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81
永平初祖学道用心集
可发菩提心事
右菩提心多名一心也。龙树祖师曰。唯观世间生灭无常心亦名菩提心。然乃暂依此心可为菩提心者欤。诚夫观无常时。吾我之心不生。名利念不起。恐怖时光之太速。所以行道救头燃。顾眄身命不牢。所以精进惯翘足。纵闻紧那迦陵赞叹之音声。夕风拂耳也。纵见王嫱西施美妙之容颜。朝露遮眼也。已离声色之系缚。自合道心理致欤。往古来今。或闻寡闻士。或见少见人。多堕名利坑。永失佛道之命。可哀可惜。不可不知。纵有读权实之妙典。纵有传显密之教籍。未抛名利未称发心。有云。菩提心者。无上正等觉心也。不可拘名闻利养。有云。一念三千之观解也。有云。一念不生法门也。有云。入佛界心也。如是之辈。未知菩提心。猥谤菩提心。于佛道中。远之远矣。试顾吾我名利之当心。融一念三千之性相否。证一念不生之法门否。唯有贪名爱利之妄念。更无菩提道心可取乎。古来得道得法之圣人。虽有同尘之方便。未有名利之邪念。法执尚无。况世执乎。所谓菩提心者。前来所云观无常心。便是其一也。全非狂者所指也。彼不生念三千相。发心以后之妙行也。不可猥欤。唯暂忘吾我而潜修。乃菩提心之亲也。所以六十二见以我为本也。若起我见之时。静坐观察。今我身体内外所有。以何为本乎。身体发肤禀于父母。赤白二滴始终是空。所以非我。心意识智系于寿命。出入一息毕竟如何。所以非我。彼此无可执乎。迷者执之。悟者离之。而计无我之我。执不生之生。不行佛道之可行。不断世情之可断。厌实法求妄法.岂不错乎。
见闻正法必可修习事
右忠臣献一言。数有回天之力。佛祖旋一语。莫不回心之人。自非明主。无容忠言。自非拔群。无容佛语。如不回心者。顺流生死之未断。如不容忠言。治国德政之未行矣。
佛道必依行可证入事
右俗曰。学乃禄在其中。佛言。行乃证在其中。未尝得闻不学而得禄者不行而得证者。纵行有信法顿渐之异。必待行兮超证焉。纵学有浅深利钝之科。必积学兮预禄矣。是乃非独王者之优与不优。可由天运之应与不应欤。若非学而受禄者。谁传先王理乱之道。若非行而得证者。谁了如来迷悟之法。可识立行于迷中。获证于觉前。于时始知船筏之昨梦。永断藤蛇之旧见。是非佛之强为。所令机之周旋也。况乎行之所招者证也。自家之宝藏不从外来。证之所使者行也。心地踪迹岂可回转。然而若回证眼兮顾行地者。无一翳之当眼。将见者。白云万里。若举行足拟证阶者。无一尘之受足。将蹈者。天地悬隔。于是退步^8□跳佛地矣。天福二(甲午)三月(九日)书。
用有所得心不可修佛法事
右佛法修行。必禀先达之真诀。不用私用心欤。况乎佛法以有心不可得。以无心不可得。但操行心与道不符合。身心未尝安宁也。身心未安宁身心不安乐。身心不安乐证道荆棘生也。所谓操行与道合如何行履。心不取舍心无名利也。佛法修行不是为人修也。如今世人佛法修行人。其心与道远之远矣。若人赏玩者。纵知非道乃修行之。若不恭敬赞叹。虽知是正道弃而不修。痛哉。汝等试静心观察。此心行为佛法耶。非佛法耶。可耻可耻。圣眼所照矣。夫佛法修行者。尚不为自身。况为名闻利养修之乎。但为佛法可修之也。诸佛慈悲哀愍众生。不为自身。不为他人。唯佛法之常也。不见小虫畜类养育其子。身心艰难经营。苦辛毕竟长养。于父母终无益耶。然而念子之慈悲。小物尚然。自似诸佛之念众生。诸佛之妙法不唯慈悲一条。普现诸门。其本皆然也。既为佛子。盍惯佛风乎。行者不可念为自身而修佛法。不可为名利而修佛法。不可为得果报而修佛法。不可为得灵验而修佛法焉。但为佛法而修佛法。乃是道也。
参禅学道可求正师事
右古人云。发心不正万行空施。诚哉此言。行道可依导师之正与邪欤。机如良材。师似工匠。纵虽为良材。不得良工者。奇丽未彰。纵虽曲木。若遇好手者。妙功忽现。随师正邪有悟伪真。以之可晓。但我国从昔正师未在。何以知之然乎。见言而察也。如酌流而讨源。我朝古来诸师篇集书籍。训弟子施人天。其言是青。其语未熟。未到学地之顶。何及证阶之边。只传文言令诵名字。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古责在之。或教人求心外之正觉。或教人愿他土之往生。惑乱起于此。邪念职于此。纵虽与良药。不教销方。作病之甚于服毒。我朝从古与良药之人如无。销药毒之师未在。是以生病难除。老死何免。皆是师之咎也。全非机之咎也。所以者何。为人师者。教人舍本逐末之令然也。自解未立以前。偏专己我之心。滥教他人招堕邪境。可哀。为师之者。未知是邪惑。弟子何为觉了是非乎。可悲.。边鄙之小邦。佛法未弘通。正师未出世。若欲学无上之佛道。遥可访宋土之知识。迥可顾心外之活路。不得正师不如不学。夫正师者。不问年老耆宿。唯明正法兮。得正师之印证也。文字不为先。解会不为先。有格外之力量。有过节之志气。不拘我见。不滞情识。行解相应。是乃正师也。
参禅可知事
右参禅学道者。一生大事也。不可忽。岂卒尔。古人断臂斩指。神丹之胜躅也。昔佛舍家捐国。行道之遗踪也。今人云。可行易行之行。此言尤非也太不合佛道。若专事以拟行者。偃卧犹懒也。懒于一事懒于万事。好易之人。自知非道器矣。况乎今世流布之法。此乃释迦大师。无量劫来。难行苦行。然后乃得此法也。本源既尔。流派岂可易乎。好道之士。莫志易行。若求易行。定不达实地。必不到宝所者欤。古人具大力量。尚言难行。可识佛道深大。若佛道本自易行者。古来大力量之士。不可言难行难解也。以今人比古人。不及九牛之一毛。而以此少根薄识。纵励力以拟难行能行。犹不可及古人之易行易解也。今人之所好。易解易行之法者。其是何耶。已非世法。又非佛法。未及天魔波旬之行。未及外道二乘之行。可云凡夫迷妄之甚欤。纵虽拟出离。还是无穷之轮回也。观其折骨碎髓。亦不难乎。调心操之事尤难。长斋梵行亦不难乎。调身行之事尤难。若粉骨可贵者。忍之者从昔虽多。得法之者惟少。斋行者可贵者。从古虽多。悟道之者惟少。是乃调心甚难故也。聪明不为先。学解不为先。心意识不为先。念想观不为先。向来都不用之。而调身心以入佛道也。释迦老子云。观音入流亡所知。即之意也。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之调也。若以聪明缚解可入佛道者。神秀上座其人也。若以庸体卑贱可嫌佛道者。曹溪高祖岂敢乎。传得佛道之法。在聪明缚解之外。事于是明矣。探而可寻。顾而可参。又不嫌年老耄。及又不嫌幼稚壮龄。赵州者六旬余兮始参。虽然为祖席之英雄。郑娘者十三岁兮久学。能又丛林之萃薐也。佛法之威见于加与不加。分于参与不参。或教家久习。或世典旧才。皆可访禅门。其例是多。南岳慧思者多才人也。尚参达磨。永嘉玄觉者秀逸之士也。已参大鉴明于法得于道。可为参师之力。但参问宗师之时。闻师说而勿同己见。若同己见者。不得师法也。参师闻法之时。净身心静眼耳。唯听受师法。更不交余念。身心如一。而如水泻器。若能如是方得师法也。今愚鲁之辈。或记文藉。或蕴先闻。以同师说。此时唯有己见古语。师言未契矣。或一类己见为先。而披经卷。记持一两语。以为佛法。后参明师宗匠。闻法之时。若同己见者为是。若不合旧意者为非。不知舍邪之方。岂登归正之道乎。纵尘沙劫。尚为迷者。尤可哀。不悲之乎。参学可识。佛道在思量·分别·卜度·观想·知学·慧解之外也。若在此等之际。生来常在此等之中。常玩此等。何故于今不觉佛道乎。学道者不可用思量·分别等之事。常带思量等。以吾身而检点。于是明鉴者也。其所入门。有得法之宗匠悉之。非文字法师之所及耳。天福甲午清明日书。
修行佛法欣求出离人须参禅事
右佛法胜于诸道。所以人求之。如来在世。全无二教。全无二师。大师释尊。唯以无上菩提诱引众生而已。迦叶传正法眼藏以来。西天二十八代。唐土六代。乃至五家诸祖。嫡嫡相承更无断绝。然则梁普通中以后。始自僧徒及至于王臣拔群者。无不归矣。诚夫所以可爱胜者。可爱胜也。不可如叶公爱龙欤。神丹以东诸国。文字教网布海遍山。虽遍于山无云心。虽布于海枯波心。愚者嗜之。譬如撮鱼目以执珠。迷者玩之。譬如藏燕石以崇玉。多堕魔坑。屡损自身。可哀。边鄙之境。邪风易扇。正法难通。虽然神丹一国。已归佛正法。我朝高丽等。佛正法未弘通。何为何为。高丽国犹闻正法之名。我朝未尝得闻。前来入唐诸师。皆滞教网故也。虽传佛书如忘佛法。其益是何。其功终空。是乃所以不知学道之故实也。可哀。徒劳过一生之人身。夫学佛道。初入门时。闻知识教。如教修行。此时有可知事。所谓法转我。我转法也。我能转法之时。我强法弱也。法还转我之时。法强我弱也。佛法从来有此两节。非正嫡者未尝知之。非衲僧者名尚罕闻。若不知此故实者。学道未辨正邪。奚为分别焉。今参禅学道人。自传授此故实。所以不误也。余门无矣。欣求佛道之人。非参禅不可了知真道焉。
禅僧行履事
右佛祖以来。直指单传。西干四七东地六世。不添丝毫。莫破一尘。衣及曹溪。法周沙界。于时如来正法眼藏盛于巨唐。其法为体。摸^8□不得。求觅不得。见处亡知得时超心。失面目于黄梅。断臂腕于少室。得髓翻心兮买风流。设拜退步兮堕便宜。然而于心于身无住无著。不留不滞。赵州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云。无。于无字上拟量得^8□。拥滞得^8□。全无巴鼻。请试撒手。且撒手看。身心如何。行李如何。生死如何。佛法如何。世法如何。山河大地人畜家屋。毕竟如何看来看去。自然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此不生时。不是顽然。无人证之。迷之惟多。参学人且半途始得。全途莫辞。祈祷祈祷。
可向道修行事
右学道丈夫。先须知向道之正不正也。夫释雄调御。坐菩提树下。得见明星。忽然顿悟无上乘道。其所悟道。非声闻缘觉等之所能及。佛能自悟。佛传于佛于今不断绝。其得悟者。岂非佛耶。所谓向道者。了佛道之涯际也。明佛道之样子也。佛道人人脚跟下也。被道碍兮当处明了。被悟碍兮当人圆成矣。因是纵虽举十分之会。犹落一半之悟欤。是则向道之风流也。而今学道之人。未辨道之通塞。强好见验之有。不错阿谁。舍父逃逝。弃宝^7□跰。虽为长者之一子。久作客作之贱人。良有以矣。夫学道者。求被道碍也。被道碍者。亡悟迹也。修行佛道者。先须信佛道。信佛道者。须信自己。本在道中。不迷惑。不妄想。不颠倒。无增减。无误谬也。生如是信。明如是道。依而行之。乃学道之本基也。为其风规坐断意根兮。令不向知解之路也。是乃诱引初心之方便也。其后脱落于身心。放下于迷悟。第二样子也。大凡信自己在佛道之人。最难得也。若正信在道。自然了大道之通塞。知迷悟之职由也。人试坐断意根。十之八九忽然得见道也。
直下承当事
右决择身心。自有两般。参师闻法与功夫坐禅矣。闻法者游化于心识。坐禅者左右于行证。是以入于佛道。向不可舍一而承当。夫人皆有身心。作必有强弱。勇猛与昧劣也。动也容。以此身心直证于佛。是承当也。所谓不回转从来身心。但随他证去。名直下也。名承当也。唯随他去。所以非旧见也。唯承当去。所以非新巢也。
永平初祖学道用心集终
于时延文丁酉受菩萨戒弟子宝庆大檀越野州太守藤原朝臣知冬发愿助缘矣所集鸿福。
上报四恩下资三有。
住持永平兼宝庆比丘昙希立版开版奉行比丘瑞雄维那书字比丘一书记。
宽文十三年癸丑年肇秋中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