云。如人语时。口中风出名优陀那。此风出已还入至脐。偈云。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舌喉及以胸。是中语言生(文)玖多波那记云。凡人欲语时。口中有风。忧陀那还入至脐。响出时。触顶及龂齿唇舌喉胸七处而退。是名语言。记云。声之所发则牙齿舌喉唇等合干宫商其文名语(文)苑云。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乃之昆仑之阴取竹澥谷之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制十二管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律。其雌鸣为六吕也(文)注百咏云(张庭芳)马融长笛赋。白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竿吹之声音相似也(文)藏二云。笛有十一孔也。二孔阙而不传。其九孔者以出五音。竹节为尾。竹抄为首。本管之口呼之为口。从此而起于竹腹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孔。如行呼为次干五上夕中六。下口六二口孔为宫。此有二条。谓一越条(律)差陀条(吕)土也。口六二孔者。是一音之大小。合为一越调。次孔非别条也。名为无调。是则诸音盐梅故也。干孔为商。即是秋音。此有三条。谓平条(律)大食调乞食条(吕)金也。五孔亦非别条。盐梅之义同次孔故也。上孔为角。即是春音。名为霜条(律)其吕音未传之。木也。夕孔为征。即是夏音也。此有二条。谓黄钟条(律)垂无条(吕)火也。中孔为羽。即冬音。名盘食条(律)其吕音未传之。水也。中孔六孔。以此二孔合名下也。竹节下孔所以吹之者也(抄文)又云。毗声五处之声。超声五处中间四处之声。都九处声矣○如真旦律吕九孔调音。今于天竺字母九处声音皆悉摄尽更无遗余。何者。口气触唇而入笛是犹忧陀那之风。此属人之报息也。气触七处而出音。是犹风独七处而生声。此属人之依息也。笛七处者。节下·笛顶·吹底·笛喉·孔底·指处·管唇。人七处者。脐心顶喉舌齿唇。音从八孔曲发六处。次五二孔是非别条。而是五音盐梅。犹阿等十六是非字体而是五音美璎。何以故。次在口干之间。远口而近干等。犹阿等十二过喉而转。齶等五在干上之间。近上亦近下。犹遏哩等四处齶亦弹舌。此属人之音响也。口六干上夕中者是宫商舌齿唇。中六合为下者是宫羽合。即喉唇合。犹野等从外入内。此属人之诠声也。其宫商角徵羽以为土金木火水中秋春夏冬之音。故喉齶舌齿唇之声岂非五行五时之声(文) 一。调声事。 右先五调子。私颂曰。自然出音声。甲动乙静音。甲宫筝三弦。乙征筝五弦。宫商角徵羽。如次二三重。羽征角商宫。逆次极下音。双黄盘一平。角易商难高。宫易羽难贱。了了分别之。饱饥惛散等。一平双黄盘。六干上夕中。宫商角徵羽。中西东南北。季秋春夏冬。如次第配当。但音轮转位。一易盘黄双平。顺渐细下音。逆渐大高位。甲乙轮转位。一黄平盘双(已上)次七调子。私颂曰。一易盘难音号高。双易平难音称贱。平下双黄盘上一。干五上夕中下六。一一名有七音声。甲吕中肖乙逆观。最要甲乙中观也。如次夫妇从子义。大平者宫征同音。官征者吕律同位。商角羽异余准之。商角羽吕高律下。双一但吕大半吕。平盘但律黄半律。平摄下及黄摄上。理实各互具吕律。平大甲乙同一合。上下甲乙别开二。六七调子用令异(已上)次十二调子。私颂云。黄帝命伶伦。取澥谷之竹。为黄钟之管。以象凤呜音。雌雄分吕律。阳律隐吕也。变征下无调。变宫上无调。贱高配闰月。甲乙位次第。先双调易钟。次黄钟断金。盘神仙凤音。次一越鸾镜。平胜绝龙吟。甲乙轮转位。先平盘龙凤。次鸟断鸾胜。次神双一黄(已上)五行大义四云。天王记云。黄帝使伶伦于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澥谷。其窍厚均断节两间。次之以为黄钟之管以象凤鸣。雌雄各六以定律吕分里次(文)百咏注云。雄曰凤。雌曰皇。亦鸾其文多亦曰凤。多青曰鸾(文)五行大义四云。绩汉书云。律述吕序也。序述四时之气定十二月之位也。隐阳各六合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六者。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也。吕六者。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仲吕也(文)同二云。二律六吕者。白虎通云。正三五七九十一为六律也。二四六八十十二为六吕也。又十二月皆有律吕(文)又同四云。三礼义宗云。律者法也。言阳气施生各有其法。吕者助也。两阳成切。一云律师也。道场气伴之通达也。吕者侣也。以动于阳与之为侣。亦吕距也。谐阴阳之气有时相距。明阳出别阴除。阴升则阳损故有相距之音。又云。韵有六。长短分二。字十有二(文)凡吕律者如短长。调子者似摩多而已。 一。纳音事。 右藏二云。俱舍论云。声有三种。一是大种执聚声。谓有情声。二非大种执聚声。谓非情声。三亦执聚亦非执聚声。谓有情非情合成声也(文)夫十界具言语。五大皆有响。就中有情非有情之音。可意不可意之声。机兴即生者暂发五音出众音。缘谢即灭音终纳五行归混沌者也。根声字总表图中。阿伊宇江乎本韵亘十八章而成点。也良和末奈末韵历十四章而成韵。其正音是加草多八浊音。然则摄众声于五音。纳五音于阿字者也。天竺五声。振旦五音。内教五大。外典五行。其名似异其理大同。或用三五音或用直拗音。是则用音转声之异。声韵相通之义也。抑道生一一生二之昔日。二生三三生诸之当初。如次于北南东西中生水火木金土。就中天成五星(生数)地成五行(土数)王相死因老随季而轮转。立命罚形德依时而出没。爰施用之后老衰之时。此云老数。又云纳音也。五行大义一云。今既论纳音。人之所属非人莫能行其礼义。故以终老之数礼义明之(文)又云。纳音数者。谓人本命所属之音也。即宫商角徵羽也。纳者取此音以调姓所属也(文)但土表君德纳水一。火表母子纳木三。水表吕节纳土五。金表夫妻纳火七。木表鬼神纳金九。今五行于生性二位有重半两数。然此纳音掴叠数(阴段)纳半数(阳定)者表归平虚无也。凡约音则加草多多八。约数则一三五七九。能释之门虽异所证之理是一。五行大义一云其道难明。非数不可究。故因数辨之。数显理犹筌蹄之取鱼□。又盖此意也。问。以加草多多八音配喉齶舌齿唇声。何天竺振旦内典外教有同音相违乎。答。五声多多与五音角宫者表于母之义。五大火宫与五行火宫者表夫妻之理也。 轮略图抄卷第六 贞和二年十月中旬之比。于高野山一心院知足园。誂本明房书写了。辟事等多之寺同挍合直致之。尚不全所甚多。后览之人莫谬莫谬。以证本宣下校合者也。                阿觉(年五十四)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七 一。三教事。 右周书异记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初八日。江河泛涨。大地震动。是夜有五色光气入贯大微。遍于西方。作青红色。王问太史苏由。由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王曰。于此尔如何。由曰。一千年外声教被此。王命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然则昭王目睹吾西圣灵瑞。不坏祈向之心。盖福应斯来自有数也○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忽起损舍折木。大地山阿悉皆震动。至于午后天阴云黑。西方忽有白虹一十二道。贯南北连夜不灭。王问太史扈多。多奏曰。此乃西方有大圣人灭度。此其哀相耳。王初即位见南郊碑记西方圣人之生(文)三教出兴颂曰。释迦降迹迦维卫。周昭申寅二十四岁。 穆王壬申五十二。如来八十归真际。灭后一千十六年。教法东传汉明帝。注曰。释迦菩萨○托迹迦维罗卫国。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年至十九逾城出家。苦行六年。游历五载。三十成无上道。常身现丈六金辉。圆光一寻。具三十二大人之相。说法度人总三百余会。始自花严终至双林。无小无大咸归佛界。娑罗林间优卧宝床。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便般涅槃○至后汉明帝永平十年。教法始传震旦。摄摩腾笠法兰二法师。白马驼经(四十二章经)来是也○日本历如来灭后一千五百一年。钦明天皇十三年千申冬十月十三日。百济国圣明王始献金铜释迦像一躯并经论幡盖等(文)止观第六云。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文)弘决云。我遣三圣等者。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文)清净法行经云天竺东北真旦国人民多不信罪。吾今先遣弟子三人。悉是菩萨。往彼示现。摩诃迦叶彼称老子。光净童子彼名仲尼。月明儒童彼号颜渊。互为师资。称论五经。传祝礼典渐诱化。然后佛经当往彼所(文)能家问经云。迦叶在彼为老子。儒童在彼为孔子。光净在彼为颜回(文)造天地经并五戒檀那论同之。老子西升经曰。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得子曰。老子之师名释迦文(文)三教出兴颂曰。孔子谓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遂适周以同乌也。而反鲁(文)葛洪老子经序云。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文)又云。古列传着孔子师事老子者。以礼记曹子问礼于孔子。孔子曰。吾闻之老聃。其斯之谓(文)论语曰。季康子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文)三教出兴颂注曰。孔子○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又千贤分四科(文)论语曰。德行颜渊闵子骞用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文)三教出兴颂曰。佛生四百二十二。老子方生定王世。注曰。老子在周世第二十二主定王元年乙卯九月十四日子时。生于陈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父韩氏。讳虔。字元卑。母名精敷。梦见日精如流里飞入口而有孕。诞于李树下。遂指李为姓。名耳。字伯阳。耳大无□。谥曰聃。生头髦发皓乃称老子。鹤发龙颜。广颡方口。面凝金色。舌络锦文。身长丈二尺。齿足四十八。至简王四年丁丑。二十三岁为守藏亭之吏。十年迁柱下吏。至景王二十四年庚辰。年八十五。见周德衰。遂入函谷关(文)葛洪老子经序云。老子平王时见周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望见东方有来人。变化无常(学乃)谒请之。老子知喜入道。于是留与之言。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着上下二篇八十一章五千余言。故号曰老子经。已而去。莫知所终(文)藏一云。据西升化胡经等。老子本是真旦人也。后乃西升自去化胡(文) 里书曰。 弘明集云。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牟子曰。佛者号谥。犹名三皇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劣。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辱。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文)广韵曰。佛符弗反。牟子曰。汉明帝梦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以问群臣。传毅对曰。天竺有佛。将其神也。学记曰。其施云也博。其求之也。佛佛戾(文) 三教出兴颂曰。佛生四百七十七。孔子灵王方诞质。注曰。孔氏其先宋人。五世祖^5□于鲁国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周灵王二十二年庚戍岁十二月初四日孔子生。父叔梁纥。母颜征。惧不时生男私祷于尼丘山。洎生首上圩顶。因立名曰丘。字仲尼。身长九尺六寸。世谓之长人○孔子曰○昨梦座蹲两楹之间殆将死矣。至七日果薨。阅年七十三。实鲁哀公十六年当周敬王三十年壬戌岁四月十一日午时也。家语曰。孔子葬于鲁城北泗水曲阜县○孔子○曾为鲁国大夫。故称夫子(文) 裹告曰。 周礼注曰。师教人以道者称也。 孔字家语曰。孔子生周衰世。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编百万之遗记考正其义。粗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尽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复解以为法式。其文德着矣(文) 百咏注云。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三百句(文)孔子家语云。颜回鲁人。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二十九面发白。三十三而死(文)五行备问云。老子以礼记摄化众生。仲尼以孝行化众生。颜渊以典礼化一切(文)三教出兴颂曰。为报劳生稚子知。鼎分三足还归一。注曰。释教称众生。道家曰劳生。此名异意同也。稚者幼禾未成立之义耳。鼎分之说盖发明儒道释三者。并立于世不可缺一也○儒则制法度崇礼节。幽赞神明穷以理尽性。道则绝圣。弃欲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释则五时遮物。三学修身。近则征要以劝善。远则华凡而成圣。天下不可无儒。不可无道。不可无佛。亏一教则损天下之一善道矣。昔白乐天外以儒教修其身。内以佛教理其性。中以道教延其命。斯人深得之○梁有傅大士○以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善慧善得无诤三昧。故有斯事焉(文)花严钞云。儒崇于五常。道宗于自然。佛宗于因缘(文)宗镜录三十三云。儒云。儒有二十七家。若契五常理即无惑也。 里书曰。 三教要集云。手结定印。左手置右手上合二母指○医书云。握固握二母指也。是定魂魄之法也。今合母指。与此义相契也(文) 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魂无形。魄有形。魂是云。魄是尸 白虎通曰。魂者佉。犹佉佉行不休也。又曰。魄者迫也。犹迫迫然着于人。 庄子曰。神何由降。何由出。注。神明由于事感而后降出耳。神妙物之名。明者智周为义。 三魂识一胎光叶。二幽精轮。三想灵现。 七魄神识一雀阴。二吞赋。三非毒。四尸拘。五夏肺。六除秽。七伏敬尸。 黄老有二十五家。若契虚无亦无惑。释有十二分教。若了本心亦无惑也。然则三教虽殊。若法界收之则无别原矣(文)道安二教论云。三教虽殊劝善义一。涂迹诚异理会则同(文)博闻录云。三教一致。儒者之教曰阴阳。老氏之教曰有无。释家之教曰色空。言其致则一也。三教五常。儒教曰仁义礼智信。道教曰金木水火土。佛教曰生老病死苦。亦同归也(文释签一云。致犹得也(文)) 一。五经事。 里书云。 一。史家本书事。 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已上卷数如图) 三国志(魏志三十卷。吴志二十卷。蜀志十五卷) 晋书百三十卷。宋书百卷。齐书五十卷。 梁书百三十卷。陈书三十六卷。随书八十五卷。 唐书二百卷。高祖实录二十卷。大宋实录三十卷。 一。经家本书事。 五经。毛诗。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已上卷数如图) 七经。周礼十二卷。仪礼十七卷。 九经。公羊传十二卷。谷梁传十二卷。 十一经 论语十卷。孝经一卷。 十三经 老子经二卷。庄子三十三卷。 一。法家本书事。 本律六卷。新律十卷。隋大业。 令三十卷。唐贞观敕 格十卷(已上汉家) 律十卷(养老年右大臣不比等奉敕撰之) 令十卷(天长十一年右大臣夏野等奉敕撰之) 弘仁格十卷(上起大宝元年下至弘仁十年) 式三十卷(已上弘仁十年四月二十一日奏) 贞观格十二卷(上起弘仁十一年下至贞观十年) 式二十卷(已上贞观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奏) 延喜格十二卷(上起贞观十一年下至延喜七年) 式五十卷(已上延长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奏) 右纪序云。虽未具观彼史诰之流别。而内经运用固亦备矣西域记二云。史籍总称谓尼罗蔽荼(唐言青岁)善恶具举灾祥备着。而开蒙诱进。先通于十二章(文)藏一云。五天俗书总名毗羯喇拏。大数有五。同神州之五经也(旧云毗伽罗。言讹也文)或云。昆仑东南地万五千里名曰神州(文)白虎通云。孔子见周道陵迟。自卫反鲁以定五经而行其道(文)又曰。五经易尚书诗礼乐也。注云。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六经。至秦梵书。乐经曰。今以易书诗礼春秋为五经。又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曰三礼。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与易书诗通数亦谓之九经。释名曰。经者俓也。言如径路无所不通(文)百咏注云。汉初置五经博士(文)五行大义云。五常仁义礼智信也。行之终久恒不阙。故名为常。以此能成其直故云五德。杀乖仁。盗乖义。淫乖礼。酒乖智。妄乖信。此五不可造次而亏(文)论语皇侃疏云。五常谓仁义礼智信也。就五行而论。则木为仁。火为礼。金为义。水为信。土为智。人禀此五常而生。则备有仁义礼智信之性也。人有博爱之德谓之仁。有严断之德为义。有明辨导卑敬让之德为礼。有言不虚妄之德为信。照字之德为智。此五者是人性之恒。不可暂舍。故谓五常也(文)止观六云。束于十善即是五戒。今周孔立此五常。为世法药救治人病。又五行似五戒。不杀防木。不盗防金。不淫防水。不妄语防土。不饮酒防火。又五经似五戒。礼明樽节。此防饮酒。乐和心防淫。诗风剌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测阴阳防妄语(文)弘决云。言五常似五戒者。如提谓经中。长者问佛。何故但五不说四六。佛言。但说五者是天地之根。太一之初。神气之始。以治天地。制御阴阳。成就万物。众生之灵。天持之和阴阳。地持之万物生。人持之五藏安。天地之神万物之祖。是故但五。又云。所持五戒者。令成当来五体。顺世五常五德之法。杀乖仁。盗乖义。淫乖体。酒乖智。妄乖信。愍伤不杀曰仁。清察不盗曰义。防害不淫曰礼。持心禁酒曰智。非法不言曰信○又五行似五戒者。略以白虎通博物志意会释其相。木主东方。东方主肝。肝主眼。眼主春。春主生。生存则木安。故云不杀以防木。金主西方。西方主肺。肺主鼻。鼻主秋。秋主收。收藏则金安。故云不盗以防金。水主北方北方主肾。肾主耳。耳主冬。淫盛则水增。故云不淫以禁水。土主中央。中央○身遍四根。妄语亦尔。遍于诸根。违心说故。云不妄语以防土。火主南方。南方主心。心主舌。舌主夏。夏主酒。酒乱则增火。故云不饮酒以防火。五经似五戒者。已释如前释。此中开礼乐为二不语春秋。又与提谓对义少别。以五行名与五经不同故使尔也○夫乐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疹不作而无妖祥。故曰乐以防淫。诗防杀者。谓毛诗剌上。专防暴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剌上。尚书防盗者。专明帝王义让之德。故防于盗。易测阴阳等者。如孔子有三备卜经。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使诈者不行(文)广弘明集第三家训归心篇云。内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仁义五常符同。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文)抑诗书礼乐易者。世镜也。好直恶曲。仁义礼智信者。人行也。背恶与善。当知。依戒品之持犯感藏腑之疏细。羡辨君臣药治五根之病患。识母子味得五智之妙体矣。孝经序云。名曰孝经。与五行并行于世。逮于六国学校衰废。及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由是绝而不传(文) 一。六书八体事。 右藏一云。梵王议要三兄弟下欲界○最弟苍颉在后下来汉地。黄帝时飞往海边观鸟迹造书字。名篆书也(文)释签八云。感通传云。苍颉此台名高四台。有人姓高。兄弟四人造得此台。名高四台。苍颉于彼造书。有云。迦叶佛说法堂。故知。迦叶佛实化此土(文)释灵实云。苍颉四目玄见千里(文)淮南子云。昔苍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注云。苍颉始视鸟迹之文而造书者也。有书契则诈伪萌生。生则去本趣末。弃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王知其将饥故为雨粟(文)阴阳新撰抄云。丙寅日苍颉死(入学读书长文)注蒙求云。苍颉冢在鸣州卫县阳亭。坟高六尺也。书学人详云(文)藏一云。一切经类音决序云。昔轩辕黄帝初召沮诵苍颉始制文字。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着于竹帛即谓之书(文)文选二十三云。翰曰。前汉犹未有纸。故以竹简写书(文)孝经序云。秦始皇焚书坑儒○后鲁恭王使人坏天子讲堂。于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经二十二章。载在竹牒。其长尺有二寸。字蚪斗形(文)书正云。蚪斗书古文也。所谓苍颉本体(文)藏一云。先贤造字其数颇多。案说文共有一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解说不同皆依六书八体。足可行用(文)篆隶古文云。六爻者盖叙为文之旨也。一曰象形。日月是也。日为君道故。常资圆满之性。其一画以阳数奇也。月为臣道。用有亏损之形。其形二尽象阴数偶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翻其形画以成其义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工音如江。可音近河。又以水流之状故。兼曰形声。四曰会意。武信是也。夫兵事不可黩。故止才乃为武。人言不可妄。故以信定其名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耆老家皆以爻居上。考是也。或曰了左回为考。右转为老。六曰假借。令长是也。令长无本字。故借令长音(文)藏一云。自秦书有八体。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虫书。五摹印。六署书。七殳书。八隶书也(文)古文篆者。黄帝史御人苍颉之所作也。籀书者。周宣王柱下史籀始增修古文为大篆。十有五篇。世人用籀名而名书。刻符书者。即古所谓缪篆在文。或曰摹书所以刻印玺者也。虫书者实蚕书也。署书者汉高祖六年。相国沛人萧何之所定。殳书者。伯氏之职也。古文既记笏武书殳也。隶书者(文)藏一云。篆书为本出生隶书。程邈为造书主(文)缮写例云。自大篆小篆之后即有(文)书。后人亦破揩书为行书。破行书为草书。所以^6□^6□相乱木才相杂(文)晋书云。唐琮梦蛇经身见。遂效其蛇形作草蛇之形藏一云。伏羲号造文字。钟繇造真书。秦王造草书○如子云等造作飞白龙爪等书百咏注(张进芳)云。大篆体有垂露鲍胎飞白势。轻如垂露。重似崩云也。一本箫子良曰。古今篆隶释曰。垂露书者。汉节中梵胄书为之所章奏也。云望书者。黄帝时乡云见取其状以为书也(文)问。胡文等者谁人所制哉。答。感通传云。阎浮提四方有千有余州。其中四方诸州方别○有余文字。言音同今唐国(文)问。前佛世与后佛世其文字同。是如何。答。藏一云。谢居士云。所有文字皆是过去迦叶等佛所说。外道偷安己典(文)感通传云。普代有僧。见坟土出奇虽之。依不谒作不思议念之处。其地开烈。时一丈余堀之。而间大船内髅骨臂膝骨。大当时人数十倍。其趺有多宝字。是则隶字也。勘其根源。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铭也(文)凡前劫后劫时。如梵主下生制梵文。前佛后佛世可苍颉下来制篆字也。然则迦叶释尊二佛世。文字既以符同。贤劫星宿两个劫。字体何有相违乎。 里书云。 藏一云。代崇处士大原郭道修纂新诠定。一切经类音决序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诰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此意合谊。以见指撝(呯彼反)武信是也。五曰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篆隶(郎计反)古文云。侍中司徒竟陵王臣肃子良序云文。 里书云 发句(夫。夫以。伏惟。风闻)傍字(抑。就中。然则。于时。所以者何) 长句(九字。恭为三代帝王之父祖(他)旁致万机巨细之咨询(平)十一字。排月窗以仰天人师于其际(他)卷风幌以堀龙象众于其前(平)) 轻(竹斑湘浦。云凝鼓瑟之踪凤去秦台。月老吹萧之地龄亚颜驷(他)过三代而犹沈(平)恨同伯鸾(平)歌五噫而将去(他)正道) 重(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庾公之楼。月明千里。东岸西岸之柳(他)迟速不同南枝北枝之梅(平)开落既异(他)渊变为濑之声(平)寂寂闭口(他)沙长为严之颂(他)洋洋满耳(他)) 疏(山复山。何工削成青岩之形(平)水复水。谁家染出碧潭之色。不调声淑望鸡既鸣。忠臣待旦莺未出。遗贤在谷(须用平声。依人声韵用谷字也)) 密(果则上林菀之所献(他)含自消(平)酒是下若村之所传。倾甚美(他)) 平(蔡子宅中。鱼网虽旧。张芝他畔。松烟非深。罗绮) 杂 壮句(后青山(平)而碧水(他)石山奏状。保胤) 紧句(而月光素(他)眼莲色青(平)虚空藏赞序○纪纳言) 漫句(河唯淳风坊中。一河原院哉(河原院赋顺)) 送句(也。哉。耳。者也) 诗病略颂(七言诗准而可知之) 一二六七为平头(上句首下句首第万平)(不病) 五十同声为上尾(上下句各未发句连韵)(不病) 二五同声为蜂腰(每句中平声)(不病) 五十五同为鹤膝(第一第三句各末他声韵避之平头。上尾。律诗自被避也。蜂腰。鹤膝。试避风月诗不避(云云)) 般若心经秘键略注云。八不利剑绝诸戏○何故不云八云诸耶。若言八者有二六不对之失。并有三速之过故○觉母梵文调御师○何故不云箧云文耶。若言箧者可有二四同声失故(文) 蒙求之李陵初诗(文) 双凫但北飞。一凫独南翔。余自留新馆。子今归故乡(文)蒙求云。苏武持武节(文) 律诗 (五言)   赋月诗(歌韵纪纳音) (他平平他) (平他他平) 皎皎孤悬月 清光万里过 (平平他他) (他他平平) 映轩添粉壁 临水起金波 (他平平他) (平他他平) 魏鹢飞无止 吴半喘几多 (平平他他) (他他平平) 落辉留不得 惆怅作纤阿 山中仙室静(齐韵芐三品)   (七言)   (他平他他) (平他平平) 舟灶道成仙室静 山中景色月花低 (平他平他) (他平他平) 石床留调岚空拂 玉案抛林鸟独啼 (他平他他) (他平他平) 桃李不言春几暮 早晚笙声啼故溪 (平他平他) (他平他平) 王乔一去云长断 早晚笙声啼故流 吕诗(东韵保胤) (五言)   赋聚砂为佛塔 (平平他他) (他他平平) 聚砂为佛塔 此事出儿童 (他平平他) (平他他平) 应失秋霜底 欲倾夜雨中 (平平他他) (他他平平) 人唯看作戏 佛不舍其功   (他平平他) (平他他他)    彼已得成道 若提遂不空 钱涜上人赴唐 连韵。清韵 保胤 (平他他平平) (他平他他平) 遥寻异域出皇城 相赠有言莫自轻 (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平) 抚我半头秋雪冷 愁君万里暮云行 (平他他平他) (他平他他平) 难期此土重相见 己契西方共住生 (他平他他) (平他他平平) 久在后尘非势利 菩提应趁旧交情。 已上里书 右诗正义曰。诗理先同夫开辟。诗迹所用随运而移(文)周礼注曰。诗之也。言人志之所往也。盖谦辞也。志者在心为志也(文)文选序曰。诗者蓝志所之也。动于中而形于音。诗正义曰。性动于中是在心为志。而形于言是。是发言为诗(文)毛诗序曰。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生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文)又曰。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文)诗正义曰。风言圣贤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仃言。耻以数以言之。兴见今之美^6□于媚謏取善事。以若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文) 里书云 孔安国曰。风教也(文)贾达曰。风德也(文)郑云曰。圣贤治道之贵化也(文)诗序释风曰。譬谕不行言(文)广韵曰。风讽。玉篇讽譬喻。文选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之名也(文)玉篇曰。赋量。量称也(文)又曰。比类也。方也。诗正义曰。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文)毛诗序云。雅者政也。玉政所由废兴。政有小大。有小雅焉。有尤雅焉(文)玉篇曰。雅正也。素也(文)郑玄曰。颂之言诵也。察也。诵今之德广美之也。歌威德之诗也。美其形容告于神明。故谓之颂也(文)文选序曰。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文)诗正义明赋比兴别曰。合于风雅颂中。则孔子箭未合之时比赋兴别为篇卷(文)毛诗序云。诗者盖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   文选注曰云义者谓歌事。曰风布义。曰赋耻类。曰比感物。曰兴政事。曰雅成切。曰颂各随作少之志名也(文)诗正义曰。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凋□之感。鸾风有歌舞之容。文选序曰。式观元始。眇觌其风。冬官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文)文集二十二座右铭曰。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文)文选序曰。姬公(姬周公旦也)之籍孔(孔孔子也)文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文)文集云。俾词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难野采而奖之碑诔。有唐美愧词者。虽华难丽。禁而绝之(文)又云。^6□芳秕稗生于谷反容谷者也。谣词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文)口游(源为宪云)诗赋铭颂箴赞序诔谓之文绍策移檄章奏书启谓之笔(文)夫笔者避声而表布云假二法。谓韵而示细中道一理。就中平声云吕。他声云律。吕律声象阴阳。重半字表天地。然间作文家家思动天地。咏诗处情感鬼神。 里书云。 秘府论四卷引文笔式云。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布诔等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等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为笔。文以两句而会。笔以四句而成(文)诗正义曰。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文)又曰。齐桓晋文能宾善罚恶也。其后无复雨朝。君不能宾罚。是天下之纲纪矣。纵使作诗终是无益。故贤者不复作诗(文) 抑藏言大日经云。大日如来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文)故知。二方三书文字音声莫不皆咸大日如来一切智智一味解脱会入法界之门者也(文)三教指归云。文之起必有由。天朗则乘象。人感则含笔(文)秘府论云。空中尘中开本有之字。龟上龙上述自然之文(文)凡进以和歌段还察文笔义而已。 里书云。 文选注表云。文有五义。一天文。二人文。三物象文。四声文。五文字文(文) 一。片假字事(附和歌事) 右片假字亦号伊吕八。是则本有无作之字体。自然道理之声字也。假字而似正字。和音而通梵音。每字含平上去入之声。每文带漠曰天和之音。低昂依时。清浊随折。不必定一声。兼备摄多音。凡三学八宗深意离伊吕八者义理难悟。五常六艺浅意无片假字者又义易迷。加之通志于远境之使者。传縡于永代之明镜。然间贤愚共通用。贵贱同读书。彼天竺梵文者。十八章字及无尽。振旦篆字者。五十韵文余数万。然此伊吕八者。文缺一纸。樵夫之口游满耳。字仅四句。牧童之手游在眼。草庵柴户之栖。田夫野人之宅。公私无障。根性愚钝何暇习彼梵汉之字音只须学此和国之假字。彼五音图与此伊吕八摄尽无遗余。符合无相违。或半字满字半字全无相交。或本无借音异音训无入加又有信字草字。之又有直音拗音凡音杂乱而示互具之义。五音散在而表相通之义。始自飞花落叶之观行。至于圆实极果之证位。皆会甚深之义。更非浅略之法。就中于末后有京字。是则四德常乐之宝宫一如本觉之乐城。显云实报寂光。密云密严花藏。约金者九重月宫。约胎者八叶莲台。加之仰见字体有九个点画。伏闻字音有三种声势。九个点者表九品净土。三种声者象三五摩多。将又伊吕八等三十五表体文。阿草鬼等十二者表摩多。结句京者纥里等文也。摩多数中有体文之音。体闻数中有摩多之音。各显互融。互表相通。抑此伊吕八者祇园精舍之钟音。退凡下乘之铭文。释尊因行之昔。雪山求法之古。鬼神临饥仅说上二句。童子投身强请下两句。于时鬼神既说半偈之间。大士将投全身之处。得我既闻悲他未听。依之刻于木雕于石。志未来流通。期余人结缘。大士窃譬约。深志愿。秋苔生石面。勿埋诸行无常之玉文。春雨洒林头。莫涤寂灭为乐之露说。於戏不终千年龄于仙洞霞。居值难值一乘之妙缘。不投一身命于雪山岚。立闻难闻四句之深义。可随喜。可感叹。次浅香山道风难波津余流者。利汉家之诗赋。用和国之歌咏者也。 里书云。 万叶集云。安积香山影副所见山井之浅心乎吾念莫国。古歌传云。葛城王遣于陆奥国之时。国司祗承缓怠异甚。于时王意不悦。怒色显面。虽设饮馔不肯宴乐。于是有前釆女风流娘子。左手捧觞。右手持水。击之王膝而咏此歌。尔乃王意解脱乐饮终日(文) 源出阿字本不生门。终入于真如实相室。诗曰。我歌且谣。传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志(文)古今和歌集序(纪淑望)云。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地。发其花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是以逸者其词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和歌。和歌有六义。若夫春莺之啭花中。秋蝉之吟树上。虽专由曲节各发歌谣。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然而神世七代。时质人淳情欲无分。倭歌未作。逮于素盏乌尊到出云国始有三十一字之咏。今反歌之作也。其后虽天神之孙海童之女莫以倭歌不通情。爰及人代此风大兴。长歌短歌旋头混本之流。杂体非一。源流渐繁。譬犹拂云之树生自寸苗之烟。浮天之浪起于一滴之露○大津皇子初作诗赋。词人才子慕风继尘。移彼汉家之字化我日域之俗。民业一改和歌渐衰。然犹有先师柿本大夫者。高振神妙之思。独步古今之间。有山边赤人者。并和歌之仙也。其余业和歌者绵绵不绝。及彼时变浇漓人贵奢淫。浮词云兴艳流泉涌。其实皆落其花独荣(文)抑九夏三伏暑月冷身于冬野之雪。玄冬素雪衰日宿心于夏山之影。来方往来只浮一念之空心。东国唐朝皆如在当座之席。吉野初濑山越流汗于歌莚。洲间明石浦传湿裳于会所。诚缩法界于一念之理入歌道被知。摄劫数于须臾之义交词林可辨。然则花鸟风月宴席显本有之净土。四季杂部篇咏示己身之佛果。释论一云。圆满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切众生所有言音莫非如来法轮声摄(文)彼佉书对左行梵书而右行书之。此和歌对下行篆书而角行书之。又发句落句者阴阳。五句员数者五行也。就中先约法者。初五七句三十五体(九九呼合)次五句者十二摩多(各分于长短更摄暗恶)次七七者十四音(二七十四)又四十九字(九九呼合之。除也)次约人者初五七者五界七道。次五七者地神五代天神七代。次七句者七星也。又中五字者君臣民事物○五常五戒五大等也。又一道总数者表三十二相(梵音和雅等闻相遍摄三十一字故也)凡退以文笔假是可察和歌义也。 轮略图抄卷第七 里书云。 古今序注玄觉僧都云。天稚彦身其妻下照姬天丧屋傧云。下照姬味难高彦神天。其形丽二丘二谷间照耀。下照姬此事人词曰。 阿妹奈屡夜淤登多奈波多乃行奈饿势屡多磨乃弥素磨屡乃阿奈陀磨波夜弥多尔辅挽和逻须阿泥素金多伽避顾祢。 奥书云。 贞和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高野山一心院之内知足园草庵书写之。                  悉昙末学阿觉(生年五十四)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八 一。虚无事。 右河上公老子经章句曰。虚无制有形(文)李周翰注文选曰。虚无空也(文)贾公彦述义曰。君平云。虚无者道德之义。道德者虚无之神。夫道德者孕气合精至一。应群变而常寂。生万物而无心。不为也而无不为。不化也而无不化也。若幽谷之应声也。不限宫商之殊。如明鉴之待物也。岂隔妍嗤之异(文)老子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以无为常也。文)又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声响也。文)又曰。道生之(道生万物也)德畜之(德一也。主布气而畜养也。文)抑虚无道德者无为自然法。寂静凝然理也。显宗密宗。权教实教。或号法身般若。或称真如实相。随分立浅深。依宗存粗细者也。问。虚无混沌理者。偏空断见法也。争以沈空浅略之外典。混乱实相深秘之内教乎。答。法体独非有。自心分别为有。法体自非无。我执计度为无。若强谓有者。如肉上雕疵。若强谓无者。似眼中置煳欤。暂约假有万物。假立虚无一名也。其体绝有无。其性离表裹。守护经云。心虚空菩提陀罗无二无别(文)羡学者离内外偏执。除空有病苦焉。若悟虚无德德实体者。当达阿字不生本理者也。 右老子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也)寂兮寥乎。独立而不改(寂者无音者。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四双不改者化有常也。文)又曰和其光(言虽有独见之明当如闇昧。不当以曜乱人也)同其尘(当与众庶同垢尘。不当曰殊别也。文)五行备问云。混沌者元始相也。如鸡子黄白未分混沌。分散则生于天地。清者上升为天。浊者凝下为地(文)河图括地象曰。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文)五行大义一云。大极者大杀而极穷无之致也。遣有以穷无之邃咸多以就少。此之谓也。故曰大极无所复象。明其空寂非言象所诠也(文)宗镜录序云。寂兮寥兮视听无得(文)天台释云。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八相成道以论其修(文) 一。三才事。 右老子经曰。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二(一生阴与阳也)二生三(阴阳生和清阳。三气分为天地人也)三生万物(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物形云(一为万物设形像也。文)又曰。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之本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合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文)又曰。谷神不死(谷养也。人能养神不死也。神谓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者五藏尽伤。则五神去也)是谓玄牝(言(心)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总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云者雄也。主出入于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溽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者雌也。主出入于人口与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绵绵乎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也)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文)又曰。天长地久(说天地长久寿以喻教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求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也)故能长生(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文)又曰。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文)五行大义五云。头同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地有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喜怒哀乐。淮南子及父子。并云胆为云。胇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电。与天相类而心为主。耳目者日月气血风雨也。素问云。夫人法天地故。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而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胇。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腹胃为海。九窍为水。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文)抑摩多象天。体文象地。生字如人。诸章似万物者乎。 右淮南子云。天圆如张盖。天覆以德。地方如棋局(文)徐广云。地形似方舆(文) 宋玉大言赋云。方地为舆。圆天为盖(文)五行备问云。五行云。天倾于东南隅。地缺西北角。东北有沃焦之溪。西南有昆仑之岳。月出于蒙池日出于阳谷(文)天文志曰。天体清明。垂象常动于上。地体安静。厚载不动于下。皆从一来也(文)五行备问云。天所以圆地所以方者。天为阳形地为阴形。阳气养物理性圆。是天形法得。其像圆。阴气害物。理性方故。形性其像方矣也。问曰。天何以圆地何以方。问曰。天何以运动。地何以安静。答曰。天不运动无以通气。地不安静无以载物也(文)礼记曰。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文)论衡云。天有日月星辰为天之父。地有山川陵谷为地之理(文)左思云。上图景宿辨于天文。下察物土定地理者也(文)五行备问云。东方七宿。角·亢充州辰属韩之分野。氏·房·心豫州卯属宋之分野。尾属燕之分野。箕。北方七宿。斗扬州丑属吴之分野。牛女扬州丑属越之分野。虚·危冀州子属齐之分野。室·壁并州亥属卫之之分野。西方七宿。奎·娄徐州戍属鲁之分野。胃·昂·毕梁州酉属赵之分野。觜·参益州申属晋魏之分野。南方七宿。井·鬼雍州未属秦之分野。柳·星·张三阿午属周之分野。翼·轸荆州已属楚之分野(已上略抄)黄帝金柜经云。天动西回。日月东流。天之运行。一日一夜周天。周天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行一度。一岁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二度。一月一周天。与日合宿各受符节。一岁十二月周天。合宿所合之辰。以为月神。月建云气以为神名也。正月日月合宿在亥。其神征明○十二月日月合宿在子。其神之后○天之十二月神动移无穷。地之晨静而待之(文)千字文曰。闰余成岁。注曰。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行一度。十二月周天。余有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为一日。五度为五日也。四分度之一。是为入六日之四分也。一岁十二月。六月小。六月大。有六日通前五日。四分度之一一日为六也。十岁中有十一日四分度之一。不满三年。足得闰焉成一岁之历(文)五行大义二云。一干一支为一日者。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日行一度故。正用一干一支以主一日也。三旬为一月者。月日行十三度四分度之一。三旬而周天也。十二月为一岁者。四时时有三月。生杀之功偏遍十二支也。一岁合三百六十日者。六六三十六六甲之谷也。六甲问两月之日者。以阴阳奇偶备也。阳者为奇。阴者为偶。万物粗类吉凶之理。以此彰矣(文)五行大义五云。孟则在暮。仲则存中。季则在旦(文)帝王世记云。帝尧陶唐氏有草生庭。十五日已前生一叶。十五日已后落一叶。名曰^6□荚以赴旬朔(文)百咏云。^6□开二八时。注云。瑞应图曰。尧时^6□生庭。从朔至十五日。日生一叶。十六日日一叶落也(文)夫历道者天地风观阴阳龟镜。内道外道同玩。皇家民家共用。所以汉土黄帝之代容城就于佛说而选述。和国推古之时王陈禀于僧训西流传。繇兹月氏真旦之八圣。并肩采择。同城一朝之七哲。洛膝评议。号三宝历传四海内。就中在于攘灾决。其宿曜者算术出于瞿昙此之本勘又始自委凉风之说。其后西天金俱吒。东台张行已。撰七曜之吉凶教攘灾之方法。仰窥天度用术无差。伏推地相步有违乎(凡假天地两盘之浅义。达胎金二曼之深理矣) 一。十二运事 右天性强柔者。依所属之曜宿。心识贤愚者。显禄命之纳音。夫二仪动静而互通。五行生起而渐显。谓先阳气水生北(云天门)次阴气火生南(云地门)次木为阴阳用而生东。次金为天地精而生西。次土者亘五行通四方也。其生起次第粗如图。五行大义一云。洪范是上古创制之书故言生数。礼记月今是时候之书。他所贵成就事业故言成数(文)又云。五行递负载休王相生。生成万物运用不休故云五行也(文)就中木火土金水。如次触化土禁准。春夏季秋冬如次蠢假老愁终。加之东南中西北方者。动任通鲜伏之义也(已上字略释略之。凡次五行十二之运转显十二摩多之功德矣) 一。八封事。 周易卦 注历卦。 右百咏注云。伏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文)又曰。神龟负父列于背有数至于九。谓之九畴(文)又曰。洛出龟书曰九畴以授禹(文)又选序云。逮于伏牺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文)五行备问云。伏牺从河钓鱼得其龟。背上卦上寻用为易卦。周文王演易八卦变成。八卦八八六十四。至于所用和阴阳四时。是谓八卦(文)史记云。西伯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也。伏牺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文)左传云。楚子曰。左史猗相能绩三愤五典八索九丘(文)贾达曰。三愤。三皇之书。八索素王之法(文)尚书序云。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愤。言大道也。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文)私颂曰。 离鸱枭萤光 坤老牛腐草 允鱼在泥中 干骏马金玉 坎乘云冲天 艮青龙乘云 震麒麟竹林 巽蚖蛇螫毒 月建盘象男 从头离顺行 巽八进属离 坤一退属离 月将盘象女 从尾坎逆行 艮八进属坎 干一退属坎 上中下连断 身命禄荣襄 八卦相成生 五行生壮满 九数各五方 五九四十五 木生火五位 谓二千三支 火生土戊已 戊己即坤干 土生金五位 金生水五位 水生木五位 剩算二十三 阴干阳支一 干一并坤二 余九置中央 连断为阳阴 阳阴为父母 父母即乾坤 六子长中少 以连为男子 以断为女子 下中上次第 长中少男女 三男震坎艮 三女巽离允 甲壬与乙癸 阴阳本末故 干父坤母分 六干配六子 从少及长也 阳干属男子 阴干属女子 十二支配当 阳支属男子 阴支属女子 从长及少也 离属卯酉 坤属坤乙癸 允属丁己亥 干属干申壬 坎属戊寅申 艮属丙辰戊 震属庚子午 巽属辛丑未 连断上中下 配当禄命身 鬼祸禄自在 不辨身命损 故鬼门示 人禄命身少 劣佛神天鬼 故人门示 天禄命身大 超越人鬼趣 故天门表 地身相常指 禄命共长远 故地门表 东州名胜身 禄命极短少 故东方示 西州名牛货 身命共长远 故西方示 南州寿不定 禄身劫初大 故南方表 北州定千年 禄待运身劣 故北方表 先造游年盘 一上反生气 二中反天医 三下反绝体 四中反游魂 五上反祸害 六中反福德 七下反绝命 八中反游年(又云。身反祸害。今反绝命。禄反生气。禄命天医。命身祸德。禄身游魂。皆反绝体)   五行纳音法 一土表君子 三火孝父母   五火存臣节 七金夫妇义 九木事鬼神   假令壬戌人 戌属于丙故 从壬至于丙   其数是五也 自余皆信之 禄命身三支   连断十二运 总三十六卦 八卦随八节   运转各施用 王相并胎没 死图及废休   八八六十四 用易卦体数 历除四方卦(已上。凡寄九算能生之妙用。辨五智轮转之曼荼焉)   右孝经云。五刑谓墨劓剕宫大僻也。其三千条墨辟之属千刻其类墨也。劓辟之属千截其肌也。剕辟之属五百断其足也。宫辟之属三百割其势也。大辟之属二百死刑也(文) 述义云。辟训罪也(文)五行大义云。五刑之属三千莫不本乎六行。周书曰。因五行相克而作五刑。墨劓剕宫大僻是也。大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水故。剕以去其骨节。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土故。交以断其淫泆。水能灭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至于漠文去其肉刑。代之以鞭笞。其后枭酬流之徒并不越其五数。尚书云。流宥五刑。又五流相去各五百里。鞭笞之数。起自于十积而至百。亦依十干之数(文)广韵曰。算计也。数也。苏贯反(文)世本曰。黄帝时隶首作数(文)东宫切韵曰。曹宪云。算竹为之。长六寸。以计数。薛洵云。赋名。孙佃云。说文云。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弄。言常弄乃不误又作算(文)素女问曰。天地之大数。始于一终九故。一以法。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时。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风。九以法九野(文)夫九宫者。私颂云 九宫依刑成 五方各五行 五行各九数 木落还本水 亥卯未木位 故刑亥子丑 卯六置干角 水流向未木 申子辰水位 故刑寅卯辰 子八置艮角 火猛在自位 寅午戌火位 故刑巳午未 金固不还地 巳酉丑金位 故刑申酉戌 酉二置坤角 土生于火故 中四置巽角 凡五行互具 落流木水者 其数各在目 目在火金者 其数互相博 互具而各别 各别而互具 月建盘象男 始于寅顺行 月将盘象女 始于亥逆行 行年本命盘 各从少之多 木命男女共 以六害为初 行年男女异 男起于三生 女起于二仪 圣纪经中说 人身有丹田 即名三元宫 眉间有绛宫 中心有玉堂 脐下有明堂 三元各三元 总成九元宫 先甲子之岁 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宫 各从多之少 男起甲寅顺 女起壬甲逆 男五十九岁 女十岁之时 各入他元宫 上一与下二 中四与上五 下七与中八 顺逆各互入 木三四火九 土宫二五八 金六七水一 以中宫为体 五行相加入 天地人时行 律星风野等 德仪生杀鬼 害阳难厄等 三生五鬼往 地宫以数分 五行生壮是 玄中禄中说 天门以色分 休死伤祐中 开惊生京门(又云。一休二死三伤门。四佑五中六开门。七惊八生九京门。一六八白九紫吉。二四五黄最为凶。三缘四碧七赤半。目录剩除宫余破。破算为用次吉凶) 凡即五行相克之九位。证五句生起之万德耳。 一。支干事。 右五行大义一云。相配成角。如树木之有枝条华飓共为树体(文)又作干任济为义。问又云。如物之在算上能竖立显然故。亦云算也。世书从易故多干也(文)又云。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桡之所制也(文)谓先十干者。狎轧炳亭贸(茂)纪(起)更新任揆。次十二支者。孳纽演茂震巳仵味伸犹灭核也(已上字释恐繁略之)夫五行东即位。四季渐治世。其敌恐权威献妹于公。其王振威势召妹于宫。爰妊纯杂子。远舍兄家。就中十二运中撰生帝墓。五行三位内取长生位。加之火与水者阴阳之精。寅与申者长生之本也。五行大义一云。孤阳不能独生。单阴不能独成。必须配合炉治。尔乃万物化通(文) 爰以子丑等阳支者。顺及阴申。午未等阴支者。逆及阳寅。是故九八七六五四数在之。然后甲乙等五干准六甲初旬。己庚等五干存夫妇相顺者也。抑十干如五句。十二支如摩多。又大集经二十八字如二十八宿。三十六禽(例牛宿除牛禽)如体文也(羡学处表得之宫莫游者顿遮情之门而已) 轮略图抄卷第八 贞和二年(丙戌)十一月三日于高野山一心院知足园书写讫                     融济(五十四岁)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九 一。形音句义事。 右先现字形者。大日经云。此阿字等自然智加持。阿娑□迦○车○吒○多○波○野○仰○莽。秘密主。观此空中流散假立阿字之所加持成就三昧道。秘密主。如是阿字住于种种庄严布烈图位。一切法本不生故显示自形。或以不可得义现□字形。或诸法远离造作故现迦字形○或一切法离因故现诃字形。秘密主。随入此等一一三时门。秘密主。观是乃至三十二大人相等皆从中出(文) 藏六云。评曰。据金刚顶。此等文字即是法曼陀罗相好圆满之法。第一法身中随出多身。皆以此字为种子也(文)次观字轮者。大日经字轮品云。若菩萨住此字门。一切事业皆成就。南闏三曼多勃驮南阿○娑○□迦○遮○吒○多○野○吃洒(二合)○伊溢坞乌哩狸里狸翳蔼污奥仰攘拏曩莽(文)今此归命句阿娑□并五十字者以阿阿(引)暗恶等韵次第用之。又字轮品云。谓阿字娑字□字此三字显三部义也。阿字是如如来部。娑字是莲花部。□字是金刚部。每三部随五轮而转。随义相应之相。前言漫荼罗今云轮者。即是曼荼罗义(文)义释九(成就悉地品)云轮谓阿字门。此一字中入一切字。一切字入一字。于一切法旋转无碍也。如世人之轮不转则已转则无有穷尽。寻其首尾亦不可了知。故名轮也又如世间之轮若施转时能断一切草木之类随彼根茎枝叶遇此轮者无不摧破。何以故。边刃利故。此阿字轮亦复如是。能破一切无明烦恼。随彼所向无不摧灭也(文)又字轮品云。若行者如是了达则能入一切陀罗尼义。旋转无碍故名为轮也(文)同又云。从阿字旋转于生一切诸字。此字轮即遍一切真言名字之中。回转总持无有边际不可尽原遍一切处即是百千万亿旋荼罗尼也。行者若能如是了知字轮之义者则能以此常作明而照世间。常住之明即是大日如来体同彼毗卢遮那。而转法轮也(文)藏六云。评曰。大日经五字大漫荼罗及金刚顶五字旋陀罗尼并是秘密修证之法门(文)次入义门者。大日经云。诸如来一切智力一切如来自福德力自愿智力一切法界加持力随顺众生如其种类开义真言教法。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迦字门一切诸法离作业故○(文)藏六云。评曰。据大日经此等字义即是遍一切处善巧法门。故知即是入印经中遍一切处入音声惠之法门也(文)次释成句者。义释云。世尊于法自在。或以一字摄并心等种种一法门。或以二字摄观等种种二法门。或以三字摄三空等种种三法门也。或以四字摄念处等种种四法门。或以五字摄根力等种种五法门。或以六字摄六度等种种六法门。或以七字摄七菩提宝等种种七法门。或以八字摄八直道等种种八法门。或以九字摄九次弟等种种九法门。或以十字摄十力等种种十法门。乃至以无量字摄无量法门。诸名句等亦复如是(文)次第记云。以名句文身善能演说诸佛秘密万法差别。义理无尽云无尽(文)珍多波那记云。夫天竺以名句文身成义。假令诸行无常四字成义。诸者名也。诸行无常者句也。以呼四字音声长短巨细屈曲为文。以四呼聚集为义(文) 一。半满字事。 右涅槃经文字品云。善男子。所有种种异论咒术言语文字皆佛说。非外道说。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说字根本。佛言。善男子。说初半字以为根本持诸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实法。凡先之人学是字本然后能知是法非法○(文)藏七云。评曰。据涅槃经有三种字。一是无字。二是半字。三是满字。今约三字各开二字。无字二者。一是都无。如愚顽者都无笔疏。二是如无。如边囊者所作文书。半字二者。一是半体 。如梵文中多达只耶及以诸字之省是也。二是半字。如梵章中韵字体文及以诸字之单。满字二者。一是体满。如梵文中各合成字等字及以盎迦等字。二是音满。如诸章中十二十六韵字。合体文字各成其音。及加重闏多等字以此三二喻彼三二。无字二者。一外外道○二内外道○半字二者。一世间法○二小乘法○满字二者。一权大乘○二实大乘○(文) 一。乘用字事。 右藏七云。约一佛法有四乘门。一最小乘○二权大乘。○三实大乘○四秘密乘○评曰。吉藏惠远惠均等释约权大乘以释梵语。智度论等约实大乘以释名义。南岳大师四十二字门此依花严大品四十二字门明共璎珞仁王四十二位义。天台大师依用此义○一行阿阇梨约秘密乘以释字义(文) 一。字母表颂事(一行阿阇梨耶) 右字母表颂。 不生寂静根灾祸 譬喻损减通类例 染尘没求及自在 执暴流化边远离 如是十六闏多字 是名诸字大庄严 作业等空行合支 迁变影像生战智 慢长怨对执持诤 如如自施法界名 第一不坚缚有我 垂离尘染相言断 本性寂钝谛因尽 但除乞叉重字故 此等三十三字门 一一皆生十二字 阿迦罗等三十四 是为男声智慧子 伊等里等十二字 是为女声三昧字 仰等五字为大空 如是五十字义门 名遍一切处法门 大日如来法身体 垂离尘相空我名 如次第二第三四 第五第六第七章 冠顶上字生重字 第八迦等佉等字 冠离尘染罗字门 第九迦等一一字 冠尘乘是成重字 已上九章初段中 不生十二十九字 第十章阿迦啰等 冠尘尘是成重字 第十一章诸字门 冠尘相是成重字 第十二章三十四 冠尘尘是成重字 第十三章迦等字 冠尘我是成重字 第十四章皆字门 冠尘名是成重字 第十五章不定章 迦等佉等第字门 冠诸尘支仰字门 遮等^6□等齿尸门 冠诸法智娘字门 吒等吒等舌声门 冠诸诤□纳字门 多等他等唯声门 冠一切名曩字门 跛等颇等唇声门 冠一切我陆字门 野等罗等遍口声 皆冠支分仰字门 第十六章迦等字 皆是类例摩多字 此章加点唯行尽 是故字数六十八 第十七章难觉章 谛谛施施冠第四 支业如尘成第五 言言言言冠齿四 但生一字有智上 钝钝施施五字 此如次第冠舌五 谛谛言言戴唯四 尘如谛名混第五 谛谛施施戴唇四 尘业钝我四第五 离尘离作钝言业 离垢业钝言染业 如是二七十四字 合五合六作二字 性相真如如作言 上字二合下三合 慢慢谛言添复四 但合沙贺除重监 此等三十三字门 一一皆生十二字 第十七章东字门 依理难觉更作颂 第十八章四字门 第一如如成第一 支分作业成第二 施谛言说成廿三 支分钝影离去垢 上二字门二重字 中字三重下四字 后段九重诸字中 不生十二十九字 此外无尽无尽字 犹摄第十八章字 有四字外孤合字 二九十八悉昙章 五相五轮观行字 一二三四五重等 并加庄严十二点 百千万亿阿僧祇 出生无量门 一一变作金刚等 是名心莲广金刚 阿等伊等十六字 并及字母三十四 但合五十字义门。是名四连敛金刚 一闻妙法真言义 即灭先世一切恶 何况书写转诸章 即得毗卢遮那身 利益无量众生界 真言不思议 观诵无明除 一字含千理 即身证法如 一见法 证于金刚身 入于莲花门 往生密严土(已上) 悉昙要略颂 成就吉祥章 南天智觉流 大唐智广纪 梵王所制字 原始垂轨则 摩多及体文 总四十七言 寓物合而成 随事而转用 一本寂 二根灾 三譬损 四求自 五暴化 六边远 韵六短长分 十有二摩多 义翻为点画 是则韵响也 作等行合支 迁影生战智 慢长怨执诤 如住施界名 第不缚有我 乘尘相言性 钝谛因相书 三十有五字 名体文字母 是则音声义 初五句如次 牙齿舌喉唇 宫商角徵羽 后十遍四字 谓 释尊十四音 除滥加四字 谓 神例良沇也 诸字门之下 皆言不可得 为明中道义 摩多与体文 相对各字生 即是第一章 始自 终至 各是初章字 如次第二三 四五六七章 次以半体 冠前七章字 如次八九十 乃至十四章 初章名单章 二四五六七 名余单章也 次四五六七 十一已下四 是名重章也 又单重互具 第十五异章 各冠当句字 又以初句 冠遍口声字 呼盎安唵音 第十六章字 皆是染省 或加通摩多 初二后八声 或呼别摩多 初二后二声 或唯加行画 字数六十八 第十七章字 超毗各互恭 牙齿五字中 各冠谛 各冠施 敷作如尘 齿声五字中 四 各冠言一字 字冠生字 舌声五字中 各冠钝 冠施字 平冠钝字 唯声五字中 各冠谛 各戴言 戴尘如谛 唇声五字中 各戴谛 各戴施 戴尘作钝 遍口八字中 戴离尽言 字居中间 上冠尘尽言 下是乘一字 敷如一子 字戴如作 各戴慢 合除 字戴言一 但 盎罗声具足 重当章阿音 阿勒乞叉摩 故异第十三 又字体别也 第十八孤合 先出四字门 一第如 二慢作 三施谛 言言三合 四慢钝 影尘合 上二各二合 中三下四合 皆带阿音声 次十五或说 四半释前来 十半释当章 一自重大呼 当体当句重 二异重连声 自音成他声 三三五摩多 用伊宇点音 四字源不次 阿索迦章类 五不必依重 盎伽章字音 六两字联声 莽迦字等音 七字一名分 字沙孚等 八两重摩多 吽唵唱缚等 九严事仰月 等重大空 十所成异名 阿索迦用音 次有声无形 阿索迦阿音 次犹半体文 怛达只耶半 次字阙怛达 所阙迦怛达 次印文异形 室梨如篆籀 次省形草书 迦罗里草隶 两番怙释内 前来番怙释 罗等自重字 大呼属孤合 次后番怙释 罗字于生字 不可遍诸章 或重出自重 或无音非字 属前十四章 字纪与表颂 字存除不同 异章遍口中 耶罗□和字 二三四五章 纪存表颂除 属盎迦章中 九十一二章 准莽迦字类 属盎合章中 山记如表颂 自余如字纪 凡四十七字 遍一切处法 大日法身体 二九十八章 五轮五相字 十百千万亿 阿僧祇无量 旋陀罗尼门 念诵书写力 除灭一切恶 即得遮那身 利益众生界 梵文真言理 其深不思议 一字合诸字 一音摄众音 观念证法身 书写游密严 一。四十二字门事。 右先花严经入法界品云。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得并解脱名善知众艺。我恒唱持此文字母。唱品云时入般若婆罗蜜门○(文)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云。善男子。我称如是入诸解脱根本字时。此世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无量无数波罗蜜门(文)次摩诃般若经四念处品云。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语等诸字入门。阿字门○荼字门○过荼无字可说。何以故。更无字故。诸字无碍无名亦灭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见不可书。须菩提。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须菩提。是名陀罗尼门(文)大智度论四十八云。释曰。字等语等者。是陀罗尼于诸字平等无有爱憎。又此诸字因缘未会时亦无终归亦无现在亦无所有。但住吾我心中。忆想分别觉观心说是散乱心语。不见实事如风动水则无所见等者。与毕竟空涅槃同等。并以此陀罗尼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是名字等语等。问曰。若略说则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陀罗尼门。今何以说是字陀罗尼名为诸陀罗尼门。答曰。先说天者则知余者皆说此是。诸陀罗尼初门说初。余云说复次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等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语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若闻荼字即知一切法如不可得。彼荼秦言必。荼外更无字。若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流○先意业分别故有口业。口业因缘故身业作字。字是色法。或眼见或耳闻。众生强作名字无因缘。以是故不可见不可书。诸法常空如虚空相。何况字说已便灭是文字陀罗尼是诸陀罗尼门(文)止观五云。大原云。若开无生门则解一切义。初阿字摄四十一字。四十一字摄阿字中。问亦然。横竖备摄(文)弘决五云。诸字入阿字门。阿字门具一切法。乃至荼字尽诸法边究竟穷底(文)玄义五云。若闻阿字门则解一切义。所谓诸法初不生故。此岂非圆教初住初得无生法忍(文)又止观五云。阿字门所谓诸初不生。此从无生门通止观(文)藏六云。字轮品云。复出月轮内右旋布烈四十二梵字。悉皆金色放大光明照彻十方分明显现。一一光中见无量刹海。一一刹海有无量诸佛。一一说佛有无量圣众。前后围绕。坐菩提场成等正觉。智入三际身遍十方。转大法轮度脱群品悉令现证无住涅槃。后应悟入般若波罗蜜四十二字门。了一切法皆无所得。能观法界悉皆平等无异无别。修瑜伽者。若能与是旋陀罗尼观行相应。即能现证毗卢遮那如来智身。于诸法中得无障碍。评曰。○昔日照三藏将来花严三昧四十重花坛佛像观行圆坛及以天台大师法花三昧四十二位花台成佛圆融观行特与此文甚以契合(文) 四十二位略颂曰。 十住发心持地住 修行生贵方便具 正心不退童真住 王子灌顶习种姓 十行观音饶益行 无嗔无尽离痴行 善观无著尊重行 善法真实性种姓 十向救护不壤向 等诸佛遍至无尽 平等等观如相向 无著法界道种姓 十地观音离垢地 发光焰惠极难胜 现前远行不动地 善惠法云圣种姓 等觉一转入妙觉 一。行法事。 假令金界。 右付金刚界次第配因行证入时乎。胎藏次第等宜唯据之。抑本尊入我身。我身入本尊者。摩多随体文体文随摩多义也。羡行者常类字轮观久住月轮观而已。 一。六种供具事。 右行者请本尊而展供养之作法者。世人属贵容而用飨应之仪式也。又桧尾口决云。檀水戒涂忍辱花。进焚祥饮般若灯。精进遍六置中间(文)安然和尚云。净心为涂香万行为妙花功德为焚香果德为饮食。智慧为灯明。供养自心中心王大日尊。心数曼荼罗。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以心供养心。色心不二故。我今奉献诸供具。一一诸尘皆实相。实相周遍法界海。法界即是诸妙供。供养自他四法身。三世常恒普供养。不更而更食摄受(文)大般若经云。大菩提心护正法。如教修行心寂静。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则名真供养佛(文)凡一心一香无非中道之义也。 一。念诵事。 右先四种念诵者。一三摩地者。观月轮于心莲上。其上字相字义巡逆观之。观与论相应不差违。二莲花者。动口发音。但不令闻本地。三金刚者。合唇口动舌端。四音声者音不高不下论不速不迟。长短分明自他俱闻也。中莲花金刚二念诵好耳(已上高雄口决心)次五种念诵者。一二三者如前。四生者。心莲上安商佉^6□商佉于妙音声犹如振铃。五光者。言出声不出声。常观念自口出光持诵而已。 一。增加句事。 归命句。 右先归命句者。初二十一遍加之。其后除之。次增加句者。初百八遍加之。其后除之一。念珠事。 右先数珠着大日经所说百字(藏三云.迦等五四剩百字文)并遍口人字也。次母珠者佛果即也。次弟子者十摩多也。次露珠者暗恶也。次七遍珠者纥里等四文也。次结珠者也。次绪者也。凡念珠记数者向上向下旋陀罗尼之义顺转逆转之妙法轮之相也。是则断百八烦恼之音体显百八三昧之妙惠而已。 一袈裟事。 右三衣者。三部之法衣忍辱之上服也。四方缘表四阿四角合表四文前后表柔怒(胎金)大小表智长也。凡对彼五部智门之数珠明此三密禅定之福田也(总十八种道具表十八章功德而已) 一。三洛叉事。 右义释十四(世出世间持诵品)云。三洛叉者是数。数是世间也。出世洛叉是见○三相谓字真言相身印相尊身相不违不立不增不益不损不减当作一相平等观而达。一法成一切音。当依此法则而异此而作也。此即是三洛叉义也。洛叉梵音。是相义。亦是见义也(文)又同云。三相平等住于实相。是三洛叉义也。身实相是一洛叉。除一切身垢。语实相是二洛叉。除一切语垢。意实相是第三洛叉。除一切心垢。三垢除已三功德生(文)疏四云。明洛叉者兴康释之所言洛叉者。此释为见。谓心住一缘明了现前也。若就世语明。是十方遍了○洛叉者此是隐语。梵音别。即是一见义也。令心住一境一缘不乱。字字相应句句亦相应○行者住真勇健菩提心一缘不动无有取舍故名注于一见。若不如是者。虽经百年诵满千万洛叉犹不得成就。何说一叉耶(文) 一。三僧祇事。 右新译花严经音义云。劫梵言具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文)翻译名义集云。□陀劫簸陀劫。大论秦言分别时节。□陀秦言善(文)义释二云。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者。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即是三劫瑜只行。梵云劫跛有二义。一者时分。二者妄执。若依常途解释。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觉。若秘密释。超一切瑜只行即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执名一阿僧祇劫。超一劫瑜只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细妄执名二阿僧祇劫。真言门行者复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极细妄执得至佛惠初心。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执即一生成佛。何论时分耶(文)义释二云。大乘行者了达诸蕴性空故。于一切法中都无所取亦无所舍。双离违顺八心我蕴两倒二种业烦恼纲。是名超超二劫瑜只行。瑜伽译为相应。若以女声呼之则曰瑜只。所谓相应者是观行应理之人也(文) 一。加持感应事。 右演密抄云。言加持者。加谓加被。持谓任持(文)即身义云。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显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文)又演密抄云。上言薄伽梵是毗卢遮那本地法身。今言如来是佛加持身即是应身(文)义释云。然以自在神力所不缘故即从心王毗卢遮那现加持尊特之身○即以此身为佛加持住处。如来心王如诸佛住而住其中。即从遍一切处加持力生。即与无相法身无二无别○十住诸菩萨由因承佛神力得见加持身(文)玄义二云。水不上升月不可降。一月一时普现众水。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见如此事故名感应妙(文)同六云。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而随河短长任器规矩无前无后一时普现。此是不思仪妙应也。又如明镜表裹清彻一像千像无所简择不须功力任运像像以是名妙应(文) 一。十缘生句事。 义释。幻(一)阳焰(二)梦(三)影(四)乾闼婆城(五)响(六)水月(七)浮泡(八)虚空花(九)旋火轮(十) 菩提心义。幻(一)阳焰(二)梦(三)影(四)镜像(五)空城(六)声响(七)水月(八)花(九)旋火轮(十) 右义释二云。经云。秘密主。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深修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乃至如实遍知一切心相者○以没心实际中欲离有为无为界故观此十缘生句○且如行者于瑜伽中以自心为感佛心为应故。感应因缘即时毗卢遮那现所喜见身说所宜闻法。然我心亦毕竟净佛心亦毕竟净。若望我心为自即佛心为他。今此境界为从自生耶他生耶共生无因生耶。以中论种种门观之。生空得而形声宛然。即是法界。论幻即论法界。即幻论遍一切处。即遍一切处论幻。故名不思议幻。经云。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干因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花·旋火轮(文)同又云。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则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尽众生界其中一切心相皆能了了觉知。以皆从缘起即空即假即中。故曰如实遍知一切心相(文)菩提心义三云。总而释之持诵成就能生一切如幻(一)真言想唯假名如阳焰(二)真言行如梦(三)真言能发悉地如影(四)真言悉地如镜像(五)成就悉地如实城(六)真言声如响(七)心净诸佛生中现如水月(八)悉地变化如花(九)一阿字门旋转无碍如旋火轮(十文) 轮略图抄卷第九 贞和二年(丙戌)十月二十七辰刻于高野山一心院之内知足园草庵解冰水染笔了手自校答了。 隐伦沙门融济(五十四岁) 悉昙轮略图抄卷第十 一。三身事。 右教时义一云。今真言宗亦立三身。如守护经说。唵字有三义。阿是法身。乌是报身。摩是化身。此阿乌摩三字合为唵字(文)真言二字义云。问。此月轮唵字何物。由观念此得成正觉邪。答。此字三身一体理智不二之义。月轮即理之圆满智之清净(文) 一。四种法身事。 裹书曰 金光明经 法身。应身。化身 合金光明经 化身。应身。法身 六波罗蜜 法身。报身。化身 金刚般若论 法身。受用。变化 证契大乘经 满资用。报身。身性身 大乘同性经 应身。报身。真身 大般若经(二百三十九卷)法身。色身。智慧身 法花·十地两论应身。报身。法身 心地观经(并)唯识论·佛地论 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右如菩提心义明者。瑜只经·分别圣位经·摄真实经·略出经。如次所说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也。其四身各具四种法身。其四身各现三十七尊。是故分别望位经云。梵本入楞伽偈颂品云。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以法界身。总成三十七(文)凡四身各具四身者。有四四十六重法身。五智各具五智。有五五二十五种智。然则四身无边尊容。数过刹尘数。五智无际智镜。色越帝网珠。故人笔云。各具五智无际智。楚国竹不数。圆镜力故实觉智。始皇镜犹暗(云云)羡就两部悟远离因果之法。就四身证法然具足之理。抑体文摩多生字合成。约四种法身显万德庄严。诚六大皆法身。何字体非法身。四曼悉佛体。何字形非尊形乎。只是约人之日。以尊形相好云法身。约法之时。以字体合成名法身者也。 一。五大事。 右二教论云。五智者即五大所成智也金刚顶经开题云。此五智佛名一切如来。聚一切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诸法之本体。诸法之根源。藏二云五轮者。大日义释云。劫初成时。依空成风。依风成火。依火成水。火水成地。有情亦然。依地成水。依水成火。依火成风。依风成空(抄文)即身成佛义云。诸法本不生。自性离言说。清净无垢染。因业等虚空。问。此文何相配六大。其意如何。答。说法者识大。本不生者地自性离言说水。清净无垢染火。因业者风。等虚空者空(文)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此文准上文可会释之。又即身成佛义云。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连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文)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文)安然和尚云。若觉众生身中六大即是法界体性。即以凡夫六大真成诸佛六大。是名即身成佛(文) 一。四曼事。 右大日经百字持诵品云。阿假立加持三昧○此字能生种种色。谓赤白黑乃至杂间有无量种种形。谓三角方圆半月之类。及本尊等无量不同。若识此中真实之义。无不举体入于阿字之门。同于毗卢遮那也○一一字有三十二三昧门。此三十二门互相入故能成三十二相也。谓上迦等二十字。也罗等八字。及此四字。并为三十二也。一一字中三昧皆具三十二相也。次哦若拏那闏字故。一切法中自在而转。此等正等觉成随形好。此五字遍于定惠中。亦能成三昧。亦能成智慧。能遍成如来八十随好也(文) 一。真言事。 右义释一云。真言梵曰曼荼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龙树释论谓之密号。旧译云咒。非正翻也(文)大日经云。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阿字门一切诸法离作业故(文)声字实相义云。十种文字真妄云何。答。约竖浅深释则九界妄也。佛界文字真实故。经云。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此之五种言梵云曼荼罗。此一言中具五种差别。故龙树名秘密语。此秘密语则名真言也。译者取五中一种翻耳。其真言云何呼诸法名。虽云真言无量差别。极彼根源。莫不大日尊海印三昧王真言。彼真王云何。金刚顶及大日经所说字轮字母等是也。彼字母者。梵书阿字等乃至呵字等是也。此阿字等则法身如来之一一名字密号也。乃至天龙鬼等亦具此名。名之根本法身为根源。从彼流出稍转为世流布言而已。若知实义则名真言。不知根源则名迷语。损益不同(文)又真言二字义为简显密权实云真言王。为表含总持云陀罗尼。谓真言汉语者能证智。陀罗尼梵语者所证理。又真真如理。言实相智。又真与言不二。理与智平等。以实相智显真如理故云真言。品是梵语汉语异名。能证所证差别也。凡此等义皆随他意语说。若依随自意语者。显密梵汉声字五种十界言说皆是真言。共以陀罗尼也。问。若然者。随方诸趣言字皆可名真言。何可限梵字梵语乎。答。然也。义释云。至论真言法教。应遍一切诸方诸趣名言。俱以如来出世之迹始于天竺。传法者且约梵文作逼明义(文)又云。一切世界六种言音皆是真言。然以佛迹始于五大。以阿字等而为真言(文)教时义云。若尔真言宗人直是可学风音鸟声。何故劳学天竺梵字梵音。答。论实义。一切诸趣万物音声皆可开示真言音。但以佛迹于天竺。且约此义故学梵音。此等天竺梵字梵音。彼国少儿亦皆学习。然以不知其真实义不知真言。故知。一切诸趣方物音声。若不知实义皆非真言。若知实义皆为真言(文)问。若以声字偏名真言者。或见佛光明利益之国。或臭香以为佛事之土。或天衣触身得道之国。或寂灭无言观心之土。如此等国土何有真言乎。答。义释云。真言有三。一字。二声。三义。若有其一则真是真言(文)字母表颂曰。真言不思议。观诵无明除。一字含千理即身证法如(文)夫就声字总表图。若如顺变者。诸字次第出自阿字。若如逆变者。字次第归于阿字。其前后中间诸字众音各含诸字义。互纳诸字音。此云一字多含。亦号一音摄多也。又释论二云。言说有五种。何为五。一者相言说。二者梦言说。三者妄执言说。四者无始言说。五者如义言说。楞伽总经中作如此说○前四言说虚妄说故不能谈真。后一言说如实说故得谈真理。马鸣菩萨据前四故作如是说离言说相(文)问。又云。诸言说极于真如。更莫超过。既绝言说。岂得有相。无言故得。因言遣言而已。于是能遣如。如如说。所遣四种虚妄言说。大本维摩诘契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赞维摩言。善哉善哉居士。如言说如如。耳听如。善哉善哉。斯乃真实不二法门。斯乃真实不二法体故(文)教时义一云。摩诃衍说。四种说不能及故说为言语道断。一世间言说。二执着言说。三妄言说。四相言说。真如言说能诠真理。此中四种言说出楞伽经。真如言说即今真言(文)成身记云。问。只应观自心以为种子。何更用字。答。此有二意。一者字是佛智。以此加持行者心也。二者字是能诠。以能诠字观所诠理也(文)(文)即身成佛义云。因位名识。果位名智。智即觉故。梵音没驮冒地一字之转。没驮名觉冒他曰智。故诸经中所谓三藐三冒地者。古翻遍知。新译等觉。觉智义相涉故。此经号识为觉者。从强得名。因果别本末异而已(文)苏悉地经疏一云。问。所言理事理俱密者。其趣如何。答。世俗胜义圆融不二。是为理密。若三世如来身语意密。是为事密(文)夫心法者所诠妙种。字者能诠智惠。以其智惠显此心理。其理而智。只无二无别者也。然则约理则云心。约事云字。约法则云种子。约人则云尊形。凡种字者心之形。三形者心之用。又三形者智惠之妙用。尊形者智惠之体相。诚离心理而无种子。离三形而无尊形。只事理俱密之法。人法同体之教也。次教时义四云。问。凡真言教名秘密教意何。答。义释四说。一诸佛所秘故。云茍无顿悟之机不入其手。二众生所秘。诸趣言音皆是真言。众生自秘。非佛隐密。三言说隐密。诸佛密语别有深义。若如文取有则失佛意。四法体秘密。此诸法自证三菩提。非有心境。若非加持。十地菩萨尚不见闻。况生死中人。故名秘密也○今真言教。词浅旨深。是名诸佛密语。如说大乐经云。设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堕恶趣。是断三毒名害有情。非害实命。又不动尊踏杀天王。是杀烦恼。非害实命。又观世音瑜伽中云。男女二根和合能作佛事。是以定惠和合生诸佛子。非实男女二根和合。是名言词隐密诸佛密语(文) 一。两部事。 裹书云。 法界定印(金。外缚□大胎。二手相重□大) 弥陀定印 如金定印。风合甲 右般若心经秘键云。夫佛法非遥。心中则近。真如无外。弃身何求(文)菩提心论义一云。一切众生胸间肉团。其形八分。男仰女伏。其色丹赤是。五藏中心藏边。真言行者观此八分为八叶莲。上开九佛。名心处心。第六意识分别善恶。离染求净。名虑知心(文)义释九云。何故须观八叶之华不多不少耶。此有二义。一者一切凡夫心处虽未能自了。其心然亦自然而有八辨如合莲花。今但观照此心。合其开敷即是三昧实观而亦便也。然其理者。若观此八叶之花。即得与理相应。此八叶者即是四方四隅也。四方即是如来。四智初阿字门。即是菩提三心。次字即是无上菩提。次字是行菩提之行。次字即是大涅槃。其余四隅之叶即是四谛法也(文)胜林院口决二十三云。问。何故胎意观肉心为莲。金意观肉心为月乎。答。案两界大意。胎是因中所有理具法门也。金是果位究竟佛智也。故凡夫心藏肉团八分筋脉如合莲。为胎藏之理具八叶心莲台果位之心藏清净团圆显现边。为金界之果位智清净月轮也。故菩提心论因果相对释曰。凡夫心如合莲。佛心如满月(文)讲演云。实心有二名故。且据妙法。且标莲花。一谓干□驮。二谓质多。八辨心莲是名干栗驮。净妙月轮是名质多。心莲显时即于自身现胎藏界。心月现时即于自身现金刚界。如是心遍一切处。普作依止广作佛事(文)成身记云。山王院云。或执心有其形。即月轮是。若不言有形相。同显教法身言谈心灭之说。所以可云心定有形。若不尔者。密教月轮之说无用(文)夫开己心腑藏显本尊身土。心上八分肉团者。果中万德实相也。八辨筋脉篇称莲花。九重团圆方象月轮。男仰向上。理趣求菩提。女伏向下。法尔化众生。纯净圆明体名素白之光。花蕊染娄用号丹赤之色。是则五藏中之心藏。九识中之意识也。或约因说形如合莲花。或约果演姿似满月轮。然则智界九重月轮者。第六虑知之质多心。理界八叶莲台者。第九处中之干栗驮识。由知发此质多之凡心求彼栗驮之圣智。只是对迷悟机分一体法。课修性异论二个德。诚胎金两部不可得之曼荼。本迹二门不思议之妙法也。抑金界密严约心在天。胎界花严约身在地。俱舍云。在身名乐。在心名喜(文)爰以兜史多此翻喜足。安养亦名极乐。然则密严与兜率名虽异。花藏与极乐体是同。是故秘藏记云。花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文)凡摩多者胎藏。以字为台上字体体文者金刚。以字为轮中字母。或胎藏金刚互具。或理界智界各备。依之因果相对日者。胎藏者春。金刚者秋。定惠相对时者。胎藏者西。金刚者东。凡定惠一如者金而胎。因果不二者。理而智也。 一。曼荼罗事。 裹书 金界 成身会(自净三业至极喜三昧耶) 降三世会(降三世大乐不空) 理趣会(召罪成菩提) 微细会(五相成身振铃) 羯磨会   三摩会 大供养会 四印会(金刚萨埵大印羯磨大印) 一印会 胎界 如来身院(自) 示三昧耶 观音院 观自在 文殊院 曼殊室 除盖障 大受教 地藏院 地藏经 虚空院 虚空无垢 金刚手院 执金刚 释迦院 无能胜 遍知院 五大院 苏悉地院 四大护院 青龙轨 至除盖障平等用语 地藏 诸奉教 不思议惠 坚固意 安住惠 金刚拳 诸菩提 右先金刚界略颂云。 归命金刚界九会 摩诃毗卢遮那佛 阿□宝生无量寿 不空成就五如来 金刚宝法羯磨等 四波罗蜜菩萨众 萨王爱喜东金时 宝光幢笑南摩尼 法利因语西莲花 业护牙拳北羯摩 嬉鬘歌舞内四供 香花灯涂外四供 钩索铃锁四摄智 五佛四波十六人 八供四摄三十七 贤劫十六大菩萨 慈氏不空灭恶趣 除忧暗尊东方四 香像精进虚空藏 智幢南方四菩萨 无量贤护网明尊 月光菩萨西方四 文殊智积金刚尊 普贤北方四菩萨 般若理趣十七尊 金刚萨埵欲金刚 髻离吉罗爱金刚 慢金刚尊五秘密 意生金刚计哩罗 爱博金刚拨金刚 理趣欲触爱慢众 色声香味外四供 春云秋冬外四门 四大明王降三世 军荼威德不动尊 外金刚部二十天 那罗俱摩金刚摧 梵天帝释东方五 日天月天饮食天 岁星荧惑南方五 罗刹风天衣服天 火天多闻西方五 猪头焰魔调伏天 象头水天北方五 地水火风四大神 金刚界中九重会 成身羯磨三昧耶 供养四印一印会 理趣降三微细会 成身千六十一尊 三十七尊贤劫□ 外部二十大神四 羯磨三昧大供养 微细会等七十三 三十七尊贤十六 外金刚部二十天 降三世会七十七 七十三加四明王 但除金萨用降三 理趣会中十七尊 四印五尊一印一 金刚界会曼荼罗 如来菩萨明王天 千四百七十八体 羯磨形三百四体 三昧形百七十二 佛千三十二体内 羯磨形千二十二 大日六四佛十六 三昧耶形一千体 大日二体四佛八 菩萨二百九十七 羯磨形百九十七 三昧耶形一百体 忿怒尊五四大神 外金刚部百二十 羯磨形天八十体 三昧耶形四十体 镇坛三昧形二十 金界曼荼向东方 先成身会处最中 次东三摩四一印 次南四大北降三 次艮羯摩选微细 次坤四印干理趣   次胎藏界略颂曰 归命胎藏十三院 如来身会五四尊 八叶中台大日尊 宝幢开敷无量寿 天鼓雷音四佛智 普贤文殊观世音 弥勒菩萨四行等 遍知院五二比丘 稽首一切如来智 伽耶优楼二迦叶 大勇猛尊大安乐 佛胎佛母七俱胝 遍知院中诸圣众 观音院三十七尊 归命莲花部发生 得大势主毗俱胝 圣观自在多罗等 大明白身马头尊 随求菩萨率都婆 耶轮多罗如意轮 吉祥大明大吉神 寂留明尊披供养 白身观音丰财尊 不空罥索水吉祥 大吉祥变自处尊 莲花部中诸萨埵 金刚千院三十七 南无发生金刚部 金刚钩如手持尊 金刚萨埵金刚锋 金刚拳忿如月黡 虚空无垢金刚牢 忿恕金刚广趣越 金刚锁尊金刚持 住无轮持金刚饶 择说金刚金刚牙 离戏论持妙金刚 金刚部中诸萨埵 五大院中五大尊 南无般若波罗蜜 降三世尊不动使 大威德尊胜三世 金刚忿怒诸眷属 释迦院三十七尊 南无释迦牟尼佛 大虚空藏观世音 无能胜光无能妃 南无白伞盖佛顶 胜顶最胜高佛顶 摧碎佛顶如来舌 如来语门如来笑 如来牙轮辐支佛 宝轮支佛□稀罗 阿难迦叶优波离 智稀罗供养云海 南无一切如来宝 如来毫相大转轮 光聚佛顶无边声 如来悲愍如来慈 如来砾底栴檀香 多摩罗香辟支佛 大目揵连须菩提 迦叶舍利弗塔等 文殊院二十五尊 南无文殊师利等 观音普贤对面护 乌波髻失尼拳教 文殊师利二使者 钩召使者四眷属 光网宝冠无垢光 月光五髻文殊等 阿尔波罗瞻母虚 悉野尾惹野眷属 除盖障院中九尊 南无悲愍破恶趣 无畏贤护不思议 救护惠悲发生尊 折诸热恼月光尊 地藏院中九菩萨 南无除盖障菩萨 坚固深心持地尊 宝手地藏宝光等 宝印不空除忧暗 虚空藏院三十尊 南无虚空藏菩萨 檀戒忍辱精进禅 般若方便愿力智 金刚藏王曼荼罗 苏悉地迦罗金针 苏婆呼童无垢逝 发意转轮生念处 忿怒钩尊不空钩 千手千眼观世音 婆薮仙人功德天 苏悉地院中八尊 金刚明王金刚将 军荼利不空金刚 不空供养孔雀王 一发罗刹十一面 四大护院四门天 南无四方四大护 外金刚部二百五 东门左右守门天 南门阿修罗王众 北门俱毗罗天女 西门对面难破天 南北面门加二龙 所谓谁陀跋难陀 四门配当佛金莲 东西佛南金北莲 东门北方十五体 东门南方二十一 西门南方二十八 西门北方二十体 南门东方二十五 南门西方三十体 北门西方二十八 北门东方十七体 胎藏界会十三院 如来身院遍知院 莲花金刚五大院 四大释迦文殊院 除盖地藏虚空藏 苏悉地外金刚天 大悲胎藏曼荼罗 如来菩萨明王天 四百一十四尊内 佛六大日四佛释 菩萨百五十三体 辟支佛四忿十二 声闻十使者十九 瞳母虚众等五体 外金刚天二百五 胎藏曼荼向四方 先如来身处中央 次南金刚除盖障 次北观音地藏院 次东遍知释迦文 次西五大虚空苏 次四方四大护院 (凡器界观山海者八藏九识之浅名。道场观月莲者五藏八分之深号也。身者不二之义。生佛一如之理。委如左右记事之) 一。三部事。 右声字实相义云。夫如来说法必籍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本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荼逻(文)经云。归命毗卢遮那佛。身口意叶遍虚空。演说如来三密门。金刚一乘甚深教。义释一云。身语意三平等句法门者。如来种种三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犹如大海遍一切处同一碱味。故云。平等也。句者梵云钵昙。正翻为足。声论是进行义。住处义。如人进前举足下足。其迹所住处谓之钵昙。言辞句逗义亦复如是。故同一名耳。今就此宗。谓修如是道迹次第进修得住三平等处。故名为句。即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门。谓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逮见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名为平等句。一切众生皆入其中。而实无能入者所入处。故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文)抑遮那妙体遍十方。何众生离五智轮圆之体。金刚界教常演三世。何言音非三密甚深之教。依之本尊与行者三业平等云三平等。行者与众生三门圆融云三密观。就中口舌唇三内者身口意业也。依显者空假中三谛。依密者佛金莲三部。将又音独不发施响而生。响独不发伴音而现。音音各有三内之响。韵韵各有三内之音。羡音响不二义寄胎金而思之。声韵一如理约因果而知之。 一。本不生际事。 右义释云。复从众缘生故。即空即假即中。远离一切戏论至于本不生际。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以心入阿字门故。齐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门也(文)真言二字成云。问。凡此陀罗尼者。正指何物名陀罗尼耶。答。指自心性云陀罗尼。问。或经文自心性不可得。何名陀罗尼。答。或经中陀罗尼不可得故。此心即云陀罗尼耳。问。心性空寂不可得可尔。陀罗尼者翻云总持。总持者即持物之义。何以名空耶。答。为显此心即具万法性名陀罗尼。然则心之异名耳。问。心性空寂无可得之。更有何物而有物耶。答。譬如虚空性不可得而能含万有。此心亦然。虽自性空寂。一切诸法心为根本。如大地住持一切。故此心陀罗尼。问。何以得知陀罗尼即是心耶。答。毗卢遮那经守护经云。心虚空菩提陀罗尼。无二无别(文)问。心虚空菩提陀罗尼无二无别者。或经说得百千万亿陀罗尼。或经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何。答。陀罗尼者含藏总持之梵语。即所证之理。阿耨菩提者无上正觉之梵名。即能证之智也。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心(文)夫如实知心者。即是觉阿字本不生际也。彼虚空者。如幻而非有。如幻而非无。既绝有无之境。岂有得不之义乎。虽然暂约迷悟之差。假立得不之称。凡捧空拳而诳小儿者。因中之教网。开手掌而示虚果者。果上之真鸟而已。 贞和二年十月之比誂本明房书写毕手自一校毕。                    阿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