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83 菩萨圆顿授戒灌顶记 替圆顿不思议之戒者。究竟成正觉之终极也。论之一代者。降密圆戒之轨范无绝。访之八年者。本迹显戒之传授尤珍。三身之如来皆授之。四土之所化悉受之。诚非此妙戒者。无一人而踏开觉之要路。非此大律者。无一佛而遂出世之本怀。生而佛世。幸而闻深法。虽辈不归此乘。何类不受此戒。一念得三种之戒体。一座尽六即之次位。偏是在戒戒德者也。讨其元起者。自内证出外用。昆卢传应佛。依之佛传持而成摩顶之授职。师师相承而流灌顶之戒水。然者此灌顶授戒之仪。于上古者定不限一流一门也。而于诸家之传戒者。虽绝灌顶之仪。即于墨谷之一流者。独残重授之喜KH。但嫉姑之家。毁他之辈。或称良忍上人之圣教曾无此趣。或叼善惠上人之遗迹又无此仪。剩吐诽谤之词。动成嘲KG之思也。颇可类五千之座。可谓九十之邪道者哉。此等次第。高祖师求道惠寻上人及奏闻毕。抑此传戒者。自释迦如来以降。至先师慈威和尚二十五代也。而祖师传信和尚者。兴大戒而正僧宝之威仪。先师镇公上人者。专知识而得主臣之渴仰。其后匪UP弘通戒法行于万人广。犹建立末寺末院于诸国。然而于灌顶受戒之仪者。依撰其机人数不不现。于兹故金山院道光上人者。为传信和尚最初律仪再兴之僧数。显密之修练异他。圆戒之遍持超余。仍先师和尚被定附弟。以此镇国灌顶最前传授光上人毕。而后灌顶之仪中绝而二十余年。至贞和五年七月二十日。于黑谷青龙寺始被授惟贤矣。和尚者先于其日见好相。惟贤者在于顶年感灵梦。倩思师盗之感应岂非地之奇特哉。自尔以来连年相续。而九人之同学所入此初坛也。惟贤顾天性之迟钝。颇虽过盘特之动妄其名。忆宿因之多幸恐相似迦叶之不求自得。是则先师怜愍之所致。冥从加护之令然也。于彼重授之砌顶之度之所成之威仪。之所唱之言句。比是学三世诸佛轨则。受现前一师之内证。其说皆传品授。上来示及记录。予又收初说于胸中。慎散失说口量案事情世间逐日浊乱。人情随年愚钝。昨见今忘。朝闻夕疑。随而忆念贞和五年之仪。XQ虽经十一个年。事仪YYXX。心内传说欲忘耳底。而间且为备自身废忘。且为残小子之愚者。记醒概录旨趣。是即正载先师之口决。傍加愚老之意绪。于时延元四年己亥九月十旬。住持法胜寺草之而已。 一。名字事 疑者云灌顶者于真言秘教所授来也。于显教未闻其说。戒家何建立此名目耶。随而南都北京受之砌。更以无此义如何答。于灌顶仪则者。世间出世非无。而于世间者。轮王太子续王位之时。先王取四海之水洒后主之顶。其仪于我朝被行之于出世者。不可限真言一教。显宗同可有此义也。法云地菩萨欲成正觉之时。先佛必可有授职之仪。此时以先佛之智水洒后佛之顶上也。 仁王经说灌顶三昧。又说第十地云。灌顶菩萨四禅王。乃至一转妙觉常湛然入经云。第十三灌顶开士疏云。十三灌顶者。于十四忍中是第十三。既证补处之位。受灌顶智职也就中今圆顿戒法者。显教而越显教之所谈。非密教而备密教之威仪。是则大日自受用内证所持之戒行故也。若然者尤何有灌顶仪也。凡于灌顶有五种之分别。教时义云。真言宗凡地发心。入坛灌顶乃至成佛。常蒙凡圣诸师五种灌顶。一香水灌顶。二手印灌顶。三真言灌顶。四布字灌顶经则灌顶义也。何况于戒法者。以威仪为本。穷即身成佛之事相之。尤可有此义。依之法花安乐行品说因位极际第十地云。深入禅定见十方文句释云。深入禅定。即第十地中无垢三昧入金刚定诸绵现摩顶受职也摩顶受职者即灌顶仪也。此灌顶者。总者互三学。别者限地。凡法花经者以戒法为出世本怀。为一大事因缘龙女即身成佛。专是戒法成佛也(先师一卷记有之)今释。无垢三昧者戒法三昧也。依持戒之防非止恶得无垢之名。依之十地之中第二地号无垢地。是戒波罗蜜成就名字也。大日经同闻列虚空无垢执金刚。义释云。如净虎空无有障翳无垢无染亦无分别可思之。 一。道场庄严事(付传受戒事) 门前洒水。香象等(如真言灌顶如法经)。 疑云。大坛上。金山。一二两卷者何物耶。 答。传云。先以者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所王之圭也。金山者须弥山也。已为空不动之戒场。仍约不坏之义名金山。是金刚山也。纵虽为何处以佛座号须弥座。今又为佛座建立之。所诠戒和上释迦如来所居也。但可安置佛早。是即应佛之骨分。生身之色体也。召请之和尚冥合此舍利之故。显色一体古今不二义者也。又舍利者金刚不坏常住不减之法身也。召请降临之身者常在灵山之报佛也。现前传戒师者一体三宝之僧宝。是应佛也。仍显三身相即。表三学之圆戒。此等之所居故名金山。 寻云。尔者所奉悬本尊者。三身中何耶。 上冥。凡授戒教主者。塔中释迦是释迦是报佛也。为上暗下契之身。显三佛相即之义。所召请之和上是也。但所奉悬书像者。减度变慕之应身之形体也。尔而已生身虑之心。而表常住不减之义。仍犹法身也。形偈者图生身而显具相三址二之法身。是理法身之体也。舍利者现奇瑞而显寂而常之法身。是智法身之体也。故本尊与舍利冥合也。 因寻云。于法身一身有冥合之义者。报身应身又有冥合耶。义云。可尔。 次一二者。法花梵网两经也。初后佛惠圆顿义齐之故。梵网又名正经。其上以众生授佛戒即入诸佛位之说为授戒之肝要。彼经何非正经耶又们依梵网之中传可思之。抑亦安置此经卷者。为三宝具足也。所悬本尊者经与释现前师又所召请释迦大师代文殊所诵戒经者文殊弥勒等也。重重可思之。 次两卷者。菩萨戒之义记观心义是也。又一义云。两卷者指义记上下卷。 疑云。今戒者。正依法花。傍依。梵网。尔者可称秘要者。唯可为妙经。若又可指法花之释欤。何以梵网释号秘要耶。 义云。以花经或号秘要。或号秘要之藏。处处文分明也。依为显说开会之说。人天人会闻知之。于梵风者犹覆相之说。人天大会何于经文者秘其要之意可有之。所释又互当分跨节之两意之故。秘要之称相应者也。何E此义记自本非消释梵网经所经之故。WU寄法花之圆戒始中终释之。若然者秘要之言约一乘也。 私云。以义记非消梵网经之义者。聊所谈之趣有之。尔而世人定致疑欤。现问。 疑云。彼观心者。所谈之体非戒法之要枢。何以之名秘要哉。 传云。今戒法者。以性无作假色为终穷之戒体。是即无作三身当体也。而引书明一体三宝之深义之上。自受用境智冥合不变随缘两般之真如等明之故。为戒家之肝要。仍号秘要也。 寻云。天台一卷书在之。山家大师御相承之后。有三个题名是。是妈 法之指南。戒坛之根源也。而有秘要之名字。何以之不安坛上耶。 义云。就此书。山家大师两度之卫相传。与中古一度之将来在之。如最初御相承者。数个条篇目之仙。只戒坛建立之一篇也。此事诚虽为肝要。一二两卷经书之一句也。仍可指他书籍之条不及异论也。 寻云。金山者以前之义无相违。但此戒法不法花为指南。若尔者指尔山可号金山耶。 传云。然也。一意者如所问。以佛座号须弥座之时者。虽一切佛座。圆戒之肝要法花之正意。别而可有灵山也。所以者何。显四圭不二示三身一体也。岂离伽耶别求常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娑婆之故。戒场即寂光也。又我净圭不毁等说。常寂严土无明岂IF之释。此谓实报土等之释。此谓实报圭等之文者。实报圭也。又断见思之菩萨并座。八世界之发心交肩。仍常在之方便土也。又结缘之四众杂居之故。即同居圭也。今戒法者。专引微麈之菩萨。珠度痴暗主夫。仍以凡夫之所住为正意。同居砾之灵山可为授戒之本所。而间所称大坛者王城也。所建金山者耆阇崛也。于此方便坛成彼城山。大小融通远近一归也。 寻云。大坛上二个小座何物耶。 义云。文殊弥勒所居圭也。以大坛为娑婆界者。清凉山都史我天也。拟灵鹫山之日唯二圣之座也(寻云。不请清凉文殊金色世界也。界今哉如何)。 寻云。五瓶并所RT时花如何。 传云。五瓶者所纳戒水也。五瓶之体者召请之五师也。二佛三菩萨因果相摄之戒水。三聚净戒流转之表示也释迦者智摄律仪之体。文殊者空智断惑尽之体。弥勒者假智大慈悲之体也。诸佛者为尊证之故。果上三智之总体也。菩萨者为同学之故。因位三智之分证也。所RT时花者五瓶之庄严。表定惠也。 疑云。五瓶若为五师之体智者。何号戒水耶。 传云。此圆戒者。本是戒即智。智即戒也。依之五百品所说内宝珠者。或说智宝。或说福。约持得边叼戒。约断惑边号智也。仍以此瓶水洒顶上也。 寻云。五瓶形体表何事耶。 答。五师之全体也。 寻云。烧香涂香白拂表何事耶。 答。烧香涂香如常迎佛之德清凉之用也。白拂者。为说法之威仪。拂烦恼之垢也。 寻云。五宝五药五MC有何故置之耶。 义云。此得自元即事而真传受也。五宝者工五分法身之养育之珍宝。五药者消除四大病患之速疾之要术。五MC者任传受弘宣报命之根本也。约所表者。总者五尊之当体别者和上羯磨教授之三体也。得戒就成之表事勿蔑之。 寻云。如记家说者。五香又在之。尤可然欤。普贤文殊观音弥勒如此相配今何不然耶。 义云。 私云。此事未取口决。但彼记家说。当流又相承之。同虽为戒场事。意趣聊各别欤。传授坛图各别也。可寻之。 寻云。RA山王三圣座。备百种珍宝意如何义云。山王者。总者虽互诸社。别者大宫权现也。是即为和上释迦如来之垂迹。护传受圆戒之行者之故。可奉劝请也。何况三圣出世之本怀者。在受戒灌要顶耶。争无影向之仪哉。若然者就垂迹门故可备供具也。神供之外设百种者。以十种之十种表十界十界者十如也。界如已融者。戒法之即身佛圆满也。可思之。又是经文罗列宝物也。如文句者。诸地真实功德也。 寻云。祖师具等如何。 答。传戒传灯之祖师。为报其遗德可供之。非彼遗恩者。争今可证成佛之妙位耶。 寻云。以前忆三羯磨毕。得三聚净戒穷六即成佛。今又设此化义何故耶。 传云。于成佛有两种。一者始觉终显之成佛。迹门所明应佛传之化仪也。于即座虽穷六即之位。犹是九权一实之证入也。 寻云。受戒之座经六即次位者。即可断惑欤如何。凡位受者见思犹不断之。况于无明惑耶。 义云。于受戒座显无作三身本觉心法身。何无断惑义耶。依之明旷释云。今言戒者。能防三业止三惑凡于名字观行断惑耶否事。更问。 二者本觉无作之成佛。本门所明法身内证之当位也。依为非因非果常寂光之境界。更非权门权乘可思遍体鳞伤义之重位。仍于迹门受戒之后。重设本门重授之仪也。于先坛虽得无作之戒体。至此坛弥莹本来之戒珠。非只成摄善摄律之持相。饶益有情之意此时可满也。经文偈颂可思之。 寻云。此坛即事而真可如何。 答。于法性湛然平等大会之地上。RA当体自身从地涌出之宝塔。凡彼宝者。众生自身之五轮形也。而多宝居塔中。释尊就半座者。一处解释引经云。佛见一切众生心中皆有如来结跏趺坐此意欤。 寻云。传信和尚口授之多宝塔者。一心戒藏之重位也。未出机法。只是一切众生色心实相本也难思境智也。以天然法尔之一心藏名婆若尔者于此塔中者。不可有受戒戒之仪。不可论成佛之相。今何于塔中有受戒之仪耶。义云。自元此此塔婆。约实者离本迹之分域。非色心之相貌。只是大日自证之六大。众生本有之五阴也。诚不可论受戒说法。但一心戒不云。大日自证法戒是则本戒。自证法赴机末戒。大日自证戒赴。普贤机。自受法即身即为他受法身戒。大日自证戒不赴于机。是即自受用法身此释分明也。三身授戒同时而少不废之故。约内证者。一心戒藏非迷悟之塔婆。约外用者。他受报身常恒授手之哉场也。今以他受用身授戒之边为发得戒之坛场也。 寻云。此坛会欤。其上铺设次座次龙须次茵^2□已有五重之RA欤。其意如何。答本门所门说五百麈点者。表五住烦恼今所座之五重可表五信烦恼欤。即以烦恼为所座(血脉口传可思之)非伏。而断伏之仪。学者悉之。 寻云。所覆天盖所后边玉帐。所表如何。又八角形何事哉。轩有龙头。顶有观形。子细如何。裹悬圆镜。前置镜子。是又何等耶。 义云。天盖者。天然隐覆之义生五阴之体也(而此中悬八识法性清净之圆镜也)福帐者。卷第六云。覆以宝帐者。真实慈悲也菩萨戒者以摄生为本。仍垂慈奄之帐也。八角形者表八正也。八角形者表八正也显八教欤。又八方各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龙头者八大龙王也。为佛法之护者。法雨泽于普天。为人间之依赖。授财福于阎浮。颔下有福珠。既有慈悲之表示。戒体之事相。仍虽为畜类。法花同闻众之时。天之次列之。依之宝帐上建其形。所含署者表神通也。顶上迦楼罗鸟是又颈有宝珠。仍名如意迦楼罗王。而处处经文释义。以宝殊显戒法。妙戒传持之庄严。以宝殊为其要。而间速珠鸟龙。之戒相应者也。又鸟者折也。龙者摄受者。次真圆镜者在上表圆盖八叶者在下表方IL是则天地镜也。仁王经所说天地镜者。又号如是意珠实相异名也。实相者今圆戒也。像圆融之当体。岂非之哉。传教大师大唐御相承之二面者。真圆。八叶专是地传来之表也。此两面之中间可置一面本有镜(更问。不能YY之)义云。所信所案一二正经。肝要在此二面矣。圆镜者法花之正体。八叶者梵网之傍体也。圆镜者最初伽罗蓝形。八叶者肉围之当体。色心一体事理一如。勿疑之。和尚口传云。释云。戒者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能除大要正法明镜合一戒藏可口传。 寻云。置螺意如何。又五瓶灌顶传授坛已毕。重置瓶水何故耶。似繁失。如何。 传云。螺者。经之吹大法螺文。密教灌顶其义可同。次重用灌顶顶者。以前大坛灌顶者。应佛传付之轨则。今坛者内具身之灌也。仍重用之。 疑云。于上真身者。必不可用事相之瓶水。何得可洒之乎。如何。 义云。事相者自理性修起。理性者依事相显现。何不用之哉。 寻云。今坛可表涌出之宝塔者。如流布之图。顶上可建立九轮支。何置鸟形耶。 答。今约所表欤。迦楼罗又云AN噜VC。此云金翅鸟。 一。师弟入坛事(师盗同座东西次。任本记YT之。而慈威和尚后日传授次第在之。师西资东。此作法尤有其义。于法门又相应者也。资者未悟者寺。以左为座。师者能觉之智。以右为座。)寻云。何故师资居一座耶。又显宗无印契之沙废除呆授与耶。又三个合掌显何事哉。其相如何。 传云。师资共向南居一座者(师东朱西资珠东)二佛并之仪也。一座得莲花CK即寂光圭也。二佛者师资也。法身自受用之二身居一土也。释云。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得四德为能依能所并为能依之身依于能所所依之圭二义齐等。方是昆卢遮那身圭实相次印契事。此授戒自元兼显密之仪在之。用印何遮之哉其合掌一印也。为说实相印经文分明哉。次三个合掌者。师资各合掌。合掌者。佛家之通规。僧中之礼节也。仍师资合恭敬三宝义。又成其礼。此旨者十界也。仍师盗各恭敬三福义。又成其礼。此十指者十界也。十波罗蜜也。约十界者。左五指者。地狱饿缰生修罗人道台五指者。天道声闻缘菩萨佛界也。约十波罗蜜者。右五指者。枝戒忍进禅。左五指者。惠方愿力智也。中掌时者五凡五圣相合(以天属圣)显迷悟不二。受戒之本意是也。经云。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云云私云。此深义更问有血脉)次事掌者。师资之冥合也。但开之为个印。师右手资和合之。资师者(境也。坦也。定也)资者(智也。事也。惠也)境发智理生事定发惠。是下契也。又师右资左(以师右手自资左手腕上合之也)智冥境事显理融定。是上冥也此现种掌者。凡归相摄师资一位。而满不变真如之理也。从因至果也。以此二个合掌显冥合。仍为一个也。 次师资各合掌。虽十界不二。而以二差别为面。就合掌有口授。此合掌者。凡圣各各门之体相。本地面二门之表示。以师资各别之印契显随缘真如之事相也。 寻云。师资同座之相如何。 传云。师资座相尤何思之。师左足与资右足二足裹合之。足者以行为德。是则非戒行者五分法身不立也。裹有十二辐轮文。轮者转识义。是又圆戒之上恶防非也(十轮可思可为戒数也)。 寻云。今坛者表所依依之宝塔。师资者表能依之二佛而于在世宝塔者。二佛并座之时。无结印之义。何今尔耶。 答。如经文者。二佛并座显冥合许也。自元无立印之。文而经文者存略之故不委欤。二佛何无用印之义耶。 寻云。宝塔者法身所居。莲CK者报身所居也。而今莲花CK则寂光之旨成义之条如何。 义云。寂光莲花之义更问。于报佛自受用居寂光圭。他受用居花CK。唯内证外用之异也。此品承前起后也。真力以相应欤。 一。传戒词句事 寻云。在世塔中得受之相如何。 传云。其本说见经文。多宝佛未来塔之时唱云。能以平等大会。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此三名者。名次摄生摄善律三聚净戒也。次分身诸佛问许与欲之后。释迦开塔枢之时。多宝唱云。释迦牟尼佛不此座威仪戒也。 疑云。多宝所唱三句。以何为三聚净之由定耶。 传云。依得久大旨者。寻文下易得(云云先师口授。檀那一流之传也)以法师衣座宝安乐行并劝发品四要为三聚戒者。山家大一判也其中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正定聚(或摄善法戒或律仪戒)四者发救一切众生四要第一者。为诸佛护念也。塔中三句之第三者。佛所护念也。其词已同。戒法勿欤。余二句显然也。 寻云。受戒之法则必有规矩。无问答之间者。非传受戒仪之也。而多宝之所唱。假令虽为三聚戒。无所化答言可成之。今多宝者未开塔以前唱之。可非传戒欤。如何。 义云。凡受戒之仪式。在世减后遥。月氏震旦事异。以一隔不可定之。就中圣境难思也。凡情岂计之哉。释尊已闻彼三句之唱。默然信受者。是即传戒也。次多福者在塔中唱之。释尊者外受外受之。就戒场有甚深之习。可思之。 寻云。今宝塔者迹门之涌现也。以二佛并座之 化义可显本门极说之条。不符合欤。 义云。宝塔品承前起后故之。本门之极说渐显也。宝净世界之应介绍邓为常住不减之身故。乘本有之塔成涌现之愿。非迹门之化仪。释尊又入塔中显始本不二之义。终穷之化仪只在之者欤。又证自受用者。冥法身外用他受用者被度生。可思之。抑亦见宝塔品之见字有深义。 寻云。今入此坛正所授词句如何。 传云。众生本门一白也次句第三第四句三羯磨也凡本门受者。不期正觉于分证。不待得果于妙觉。唯当位即妙之一心哉也。而彼文虽云入佛位。非极果之佛位。指名字菩萨也(义释号菩萨提在别)仍五大院立六即成佛之时。引此文为名字即之成佛。所诠指凡夫之当相也。此文虽为他经之说。引权证实者。释义之常事也。不可惊疑矣。况双于为一二之正经哉。 寻云。本门极说者。寿量品是也。尔者于彼品有授戒之证耶。 义云。乞戒文者。与方便品说不异。寿师品经云。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之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也。可想之。想说戒文者。经云。如实知一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减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界就中知二字。正授戒正意也。文句云。如实知见者。即是实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实。实则无三界之因相也。无有生死者。无有二死之苦也。起集名退。无常查现名出也。亦无在生死之世及入涅槃之减。此二俱减故云。亦无在世世及减度者生死涅槃之二俱减之者。今戒之正意也。S罗者减恶也。减生死烦恼之二恶也迹门意犹不减烦恼。至本是受戒之极说也(迹门减始成之情谓者犹诚烦恼恶之义不圆满也)又经云。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即便服之。病尽除愈。文句云。色者譬戒。戒防身口事相彰显也。香者譬定功德香薰一切也。味者譬惠。能得理味也。此戒定惠即八正道。修八正道能见佛性。以是般若。照了法性之色分明无碍。香是解脱。断德离臭也。味是法身理味也。三法不纵不横名秘密色香味三咱者。或是戒定惠也又是法法身般若解脱也。是则三聚净戒也。三法不纵不纵名秘密者。一心戒藏之重也。 寻云。今此色香味者。医师所职经教也。教者约戒定惠三学。尤有其谓。何一向约戒藏可意得耶。 义云。三学未分。十界未显。在佛果之内证者。以之名戒法。一心戒藏是也。而三学相分之日。又于一学立戒名。仍称戒定惠也。总属别名常所判也。 寻云。三学未分之时者。置而不论之。三学相分之时。何以义法为浅位耶。 传云。是则戒法之奇横也分别六即之时。以理即为底下凡夫之位。而入手妙觉极满归理即也。又论修得之时名字即。闻一实菩提之理后修修行觉之日。归名字之解也。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解了。解不可有诸佛之内。右尔者。以戒示为浅位之条。还而一心戒藏润色也。其上于三学之中。以戒为浅之条。何处释耶。随释处枳地之。六度门之时以戒为第二。以禅智为第五六者。非浅深也。释尊因行之六度。戒满之次第也。 寻云。迹门白四羯磨相若尔者。于本门有彼仪耶。 义云。此事未决也。但推之。于本门之直说必不可追尔前迹门之第一。一一说悉是戒法戒行也。就中我行菩萨道时本行者戒行也。双每自作是念可思之 而大师一处释云。不用白四羯磨所诠不用而用也。本行菩萨道之文。每自作念文。于密宗者。实修实证最极灌顶之即身成佛也。戒法又可然也。又东阳和尚御义云。本行菩萨道行者不轻行是也彼行者礼拜也。合掌也。尔者受戒合掌是也。法藏。本三昧耶印可思之。 寻云。宝塔品时释尊入塔中。两佛合掌唱问。句欤。以之为受戒者。本迹受戒之中间。又有受戒之义。可言三密之得戒欤。又释尊者迹门受戒之和上也。何今可为资耶。 义云。法在一心说秘次第之故。三度传戒之诠。心性中CK受戒是也。方便品宝塔品寿量品也可思之。凡如此之深义。横竖无蛄也。不可执一边。三密相应受戒者。必唱三身之成道于同时。得三种之戒法于坐也。从佛口生传受戒。解脱德从法化生发得戒。般若德得佛法分性得戒。法身德身子领解云。我等今日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身工是授戒之正机也。又一切众生之得戒也次以释尊为为所化者。自元圆顿妙戒以佛所化。三重相痒之次第意也。即在世化仪为三个度之授戒者。今何略寿量品受戒耶。 义云。以知两度之仪。应报之传备毕。法身法性之根本故。即修显性也。仍重不设其化义又者其所化身子等声闻也。GF回道以者也。今者约直往菩萨之故。不设义也又在世者至本门。以八世界发心菩萨等为所化故。至本门重授之也。今不然。 寻云。就在世之化义。宝塔品受戒义不□如何。 义。云粗先YT毕。有智有眼之者。岂不披阅乎寻云。难云。尔者迹门正机身子等声闻者不入宝塔。不受多福之戒欤。 传云。法说之时。身子一人成佛者。一切众生悉成佛也(可闻口传)宝塔之时。释尊一佛受戒者。身子以下一切众生受戒也。凡身子尊者同入法性声闻。今者同入塔婆之同身也。仍与释尊一体冥合受宝塔品戒也。涌出品经云。我等能知如来发随喜心解释消之云。如来者花严四大士法花身子释迦如来即身子也。意得。有何过耶。 寻云。如学生式者。第一戒师塔中释迦。第二戒师南岳大师也。尔者南岳大师于塔中受戒之义。如何可意得耶。 私云。南岳受或者。灵山听法之次第也。就之可有二意。一者约本地者。法花同闻第二观工音也。同闻第一之文者。为一切智愿之体。居羯磨之上位。同闻第二之观音者。为大悲阐提之王。为受者菩萨之最顶。二约垂迹者。灵山衡山一处也。在世减后一时也。常在不减之说戒。法界融即之戒场也。深义可思之。 一。三重血脉事 寻云。于一夜受戒有三重血脉。繁重岂非过耶。 义云。事既非聊尔。仍表殷勤也。凡授戒之义。以三返成事之条。权实共以无争之也寻云。三重印玺有清探耶。 传云。初得者如文。相传戒之日时不可失念。第二者大师之要誓授戒之根元。第三者受者之内证得戒之最诠也。虽是非浅深。非不表净第。 寻云。第二血脉相如何。 义云。大师发愿文是也。以之为戒坛之根源。为戒法之秘要。仍以传之为受戒之师玺也。然而一人传授之后。其书不减没之间。自然今散失之故。或疑之不尊崇。或就共加僻案。邪说弊正说。未见错真见。末世之懊恼在之。山家大师最初感得之灵箱者。只戒坛一个要领也。如旧记者。延DT初手。传教大师登山。于时二化降人临对谒之内。一人者献一合箱。其铭收此文。一人者献八舌镒。蓁相铭依之大师弥发渡唐之大愿。所传法门之乎尾也。大师依之真说。章安之记录也。更以无疑之(义源僧都记录相承之说符合之)。 就之有口决有相承。粗裹YT之。但虽见之。不得口传者。不可知之。仍为末代愚钝之机忌惮YT之。 文云。唯佛兴佛还居心地裹云。口授。 传云。口授者。方便品唯佛与佛者。如释者。究竟分证之二佛也。又一处释云。唯佛佛与佛佛还居心地狱。还字可思之还归本理一念三千之释。还成顶心诸佛之文一彻也。还者理即也。虽为分证究竟之真佛。觉众知生知。见真实戒坛者。还理即之己心地。是则六即一即之觉满故也(但说一即者犹有口传)。 文云。居己心实相地为履真坛裹云。法身说法内道场即戒坛也。 传云。模己心之内道场。筑山门之外道场也。己心者。又己身也。仍一切众生之色心实相也。所发得戒体者。必于一切众生色心其体实相而无迷悟染净之差异。于内道场者。以以可为戒。 印信传受之者也。惟贤相承别YT之。 传云。经次下云。唯愿说之唯愿说之者。意者。唯戒说之唯戒说之也。愿者戒也。唯说愿勿卢等文同意也。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敬信者者。敬戒者也。信者戒也。 疑云。信者佛法之信也。此字必不可为戒。如何 义云。信字总者虽互三字之信。别而可为戒法。今经次下又尔见欤。所以者何。文云。诸增上得闻必不敬信不敬信者不敬戒也。仍下经文云。有怀增上慢者于戒有缺漏于增上慢辈者。为破戒之间。不敬戒也故今文述不敬信也。次长行文述三请之趣云。今此会中。如我等皆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称。多所饶益从佛受化者。传受戒也。敬信者如上。长夜安稳者。无明长夜戒光为灯也。多所饶益者。饶益有情戒也。三聚工时得以利他为本故。故举此一戒摄余也。又五千起辈为破戒之上慢也。故说勤劳之时至刻退座也。则有七遮者不授戒也意也。 寻云。大小权实之授戒聊虽有相违白四阉磨之化仪洒中各别。若尔者。于法花授戒。有此义耶。 传云。此即至要也。尤可有戡化仪也。经云。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单白也。唯以一大事者三谛之总体三聚之妙戒也。依之文句云。一则一实相也。其性广博故名名为大。诸佛出世仪放名为事云。众生有此机。感佛故名为因。佛承机而就故名为缘。是为出世之本意又止观一云。云何为一。一实不虚故。一道清净故。一切无碍人一出生死故。云何为大。其性大广博多所含容。大智大断大人所乘。大师子吼大益凡圣故言为大。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式。以此自成佛道。以此化度众生。故名为事自元生善减恶者受戒之德。成佛得道者持戒之果也。依是。以戒利众生。仍一大事因缘顺在戒法者也。 私云。南山宗意依法花涅槃也。□□建立彼戒法而法花文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此也。依缘起说戒法故也。一乘者即戒法也。今家之意者。不谈缘起之戒。三世常恒之说戒也。仍今文因缘之二字。虽非润色。分别说三之日。彼律宗所立之义势。又非可无之故。若尔者因缘之二字约戒法欤。 寻云。难云。于圆顿妙得。可季权之受戒之故。不论白四羯磨之化仪。还而可为规模欤单白之开句三羯磨之示悟入之句经文无其异。何分彼四句之文可意得替耶。 义云。单白三磨同异事。阉磨经一家意可异也。于理性故也。约事相随缘之门。日者以圆戒之上。可为替横欤。次其相不同事。于一家白四者。普通释之授戒之一段。能能可见之。可异律宗之说也。今云为令众生开知见使得清净故者。此文为令众生者。受戒之机也。开佛智见者。授与呀也。受戒之时开如来藏故也。使得清净者。持戒相也。破戒之时者众生得热恼。持戒之日得清净凉也。清净者则清冷也。又破戒垢秽也。持戒者清净也。六十花严□下戒。第十名清净戒。个四引之。为外藉法雨。助破通别惑。藏显出真生得知见朗然开发。如日出AA减(私云。戒如明日月)眼目有用。故名为开。 次经云。欲令从不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义云。此句以下三句者磨也。示佛知见者正示戒行知见也。句云。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体备者戒体也。万德者三学也。可思之。 次经云。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于世句。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无三趣○故名为悟。 次经云。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句云。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从阿到荼。入萨婆若海。 寻云。开示悟入者住行向地也。而今授或者。师弟共凡夫之浅识也。何以此文可会三羯磨耶。 义云。以开示悟入为次位解释云。一意说此文。或约位。或约智。或约门。或约观心。四重释在之约观者。专可观行即。其上六冰三址六也。于观行名字。何无开示悟之义耶。 寻云。,见经文。于开为者。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示悟句以下何无清净之句耶。又至入句见道故道字心何。 义云。使得清净之句者。白四羯磨之作法。单白者可委细之故。始并之也。次至道字者。偏约次位之时者。开示悟入共圣位也。而此四字可通名字观之置道字欤。道者圣位之因也至入句始而虽轩之。可通问开示悟三句也。以结句显初义也。 寻云。以开示悟入为白四羯磨者。可有浅深耶。 义云。开示约能化之说。悟入所化之机也。非浅深而论浅深也。广释云。 寻云。开示悟入共有知见字。今血脉所指知见者何耶。 义云。四句即一白三羯磨也。知见字定可指四句。然而本之发得有第三羯磨终。仍约成就之位。别而指入佛知见之一句欤。且普通广释释第三羯磨之时。有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义释。此文则受戒成佛之肝要也。血脉次云授一乘佛子某旨子者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之故也。 寻云。开示悟入四句。可为一白三羯磨欤。次下在章经文。何除开句耶。所以经云。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智见道故如何。义云。经上文四句共注之毕。今文者重说之略单白文也仍不举开句也。无殊意据欤。剩又示句。师又示句。师以五阴之□心心数为所化。大地法即十大弟子等欤。何思之。 文云。不居实相心地坛者。外道常为鬼魔眷属。裹云。三口即身成佛六大一意。 传支。三口者三句也。即身成佛者。理具加持发得好身成佛也。仍云六大一意也。具加持发得即身成佛也。仍云六大一意也。此三句如次。性得相传发得三种戒也。法花真言自元一义之故三种即身成佛者。即是三种种戒也。实相心地坛者。六大之中地大也。无始性得如地之释是也。此地大是一心戒藏也。能生万法之故。为定慧根本也。大论云。戒是佛法大地。离戒字慧无存外道常业鬼魔眷属者。诸法实相外余皆魔事是也。 文云。设言白衣仆奴一见本心实相。裹云。一见本心实相。地师语。第一清净者也。 传云。一见者发得戒也。本心实相者性得戒也。发得此得。依相传受戒也。仍引但解法语皆名第一清净者之文合之也。 文云。妄想速息常圣住裹云。始能乘所乘所乘烦恼即菩提。终文两手一念三千传云。妄想速息者。六即成佛故也。常住者。断惑之故。非天住梵住等。而于圣住者。以羯磨师大圣文殊为其最。仍述文殊之相貌也。能乘者文殊。所乘者师子。烦恼者师子。菩提者文殊也。师子者畜类之王也。则无明之体也。仍为伏此无明。等觉知文殊居之。云烦恼即菩萨是也。文殊两手者。定慧两手也。其身者佛自住大乘之戒体。两手者定慧庄严之外相也。一念三千者。一念者戒体。三各者戒行也。文殊身者一心一念。两手者定慧三千也。戒坛院文殊两手印相可思之。略此等之深义显发之时。于轮回之中非人也。 文云。轮回中非人也。裹云。释迦三观六即齐等可思之。 传云。非人者指佛菩萨也。非八部众之非人。巡乐行吕常有是好梦下释云。于梦有多种其随一非人来语是指圣位也。释迦者。三智也三戒也。师资之所具不可各别。六即者。是又师资平等也。凡圣一如也。释迦者佛也。三观者心也。六即者众生也。约三法妙。受戒之日释齐等也。 裹云。口授三秧旨菩萨口授也。裹云。水精者。风轮最居下之上大海也。仍中央总体也。此五佛各有三身。是三聚戒之戒师也。又各为证明。各现羯磨教授。十方CK□□及主伴之化仪。十方诸佛影现帝网之说戒。可思之。 文奥书云。窃原一心三观相承次第三别之。以彼可为正欤。叶上僧正将来之时。所注加也仍于山非可为指南。然而文为显其相承非一书载之欤。 一心三观血脉事。是又后学所书加也。此一心三观者。黑谷之相承也。正观之上妙观非聊尔。 或疑云。此一卷书。文字其不正。玉篇广UJ之中。不觅得之字形多之。又文章之体不似天台。不似章安。凡于经犹有伙经之故。大藏之目录取舍随时欤。然者此书可为伙书耶。 义云。大圣四悉檀之文言。不可执一边。记人授与之一段不相替也。一卷之始何疑之哉。且又法门精髓。义窟之枢键也。故为隐密深义。为相传研学。异样之文章。异体之文字。被载之欤。如真言经者。□□□中如此之类在之。唯可仰先匠所用要是尤甚深者也。 寻云。第三脉如何。 传云。文云。或顶者。所谓佛之知见是也知见者。如实之知见也。故正知正见也。佛知见也。佛说见波罗蜜句云。一切种名实知。佛眼名实见○到事理边故。悉名波罗蜜释个二云。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遇在众生又止观第一释观行即云。观名佛知。止名佛见。于念念中止观现前所诠知者智也凤也明也是生善也见者理也上也寂也。是减恶也(摄律或止善)。 知见二字摄万法之上。生善减恶之唯为戒法也。 难云。知见二字何是为戒法耶。依之方便品初行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句释云此智慧体即一心三智。甚深无量者妈称CQ之辞也。经次下文云。吾从成佛已来○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绵已具足句释云。知见波罗者。即是双举权实知见也。一切种智名实知。佛眼名实见。道种智名权知。法眼名权见今所被备证文释者此文欤。然者如见二字者。权实之之眼与智也。更非戒法法证文如何。 义云。今经文CQ二智。意趣者。释尊说前三后一之化仪僧大通法缘之声闻者。善巧方便之所被也。仍CQ春二智也。所CQ之实智者。三学圆妙之中道智也。权智者三学施权之空假智也。此权实之总体自元为一心戒藏之上者知见之体是戒法也。谁疑之耶抑所云一心戒藏者。略开三显一产相之一句也。此则迷未分之玄理。心性中CK之戒一也。舍利弗等上根之众。犹不达其义理。重望白四羯磨之受戒。其问云。慧日大圣主乃说是法○道场所得法○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显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此文之说是法之所得法则是戒法也合掌受戒之威仪也。敬心者信心也。信者或也仍恭敬戒法也。具足道者具足戒也。中道实相之圆满戒也。大论十戒 之中。以第十具足戒为圆顿具足戒。又序品经云。双见具戒。威仪无快。净知宝珠。以求佛道此文说圆教十时。举初后之二戒欤。句释云。威仪无缺即是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即是第十究竟戒此释约大经十戒欤。大经究竟昨大论具足戒也。 私云。三止三请之文。于戒法止三请文。合掌以敬心文。惠光流以此文为一心三观依文。黑谷为妙戒依文之由。先师度度口决故留耳底。于戒家者犹有子细。以下为三羯磨之证也。 寻云。以广开三显一文段为受戒之相者。五佛章门之中释迦章者第五门也。今何以是初总诸佛章开示悟入之名为释迦戒之林相耶。 传云。总语佛章。为最实之间。开未悟之相委细也。白四羯磨之相分明也。何况释云。旨一章指释迦于总诸佛之中。可摄教主释迦之故。帝以非难者也。 寻云。以五佛章门配属五行事。可有之耶义云。传信和尚被载笔墨口传尔也。羯磨文殊者。久成如来也。仍过去章是也。教授弥勒者当来佛也。未来佛章是也。和尚释迦者释迦章也。下佛者总诸佛章也。同学等侣菩萨者现在菩萨也。依受戒即身成佛之故。现在章门佛是也。 以上大概记。犹纳胸中深秘。巨细非笔端之所显矣。 法胜住持沙门惟贤。 法界事。 一帖。说界次第。神分祈愿等次显宗次第。次秘密次第。次戒家次第正宗如戒。 私云。元应寺法胜。寺当夜者戒宗次第许也。 此记或依口决。或依见闻。又诊料简注文。冥虚难测。然而诊依若树若石之说者也。先师所记委细。恐犹不胜此记欤。圣智之不失念胜他之故也。今者愿愚钝崽未来故。元应寺存知之以不达之余免思未来故。元应寺存知之以不达之余免许此记者。神藏寺祖性。药师寺侃观。等妙寺通司。以上三人于法胜寺染愚笔遗之□毕。自□之毕。宝戒寺下□□者。般若寺照本福藏寺心照两上人。凌千里而被望授之问。传授之毕。依之此两人同鉴之。仍此本六TT处有之。散在之义虽CQ之。悭惜之咎又恐之故也。□院处处。无其器者。返本所不可有供见矣贞治三年二月十一日于相州圆顿福戒寺记之。 住持沙门贤。 明德三年六月一日。 宝地沙门观豪。 传领沙门宗周。 右此记者。法胜寺第二世慈源和尚述记也。于圆戒一段之化仪。可为门叶指南者也。如和尚奥书者。自笔六本之内。以所被纳置于宝戒寺本。豪公上人住持之时写之。朱墨共被令交合毕。但料纸之体。虽以似聊尔。俄依有思企被薄纸欤之由。所令推昌也。得之可被存其旨矣。肝周公。去应永址六年十一月三日。于法胜寺随予依被望之间缘老笔载旨趣毕。 于时应永十九年月二十七日。 法胜寺第九世沙门静珍。 此书者慈源和尚记述观豪和上笔迹也。灌顶授戒之深与。内外两坛之秘传。洒中有过此记。爰形能大德。凌万里之山海。随于予被遂此大事其恳志感悦之间。虽为多年秘藏之本。所奉授与民之也。但御一期之后者。纳等妙寺缃。被备置彼寺重书者。可为愚老本意。御同心尤相协冥故者耳。 正长第二林QK上旬。于妙戒院丈室书之。 一。前住法胜寺沙门忠豪。(此事。普通广释。传信和尚御抄教授口传等可见之)。 二。十界常住理也。此理者事理不。 二也。则果相也。 私云。以寿量文为受戒之文由了见之者。者依执见之上。以经一一为授戒始终之由。一流相传之故也。山上学者定不许者欤。子细□经文之又义不分别之人亦残疑也。此口决所云□者九牛之一毛也。有同学同见人。定无疑贻欤。 三(各合掌各合掌合后三句合第一句)。 私云。彼宝塔者。证明法花之塔也。三周正说共可证明之故。自序品始涌现也。然而从会感见次第之故。法师品次列之。了时已至也。依之了见。宝塔品不待涌现宝塔品也。 寻云。以为说实相印文称合掌之条。其意如何。次印者。如显宗者。唯是印契决定义也小乘三法印等是也。非手结之印契耶。如何。 义云。为说实相印文事。妙乐释云。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址界。址界下合掌者十界也。岂非此印耶。身土者。身者能居佛身。十者所福塔也仍于塔中结此印也。次非手结之印之事不可然。事理一如之法花也何无事相之印耶。印契决定之义。依印契弥成者也。后日已之。就所表之一段可分别之。凡九论者三三九谛之学体欤。转惑摧破之破义有之。又九界之当体也。得轮转生死之体也。于一佛界者无轮转之义。仍摄九界九轮轮转归一佛之正界意欤。此九轮又以宝珠为顶上风辽。北斗者必可得真俗如意之大益故也。是非戒法之所成立耶。金翅鸟双载玉。所表可同。金者金刚也。戒法坚因之义。翅者定慧庄严之相也。飞行自在而为物成益。所表可思之。九界之中以□果之一果。显本有之十界。凡教法者有海龙宫。八识含藏之当体也。在缠真如之义也。金翅者在须弥顶。九识法性之当位也。出缠真如之表示也。共带戒法之福珠。同显法门之深义。依之上九轮居尊形。于飞担福龙顶也。可思之。 后日私云。圆镜者显自为自体。八叶者显利他。头依报。离身无上。离无身也。又二TT之娄镜。一面之自镜非也。而三三而不三□□可思之。 私云。山家大师御相承之直镜被安置山门或经藏。而近代被出之。或上网窃相传之。然而山上不知之。WT以不思之义因缘一而黑谤而不能现偈。妙乐释云。□形体不能现偈今镜尤为规横矣。 文句云。此定慧即八正道。修八正道能见佛是。 私云。此塔婆事。内道场之体也。内道场之深义。普通广释。传信和尚别纸抄口传抄等。可见之。 凡内道场者。自身直肉围能居身。第九心正理智不二三身如来也。外道场或指山上支。指处处受生地寺院。然而色心自元不二之依正又一如也。一多自在之事同体也。深可思之。 寿量品每自作是念。 决一云。若信三道即是三德。当能□□二故也。行□三界。 私云。以不断而断为同本意重随不生之断可思之。 私云。五师者。释迦文殊弥勒诸佛诸菩萨也。而记家加普贤观音者。同学诸菩萨之上首也。普贤者妙法之玄理。居断之终。受戒即身成佛之当体也。观音者。慈悲之当位。饶益有情戒总体也。而以五香配文当位。饶益有情戒总体也。而以五香配文殊意。香者戒香也。文殊者能授羯磨师也。智德也。以戒体或名智宝。福者则戒香之故。文殊或有羯磨师也仍以文殊师当五香。有其便矣。 又六度相配时者。烧香涂香寿量吕医药色示相配时者。以香为定。可思之。 私云。瓶者字之水瓶也。众生之当体也。可秘之。字者人体也。就之有时。 法师品云。法花经藏深固幽远。 □或处本少少略之。未再治之故也。左右墨点之中间也。下云之然也。 寻云。三学中以戒法为本者。有其证耶。 寻云。三学中以地为本者大师云。经云。佛三福住持集云。智者大师云。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两轮。乌之二翼佛自住大乘者。一心总体即。是戒体之大法也。定慧力庄严者。一心总体。即是戒体之大地也。定慧力庄严者。一乘支。定慧二法也。一切佛藏者。戒法。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名为佛心。佛心遍摄。如法花实相之心。名心藏。心喻如地能持万物。名为地藏。此曰。即戒具定含藏三。名为戒藏。 或云。此五种灌顶出旬顶义决。入坛灌顶阿阇梨灌顶等十二种在之。此十二种灌。顶各具此五种。 具支灌顶第一云。金刚顶义廖云。五智印门一一复别五相灌顶之法。一者光明灌顶。诸佛菩萨放光出游。二者甘露灌顶。谓心部主真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种子灌顶。中尊字门布身心。四者智印顶。谓部主所执印契加持。五者句义灌顶。谓部尊真言及坛中义理。总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总会运用加持自他。是人堪受大阿阇梨位也。 菩萨圆授戒灌顶记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