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81 普通授菩萨戒广释 粤若弥勒菩萨。说言。东有小国。其中唯有大乘种姓。我日本。佥知成佛。岂非其事。所以鉴真和上。创传戒藏。先为天皇太后。以授菩萨羯磨。后因律方法。而传声闻戒文。睿岩本师。论立大律。普天感崇。谓为直道。尔来声闻戒人咸NK。我亦发起上品殊胜之心。同有菩萨意地持之戒。每触机缘。行菩萨戒。近代功德之场。盛好菩萨之戒。感应道交。佛事几多。夫以一句法门永劫为种。如非实乘。恐欺自他。前贤之戒仪。已及十家。广略在意。偏圆滥吹。遂令直往之机。还还迂历劫之径。因今广糅文义。遍遗来贤事。须观机半满。行戒权实。总是广释务在开导。宜鉴要不。繁略随时。莫以尽开。使人疲倦。 元庆六年四月十五日 天台门人安然叙云_ 普通授菩萨戒广释上 天台宗桑门安然撰 先须乞戒。我某甲等。今从大德。求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苦。慈愍故次传戒师惭谢。梵网云。若佛子者。日夜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而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一句一偈。戒律因缘。为利养故。为名闻故。贪利弟子。诈言能解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而为他。作师授戒。犯轻垢罪。如某甲者。智盲戒跋。何以与众而。如某甲者。智盲戒跋。何以与众而作戒师。然梵网亦云。若佛子。见一切众生。应唱言。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发菩提心。若不尔者。犯轻垢罪。又云。若佛子。自悭。教人悭。乃至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麈许法。是菩萨波罗夷罪。如大众者。发菩提心。法求菩提戒。某甲若惮不授。恐背佛诫犯波罗夷罪。无量义云。菩萨虽自未度。先度众生。如病导师。自在此岸度他彼岸。今缘斯义。敢作戒师。菩萨戒相。广出经论。贤圣传受。略有十本。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达摩本。八明旷本。九妙乐本。十如和国本(今据妙戒本。略开一十二门)第一开导。第二三归。第三请师。第四忏悔。第五发心。第六问遮。第七授戒。第八证明。第九瑞相。第十戒相第十一受第十二广愿。 第一开导。先定六法。当授戒法。一定根机二观信心。三察意乐。四择道场。五示师相六教戒德。 一根机者。昔天竺波罗未陀三藏。将菩萨律藏。拟来汉地时。于南海上船。船即欲没。省去余物。船仍不起。唯去律本。船方得进三藏叭曰。菩萨戒律。汉地无缘。深可悲矣。 又云。达摩无谶三藏。持菩萨戒。来化西凉。时有沙门法时。求菩萨戒。并请戒本。三藏曰。此国人粗。岂有堪为菩萨道器。遂不与授。法进苦请。不获所愿。于佛像前。立誓求戒。七日才满。梦见弥勒菩萨。亲与授戒。并授戒本。UU皆诵得。觉已见三藏。三藏睹其异相默然叹曰。汉地亦有人矣。则与译出戒本。与进梦诵。文义相同。今别行地持戒本。首安归敬偈者是。又有沙道进。求菩萨戒。三藏亦不许可。且令忏悔。七日夜竟。乃求受戒。三藏大怒不答。道进更忏。首尾三年。梦见释迦文佛。授已戒法。悉皆诵得。明日欲说所梦。未至十步。三藏已知。惊起唱言。善哉善哉。汝已感戒。我当作证。于佛像前。三藏与说戒法。与梦所受一同。时有道朗法师。道进感梦之夕。亦感梦戒。与道进同。今别行高昌戒本者是。当知。菩萨戒法。根机希有。彼天竺国。犹有外道不信佛道。亦有小乘不信大乘。其大唐国。亦有道法不许佛法。亦有小乘不许大乘。我日本国。皆信大乘。无有一人不愿成佛。偷伽论云。东方有国。唯有大机。机非我国。鸯掘经中闻释迦名号。虽未发心。已是菩萨。我国众生谁非菩萨。欲发式法傥现。我作证明。当知。三藏曾作道进证明。此中何众求菩萨戒昔佛在世。梵网戒时。诸菩萨。十八梵。六欲天。十六大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皆来听菩萨戒。净行戒时。诸菩萨。净居天。光音天。非想天。来听菩萨戒。尽地观时。菩萨。二乘。欲天。色天。轮王。国王妇人。八部四众。饿鬼。禽兽。阎王。狱座。皆来听菩萨戒。仁王时。无色天下。方等时。婆薮仙人。引地狱众来听大乘。而有云。无色净居唯小不回。无想外道唯邪不发。有云。本业云。六道众生受得戒。但解语得戒不失然无色界。显则不说。密则不说。密则无遮。虚空藏经。净居天子下受佛说。无想外天初后有想容有发。北州顽嚣。三途苦重。不解语者。理无得受。三途轻苦亦得受戒。然梵网云。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简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六欲天。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佛在世时。六道八部。皆化人形而来听法。法华云。若法师说法处。我遗变化人。而令听法。涅槃云。末世中一万菩萨。受持大乘。故今现前大众。凡圣难则。十住云。四方一肘虚空中无形众生。与四天下众生数等。故今冥道大众多少岂量。一切不择。普通授或。各随所乐。当作七众。所谓菩萨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沙弥。沙弥尼。戒叉摩尼。有云。若在家戒。一切无遮。解语皆受。若出家戒。唯人男女无遮方受。义同声闻。文中不简在家。出家沙弥。具足。唯言得受。若准下文。教服异欲应通出家。然受法有二。若准律云法白四受者。应须简择无根等。若依三归三聚总受。理应通受。文无简故许受具足。但不许成比丘等性。如半择迦。许受五戒。但不许其近事男性。今谓不尔。善生云。在家菩萨受。亦用白四羯磨得戒。涅槃云。受世教戒者。白四羯磨得戒。涅槃云。受世教戒者。白四羯磨。然后得戒。戒坛图云。菩萨戒聚。非白四而不生。故知。菩萨七众。共用白四羯磨。得戒。七众共受。别有三名。一云随受者乐。各成一众。故本业云。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受具戒。名具足菩萨。二云七众皆名菩萨僧。故涅槃云。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名声闻僧。二者第一义和合。名菩萨僧。净行在家菩萨。皆名大优婆寒僧。出家菩萨。名比丘僧。三云七众皆名如来。故梵网云。受菩萨戒。即入诸佛位。虽有三义。第三正义。此是如来金刚宝戒。受此戒竟皆名佛。故冥显大众。欲知得戒解我语趣是得戒相。若其不解。自知非器故梵网云。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六欲天子。庶人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持戒。皆名第一清者。又行云。六道众生受得戒。但解语得戒不失。此名修真法戒。能解以不。 二观信心。净行云。净行云。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始行菩萨。若男若女中。诸根不具。黄门二根。淫男淫妇。奴婢变化等。皆受得戒。皆有心识向菩提故。云何名信。如梵网云。若佛子。常生大乘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又云。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外道恶人邪见人前。说此千佛大戒。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畜生不见三福如森石无心。与森头无。而是前说犯轻垢罪。又善戒经云。此菩萨戒。不应向不信者说。乃至不向谤大乘者说。若不信者。以是因缘堕地狱入。又涅槃中。信不具足名一阐提无。无量劫中难祟狱。故欲受佛戒当起深信。 三察意乐。有何意乐求菩萨戒。且十种意乐皆许受受戒。一若欲即身成佛者。我当授戒。故梵网云。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二若欲绍菩萨位者。我当授戒。故璎珞云。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始行菩萨。若男若女。初发心出家。欲绍菩萨位者。当先受正法戒。戒者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果道一切行本。能除大恶正法明镜。三若欲直往菩萨者。我当授戒。故占守法中善男女。受十戒法。作菩萨沙弥沙弥尼。白四羯磨。受三聚戒。作菩萨比丘比丘尼。四若欲回心向大者。我当若云。观彼根性。为说大乘。令其回心入无上道。为净波罗蜜多。五若欲永不失戒者。我当授戒故璎珞。云佛子受十无戒也。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若三界一切众生。不受是菩萨戒者。不名有情识者。畜生无异。不名为人。常离三宝海。非菩萨。非男非妇。非鬼非人。名为畜生。名为邪见。名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又净行云。若有发心向菩提者。当知。受十尽戒。虽后数犯。名为佛子。此人未来当作佛故。六若欲重受佛戒者。我当授戒。故梵网云。若有犯十戒者。应得忏悔。在佛菩萨偈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相者佛来摩顶。光花种种异相。便得减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若犯四十八种。修忏见相。还得本戒。若不见相。而更重受。若犯四十八。但对首忏还得本戒。故本业云。十重有犯无忏。得使重受戒。八万威仪名轻。得使悔过。对手悔减。地持云。如AN刍住别解住。别脱戒。犯他胜处法。于现法法中。不任更受。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瑜伽亦云。由此因缘。当知弃舍菩萨律仪。若有还得清净受心。复应还受。然此菩萨戒中。唯遮七逆。不许受戒。有云。七逆不忏不得受。若忏亦得受。若集法悦经云。遮他之犯罪。为王所悼怖作沙门。在于他国。修行三十年乞食。道中得大钵中有集法悦舍苦陀罗尼。读诵一年。始行减罪。七日思惟陀罗尼字。心中忽定。如得千金。飞行见三世诸佛。有云。此说未为诚证。经力减罪。不说得戒。今谓。普贤观云。修普贤忏者。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白四羯磨。自然成就。若声闻一归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式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若优婆寒。犯诸不善。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当修方等第一义空。罪垢永尽。具足戒法。不久当成阿耨菩提。药师亦云。若善男女。受三归戒。五戒。或十戒。或菩萨一百四戒。或二十四。或比丘二百五十戒。或比丘尼五百戒。或菩萨戒。随所受中。毁犯禁戒。若能供养乐师如来。不堕三恶。故知。大乘忏悔三威力强畎。能减五逆四重破戒。谤法大罪。菩萨戒法自然成就。然佛为遮极重。说除七逆而已。七若欲报四恩者。我当授戒。故梵网云。释迦文佛。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森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遵之法。考名为戒。亦名制止。诸佛之本源。行菩提道之根本。诸佛子之根本。心地观云。世间这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一切众生。互为父母。生生世世判诵深故。二众生恩。一切众生。菩萨恩处。利益众生。成佛通故。三国王恩。正法治世。自他修善。以依此恩行功德故。四三宝恩。常往法界。引导众生。拔苦与乐。致菩提故。普为报于四恩故。发起清净菩提心。应受菩萨三聚净知恩报成名持戒。八若欲得一切护者。我当授戒。若大般若云。若有众生。受菩萨戒。初心功德。超胜一切诸佛如来后心功德。何以故。一切诸佛。成等正觉。有缘从生供养恭敬。若有众生。受菩萨戒。一切诸佛菩萨圣众。皆来其所。摩顶护念。一切梵。释。八部。鬼神。皆来皆所。翼从卫护。一切六趣四生众生。皆为其人。归心渴仰。以其发心。来世作佛。能为一切作依处故。梵网亦云。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救护王身。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心地观亦云。如是三聚清净戒。三世如来所护念。无闻非法诸有情。无量劫中未闻见。唯有过去十方佛。已受净戒常护持。二障烦恼悄断除。获得无上菩提果。未来一切诸世尊。守护三聚净戒福。断除三障并习气。当证正等大菩提。现在十方诸善逝。具修三聚净戒因永断生死苦轮回。得证三身菩提果。超越生死深大乘。菩萨净戒为船筏。永断贪嗔痴JF缚。菩萨戒为利剑。生死道诸怖畏。菩萨净戒为舍宅。自除贫穷诸苦因。净戒能为如意宝。鬼魅所著诸痴病。菩萨净戒为良药。人天为王得自在。三聚净戒作良缘及余四趣诸王身。净戒为缘护获胜果。是故能修自在因。当得为王受尊贵。应先礼敬十方佛。日夜增修清净戒。诸佛护念。常受持戒。等金刚无破坏。三界诸天。诸善神。卫护其身及眷属。一切怨敌毕归恨姓欢娱感所化。是故受持菩萨戒。感世出世无为果。九若欲作一切王者。我当授戒。故心地观云。诸王所受诸福乐。往昔曾持三净戒。戒德熏修所招感。人天妙果获王身。若人发起菩提心。愿力资成无上果。坚持上品清净戒居自在为法王神通变化满十方。随缘普济诸尸Q品。中品受持菩萨戒。福德自在转轮王。随心所作尽绵成。无量人天悉尊奉。下上品持大鬼王。一切非人咸率伏。受持戒品虽毁犯由戒胜故为王。下中品持禽兽王一切胜故得为王。下下品持琰魔王处地狱中常自在。虽毁禁戒生恶道。由戒胜故得为王。若有不受如来戒。终不能得野干身。何况能感人天中最胜快乐居王位。以是义故诸众生。应受菩萨清净戒。十若欲绍三世化者。我当授戒故梵网云。汝亲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佛持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欲得十种意乐。莫求余乘果报。一向当来无上菩提。能求以不。 四择道场。道场有二。一外道场。二内道场菩萨戒场。次释迦如来。第四禅中。菩提树下。以为菩萨七众戒场。兜率天上。为菩萨在家戒场。伽耶山顶。为菩萨沙弥戒场。施鹿林中。结小乘戒。故南阎浮提。始有三戒坛。祇洹图云。祇洹一寺。顿结三坛。一菩萨戒坛。二比丘戒坛。三比丘尼戒坛。今天天竺。有三种寺。一向大乘寺。一向中。昔秦罗什三藏。于草堂寺。始译菩萨戒藏。秦主受菩萨戒。及融影等三百人辈。同受大戒。乃有戒坛梁天监帝。抄方等经。撰受菩萨法。构等觉殿。筑大圆坛。延草堂地惠均法师。受菩萨藏。崇为僧正。号为智者。公侯弟子四万八千人。又普通中。帝奖光宅寺MI法师。菩萨戒MI。光花殿修大功德。上帝随喜。为大僧正。于同秦寺。筑大戒场。羯磨拜授。又天监中。帝诏南涧寺惠超法师。于等殿授菩萨戒。为大僧正。隋炀帝于鑫成。筑大戒坛。请天台山智MN禅师。受菩萨戒。禅师詺帝。为总持菩萨也。帝詺禅师。为智者大师也。事同梁帝举。法师之微号也。又净影寺惠远法师。大象年中有诏。东西两京。各立戒场。安菩萨僧我日本国宝龟年。大唐鉴真和上。于东大寺大佛殿前。筑大支。天皇太后。授菩萨戒。传教和上。大唐台州。国清寺西廊下。受菩萨大僧戒。弘仁皇帝。遂于东山或坛。贞观年中。慈觉大师。大内上帝太皇。太后。皇太垢。公侯等。各于宫帏。饰大戒场。受菩萨戒。上帝崇道。赠僧正位。两师谥号传教大师及以慈觉大师。自余戒地。不可说尽。故知。随缘开场由开尚矣。缘戒崇德古今同矣。然其戒场者。是国主国人之大福田。佛子菩萨之菩提场。三世诸佛之得道处。一切如来之所住地。故境界云。若为四恩。建立道场。国无七难。万姓安乐。何以故。此道场地。至金刚际乃至微麈。皆属国王。此王曾于此地。受持菩萨戒。故圣传云。若受菩萨戒地。变成金刚道场。大劫三灾现时。不能破坏此地。有云。余地皆坏。此处如柱。有云。妄情见坏法场不坏。此地得戒菩萨后身当坐道场。余地不能任持此菩萨身金刚之力。唯有此地住其金刚体。令成正觉。法华云。若说法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成等正觉。转大法轮般大涅槃。普贤观。菩萨戒自然成就。又云。行者问云。何处修行此法。空声答云。释迦牟尼足。亦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处。我波我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减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当观十方诸佛。当知。受菩萨戒地。名常寂光土。一切如来五分法身。究竟竟国之处。如华严云。如法观察一微麈中。前有三世十方诸佛慈心。成道。法轮。涅槃之相。即今菩萨戒场。二内场者。即我自身。故涅槃云。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利。佛曾于自身修菩萨戒故。金光亦云。如来何故礼拜舍利如来戒定惠等功德。皆依此则修得故。境界亦云。行者自身即是道场。一切如来五分法身。皆来住中。当知。受菩萨戒之身。即是金刚道场。一切诸佛。集会此中。尽未来际不可舍离。体如虚空。永无敌对。十方世界。四魔界。尽力欲坏。莫倾毛孔。如华严云。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诸佛影现中。即今受菩萨戒之身道场。已说道场之相。今说择地之法。梵网云。若佛子。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法者。下坐如考顺父母师教。如事火婆罗门。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事须择定胜地无杂秽处。清净庄严地。铺安称高座。GV法不座纳法。于师当生无上法塔之想。诸佛菩萨。先住法师身故。如金光云。法师下坐。见其坐处。犹有诸佛菩萨形。像身当生无上佛国之想。诸佛菩萨。今住受者身故。如法华之。佛子住此地。是即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若坐卧。谅须信力为地。法空为座。菩提心香。大功德花。洒无垢水。设无尽藏。纳佛戒法。犹如泻瓶。证心佛位宛如反掌。五示师相。师相有三。一诸佛师。若真佛。若佛像。若生身舍利。若道具锡钵。若法身舍利大乘经卷。具如梵网戒体本。昔妙海王。及千王子。从卢舍那受菩萨戒。释迦受卢舍那教敕。下菩提树转逸多菩萨如是二十余菩萨。次第相付。须利苏摩次付罗什。罗什传奉。乃至南岳九师。天台八祖相付。今传东山是也。又如地持戒本。是灯明佛说。莲华菩萨受。次第四十余菩萨相承。伊波勒菩萨。来传弱凉。即昙无谶是也。二菩萨师。若真圣。若圣像。谓真菩萨像。非凡夫假名。若生身舍利。若持物锡钵。若法身舍利大乘律论。具如瑜伽决择分菩萨戒。是无著菩萨升兜率天上。值弥勒真身。承大乘空义。后请弥勒不瑜阇国。于后夜分。说瑜伽论。无著独听。大众不听。但见光明香气而已。世亲护法。次第相承。玄奘西入承正法藏匿。今则弘道门人。所执戒是也。涅槃亦云。未法中有三万菩萨。持大乘法。其中受戒亦是类也。三凡夫师。若内凡。若外凡夫。不须形像。持物。法文夫以三祇百劫。小乘菩萨。三祇外凡。百劫内凡。七大僧祇百万劫行通乘菩萨。初三僧祇。三贤。四善外外内凡。二十二僧祇百千万劫别乘菩萨。万劫外凡。三祇内凡外。即 成佛圆乘菩萨。五品外凡。十信内凡。故知。今四分律家。上品殊胜发戒菩萨。瑜伽论家三乘普行。纡回菩萨。无相论家独一修行。历劫菩萨。此身始发大菩提。未入外。凡不堪为师。若夫南山。总恩。嘉禅。如非和光。未许戒师。何况末代假名菩萨。曾南岳云。一生欲入铜轮十住。领众太早。但净六根。即是圆乘内。铁轮王也又天台云。领众太早。唯位五品。即是圆乘外凡。粟散王也。如今。末代圆菩萨。自他佛性。深生随喜十心具足第一品。读诵经典第二品。更加说法第三品。兼行六度第四即是入外凡位。堪作菩萨戒师。故天台观心论云。能答问者。许是五品。云何得知戒师堪不。若有一失六弊。则知不堪。不从受戒。故菩萨地。云又诸菩萨。不从一切。虽聪惠者。求受菩萨所受净戒。无净心。者不应受有悭贪者。毁净戒者。有忿恨者。有VV惰者。心散乱者。有闇味者。不应从受。若有四能五德。则知堪应从受戒。故菩萨地云。要具四德方堪应从受戒。故菩萨地云。要具四德方堪为师。一同法菩萨。二已发大愿。三有智有力四辨了开解。又罗什云。具足五德应为师。一坚持戒。二年满十□。三善解律藏。四妙通禅惠。五慧穷畜。璎珞戒本云。受戒有三种。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二者诸佛菩萨减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受戒我先礼足。应知是语。清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某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佛减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偈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梵网亦云。若佛子。佛减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偈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受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偈前。自誓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前受戒不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住重心故便得成。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像前受得戒。而要见好相。其自誓受下品戒。如普贤观云。其欲具足菩萨戒者。忏悔罪已白十方佛。唯愿释迦牟尼。为我和上。文殊师利。为我阿阇梨。当来弥勒。愿授我法。十方诸佛。愿证知我。大德诸菩萨。愿为我伴。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已。次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受八重法。一日乃至三日。若在家出家。不须和上诸师。不白羯磨。自然成就五分身。其法师授。中品戒法。如心地观云。若欲受持上品戒。应请戒师佛菩萨。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上。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净戒阿阇梨。未来志师弥勒。当为清净教授师。现在十方两足尊。当为清净证戒蚰。址方一切诸菩萨。当为修学戒伴侣释四王金刚天。当为学戒外护众。奉请如是佛。菩萨及以现前传戒师。普为报于四恩。发起清净菩提心。应受菩萨三聚戒。善戒亦云。师有二种一不可见。谓佛菩萨。二是可见。谓授戒师。若不于佛菩萨受者。不名菩萨戒。又虽有现前智者。犹应在佛菩萨偈前。若经卷前得戒。若无形偈经卷。不应得戒。当知。三缘和合。方应得其佛菩萨。上品戒法。若现前授。唯在佛世。若感梦授戒。法进梦国弥勒教戒。若如无著。请弥勒说。此唯上位。不关初心。如今。释迦已减。弥勒未出受持师师相授菩萨戒法事。须要于像前。亦请圣师传大师量戒行不全。知德亦关。若非拜先法这人。谁有妄囊捡珠之能。然依圣教。当应众心地观云。三凡夫僧。文殊弥勒等菩萨僧。身子目连等声闻僧。若别解脱真善凡夫。正见具足。为他说法。是凡夫僧。复有一类凡夫之僧。戒品不全。深信因果。赞咏一乘。成他佛因。随犯随悔。消除业障。如郁金花。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花。正见比丘。亦复如是。四种输王。尚所不及。何况余类。一切众生。虽毁禁戒。不坏正见。如是凡夫。亦名福田。供养如是福田僧者。供一真实僧宝。所获功德正等无异。故于当观佛敕。 六显戒德。诸经皆云。若造十恶。五逆。四重。诽谤三宝。不孝四恩。堕落地狱。冥官罪人经无量劫。地狱余报。堕落饿鬼冥道鬼类。经无量劫。饿鬼余报。随落畜生蚊虻虱虮经无量劫。一余报。生在边地下贱奴婢。无量生。边地余报。虽生中国。诸根本具。灌顶云。若三归。若五戒。若十戒。若善信菩萨二十四戒。一百四戒。若沙门二百五十戒。若比丘尼五百戒。若菩萨戒。破是诸戒。若闻流离光。不堕三恶。报恩云。三归五戒生人。八戒生天。二百五十戒。三千威仪。六万细行。生非想等天也。若受菩萨戒。得成佛果。涅槃云。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萨戒。罗汉果支佛果菩萨果菩提果。名渐渐深。又云。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若受声闻戒者。不见佛性如来。若受菩萨若者。能见菩萨提。大般若云。不起声闻独觉等心。是名菩经尸。又云。假使有人。取妙高山。上升梵世。投之于下彼适投已。发谛言。若菩萨戒。普胜异生声闻独觉诸净戒者。今此山王。虚空中住。言已。便住必不堕落。何以故。诸菩萨戒。除如来戒。于余净右有漏若无漏。为最为胜为尊为余净戒。若有漏若无漏。为最为胜为尊为高当知。外道CQ狗等戒。胜三恶破戒。三善道正法生外道等邪见戒。二乘圣出世戒。胜三善趣爱见戒。诸菩萨广大戒。胜二乘行小心戒。诸如来果地戒。胜菩萨因分戒。若欲得此如来果戒。当舍外道人天二乘小戒。文受菩萨大戒。同性云。声闻址地。支佛十地。菩萨十地。诸佛十地。皆充入毗卢遮那智藏海中。涅槃云。下智观故不见佛性。而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不见佛性而缘觉菩萨提。上智观故见不了了。而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见之了了。而得佛菩提。如来教化诸众生已。同共安住秘密藏中。璎珞云。三乘各有三乘。声闻声闻声闻支佛。声闻菩萨。支佛声闻。支佛佛。去佛菩萨。菩萨声闻。菩萨支佛。菩萨菩萨。复有定意。名无尽门。超越三乘成菩萨号。三三九乘。同共流入平等大慧。故知。四乘各有菩萨。天台以为四教菩萨。若入印云。羊乘行菩萨。马乘行。菩萨。日月神通乘菩萨声闻神通乘行菩萨。如来神通。乘菩萨。如云譬如有人乘羊。往彼他方世界。山海有障。不至彼界。乃至。如乘如来神通。铁围不碍疾至彼界。五种菩萨。亦复如是。羊者如昔太子幼乘羊车。诣俗学堂。马者如转轮王马宝。一日周行阎浮四边。海中金路。月日者。如日月轮周须弥山一日一回天上万里。人中一寸。声闻者。如四方海各有一山。各有三兽。合十二神。行声闻慈。化众生界。八月一日。子神为始。次第直日。夜了神为始。次第直时。一日一时。周三知界。如来者。如诸如来。不越一念。游入三世不动不动一处。遍满一切。五种菩萨。如次相喻有碍无碍迟碍迟还。可知睿山五中。合后二喻一圆。如次以为四教菩萨。何以故。智论。破迦施延小乘菩萨。更明步行菩萨。马乘行菩萨。神通乘行菩萨。此则四菩萨。故以彼合此而已。华 宗元晓法师。亦立四教菩萨。三乘别教菩萨。三乘通教菩萨。一乘分教菩萨。一乘满教菩萨。名目虽异。意同天台。若法藏法师本。立五教菩萨。小乘菩萨。始教菩萨。终教菩萨。顿教菩萨。圆教菩萨。彼宗判云。大同天台。但加顿教为异。入印中五菩萨。稍似允合。唯违智论耳。真言宗。释迦显教四菩萨外。更立大密教一种菩萨。显蜜教有五种菩萨。特合入印。无违智论。天台显中立四之说而有无相宗。各搪一种菩萨。不许多种。共称菩萨戒师。教人迂回。迂回宿皆之人。皆生信心。令依天台。略明四教菩萨戒。会三归一。令入和合大海。一小教三乘中菩萨。二百五十戒。三祇百劫迂回成佛果同二入四分云。若起上品珠胜之心。感得佛果。又阿含中。佛命迦叶令坐同座解脱等故。而钞家云。皮四分宗。义当大乘要家破云。古代诸师。多判四分为大乘者。良恐非也。教实是小不妨发大二通教三乘中菩萨二百五十戒。七阿僧祇百万劫中迂回成佛。亦同二乘。故智论云。释迦文法中。田我别菩萨僧。故。故文殊师勒。人声闻中次第而坐。又大品云。三乘同坐一解脱床。杂集云。第十一地。断余习尽。便成罗汉及以如来。即通乘意。大般若。干惠等十地。是三乘址地欢喜等十地。是胜义十地。弥道替中。亦同此判。而有相宗。唯执通乘。前不立小菩萨。后不许独菩萨。圆菩萨。三别教独菩萨三聚净戒。逼摄一切世。出世戒。次第修行。二十二种大阿僧祇。百千万劫。迂回成佛从因至果。不共二乘。故璎珞云。摄善法或者。大乘戒。饶益有情中者。大乘四弘誓愿摄律仪戒者。二乘二百戒也。净行云。今为诸菩萨。结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民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一切。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蜜。有云。经云。若言不受优婆塞戒。沙弥经丘得菩萨戒。无有是处。譬如重楼不由初缘。得第三缘。无有是处。彼自解云。必由律仪得后不乐二菩萨戒故戒是说未必菩萨先发小心。涅槃说菩萨五行。五篇七聚。五支十戒。大品云。菩萨次第学。次第行。次第证。又大般若云。诸菩萨与求二乘者。小应交涉设与交涉。不应共住。设与共住。不庆与彼论义决择。净行去。昔有罗汉。名曰伽弥。净一弟子。使钵随后。弟子子思惟。我作菩萨。不作声闻。发心已定。现观见。虽我弟子。发心高广。即是我师。取其衣钵。自担在后。弟子还自思惟。菩萨之行。难成难成就。我不堪忍。还作声闻。其师知已。还钵在前。又云。昔有二人俱共修道。一名通轨。二名节顶。尔时通轨爱敬大乘。挫抑小乘。令诸众生发菩提心故得法身度脱一切节。顶嫉妒。宣说小乘。生生世世。出入地狱。时通轨者。无顶相菩萨是也。范顶者。今善善星是也。阿阇世王云。文殊师。迦叶坐上。以耆年故。迦叶让云。我等在后。菩萨尊尊故。舍利弗云。我等亦重。已发无上心故。迦叶云。菩萨尚尊久发心故故文殊所将二千在家。在前而住。迦叶五百声闻。在后而坐。天亲云。菩萨律仪有四殊胜。一差别殊胜。谓声闻等。唯有律仪无余二戒。菩萨具三。二共不共学处殊胜。谓诸菩萨。性罪不行。与声闻共。遮罪现行。海彼不空。声闻唯有身语二戒。菩萨具有身语心戒。三广大殊胜。由四广大。一学处广大。二福德广大。三利生广大。四证菩提果广大。四甚深殊胜。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我有罪。生无量福。速证菩提。达摩说八胜法。天台说八别法。故知。一切不共二乘。智论云。十地有二。一但菩萨十地。二共菩萨十地。亦说三藏。步行菩萨。马乘菩萨。神通乘菩萨。而无相宗。但执别乘。不许余三四圆教顿菩萨三聚净戒。佛性为体。佛果为相。圆融万法。开会五乘。直道修行。即身成佛。不共二乘。超越三乘。故直道修行即身成佛。不共二乘。超越三乘。故梵网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性。是心。皆入佛性或中。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法华云。菩萨不亲近求声闻四众。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梵网云。若佛子。有佛经律。而不勤学。反学外道欲典。阿毗昙杂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犯轻垢罪。又无量义云。实说四谛。六度。十二因缘。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空。菩萨历劫修行。而未曾说此无量义行。大直道无留难故。璎珞亦云。超越三乘。成菩萨号。法华云。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是宝车。直至道场。梵网结成华严严。普贤结成法华。法华圆顿一同毕严。而法界严。而法界宗。华严。法华。名为圆教。别立思益。名为顿教。不许圆邓是顿乘若依真言廖云此梵网戒。名为一切如来三摩那戒。具有以罗夷。十重禁戒。四大性罪。十方便处。如是昔释迦菩萨。六年苦行坐道场时。正觉不现。一切如来皆来。授此三摩耶时。正觉不现。一切如来皆来。授此三授入佛界。故龙树云。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阙而不书。故今此显教中置此事然上四菩萨。或各名佛戒当分各证佛果。故或各名菩萨三聚戒。当分各具三聚故。或各名直往菩萨戒。当分各对YF小入大者故。或各名即身成佛戒。当分最后身现在成佛故。或各名一受不舍戒。当分五分法身。一切永不减故。或各名常作王身发分常作诸趣王故。今约跨节。明浅深者。前三戒果。唯名菩萨菩提。圆乘戒果。的名如来菩提。前三戒法。唯名三聚净戒。圆乘法。的名虚空不动金刚宝戒。前三戒行。唯名历劫修行圆乘戒行。的名大直道行。前三戒证。历无量劫。最后现身成佛。圆乘戒证。受戒之日。即身六即成佛前三戒身。有犯不犯。犯不犯境有差别故。虽复犯而法不失。圆乘戒身。一切诸佛法皆是佛法。佛法之中。都无犯戒。无犯戒故。戒法常住。前三戒报。犯作三恶。三善道王。持作三教法王。若退大心。虽入上位。还作二乘外道。故心地观云。若人发起菩提心。住昔受三乘戒。下下品持琰魔王。处地狱中常自在。虽毁禁戒生恶道。由戒胜故得为王。以是义故。诸众生应受菩萨清净。若有不受如来戒。终不能得野干身。何况能感人天中最胜自在居王位。下中品持禽盖王。一切飞走皆归伏。于清净戒。有缺犯。由戒胜得为王。下上品持大鬼王。一切非人威率伏。受持戒品虽缺。由戒胜故得为王。中品受持菩萨戒。福德自在转轮王。随心所作尽皆成。无量人天悉尊奉。坚持上品清净戒。起居自在为法王。本业亦云。菩萨世间果报者。十信阎浮铁轮王。十住二州铜轮王。十行三州银轮王十向四州金轮王。十地琉璃十轮。六欲四禅十天王。等觉菩萨出三界作摩尼轮一切王。妙觉如来等虚空。作水精轮法界王。是以无量寿观云。劫初以来。有八万王。杀害其父。此则受菩萨戒。唯作国王。今犯杀戒。皆堕地狱。犯戒力作王。大佛顶云。发心菩萨犯罪。暂作天神地祇。大随求云。天帝命尽。忽入驴腹。由随求力还生天上。尊胜云。善住天子死后七返。应堕畜生身。由尊胜力还得天报。昔有国王。千车运水。救烧佛塔。自起PB心。作修罗王。昔梁武帝。五百袈裟施弥须山王百罗汉。读公住施五百缺一。众云。犯罪暂作人王。即武帝是。昔有国王。治民不等。今作天王为大鬼王。即东南西三天王是。狗留孙来成菩萨。发誓现作北王。毗沙门是。大悲空藏云。昔舍利弗。六十劫中行菩萨道。遇婆罗门乞眼践减。退菩萨行。即作小乘。璎珞云。如我初会。净目天子。舍利弗等。欲入七住。遇知识。嫁作凡夫。五逆十恶。无不造留三恶道。此是下中各三六。口犯戒之报。三教菩萨。名上三品。若小乘菩萨。是上下品戒。极作小乘佛。若通乘菩萨是上中品戒。极作通乘佛。若别乘菩萨。是上上品戒。极作别乘佛。别乘七阶。五十二位。如璎珞说。通乘五阶。五十二位。如唯识说四阶。五十二位。如婆娑说。上来五十二位。或以为十二位。如地持说。然小乘中。显露不说五十二位。若约蜜意。佛或说之。如阿含譬如聚。有一重楼。有十二橙。若不升第一橙。不能登第二橙。乃至第十二橙。若不以戒为根本者。不升如来正法之堂。既约三教持戒。各立五十二位。故约三教犯戒。各明一十五王。又天台云。三教果头。有教无人。因人回心皆入圆乘一切菩萨终作圆佛。不作三教方便佛果。今圆乘中。亦有九品但是持戒。作六即佛。故心地云。发菩提心。求菩提道。有二菩萨。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萨为欲经导淫室。屠肆。皆得亲近。出家菩萨。则不知是。然此菩萨。各有九品。上根三品。皆住兰若。无间精时。利益有情中下二根。随宜所在方处不定。利益众生。或住兰若。或住聚落。大圆觉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理即佛。梵网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是即身入名宇。名字佛位。是下下根。仁王云。受持读诵即为佛。是则身入观行佛位。是下中根。普贤观云。行者根。无量义云。受持此经。即于是身。得无生忍。是即身入习种佛位。是中下根。根身若入性种。是中中根。即身若入道种佛位。是中上根。又云。升于菩萨第七之地。是即身徼圣种佛位。是上下根。即身若之等觉佛位。是上中根。法华云。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菩提。是即身入妙觉佛位上上根当知。圆乘戒法。但有持果。而无犯报。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心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上品十善铁轮王。中下品善粟散王。十住百国铜轮王。十行千国银轮王。十向万国金轮王。十地倍增不可说。六欲四禅十天王。各说法开化众生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圆乘菩萨。巧修方便。如仁王云。观实相方便者。于第一义谛。不沈不出。不转不颠倒。遍学方便者。非证非不证。而一切学。回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蒴婆若。魔自方便者。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动。一乘方便者。于不二相。这众生一切行故。变化方便者。以愿力自在生一切净佛国土。以行四魔自在方便。虽起三毒十恶。五逆。皆成佛道。不破戒品故。无行云。昔有二菩萨。一名喜根。常为人说。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无量佛法。若人求佛道。莫霈贪恚痴。若断贪恚痴。欲求诸佛道。是人去佛道。譬如天与地信引说者皆成佛。二名胜意。常为人说。贪欲即非道。恚痴亦复然。不断贪恚痴欲求诸佛道人去佛道。譬如天与地信此说者。皆堕地狱。大圆觉云。诸戒定惠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理趣分云。受持是经。设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堕恶趣。为调伏故。欲等调世间。令得净除。故有顶及恶趣。调伏尽诸有。所言欲等者。取十恶也。楞伽云。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明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以观诸法。为真如相。持戒犯戒。皆不可得。故大般若云。应以不护圆满净皮罗蜜多。昔世间现为考。师教杀害千人。千人手指。编为头 故名为鸯掘魔罗。此云指曼。此考为戒非犯杀戒。昔琉璃王。杀无量人。以此城人刚恶。难化。但临断命发菩萨提心。此杀名为入法界门。非犯杀戒昔和修密。发愿利人。吸我口者。得大辨才。合我胸者。得大智惠。执我手者。得大福聚嫁我身者。得大菩提。此淫为戒。非犯淫戒。昔释迦尊。盗悭人者。得大施会。今增其福。此盗为戒。非犯盗戒当知。川毒。十恶。皆为戒行。阿阇世王。杀害父母。即无明父。亦贪爱母。行此非道。通达佛道。提婆达多。现造三逆。虽处地狱。如三禅。伊昔佛师。今成弟子。婆薮仙人。以占故。即身地裂堕大地狱。率地狱人。来诣佛所。皆令得道。此显善恶本无定果。散脂鬼。毗婆尸佛发大誓愿。常作鬼王。教化鬼道。贤誓师子菩萨变化。常为畜生。教化为生当知。五逆。三恶。皆为戒行。净名女宫。解了法岁。自说戒法。末利妇人。亦处王宫。解了法岁。自说戒法。为救人命。巧犯酒戒。佛为此人。许饮万石。当知。一切俗麈皆为戒行。是以圆乘戒法。但有受法。终无破法。故名虚空不动金刚宝戒。然法华云。告舍利弗。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今废忘。告富楼那。十六王子。是久教化汝。汝今住小。故说法华令忆本愿。此是发心以后。不忆废忘。不名犯戒。更以五喻。显戒差别。一外道邪我我无果。譬如狂人虚空构屋无室无用。二三善世戒。因生感果。业尽随恶。譬如杨叶秋至似金秋去落地。三二乘小戒。持时果拙。破时永舍。譬如瓦器见全用卑。若破永失。四菩萨大戒。持成福王犯成世王。而戒不失。譬如金银为器用贵。破器不用。而福不失。五如来宝戒。一受永固。终不犯失而有大用。譬如金刚一成利福。更不破坏。有人入闇触宝害身。自谓蛇KF身肿心飞。明医示宝。自知非蛇。迁得利宝。万用自在。如占察云。观有二种。一者唯心。谓观唯识。二者实观。谓观真如。真如佛性。以为戒体。一切诸法。皆是戒法体。何有非戒之法。而有犯戒之法。故大般若云。菩萨不应分别。此是戒法。此是能持。此是所持。此是持境。一切诸法皆真如故。处胎云。昔有魔王梵王释王七十二亿女人。修习真如三昧。皆不舍身。亦不受身。悉于现生。同得成佛。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说垢减取证如返掌。如文殊师利。以智惠剑。杀害在缠一切如来妄执右臂能杀所杀。皆真如相。如大虚空。无自他故。如大虚空藏。若人见尊。取用一切有主。所摄之物。六分之一。不得盗罪。能取所取。皆是真如。如大虚空。无能所故。如观世自在定惠男女二根和合。能生诸佛之子。能合所合皆是真如。如大虚空无著脱。故能深观行此理。名为已善持戒。未深观行此理。名为未善持。大品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华严云。举足下足。即是道场。当须遍一切处之道场。修行真如法性之戒法。善法恶法处之道场。修行真如法性之戒法。善法恶法皆为律仪。一色一香更退转。本业云。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况复二人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称量。净行云。譬如七宝塔遍满阎浮提。世有不善人。毁令碎尽破人菩提心不善过于彼。三界诸一其命将尽世有良医。方救济皆不死增人菩主其福倍于彼。今见此利殷勤开导。本业云。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于余一切的受律仪戒。最胜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竟乐之所发起。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别解脱律仪。经菩萨律仪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计算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为得此利。至心当受此。开悟已竟。 普通授菩萨戒广释上_ 普通授菩萨戒广释中 天台宗桑门安然撰 第二三归。昔拘留孙佛。像法之中。佛惠比丘。苦行之后。九十五种外道出世。窃前佛三宝之名。及以戒名。妄立三宝亦说戒法。摩醯首罗为法身大梵天王为报身。鸠摩罗天为化身。并为佛宝。四种昆陀。六种波陀。十八大经。并为法宝。九十五众并为僧宝。见中阴识。起叹狗等。以为真以说叹狗戒。自妄妄他。俱堕恶道。如来出世翻邪为充世悉起。四坏信。而至佛减。邪风还扇。天竺尚有天祠。寺佛道三人且化。真旦五帝以开五戒之方。昔者太宰。问孔子云。三皇五帝。是圣人欤。孔天答云。非圣人也。又问夫子是圣人欤。亦答非也。又问。若尔谁是圣人。答云。吾闻西方有圣号曰释迦。又老子者。与伊喜俱。西入胡国。而其后罪。妄作西升化胡经等。说云。老子西入。作释迦化。妄说李理同糸之事。三即天子。容起道寺。殆与佛法争成胜负。佛眼远照。顶知此事。故今末代皆起四信。谓于三福及以圣戒。起不坏信。尽未来际。为归依处。且有三种三宝。一者住持三宝。泥木素偈为佛宝。黄卷赤轴为法宝。剃发染衣为僧宝。二者别相三宝。三世三身为佛宝。所说法门为法宝。三乘贤圣为僧宝三。者一体三宝。实相圆理。名为一理。即一而三。名为三宝。心体觉知名佛宝。性体离念名法宝。心体无诤名僧宝。凡对始终。此三具足。佛已修证。应物现形。别相住持。功由一体。我等理是如II在水。今始觉知。正向此三尽未来际。为归依处。戒亦三种。一传受戒。从师所受。名句文身是也。二发得戒。白四羯磨心境发得是也。三性得戒。真如性戒。凡圣共有是。四不坏信。四教不同。今非前三。正归依一。欲受三种三聚净戒者。当归三种三尊境界。弟子等。始从今身。尽未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尊中尊弟子等如。始众身今身。尽未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从今身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余邪魔外道。唯愿三宝。慈悲摄受。慈愍故受三归竟。 第三请师。所以佛敕末代。以令奉请释迦文殊。弥勒。各有四义。一如过去天王如来。居在王宫。自成佛道。本不出家。不着袈裟。不持钵具。不结戒品。其国众生。调善。如来威仪自然具。故如自在王经。说如今释迦。入娑婆罗界。盛行恶口。此界具有六弊四恶。故。佛随说六度四摄。此界十法。余圭所无。真如法界。非持非犯。对犯戒恶。制持戒善。是名释尊娑婆恶口。具维摩经说。今释迦佛。受舍那敕。为此地上凡夫痴AA之人。而说菩萨戒藏。故敕末代。请为和上。二释迦佛昔空。王佛所。受六重戒。值遇恶友。退须陀洹。后遇须弥登王佛。海时王佛。云自在王佛。皆不闻法。次值二万亿威音王佛。最初佛佛。偈法之中为常不轻菩萨。受持三知威仪。第二佛时。证不退位。后值大通智胜如。我为王子。出家具持三百戒行。后值二万日月灯明。经定光佛。名曰儒童。具摄威仪三千戒行。即授我记。号为释迦牟尼。我于过去无量无边劫。在伽耶戒。初成正觉。为众生说威仪戒行。过去久。不可思议阿思议阿僧祇劫。有二万亿释迦牟尼。最初佛者我身是。我初成道在鹿野苑。为五比丘。重说制戒。从此已来。始有僧耳。具如净行经说。如今法华去。我与阿难。等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常精进。已成佛道。阿难常好多闻。护持我法。次云。大通智胜佛所。十六王子。沙弥教化。次云。然我实我佛以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次云。二万亿威音王最初佛时。为常不轻。天台云。实成为本。威音是实成之后。大通智胜。为中间迹。空王佛是大通之后。日月灯明是空王后。当知。净行经是逆次之说。亦有超越。若干佛所。受菩萨戒。为此娑婆久劫修行故。留毫相之一切养育未弟子。故敕末代。请为和上。三释佛。在二铁围中间之时。告大乘。告大乘言。汝等所闻。皆各所说时有无量菩萨声闻。各白佛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处。说某经法。具如金铡仙论引佛话经。佛临涅槃。告阿难言。我减度后。木叉为师。木住世。与佛无异。又舍利弗先佛七日。已入涅槃。佛同均提沙弥汝师戒身减不。答云。不减乃至解脱知见身减。答云。不减。小乘戒身。常住不减。况乎如来常住身故敕现前减后。住持如来戒身。亦敕末代。请为和上。四释迦佛。亦名舍那亦遮那。三身一体皆平等。昆卢遮那自性身。具哪华严。罥索等说。如今佛戒。寂光法身。如如法。实报报身。如如智法。华藏舍那。心地所特。娑婆释迦。口轮所传。应身虽减。法报不减。东方庄严世界。照明庄自在王佛寿命。七日僧祇。即是释迦。今在东方。现在不减。如楞严说。迦释净土。名曰无胜。现在说法。如智论说。故请释迦之时。遮那舍那自见。微麈中即法界故。故敕末代。请为和上。一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主旨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心。皆是文殊教化力。一切世界诸有情。闻名见身及光相。并见随类诸化现。皆成佛道难思议。如地观说。今释迦佛。昔从文殊发心成佛昔为难仁师。今为其弟子。如放钵经说。又文殊师最后日月灯明佛八王子之师。释迦佛即第八燃灯佛之弟子。故文殊。是释迦九世之师。故敕佛。成道七日。在伽耶山。说菩萨戒。铢尖生多罗聚落音真。出家受持菩萨沙弥十戒。及受寂场梵网具戒。为菩萨僧。佛减度。后皆为菩萨僧众上座。故惠苑云。天竺国法。一向大乘寺。文殊为上座一向小乘寺。宾头卢为上座。大小兼行寺。文殊与宾头卢。共以上座。文殊。头卢。上座人别车师。十师。羯磨法异。睿山云。当今诸寺所造上座。所是文殊。世人不达。皆云头卢。例如世造吉祥天女。妄言摩利支天之偈摩利支天是男天故。请头卢法。但置其座。无造像法故。知误矣。今释迦法。菩萨僧事。文殊上座。故敕末。代令请上座为羯磨师。三释迦佛。所说五藏人受持。修多罗藏。阿难受持。昆奈耶藏。波利受持。阿昆昙藏。迦听受持。波罗若藏。文殊受持。陀罗尼藏。金刚手地。如六度经说。今释迦后。迦叶。阿难。在耆阇山。结集小乘三藏。文殊。弥勒。与阿难等。住铁围山。结集摩诃衍藏。如智度论说。故大乘戒。文殊所持。故敕末代令请法王为羯磨师。四释迦言。耆阇崛山。谁之所造。是世界者。亦从何出。迦叶答言。文殊师利。一切世界。文殊师出过去久远此界南方国名平等。龙种上佛。说彼世界得三菩提。文殊是也。如首楞严说。现在北方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文殊即是。若闻名者。见欢喜国。如见自家。闻彼名故。当闭四趣。如鸯掘经说未说成佛。名曰普见。如大宝积说。今释迦佛。是现在佛故。请过去龙种净知尊王佛。当为菩萨净戒阿阇梨。如心地观说。又文殊是三身常住。法报二身。边人知。化身或住东方金色世界。或住东北清凉山中。一万眷属。百千化现。或出日本。昔有行基菩萨。是也。又文殊师。是世界能造之主。凡厥之事。文殊地主。故敕末代。令请地主过佛为羯磨师。一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氏。为欲成诸众生。处于第四兜率天。四十重如意殿。昼夜恒说不退行。无数方便度人天。我今弟子付弥勒。龙华会中得解脱。于末法中。善男女。一搏之食施众生。以是善根见弥勒。当得菩提究竟道。如心地观说。释迦像末。造善之者。乃至。一称南无之辈。皆是弥勒三会得道。如弥勒经说。于当来世。法欲减时。当有比丘。比丘尼。于我法中。得出家已手牵儿臂而共游行。从酒家至酒家。于我法中。作非梵行。于此贤劫千货出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最后卢至。我法之中。着袈裟者。如是佛所得入涅槃无有遗余。如大悲经说。释迦遗法弟子弥勒得道之眷属。故敕末人令请当师为教授师。二释迦佛受舍那戒。传授逸多。如二十余菩萨传来终至罗什。如梵网戒本说。双灯明佛所说戒法。莲藏受持。如是四十余菩萨传说。终伊波勒。如地持戒本说。弥苗应生栴怛哩耶聚落。乃至受持梵网具戒。为菩萨僧。减后亦为菩萨戒法轨范之师。故敕末供以请轨范。为教授师。三弥勒是在释迦前一十二年。生兜率天。至结集时。从天上来。与文殊等经菩萨藏。故末代令。请戒主为教授师。四弥勒如来。三身具足。法报边表难知。化身或住睹史多天上。或云。梁代东阳传大士现田获鱼捕。利润众生。又文殊。是过去本师释迦是现在教主。弥勒是当来界主。故今之为教授师所以佛勒敕。令请计诸佛。菩萨金刚天众。现前凡师。亦各四义一昔释迦菩萨。坐道场时。不能成觉。一切如来。皆来惊觉。汝观诸佛行这道。菩萨即观。一切如来。皆入我身。五分法身皆住我身。诸佛同体。便成正觉。如真实说。今令末代行成佛道。故请请诸佛。为尊证师。二一切众生自迷一切诸佛五分法身以为苦恼之身一切诸佛。自觉一切五分法身以为法乐之礼。叵见三世诸佛名。见一心诸佛如普贤观。今令末代见自心佛。故请诸佛。为尊证师。三者二铁围山间。无量诸佛。说佛说经令结诸佛同体戒身。如金刚山说。今讼末代得彼戒身故请诸佛为尊证师。四诸佛如来。常住天世。我烦恼眼。不能观见。以普观见诸佛。闭目则见。开目不见。菩萨戒法。自然成就。如普贤观。今令末代观常住佛。故请诸佛。为尊证师。一妙觉菩萨。居在佛地。五分戒身未满。名为妙觉菩萨。戒藏满已。号为佛也。我本居为菩萨时。入妙觉海中。满十千劫。众生不发。我不证也。十千劫已。然后乃成道。是故妙觉假缘者着满。始得成佛。如净行经说。当如有缘一切众生。若不发心受戒。则其有缘一切菩萨。碍不成佛。今令末代不碍成佛。故请菩萨为同学伴。二成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应菩萨众。是由成正觉。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如梵网说。今令末代随顺菩萨。故请菩萨为同学伴。三释迦说法之时。方菩萨受持是法。各还本土。结集法藏。如大般若说。佛说经中。无量菩萨。各结大乘。如仙论说。一切菩萨。皆具五分戒身。能令众生同得同体戒身。如观经等说。今令末代等同菩萨故请菩萨为同学伴。四娑婆世界。自有六十二亿河沙数菩萨。故持观音名号正等。知大佛顶说。释迦末代法。二万菩萨。住持大乘。令不断绝。如涅槃说。寂减道场。三千菩萨。受菩萨戒。如梵网说。兜率天中。八万四千菩萨。受菩萨戒。如浮行经说。下方空中。六万恒沙菩萨。持大乘法。如法华说一切菩萨。常为众生不请之友。如心地说。今令代请不请友。请菩萨为同学伴。一昔国王有一千子。千子发心皆成佛道。二子发愿护持其法。天竺佛寺皆造。其偈。二金刚神是。如注梵网。又有力士。名曰密迹刚。护持佛法。如密迹说。又同山顶。四角有^2□。金刚手所住。如俱舍说。劫初水上忽有一人。脐有千叶莲华。净居见云。此贤劫中。当有千佛出世。长寿诸天。悉知此事。诸佛出时。皆请法轮。诸佛减后。皆守法藏。如诸部说。今行戒事。故请护持。二金刚神及变化人。尽受持得戒。十八梵。六欲天。十六国王。皆受佛戒。如梵网说。又受菩萨戒。作四轮。六欲。四禅天王。如诸经说。双净居光音非想天王。皆受佛戒。如净行说。彼是已学。我是今学。故凭等侣以请护持。三陀罗尼藏。执金刚手受持。梵网戒经。即金刚顶之浅略也。又菩萨大藏经戒法。是陀罗尼摄。三藏。西海船没投海。又铁围山结集。梵释诸天。来集令修戒法。故请护持。当身佛。有无量执金刚神护持。如大论说。四不退菩萨。五族执金刚神护持。须臾不离。如大般若说。圆乘初心。八魔远逃。故名不退。五大明王常所加持。又孝事父母。天王帝释。在汝家中。又能行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尽孝。释迦文佛在汝家中。如月藏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考名为戒。如梦网说。为报四恩。受三聚戒。如心地说。今行考戒。故请护持。一我信凡师。见圣谛故。如法华云。若有众生。信汝所说。则为见我及比丘僧。并诸菩萨。二师纳圣法。传我戒故。如梵网云。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得心故。三我解师语圣戒故。如梵网云。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四师现凡身。即圣身故。如法华云。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请师因缘。大仪如然。请一一师。当如是观。为先请和上。弟子等。奉请娑婆界教主。菩提树下始结菩萨戒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为我作菩萨戒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次请羯磨阿阇梨。弟子奉请娑婆菩萨戒上座。伽耶山顶初受菩萨戒文殊师利大菩萨诃蒴。为我作菩萨戒羯磨阿阇梨。我依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次请教授阿阇梨。弟子等。奉请娑婆戒付戒付嘱。寂减道场初受菩萨戒。梅怛哩耶大菩萨摩诃。为我作菩萨戒教授阿阇梨。我依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次请尊证师范。弟子等。奉请十方菩萨或大师。一切世界常诵菩萨戒一切如来应供正等觉。为我作菩萨戒尊证师范。慈愍故。 次请同学等侣。弟子等。奉请十菩萨戒大众。一切世界学菩萨戒。一切同法菩萨摩诃蒴。为我作戒同学等侣慈愍故。 次请金刚外护。此一奉请。依心地观。弟子等。奉请十方戒护法。一切世界常护菩萨戒一切金刚天众变化者。为我作菩萨戒修觉外护慈愍故。 次请现前现(此一。新尸体一安此处。不本安圣前。若乞戒者。多行最初进退随时行之)我等。今从大德求受菩萨戒。大德于我。不惮劳苦。慈愍故。 次乞戒(此一准高昌本)若乞戒者随时取舍。施姓大德。今正是时。愿时施我菩萨戒法。 次传戒师。应起为白圣师云。敬白十方尽空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等。求我白诸佛菩萨。欲从诸佛菩萨戒此等。已发大愿。忆有深信。能舍一切。不展惜身命。唯愿诸佛菩萨。怜愍故施与等。菩萨戒请师已竟。 第四忏悔。心地观云。 若欲如法受戒者 应当忏悔令清净 起罪之因有十缘 身三口四及意三 生死无始罪无穷 烦恼大海深无底 精障崄峻如须弥 造业由因二种起 所谓现行及种子 藏识持缘一切种 如影随形不离身 一切时中障圣道 近障人天妙乐果 远障无上菩提果 在家能招烦恼因 出家亦破清净戒 若能如法忏悔者 所有烦恼悉皆除 犹如劫火坏世间 烧尽须弥并巨海 忏悔能烧烦恼薪 忏悔能往生天路 忏悔能得四种业 忏悔雨宝摩尼珠 忏悔能延金刚寿 忏悔雨福摩尼珠 忏悔见佛大圆镜 忏悔能至于宝所 若能如法忏悔者 当依二种观门修 一者观事减罪门 二者观现减罪门 观事减罪有其三 上中下根为三品 若有上根求净戒 发大精进心无退 悲泪泣血常精忍 哀感遍身皆血现 系念十方三宝所 并余六道诸众生 长跪合掌心不乱 发露洗心求忏悔 唯愿十方三世佛 以大慈晟哀愍我 我处轮回无所依 生死长夜常不觉 我在凡夫具诸缚 狂心颠倒遍攀缘 我处三界火宅中 妄染六麈无无救护 我生贫穷下贱家 下得自在常受苦 我生邪见父母家 造罪依于恶眷属 唯愿诸佛大慈尊 哀愍护念如一子 一忏不复造诸罪 三世如来常证明 如是勇猛忏悔者 名为上品求净戒 若有中根求戒者 一心勇猛忏诸罪 涕泪交横不觉知 遍身流汗哀求佛 发露无始生死业 愿大悲水洗麈劳 涤除罪障净六根 施我菩萨三聚戒 我愿坚持不退转 精修度脱苦众生 自未得度先度他 尽未来际常无断 如是精勤勇猛者 不惜身命求菩提 能惑三福灵异相 是名中品大忏悔 若有下根求净戒 发起无上菩提心 涕泪悲泣身毛竖 于所造罪深忏悔 对于十方三宝所 及以六道众生前 至诚发露无始来 所有恼乱诸众生 起于无碍大悲心 不惜身命悔三业 已作之罪皆发露 未作之恶更不造 如是三品忏诸罪 皆名第一清净者 若欲修习观正理 远观一切诸散乱 着新净衣跏趺坐 摄心正念离诸缘 常观诸佛妙法身 体性如空不可得 一切诸罪性皆如 颠倒因缘妄心起 如是罪相本来空 三世之中无所得 非内非外非中间 性相如如俱不动 真如妙理绝名言 唯有圣智能通达 非有非无非有无 非不有无离名相 周遍法界无生减 诸佛本来同一体 唯愿诸佛垂加护 能减一切颠倒心 愿我草悟心性源 速证如来无上道 若有清认善男女 日夜能观妙理空 一切罪障自销除 是名最上持净戒 若人观知实相空 能减一切诸重罪 犹如大风吹猛火 能烧无量诸草木 诸善男女真实观 名为诸佛秘要门 若欲为他广分别 无智人中勿宣说 一切凡愚众生类 闻必生疑心不信 若有智者生信解 念念观察恒真如 十方诸佛皆现前 菩提妙果自然证 善男女等我减后 未来世中净信者 于二观门常忏悔 当受菩萨三聚成 于其事理无差别 但以根缘就不同 然二门中。理门最胜故普贤观。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无法从颠倒相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减谛寂静。如是想者。如大忏悔。名在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我与贤劫菩萨及十方佛。因恩大乘真实义故。故除却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因此忏悔。各得成佛。佛减度后。佛诸弟子。若欲疾成阿耨菩提。思大乘经第一义空。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佛生王宫。王说十恶十善治世。故我法中。亦说十恶十善度人。佛问匿王。汝国正法。何犯为重。匿王白佛。我国正法。上法为重。故我法中亦以为重。法虽无善恶。随世说罪福。譬如犯王罪自首众罪。说罪忏悔自脱诸罪。譬属王家财俩免除。观理忏悔。亦减众罪。此是在家七众通行之法。亦是直往。回心。七众同忏之仪。忏悔已竟。 第五发心心地云。普为产四恩故。发起清净菩提心。应受菩萨三聚戒。菩提心者。如义章云。新学菩萨。顶礼先学有智有力菩萨。而作是言。我今欲发大菩提心。先学菩萨。应教授言。过去菩萨已。未来菩萨当发。现在菩萨今发。仁者如今随顺三世一切菩萨。当发大菩提心。一向志求无上菩提。尔时新学菩萨。当作是言。 我今发起菩提心。一向志求大菩提。随顺三世诸菩萨。尽未际不退转。尔时有智有力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以无乱主而作是言。仁如是听。仁慈菩萨欤不。新学应答言。是发菩提愿。未应答言已发。尔时先学菩萨。当教四弘大愿。右于一切众生。自起四种卑下。一如诸佛。二如国王三如父母。四如大家。今直一切众生。即为四种恩处。一背生生父母恩故。二背世世国王恩。三背后后师范恩故。四背当当三宝恩故。彼以恩德资养我。故我以报谢引导彼矣。菩萨普观一切众生。感为自身。更无他身故。愿众生未度。我亦不度。众生若度。我亦得度。故言众生无边誓愿度。故复一切众生烦恼。印是菩提故。愿众生未断。我亦未断。众生若断我亦断除。故言离无边誓愿断。故复一切众生心行。即是菩萨提心行故。愿众生未解我亦不解。众生若解我亦解了。故言法门无尽誓愿知故复一切众生菩提。即是菩提。愿众生未成。我亦不成众生若成。我亦复成。故言菩萨无二誓愿成。一切菩萨。皆有此誓。莫不皆成大悲阐提。故法华云。我本行菩萨道。今犹未满。论云。众生无尽。愿生无尽。愿非究竟楞伽等亦云。大悲菩萨。以了一切诸法。本来寂减。尽未来际。不入涅槃。净行亦云。愿以此功德。普施于一切。众生不自觉不取正位。法华亦云。怪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发心已竟。 第六问遮。梵网云。若欲受地。师应问云。汝现身有七逆罪耶。若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上。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又云。无七道者得受。若有犯十戒。应教忏悔在佛菩萨蒴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得四十八经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若见光花种种异相。便得减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手忏罪减。不同七遮。寂云所问罪有三种。一七逆。一向不得受。二十重。若忏得相得受。不得相不得今谓十重。若忏悔得相。不作受法。便得本戒。若不忏除应更增受。三四十八。唯须对悔。不须更受。寂贤同说。十重下中缠犯。对忏罪减。罪是本戒。上缠犯重。若得好相。旧戒还生。更不须受。若不得相。旧戒已失故更受戒。旷云。善云。有二因缘失菩萨戒。谓曾受。后退若退菩提心。及造增上十恶犯于十重。除此二缘。乃至他世流转四趣。戒体情理在此失戒之入。并中下心而犯十重不失戒人。忏不见相。罪亦不减。史为无益。既非七遮并许重受。故云。而得增受。是故菩萨。得重重受而无舍法。今云。约对忏还净。中下两重亦尔。若约重常受。四十八亦尔。忏不得加杀和上及阿阇梨。名为七逆。七逆遮戒。此则业障。出佛身血。如昔调达走石害指。末代虽无。而若毁塔寺。焚经偈。亦其类也。杀父杀母。如阇王等及大天等。杀和上。杀阿阇梨。谓亲教师及轨范师。善生云。杀发菩提心众生。不得受菩萨戒。即杀和上。阿阇梨类也。谓曾受具可行此逆。若未曾受。除害二师及破僧逆。破羯磨转法轮僧。如昔大天说。戒之日。说五事故诤破阉磨。调达化诱五百比丘。破佛法轮。一云。唯破法轮是逆。若破羯磨非逆。羯磨益时。不欲诤作异见故。然破论时。羯磨则坏。一云。破轮一向是逆。破磨亦应分别。若起法想。破则非逆。以非法想破则为逆。一云。破法轮时。不破羯磨法故。言破羯磨不言僧也。一云。三度后。虽无别邪偈磨。破正羯磨。及破初转四谛之理。若转正法为遮破亦此流也。杀圣人者。通学无学。若具七逆有二义。一具缘成业。阙缘非具。二一身具七。谓曾受具一向具七。若未曾受除二师轮。然就极多说具七遮。非谓犯一一逆不成遮障。若不尔者。佛减度后。不须更问破僧出血。又此七遮但问现身。不同宿世(善戒十种。婆塞十五主鹦各四遮十乘十二难。今依梵网唯间七遮)我今问汝。当如实答。若不如实答徒欺诸佛。汝不曾出佛身血不。阿阇梨不。不破羯磨转法轮僧不。不杀圣人不。若无七主遮谅受戒。UW经若犯十重。教令忏悔。若犯轻垢。令对首忏。而无问法。UW疏可问。谓若见增受戒者。应问。汝犯何戒。若犯重者。复问何缠。若犯上缠。复问。自忏得相。若得好相则许汝已还出我作证明。若不得好相许汝已还。我作证明。若不得好相则教。汝实失戒。宜更新受。若犯中下则教。汝戒未失。对忏还净。若犯轻垢则教。汝戒犹在。对手还净上来四人行法如是。若随乐欲。重重更受今约忏法。令为三种。一忏轻垢。二忏十重。三忏一切。一四十八。唯须对悔。不须更受。便净本戒。对菩萨僧。可减者。请一人。为忏主。云菩萨专念。我我今请菩萨为犯轻垢忏悔主。愿菩萨为我作忏悔。慈愍故。次忏悔。忏悔梵语。正云忏尾。亦云忏摩。此云请忍。佁云。忏陈自罪。今加悔字谓改悔也。互跪合掌云。菩萨专志。我某为故不听大乘法等。犯轻垢罪。今向菩萨发露忏悔。忏悔则安光。不忏悔。不安光乐。忆念发露。知而不敢覆藏。愿菩萨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菩萨。忏悔主云。自责汝心应生厌离。答云尔(此依唐三藏阉磨出之)二云。十重若忏得相。不作受法。便得本若。若不忏除。应更增受。菩萨地云。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身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界罗发露忏悔。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上法。应对于补行伽罗戒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术犯事名。应作是萨昆那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忏悔。减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争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净。若无对主。依梵网意。佛前自忏若得好相。佛来磨顶。种种光花。或空中声言昆尼萨。或得印。譬如作减罪字等。便得减罪。还得本或。若不得相便更受。若犯下中二缠。随请一三对主发露忏悔而得本戒。菩萨专念今请菩萨为犯波罗夷忏悔说。愿菩萨为我作忏悔。慈愍故次正忏悔。菩萨专念我。为故不听大等。犯波罗夷。今向菩萨发露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发露。知而不敢覆藏。愿菩萨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菩萨。三藏师寂师皆云。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现身亦不向戒。此经约上缠。旧戒已失。而得增受戒。既非七遮故得更受。旧作三解。一云不得而强受更增受戒罪。以违教故。二云。不得戒而得受戒之福。三云。直是惊嗟。不得之辞耳。今谓而得增受戒。是许重受之言。谓犯十重。忏不得相。虽现身中。不得本戒。而得更增受新民以得知。璎珞经云。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八万威仪名。轻有犯得使悔过对主悔减。菩萨地云。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如苾刍别解脱戒。犯他胜处。于现法中不任更受。决择分云。由此因缘。当知。弃舍菩萨律信若有还得清净受。复应还受。当知。上缠失戒更受之法。一如初受新忏之人。若其中下犯重。对忏还净。自忏得相。本戒还净之者。不可更受。得本戒故。如涅槃云。世间有两种人一欲不作恶。二作已能悔。是则谁人无过。改莫大焉。如瑜伽云。忏在至心。如世尊云。于所所犯罪由意乐故。我说能出。能非治罚。故谓忏悔药杀罪毒也三人无道俗大小。戒无具分权实。皆凭深法。忏悔减罪。还得本戒。药师云。若若破三归五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萨戒。供养药师。不堕三恶。普贤云。若破声闻三归五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磨尼戒。优塞戒优婆夷戒。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作五逆谤方等。思大乘经第一义空。戒法具足。罪垢皆减。又刹利居士。有五种忏悔。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作恶留难。供养持大乘者。忆念第一义空。是名第一。考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第二。正法治国。不拄人民。是名第三。于六齐日。敕诸境内。令行不杀。是名第四。信一实道。知佛不减。是名第五。若修此法。必学成阿耨菩提。集法悦云。诵陀罗尼。减五逆飞行十方。此经既减五道。则知。亦减七逆。欲减此等重罪。具足上来戒品。当深思惟第一义空。 罪垢不住去来今。不在两间及内外。良由妄想想分别。种种见倒因此生。慧眼明照无有余。麈劳本来清净相。若能安心实相中。烦恼如空无住处。鸯掘经云。一弹指顷于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若戏笑说。若随顺他此及外道。若波罗夷无间恶业阿僧祇罪。须臾悉减。当得我所得。当知。深法之力。阿僧WK罪。一禅指旨须臾悉减。问遮已意。 普通授菩萨戒广释中_ 普通授菩萨戒广释下 天台宗桑门安然撰 第七授戒。先略示相。次正授戒。先示略相。菩萨三聚净戒。略有四种。所谓小乘。通乘别乘。圆乘地。此中今授圆教菩萨三聚净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故心地云。应受菩萨三聚戒。饶益一切胃情戒。修摄一切善法戒。修摄一切律仪戒。约此圆乘三聚净戒。之有三种。一传受戒二发得戒。三性得戒。如论正受。串习戒。自性戒一传受戒。我今欲传三聚净戒。是昔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如来。以此心地金刚宝戒。授妙海王及千王子之时。惟我本师释迦牟如来。诵持此戒。次传逸多菩萨。如是二十余菩萨。次第相承。乃至印度真旦日本传来。我假名菩萨。比丘受持此戒。今者维释迦减后千九百年中元年岁次月日时上分上时。欲传汝等此传受戒。名为言说法身。若不相传法身即减。汝等当善受此刚宝戒言说法身传授一切众生。尽未来际。不得断绝。不得断绝。能受传不。是故佛言。汝新学菩萨。顶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以通三世化化不绝。得见千佛。千佛授手。是故汝等。此事当如是持。二发得戒。我今欲发三聚净戒。是昔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如来。本在因地。初发心中。从凡夫师。受此戒时。及以法界色心之上。发得如是无作戒品。一发得后常住不减。遍一切处。无有倾动。尽未来际不可破坏。成大菩提。常通此戒。以为内证心地法门。受自法乐。施他上。彼妙海王。及千王子。阿逸多等。二十余菩萨。乃至印度斯那日本相承菩萨。惟我名菩萨。比丘乃至十方三世。受此得。皆悉自身口意及以法界色心之上。发得此戒。一如舍那。今者欲令汝等。亦于第三羯磨之竟一刹那间。自身口意。及以法界色心之上。发得如是无作戒品。一切得后。常住不减。尽未来际。无有倾动。成自菩提。开他菩提。若此发得无作之戒法。非凡夫耳目。见闻之形声。十方法界。六种震动。则于汝等自身口意。及以法界色心之上。当作微妙可爱。光明庄严之形。亦作天崩山裂。雷震地吼之声。然此发得无作之戒。是非凡夫见闻之法。唯有三宝。明所证见此发得戒。名为功德法身。若不发得。法身不生。汝等当能发得知是金刚宝戒功德法身。尽未来际。常受法乐。能发得不。是故。佛言。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是故汝等此事当如是持。三性得戒。我今欲示三聚净戒。是昔功华台藏世界卢舍那如来。初在因地。蒙凡夫师开示之力。只于自心。开悟本有真如佛性。五分法身戒。法身体非得他法。若得他法。燃灯佛所得受记时。即成佛道。非得他法。自修成佛故。经中云。众生自得度。佛不度。佛不度众生。彼妙海王。及千王子。阿逸多等。二十余菩萨。乃至印度斯那日本相承菩萨。惟我假名菩萨。比丘乃至法界。承此戒者。皆于自心。开悟本有五戒身。一如舍那。今欲亦于汝等一切众生自心。开示本有真如佛性五分戒分身。无始以来本在汝心。无明覆弊至。今不显。譬如狂人有如意珠。以狂乱故。都不觉知。诸佛菩萨。常欲开示。汝等狂乱。不可信受。今发大心。精祈此戒。诸佛大喜。皆来摩顶。同音开示汝心戒身。汝等烦恼眼盲。不见诸佛菩萨。我今相代诸佛菩萨。谛语汝等。诸佛适今告汝等言。一切如来。金刚宝戒。五分法身。汝等分中。本来常住。万德圆满。明如日月。妆如璎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遍一切处。等大处空。谛信此语是名成佛。此性得戒。名为性得法身若不开悟法身不显。汝等当能开悟如是金刚宝戒性得法身。尽未来际。永号诸佛能开悟不。是故佛言。金刚之宝戒。佛性种子。诸佛已成佛。我是当成佛。常作大乘信。戒品自具足。是故汝等。此事当如是持。 次正授戒。应与语言。汝等谛听。汝等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萨净注受一切菩萨学处。所谓摄律仪戒(单白支。十重四十八轻心地戒藏)摄善法戒(单白云。八万四千。因果佛性常住藏)饶益有情戒(单白云。六度四摄。无量行愿藏)此诸净戒。此诸学处。过去一切诸菩萨。已受已学已解已行已成佛。未来一切诸菩萨。今受今学今解行今成佛(单白云。今当授汝等。重白云。今正授汝等。结竟。今授汝等)汝等从今。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当持。能正受能已受)不(单白一问答。云能当持重白三问答。云难受结竟二竟答。云难已受)单白应语。汝等当想。今于此处。现在菩萨戒大和上释迦牟尼如来。羯磨阿阇梨。文殊师菩萨。教授阿阇梨。梅怛哩耶菩萨。尊证大师一切如来。同学等侣一切菩萨。受上护金刚天等。今正文殊师利菩萨。发梵音声。作羯磨亦正梅怛哩耶菩萨。以慈言音。教授此事。三业渴仰说劝请偈。 我今亲对释迦尊 文殊师勒传戒众 至心劝请诸戒品 唯愿慈悲早授与 重白第一遍意。应语。汝等当想。今传受戒。诸佛心上。十方法界色之上。悉皆动转。不久皆业将入汝等身口意中。譬如释迦叶菩萨昔坐道场。垂成正觉之时。十方法界。一切诸佛五分法身。皆悉摇动。皆来垂入菩萨身。其发得戒。汝等自身口心。法界色之心上。皆悉摇动。不久发生譬如大威光童子菩萨。坐莲华台藏世界。垂将发生。其性得戒汝等自。法性户开。皆摇动。从内垂显。譬如一切义成就菩萨。坐自性菩提。心场之时。自心本有五分法身量等虚空。从内垂显。三业相应。说召入偈。 唯愿诸佛转法轮 转佛心中戒法藏 发生法界功德藏 开显我心常住藏 重白第二遍竟。应语。汝等当观。今传受戒。即从诸佛心之上。虚空之中微妙可爱。如光明台。譬如释迦菩萨。六年苦行。坐菩提场不能成道之时。十方诸佛皆来教授。便于鼻充观月轮。菩萨受教。近于鼻端。观佛月轮。光明遍照。在其面前。 其发得戒。汝等自身法界之上。聚集显现。譬如大威仪童子菩萨。坐莲华台。受一切佛灌顶。之时。菩萨顶上。发大光明。一切境界上。赫奕照涣。其性得戒。汝等自心从内显发。譬如菩萨婆罗啰他悉地菩萨。坐自心殿。成正等觉之。初自心形。如月轮在自胸中。三业转注。说纳受偈。 十方诸佛传受戒 一切诸佛发得戒 一心法界自性戒 今正是时显愿受得 重白第三遍。初应语。若更一遍。此传受戒。入汝身中清净圆满。正在此时。此发得戒。发一切境。广大发生。正在此时。此性得戒。开自心内。微妙出现。正在此时。不得余觉思令戒法不具足。 重白第三遍竟。应语。汝等当觉一切戒法。悉已具足。何者。今传受戒。主汝等受学身中。故名汝等。以为从佛口生。譬如释迦菩萨。欲成正觉之时。一切诸佛皆来。会入释迦菩萨自身之时。一切诸佛皆来。会入释迦菩萨自身之中。以诸佛五分戒身。为释迦分戒身。以释迦自身。随诸佛数中。名为成等正觉。其发得戒。已发汝等法界身中。故号当等当以为从法化生。譬如大威光童子菩萨。受佛位之时。依因不可说不可说大劫。修行功德之报。发得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五分戒身之果。名为成无上觉。其性得戒。已显汝等自性身口。故呼汝等以为得法分。譬如一切义一切义成就菩萨。证三菩提之时。于自胸中八分肉围干栗多心。通达真如自性清净。一心实相。证得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本来庄严三身德。远离因果法然具。名为成大菩提。昔佛未出。诸外道。诸大婆罗门。从梵天哭喊则生。诸大天众。父母膝上化生。能得此法。为得天法分矣。如来出世。破彼邪说。故说人佛法者。从法口生生在佛家。从法化生。绍继佛种。得佛法分。真是佛子故梵网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三业极悦。说证得偈。 诸佛三转戒法轮 我等三业已受得 堕在诸佛菩萨中 尽未来际不倾动 结意。应语。自今以后。永号汝等。以为诸佛。何以故。汝等无始以来。尚是理性即身成佛。初闻自心五分法身。号为名字即身成佛。今受自心五分戒身。名为观行即身成佛。若入十信。得六根净。当相似即身成佛。若登初住。入四十一地。当为分证即身成佛。若升妙觉。安住佛地。当为究竟即居佛。亦名六即菩萨。所谓理性菩萨。名字菩萨。观行菩萨相似菩萨分证菩萨。究竟菩萨。同行诸佛。当以戒法。而为大师。如释迦佛。临终敕云。我减度后。诸佛弟子。木叉为师。与佛在世而无有异。又佛说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汝等观行菩萨。当为一切众生所依。伟说戒法。利益安乐。遍应受其供。如释尊敕。我减度后。四依菩萨。弘通佛法。饶益众生。所谓虽具烦恼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是名初依菩萨。即今汝等观行菩萨。已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戒法。为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汝等观行菩萨。所有功德。犹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得功德。如释尊说。若有众生受菩萨戒。初心功德。超胜十方一切诸佛后心功德。何以故。诸佛成佛成佛。唯有缘者供养恭敬。众生受戒。一切诸佛菩萨。皆来摩顶。一切声闻缘觉。天龙王部。皆来冀众。一切众生。六趣四生。皆为此人作。归依心所得功德。十方诸佛。现不能说尽。当如是信。三业决定。说结竟偈。 过去一切诸如来 已受净戒成正觉 未来一切诸世尊 当护净戒成佛道 现在一切诸善逝 现修净戒成妙果 我今随顺三世佛 受持净戒证菩以戒已竟 第八证明。戒师为受者作白言。弟子仰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于此素诃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州人主地。日本国州县僧伽蓝中。佛菩萨偈前有众多佛子。来于我所。求菩萨戒竟。我已为师作证明。唯愿诸佛为作证明。启诸菩萨亦如向说大乘同启。 归命牟尼大觉尊 已为净戒大和上 龙种净智尊王佛 已为净戒阿阇梨 未来志师弥勒佛 已为净戒教授师 现在十方一切佛 已为净戒尊证师 十方一切诸菩萨 已为净戒同学众 梵释四王诸冥道 已为净戒外护明 现前和上阿阇梨 已为净戒传授师 唯愿诸尊作证明 生生世世不忘舍证明已竟 第九现相。十方法界。有三佛圭。一应佛士。二报佛圭。三法佛土。彼三佛土。皆现端相。一应佛土。断过微麈。今随受者上中下心。于彼十方应麈。今随受者上中下心。于彼十方应佛国土。现三种相相。所谓清凉风。微妙香。当乐声。光明台。宝楼阁。佛菩萨戒身等。譬如释迦成佛之时。十方法界众生草木。皆成丈六金色光明遍照身。时彼十方法尖佛国土诸菩萨等。以具惑故。不知瑞缘。各间彼。何因缘故。有此相现。时彼诸佛。各告菩萨经方若干佛土。释迦加来。昔所化度。素诃世界一四天下。南阎浮提。大日本国州县僧伽蓝中。彼有众多佛子。于菩萨比丘所。白四羯磨。求受菩萨戒竟。今请我等。而作证明。我为作证故有此相。时彼菩萨。各各欢喜。咸相谓言。彼婆世界。时彼菩萨。各各欢喜。咸相谓言。彼娑婆世界。不善具足。如是时处。能发如是胜上之心。受诸佛戒。为大菩萨。甚为希有。娑婆世界。一日持戒所得功德。超胜十方无难净土。百劫修行。乃于汝等。深生怜愍。则为汝等。共作证明。二报佛土。遍满法界诸佛同体自受法乐。一切国土。凡圣众生。以为内证法乐之身。而诸众生。以迷惑故。在佛内证。都不觉知。诸佛法身。常有瘦憔。今者汝等具法身。诸佛法身。已增肥。乃使诸佛增益法光。一切诸佛。咸相谓言。今等众多佛子。受诸佛戒。入诸佛会。前佛后佛戒身同体。譬如众流至悔碱是故等身。即我诸佛身诸佛子即是等身。乃于今时。一切诸佛同体戒身。永以安住汝等身中等虚空界。受用法乐。尽未来际。不可破坏。内证乐具嬉曼舞。香华灯涂。庄严法身。常以安住汝等身中。无间娱乐。刹那不离。一切诸佛五刚。诸佛变化外金刚部。梵释四王。天龙八部。卫护翼众一念不离何以故。汝等未受戒前。犹彼一切诸佛。以汝等身。为法乐身。况今已受佛戒。永入内证眷属故。得如是广大功德。三法佛土。遍一切处。昆卢遮那一法性身。身土不二名常寂光。常乐我净四波罗蜜处。即是一切众生。自心本性之理。还为一切诸佛。究竟内证之处。胜契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皆悉流入昆卢遮那智藏中。汝等今受诸佛戒品。自然流。入昆卢遮那大智藏。海。众今以后。不可流入生死海中。一体法身。犹独作此言。彼等。本本是我法身。我此法身。我此法身。本来等身。即此法身。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即此法身。修行戒法。说名菩萨。即此法身。到于彼岸。说名如来。常是法身无非法身。此法本住无说无跌。遍一切法。即法身相。汝等所行事。即是法身事。汝等所说。即是法身言。若见汝等身。即是供法身。以汝等身。为佛法身。楞伽经中明有三身说法之文。当知。三身佛土。皆现今日瑞相。三身皆说今日有。现相见已竟。 第十戒相。戒相有二。一切众各别戒法。二七众共通戒法。戒法既然。受法亦然。一七众各别戒法地经。偏为出家菩萨。说后四重禁。及方等经。说二十四戒。一百四戒。后四重者。梵网经十重后四是也。善生优婆塞戒经。偏为在家菩萨。说前六重戒。及二十八经戒。前六重戒。及二十八轻戒。前六重者。梵网十重前六重。戒及二十八轻戒。前六重者。梵网十重前是也。文殊问经。偏为沙弥沙弥尼。说十善戒。十善戒者。翻十恶为善是也。二七众共通戒法。心地观及本业经。通为在家出家七众。说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梵网经。通为七众。说十重四十八轻戒。八万威仪。三千威仪。十重者。一杀生二偷益。三淫欲。四妄语。五沽酒。六说过。七自赞毁他。八悭贪。九嗔恚。十诽谤三福。普贤观经。通为七众。说六重法。法重法。八重法者。一淫佚。二杀害。三偷盗。四违父母。五违师僧。六嫉姑。七嗔心。八贪利。今于受法。自有四种。一戒别人共。谓六重八重。本是是在家别戒。而许七众同共。誓受。二戒共人别。谓五十八戒。或本是七众共戒。而许七众别时各受。三戒别人别。谓地持。善生。文殊问等。七众别戒。别时各受。四戒共人共。谓梵网经。本业。心地观等。七众共戒。同时共受。今普通戒。即第四是七众同时。虽共受得。各随意乐。而作一众故为汝等说三聚相。一摄律仪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于中十重名为十波罗蜜昆木叉罗此云。别解脱戒。若能坚持。名波罗蜜。此云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波岸。若此云。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而破住此岸。若持到披岸。若能犯失名波罗夷。此云他胜处。佛法。为自胜。魔法为他胜。持戒是生。破戒是他胜。十重者如失。宝性。四十八如生瑕垢。且约十重。略说持犯。若诸菩萨。已于戒师所。三说求受菩萨戒竟。若自杀。若教人杀若作坑PW。与人非人乐。施设方便。非真菩萨假名菩萨。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汝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若自盗。若教人盗。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烧若埋。若坏色。如是五大五麈。若淫人男女。诸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净想自作不净行。若非真实非己有。自言得禅。得解脱得定。得九大禅。得初信。乃至等觉。天龙鬼神来供养我。若酤诸酒。若说出家在家菩萨。言犯十波罗夷中。随犯一波罗夷若自赞己真实所得。并毁出家在家菩萨。轻罪。若悭法悭财。有来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财不施与一针一草。反生骂辱若嗔。一切出家在家菩萨。若非若菩萨。诸天鬼畜戏论。下至一句。此九如量中。非真菩萨以下。一一问答。此是菩萨十无尽。戒藏。复有菩萨四十八轻戒。八万威仪。三千律仪。具如心地品说。如前。汝从今身以下。问答。此是善菩萨摄仪戒。复有菩萨八万四千摄善法。六度四摄等饶益有情戒。具如菩萨大藏。如前问答。此是菩萨自行正戒。复有菩萨和光利他方便。觉处。所谓权乘菩萨一百四戒二十四戒声闻二百五十戒。大尼五百戒。人天五戒十善。皆是实乘菩萨。方便仪学处。不得毁谤。如前问答。戒相已竟。 第十一奉持。略示十门持相。一遍持诸戒门。如梵网云。十重四十八轻戒。不应一犯之。故须此中随有欲成戒大比丘。若比丘尼。若优婆塞。若优婆夷。若沙弥。若沙弥尼。若戒叉魔尼。皆周遍持十重四十八轻以瑜伽论云。声闻自利。尚护他心。况诸菩萨。利他为先。故应遍护讥嫌戒。故须虽非自行实乘地。而诸权乘小乘。人天乘等。所持戒法。皆应遍持。若非遍持。令岂嫌自阙利他行。令堕恶道。 二随心多少门如本业经云。若受一戒。名一分菩萨。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萨。当知。受而不持。尚用不受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况乎圆乘。随持一戒。则摄一切。故大般若经云。一切诸法。趣等S罗。此趣不过。 三护性许遮门。如智度智论云。亲学菩萨。不能一世一时遍行五度。如护衣戒。不能施等。又摄论云。菩萨性罪不得现行故与声闻相似。遮罪亦许出行。故与彼异。故须十善性一向莫犯。若有因缘。许犯遮戒。 四方便无犯门。摄大乘论云。若见利他许行十恶。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菩萨。瑜伽亦云。菩萨若有胜利性罪现行。故理趣分广。说菩萨行大贪等。十恶五逆。利他成佛。故须为利一。许犯性戒。 五许胜利劣门。庄严论云。由利群敕生意乐起贪。不得犯罪。嗔与彼违。恒欲损他。瑜伽亦云。是诸菩萨多分应与嗔所起。犯非贪所起。智度亦云。菩萨不恼众生为戒。不同声闻求现涅槃。涅欲虽虽是不恼众生。系缚心故立为大罪。菩萨不求现涅槃。往返生死。具资粮故。知说贪嗔诸戒。准行。且如沽酒快乐自他。妄欺诳自他。一切准知。 六随乐无犯门。瑜伽论云。若欲断彼生。起意乐发尝精进。烦恼炽盛弊抑其心起盖等。无所违犯。又十住婆沙论云。悭心不解。不能施时。谓今未熟后当施故。如说悭嗔。诸信行。且如欲断淫欲。勇猛精进。惑主弥增田田田田。不能正观。为止狂念。行放舍等。譬如钓鱼强钓弱。能钓损失鱼缓钓绪。定得其鱼。一切准知。智者犯罪。如书注有犯随。犹如随书随散。 七怖畏无犯门。梵网经云。如惜浮囊。及以草系比丘。涅槃亦云。如护油钵。虽犯小罪。生大怖畏垢不留。譬如牧羊常以虎见其羊。虽肥而无腻脂。 八随胜无犯门。涅槃经云。于乘缓者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缓。般若。无暇亦许不持。法华亦云。能说法华。是名持戒。虽犯律仪。能摄善法。亦利众生。岂非持戒。虽持律仪。不摄善法。犹如木石带持衣钵涅槃亦云。若尼拘陀树持戒者。当生忉利。无智持戒之人。岂异尼拘陀树。虽持律仪。不利众生。犹如二乘多修自利堕二乘地故持二戒许不持律。 九舍小无犯门。大般若云。若菩萨。设殑伽沙劫。受妙五欲。于授菩萨戒。犹不名犯。若起一念二乘之。即名为犯。鸯掘亦云。宁起野干之心。莫起二乘之心。唯制小心。余行非犯。 十究竟持得门。涅槃云。菩萨暗不交女。犹听壁外璎珞等声成犯戒。净戒云。若以心想女人身上璎珞等具。是菩萨波罗夷。文殊同经云。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女相。是菩萨波罗夷罪。大般若亦云。应以不护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不犯相。不可得故。不应分别此是能护。此是所护。此是护相。此是护果。以一切法皆真如故。大圆觉经云。诸戒定惠。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当知。圆乘菩萨。一切诸法。皆具如相。无男女想。无自他想。无持无犯。名真持戒。 上来十门。唯约约摄律仪戒以说。戒约摄善法戒。亦有四门。谓诸菩萨。若有因缘。一切诸事。皆许可行。唯有四事。终不可行。所谓舍菩提心。远离三宝。若有不舍大菩提心。不远离。一切行相。皆是持戒。一切事中无有犯失。上来四门。唯约摄善法戒以说。若约利众生戒。亦有一门。谓释迦佛。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心地观亦云。普为四恩一聚戒。所谓父母恩。众生恩。国王因。三宝恩。当知。报四恩名为持戒设使虽持律仪善法。不报恩。名破戒。若有善男女。角一切事。修持恩行。举下足。即是戒地。语言动作。皆是戒法。此人威仪。即是诸佛威仪。此人颜貌。即是诸佛颜貌。欲见诸佛可见此人。欲供养诸。可供养雌。此处世犹。如日月。此人济世。犹如天地。生生之处。常作大王。念念之中。即我大师。是故汝等立大誓愿。持十门戒。十舍大心。不离三宝。常报四恩。在在处处永不退转。念念步步。早升佛位。三业虔诚。说大奉持偈。 奉持菩萨诸戒品 一色一香不退转 坚固增长菩提心 终不舍离三宝海 孝顺法界四恩德 速证无上大菩提 奉持上竟 第十二广愿。夫以菩萨。初发心后。至于菩提。所有功德。若无愿波罗蜜之时。中间稽留。不能速至提岸。若加愿波罗之力。念念进趣。速得超登大涅槃岸。譬如大海浮一大船。建大云帆。任好顺风。故须于平等法界之海。浮大菩提之大船。载菩萨净戒之重。举愿罗蜜之广帆。任力波罗蜜顺风。送大般涅槃彼岸。 弟子某甲等 至心发大愿 我今此大众 受得诸佛戒 即身已证入 观行诸佛位 位同大觉同 民入诸佛数 观行已显得 自心本三身 契会三世佛 自他受法乐 亦愿于即身 速成相似乐 早成分证佛 定成究竟佛 犹如过去世 魔梵释女等 更不舍受身 现身成佛道 今日此大众 虽受持佛戒 叵有宿世障 现身不成佛 愿临命终时 决定生极乐 随愿生都率 听法正地轮 悟入无生忍 具足大神通 随意遍游化 十方诸佛净土 历事诸佛界 福智得具足 自行及化他 常无间断时 一切诸佛法 即时得圆满 又以此功德 从今日以后 若于自行门 未得无生前 永离三恶道 永离下贱身 常遇三宝界 清净修诸行 亦于利他门 分身十法界 常为诸众生 作大善知识 开示其正道 皆令成佛道 亦愿诸众生 若闻我名者 令发菩提心 若见我身者 令断恶修善 若闻我说者 令得大智惠 若知我心者 令入大觉位 愿以修忏悔 受戒发大愿 所生大功德 普回施法界 一切诸众生 愿普法界诸众生 未离苦者令离苦 未得乐者令得乐 未发心者令发心 未修善者令修善 未集法者令集法 未利生者令利生 未成佛者令成佛 愿以此功德 庄严我本师 释迦牟尼佛 文殊弥勒尊 一切专戒师 证明及同学 诸佛及菩萨 梵释四天王 三界诸天众 阎罗王五道 一切冥官众 天神地KW众 伽蓝诸法众 八部鬼神众 受戒大外护 一切冥道者 若于此处中 发大菩提心 同受诸佛戒 一切冥得道 畜生鬼魅等 蚊虻虱虮等 各增内证乐 各施利他乐 已在佛道者 利他得自在 未成佛道者 证果得自在 同心共守护 现前诸大众 令除消灾难 令增长福寿 现前荣华乐 后世佛法乐 各各得增长 各各得圆满 普贪今日受戒众 在家出家菩萨众 现前冥道得戒众 见闻信毁诸不众 依此今日受戒众 尽未来际为结缘 生生世世为忆念 后后当当为利益 示成佛者我引志 已成道者引导我 不令一人堕恶趣 不令一人受苦恼 若有一人受苦处 互为拔苦为引志 若有一人成佛国 互为闻法为弟子 如彼三劫三千佛 愿我大众亦如是 总愿初后大功德 普施法界诸众生 同共回身大菩萨 决定证得无上道 无庆六年五月十日覆检以毕。 草堂地五大院桑门安然记之。 龙树说言。巧作名义。普施众生。是名法施。如来说言。财施有尽。法施无尽。致菩提故。 愿以解释菩萨戒 法施功德遍法界 普为一切四恩海 共证无上大菩提 普通通授菩萨戒广释卷下 弘长三年五月十五日于花王房书写之 灵惠十六校点了 贞治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趁失点为黑字既毕为励后也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共持三聚戒皆成等正觉 祐禅老比丘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