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41 理趣释秘要钞第一(延文元年卯月五日槐。夜。于东寺西院僧房传受之)   大意释名   今任诸家释例约三门分别之。一大意。二释名三入文科简也。初大意者。大有二。一经大意。二释大意。就经中有多篇。一一立条目明之。是即为令学者易解也。   一。会处之事 金刚顶经有十万颂十八会。此经出自彼第六会。理趣经开题云。此经者金刚顶瑜伽经第六会(云云)是其证也。其说处他化自在天宫也。十八会指归云。第六会名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于他化自在天宫说(云云)会名说处全同此经。学者可知之。   一。流传事 理趣经开题云。此经者金刚顶瑜伽经第六会。金刚顶经有十万颂十八会。并龙猛菩萨南天铁塔中所诵出(云云)论其时代者。且依高祖解释。如来灭八百年也。从尔以降师资相传于今不绝矣。   一。经本事 凡金刚顶经有三本。一广本(亦名无量颂本)二大本(十万颂本)三略本(四千颂本)此三本中此经是十万颂本也。理趣经开题云。此金刚顶瑜伽经有二本。一广本。即法佛恒说法曼荼罗是。次分流本。即龙猛所传十万颂经是。就此本有十八会经。此经则十八会中第六会也(云云)可知之。寻云。今释唯出二本不出略本之意如何。答。此经正是大本摄也。大本经从广本出。故展转论之。广经又当经所依本源也。而略本中不出此经。非当所用故不举之欤。   一。唐朝请来事 大本金刚顶经者。金刚智来唐时海中投之。但四千颂略本来此土。金智入灭后。不空再天时。遇龙智相传之。天宝年中归唐以来始流传唐朝。依之法三宫御记中出相承次第。龙智不空(云云)非金刚智所传故彼血脉中除之欤。   一。本朝请来事 八家内四家请来也。第一传教大师录云。理趣品别译经一卷(云云)第二弘法大师录云。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云云)第三慈觉大师录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一卷(不空云云)第四智证大师录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一卷(不空云云)余四家录不载之。   一。翻译事 理趣经开题云。此经大唐玄宗皇帝代阿目伽三藏所译也(云云)表制集第三云。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一首。三朝所翻经总七十七部凡一百一卷并都目一卷○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自开元至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一卷七十七部并目录一卷及笔受僧俗名字缮写已讫。谨因降诞之辰谨具进奉(云云)此文三朝所翻内虽出此经未详其年代。依贞元录。代宗朝翻之。彼录第二十七云。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大唐代宗朝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云云)而如开题者。玄宗(云云)违录文。玄字写者误欤。是可代字。追可寻见证本。推其年记。开元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金刚智入灭。天宝初年不空再天。同五年归唐。十二年赴河西。于武威城始泽教王等十卷经。十四年译护摩仪轨一卷(已上玄宗朝)次肃宗乾元二年翻宿曜经一卷。次代宗永泰元年翻仁王密严等经。大历元年译虚空藏经八卷。同六年译大圣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同十月十二日奉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以知自永泰元年至大历六年首尾七年。此间可译此经。传录所载年纪不分明。可寻决之。(但披贞元录。天宝八年于诏州译经。云云。若此随一欤。然者可玄宗朝所译也。可纠之)。   一。异译经事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南天竺国沙门菩提留支译)总录注云。是理趣经别译(云云)真实经文句又存此意。但总录所云理趣经者指大般若理趣分欤。理趣分为实相经异译(贞元录说故也。尚可决之) 佛说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西天三藏施护译) 私云。披经文。同实相经。彼经若为同本者。此经定可然也。 私云。遍照经奥出数真言。实相经无之。外部段略之同实相经。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西天三藏法贤译) 私云。十八会指归释第六会云。一一尊具说四种曼荼罗。各各说引入弟子仪。授理趣般若波罗蜜多法。及受四种印示。品品中各说求世间出世间悉地法(云云)披七卷经会指归说相。而为真言行者诵持传法圣者除引入曼荼罗等仪以为一卷经。若尔者七卷经广本一卷经是略本也。 已上三经文言虽有增减。俱是理趣经同本异译也。   一。理趣经理趣分同别事 一义云。同本异译也。其故贞元录第十四云。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大周录。第二出。与大般若第十会理趣分同本。广略小异云云)开元录同之。依此文。实相经与理趣分同本异译也。而案诸师释。实相经与理趣经同本异译也。展转推之。理趣分与理趣经。又同本也。真实经文句云。从薄伽梵已下第二说真言。实相经咭利真实经讫唎(二合云云)两经(实相经理趣经)相对判同异。是为同本异译之故也。又八家总录云。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贞元私云。是理趣经别译云云)又四十手深要决义(定深号智虚空藏记本初。我三昧光云云)云。大乐者佛部。金刚者金刚部。不空者宝部。真实者莲花部。三昧耶者羯磨部也。菩提留支所译实相般若经题即立大安乐金刚法性实相般若名也(云云)是又存两经同本旨欤。然则二录并诸师释。彼此勘合。理趣分·实相经·理趣经三本同本异译也。依之先德多以理趣经为理趣分别译。总录云。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内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不空译。贞元新入目录。圆觉海列外题。仁珍列内题也。澄云。理趣品别译经云云)澄者传教大师也。彼录云理趣品别译经。是指理趣分云理趣品也。又定深深要决义(再治本)释千手宝经手所持般若经云。十六会中第十般若理趣品而合此也。以何为证。谓金刚顶千手仪轨等诸经法中。观自在三摩地智唯有理趣品中。性净如来般若也。性净如来者无量寿佛异名也。释云。于妙国土名无量寿。于杂染界号观自在(云云)是故观自在手中宝经岂非般若哉(文)释云者。是理趣释文也。以理趣释似为理趣分释。是又依理趣分理趣经同本意欤。 一义云。理趣经与理趣分非同本异译。是同听异闻经也。教时义第一云。佛在他化天说般若理趣分时。显机闻为般若十六分中第十理趣分也。密机闻为金刚顶十八会中第六理趣会也。结集菩萨随机结集。文殊等结为显教。金刚手等结为密教(云云)自门中又同此义一类学者有之。所谓重誉教相钞第十披可见之。若依此义。结集梵经理趣经理趣分其本各别。玄奘不空两三藏各得一本译之者也。 一义云。非同本异译。又非同听异闻。能说主所被人二经大别也。何云同本又云同听乎。理趣经开题云。如来秘密藏之根本。不同应化所说(云云)彼释迦说此大日说。敢不可混之。今披两经思所宗。理趣经段段终说印真言以为宗体。理趣分不说之。彼遮情为宗。此表德为宗之故也。又理趣经初段说十七清净。义述云。十七清净句门盖是十七菩萨三摩地之句义也(云云)而如理趣分者说数多清净句。教时义第一云。说四十余门菩萨句义(云云)是则彼经应机设药故。秘秘密表示其数不限十七。显密殊可知之。何况理趣经金刚顶十万颂十八会中第六会也。理趣分大般若二十万颂十六会中第十会也。而于自余会会者。住处眷属所说法门。别本别译更以无异义。总经若别本者。何至第十第六会可称同本乎。又今经自性受用境界唯佛与佛极说也。显机何列此会令同听乎。安和尚显密二教俱为释迦说故成此义与欤。恐被缠显网致暗推之故也。若无圣说可依凭者。末学何恣判如来往昔说会可定同听异闻乎。是故依自门正意者。两经定可别本别译也。 问。披二经。文言多相似。同本异译似有其谓。如何。答。梵网开题云。此经梵本有十万颂。可翻三百卷。是则金刚顶瑜伽经十万颂。是故大广智三藏说。梵网经者是金刚顶浅略之分(云云)准此文。理趣分是出此经中浅略行相故文言相似也。道范阇梨听海钞第四云。问。理趣般若与理趣分同异如何。答。遥异也。问。言既多同。而翻译不同见。如何。答。言相似不难。违言可为难。其所以者。释迦者法界宫法身如来之影像身也。影像似本质。始非可惊。释迦一代化仪无非一法界宫之仪则。然彼法身说随机显故。如一代时皆无非传其本质(云云)此料简有其谓。学者可思之。 寻云。同听异闻义。安和尚胸臆暗推故。诚不足信用。依贞元录并文句释等。二经同本异译非无所据。加之贞元录第二十六(支流别行录第三)云。理趣般若经一卷(是大般若第十会云云)同第二十七(删略繁重录第四)云。理趣般若经一卷。右一经即大般若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云云)右两文明以理趣经为大般若第十会。何今频非此义乎。答。先录二十六七两文。理趣般若经者是大般若理趣分也。非金刚顶第六会经。彼理趣分一卷别行流布故。注为大般若第十会也。颇不足为疑端。次至贞元文句等释者。有二料简。一谓依贞元录。实相经与理趣分同本异译也。今理趣经非理趣分同本。又非实相经异译。彼录判诸经同别中。至当经者不云理趣分同本。不云实相经异译。若与彼两经同本异译者。何不云之乎。次文句释约质影大同门。且挍合周(实相经)唐(理趣经)判同异许也。何必以此文为同本证乎(已上自性上。人料简)二谓理趣经与实相经同本也。段段说种字真言两经大同。曾非理趣分等类。文句并总依此意欤。理趣分者理趣经并实相经同本。至贞元录者不可依用之(已上赖宝法。印料简也)私案初义宜欤。贞元录者不空三藏临坛弟子圆照法师撰。高祖大师请来也。诸宗共许。岂不依用之乎。依之披三经案其同异。理趣分与实相经者同本异译也。理趣经与彼两经者非同本异译也。其故彼二经章段全同。理趣经异之。谓理趣经说十七段。是拟金刚萨埵十七尊曼荼罗。实相经三兄弟等三段不说之。总说十四段。是故同理趣分异理趣经。然则件两经寻其源者。释迦所说第十会经也。故判为同本。于当经者自性法身所说金刚顶第六会经也。圆照法师能决其始末。理趣分与实相经为同本异译。理趣经不云同本异译。见枝末分同忘本源别。而云两经(实相理趣)同本者。恐失贞录深意者欤。但实相经与理趣经。文言聊虽同。旨趣大别也。彼经题名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大乐金刚等句无之。此经是大乐金刚萨埵三摩地故。题安此号。释迦在第十会说经之日。秘而不存此句。次彼经说十五清净句不说十七清净。是又秘内证表示故也。次此经第十六五部具会段不说种字。七卷大本经同之。其所由在释经。而彼经当段说种字。是则法身说经为示轮圆无际义不说之。释尊说会随转一门说之欤。次彼经说种字不说印契。岂非堕未尽佛意失乎。若尔者两经纵虽全同。此法身说如本质。彼释迦说如影像。敢不可云同本。何况于两经存略彼此不同乎。   一。大宗事 凡此经金刚萨埵内证法门也。金刚萨埵住本有菩提心故。不动一切众生见闻触知境界。直开示菩提心体性故。初段说十七清净句以为十七尊曼荼罗。自第二段至第十段中台大日并八大菩萨曼荼罗说之。此是胜义谛曼荼罗也。第十一段真俗合明。彼段说三重曼荼罗。第一重胜义。第二三重世俗也。自第十二段至第十五般外金刚部曼荼罗说之。此是世俗谛曼荼罗也。第十六段五部具会曼荼罗也。上来所说真俗二谛互具融涉轮圆周备故。至此段明具会义。是果德表示也。第十七段金刚萨埵五秘密曼荼罗也。显上果德法门归本有之义也。然则开初段萨埵内证成后十五段。摄中间十五还归萨埵内证为第十七段。凡身即佛深旨即事而真玄极只在斯经者欤。 已上经大意毕 次释大意者。此又有多篇。如载左矣。   一。作者事 此事诸师多贻疑。所谓智证理趣释难义云。凡此释者三藏私释欤。天竺圣说欤。题名不释其由。如何。同师些些疑。问云。又理趣释何谁造之。三藏奉诏译。明知非造者(云云)宗睿真言疑目云。理趣释者是可天竺释。即言三藏奉诏译或。今疑于天竺阿阇梨等中是为谁释。故云是佛所说(云云)斯事甚难信。道理都不闻。亦释末云。如一切教集瑜伽经所说。荐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罗是也(云云)荐福寺者大唐伽蓝也。何昔天竺人指今唐为证。返知大唐阿阇梨记也。即疑后人为高举书言奉诏译普亦入经录欤(云云)古哲疑如此。今就之自他门所传别也。先自门传者。金刚萨埵所造也。二教论下云。又以显句义勿伤秘意。若见萨埵释经。此义可知。勿怪勿怪(十住心轮第十同之)大日经开题云。者金刚萨埵。释云。离传闻出工言。我金刚萨埵亲从大日尊闻也(云云)是其证也。凡自宗以人法不二为大宗。此经是金刚萨埵三摩地也。金萨埵自造其释。诚有所以者欤。例如菩提心初地功德故龙猛菩萨为初地菩萨造菩提心论。何况大师亲受青龙口说判萨埵释。不可不信。重考其润色。观自在莲花顶法金刚萨埵说也(彼法终文云。金刚萨埵在于布荼利山赞说观自在顶法已竟云云)而彼法释字云。若人持此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之后当生安乐国土得上品上生(云云)是同释经第四段文。彼此俱萨埵自言故。两所安同文。释经若不空造者。岂金刚萨埵莲花顶中引载此文乎。次他门传者。菩提场经略义释第三(智证)云。此秘教不用细科。直随文释。例如兴唐大日义释及以兴善理趣释等。事如前述(云云)悉昙藏第一(安然)云。不空三藏释云。^8□度羯罗三兄弟是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异名也(文)教时义第二(安然)云。问不空三藏理趣释云。一时当说经之时(云云)若尔者是山门寺门传为不空造欤。追勤其润色。略解真言要义(不知作者仁睿请来)云。兴善三藏解有四种义。所谓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大般涅槃(云云)兴善解者是指理趣释第二段释欤。又千手述秘下云。如不空三藏云。观自在西方称无量寿佛(云云)观音弥陀一体二名故(文)是又指同第四段文欤。但如智证疑问者云三藏奉诏译。故非造者(云云)尔者菩提场经义释兴善理趣释者。呼译者名也。强非作者欤。可寻决彼门学者矣。 理趣经注释不空三藏释(云云)此记西寺沙门集(云云)谁人记乎。可寻之。 寻云。两传俱有疑。若金刚萨埵造者。荐福寺金泥瑜伽曼荼罗宗睿所疑更以难遁。若云不空造者。三藏奉诏译言智证所疑又以难遮。云何可会之乎。答。荐福寺曼荼罗事译者所注加也。依之二卷理趣释注书之。例如瑜只经法将阿阇梨云八大菩萨如理趣经并菩提心论准毗卢遮那经疏等。智论并宿曜经等中多杂载唐朝事。如此例非一二不可疑之。次不空奉诏译者。道范阇听海妙云。或不空于天竺作此释。来大唐自译传世。故云释又云译无相违(云云)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不空释也。而贞元录第二十九云。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云云)同此例也。或学者(尊运僧都)会两传云。金刚萨埵所造。不空三藏得之任意乐加言翻之。故或云萨埵释。或云不空作。俱以无妨欤。例如义决内题云智藏撰大师付法传云金刚智三藏说。又大日经疏内题云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十住心论一云善无畏三藏说也。此义颇可谓胸臆。不足依用矣。   一。名经事 贞元录第二十九(经部)云。般若理趣经释一卷(经内题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云云)同录第十五同之。又三学录(经部)云。金刚顶大三昧耶理趣释经一卷(云云)声字义云。金刚顶理趣释经有十界文(云云)二教论下云。萨埵释经(云云)依是等文。以此释直可名经也。就之有二义一义云。道范阇梨理趣秘传妙云。今释经最初大日如来说。次金刚萨埵于塔中传龙猛菩萨。以师为经以资为释也。仍约最初佛说云经。次依金萨传云释也。二名无违(云云)。 一义云。起信疏上(惠远)云。若通言之。一切皆论。谓五明论是也。一切皆经。谓五经是也。若别言之。佛所说者名之为经。若余人说。佛所印可亦名为经。如维摩胜曼等是论。凡佛灭度后圣人自造解释佛经名之为也。若夫所造名为义章(云云)今约佛印可边名经也。   一。卷数事 总录云。般若理趣经释一卷(运云。一部二卷也云云取诠) 私云。二卷本第五段以下为下卷也。   一。本朝请来事 第一。弘法大师录云。般若理趣释一卷。 第二。慈觉大师录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一卷(不空)。 第三。智证大师录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释一卷(不空)。 第四。惠运僧都录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一部二卷。 八家内余四家录不载之。 已上释大意毕。 次释名者。初大乐等二十字所释经名。后释一字能解之称也。就所释经名有通别两称。开题云。第二释题目是亦有通别两目。先别号者。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者是也。是名即独齐最初金刚萨埵章及第十七章之名故。即当别号也。次通名者。此十七章皆名般若理趣品。皆说般若理趣义故(云云)依此释初题别号唯名初章及第十七章。依之披经文初段终结说说大乐金刚不空三摩耶心。第十七段初表云复说最胜无初中后大乐金刚不空三摩耶也。次题广通十七段。故云通名也。初段说十七尊曼荼罗。第十七段说五秘密曼荼罗。其中大乐金刚等者正是金刚萨埵名也。故十七尊义述云。何者为一十七圣。其一所谓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盖表诸佛普贤之身周遍器世间及有情世间。以其无边(私云释大字)自在(释安乐字)理常(释不空字)体寂(释三昧字)不妄(释真实字)不坏(释金刚字)故有是名也(云云)又释经释第十七段五秘密中尊云。此是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金刚萨埵菩萨三摩地也(云云)然则大乐等号十七段中名初后二章。二章中唯名金刚萨埵。当知此名是别中之别也。但十八会指归。第六会名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云云)依此释者。此名是一会通称也。尔者可谓十七章总名。是故此题从宽至狭有三重。一者通十七段。二者名初后二章。三者唯名金刚萨埵一尊也。今会此总别相违者。此经说金刚萨埵三摩地。以何知者。释住处成就句云。其天界五欲殊胜超越诸天。是故毗卢遮那佛为金刚萨埵说大乐大贪染加持现证瑜伽理趣○其宫殿是大乐不空金刚萨埵大曼荼罗(云云)可思之。加之初章十七尊以金萨为中位。后章五秘密以普贤为中尊。是即初后说金刚萨埵曼荼罗显中间皆是萨埵所摄。凡今宗意总而言之。虽位位摄法界。别而言之。以初后为总体。四摄中初钩菩萨立四摄智名。以初为总体意也。拳菩萨以满月轮为三形。是以后为总体之意也。是故初后二章说萨埵法门以为一经总体也。今为显此义。第六会总名并一经总题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也。法花开题意法花经观音三摩地故。约此一门乃至毗卢遮那亦是观音所摄(云云)今亦如此。第二段毗卢遮那已下皆是开初段。以成诸尊曼荼还归金萨内证为第十七段。若如常途诸经。先举总题后安别号者。一经皆说金刚萨埵三摩地法门之义由何显之耶。会名经称深存此意。学者察之。若得意云之者。初总题金刚萨埵总体故。后别题开总体成别德故。通别相望重重无尽。不可局一途者欤(已上料简通别不同毕)次正释名者。一本开题云。言释名者。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者。梵汉相杂言也。大乐金刚者。梵云。不空真实者。梵云。言者。汉云平等。亦云本誓。经者梵云。言者。汉云智慧到彼岸。言理趣者。梵云。品者梵云。然此理趣略有三种。谓心理趣佛理趣众生理趣等也(云云)又一本开题云。大乐不空者此金刚萨埵之异名。妙乐之中此尊三摩地特为殊胜。故曰大乐。不空者。梵曰阿目佉。此云无间。自证之大乐化他之大喜。无有间断故曰无间。无间与不空其义一也。以义名之。真实者简虚伪之名异边邪之称也。性德妙乐真界法味。何乐不穷。何物不具。粗蔽都融。妙适并具。故云尔。三摩耶者。此云等持。平等摄持为义。即入我我人得名(云云)初文梵汉相对。次文释其义。梵汉相对中。且不空真实梵语阿目佉者。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云。阿暮伽者此云无间断也。古译云不空者谬也(云云)而今题用不空翻名如何。次梵语杂名云。真(沙怛里二合云云)而阿目佉句摄真实。是又如何。次世学者以为理趣梵语。小野杂钞云。(理趣经云云)今考诸文。非理趣梵语。是日梵语也。梵语杂名云日(阿引你底也二合。又苏哩也二合又婆萨迦云云)梵字普贤行愿赞云。(日云云)大师金刚界梵字次第云。(日云云)而杂钞所注本说如何。理趣梵语开题云。普贤行愿赞云。相违如何(已上约句义释之了)次明配属者。一本开题云。大乐者大日如来。金刚者阿□如来。不空者宝生如来。真实者无量寿如来。三摩耶者不空成就如来。经者佛法之海名也(云云)又一本开题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者。若约五部释之者。如次配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也。五部即是五智义也。如次法界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云云)大乐者。自利利他二乐具足成就故。配佛部亦为法界智也。金刚者五股也。五股十界圆满形故为金刚部。亦为大圆镜智也。不空者。宝珠雨种种宝不空众愿故为宝部。亦为平等性智也。真实者。简虚伪之称邪正不谬义故。为妙观察智。即是莲花部也。三摩耶者。翻平等。亦翻本誓。大悲本誓平等利益故为不空成就。亦为羯磨部也。或传云。不空者北方不空成就。三摩耶者南方平等性智也。而为显南北互通义。开题相翻配之。例如金刚顶经初会四大品开题配之如次为大羯法三。释尊内证归南方。宝生外用出北方。摄威仪归平等。分一体成多身。舍利实义秘趣在于斯(云云)可思之。经者天台文句云。经者圣教都名(云云)该五智该五部故云佛法海名也。理趣分疏云。梵云素怛揽。唐翻云经矣。常也。古今不易揩定是非。津妙理之格言掖迷生之恒范(云云)凡就经字有多释。如别勘。已上释经名毕。 次释后题者。理趣分注云。梵般若。唐云智慧。此有五种。一者实相。谓真如理。二者观照。谓真智慧。三者文字。谓即真教。四者眷属。谓即万行。五者境界。谓一切法。能除障碍普证真理。众德之首万行之尊。虽独名慧摄一切法。梵云波罗。唐云彼岸。生死大海而为此岸。菩提而为彼岸。六度万行以为船筏。五蕴假者是能乘人。梵云蜜多。唐云离到。乘六度船越三界海。永断生死早到菩提○理者义理又真如理。趣者意况所趣旨趣。文字中所诠深趣智慧之前所取意趣。分者支分十六中一(云云)又开题云。般若波罗蜜多者阿字本不生之义也。理趣者从初哞字至于终哞字其中甚深奥藏也。品者。五智溟海受诸尊万流故名曰品也(云云)以上两释显密两师所判也。且依开题文释之。般若波罗蜜多者能说大日也。大日亦名般若佛母。法三御口传。大日真言出字。是不空再天师资相承秘传也。是故以般若波罗蜜为阿字不生义也。理趣者所说曼荼罗也。故云。从初哞字至于终哞字也。五智溟海者。能说大日阿字本初不生中具五智功德。即是五智也。法三御口传又存此意。开五字合字也。诸尊万流者所说曼荼罗十七段诸尊也。诸尊万流皆归阿字不生五智圆满性海故云品也。已上释品号了。 次释者。开解演畅义。如释论勘文载之。所释经大日说。能释书金萨记也。一往云之。经为本释为末。再论之。释本经末也。其故此经金刚萨埵三摩地法门也。金刚萨埵三摩地为所依大日说之。故金刚萨埵自说是所依本源也。大日如来转说是能依枝末也。是故读此释者。专如经法敢勿轻之。(已上释题额了) 特进试(等)者。一字顶轮王仪轨秘音义云。特进(此正二品也)试(之伊反。此悬名而不为务时用此字也)鸿(此雁中大云鸿)胪(此雁乃加太波良乃之志奈利。此二字是司名。准此土治部省等)卿(此即其司上也)。 大兴善寺。(此长安京内在寺也。直云兴善寺者尼寺也) 沙门。(此梵语略也。具云志良摩尔奈。此云息恶修善) 大广智。(此王赐号) 不空。(此灌顶时号也。正名智藏) 诏译。(上字泛公口所出云命也。公被百官时云诏也。官告民时云诘也。民承法受行时云令也。但诏与敕二字同用之。后问知之云云) 菩提场经义释第一(智证)云。特进者朝廷文阶。此准二品。试者遥授也。鸿胪卿者。唐有六省九寺等官。今鸿胪寺则掌蕃客官也。有法度处名之为寺。卿者即鸿胪寺之卿也。朝廷尊重不空三藏寄俗高阶及以官职光。扬其德酬答法恩。三藏为玄宗代宗肃宗三朝国师。德无伦疋。如六卷表等(文) 安然和尚云。然三藏灭后有敕。于所译经论仪轨皆令着三藏号故。或载存日号如云大广智不空。或加阿阇梨字。或载灭后谥号如云大辨正广智三藏。或加存日不空字。准其位品。存日特进是正二品。灭后开府仪同三司是正一品。具出别传(文) 初学记云。鸿胪卿汉官也(汉官云。昔唐虞宾于四门。此则礼宾之制也。与鸿胪之任亦同也)周礼云。大行人掌宾客及诸侯朝觐事即其任也。汉官云。奉置典客掌诸候及归义蛮夷。汉因之。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改曰大鸿胪(胡广云。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道九宾。刘熙曰。鸿大也。腹前曰胪。此言以京师为心腹。以王候蕃国为四体。韦昭曰。鸿大也。胪其陈序也。欲以大体陈序于宾客)初秦又有典属国。亦掌蛮夷降者。汉亦因之。成帝并入大鸿胪。王莽改鸿胪曰典乐。东汉又曰鸿胪。其后并因之。五代史百官志云。至梁加卿字曰鸿胪卿。除大字。后魏又加大字。北齐又除之。随氏因之。皇朝初因之。龙翔二年改为同文卿。咸亨初复旧。光宅初改曰司宾卿。神龙初复旧。(文) 百官历云。一品。文开府仪同三司。武骠骑大将军。正二品。文特进。武辅国大将军。又云。玄蕃寮(和云法师末罗宇都乃川加左)崇玄署鸿胪寺。头。鸿胪卿。典客郎中。崇玄令。助。鸿胪少卿。(大小)允鸿胪丞。崇玄丞。(大小)属。鸿胪史。史生。崇玄署史。 译者。圆觉经疏云。译者易也。以彼方言易成花语也(云云)已上释译者号了。 理趣释秘要钞第一   延文元年卯月二十五日。于随心院传受之。去四日师主上纲参住当门迹。予依召自昨日令寄宿。今日始当经传受了。 大法师贤宝 明历三年林钟上旬加修复毕 (改杲快)了深(二十四) 宽文四辰菊月二十二日一见了 _ 理趣释秘要钞第二(延文元年十月九日。于东寺西院僧坊传受之)   信成就。时成就。教主成就。   一。入文判释事 今将释此经大有二。一总科。二别释。总科即直科本经。别释宜任释经。初总科者。此有三说。一开题云。初从如是我闻下至于恭敬围绕是序说分也。次从而为说法至于执金刚位。是正说分也。次从尔时一切如来至于信受奉行。是流通分也。(文) 二真实经文句云。就此经中开为三段。谓初之七事为缘起分。次十七章为正说分。后之一颂为流通分。就初序中。然今是经唯有通序而无别序。其通序中则有七事。第一如是者。总举所闻之法体。第二我闻者。别明闻持之人。第三一时者。明闻持和合而非异时。第四从薄伽梵以下。明闻持之所从。第五从在于欲界以下。明闻持之处。第六从与八十俱胝以下。明闻持之伴。第七从初中后善以下。叹所说教胜德○从说一切法以下。大段第二明正说分○从一切如来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文)慈恩理趣分疏科判同文句说。彼疏云。于此经中略有三分。初从如是乃至圆满清白梵行是序分也。尔时世尊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乃至略说如是少分。是正宗分也。时薄伽梵乃至奉行是流通分也○就初分中依天亲菩萨灯论偈中分之为六。彼云。前三明弟子。后三证师说。第一如是。弟子之信。如是之言今说不虚。第二我闻。显非传受。第三一时。闻法有时也。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四主。五处。六机。今依佛地论。初分有五。一总显已闻。如是我闻。二时。三主。四处。五机。今依此经开此为六。前五如佛地。第六叹法。有十胜德宣说正法。初中后善等(文)此疏依佛地论五成就加叹法为六。文句依天亲灯论开如是我闻为六。更加叹教为七。六七虽异分科是同。已上开题与文句所以取序分有异说者。案诸经例。以五成就为序分。当经何违之耶。依之自如是我闻至于恭敬围绕为序分。而为说法下正明佛所说法。是故属正宗分。倩见经钩锁。所谓妙适清净句等者。指上而为说法乃至清净洁白文云。所谓何分为序正二段乎。经文连续不分离故。而为说法下科正宗。此是开题意也。次文句意又非无所凭。菩提留支三藏所译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以善成就一切如来金刚正智。乃至有菩萨摩诃萨八千万人前后围绕供养恭敬。佛为说法。初中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清净圆满。其名曰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转法轮菩萨。降伏一切魔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文)此经依一说理趣经同本异译也。而初中后善等文次列金刚手等同闻众。以知叹教句属序分。又理趣分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乃至有八百万大菩萨众前后围绕。宣说正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尔时世尊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文)尔时世尊言从此以下为正宗之义无诤。依之基师疏以叹法句属序分意在此者欤。 次所以取流通有异说者。先开题意。欲令此法不空无碍速成就故咸共称赞金刚手言等文。为未来流通诸圣集会赞叹金刚手故属流通分也。次文句意。当经以金刚手为主故。赞此尊之文独属正宗。是故以一切如来以下一四句偈为流通分也。此释又非无所据。七卷经第三。善哉善哉等颂。五部具会段说之。比挍当经当从善哉善哉大萨埵至于诸悉地当不久之二颂半一切如来已下一颂不说之。是流通故依经不终不安此四句也。   十日。 三当书下文云。五种善哉句。从金刚部配乃至佛部。金刚修多罗者。指瑜伽教金刚乘法也。余句义欢喜信受奉行属累流通分也。(文)余句义者。持此以下二颂八句也。开题云。次流通分有二说。一者尔时一切如来以下。或说此为流通分。或说持此最胜教王者一切诸魔不能坏下此二颂为流通也。具如本释之(文)此文流通分出二说。后说同释经文。但释经序正科判无之。仰察圣意。叹教句或属正宗或属序分之两意有之。是故不作别属释。是则为令学者增思惟力矣。 问。三段分科为自宗正意欤。如何。答。梵网开题云。古德释经必分三段。是则浅略之意。今意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荼罗身法然而有(云云)依此释者。三段分别浅略意非宗正意。上来科释且顺古德释之意也。若更云深义者。序正流通分别还是秘密□帜也。所谓序分佛部身密。正宗莲花分语密。流通金刚部意密。大日经开题有释。披而可见之。重重义势如别论矣。已上总科毕。 次别释者。释经牒经文一一作委释。自此以下牒释文更作释。是别释意也。 文。如是者(等)者。诸经初有通别二序。亦名证信序发起序。虚空藏经疏第一(潜真述)云。如是已下为序分○复为二种。一明通序亦名证信序。诸经共有故。二尔时世尊为诸菩萨下明别序亦名发起序。此经别缘故(文)资持记上一上(元照)云。通是证信。别为发起○证信使百世无疑。发起显教非徒设(文)通序。或为六事。或为五事。如上引基师疏。当经唯有通序而无别序。如上引文句释。且就通序有二门。一明安置由来。二释文句所由。初安置由来者。理趣分疏云。集法经云。阿难问四事。以何为师。依何法住。如何治恶性。经首置何言。佛言。戒能训诲。可以为师念处破倒。依之而住。梵法默然伏彼恶人。一切经初皆表六事。初是正行。次是正解。后辨治障修解行之缘。然此三门必依圣教。故但四问不减不增。智度论云。阿菟楼驮教阿难请四事。大悲经说优婆离教。今谓二人同教(文)仁王疏上(良贲)云。大悲经中。是优婆离教阿难问。大衍经云。阿泥楼逗教阿难问。智论第二。佛涅槃时娑罗树间北首而卧。尔时阿难心没忧悔。阿菟楼豆语阿难言。汝守护佛法藏者。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大衍经云。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依何处住。三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告阿难。我灭度后。以波罗提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梵檀治之。梵法默然不应打骂。但默摈故。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等言。何故阿难但申四问。大意总明三宝不断。以戒为师佛宝不断。四念处住如是等言。此二即是法宝不断。比丘和合僧宝不断。三宝久住利乐无边故。临涅槃问答唯四。阿难结集谨奉佛言。于诸经初置如是等(文)阿难问四事不增不减。释其所由基师贲师意别也。学者可知之。以上两释约释尊遗法明四问缘起。今宗意非如是。大日经开题云。问。何人如是指言。答。有三释。初之词也。次亲之指言也。三尔有无人增减(文)然则如是我闻等言总有四重。一尔有无人造作。二大日如来见闻自证之境界始说法时唱云如是我闻。三金刚手闻大日说结集时安此言。四依十八会指归并三十卷教王经意普贤金刚萨埵受大日如来敕降阎浮提八相成道临涅槃期敕阿难令安此言。常途诸师谓阿难问为缘起始安如是等言。是则泳派忘源故也。释尊告阿难。依金萨内证。金萨安此言依大日直语。大日发此言依法尔如是。因缘结集学彼本有不得自由。岂执末可忘本乎。当段释结集之时所指是经者。且依第三金刚手结集义。结集者论如别辨。 仁王疏上(嘉祥)云。就序分中为二。初明证信序。第二明发起序。诸师因此二序虽复重重不同。今以四双往收义无不尽。第一证信对发起。第二对通序明别序。第三对如来序明阿难序。第四对经前序明经后序。阿难亲承音旨名证信序。发起正经故云发起序。众经同有名通序。发起各异故名别序。佛口自说名如来序。阿难证信名阿难序。佛所说名经前序。阿难后结集证信名经后序(文)   十一日。 次文句所由者。于中有二。一大意。二别释。初大意者。仁王疏上云。如是等言自有四意。一为除疑。二为生信。三为简邪。四为显正。言除疑者。真谛记云。微细律说。阿难比丘当升高座出法藏时。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三疑阿难转身成佛。说如是等三疑并断。二生信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又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三简邪者。诸外道辈于自教初皆悉置于阿沤二字云。梵王训世有七十二字。众生转薄梵王嗔怒吞啖诸字。唯此二字在口两角。阿表无沤表有。置彼教首。今佛世尊教阿难置如是等言简异彼故。四显正者。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佛之一字。即是佛宝。如是一时及彼处所即是法宝。我闻二字及比丘众即是僧宝。具陈三宝为显正矣。(文) 次别释者。初如是者。解此二字。诸师异释不遑毛举。且理趣分疏云。言如是者。法花注云。如是感应之瑞。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经者以名教出于感应故云如是。此应肇公解○光宅云。如是将传所闻前显举一部也。如是一部经义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文)当段释合光宅解。文句如是者总举所闻之法体者亦此意也。指下正所说一部经云如是。故云。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 问。若尔者。如是者只是辞之字无别所由欤。如何。答。指一部经云如是。虽似辞之字。非无其所由。谓为令人生信故云如是。虚空藏经疏第一云。又智论第一云。如是义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也(文)可思之。 依大日经开题。如是有二释。一指上。谓一切经初置二字。指彼云如是。而翻译者不安彼二字直云如是也二指下谓一部所说文义云如是。 文。我闻者(等)者。理趣疏云。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文) 问。我者指何人乎。答。指金刚萨埵也。大日经开题云。者。金刚萨埵释云。离传闻出工言。我金刚萨埵亲从大日尊闻也(文)此书者金刚萨埵造故。云亲从佛闻不指其名字。若非萨埵自造者定可指名体。高祖得此意引今文云我金刚萨埵。是得意加词。莫为怪矣。问。经不称金刚手名字。云我有何意乎。答。理趣分疏云。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阿难不称名字乃称于我。答。以理而言亦应称字。略有三义。但总称我。一示不乖俗。宗虽显真。言不乖俗。虽无有我。仍立我名。欲显真谛不离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义。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惠齐备。文义并持。于圣教中总持自在。若称阿难闻如是法。虽指己体无。于法中得自在义。欲显于法自在义成故。称我闻不称庆喜。三我者。亲义。世间共言我见闻此将为亲证。若但总称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受。今显亲闻世尊所说非他传闻故称我也。由此三义不称庆喜。但总曰我闻(文慈恩上生经疏上同之)不云金刚萨埵闻云我闻亦准此释可知之。问金刚手于佛说法而能见闻觉知。何不云我见我觉云我闻乎。答。理趣疏以三义释之。第二释云。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欲显异于诸佛国土故但言闻。诸余佛士或以光明妙香味等为佛事者。经首亦得言我见觉知等。今显异彼故但言闻(文)相传义云。声以诠辨之法义为能。在诸余佛土声境共余境故。妙香味等又假声力施诠辨功不约娑婆之一化。是故自性法身法界宫说经又安我闻言。余佛土又定可云我闻基师释可谓一途说矣。 已上信成就毕 天支菩萨所造宗论初云。如是传闻一时佛等(云)是如来灭后所造。故云传闻。然阿难从佛亲闻结集。故余经云我闻。是表非传闻。大日开题云。离传闻出工言。我金刚萨埵亲从大日尊见闻(云云)准可知之。   十二日。 文。一时者(等)者。作二释。正释当说经时雨花动地。余时无此相。故称一时。又释三乘证会时故名一时。佛地论出三义。仁王疏上本云。依佛地论有三义解。一谓。说听究竟一时。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说听时异。云何言一。论文反释若不就其说听究竟名一时者。如初说字次名后句乃至一品一部终毕说听时异。云何言一。不以久近一期究竟。简说余部非一时故。二谓。刹那顿悟一时。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杀那项能持能说一切法门。或能听者得净耳根。一杀那顷闻一字。时于余一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此即上根于一刹那说听顿悟。简中下根循促异故。三谓说听会遇一时或相会遇时无分别故名一时。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简不当根时前后故(文)当段初释同佛地第一义。后释同第三义。第三义意云。如花严说时。菩萨虽预顿益。二乘如聋如哑。为菩萨虽会遇时。为二乘非其时。今三乘同得圣果时不前后。故名一时。一者相称会遇义也。 六种震动者。大日经疏第九云。六种震动义。余经具说其相。今依此宗秘密释中。六种谓含嗔痴见慢疑六根本烦恼。一切众生心地常为此重垢所持不能自起。今以世尊至诚之所感动。悉皆甲坼开散佛种萌生故。云六种震动也(文)余经具说其相者。仁王疏上末云。二动相者。如花严云。所谓震·动·踊·运·击吼·击。初渐为震。渐大为动。上下为踊。往来为运。大声为吼。相喜为击。大般若云。所谓动·漏·震·吼·嚗。动即摇动。涌即出没。震声隐隐。击即扣击。吼即发响。嚗即声惊。上六合三则为十八。谓动遍动普遍动等。小动名动诸处皆动名为遍动。遍大倾动名普遍动。余皆准。此经总云六种震动。震动名宽通十八矣。又大般若初花严三十六皆云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经六动言。或准此故。(文) 或抄云。六种动者。如地持说。所谓动涌振觉吼起。动如车掉。涌如泉涌。亦如釜沸。振谓下去。如世空物振之则下。觉者动势令人心觉。乃至空居众生亦知。吼者发声。起如面起。又准长阿含。六动有三。一六时动(云云)谓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今动者则出胎时。二六方动。谓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三六相动。动·涌·震·击·吼·爆。摇扬不安为动。鳞泷凹凸为诵。隐隐有声为震。有所扣打为击碎磕发响为吼。出声惊异为爆。此各有三名十八相。谓劝等极动。余五皆尔。此中六动即六相动。故庄严经云。六动有十八相。(文) 问。地动意如何。答。智论第八云。复次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福德因缘故。有此大地山河树木一切众物。而众生不知无常。是故佛以福德智慧大力动此世界。众生福德令知微薄。一切磨灭皆归无常。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文) 智论第八云。问曰。何以故正有六种动。答曰。地动有上中下。下者二种动。或东踊西没。或南北。或边中。中者有四。或东西南北。或东西边中。或南北边中。上者六种动。有种种因缘令地大动○复次地动因缘有小有大。有动一阎浮提有动四天下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动以小因缘故。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国地动。是为小动。大动大因缘故。如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将灭度时。三千大千世界皆为震动。是为大动。今佛欲大集众生故。令此地六种震动。(文) 天雨众花者。大日经疏第八云。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文)大般若仁王般若法花等经有雨花瑞。显宗诸师各虽作释。非至要故不载之。今且依疏释。地动者。遮情破六种烦恼故。雨花者。表德表无尽庄严故。或又地动表理天雨表智。理智和合而能成法故也。或又地动因依发菩提心动六烦恼故。雨花行疏释万行开敷故。又释皆获圣果者果也。 问。此经无地动雨花文。今作此释所据如何。答。此经说通序不说别序。圣教非徒设。定可有别缘。其别缘者即是雨花动地相也。传法圣者且略不存之。金刚手列如来说会亲见其瑞相。今作释之日举地动雨花相。令知说经别缘也。 又三乘种性(等)者。声闻缘觉菩萨此名三乘。圣果者智证理趣释难义云。又三乘种性皆获圣果。乃称一时。今疑圣果为大日果为彼分果(文)今就此疑案之。二意俱可有之。一三乘皆证毗卢遮那一果。疏第七云。若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曼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卢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文)则此意也。二三乘各别果也。此宗意不坏三乘。为金刚乘。瑜只经云。金刚一为乘不坏诸法教(文)则此意也。地藏真言诃诃诃三字疏释为三乘因行。尾三摩曳者。翻云奇哉。如显教中权宗。三乘证各果未成一性果。如一乘宗会各果成一佛。今宗意不坏各各因果而成金刚体。非常情所测。故云奇哉。降三世真言中又有尾三摩曳句。疏释云。如佛常教。以慈对治于嗔。以无贪治贪。以正见治邪见。今乃以大忿嗔而除忿嗔。以大贪除一切贪。此则最难解难信。故曰奇哉也(文)降三世不动三毒当相为曼荼具体。地藏不坏三乘因行为秘密法体。真言虽异。奇哉义意是同矣。 一时者。教时义第二云。问。不空三藏理趣释云。一时者。当说经之时。其地六种震动。或天雨众花。余时则无此相。又三乘种性皆获圣果。乃称一时也。无畏三藏释。一行和上记。大日经义释云。明群机嘉会之时也。而今金刚顶疏释一时云无始无终为一时者。违彼二三藏释乎。答。疏云。如来三密一切时处有机必应。故云一时。故一切时中有无量一时也。随机适时各说其经。今一切时名一时者。是总时也。各有当经一时者。是别时也。故二三藏所释与疏不违(文)性灵集第七云。越有大乐不空十七尊曼荼罗。超两绝而建都。过三谛以构殿。无始无终坐其极。金幢金杵庄其台○常恒佛业何有何无(文)加持圆明两时。随自随他分别。如常义矣。 已上时成就毕   十三日。 文。婆伽梵者(等)者。已下教主成就句也。佛地论释薄伽梵句有成德破魔二义。当段能破义等者。当破魔义。又有六义等者。当成德义。仁王疏上云。薄伽梵者。依佛地论有二义释。初成德义后破魔义。初成德者。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炎猛智火所烧练故。三端严义。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四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六尊贵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疲故。初一断德。次一智德。后四恩德。如次应知。后破魔者。或能破坏四魔怨故(文)四魔者理趣分疏云。四魔怨者。谓烦恼·蕰·死·自在天魔。破诸有情所修善等名之为魔(文)济缘记三上云。天魔住欲界天顶。有求出离则怀愁恼。现异相据令着欲。阴魔即五阴迁谢不得安住。烦恼魔即心三毒起必灭善。死魔谓死苦所迫夺其善念故。(文) 智论第五云。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身故破阴魔。得道得法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着破。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云云)又云。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文)行愿品疏义记(宗密)云。魔者梵语。具云魔罗。此云杀者。杀修行人智慧命故。此为生死根本也。略说有四。一烦恼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缘)三蕴魔。四死魔(是生死果文)。 声论者。帝释所造未度论也。薄伽六义源出彼论。故云如声论也。 问。今薄伽梵者何佛乎。答。开题云。今是经则不如是。自受用五智及十七尊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各说自证三摩地法门(文)依此文。以自受用身为能说教主。理趣分教义主成就句虽同今经。彼即化身也。理趣疏云。其此经首虽彰佛实德。然稍异余经。所居即在他化自在天王宫中末尼殿内。化身所说(文)余经者指称赞大乘功德经并佛地经等。彼经报身所说也。此经化身所说故云稍异余经也。然则理趣分摧功归本立毗卢遮那号。正是化身说也。理趣经自受用自体立此称。叹佛之句二经虽同。两经教主其体别也。 成就殊胜等者。已下叹毗卢遮那德。文句云。就其第四教主中文分为三。先标尊号。次从成就殊胜以下叹胜德。后从大毗卢以下举别号。初如文。就叹其胜德中自有六句经。恐是叹佛五智德耳。就中初句叹大圆镜智。次已得一切去叹平等性智。次已证一切去叹妙观察智。次能作一切去两句叹成所作智。后常恒三世去叹清净法界性智。初三后一皆悉如文。就其第四智中初句明自行成辨。后于无尽去明化他满足也(文)一段经文分文如是。初叹大圆镜智中。殊胜者称叹词也。大圆镜智是毗卢遮那自觉圣智故叹云殊胜也。中方第九识所证理。东方第八识能证智也。此智是自证实智故云自觉圣智。圆镜力故实觉智者则此意也。 问。若叹大圆镜智者。不云阿□自觉圣智何云毗卢遮那乎。答。今所明叹教主毗卢遮那德故。五智同毗卢遮那智也。是故不云阿□表毗卢名也。 一切如来(等)者。金刚顶经开题云。一切如来者具显密二意。显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名一切如来○密义五智佛名一切如来。聚一切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则诸佛之本体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来(文)与当段释其意同也。瑜伽教者。总指金刚顶部经也。 问。此文明阿□智。是五佛随一也。何云一切如来乎。答。今一切如来者。阿□所具五佛也。以下经文南西北三智皆安一切如来之言。准而可知之。但于具有互具各具二义。如别抄。或又一切如来大圆镜智德阿□佛主之。乃至一切如来二利应作德释迦佛主之。故句初各安一切如来言。一切如来约总。金刚加持约别。后后例可知之。 金刚加持者(等)者。金刚体五股金刚是也。加持用涉入摄持义也。秘藏记注此经口决云。金刚(不坏义智也)加持(界会诸尊涉入摄持义也云云。)则此义也。初释金刚二字之中。十真如十法界十如来地者。明五股十峰表示。都部要目云。金刚杵者菩提心义。能坏断二边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证金刚三业。获金刚智坐金刚座。亦是一切智智。亦名如来自觉圣智。若不修此三摩地智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文)且就五智表示高祖作委释。五重结护云。五钴杵显五智也。中直者此正义无方便。边曲者此权义而带方便故也。权必归实故曲也。上下同者。佛界众生界同具五智故上下同也(文)真言问答同之。当段唯云十真如十法界十如来地。是虽似异悉。而实不相违。十如十界十地各分两半以配五智。学者得意释之。恐繁故今不注之。 佛地论第七云。或说十种。谓于十地除十无明。所显真如即十法界。如摄大乘广辨名相。如是增数乃至穷尽一切法门。皆是真如差别之相。而真如体非一非多。分别言说皆不能辨。由离一切虚妄颠倒。假名真如。能为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离损减谤假名实有。离增益谤假名空无。分析推求诸法。虚假极至于此。更不可度。唯此是真假名实际。是无分别。最胜圣智所证境界。(文) 十真如者。十地所证真如也。初地名遍行真如。乃至第十地名业自在所依真如。具如唯识论等明若依安然意者。十真如则法花十如是也。 十法界者。十界也。声字义云。理趣释经有十界文(云云)是指此文也。十界有三配立。一六凡四圣。如花严经等说。二三凡七圣。十住心建立是也。三五凡五圣。十住心论第一所出十种住宫是也。今十法界者。是五凡五圣配立也。 十如来地者。欢喜等十地也。即身义释现世证得欢喜地文云。欢喜地者。非显教所谓初地。是即自家佛乘初地也(云云)佛乘十地故名十如来地。若依安然释者。非欢喜等十地。同性经如来十地是也。凡此宗意于一法门具心法门佛菩萨众义。太殊常途谈故。十地十如及十界皆于果地中建立之。是故总云如来十真如十法界十如来地也。菩提心义第二云。理趣释释上下十峰金刚智处中云。表如来十地十真如十法界。即身成佛义释十界中。具列地狱等十。与天台同。所言如来十地。谓证契经四乘十地中诸佛十地。一广明智德地。乃至十毗卢遮那智藏海地。非是欢喜地等菩萨十地及二乘各十地故。十真如亦非般若所明欢喜地等十地。所证十种真如是法花中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是相等十如是法。故十如是与十真如名义同也。(文) 金刚大空智处者。金刚喻实相智。此智遍在凡圣常恒不变如金刚不坏常住。故又此智摧破有无而成中智。如金刚摧坏众物。故立金刚名。大空智者。空空不空二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智。处者。是诸法所安住之处也。即身义释大空位文云。诸法所依住故号位(云云)位与处名异意同矣。 加持者(等)者。加持往来涉入义五钴金刚往涉成彼无边佛智是加义也。无边佛智来入收此五钴金刚是持义也。持故加。加故持。舒则周法界。卷则收一尘。卷舒自在加持不二也。 中道十六大菩萨者。五股把处云中道。此处十六大菩萨安住之处也。以何知者。下得自性段云。或时他身想哞字。五股金刚杵。中央把处想十六大菩萨(云云)上引要目意亦同之。或口传云。把处有十六花叶。是表十六大菩萨(云云)普贤智者。普遍一切处义。贤最妙善义。十六大菩萨同具此德故名普贤智也。 从此展转(等)者。下第二段释云。从金刚萨埵至羯磨。次第流出嬉戏·鬘歌·舞等菩萨。又从四内供养依次流出香花灯涂香等四外供养菩萨。又从四大菩萨各流出四门菩萨(文)总意云。五股十峰表五佛。把处十六叶表十六大菩萨。从十六大菩萨展转流出余尊。展转有二种。一二重展转。从萨宝法业四菩萨流出内四供。是一重也。从内四供流出外四供。是二重也。二一重展转。从萨宝法业四大菩萨流出四摄菩萨。唯是一重也。四波罗蜜生处。此书前后未勘其文。且准菩提心论。四佛智为亲近大日现四波相。在中台伴得菩萨名。居四方主得佛号。佛菩萨虽异。其体是同。是故礼忏经于四波罗蜜立四智称。四佛四波一体义可得其意。然则五股五智表示故。四方四股中摄四佛四波二德。彼此能所共成三十七尊也。 解脱轮大曼荼罗者。三十七尊各住月轮。此月轮名解脱轮。圣位经五解脱轮者则此意也。此轮是自性清净真心也。而能远离三毒妄想。众德轮圆故名解脱轮也。三十七尊形住此月轮成一曼荼罗。故云大曼荼罗也。或又曼荼罗轮圆具足义也。此轮坛解脱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云解脱轮大曼荼罗也。   十四日。 三昧耶智者(等)者。南方灌顶方。东方灌顶以前受三昧耶戒位也。三昧耶戒亦名菩提心戒。菩提心阿□三摩地故。以受三摩耶戒为东方也。誓也者。菩提心以誓愿为体。释菩提心。论云誓心决定。疏云决定誓愿。是故菩提心云誓也。三昧耶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今譬者其一也。 亦曼荼罗者。非释三昧耶得名。三昧耶智者曼荼罗名也。次下云三昧耶智曼荼罗此意也。曼荼罗者此翻道场。三昧耶戒道场故名三昧耶智曼荼罗也。或又释三昧耶义云亦曼荼罗。下释云。三昧耶者○为曼荼罗之异名(云云)三昧耶此翻平等。平等者最极微妙之处也。曼荼罗如醍醐融妙粗物不杂故。以义翻极无比无过上味。是故三昧耶曼荼罗梵名虽异其义相通故。以曼荼罗释三昧耶名也。 勿令将来(等)者。摩诃衍中以持明为秘藏故。必依师可受学。不受师传自师心恣修学者。多成匮法业。于无量劫堕恶趣中。是故佛密部诸经中处处立制法。今引以为证明必入三昧耶智曼荼罗可受三昧耶之义故。云是故得知等也。受三昧耶者。菩提心戒属东方也。然后可修行者。属南方也。 文。已得一切如来(等)者。明南方平等性智也。 如来在因地(等)者。以下至菩萨法器。还释东方以为南方承来。则堪任下正明南方也。因地者。对三界法王果位发菩提心位为因地。菩提心论。诸佛菩萨昔在因地者。当比位也。 从灌顶师(等)者。五秘密仪轨云。则于现生遇逢曼荼罗阿阇梨得入曼荼罗为具足羯磨以普贤三摩地引入金刚萨埵入其身中等(文)即身义注此文云。此明初授菩提心戒时由阿阇梨加持方便所得之益(云云)灌顶师者。当曼荼罗阿阇梨。三昧耶智曼荼罗者。当得入曼荼罗。加持弟子等者。当为具足羯磨等。谓以三种菩提心为亲因以三聚净戒羯磨为受缘加持发得身中本有如来藏性为受三昧耶戒。其时成真言修行法器故。云以成修真言行等。 问。加持弟子等文其意未详如何。答。加持弟子者。以羯磨等种种方便正加持弟子身中本有如来藏性之位也。 本有如来藏性者。三十七智也。依此加持正发三十七智云发金刚加持。金刚加持者。则共成三十七位之解脱轮大曼荼罗也。或传云。入三昧耶智曼荼罗者。指三昧耶戒场。加持弟子等者。受者加持法也。欲入戒场之时阿阇梨作此法。依此义者。入三昧耶智曼荼罗阿阇梨加持弟子可训之。发金刚加持者。正入戒场受三昧耶之位也。两传用舍可寻决明师矣。 则堪任持明(等)者。释灌顶宝冠句。持明者一切灌顶也。大日经第七云。持明灌顶(云云)同疏下云。持明灌顶者。如律中未受具戒者。但作本尊真言印念诵不得广学也(文)等者。一部灌顶。约金刚界者五部。约胎藏界者三部。一部中诸尊三密受学之。不通余部也。乃至者。三部五部都法学法也。传受印可者。准大日经。第四三昧耶传法灌顶也。等者。第五三昧耶秘密灌顶也。灌顶阶位者。总结也。灌顶建立重重阶位难载纸上。更闻口传而已。 问。经灌顶宝冠者其意如何。答。理趣分疏云。西域世间刹帝利种太子将受帝王之位。先请有德婆罗门等以为师传。乘千里象取四大海水。以吉祥茅沾彼海水洒太子顶。令其净洁作大吉祥。四方归伏方受王位。古翻云刹利水浇头王。今新翻云刹利灌顶大王。王身必是刹帝利种。请婆罗门以为师传灌其头顶。以婆罗门性修梵行净戒之族故。刹帝利请灌其顶。此乃效习受法王位之仪式也。谓第十地究竟菩萨生色界上大自在宫。莲花台中将起金刚定受佛之位。胜诸菩萨。菩萨中尊佛之长子。名为太子。十方诸佛是其师传。各舒惠手及右臂手。以三世佛清净法水灌洒其顶。顶谓心首及其头首。除无始来二障垢秽有漏染污遍满清净无漏洁白殊胜法位。如世太子既灌顶已将受王位戴王冠着王之服处王之殿。佛法太子亦复如是。将受法王法主之位戴佛之冠(文)此释先灌顶次宝冠。若依秘密行仪。先宝冠次灌顶也。或又着冠则云灌顶。仁王经仪轨所说五种灌顶中宝冠灌顶是也。灌者护念义必不约灌水。委细如别论。 以此为初因(等)者。释为三界主句。灌顶后三密四智修行究竟成就成三界法王之位云成佛极果也。三界法王者。如来成道处在色究竟天宫上。是三界统领处故。云三界法王也。 问。灌顶者正觉坛轨则也。以之为究竟极果。今何云以此为初因等乎。答。灌顶有重重位。具云之位位可有灌顶。大论之有三位。一地前。二初地。三十地究竟。若十地究竟所受之灌顶。灌顶则成佛位也。若约前二位。受灌顶之后更假修行方便。然后成佛。但机有顿渐故。虽薄地凡夫。约顿悟顿入人受灌顶之位则成三界法王。今且约渐次人释以之初因等也。两部大经说相多明此轨则。不可为怪矣。问。若尔者登坛受职有何益乎。答。受灌顶人功德与如来等。金刚手等诸大菩萨为此人恭敬礼拜。何以故。堕在佛种性故。虽未自开显一切智智。位同大觉为真佛子。虽为底下凡夫。至此职位。为人成师施利益无越法罪。十方诸佛加护供养犹如佛无有胜劣。谁云无其益乎。 有已证一切如来者(等)者。明西方妙观察智也。 上所说者。指东方也。 一切智智者(等)者。释一切智智句。 皆以(等)者。释瑜伽二字。 获得(等)者。释自在二字。西方或名智慧门或为定门。是则定慧相应尊故也。一切智智者智慧也。是五智中妙观察智也。以何知者。摄真实经上云。已能证入一切如来妙观察智大瑜伽法无碍自在(云云)此智与定相应故云皆以瑜伽法相应也。下得自性段云。以自金刚与彼莲花二体和合成为定慧(云云)则此意也。瑜伽者定也。定云瑜伽。瑜伽此云相应。定与理相应故也。瑜伽则法故云瑜伽法。次相应者。智与定相应。瑜伽相应所望别也。不可谓重言矣。获得于法自在者。依定慧相应故。于诸法门得自在。阿弥陀主诸佛说法德。四亲近初尊名法菩萨。又此意也。下释字云。是故莲花部亦名法部。由此字加持于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如广经中所说(文)或口传云。于法自在者。字中字字义也。阿弥陀名观自在王如来。又依此字义也(文)可思之。第六识与心内所依末那同体故缘内。心多能依五识同体故缘外。通内外无碍自在。于凡夫心外迷情令入遮那内证花台。故云观自在王如来。中字自在之义是也。相应经云自在大三昧耶(云云) 文能作一切如来(等)者。明北方成所作智。此智二利应作故。分经文为自利利他。能作等自利。于无尽等利他。如文句释。 一切印(等)者。一切如来各具四智印云一切印。四智印者。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也。是则为令学者易解先别释一切印三字也。能作等者。次总释经文。初释能作二字之中。由获瑜伽自在故者。西方为承来举之。能作者。北方也。 一切如来(等)者。释一切如来句。 一一佛(等)者。释一切印平等句。羯磨处智者。释种种事业句。意云。四智印各具平等德故云一切印平等。四智印虽异。各摄诸法皆悉等量故曰平等也。 羯磨处智者。四智印各有威仪事业。羯磨智印自体事业羯磨智义不待言。然此羯磨通前三种故。四智印总云羯磨处智也。或口传云。下经说羯磨云。能作所作性相应故(云云)羯磨二种三股作十字形。是能化所化相应表示也。先德释云。能化三密就所化。所化四曼涉能化。一一互融轮圆足。三三平等即成佛(云云)是故一切印平等者。羯磨能化所化平等义也。(云云) 遍至无尽(等)者。释于无尽等句。能作种种等者。释一切意愿等句。经一切意愿作业皆悉圆满者。一切意愿约所化。所化心愿非一故云一切意愿。作业等者约能化。随众生所愿作种种事业皆悉令圆满故云作业皆悉圆满也或又作业二字属所化。皆悉圆满四字属能化。上中下等者。疏第三释悉地宫有三品。上密严国土。中十方净土。下诸天修罗宫也。此三品更有上中下。故云九品悉地也。 疏第六云。且就有相瑜伽自有上中下三种。上谓观毗卢遮那等诸如来身。中谓观文殊师利等诸菩萨身。下谓观因陀罗等随类之身(文)尊胜仪轨下云。悉地有三种。下悉地者。长生不死。地仙中为王○中悉地者。隐形悉地中为转轮圣王。住寿一劫。上悉地者。所加持药物器杖等三相具现○其无相悉地者前三种悉地为下悉地。若无相中悉地者。或得本尊身若得应化身。乃至十地位菩萨之身。号曰中悉地。其上悉地者。三业即是三密。三密即是三身。三身即大毗卢遮那如来智○此是无相悉地中最上悉地之法也。(文) 瑜只疏上云。胎藏苏悉地法三部各别虽成三法。而三部一一亦成三法。都有九种悉地。(文) 教时义第四云。胎藏界有三种法。如苏悉地。如来部是扇底迦法。莲花部是补瑟底迦法。金刚部是阿毗遮噜迦法。如来部是上成就。莲花部是中成就。金刚部是下成就。此三品中各有三品。令九品成就也。(文) 文常恒三世(等)者。明中方法界体性智也。如来清净法界智者。则此意也。 无始时来本有者。释常字。 处烦恼(等)者。释恒字。如次体与用也。或又香象起信疏下云。非前际生故常。非后际灭故恒也(云云)准此释者。不减释常。不增释恒也。或又常则恒。一段通释二字。不可别配也。 三世者(等)者。上常恒出过三世。此三世常在三世义也。或又三世常住故云常恒三世。依前义者。常恒三世可训之。依后义者。常恒三世可训之。 一切时者(等)者。一切时三字连属下身语意业金刚句。一切时身语意金刚。可训之。故摄真实经云。三业坚固犹若金刚(云云)可思之。 在于异生时(等)者。释一切时。 三业清净(等)者。释身语意业。 犹如虚空者。虚空具种种德。今寄清净不染德取喻也。疏无始无终湛若虚空者。约无始无终边。当段又兼存此意。故连一切时释身语意业句也。 金刚者(等)者。得金刚称有数所因。 初证得佛地(等)者。约自在义。金刚者。百练金屈申自在也。若至佛地。一切法成自在无碍德。谓小芥子藏大须弥。一毛端纳四大海水等。自在神变非思议境。故云佛地一切法自在也。 次得证身口等(等)者。约能破名金刚。别本即身义云其金刚者何义乎。答。如金刚能摧破物。智能破惑意故。是智义也。问。能发愿惠破惑障故。意密可名尔。身口何名金刚乎。答。今意身口意发智用能破惑障故名金刚。问。若尔其身口意发智用方何。答。结印契是身之智用。真言是口智用也。(文) 次于藏识(等)者。约所破名金刚。是即烦恼直名金刚。三密能破此烦恼故。从所破能破立金刚名。修道烦恼者。修道所断烦恼也。烦恼有见修二惑。见易断修难断。俱舍光记云。见惑易断总立一果。修惑难断别立三果(云云)大乘意又如是。是故今举难断惑故云修道烦恼。习气者藏识中所含修惑种子也。唯识论云。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云云)则此意也。 用以大空(等)者。释大毗卢遮那如来句也。以前身口意金刚三摩地成此毗卢遮那果位故。云用以大空等。五秘密仪轨云。三密金刚以为增上缘能证毗卢遮那三身果位(文)即此意也。 已上教主成就毕 理趣释秘要钞第二 延文元年(丙酉)十月十五日。于东寺西院僧坊奉传受了。同听荣宝阇梨心源房 明历三年六月上旬令修覆毕 (改杲快)权少僧都了深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三(延文元年十月十五日。于东寺西院僧房传受之)   住处成就。眷属成就。 文。经云在于欲界(等)者。以下明住处成就句。初牒经。后他化自在天宫者下解释。解释不具。先直可释经文。 在于欲界者。理趣疏云。欲者贪爱。即是淫触段食之贪。界者族累□畔之义。界由欲生能生于欲名为欲界。(文) 他化自在天王宫者。同疏云。经次言他化自在诸天福力随欲所须如应即现。然第五天业既殊胜即不如是。随欲化物。但以生得变化之力变作种种所须之具而受用之。今第六天业更殊胜。虽有众具随欲即现。亦能自变化作众具。而不受用。要待他天变为乐具自方受用。业力胜故。由如是义名他化天。就此天中非无贵贱臣主等别。今处彼天贵主所居非住臣贱下恶天处。故经复言天王宫中。(文) 智论第九云。问。何以名他化自在。答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文) 一切如来(等)者。明天王宫中殿。理趣分云。一切如来尝所游处咸共称美大宝藏殿。同疏云。尝者曾也。游谓游陟。处谓安处。唯一佛住诸佛不居则非好处。今显十力过现诸佛皆曾于此他化天宫游陟安处。诸圣共覆故知胜处。设后诸佛现虽不住。皆共称扬赞美其宫称者称扬。美者叹美。天王宫中舍有无量。今佛居彼大宝藏殿。众珍所成名之为宝。以宝为藏名为宝藏。宝藏即殿名宝藏殿。殿既高广复以贵宝之所庄严名为大宝(文)理趣分应佛化仪故。昔虽住后不住。基师释依此意。理趣经法身之说故。无去留之异。无今昔之别。彼经用尝字。此经用常字。职而斯由。或又尝与常字虽异。二经意同。从尝以来所游履故云尝所游处。即是常义也。基师释恐未得经意欤。又彼经名宝藏殿。此经名大摩尼殿。名字虽异其义无差。彼经说大宝藏殿云。其殿无价末尼所成(文)同疏云。梵云末尼。此云如意。其殿既以无价如意神珠所成(云云)。 种种间错(等)者。文句云。次从种种间错已下明处庄严。就中为三。先总标。次从铃铎缯幡去别列。后而为庄严句为总结也。(文) 别列中铃铎者。理趣分云。宝铎金铃处处悬列(云云)同疏云。运以六通。同宝铎而振骇。飞乎四辩。若金铃而惊济。随机往利处处之义显然。愍物宣扬。悬列之言攸显(文)缯幡者。缯绢名也。以缯造幡。故名缯幡。理趣分说盖幡幢拂等庄严。彼可见之。 微风摇击者。理趣分铃铎次有此句。文云。微风吹动出和雅音(云云)是即微风吹铃铎令出和雅音。故次铃铎此句来。当经意微风吹摇铃铎出音。微风吹击缯幡飘飖故。铃铎缯幡次安微风摇击句也。 珠鬘璎珞者。理趣分云宝珠璎珞。同疏云。明珠磊磊旼。映银星。珍璎珞珞洁逾金刚镜(云云)半满月等者。同疏云。轮低翠岭同浮半月之挥。璧挂青岩如含满月之彩。(文) 问。半满月者何□帜乎。答。未见古德释。若半满二教□帜欤。经云。金刚一为乘不坏诸法教(云云)以大小半满诸教为秘教庄严故云法满月等而为庄严也。嘉祥涅槃疏云。外国作吒字形。犹如半月。如今月生七八日月。借此月形以释佛小乘半字教也。彼国他形团圆。犹如今十五日月。今借此形以释大乘满字之教也(文)准可思之。或口传云。此经所列庄严具表五部三摩耶形。初铃铎者。中方三形铃铎俱塔形也。塔大日三形故也。缯幡者东方三形菩提心譬幢旗故也。珠鬘璎珞者。南方三形以宝珠为体故也。半月者。西方三形。西方金方。金风精。风半月形故也。满月者北方三形。满月圆形也。北方水方。水圆形故。息灾圆坛向北方行之。又拳菩萨持满月。是其表示也。 置何言。佛告阿难。我灭度后。以波罗提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梵檀治之。梵法默然不应打骂。但默摈故教王经疏二云。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云种种间错。铃铎惊发昏情。是慈悲义。缯幡流动去来。是表智用。若有机发感应道交。故微风摇击。击字公的反。训遮。谓铃铎缯幡拂遮之义○以五智珠鬘三密璎珞故云珠鬘等。众生性欲浅深不同。如来起应渐超亦异。或以三乘显教或以顿乘秘教。故云半满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亘三世益物。是故云等。皆是二利之德故云为庄严也。(文) 又云。摩尼者即译为珠。成云魔尼者如意神珠也。大兴善寺三藏陀罗尼释云。魔尼梵。云是宝。(文)   十六日。 次解释中欲界顶者。理趣疏云。顶者头顶高极之义。此于欲界六欲天中最高胜处。名欲界顶(文)经云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未显最顶高胜处。释家为显此义加顶字云欲界顶他化自在天王宫殿也。 证得第六地(等)者。以下明以他化天为说处之所由。于中有二。初总明般若相应处。后别示当经相应处。当段是初意也。谓仁王经明十地菩萨生十天王。谓初地菩萨金轮王。从二地至六地如次配忉利天以上五天。七八九十四地如次为四禅王。是故第六地菩萨生他化自在天宫。而以十波罗蜜配十地之时。第六地是般若波罗蜜也。是故第六地菩萨住般若波罗蜜观作他化天王。为天众说般若波罗蜜法。佛在此天处说般若尤有感应。故以此天为说处也。 依仁王经。十信有上中下。中下品粟散王上品铁轮王。十住铜轮。十行银轮。十回向金轮。初地又金轮也。良贲疏中(末)云。然今此经初地菩萨与道种性轮王何别。答。如下偈云。权化有情游百国。此百彼一。圣凡胜劣有多别故。(云云) 现前地者。第六地名也。入道章云。此地菩萨能起胜智。观十二缘不作染净二差别行。有此胜智现生起。故所以此地名现前地(文)此地菩萨无相智作意现前故名现前地矣。   问。初地菩萨尤可配四王天。何今为金轮王乎。答。金轮人间最胜王故。为初地菩萨。四天虽天众摄忉利天眷属故。不生彼天也。但教时义第四云。十地菩萨为六欲四禅王(云云)本据如何。可寻决之。 其天界(等)者。后别明当经相应所由。 五欲殊胜者。色无色界定地故不行五欲。第五天以下五欲粗不殊胜。唯第六天五欲殊胜超越诸天。且行淫欲。随六天有粗妙。俱舍颂第十一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文)颂疏第十一云。唯六欲天受妙欲境。于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淫。与人无别。然风气泄热恼便除。非如人间有余不净。夜摩天众才抱成淫。都史多天但依执手。乐变化天唯相向笑。他化自在天唯相视成淫(文)五欲殊胜准此可知之。今此经说金刚萨埵染欲法门故。以此天为说处也。 大乐大贪染(等)者。此经所说十七清净法门也。是即贪染色香实相。以之为乐。故云大乐大贪染。加持妄染境成清净妙体故云加持。现觉诸法证会法体故云现证。说如是瑜伽理趣以为速疾入门。谓不坏世间欲境速契本初不生心地。故云速疾也。 由是得闻(等)者。大乐大贪染称。滥世间杂染故。恐未来学者生僻见欤。为简其滥作此释。世间烦恼染众生长永劫苦轮。今所谓大贪染者。出苦津入净枢也。迷悟升沉不可乱之。 问。何故住此理趣世间烦恼不染之乎。答。十七清净法门观五欲实相。若住实相。妄想假相不作诳惑。智论云。蝇缘热铁无蝇而不热铁。魔缘实相无魔而不实相(云云)即此意也。 魔罗者仁王疏云。梵云魔罗。此云害者。害人善品故名魔怨。(文) 其宫殿(等)者。以下明宫殿建立。 大乐不空金刚萨埵大曼荼罗者。十七尊曼荼罗名大乐不空曼荼罗。性灵集第七云。越有大乐不空十七尊曼荼罗(云云)而次下释此曼荼罗云其曼荼罗四方八柱等。是即大日为中台八大菩萨列八方。是当经能说曼荼罗也。十七尊曼荼罗。是金刚萨埵为中台。十六尊为眷属。是所说曼荼罗也。标释似相违。今案之。当段金刚萨埵大曼荼罗者即是能说曼荼罗也。其故当经段段建立能说大日随所说法门入其三摩地。各改名字或名释迦牟尼如来。或名得自性清净如来。准之思之。于初段说金刚萨埵曼荼罗之时。能说大日住金刚萨埵三摩地说之。故能说曼荼罗直名金刚萨埵大曼荼罗也。若能得此意。能说曼荼罗即所说曼荼罗也。谓中台大日入金刚萨埵三摩地。四方四菩萨入欲触爱慢三摩地。四隅菩萨入四内供养三摩地。至四外供养经虽不说之。以师资相承口传能说曼荼罗图加之。四摄菩萨又定可有之。是故次释云四门。是四摄住处也。然则能说所说为二种曼荼罗。是一往建立也。约再往实义。能说曼荼罗即是所说曼荼罗也。为显此义标云金刚萨埵大曼荼罗。释为毗卢遮那曼荼罗也。(此传犹可审定之。如次下料简) 皆从毗卢遮那等者。毗卢遮那昔在因位植无量福智资粮。依彼资粮感此妙宫殿也。福德者。举福显智。或又福智通名福也。大妙金刚五宝所成者。水精马脑·摩尼·琥珀·琉璃·是云五宝。如次中东南西北五佛三形也。叹五宝德云大妙金刚。最尊最上故云大。殊妙吉祥故云妙。不可破坏故云金刚。金刚峰宝楼阁者。五峰八柱楼阁也。四方者。指曼荼罗形。是方坛故云其曼荼罗四方八柱者。或楼阁柱也。千手执云。于妙高山顶上想有八叶大莲花。于莲花上有八大金刚柱。成宝楼阁(云云)即此义也。或又楼阁内于坛上安八柱。是非持楼阁之柱。是为八大菩萨座位表欤。八位者。八大菩萨座位也。四门者。四摄菩萨座位也。 中位者。大日座处。故云毗卢遮那遍照如来。   内证之智者简外用智。解脱者简因位。因位未解脱分别心。至果位解脱之。故经云超越心地。是此意也。圣位经意。于金刚界一曼荼罗立五解脱轮称。准可知之。 其八位(等)者。八大菩萨四方四隅座位。次下眷属成就段明之。故云后当说也。 已上住处成就了。 文。经云与八十(等)者。以下明眷属成就也。文句云。第六同闻众中为三。先举数标类。次从所谓去列名。后从与如是等去总结威仪。初如文。就其列名中则有八大菩萨。即是如次依大日如来月轮震兑离坎巽坤干艮之八方而侍卫之(文)初举数标类中与者。理趣疏云。与者兼并及会之义(云云)教主与眷属俱故云与也。 一一菩萨(等)者。释八十俱胝菩萨众俱文。金刚手主菩提心。乃至摧一切魔主降魔德。各同类种性菩萨有十俱胝众。文句举数标类者即此意也。 俱胝者。此翻亿。亿数有异。今所云俱胝亿者其数量如何。一义云。十万为亿。其故理趣分云。与八十亿大菩萨俱。其名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乃至)摧伏一切魔怨菩萨摩诃萨。如是上首有八百万大菩萨众前后围绕(文)初八十亿者未知其数量。而后云八百万依此文知十万为亿。依之理趣疏云。十万为亿。八十亿者八百万也。(云云)准此文。当经八十俱胝又十万为一亿以成八十俱胝也。一义云。十万千万梵语有异。俱舍论第十二云。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文)依此文。十万为亿者当洛叉。千万为亿者当俱胝。何况仁王轨云。一俱胝者如华严经云。百洛叉为一俱胝。即当此方百亿数矣(文)当经既用俱胝梵语。以知千万为亿也。 问。七卷理趣经云。是大慈悲大毗卢遮那如来与八俱胝大菩萨众俱(文)实相般若经云。八千万人前后围绕(文)以上两经其说是同。以千万为一俱胝。故八千万当八俱胝也。其数大减。又遍照般若经云。六十八俱胝菩萨摩诃萨众恭敬围绕(云云)此经减十二俱胝。又教王经说八大菩萨已。与九十俱胝菩萨众俱(云云)此增十俱胝。如是相违云何可会之乎。答。七卷经并实相经于八十俱胝中八俱胝菩萨为上首。故别举之欤。此经主伴并取。故非相违。次遍照经有别表示欤。未辨之。或又后代译者误欤。次教王经九十俱胝者。未见先达释。今试会之。中央大日有同类菩萨。如以四波罗蜜菩萨为大日四亲近。是故中央与八位各有十俱胝。故云九十俱胝欤。今经唯约八位。故云八十俱胝也。 问。今所列八大菩萨八十俱胝内欤将如何。答。文势所显八十俱胝内也。谓表八十俱胝菩萨云所谓金刚手等。以知八十俱胝内举上首八菩萨显余菩萨。故结云如是等大菩萨众。前引理趣分意又如是矣。   十七日。 金刚手菩萨者(等)者。次释八大菩萨列名也。先明列次者。金刚手观自在虚空藏金刚拳已上正方四菩萨。如次居东西南北。是对方次第也。文殊转法轮虚空库摧一切魔以上四隅菩萨。如次居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是顺转次第也。七卷经云。其名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金刚拳菩萨摩诃萨。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同心生转法轮菩萨摩诃萨。哦哦那巘惹菩萨摩诃萨。降诸魔菩萨摩诃萨(文)列次同今经。遍照般若经云。有菩萨摩诃萨众。其名曰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发同心转法轮菩萨。哦哦曩巘惹菩萨。破一切魔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文)此经以第五文殊下安第八。一切列次以东为初。何今以西为初乎。理趣分云。其名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金刚拳菩萨摩诃萨。妙吉祥菩萨摩诃萨。大空藏菩萨摩诃萨。发心即转法轮菩萨摩诃萨。摧伏一切魔怨菩萨摩诃萨(文)此经第五文殊次列虚空库。大空藏菩萨者是也。见彼经段段列次。文殊次转法轮。转法轮次虚空库。列名何违之耶。恐可谓译家误。又实相般若经云。其名曰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转法轮菩萨。降伏一切魔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文)此经列六菩萨。第四金刚拳第七虚空库不列之。恐似失秘旨。是又译家误欤。次明同异者。勘处处文。说八菩萨有同异。瑜祗经云。金刚萨埵。文殊。虚空藏。转法轮。观世音。虚空库。金刚拳。摧一切魔(云云)又教王经云。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童真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金刚拳菩萨摩诃萨。才发心转法轮菩萨摩诃萨。虚空库菩萨摩诃萨。摧一切魔力菩萨摩诃萨(文)以上二经与今经同也。但列次不同。又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云。有八曼荼罗。是八大菩萨甚深法要○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曼殊室利童真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云云略抄尊胜仪轨同之)大妙金刚经云。金刚手菩萨。妙吉祥菩萨。慈氏尊菩萨。观自在菩萨。地藏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云云)已上二经列次虽不同。八菩萨名字是同。与今经异也。又观自在授记云。应画八大菩萨。所谓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曼殊室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库菩萨。除盖障菩萨。陀波仑菩萨。虚空藏菩萨(文)又法花威仪形色经云。于彼八叶从东北隅为首右旋布列安置八大菩萨。初弥勒菩萨。次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妙音菩萨。常精进菩萨。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此外异说繁多。具如心目勘之。 次释文句者。金刚手(菩萨)者。理趣疏云。言金刚手者。手者取义轨义。常起信手取诸功德故。起智惠手执受金刚本法性故。又信智二手犹如金刚坚固难坏非邪恶友所能坏故(文)此释未尽。传显师不知密意故欤。今宗意。手受五智金刚杵故名金刚手。下释云。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者。此菩萨本是普贤。从毗卢遮那佛二手掌亲受五智金刚杵即与灌顶。名之为金刚手(文)手所持金刚有二表示。一表内具五智菩提。二表外破五住烦恼。仁王经陀罗尼释云。手持金刚手者。表内心具大菩提。外形表摧伏诸烦恼。故名金刚手(文)即此意也。菩萨者。具云菩萨摩诃萨。理趣疏云。言菩萨摩诃萨者。菩提言觉。即一切智。萨埵言有情。即求菩提之有情也。此通三乘。摩诃言大。萨埵如前。为简取大故言摩诃萨。又菩提者所求之果智境也。言萨埵者。所为拔济之有情悲境也。即是自利利他二德。又萨埵者是勇健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言菩萨。此后二解许通凡圣。今取第十金刚心者故。复说云摩诃萨也。(文) 在毗卢遮那(等)者。明所住方处。大日向东坐。约之分前后左右。前者东方也。 表一切如来(等)者。常教意。一切如来各具菩提心。各具大悲大智等无定其主。今宗意。一切如来菩提心德金刚手主之。一切如来大悲德观自在主之。是故释金刚手云表一切如来菩提心也。一切如来者。就之有四重。一大日如来名一切如来。在尊胜陀罗尼经及慈觉教王经疏。二四佛名一切如来。见圣位经教王(等)经。三五佛名一切如来。如此书上释。四三世十方诸佛名一切如来。如说诸经论。此四重中今一切如来者指五佛也。 初发菩提心(等)者。金刚顶经开题云。一切众生最初发心悉由金刚萨埵加持故。金刚萨埵名一切如来菩提心(文)圣位经云。由金刚萨埵菩萨加持故。刹那猛利心顿证无上菩提(文)金刚萨埵加持者有深意。今经下文云。左手作金刚慢印右手抽掷本初大金刚作勇进势(文)金刚萨埵持五智杵是本有菩提心也。抽掷此杵是加持义也。依此本有菩提动起云初发菩提心也。或五股有人形杵习。是故金刚手持五股持本有众生也。菩提心论一切众生本有萨埵者是也。抽掷此本有众生之时。障碍便除本性即显。秘经云为动一切有情本性(云云)即此意也。依此抽掷加持故众生起归本之心。名初发菩提也。 修证普贤(等)者。普贤行愿等觉位证如来地妙觉位也。仁王经陀罗尼释等觉位名大普贤地。妙觉名普照曜地。金刚界仪轨云。应满足普贤方成最正觉(云云)满足普贤者。等觉成最正觉者妙觉也。此宗意。初发心时即登等妙二位。出生仪云。削地位之渐阶开等妙之顿旨(云云)即此意也。或又普贤行愿者十地通名也。仁王般若陀罗尼释。十地名普贤地。初发心时满足十地佛果故。云证得普贤行愿证如来地也。 观自在菩萨者。理趣疏云。观自在者即观世音。观谓观察。观诸有情身语心性。受苦恶时或祈念时。应时为拔往诣救护名观自在。神用无方得自在故。(文) 在毗卢遮那(等)者。明所住方处。后者西方也。   表一切如来(等)者。准前可知之。观音名具大悲者。故表一切如来大悲也。 随缘六趣者。此菩萨受生于诸趣变身于三十三。观经说观音光中现五道众生。是即随缘六趣表示也。 拔济一切(等)。者明拔苦。 速澄清净(等)者。明与乐。清净三摩地者。字也。字莲花种子。莲花本性清净故。云清净三摩地也。 不着生死(等)者。转释清净义。若生死若涅槃。有所染着非清净。不着生死不染涅槃。是莲花无染清净义也。 皆由观自在(等)者。观自在秘号名正法金刚。正法者即是莲花也。妙法莲花之号即此意也。此莲花众生内心妙性。轮回六趣不变易故名金刚诸法体性故名法。此尊内证此金刚法性故。虽随缘六趣不着生死。虽得证清净不取涅槃。故释不着生死不证涅槃之所由云皆由观自在菩萨等也。 虚空藏菩萨者。大方等大集经第十六(虚空藏菩萨品)云。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速辨○此大菩萨可名虚空藏。所以然者。以从虚空中能雨无量珍宝充足一切。尔时世尊即印可其言名虚空藏○尔时约于空中雨无量珍宝。以是因缘常名虚空藏(文)大日经疏第十一云。如人有大宝藏施所欲者者自在取之不受贫乏。如来虚空之藏亦复如是。一切利乐众生事皆从中生无量法宝。自在受用而无穷竭相。名虚空藏也(文)理趣分疏云。虚空藏者。以空为藏。藏诸珍宝。见诸有情贫无财宝。从虚空中雨种种宝施贫乏故。(文) 在毗卢舍那(等)者。明所住方处。右者南方也。表一切如来(等)者。此菩萨以宝珠为三形。宝珠具万德不阙少。此宝珠即名真如。真如理具恒沙功德故。以宝珠即习真如也。宝珠种子字。此字以如不可得字为体。下文云。由入此曼荼罗证得如虚空真如恒河沙功德故(云云)即此意也。 宝资粮聚者。或本福智资粮聚(云云)资粮者。远行必持金银米钱等财以为资粮。今此宝珠中聚在万行万善种种法财以为佛果资粮。故云福智资粮聚也。十波罗蜜中前五福后五智也。胎藏虚空藏院列十波罗蜜。是即此菩萨持宝珠执利剑。开宝珠为前五波罗蜜。开利剑为后五波罗蜜。是故以十波罗蜜菩萨为虚空藏眷属也。或又宝珠摄一切福智。求闻持轨依此意。准此意利剑又摄福智二德。宝剑习可思之。 四种施者。一义利施。二法施。三滋生施。四灌顶施也。下虚空藏品具说之。故云后当说也。 三轮清净者。心地观经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三施之中无所得(文)无所得故云清净。 有为无漏者。恒沙功德中有有为无为有漏无漏四种。此文举有为功德显无为功德。举无漏功德显有漏功德。如是功德皆悉成就。仁王经云。有为功德无为功德皆悉成就(云云)漏无漏又如是。 成受用(等)者。以如是为无为漏功德为成佛果中受用变化身之资粮。谓因位行四种施。此施有为无为等种种功德。依此功德至佛果位成就随十地三贤二乘凡夫等机欲施种种法财之受用变化佛身也。 金刚拳菩萨者。理趣疏云。金刚拳者拳者。破坏击碎之能。发起坚固智慧之拳。击破生死烦恼业等。如以金刚拳击碎诸物。因以名也。(文)此释全不合。不传密之所致也。拳者。能持一切如来三秘密法故名金刚拳。瑜祗经此菩萨名金刚持。即此义也。时处轨云。拳能以执持诸佛智法海(云云)法海者有深意。此菩萨字为种子。字海水种子也。又月轮为三形。月轮又水珠所成故。掌中持字法海。故云诸佛智法海。不受师口者辄难知掌内持物。基师才闻拳名作击碎释。足可悲矣。 在毗卢舍那(等)者。明所住方处。左者北方也。表一切如来(等)者。一切如来果地三密在金刚拳掌中。问。或云。持字法海。或云。持三种秘密。似相违如何。答。字法海即是三种秘密也。合收一字。开成诸尊三密海吞众流不饱。岂水中不摄诸尊三密乎。理趣经开题云。五智溟海受诸尊万流(云云)可思之。 由真言行(等)者。明承来。谓以入轮坛等者释南方宝菩萨。菩萨主入坛灌顶三密修行德故也。 获得世出世(等)者。明拳菩萨。依三密修行悉地成就。是金刚拳三摩地也。拳菩萨真言有悉地句。悉地此翻成就。故云后十六生成正觉。是此意也。 净除无始(等)者。明悉地相。净除身口意十不善恶业证得三业清净。三业清净者即是一切如来三密也。此三密离诸障碍故云无障碍。究竟极智故云究竟智也。 问。前三菩萨取四方最初。第四菩萨取北方最后。初后不一准。有何意乎。答。此义诚难思。故释家自至拳菩萨段明承来。依宝菩萨灌顶成拳菩萨悉地。是前取初。此取后之意也。不可劳别会通。但尚可寻决明师矣。 文殊师利者。理趣疏云。妙吉祥者即文殊师利。前云妙德。妙者善义也。由善能作胜福利事饶益有情。名妙吉祥也。 在东南(等)者。明所住方处。东南者巽方也。凡东方方初故明诸尊列次。东为最初。东方有初中后。艮东初。正东东中。巽东终也。约初之初取艮。约初正位取东方。约初成立取巽方。圣教各依一决。非相违也。 问。文殊西方利菩萨也。尤可在西南。何今居东南乎。答。文殊金刚界虽在西方。胎藏界在东方。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文)东方菩提心方故。文殊居于此。义门无尽。不可局一途矣。 般若波罗蜜多惠剑者。仁王陀罗尼释云。金刚利者般若波罗蜜金刚利剑。能断烦恼种(文)依此文。般若波罗蜜即剑也。金刚般若开题云。文殊三昧耶身有二种。一利剑。即表能断义。二者梵箧。即表智慧义(云云)依此释。般若波罗蜜多者通利剑梵箧。慧者梵箧。剑者利剑也。但此经以利剑为文殊三形。下文殊段云。用四种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剑断四种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碍(文)依此释。般若波罗蜜多慧即剑也。尔前义宜欤。   十八日。 住三解脱门者。空无相无愿也。下文殊段说之。十住心论第七云。所谓空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大般若等显诸空无相等经。皆是文殊师利菩萨三摩地法曼荼罗(文)三解脱门义至下可释之。 能显真如法身(等)者。真如法身于法平等也。童子不着染净不思善恶。是契真如无相理之表示也。此尊现童子形。职而由斯。 常乐我净者。真如理上四德也。吽字义以我波罗蜜为文殊。彼释云。文殊童真。四德中我波罗蜜。德无不妙。智无不圆(文)今以四德通为文殊。三昧。文殊字为种子。吾我义故为我波罗蜜。若得我波罗蜜德无不妙。故圆满四德无有阙失。是则我为门具四德故。或通或别。两释无相违矣。 由菩萨证此(等)者。以下明行者得益。是真言修行菩萨也。凡段段皆先明本尊后明行者。当段又如是。 才发心转法轮菩萨者。理趣疏云。发心即转法轮者。轮谓摧伏移转之义。法谓教法。如法轮章说法轮义。此大菩萨从初发心终至十地凡所举措身语意业皆为有情说深妙理转大法轮行饶益故(文)依此释者。发心即转法轮训之欤。经举初显后。故云从初发心终至十地也。今谓不尔。才发心者速疾义也。大日经疏第一云。大品云。或有菩萨初发心时即上菩萨位得不退转。或有初发心时即得无上菩提便转法轮(云云)才发心转法轮者初发心时得无上菩提。即转法轮之意也。才发心转法轮可训之。转法轮菩萨者。此菩萨手持轮。就之有二义。一请如来轮法轮。故仁王陀罗尼释云。毗卢舍那佛于上界成佛已。此菩萨请如来转金刚乘法轮(文)依请大日转法轮得此名也。二此菩萨自转法轮度众生故为名。仁王经仪轨云。又以法轮化导有情。令无数天至彼岸(文)即此意也。 问。才发心转法轮菩萨者何菩萨乎。答。西方因菩萨也。以何知者。略出经第二说因菩萨云。才发心能转一切如来法轮摩诃菩提萨埵(云云)又圣位经云。金刚因转法轮三摩地智(云云)心要云。金刚因才发心即转法轮菩萨(云云)是其证也。问。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云。金刚波罗蜜多菩萨者○此菩萨由持金刚轮○显名才发心转法轮菩萨(文)同异如何。答。至下第八段可悉之。 在西南隅者。示所住方处。西南者坤方也。表一切如来(等)者。一切如来具四种曼荼罗四种轮者是也。 金刚界轮(等)。者出四轮名。金刚顶十八会中初会四大品即是也。如次大三法羯四曼配之。四轮皆转法轮三摩地也。 由修真言行(等)者。明行者得益。 得入如是等轮者。轮坛名也。轮圆具足坛故名轮坛。然则轮者所依义也。因又所依义也。是故因菩萨名转法轮菩萨也。 依四种智印者。此轮坛有四种曼荼罗不同。故云依四种智印也。四曼虽殊。入此坛者现生成十六大菩萨便证无上菩提也。 虚空空库菩萨者北方业菩萨也。理趣疏云大空藏者。大空即是遍满法界真如空理。以此为藏。为诸有情说大空法。以此法施令诸有情皆获种种圣法财宝名大空藏(文)依此释。前虚空藏财施。此虚空库法施也。依此书意。前虚空藏约体故释一切如来真如恒沙功德福资粮聚。此虚空库约用故释一切如来广大供养仪也。库与藏行事钞别释之。但圣位经云。金刚业虚空库藏三摩地智(文)理趣分虚空库说大空藏。是故不可别释之。 在西北隅者。明所住方处。西北者乾方也。   表一切如来(等)者。有二义。一一切如来入供养三摩地故云一切如来广大供养。金刚界大供养会三十七尊皆作供养仪式。是此意也。二供养一切如来故(云云)一切如来广大供养。一切如来者所供养尊也。次下尽虚空遍法界一一佛前者即此意也。 由修真言行(等)者。明行者修行得益相也。   于一念项者速疾义也。下降三世教令轮品释业菩萨云。由入此曼荼罗获得迅疾身口意。至于十方一切世界佛集会广大供养也(文)。此尊加持不思议可贵之。 种种云海(等)者。下虚空库段说四种供养。又五种八种十六种十七种二十种供养等其数非一。故云种种。云海者。一一供如云遍满如海无竭。故云海云也。 便从一切佛(等)者。如来依受供养为报答说妙法。行者随听受此法。 速满福德(等)者。表闻法得益。于中有二。初自证。后随缘诸趣下化他也。 摧一切魔菩萨者。北方牙菩萨也。理趣疏云。摧伏一切魔怨者。魔谓四魔。如前已说。此四能破有情善事。为众生怨。此大菩萨住金刚心离分段死及诸烦恼。故能摧一切魔怨(文)此菩萨亦名金刚夜叉亦名金刚尽菩萨。仁王陀罗尼释云。金刚夜叉菩萨者威猛义。亦云。尽义。十六金刚智。普贤行中第十五智名金刚尽智○显名摧一切魔怨菩萨(文)可思之。 在东北隅者示所住方处。东北者艮方也。表一切如来(等)者。住大悲心。假现忿怒相故云方便。疏云。此忿怒者非如世间忿怒也。谓从大悲门中照了怒之实相(云云)可思之。 外示现(等)者。下摧魔怨段云。由此菩萨内入慈定。深矜愍难调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云云)是此意也。 住加行位(等)者。以下明行者得益相。加行位者。非五位中别行位。广指因位云加行位。因位修行皆佛果加行故。通名加行位也。入道章云。言加行者。加功用行而趣见道故名加行(云云)准此释。加功用行而趣佛道故名加行也。 护持修行者。坚护持佛教敕而能修行故也。   避除诸障者。当经下文云。一切盖障及烦恼障法障业障(云云)障非一故云诸障也。 摧伏天魔(等)者。天魔自在天欲界第六天魔也。魔醯首罗大自在天色界第四禅顶魔也。下摧魔怨段云。调伏他化自在魔王调伏魔醯首罗调伏梵天调伏那罗延天(云云)今则出初二也。不空罥索经仪轨上云。伊首罗天王魔醯首罗天王(云云)伊首罗者伊舍那天也。教时义第四云。入大乘云。魔醯首罗有二种。一伊舍那魔醯首罗。二毗遮舍魔醯首罗。前是第六天魔也。后是第四禅天王也(文)今所云天魔及魔醯首罗者。如次当入大乘伊舍那毗遮舍二魔也。 问。当段魔醯首罗称局第四禅魔。入大乘二类俱立魔醯首罗之名。似相违如何。答。魔醯首罗者此翻大自在。毗遮舍于三千大千世界得自在故独得大自在天名。当段释约此意。虽然第六天魔于欲界得自在故又分立大自在名。入大乘论依此意。圣教立名各约一边。非相违也。 以忿怒智而成究竟者。成究竟果之入门非一。此尊忿怒智为门成究竟果故。云以忿怒智等也。 如上所释(等)者。以下八大菩萨总释也。吽字义云。遮那经金刚顶经说。菩萨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云云)金刚顶经者指当段文并五秘密经也。真言行者依一一菩萨修行入证之位必有此三句。吽字义云。千经万论虽殊不出此三句一字(云云)可思之。 如上所释(等)者。明八大菩萨包括一切佛法也。其佛法者不过显密二教。故次云真言门及显大乘也。 如是等大菩萨(等)者。释经与如是等句也。大菩萨众者。理趣疏云。所言大者略有四义。一数大。八百万菩萨会集听法故。二德大。皆具总持等诸大功德故。三业大。并具妙辨才说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刚手等十地满名故。菩萨俱者显教深妙唯被上机。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渴仰信受奉行故。(文) 恭敬围绕者。理趣疏云。如珠星而共朗月。譬金山而转妙高。若众梵之绕梵王。似诸天之围天帝。尊仁重道。渴法希益。翘注一心冀闻深致。 问。与如是等者望何人云与乎。答。有二意。一谓。如是等大菩萨众者指八大菩萨。八十俱胝菩萨与八大菩萨恭敬围绕如来故云与如是等。以八十俱胝众望八大菩萨云与也。二谓。如是等者指八大菩萨。大菩萨众者指八十俱胝。与者眷属望教主也。 八供养等者。牒与如是等经文云八供养及四门菩萨等。恭敬围绕供养义故。八十俱胝皆住供养三摩地。其中就为最要先举十二供养菩萨。八供养者经所说八大菩萨也。四门菩萨经虽不说之。供养要尊故。八十俱胝中殊举之也。如是八供四摄菩萨定门眷属故。云三昧眷属也。但上所举一传能说曼荼罗。以正方四菩萨为欲触爱慢。以隅角四菩萨为四内供养。更图加四外供养并四摄菩萨。成十七尊。义门无尽。各据一边勿局执矣。私案八供四摄菩萨是八十俱胝菩萨外欤。其故。不空所译尊胜轨举八大菩萨并八十俱胝菩萨众已。曼荼罗四隅四门可安八供四摄菩萨(见)说相相似当经。彼此相例可知之。又如八大菩萨各具十俱胝众。八供四摄天女各可具众多眷属也。摄真实经上云。与大菩萨摩诃萨众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萨眷属俱。其名曰金刚手菩萨金刚藏菩萨金刚弓菩萨金刚善哉菩萨○金刚拳菩萨。如是等十六菩萨摩诃萨一一各有一亿那庾多百千菩萨以为眷属。复有四金刚天女。其名曰金刚烧香天女金刚散花天女金刚燃灯天女金刚涂香天女。如是等金刚天女一一各有一千金刚天女为眷属俱。复有四金刚天。其名曰金刚钩天金刚索天金刚锁天金刚铃天。如是等金刚天一一各有一千金刚天为眷属俱(文)准此文。当段如是等等字广摄收八十俱胝菩萨并十二供养所摄一一数千眷属也。又当经说相七母三兄弟四姊妹等列集会众各说自三摩地。故眷属成就句广可通外部世天。尔者等字可摄在之。大日经众成就文。普贤莲花手菩萨等(云云)大师释云等者。举金刚莲花手兼等外金刚部诸尊(云云)今亦准知之也。 已上眷属成就毕。 五成就释了。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三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十八日。于东寺西院僧坊奉对师主上纲以口笔抄之了。遂可清书之。金刚弟子贤宝。 明历三年林钟上旬令修覆毕(改杲快)了深 宽文四(辰)十月朔日补阙字等了 _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四(延文元年十月十九日于东寺西院传受之) 叹教句。十七清净句 文。经云而为说法(等)者。以下叹教句也。理趣疏云。经曰。宣说正法初中后善。文善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赞曰。此即第六叹法胜德。宣说正法是总句也。刊定可轨。离邪分别名为正法。宣显未闻。为初开智。说彰旧理。为久悟人。初中等者总有十德以彰教胜。瑜伽论八十三云。一初善。二中善。三后善。四文巧。五义妙。六纯一。七圆满。八清净。九鲜白。十梵行(文)理趣经十德中修梵行句缺之也。 所说何法(等)者。释而为说法句。诸大菩萨般若理趣者。指所说法体。下所说十七段法门也。一本开题云。般若波罗蜜多者阿字本不生之义。理趣者从初吽字至于终吽字其中甚深奥义也(文)可知之。 初善者(等)者。释初中后善有二义。一身语意如次为初中后善。二戒定慧如次为初中后善。初身语意为初中后。粗细次第也。身粗。意细。语引内心彰于外故为中。粗居初细在后故。以为初中后善也。十善十恶列次皆如是。释身密中。一切契印身威仪也者。印有手印契印。一切契印者契印。身威仪者手印也。或又手印契印一切契印句摄之。行住坐卧云身威仪也。又尊胜疏下云。母捺□(唐云呼之印契)解曰。契印者诸佛如来契约印信。契即是发。印即是验。所谓身印百千威仪。语印无量真言。心印尘沙观智(文)依此释者。契印名广通三业。今且约身印也。释语密中。 法王教敕(等)者。一一真言终有莎诃句。是表法王教敕不可违越义也。佛说一一真言之时教敕云。若有行人诵此真言者。我必来加卫护成所愿。是故行者诵此真言已唱莎诃言之时。如来不违越教敕必来令成所愿也。 大日经疏第四云。云莎诃。是惊觉义。以一切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同见如是义故。必定师子吼发诚实言○随如来三昧耶教说此真言。唯愿不违本誓故令我道场具足严净。故云莎诃也(文)同第九释三昧耶下惊觉义云。若有真言行人说此三昧耶者。我等诸佛亦当忆持本誓不得违越。犹如国王自制法已还自敬顺行之。故名三昧耶也。(文) 释意密中。本尊瑜伽者总句也。上从大日下至世天等之一切诸尊瑜伽也。瑜伽者观行应理义也。 一切三摩地(等)者。出瑜伽体。三摩地者定。无量智者慧。如是定慧相应名瑜伽也。此定慧修行解脱生死结缚之正因故云解脱也。   又一释(等)者。摄大乘论云。能成辨增上戒增上心学故立昆奈耶藏○能成辨增上慧故立阿毗达磨藏(文)戒定慧为初中后善。其故成实论戒喻捉。定拟缚。慧比杀。是故如次为初中后也。增上者。戒定慧三学增上佛果功德之缘故云增上戒学等也。五秘密经。三密金刚以为增上缘(云云)下虚空库段云。一切如来以菩提心成佛增上缘(云云)准可知之。或又增上者称叹之词也。增简劣上对下。戒定慧俱增胜最上故云增上戒学等也。法衡抄第二(遇荣)云。增上是殊胜义(云云)行事钞上一云。文云。世尊何故制增戒学为调三毒故。云何为学。为求四果故(文)同记释云。增戒学者出世正道增上胜法。非谓渐制而言增也。(定慧亦同文) 文义巧妙(等)者。巧属文妙属义。释文巧之中。依声语者。声语所依。文字能依故。云依声语。唯识论云。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云云)又声字义云。声有长短高下音韵屈曲。此名文(云云)即此意也。又入大乘楞伽经云。云何语平等。谓我作六十四种梵音声语。一切如来亦作此语。伽陵频伽梵音声性不增不减无有差别。是故语等(文)此经语等者相当声语欤。 词韵清雅者。或词韵与清雅也。时处轨四智赞四句中初一句云美韵词。第二句云清净雅调。如次可配之。或指词韵为清雅。略出经说赞咏法。举洒羸音韵中音破音第五音韵已。随以清好音声赞叹(云云)以知指词韵即云清雅。词韵约高下屈曲。清雅彼屈曲音韵清好和雅故叹词韵云清雅也。(第三奏韵。第四舞仪) 六十四种梵音者。悉昙藏第二云。达磨楞伽经疏钞云。古德传云。八种梵音各有八种声。八八六十四种音性。八梵音者。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濡软声。四调和声五尊贵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当以八转声相具八梵音即成八八六十四种梵音(文)注大乘入楞伽经第六(宝巨集)云。密迹力士经第二说。佛声有八转。谓体业具为从属於呼。是八转声各具八德。所谓调和声柔软声谛了声易解声无错谬声无雌小声广大声深远声。八八即成六十四种(文)此释与楞伽疏钞似能具所具别。可寻决之。又大树紧那罗经第三纯真陀罗尼经下(已上两经同本异译云云)具出六十四种声。依繁略之。 义妙者(等)者。教所诠理也。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文)大日经疏引此文成二谛义。下外金刚部理趣会品云若依世谛。是名外曼荼罗。若依胜义则为普贤曼荼罗。以事显于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碍故。即凡即圣性相同一真如也(文)段段皆具世俗胜义二义。事理不二性相即一。是名义妙也。 纯一者(等)者。显此经是一乘实教也。如来瑜伽者。总指十八会瑜伽。别指当经十七段。是则非等觉十地之境。如来果地法故云如来瑜伽也。 不与三乘(等)者。与三乘同共之教非纯圆一实。今既云纯一。以知非三乘同共之教也。天台宗虽以法花名纯圆。花严宗判之云同教亦云共教。又花严宗虽以花严经名不共。天台宗下之判细人粗人二俱犯过今宗意以彼两宗相破即知两经俱共教非不共教。如鹬蛑相铗为渔夫取。是故法花花严两经犹属三乘共教中。真言教独为纯圆一实实教。大日经通达三乘句中摄法花花严两教。又此意也。 问。上释云。三乘种性皆获圣果乃称一时(云云)若尔者。当经是三乘共闻。何云不与三乘同共教乎。答。三乘有二种。一方便三乘。二真实三乘。今不与三乘同共教者方便三乘也。上三乘种性皆获果者真实三乘也。仍前后释非相违矣。 如来究竟内证(等)者。他受用变化教非究竟内证。此经法身如来自受法乐教故云究竟内证。不共三乘故云不共佛法。 法圆乐智者。千手轨说智波罗蜜云。获得二种受用智。所谓受用法乐智成就有情智(文)今法圆乐智者受用法乐智也。证法圆受乐之智故云法圆乐智。住此智所说之教名金刚一乘。教从智云法圆乐智也。 圆满者(等)者。圆满福智二种资粮故名圆满。如上智者指次上法圆乐智也。 三界九地者。欲界为一地。四禅四无色为八地。合成九地。此九地名有见惑修惑。见惑于见道断之。修惑于修道断之。今从能治道所治惑立见道修道号也。一切烦恼者。非二障中烦恼障。二障通云一切烦恼。是二障种子也。及习气者。二障习气也。习气有二。一种子名习气。现行残习故。唯识论种子既是习气异名者是也。二种子断除后犹有无堪任性。是名习气。种子残习故立此名。当段习气者当后习气也。断二种障者指上二障种子习气也。法衡抄第六云。疏习谓习气通种现者。习气有三。一者习气是种子异名。是现行法熏习气分故名习气。二者能熏现行数数熏习气分种故名为习气。三者种现之外二障余习气势名为习气(文)又义云。一切烦恼者二障现行。及习气者二障种子也(云云)此义断义。不应现行名伏种子名断。是定性相也。何云断现行乎。问。圆满二种资粮何是叹教乎。答。依教修行断惑满福智故为叹教也。 清净者(等)者。净有二种。一自性净。二无垢净。庄严论第四云。二净谓一者自性清净。由本来清净故。二者无垢清净。由离客尘故。此二清净由三种譬喻可得显现。谓空·金·水。如此三譬一则俱譬自性清净。由空等非不自性清净故。二则俱譬无垢清净。由空等非不离客尘清净故(文)今清净者当无垢净。故云表离垢清净。次云洁白当自性清净。故云清净法界本来不染也。 由瑜伽法者。真言教也。此教名瑜伽教。受菩提心戒义瑜伽总持教者是也。 一念净心(等)者。依瑜伽教修入有四点位。一念净心相应者东方阿□大圆镜智也。最初一念净心与本有菩提相应故云一念净心相应也。尊胜陀罗尼经疏下(法崇)云。纵灌顶为初闻瑜加教。若先发心。东方成就金刚智。创见道时超三贤位名出到菩提。南方成就宝印智。修证十地平等心名灌顶位。西方成就莲花智。转妙法轮。恒住观察名无量寿。北方成就业用智。住现化身。大圆所作总名灌顶相也(文)法崇法师者不空三藏弟子也。解释之旨与当段相合。四转配释准可知之。 便证真如实际者。初地真见道之位创证真如。是南方平等性智也。南方字为种字。此字真如为字体故。 不舍大悲(等)者。于地上具足自他受用二德。是西北二点功德也。 于净秽土(等)者。于净土成佛受用身阿弥陀也。自证于秽土成佛变化身释迦等也。化他各可有自证化他欤。大乘同性经云。净土中成佛皆是报身。秽土中成佛皆是应身(云云)即此意也。 经云洁白者(等)者。中方法界体性智也。前四智修生德。修生极归本有故。以自性净为法界智。上释法界智。云常恒者。表如来清净法界智。无始时来本有处烦恼而不减。与净法相应清净而不增也(云云)当段释与此文全同也。又疏第六云。洁白是毗卢舍那净法界色。即一切众生本源故最为初(文)故洁白句为毗卢舍那智也。 清净法界者六大法界也。无量杂染者。上所云三界九地烦恼也。异生者凡夫也。无明住地者非五住地中无明住地。本末一切烦恼云无明住地也。预圣流者。约大乘初地。约小乘初果也。折玄记下云。预者入也。流者流类。谓此圣人既证初果是入圣之流类故(文)准可思之。证佛地者佛果也。举圣位初后显中间也。 已上叹教释毕   二十日。 文。经云说一切法(等)者。已下正明所说法门。初说一切法清净句门者总表。所谓妙适下别说也。 清净句门者。理趣疏云。自性洁白句清。离诸垢染名净。门者虚通趣入径○句谓能诠声之差别。不说文名。但说句者。句诠义周。非文·名故(文)今依此书意者清即净也。不可别释之。清净有五故。初于生死流转不染故者。离杂染垢故。次广作利乐有情事故者。离二乘垢故。次速证无量三摩地解脱智慧故者。离散痴垢故。次速集广大福德资粮故者。离不勤垢故。次超越一切魔罗毗那夜迦众者。离外障垢故离如是五垢故名清净。句者安住义也。疏释三平等句云。足迹所住之处(云云)即此意也。门者。此十七清净句出生死入涅槃之门故云清净句门也。或又清与净也。五珠中初四内。后一外。离内垢故云清。离外垢故云净也。句门如前释矣。 问。约五垢作释之表示如何。答。弟一离杂染垢者表法界体性智。次上释此智云。清净法界本来不染。与无量杂染覆弊。异生无明住地其性亦不减(云云)可思之。第二离二乘垢者。表大圆镜智。此智主菩提心。菩提心者作利乐有情事。五秘密仪轨云。若不入五部五秘密曼荼罗。不受三种秘密加持。自有漏三业身能度无边有情者。无有是处(文)可思之。第三离散痴垢者。表妙观察智。此智定慧相应故云无量三摩地解脱智慧也。第四离不勤垢者。表平等性智。上虚空藏释。恒沙功德福资粮聚(云云)即此意也。第五离外障垢者。表成所作智。北方名精进门。又摧一切魔菩萨在北方。是故超越魔罗毗那夜迦障难。是此北方德也。又上释金刚拳云。获得世出世殊胜悉地(云云)今速疾得世出世间胜愿满足文其意。是同。是故为北方也。 说如来(等)者。还释说字也。 诸契经说(等)者。为证清净义举契经说也。理趣经注释云。今云。初言三界唯心者。花严经第八十地品中第六地文也○次言由心清净有情清净等者。无垢称经第二声闻品文也○后言有情界是菩萨净妙佛国土。亦无垢称经文也。其意同上(文)。 苏摩呼经下云。是故如来作是如是说。一切诸法以心为本。由心清净获得人天殊胜快乐。由心杂染便堕地狱乃至傍生贫穷之苦(文)心地观经第八云。心清净故世间清净。心杂秽故世间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文)。 唯识论第四云。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而住。故心受彼薰持彼种故。(文) 由修得(等)者。非经文。是释词也。意云。花严维摩等经所说。寻其实义归十七清净句法门。谓由内心修得十七清净句法门。不动秽界即成净刹。见闻触知皆清净妙境故。菩提心论云。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文)即此意也。 文。经云所谓妙适(等)者。以下说十七尊曼荼罗也。十七尊义述云。昔毗卢遮那如来于他化自在天王宫为诸大菩萨等说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净句门。盖是十七大菩萨三摩地之句义也。为令能住者疾至菩提故。遂演此十七圣位大曼荼罗。如来与诸大士等所说密语。依此修行速疾成就(文)十七尊曼荼罗者。金刚萨埵为中胎。欲触爱慢为四亲近。欲女乃至慢女为内四供(已上内院)春云秋冬(如次花香灯涂也)为外四供。色声香味(如次钩索锁铃也)为四门四摄(已上外院)是内外二重曼荼罗也。当段所说与九会中理趣会尊位有同异。具如下抄。又菩提心义第五末云。理趣经大乐金刚萨埵即是普贤菩萨金刚萨埵。经名妙适清净句。其下十六句即普贤为主。萨王爱喜为四亲近。八供四摄如次围绕。都有十七句十七尊。其十七印具如十七尊述义也。其十七明别。如胜初瑜伽经普贤仪轨也(文)此释萨王爱喜为四亲近者。恐违当段经释欲触爱慢名字不合故也。又桧尾僧都五秘密次第并山门觉超僧都西曼荼罗集所载金刚萨埵十七尊图位。以四方四尊名爱王幢喜。与欲触爱慢同异不详之。可仰明师决也。 初妙适清净句是菩萨位者。是中尊金刚萨埵也。义述云。其一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金刚菩萨。盖表诸佛普贤之身周遍器世间及有情世间。以其无边自在理常体寂不亡不坏故有是名。左持金刚铃。是适悦义。置腰之左表大我焉。右持五股金刚。是五智义也转拳向外示众生。于曼荼罗据有中位而总其众相。除是而有一十六位焉。盖正觉之径路(文)。 苏啰多者妙适梵语也。疏第十七云。梵音名苏啰多。是着义也。着微妙之法故名苏罗多也。复次苏罗多者是共住安乐义。谓共妙理而住受于现法之乐也。复次乐着妙事业故名苏罗多也。又以弃邪起正义故名苏罗多也。又是遍欲求义故名苏罗多也。(文)今妙适者是大乐大贪染微妙适悦义也。 如世间那啰那哩娱乐者。显义钞上(济暹)云。检一卷梵语集。云小儿娜罗迦。女子娜哩迦(文)私云。以义推之者。当夫妇二根交会而身心得悦乐(云云)一卷梵语集者利言梵语杂名也。那啰男声。那哩女声。如次男女梵语也。例如罗刹娑为男。罗刹斯为女。娱乐者指二根交会事也。私案那啰那哩如次童男童女梵语欤。其故梵语杂名那啰迦为小儿。小儿童男异名也。又大教王仪轨下(施护译)云那哩所纺新妙线依其分量善秤界(云云)疏第五释五色线云。令洁净童女右合之(云云)同第十五同之。又仁王轨云。令童女右合(云云)依此等文。大教王仪轨所云那哩者是童女梵语也。童男童女者男女少时名也。智论第十云。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余五众是出家。出家在家中更有二种。若大若小。小者童男童女。余者为大(文)是其证也。然则童男童女末发淫爱之心。无执无著游戏欢娱云娱乐也。金刚萨埵以无缘大悲爱念众生界亦复如是。故殊举童男童女娱乐也。或抄云。智证大师传云。指世间歌舞之类名那啰那哩也。梵语以歌人名紧那罗。以舞人名那哩地耶。以歌舞令人心适悦欢喜义也(云云)本文遂可勘之。 金刚萨埵亦是(等)者。上譬说是法说也。对世间苏啰多云亦是也。 无缘大悲(等)者。无能缘所缘相故云无缘大悲也。此菩萨以无缘大悲遍缘一切众生。愿得利乐之心曾无休息。以为大安乐。以何故。自他平等故。众生受损恼是即自苦也。受利乐即是自乐也。梵网古迹云。如瑜伽七十九云。菩萨当言以何为苦。众生损恼即是自苦。若尔当言以何为乐。众生饶益即为自乐(文)可思之。 由修金刚萨埵(等)者。明行者得益也。总意云。下所明之段段曼荼罗。初本尊为中位。后行者自居中位。今亦如是。修此尊瑜伽行者自居中位。故云获得普贤菩萨位。下十六尊亦如是。是则于行者自身成十七尊曼荼罗。如是义此经促微自宗实谈也。大日经菩提实义者是也。句者。疏第一释如来句生执金刚云。句名住处。即大空也。(云云)又释三平等句云。句者梵云钵昙。正翻为足。声论是进行义住处义。如人进步举足下足其迹所住处谓之钵昙(文)准此等文可知之。位者阶位。曼荼罗尊位或中或边若内若外。其阶次别故云位也。   二十一日。 文。欲箭清净(等)者。欲金刚也。住金刚萨埵前月轮。前者东方也。义述云。其二所谓意生金刚菩萨。以大悲欲箭害二乘心。所以手持其箭而现其欲。离俱幻平等智身(文)意生金刚菩萨者。得名所由虽难知。以义推之。此菩萨先意生爱欲。对触金刚抱持内心生欲之位故名意生金刚也。大悲欲箭者。如以箭射取物。以大悲射取众生置菩提。故云大悲欲箭。或义云。如以箭射杀物以大悲害二乘心故。云大悲欲箭。莲花部心轨云。以二度刺心名为大悲箭。以射厌离心(文)今文又云害二乘心。即此意也。或义云。箭必依弓作功。弓必待箭施功。是故弓恋箭箭恋弓。互生爱欲。故云欲箭也。以之为爱欲众生之表示也。或义云。箭速疾表示也。放箭之时不留中途。速达所至之处。菩提心速疾至果地。故以为表示也。手持其箭者。右持其箭横之。左手仰同取之。如捻箭之形也。若依金刚王轨者。可弓箭并持欤。彼轨云。以左拳为执弓。右为引箭势。是为意生金刚印(文)五秘密仪轨同之。依之或图像弓加箭二羽作引势也。欲离俱幻平等智身者。偏起情欲是凡夫也偏离欲是二乘也。此菩萨住欲离欲。以之譬幻。有而非有云幻故也。欲离一体故云平等。正方菩萨通为智身。隅角菩萨通云三昧身。正方形智。角方形定。故立此名。后后准可知之。 由修欲金刚(等)者。明行者得益。如第一金刚萨埵。可先明本尊三昧后示行者得益。虽然恐文繁故至后十六位唯示行者得益也。初由修(等)者法门。后是故(等)者尊形。内依得欲清净法门外获得欲金刚体也。段段皆存此意。学者可知之。 文。触清净(等)者。触金刚也。住金刚萨埵右月轮。右者南方也。义述云。其三所谓髻利吉罗金刚菩萨。于中国之言名触。以不舍众生必令解脱故。明触性即菩提故。所以住抱持相而现其触净俱幻平等智身(文)髻离吉罗者梵语。唐翻触。中国者指大唐也。此菩萨五秘密曼荼罗抱金刚萨埵。五秘密仪轨云。计里计罗抱金刚萨埵者。表净第七识妄执第八识为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成平等性智(云云)即此意也。十七尊曼荼罗抱五股杵。是即抱一切众生之表示也。金刚萨埵者即一切众生也。菩提心论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云云)义决云。一切有情皆是金刚故称跋曰罗萨埵(云云)即此义也。五股杵又表人形故一切众生也。抱之一切众生恣心行三毒五欲。欲金刚深生大悲心发利乐之愿。触金刚自抱之不放舍。譬如心回可搦捕犯过人之方便然后抱取之矣。触性即菩提者。是烦恼即菩提义也。世间人发烦恼心男女现抱持之相。即是菩提也。悲哉以触金刚大悲触自结生死流转妄业。是故今现触金刚身作触性菩提表示之时。不动烦恼触成菩提妙果。配五智之时触金刚当平等性智。于此段释烦恼即菩提义。尤有所以者欤。 文。爱缚清净(等)者。爱金刚也。住金刚萨埵后月轮。后者西方也。义述云。其四所谓悲愍金刚菩萨。以悲愍故以爱念绳普缚众生未至菩提终不放舍。亦如摩竭大鱼吞啖所遇一入口已更无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鱼幢而现其爱缚舍离俱幻平等身(文)前触金刚抱取众生故爱金刚以爱念绳缚之譬如搦犯人已更系绳缚之。 文。一切自在主(等)者。慢金刚也。住金刚萨埵左月轮。左者北方也。义述云。其五所谓金刚慢菩萨以无上智令一切众生悉证毗卢遮那如来体。于世出世间皆得自在。所以住傲诞威仪而现其我无我俱幻平等智身(文)前爱菩萨缚众生至菩提终不放舍故。一切众生悉成毗卢遮那如来体。是故慢金刚所作已辨高举自在故。名一切自在主。亦名慢金刚也。傲诞威仪者。两拳安左右腰。是慢形也。已上四菩萨金刚萨埵四智德也。是故五秘密经如次立大圆平等妙观成事称池。 文。见清净(等)者。以上正方四菩萨毕。以下明四隅菩萨。正方菩萨智故男形。四隅菩萨定故女形也。是正方四菩萨所入定也。智证记定问八张云。又理趣释中金刚萨埵会有九位尊。其八位尊并是一身。可见十七尊释。知其两位差别莫怪两重。此智身与定身也。譬如四波罗蜜菩萨及萨宝法羯。其样大同。手里把物其形亦同。虽然稍其有差(文)今见清净者。欲金刚女也。在金刚萨埵巽月轮。义述云。其六所谓金刚见菩萨以寂照大慧之眼于杂染界妙净土乃至真谛俗谛。唯见一切法胜义真实之谛不散不动。所以持意生之契而现其三昧之身。(文)见者于一切诸法见胜义真实之谛。胜义真实者阿字本不生理也。持意生之契者金刚王轨云。以前印挽弓势。稍向下柔软为之。是为意生金刚女印。(文) 私云。见古图爱染王曼荼罗。四方与四隅同图欲触爱慢。与金刚王轨等相合也。四隅尊持物与正方无异。但正方着宝冠。四隅着天冠。如八供四摄图。以之为异。(文)   二十二日。 文。适悦清净(等)者。触金刚女也。住金刚萨埵坤月轮也。义述云。其七所谓适悦金刚菩萨于身尘而得适悦清净。于生死解脱不厌不住。所以持触金刚相而现其三昧之身。(文)持触金刚相者。金刚王轨云。如前抱势柔软为之。是为计里吉罗金刚女印。(文)文。爱清净(等)者。爱金刚女也。住金刚萨埵干月轮。印本嬉清净句(云云)写本多爱清净(云云)爱本宜欤。义述云。其八所谓金刚贪菩萨。即贪爱而得清净故。遂能以贪而积集功德智惠疾至菩提。由住贪爱性故。所以持悲愍之契而现其三昧之身(文)悲愍之契者金刚王轨云。如前幢印。是为爱金刚女印(文)前幢印者彼轨说爱金刚印云。以左金刚拳承右肘。右拳竖之为幢相。是为爱金刚印(云云)是摩竭幢印也。此轨说结印。今持者直幢上安摩竭鱼持之也。 文。慢清净(等)者。慢金刚女也。住金刚萨埵艮月轮。义述云。其九所谓金刚自在菩萨。出入三界自在无畏。于生死涅槃而得大我之体。所以住金刚慢相而现其三昧之身(文)住金刚慢相者。金刚王轨云。如前安二拳腰侧。是为意气金刚女印(文)已上四菩萨或传为内四供。如次配嬉笑歌舞。其故不空义述以春云秋冬四菩萨如次为花香灯涂。以色声香味四菩萨如次为钩索锁铃。以知内院四隅菩萨可嬉笑歌舞。常途说云嬉鬘歌舞。今云嬉笑歌舞者。胜初轨大乐轨普贤轨金刚萨埵轨说十七尊曼荼罗之中皆云嬉笑歌舞故。改鬘为笑也。欲金刚女者。亦金刚见。见一切法胜义真实理常生欢喜。故为嬉。触金刚女亦名适悦金刚。微笑适悦之形故为笑。爱金刚女亦名金刚贪。是歌菩萨也。西方主歌咏德。四智赞汉语西方句云。金刚言词歌咏故(云云)闻歌赞音诸佛爱乐。诸佛爱乐故行者又生贪爱。故名爱也。胜初瑜伽轨云。由此金刚歌大乐随爱乐(云云)可思之。慢金刚女亦名金刚自在。舞自在旋转表示故以配之也。 问。或人云。以已上四菩萨为香花灯涂。是宗睿传也(云云)此义如何。答。此义未得其意。其故见萨埵部仪轨胜初轨普贤轨大乐轨。以花香灯涂安内四隅名内供养。嬉笑歌舞安外四隅名外供养。其内四隅所安花香灯涂是非欲触爱慢女。春云秋冬立四菩萨也。以何知者。金刚萨埵轨说内四隅花香灯涂为春云秋雪四菩萨。宗睿请来曼荼罗源依此等仪轨欤。若尔者何以上来所说欲金刚女等四尊直可为花香灯涂乎。然则内外四供在处有两传。一胜初等四轨花香灯涂安内四隅。春云秋冬四菩萨也。嬉笑歌舞安外四隅。仪轨虽不说之。义准欲触爱慢女四尊也。二理趣经释经金刚王轨理趣会轨并义述等欲触爱慢女安内四隅。义准嬉笑歌舞也。花香灯涂安外四隅。是春云秋冬四菩萨也。学者不见此等本说。故于一个菩萨谓有内外二传。攀派忘源之故欤。问。以嬉鬘歌舞为内以香花灯涂为外者常途说也。胜初等轨反之意如何。答。智证记问八张云。或瑜伽中以烧香等为四内供以嬉等为四外供。此与常途稍似不同。今检瑜伽经本。烧香等是大日尊所作供养。嬉喜等此四佛所作供养。大日尊以供四佛。四佛以供大日尊。依检此意。随本起处名为内外。谓烧香等从中台内心而起。嬉女二十天等从四方院而起。故知随本起来之处称为内外也。常途瑜伽以嬉喜等为内供者。从能受法者也。谓四方佛各自供供养中台内院本佛。所以从能受供之者为内供。以烧涂等为外供者。中台本佛从内出之。送供四方四智诸佛故。以能受人在中台外名为外供。此义中是(文)定深随闻记第一云。问。就金刚界理趣会何外供置内内供置外耶。答。诸师会释不同。然一师曰。诸会以内置内以外置外。此会独以外置内以内置外者表内外不隔之义。加之随所受之相。所谓嬉慢歌舞四供得内名者。能现之尊即大日故名为内供。然所现之供供四方佛也。大日住内四佛在外。是故为显所受于此一会在外院也。烧花灯涂四供四佛变化故摄外供养。然供大日故今会置内。当知内外不二本迹是一(文)智证释意内外四供能现大日四佛相配异本经说。随闻记说宜欤。可决之。 文。庄严清净(等)者。以下四菩萨如次释经名春云秋冬。理趣会轨名春夏秋冬。金刚王轨名时春时雨时秋时冬。住外四隅。如次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为其在处也。义述云。其十所谓金刚春菩萨。能以菩提觉花起供养云海。亦以方便授与众生作功德利。以花是春事遂以名之。故持花以为其契也(文)春众花开敷庄严美丽故。经说庄严释名春也。既持花为契。外四供中之华菩萨也。 文。意滋泽(等)者。义述云。其十一所谓金刚云菩萨。能以法泽慈云滋润含识。亦以方便授与诸众生身心。使无始无明臭秽不善化成无量供养香云。以炉烟像云遂以为号。故持焚香之器以为契焉(文)余三菩萨既云春秋冬。夏称尤相应。但夏霖雨频降阴云太覆故。或名云或号雨。以法泽滋润人意故名意滋泽也。香烟似云故立云称也。 亦云喜悦清净句者。夏万物盛故诸人喜悦时也。故云喜悦清净也。 文。光明清净(等)者。义述云。其十二所谓金刚秋菩萨。常以智灯破诸黑暗。亦以方便授与众生起无量光明供养云海。以其空色清爽莫如秋时依智光体遂以名之。故执灯明以为其契。(文) 文。身乐清净(等)者。义述云。其十三所谓金刚霜雪菩萨。能以五无漏蕴香涂众生心体。灭烦恼之热成五分法身之香。亦以方便授与众生起涂香供养云海。以栴檀涂香解诸热毒有似霜雪。遂以名之。故执涂香以为其契(文)五无漏蕴香者无漏五蕴也。无漏五蕴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天竺以香涂身能除热苦故。云身乐清净也。 已上四菩萨花香灯涂外四供也。常以香为初。此经以花为初。外四供为供四佛春夏秋冬如次配东西南北。以花为最初。尤有其谓矣。又法贤所释七卷理趣经(第三)所说尊位次第花香灯涂也。然所出真言者常途香花灯涂次第也。可悉之。 文。色清净(等)者。以下明钩索锁铃四菩萨。如次住东南西北四门也。义述云。其十四所谓金刚色菩萨。以色清净智。于净妙界起受用色身。于杂染界起变化色身。而为摄来之事。故持钩为契(文)或口传云。人竞望无过色。故此菩萨于净秽土现受用变化色身为钩召事也。 文。声清净(等)者。义述云。其十五所谓金刚声菩萨。以声清净智能表六十四种梵音。普周法界而为引入之事故。持索以为契(文)如以索引取鱼类等。以声说法引众生入佛道故。以声为索菩萨也。 文。香清净(等)者。义述云。其十六所谓金刚香菩萨。以香清净智发金刚界自然名称之香。入一切心以为止留之事。故持锁为契(文)金刚界自然名称之香者真如理也。礼忏经说香菩萨云真如薰。此香薰入一切众生所有心故。云入一切心也。香有二能。一周遍。二止留。今取止留之德譬金刚锁也。   文。味清净(等)者。义述云。其十七所谓金刚味菩萨。以味清净智持瑜伽三摩地无上法味以为欢喜之事。故持铃为契(文)此尊持铃。铃欢喜表示也。无上法味者发铃音惊长眠。是法音也。众生闻之生欢喜。如世人得食味欢喜。故云无上法味也。已上四摄菩萨了。 已上十七清净菩萨了。 理趣释钞第四   延文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夜。于东寺西院僧房。对师主上纲面授口决了。即以口笔所抄之也。金刚资贤宝。(生二十四)   明历三年林钟上旬令修覆毕   (改杲快)权少僧都了深   宽文四辰十月三日一见了 理趣释秘要钞第五(延文元年十月二十四日于东寺西院僧房传受之) 何以故菩萨以下初段讫 文。何以故(等)者。说十七清净所由也。何以故三字问。一切法下答也。 自性清净故(等)者。自性清净为所由成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者离垢清净也。自性若不清净者。由何得离垢清净。一切法自性净故得离垢净。离垢净者上所说十七清净也。段段云由修瑜伽三摩地得清净句。是修生显得清净故云离垢清净也。 问。自性清净者何处乎。答。此有浅深两意初浅者色声等诸法自性空处云自性清净也。理趣分云。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远离。由远离故自性寂静。由寂静故自性清净。由清净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清净(文)是即大般若等经说般若法门云。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故无所得。是名般若波罗蜜(云云)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者。未出此域也。次深者。色声等诸法本来本有离起灭故名清净。虚空藏所问经(不空译)云。本来不生无所起灭故名清净(文)大日经疏第九云。□是诸法离言说义。若是戏论言说所行处。悉皆可破可转。无有坚固。是故以□字为体。次字皆转释之。何故诸法离言说。以生不可得故。何故生不可得。以自性清净故。自性清净即是金刚萨埵身也(文)法若动转者必作浊秽。本有常住无起灭。故为清净也。 虽一切法(等)者。兼存通妨之意。谓。或疑云。一切法自性清净者。更修真言行有何益乎。今通云虽诸法本来清净为客尘被染故修十七尊瑜伽更成离垢清净也。客尘者。自性清净譬主。烦恼习气譬客。客即尘故云客尘。尘者污秽义覆蔽义也。烦恼习气者如上释。 四种智印(等)者。尊形名大智印。三昧耶形名三昧耶智印。种子真言名法智印。威仪事业名羯磨智印。如上十七尊各具此四智印。行者能观念此四印理趣观行功积其心相应时。方得离垢清净。段段得清净句者是也。 便证普贤大菩萨者。段段云得菩萨位是也。普贤大菩萨者。十七尊者中举中尊显余尊。或又十七尊通名普贤大菩萨矣。 设使因缘(等)者。以上明胜慧上根得益。以下明劣慧愚钝得益也。因缘不具者三密也。五秘密轨。三密金刚以为增上缘(云云)可思之。或又观智仪轨所明四种增上缘当之欤四智印者四种曼荼罗也。设使虽不作四万三密修行。依一闻于耳因缘成无上菩提正因。天台以随闻一句为了因。此经一闻于耳为正因。两宗浅深可思之。 玄义第九云。弹指散花是缘因种随闻一句是了因种。凡有心者是正因种。此乃远论性德三因种子(云云)弘决第七云。正因之中三因具足。文句云。正因佛性通亘本当。缘了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定当得之。 文。金刚手(等)者。以下明听闻受持得益。分经文为二。初若有闻此下明听闻益。后若能受持下明受持益。初明听闻益之中清净出生句等者。指十七清净句。且对自性净安出生言。自性净本有。离垢净修生。故云出生也。 乃至菩提(等)者。从闻经时乃至菩提诸障不能染。 一切盖障(等)者。理趣分云。一切障盖皆不能染。谓烦恼障业障法障(云云)一切障盖总标。三障别说也。当经安及字故。一切盖障与三障其体别也。且依大日经疏第一。有五盖障。一烦恼障。二业障。三生障。四法障。五所知障也。一切盖障者当生障所知障。此二障障缘甚多故云一切盖障。三障如名。五盖分别披彼释可见之。如是盖障从无始已来虽积集。必定不堕恶趣也。(或又法障者指报障欤。实相经云。所有烦恼障业障报障云云两经不可违故也) 仁王陀罗尼释云(释字论观功能)二法双任运现前通达无碍。念念消灭一切盖障报障。烦恼障身心转依皆得自性获诸神通。至究竟位三身具矣。 设作重罪(等)者。设新虽作重罪。消灭不难若能受持(等)者。后明受持益。仁王经疏下(嘉祥)云。闻而奉行为受。久久不失为持(文)理趣疏云。领受在心持之不忘。如念子等不忘在心(文)。 读诵(等)者。理趣疏云。读者披文。诵者暗说○如其理趣而谛思惟(文)。 即于现生(等)者。正明得益相。于中有二。初明地前得益。后以十六大下明初地以上得益。 一切法平等金刚三摩地者。十七尊瑜伽三摩地也。已上释经文了。 释毗卢遮那佛(等)者。为简经释之滥初表云释也。毗卢舍那佛等。释金刚手三字。经虽告金刚手。广对八十俱胝诸菩萨故。云在大众中也。 为未来有情(等)者。释若能受持等文。具修行者。当作意思惟也。 速灭无始时来(等)者。释若有闻此等文。经先说闻经后说受持。是浅深次第也。释先明受持后明闻经。是胜劣次第也。经释互显欤。 乃至未来际(等)者。通二益。若闻经人若受持人以大悲愿力周游六趣利乐有情。依闻经及修行(受持读诵作意思惟)之力不所染业不感受果。故云不染不受等也。业一字属不染。异熟二字属不受。诸不善三字贯通异熟与业也。谓不善之异熟故名不善异熟。不善即业故云不善业也。是故分文两度可读之。一不染诸不善业。一不受诸不善异熟。可读之也。经不染不受之益虽在闻经之段。闻经犹有此利。受持何无其益乎。是故得经意说闻修之益云不染不受等也。 获得世间(等)者。释受持益余义。初释即于现生等文。后即于大十六生下释以十六大菩萨生等文也。 最后身(等)者。有二传。一拳菩萨云最后身。此位便成正觉故云便成毗卢舍那身也。二拳菩萨外更立佛果位。指之云最后身。此位便成正觉也。前义合经文会宗旨。委细在师口而已。   二十四日。 文。时薄伽梵(等)者。高祖于理趣开三种。可见可闻可念是也。是则依理趣经段段建立。所谓上来所明十七清净法门可念理趣也。当段金刚手左手作金刚慢印右手作抽掷可见理趣也。最后说可闻理趣也。自此以下段段皆以如此。学者可思之。 薄伽梵者。有二义。一指中台教主云薄伽梵。共故实相经云。尔时如来即说咒曰(云云)诸段皆如是(但此经无欲重显明等句)又七卷理趣经云。尔时世尊大毗卢舍那佛欲令宣说诸佛最上(乃至)一切义成就法金刚手大三摩耶法(文当此经时薄伽梵等文)又云。尔时大毗卢舍那佛先现微笑。左作高举势戏掷金刚杵(云云。当此经为欲重显明等文)依此等文。大日如来住金刚手三摩地重显明此义。尔时改名号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也。以下诸段皆如是。例如瑜只经教主至第二品入马阴藏三摩地现爱染王身矣。二八大菩萨随一东方金刚手名薄伽梵。下得自性段。时薄伽梵观自在大菩萨(云云)七卷理趣经云。尔时观自在菩萨闻释迦牟尼佛说此真实理趣清净法门已即现微笑。众色莲花心明曰。纥哩(云云)准此等文。金刚手自显明也。薄伽梵者称叹词也。大日经开题云。薄伽梵者总举尘数诸尊德号(云云)虽为何尊立此称何必为怪耶。凡两部大经教主眷属自受法乐故。各说三密门。是故当经段段菩萨自显明自三摩地法门也。 一切如来(乃至)菩萨摩诃萨者。金刚手名也。释名中一切如来等者。五佛名一切如来。金刚手具五佛德。故名一切如来。五秘密轨云。金刚萨埵者是毗卢遮那佛身○金刚萨埵者是彼薄伽梵阿□如来○金刚萨埵者即彼薄伽梵宝生如来○金刚萨埵者即彼薄伽梵观自在王如来○金刚萨埵即彼薄伽梵不空成就如来(文)可思之。 大曼荼罗者。指金刚界大曼荼罗。如说教王经。 大乘(等)者。大乘七义善戒经·显扬论·瑜伽论·地持论·杂集论·对法论·般若证论·庄严论等出之。其名字或同或异。今所出依显场瑜伽·地持等论。起信疏上(元晓)云。显场论云。大乘性者。诸菩萨乘与七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云何为七。一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所摄方广之教。二发心大性。谓已发无上正等觉心。三胜解大性。谓于前所说法大性境起胜信解。四意乐大性。谓已超过胜解行地入净胜意乐地。五资粮大性。成就福智二种大资粮故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时大性。谓三大劫阿僧祇耶时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七成满大性。谓即无上正等菩提。此所成满菩提自体比余成满自体尚无与等。何况超胜。瑜伽地持皆同此说(文)已上七大名字虽依显扬等论。意异彼论。第一法大者。大日经疏第一云。一者以法大故。谓诸佛广大甚深秘密之藏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大人所乘(文)第六时大者。同疏云。六者以时大故。谓寿量长远出过三时。师子奋迅秘密神通之用末曾休息(文)自余五大准显场释以可释秘意矣。 由诸菩萨(等)者。诸菩萨乘此大乘法门证得无上菩提。是故大乘者因行现证者证果也。   现证者(等)者。瑜伽师真言行者也。现证者真言行者所证得之境也。所证得之境者众生本有四种曼荼罗也。金刚顶经开题释现证云。发始觉日光照无明暗夜遍知本有宝藏(云云)本有宝藏者即是四种曼荼罗也。此四种曼荼罗行者定中所显现故云三摩地境。四曼自性虽本有常住。众生心浊乱故不能显现。若入三摩地定之时。于其中曼荼庄严宛然炳现故。云三摩地境也。 三昧耶者(等)者。三昧耶释四义。一本誓。二时。三期契。四曼荼罗也。初本誓者。上现证自证。三昧耶者化他。是大悲本誓也。次一切曼荼罗者。四种曼荼罗也。此四种曼荼罗或自证本地中现之。或大悲方便中现之。是故云现证三昧耶一切曼荼罗也。次时者时分。疏第十三云。次三摩耶之时即时分之时。今正是时说法时也(云云)现证之时一切曼荼罗显现故。云大乘现证三昧耶一切曼荼罗也。次期契者。若七日若百日若千日。限日数造作曼荼罗云期契。谓现证已为弟子建立曼荼罗之时有期限故。云现证三昧耶一切曼荼罗也。次曼荼罗者。以曼荼罗为三昧耶义上已料简毕。现证之境即曼荼罗故。云现证三昧耶。其曼荼罗未知何曼荼罗。故重云一切曼荼罗也。 一切曼荼罗者(等)者。瑜伽教中诸尊曼荼罗非一故。云一切曼荼罗。大分之四种曼荼罗也。如文可知。本部者。诸尊曼荼罗各有本经轨。名云本部亦云本教也。 持金刚(等)者。持五古故云持金刚。五古是五智表示故云菩提心。胜者称叹之词也。八十俱胝菩萨中八大菩萨为上首。八大菩萨中金刚萨埵为第一。故云胜。或三种萨埵中金刚萨埵最胜故名胜萨埵。五秘密轨云。有三种萨埵。所谓愚萨埵智萨埵金刚萨埵。以金刚萨埵开其二种萨埵。修行得此金刚乘人即名金刚萨埵(文)萨埵名勇猛者。如上引基师疏释。又疏第一引智论广释勇进义。披而可见之。今所以萨埵释勇猛者。为连续次于三界中调伏无余文也。 于三界中(等)者。明调伏三界中难调之天也。 魔醯首罗者。举最难调天也。三十卷教王经第九(降三世品)云。时具德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前白佛言。世尊。此极暴恶天及天后作何制止。尔时世尊即说大明曰。唵□曰啰(二合)讫啰(二合)摩呼(引一句)说是大明已。金刚手大菩萨即举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乌摩天后逼附乳间。说是大明曰。唵□曰啰(二合引)尾舍(一句)喝那野坦□(二合二)怛罗(二合)吒(半音三)说是大明时。大自在天由逼迫故举自千手打其千面。时彼摩尼宝峰楼阁之外所有天众俱发大声唱如是言。今我主宰大自在天已为金刚手大士之所降伏(文)今所云大自在天者第四禅顶魔醯首罗也。以何知者。同经云。三界主最大自在(云云)金刚手降魔醯之本文在此经。其文太广。恐繁出要。披可见之。 一切义成就(等)者。一义云。华严经音义下云。悉达太子(悉达者。具云萨缚頞他悉地。地字应平声呼。言萨缚者此云一切也。頞他事也。悉地成也。言其于一切所应作事皆已成就也。文。云云)西域记第七云。萨婆曷刺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曰悉达多。讹略也。文)盂兰盆经疏新记云。悉达此云一切义成。即净饭王之嫡嗣。故名太子(文)是显教菩萨也。此菩萨入密教授五股之后名金刚手。密教普贤如金刚手持铃杵。以知今普贤者显教普贤也。一义云。一切义成就者非释尊。金刚顶经初会最初于色界顶成正觉之菩萨也。教王经此菩萨名一切义成就。且依三十卷教王经并十八会指归。此菩萨成道后说初会经已。降于阎浮现释迦身八相作佛。何以一切义成就直为释迦乎。若尔者。今普贤者直往真言行者灌顶以前名也。于密教中重重普贤。不可一概耳。 金刚手菩萨(等)者。释金刚手名其义易知。菩萨摩诃萨者(等)者。前段未释菩萨摩诃萨得名。何云如前所释乎。古义云。以菩萨摩诃萨属上金刚手句。如前所释者指八大菩萨中金刚手释段。必非释菩萨摩诃萨得名也。文点云。即与灌顶。名之为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者。如前所释可训之也。今义云。手掌受杵故名金刚手。为金刚手文为句末。菩萨摩诃萨为句始。如前所释者指持金刚胜萨埵释。金刚义菩提心故当菩字释。萨埵名勇猛。当萨字释。用谓最胜。当摩诃释。摩诃具大多胜三义。其中胜义也。 为欲重(等)者。古义云。为欲重显明此义故者牒文。从所谓至宝冠解释。从凞怡微笑至勇进势牒文。本初者下解释也(云云)此义有难。调显明者大智印标帜也。大智印何必限首戴宝冠乎。经所说专凞怡微笑并左右印也。依之五秘密轨云。次结金刚萨埵大智印即解次前印。二羽各作金刚拳。左置胯。右手调掷金刚杵势置于心上。右脚押左。诵真言曰○诵已想。自身为金刚萨埵处大月轮坐大莲花。五佛宝冠容貌凞怡。身如月色。内外明彻。生大悲愍拔济无尽无余众生界令得金刚萨埵身(文)以知大智印标帜广通此尊宝冠手印。又总牒在前段。虽牒在本初者以下文。其中间所安凞怡微笑等文非总牒非别牒。何为牒文乎。只是经辞移载释中也。 大智印者。四智印中大智印是尊形也。 标帜者。一切经音义云。标帜(上必苗反。下尺志反。标举也。帜旗也。谓举旗号以为记志也。或作□帜。即是旗幡之类也。云云)其大智印标帜者。五秘密口决(不空)云。以五智印如来□相为宝冠者表五智即金刚乘法。于一切佛出生言教成佛法中最尊最上故。十地菩萨所不能知。是以为冠为首。专如来事利乐一切有情。背倚月轮者表大悲。故不乐涅槃。坐白莲花者表大智。故不染生死。右手持金刚杵安于心上者此金刚萨埵主。持一切如来金刚法。即持此杵者表能摧十种烦恼故。满足十波罗蜜故。证十地故。圆成十真如故。觉悟一切智智故。左手持铃者。表以般若波罗蜜清净法音惊觉一切有情及二乘人乃至一阐提断善根者以诸方便令使发大菩提心入佛乘故。其身白色者。表金刚体洁白无染故(文)。 凞怡微笑者。新花严音义下云(惠苑)凞怡微笑(凞许基反。怡与脂反。方言湘潭之间谓喜曰。凞怡。或曰纷怡。说文曰。凞悦也怡和也。谓容貌和悦也。愿字又作凞也。文)一切经音义云。凞怡(上许之反。下余之反。凞怡和悦貌也) 二十五日 本初者(等)者。五智金刚杵云本初。大日经云。我一切本初号名世所依(云云)本有故云本。元初故云初。是则本来本有不下第二转之称也。 左手作(等)者。左逆表示。右顺表示也。所以左手安腰者。左形迷界。是名左道有情。腰形地大。是名本不生际。摄左道有情归本不生地大故。以左手安腰也。后僧正铃杵义云。置腰之左表大我之义也。即腰是地轮表地意。以信为佛法本也。故以左手按腰上也(云云取诠)所以右手作抽掷者。勇猛精进表示故云作勇进势。掷举五古于空中。是念念升进获得普贤地表示也。 或记云。口传云。先以金刚杵三度打掷意。济一切众生而令超升如来三地之义也。其三地者。一者信解行地。所谓欢喜地也。即弃有漏之身而入无漏位初也。又名见地。开如来之知见故也。二者胜解行地。入第二僧祇之初也。是第八地。名不动地。又名无生法忍位。悟如来知见之初也。三者如来地。是有二种。一者等觉之位。二者妙觉位。又名二转依之位(已上圆成寺官等御口传也。云云。文) 左道左行本说事 佛说比丘听施经(昙无兰译)云。佛言。曾有二人俱出在道。其一人晓道径。其一人不晓道径○晓道径者便言。汝从是道直右行。前当有两道。舍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须臾前当见溪谷。溪谷上亦当复有两道。舍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须臾当见丛林○(乃至)左道者谓诸恶人三恶念。一者欲念。二者乱念。三者贼害念。亦复谓。邪见邪念邪说邪意邪行邪方便邪志邪定。亦说。右道者谓三善念。一者出家念。二者不乱念。三者不贼害念。亦复谓。正见正念正说正意正行正方便正志正定(文)。 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者。是金刚萨埵名也。本誓者。三昧耶翻名也。梵汉并举。如云悉地成就。 心真言者。心精要义也。诸尊真言以种子字为精要。故云心也。 吽字者因义(等)者。此字以字为体故为因义。因者菩提心为因。一切如来菩提心德此字主之。即是东方菩提心也。 亦是一切如来(等)者。明自此菩提心生真如也当知吽字能生真如所生也。十住心论第九委释之。披可见之。不共真如妙体者。指真如自体。恒沙功德者。真如上所具功德也。就真如为所生吽字为能生有二口传。一自字生五股。五股十真如表示故也。二字东方菩提心字也。真如南方宝珠体也。依东方菩提心起南方修行。故字为能生真如为所生也(私云。此等义与十住心论第九释旨趣不合欤。可思之)此一字具四字(等)者。四字合成义具如吽字义释。 一。四点相配西方切德事。 讲演法花仪下云。合四字共为吽字。摄义无边故为金刚萨埵自心真言。一阿字。二贺字。三污字。四磨字○今回字义敌对四门。夫字具诸说。故有旋转总持义。本不生者是理本之义。理本不生自在义。故主彼东方名菩提心门。即是守护最初菩提心之义也○余三字义对余三方。贺字因业对南行门。污字损减对西智门。智法能损于分段生。显无等等法性身故。磨字大空对北方。便无上胜方便在大寂果中。理趣释云。大乐金刚不空三昧一切如来菩提心(且属东门)亦是一切如来不共真如妙体(且属南门)恒沙功德皆从此生(且属西门故。金刚般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当知一吽字具足如来智门无边之义(文)。 私云。释经文北方配属无之。羯磨通三种意也。   一。十七字真言事。 此真言者。金刚萨埵根本咒也。何以知者。五秘密轨云。次结前金刚萨埵大智印。诵根本真言曰。唵摩诃素佉□曰啰(二合)萨怛□(二合)弱吽鍐斛素啰多萨怛梵(三合云云)前金刚萨埵大智印者。同轨上文云。结金刚萨埵大智印○二羽各作金刚拳。左置胯。右手调掷金刚杵势置于心上(文)又金刚萨埵轨云。住普贤大印诵大乐不空三昧耶真言密语曰。唵摩诃素佉□曰啰(二合)萨怛□(二合)弱吽鍐斛素罗哆萨怛鍐(二合)住大印等同普贤菩萨(文)依此等文知金刚萨埵真言。者归命也。者大。者乐。者金刚也。开题云。大乐金刚者。梵云(云云)者勇猛义也。所谓归命大乐金刚萨埵故云者。此菩萨具四摄德故也。者。是又金刚萨埵名也。此经说金刚萨埵。云妙适清净句是菩萨位。上释云。妙适者即梵音苏啰多也(云云)是故以此十七字通为金刚萨埵真言也。而今以十七字配十七尊者。开金刚萨埵。为十七尊。合十七尊为金刚萨埵。义述释中台萨埵云。总其众相(云云)是故以此真言或为十七尊种子或为金刚萨埵真言。两说无相违者也。 一。十七清净句十七尊相配异说事。 菩提心义第五云。理趣经大乐金刚萨埵即是普贤金刚萨埵。经名妙适清净句。其下十六句。即普贤为主。萨王爱喜为四亲近。八供四摄如次围绕。都有十七句。十七尊具如十七尊述义也。其十七明如胜初瑜伽经普贤仪轨也。彼中普贤根本真言十七字。即理趣释所列十七尊种子十七字也。○此十七尊如次为普贤四亲·内四·外四·四摄明也。故知十七合名普贤十七离名大乐。若五秘密法中以此大乐四亲五印具历五方五位皆为此法(云云)教时义第一云。且如理趣会说十七句义。所谓妙适·欲·触·缚·主·见·悦·爱·慢·严·泽·光·乐·色·声·香·味诸清净句是菩萨位。述义释云。此十七尊各有三密。妙适句是大乐金刚。次四句是萨王爱喜四亲近尊。次四句是内四供养。次四句是外四供养。次四句是四摄菩萨。普贤仪轨同此十七。但彼普贤根本真言有十七字○此十七字即此大乐十七种子如次配之。普贤一尊合为自身。今入大乐法分为十七尊身。初一字三身义为大乐尊。次四字大乐义为四亲近。次四字金刚心义为内四供。次四字引入住喜义为外四供。次四字乐着心。亦妙乐义即四摄也。(文) 私云。依释经意。十七句中第二三四五四句如次欲·触·爱·慢四尊也。然以上两文相配萨王爱喜颇难思也。又次四句是欲等四种明妃也。其座位虽相同内四供。非常途嬉鬘歌舞也。凡当段所说十七尊与普贤仪轨所说大有相违。安和尚作同一释难思。如何。具如次下注矣。 唵字者(等)者。以下以十七字真言配十七尊也。字者归命义。是行者也。以下所归体。是本尊也。行者者。金刚萨埵也。五秘密轨云。修行得此金刚乘人即名金刚萨埵(云云)是故唵字安中台以行者为金刚萨埵之意也。又归本觉命故云归命。金刚萨埵一切众生本有菩提故。以此字为金刚萨埵种子也。字者我义也。一切欲情从我生故。为欲金刚种字也。字者因缘义也。因与缘对触故为触金刚种字也。字者字为体。大日经疏释字为着义。以爱着故为爱金刚种子也。字者空义。无碍自在为德。故为慢金刚种子也。字者离言说义。欲金刚女见诸法实相故名见菩萨。诸法实相离言说故以为种子也。字者生字合尘垢字。触不净义故为触金刚女种字也。字者着义。故为爱金刚女种子也。字者如不可得字。合离言说字。真如法性离言说理无碍自在故。为慢金刚女种子也。字者生字为体。春万物皆出生故。为春金刚种子也。字者风大。黑云体故为云金刚种子也。字者言说。秋主金。金主声。金风精言说所依故。为秋金刚种子也。字者字为体。大日经疏。欢喜义(云云)冬无为无事时故人皆欢喜。是故为冬金刚种子也。字者翻妙庄严微妙故。为色金刚种子也。字者语菩萨种子。主音声故为声金刚种子也。字者真如也。真如董万法故。为香金刚种子也。字者义译释入我我入义。入我我入自他欲乐故。为味金刚种子也。 此密言(等)者。释四种曼荼罗也。段段曼荼罗各可有此四种。今于初段作委释。后后段段以之令准知也。理趣经开题云。今释此经略有四意。大三法羯是。大者说听二能人。三所持标示。所谓金刚莲花等。法诸尊种子三摩地法门。羯诸尊种种威仪等是也○能说能听体共是六大所成故曰大曼荼罗身。从大日如来四方四佛乃至金刚拳等是也。次三者三昧耶曼荼罗身。金刚手右手抽掷本初大金刚。文殊师利以自剑斫一切如来。如是诸标示亦名三昧耶曼荼罗身。次法者是经有十七品。终一字真言种子及各各三摩地门名法曼荼罗身。次羯者。且金刚手左手作金刚慢印。大日如来持智拳印降三世住降伏立相。观自在作开敷莲花势。如是诸尊手足威仪及事业等名羯磨曼荼罗(文)此释约现在说法会仪释四曼义。当段约未来流传化仪作释。一一料简如四曼义及即身义所释矣。 文。次说安立次第(等)者。明曼荼罗安布次第。金刚王轨与当段尊位种子大同小异也。金刚王轨云。次于坛中师子座上月轮中观唵字成本尊。于本尊前安摩字为意生金刚。右安贺为计里枳罗金刚。后安苏为爱乐金刚。左安佉为意气金刚。于西北隅安□为意生金刚女。东北隅安曰罗(二合)为计里枳梨金刚女。东南隅安萨为爱乐金刚女。西南隅安怛□(二合)为意气金刚女。东门中安弱为色菩萨。南门中安吽为声菩萨。西门中安鍐为香菩萨。北门中安斛为味菩萨。外院西北角安素为时春菩萨。东北角安啰为时雨菩萨。东南角安多为时秋菩萨。西南角安萨怛鍐(三合)为时冬菩萨(文。胜佛顶仪轨全同也)此文初五尊种子并座位全同释经。次四尊种子配当两文同。座位不同。轨西北为始顺绕至西南。释东南为始右绕至东北。次弱吽鍐斛四字。轨为色声香味四摄菩萨安东南西北四门。释为春云秋冬四供养菩萨安四隅。自东南至东北。次四字。轨配春云秋冬四菩萨安外院四隅。自西北至西南。释配色声香味四菩萨安东南西北四门。今见九会中理趣会曼荼罗。内四隅安香花灯涂。外四隅安嬉鬘歌舞。宗睿请来理趣经曼荼罗亦如是。胜初大乐轨等亦大同也。又现图香花灯涂嬉鬘歌舞次第图之。仪轨花香灯涂嬉笑歌舞次第列之也。又外四供四摄前后两说相违。金刚王轨依方隅次第。内院既方为初隅为后。外院定可然。是故四摄为初。四外为后。释经约流出次第。下释云。从四内供养依次流出香花灯涂等四外供养菩萨(云云)可思之。 问。为四摄种子者诸轨一同说也。而释经意为四外供养种子。相违如何。答。此四字瑜伽经为南方四菩萨种子。四摄种子通用字。普贤轨萨埵轨胜初轨大乐轨五秘密轨理趣会轨等以此四字为欲触爱慢种子。何必云局四摄乎。而济暹僧都显义抄上云。若依莲花部仪轨说者。以弱吽如次配四摄菩萨也。而但理趣释及文句等是若恐隐密故。以为外四供养菩萨。而如次配春夏秋冬者。为令迷法慢人故成互绮说欤(云云)见一文劳会通。守株费见之谓欤。   二十六日。 问。已上十七尊标示如何。答。十八会指归云。若持大日真言及金刚萨埵具十七尊。余皆具十三(云云)妙心大(慈觉)云。四佛围绕。八供四摄以为眷属。并中心尊为十七尊。若持大日尊及萨埵两个尊真言具十七也。余佛菩萨具十三除四个佛也(云云)依此等文。中台萨埵法界体性智。内院正方四尊四佛表。四智四隅尊嬉笑歌舞四内供养。外院四隅尊花香灯涂四外供养。四门四摄表示也。其义粗如上明。但内外四供座位异说如上云。四轨说花。香灯涂置内嬉笑歌舞置外。金刚萨埵轨云。春金刚菩萨印当想。圣者居中院东南隅色眼俱白。持花为印○次结云金刚菩萨焚香印○此尊在坛内院西南隅。形眼皆黑。持香炉以为印○次结秋金刚菩萨灯烛印○此尊在内院西北隅。形眼皆赤。持灯以为印○次结金刚霜雪菩萨印○此菩萨住内曼荼罗东北隅。形眼皆黄色。持涂香器以为印○次结外供养诸尊。东南喜戏菩萨○西南金刚笑菩萨○西北金刚歌菩萨○东北金刚舞(云云)胜初大乐普贤三轨准之可知之。 文。既安布已(等)者。已下明行法轨则。 结三昧耶(等)印者。此宗修行。最初同本尊然后广作种种事业。是故先结诵三昧耶印明。三昧耶印明者。诸佛本立誓愿云。若行者结诵此印明者。我必同行者身。纵经历生死海终无退失。是故最初作此印明同本尊身。诸轨说相皆如是。具如别抄。今三昧耶印者。金刚萨埵三昧耶印也。大乐轨云。次结金刚秘密三昧耶印。印相金刚缚大指头指为窍。右大指妙逼加持心额喉顶。真言曰。素啰多萨怛梵(三合。文)五秘密轨说三昧耶印明功能云。由结此印诵真言故。神通寿命威力相好等同金刚萨埵(云云。此轨以极喜三昧耶印为金刚萨埵三摩耶印)观自在王如来。轨说以三昧耶印加持四处之功能云。想行者己身为如来已。复恐散乱而有退失。次作加持印而加持之(文)等者指羯磨印欤。大乐轨云。次结□曰罗(二合)孽摩印。印相以前印。分为二拳。左持胯右当心。诵心真言曰。□(文)此印直住本尊威仪故。同于本尊不待言。依之五秘密轨说此印功能云。想自身为金刚萨埵处大月轮坐大莲花(云云)是故举三昧耶羯磨二印云成本尊瑜伽。 加持四处者。四处加持专就三昧耶印作之。当段三昧耶印为本。故云加持四处。若又羯磨印有四处加持法欤。追可考决或义云。今加持四处者四佛加持也。莲花部心轨说四佛加持云。不动佛于心。宝生尊于额。无量寿于喉。不空成就顶○既已加持身次应授灌顶(云云)当段又五佛灌顶前作四佛加持法。故云加持四处也。五方佛灌顶者五佛灌顶也。五佛灌顶印明总有四说。一以一印一明安顶五处。如金刚萨埵轨五秘密轨观智轨等说。二一印四明。如理趣会轨说。三一印五明。如大乐轨胜初轨金刚王轨等说。四五印五明。如莲华部心轨说。五佛灌顶者着五佛宝冠之表示也。冠必系鬘为饰。五佛灌顶次可有系鬘。今以鬘属冠别虽不出之。作法时必可作之。依之萨埵部诸轨多说系鬘法。披可见之。 被甲者。甲胄结胄也。莲花部心轨云。次于诸有情当兴大悲心。无尽生死中恒被大誓甲(云云)理趣会轨同之。 诵四字明(等)者所以诵四字明者。于此前有现智身见智身。谓上结三昧耶印。自身同本尊是法身也。五佛灌顶系鬘被甲等皆庄严此法身。次现智身。见智身智身也。谓行者身前有月轮。中现金刚萨埵身。是为现智身。行者亲见彼智身为见智身。见已引身前智身合自法身为四明。金刚王轨云。前所观者为是法身。今所观者为之智身。相合表一体故(云云)理趣会轨云。为显法智体无二(云云)或云。表一体。或云体无二。是则四明功能也。当段文若具云之。被甲次四明前可出现智·见智。今举前后显中间欤。依之五秘密轨云。由诵此真言故金刚萨埵当阿尾舍显现○由诵此真言故令定中见金刚萨埵了了分明。即诵四字真言。弱吽鍐斛(引)由诵此真言故。金刚萨埵智身令召令入令缚令喜。与瑜伽者定身交合一体(文)理趣会轨金刚王轨又说现智见智四明矣。 问。四明印如何。答。常用降三世印。萨埵部诸轨不尔。用极喜三昧耶印。金刚王轨云。次以四印四明召入身。以前悦喜三昧耶二火为四摄。真言曰。弱吽鍐斛(云云)大乐轨云。金刚缚屈中指入掌。大指小指舒而相合如独股金刚。以二中指屈如钩形。钩刺于心。便以中指头相捻如索。深相钩如锁。以锁当心摇动为磬(文)。 献阏伽者。且依理趣会轨现智见智召入自身已云。次于所居处复观阿字门成妙高山王。上有宝楼阁。于是宫殿内复安本尊身。眷属皆围绕(云云)是说道场观也。次当以不空王召集众圣(云云)是召请他方世界本尊圣众也。次住平等性智定。捧持阏伽众香水灌沐众圣无垢身(云云)是沐浴他方来集圣足也。今献阏伽者即是也。一义云大乐轨胜初轨等说本尊三昧耶五佛灌顶系鬘已(不说被甲)不用现智见智。不作道场观。直以四明(四明前加糸摩诃素佉□曰罗等二十句名奉请真言)召请圣众捧献阏伽水。大乐轨说奉请真言已云。想诸世尊集坛中。以钩当念降赴。至索罥入至锁能止至磬令悦。谛观金刚萨埵处前坛中以诸世尊围绕供养。次以新净盛诸香水。水上泛花置于坛内。近左右膝以阏伽印加持之○乃捧阏伽器近额奉献(文)当段文同此轨次第。尔者不用现智见智道场观是一法也。 即与四智印相应者。前以阏伽水献召请佛。是事供养也。此结诵十七尊印明。是法供养也。萨埵部诸轨于此处说十七尊之时。观各尊形大智印也。说羯磨契羯磨智印也。说三昧耶契三昧耶智印也。羯磨三昧耶二印通用羯磨明。是法智印也。行者观此四智印应理云相应也。 入三摩地念诵(等)者。明念诵也。金刚王轨云。次当与瑜伽所说念诵。四种念诵中应以金刚语念诵三摩地念诵。最为相应。或万或千下至为百八(文)金刚语念诵三摩地念诵者。四种念诵中二也。五字心陀罗尼品云。二羽相叉仰于脐下谛观。菩萨演五字陀罗尼。五色光明从口而出入于行者心月之中。阿字当前。余四字右旋次第而布。一一思惟五字之义。是名三摩地念诵。若金刚念诵者。依前观字急合口齿合舌微动(文)依此文。字轮观名三摩地念诵。诸轨无异说。正念诵为金刚念诵。莲花部心轨三摩地轨普贤轨胜初轨等皆说正念诵云金刚语离声。是当金刚念诵也。若依准胝青颈轨等者。正念诵为声念诵也。凡两部大经明念诵法。其文太广。如别妙矣。 或瑜伽师(等)者。上已成菩萨为本尊作念诵。以下阿阇梨住曼荼罗中位念诵也。胜初轨云。金刚萨埵位及行者所居皆有十六尊围绕端严住(云云)普贤轨同之。大乐轨云。想金刚萨埵有十六尊为眷属。行者自住本尊瑜伽亦有十六尊围绕之(文)下虚空藏品释云。或时瑜伽师坐曼荼罗中作本尊瑜伽观。与诸圣众围绕(云云)当段释又如是。行者居曼荼罗中位。十六尊前后左右围绕。其布列次第于观心中作之。故云三摩地中如前布列也。如是布列已念诵真言故云即诵十七字真言也。念诵时心不散乱。缘上所说十七清净法门一一周遍法界也。大般若三百九十六云。佛告善现。我说一切法平等性为清净法。世尊何等一切法平等性。善现。诸法真如法界法性(乃至)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净(文)。可思之。 乃至第十七(等)者。口诵真言心观理趣。从初位至第十七位更还第一如前复观故云周而复始。以心得定为限也。 即名为(等)者。非初段总结。既安布已则修行者等结文也。 已上名大乐(等)者。初段总结也。 已上初段毕。 理趣释钞第五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二十六日夜挑灯驰笔了。大法师贤宝(生二十四) 明历三年林钟上旬加修复毕 权少僧都(改杲快)了深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六(延文元年十月二十七日。于东寺西院僧房传受之) 第二段(毗卢遮那章) 文。时婆伽梵(等)者。自此以下明第二段也。文句云。第二明毗卢遮那章。大文为二。初明正明理趣。次明心真言。初中为三。初标章。次释义。三叹德。初中为二。先标能说主。次从复说一切以下标所说法。下去诸章皆悉准知也(文)今时薄伽梵毗卢遮那如来者。标能说教主也。薄伽梵者诸佛通号。毗卢遮那者教主别称也。释薄伽梵之中如前所释者。指初段破魔成德二释也。毗卢遮那如来(等)者。正辨教主体。谓。云遍照报身佛是自受用报身也。一传云。初段金刚萨埵自性身。即行者平等智身也。第二段毗卢遮那报身故。云毗卢遮那如来名遍照报身佛也。第三段变化身故。经自说释迦牟尼如来也。一传云。初段能说大日为自性身。是胎藏大日住法界定印也。第二段大日为报身。是金刚界大日住智拳印也。于同大日上。初段大日住金刚萨埵三摩地说十七清净法门故。为胎藏因曼荼罗大日。第二段大日住果德三摩地说四智菩提故。为金界果曼荼罗大日也。第三段为变化身之义同前传。已上二传小异大同。强非相违说欤。相传义云。初段能说曼荼罗有九尊。第二段彼中台大日说自在三摩地。第三段以下八大菩萨各说自三摩地。何初段大日与第二段大日可云别身乎。依之初二段大日同字为种字住智拳印也。但初段普门大日。第二段一门大日。以之为别也。报身佛者。本有理智至佛果位显现成就故名报身。秘密记云斯理斯智因位未显。理智具足觉道圆满故名佛部(云云)哞字义云。非因缘酬答之报果。相应相对故名曰报也。斯即理智相应故曰报(等。云云)可思之。 于色界顶(等)者。示毗卢遮那成道处也。若指其时。初会最初也。今于此所以示之者。第二段说道场所得自证自觉智故也。当经是欲界顶说也。勿谓于色究竟天说四种圣智矣。 为诸菩萨(等)者。释复说一切如来等文也。有二义。一指当经会座菩萨。二指未来修行菩萨也。 说四种自证(等)者。四种自证自觉圣智与四智菩提其别如何。一义云。四种自觉圣智者字也。下释云。即此四字是毗卢遮那佛自觉圣智四种智解脱也(文)四智菩提者。长行所说金刚平等等四智也。私案。云四种自觉圣智者。经所说金刚平等等四种觉也。此四种觉为显四智菩提释说四智菩提也。说四种自证自觉圣智者标也。说四智菩提者释也。 问。经。寂静法性现等觉出生般若理趣(云云)其意如何。答。依无其释虽难知之。勘处处文案其义。第二段说从内心证得四智出生四佛之相。下释云。此四字是毗卢遮那佛自觉圣智四种智解脱。外现四大转轮王菩萨(云云)正说四出生之段。金刚平等现等觉者所生佛身。以大菩提金刚坚固故者能生大圆镜智也。后三亦复如是。出生义云。由大圆镜智厥有金刚平等现等觉身。则塔中方之东阿□如来。由平等性智厥有义平等现等觉身。则塔中方之南宝生如来也。由妙观察智厥有法平等现等觉身。则塔中方之西阿弥陀如来也。由成所作智厥有业平等现等觉身。则塔中方之北不空成就如来也。(文或云四佛或云四菩萨。相违至下可悉之)此释既以金刚义法业四种平等现等觉为佛身名。其能出为大圆镜智等四智。圣位经意。又从内证四智出生四佛尊形。(至下此四字是毗卢遮那等文处可引之) 若不金刚平等现等觉明所出生以大菩提金刚坚固故明能出生者。岂结一段经文云若有闻此四出生法乎。然则寂静法性者。指内心证得四智(圣位经三十七尊通内证智通名三摩地。三摩地定故。云寂静法性也)从此四种现等觉身出生故。云寂静法性现等觉出生也。问。初金刚平等与后金刚坚固其体同欤。若云同者。出生义金刚平等属所生大圆镜智为能生。能所既别也。何云同乎。若云异者。俱云金刚俱云。义利。何有不同乎。答。金刚平等现等觉者所出生名也。所以所出生立金刚平等名者。从能生立其号。是故金刚平等与金刚坚固体一也。两难俱无相违。后后准知之。 文。所谓金刚平等(等)者。解释仿□。先直释经文。金刚平等现等觉者。示所出生佛身。是阿□如来也。以大菩提金刚坚固故者。指能出生智。是大圆镜智也。此义依出生义致料简。后后准而可知。金刚者五股也。平等者周遍法界义也。现等觉者。理趣分疏云。现等觉者。现谓显现。现前明了亲证之义。等者遍义。觉谓照义。此意即显无分别智明了亲能遍照法性。现等觉体即无分别智(文)准此释者。金刚平等之现等觉也。或又金刚平等。现等觉可训之。现字与疏意异。学者可思之。 以大菩提(等)者。大圆镜智四智俱名菩提故云大菩提。此智坚固破烦恼如金刚故云金刚坚固也。菩提心论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即此意也。总意云。金刚平等现等觉身以内证得金刚坚固智故外出生其身也。为言。已上释经文了。 次释中由如来下。释以大菩提金刚坚固故句。能净无始下。释金刚平等现等觉句。净无始无明阿□佛作能故。从能释身也。后后皆逆次释之可知之。 由如来净阿赖耶(等)者。若依法相宗意者。阿赖耶心王。大圆镜智心所。若尔者。可云由如来大圆镜智于净阿赖耶相应。此文似相翻。会之有二义。一此宗意。以为心王以识为心所。即身义云。心王者法界体性智等。心数者多一识(云云)不可例同法相矣。二唯识论第十云。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文)因位识强故云智相应之。果位智强故云识相应之。若尔者。当段释强不可违相宗意。 能净无始无明(等)者。阿□佛由大圆镜智现其身故。以彼智力能净无始无明也。释论第四释解脱道位云大圆镜智分明现前。同第五云。发解脱道无明顿断(云云)依此等文。大圆镜智解脱道初念发之。所断烦恼是根本无明也。 文。义平等现等觉者宝生佛也。 以大菩提一义利故者。平等性智也。义者宝珠也。释云。由如众色摩尼能作无边有情义利(云云)可知之。 一义利者。法性真如一味平等故施种种义利。南方以字为种子。是以真如为宝珠体故也。或又于所化众生无恶爱别能施利益。故云一义利也。 第七无漏(等)者。释以大菩提一义利故句。唯识论第十云。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识故(文)当段同此释。第七缘第八识体并无漏种子。今且举种子显识体欤。然则第七为能缘第八为所缘。此能缘所缘平等平等离能取所取。故云平等性智也。法位无量寿经疏云。平等性智转七识依得。良由智如境境如智平等不可分别绝于称说(文)即此意也。问。于余三智释识智相应。若尔者可云第七识与平等性智相应。何第七望第八作释乎。 答。文虽不云之。第七识相应平等性智之义不待言。第七无漏末那缘第八识。相应性智又随缘第八识。识智相应俱行俱转。举第七末那自知有相应智。不可劳料简矣。 流出随其(等)者。释义平等现等觉句。唯识论第十云。平等智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云云)他受用身应十地菩萨故云随其众生爱乐身。若依起信论释论说者。应地前地上菩萨现其身也。 文。法平等现等觉者。阿弥陀佛也。 以大菩提自性清净故者。妙观察智也。法者莲花也。下得自性段云。若具惭愧不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无漏善法。是故莲花部亦名法部(文)无漏善法者。此智观一切法如幻如梦无有自性。此智若成者。一切妄染不能作染犹如莲花自性清净。故名莲花部。亦号法部也。 由如来(等)者。释以大菩提自性清净故句。于净妙(等)者。释法平等现等觉句。下释云。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者○此佛名无量寿。若于净妙佛国土现成佛身(文)是他受用身也。 为诸菩萨能转无上法轮者。唯识论第十释妙观察智云。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文)。 文。一切业平等现等觉者。不空成就佛也。业者羯磨也。以大菩提一切分别无分别性故者。成所作智也。由如来(等)者。释以大菩提等句。现三业化(等)者。释一切业等句。 于净妙国土(等)者。化身通净秽二土。梵网古迹云。经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述曰。第二净土化身。传说。此身应地前机。有说。唯四善方生净土。理未必然○经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述曰。第三秽土化身。言一国者一须弥界。以世界别南州现故(文)此中净土者非他受用土。他受用土台上故。今净土者指叶上。秽土者叶中也。当段释准之可知之。 任运无功用者。释无分别性句。作佛事有情者。释一切分别句。此智起分别行二事。佛者仕佛供佛之事也。有情事者利乐有情事也。五秘密经云。于无边如来广作佛事及作众生利益(云云)即此义也。虽作此两事。任运无功用无造作分别故云一切分别无分别性也。凡转识得智义。庄严论唯识论佛地论等委说之。今金刚义法业者如次五股宝珠莲花羯磨。以之为四智体。常途经论曾所不谈也。秘旨深察而已。 文。金刚手若有闻此(等)者。以下叹经功能也。文句云。从若有闻此以下第三叹德。就中为二。先明行相。次从设使现行以下正明功报。就中又二。先明超恶趣。次从速能克证以下明登觉位也。初中又三。先正明超恶趣。次乃至以去明时节。次文可见(文)。 佛告金刚手菩萨者。释金刚手三字。若未来(等)者。释若有闻此等文。犹豫者疑心也。天台补注第六(从义)云。犹豫之心○按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对于终日。斯乃犹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文)。 则现世恶报(等)者。释设使现行等文。疾证无上菩提者。释乃至当坐以下文也。现世恶报者。顺现业所感。及来生者顺生顺后所感也。四业中顺现顺生顺后三为定业。顺不定为不定业。是故今约三业云能转定业也。 文。时婆伽梵(等)者。七卷经云。是时世尊大毗卢遮那佛说此心地法门已。复作智拳现大笑容说诸法平等心明曰阿(引。云云) 此句可以意解不释者。初段释云。为欲重显明此义故者。所谓显明大智印标帜首载五佛宝冠(云云)今准此释。当段毗卢遮那大智印标帜故云欲重显明等也。准初段以意可解也。 智拳印者。此有二传。一常智拳印也。时处轨说智拳印云。现证大菩提故名觉胜印。若修此瑜伽。设现造无量极重诸罪障。必能超恶趣则疾菩提(文)其印相同轨云。智拳印所谓中小名握拇头指柱大背。金刚拳乃至。右握左头指一节面当心。是名智拳印(文)莲花部心轨略出摄真实经等皆以此印为大日印。宗睿请来曼荼罗图像同之。二如来拳印名智拳印。大乐轨说金刚萨埵宝冠五佛中大日云。毗卢遮那如来白色二拳舒左大指。以右拳握初分当心前(文)萨埵部诸轨皆同之。又大师御传云。大日如来说智拳印。左右手作金刚拳以右拳掌捉左大母指当胸中间(文)。 希奇于事者。希者希有义。奇者奇哉义。事者现微笑相持智拳印经事表相故云事也。希奇于事可训之。或又所现事希有奇特故云希奇于事。希奇于事可训之欤。 表修行者(等)者。时处轨云。三密才相应。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犹不难(云云)三密中印智拳印也。是故引为证。结诵此印言。虽具结使烦恼直同大日。希奇之甚也。 应受一切世间(等)者。时处轨说发菩提心功能云。等同一切佛超胜众魔罗。不能为障碍。应受诸世间广大之供养(文)今依印明功能同佛故。堪受一切供养矣。 应受一切如来(等)者。同轨说智拳印适结此印时○诸佛皆随喜。菩萨咸敬奉。天龙人非人摄伏而归命(文)。   二十九日。 文恶(引)字(等)者。以下释恶字也。开者成四字。合者成一字也。大日经第三云。南么○阿阿暗恶正等觉心(文)疏第十一释云。此四字是此一部经中正宗体也。一切秘藏皆从此生。即是毗卢遮那佛心也(文)大日经开为四字。此经合为一字。开合虽异以之为佛之心。彼经云正等觉心。此经云自性平等心言异意同矣。 问。金刚界大日字为种子。胎藏界大日字为种子。而今金刚界大日种子出似相违。如何。答。一传云。表两部不二。印智拳印。表金刚界。真言字。表胎藏界。是故云两部不二也。一传云。金刚界羯磨会大日字为种子。三摩耶会大日字为种子。何偏以字为胎藏大日种子乎。下释云。即诵毗卢遮那佛真言。□曰啰(二合)驮都恶(引入声呼。文)者。此翻金刚界。若尔者金刚界用字之义不足可疑牟。 法务口传。者金刚界也。者胎藏界也。故两部不二明也。初段大日胎也。以为种子。今加句。可知表金意也。(见尊海妙) 具含四字(等)者。此字三字合成。所谓也。大空点无之。何云具含四字乎。虽难思处处出第五字云恶字。菩提心论云。总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恶字是方便善巧智圆满义也(文)又疏第二十云。次即入中恶(长声)字是方便也(等)胎藏中台种子第五字也。是又无空点(但小野僧正自笔漫荼罗以字为中台种子)然则处处文皆不加空点而为四字具足字。今推其义。空无相故无形为志。无声为声。喻如百马九十九马有文一马以无文为文。以五字布身分之时有二说。一说至发际为风轮。发际已上为空轮。一说至头顶为风轮。头通虚空为空轮。若用字者同前说。若用字者同后说也。 阿字菩提心义(等)者。疏第十二云。复阿字开口声也。若无阿声即不能开口。口若不开者。一切字皆无。是故为一切字之种子。当知一切万行亦如是。以阿字门而为种子。若离阿字亦不成也(文)同第二十云。初阿字在东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动首之义。以顺世间诸法诸方中东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万行之初也。是名曰宝憧佛(文)当段释依此等文可得其意矣。 阿字(等)者。疏第二十云。次即是阿(平)字。是行也。若但有菩提心而不具修万行。终不成果。与前四菩萨义不殊。其佛即是花开敷也(文)即此意也。 四智印者。修行方便有大三法羯四智印。观其尊形(大智印)或结三昧耶印(三昧耶智印)或结羯磨印(羯磨智印)诵真言(法智印)此修行是同于本尊超入佛地之方便故云速疾方便。行此法之时福智资粮顿积聚故。云由集福德智惠资粮也。 证成无上(等)者。第三空点为成菩提字。南方修行为契彼作正因故也。 第三字极长(等)者。疏第二十云。次即暗字三菩提也。以万行故成正等觉。其佛名阿弥陀。即西方也(文)可思之。 极长高声者。菩提心论注暗字为短声。今云极长。似相违。但今极长高声者。空点吐声故。高上为声势。是故云极长高声。非短长分别长声也或又智广传暗为短声义净传为长声。论与释各依一传欤。 由证无边(等)者。明成菩提相有二。初内证功德。后摧伏四种下外相功德也。初中明四智。一无边智者约横。周遍法界无有边际故。二解脱者解脱智。约竖能解结缚能脱生死故。三三摩地者三摩地智与定相应离散乱故。四陀罗尼门者陀罗尼智。一文中持无尽义故。后中三。一降魔。二灌顶。三转法轮。如文配知矣。   三十日。 问。摧伏四魔者东方金刚部德。法王灌顶者南方宝部德也。今何于西方作此释乎。答。诸佛成道时必有降魔之德灌顶之法。是故于西方出之。彼东方降魔南方灌顶者。皆是因位功德也。秘藏记释东方菩提心德云。圆镜智最初菩提心调伏烦恼怨敌(文)菩提心为因之义不待言。又上释南方受灌顶云。持明等乃至传受印可等灌顶阶位以此为初因(云云)摧魔·灌顶其言虽同。因果二位不可乱之。或又此宗意。因果之相逆顺次第圆融相即重重无尽故。因无不满之疵果有轮圆之美。随所向之处互具圆涉。是故释一字门中各摄众德。在西方降魔者金刚部德。灌顶者宝部德。如云西方余方亦如是。大日经第三说四字云。随取彼一心以心置于心(文)疏第十一释云。如上真言四字随取一字作之皆得也。作此成果当得出世之果(文)又云。初字即同第二。第二字即同第三平等无差别也(文)可思之。 第四恶字(等)者。疏第十云。恶(涅槃种子也。傍有二点皆急呼之。是诃声也。是除遣之义。遣诸垢是入涅槃也。文)依此释者。二点遣诸垢之表示也。如多法云彼彼一一等若依当段释者。拟断烦恼所知二障安二点也。 烦恼所知者。唯识论第一云。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文)。 四种圆寂(等)者。唯识论第十云。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文)。 问依唯识论者。异生唯具初一二乘无学具前三佛独具四。当段释前三通异生(等)者。前三广通异生不限初一。第四唯佛独证者。佛限第四不通前三。似相违如何。答。言虽似违而实不违。谓今通者前三皆非通异生。对第四限唯佛云通。谓前三非唯佛有亦通异生声闻缘觉也。就通有异。异生初一。二乘通三。是故不违唯识论意也。异乘者。异异生。乘二乘也。 此四字(等)者。圣位经云。然受用身有二种。一自受用。二他受用。毗卢遮那于内心证自受用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满足菩萨他受用故。从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座(文)又云。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五峰金刚菩提心三摩地。自受用故。从五峰金刚菩提心三摩地智中流出金刚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净一切众生大菩提心还来收一聚。为令一切菩萨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刚波罗蜜形住毗卢遮那如来前月轮(文。此文说金刚波罗蜜。宝波罗蜜摩尼。法波罗蜜莲花。业波罗蜜羯磨。次第说之。恐文繁略之)准此等文。此四字是毗卢遮那佛等者。内心证得自受用四智也。 外现四大转轮王(等)者。外现四菩萨他受用身也。是则种子三昧耶形为自受用。尊形为他受用异常途自他受用分别。转轮王者。四菩萨各有转法轮主宰之德故云转轮王也。第一金刚萨埵(等)者。下所出之形像同四方四亲近初一菩萨。若依出生义者。金义法业直为四佛其文如上引若依文句释者。四波罗蜜也。彼释云。此中则有四句。即是如次配释中方四智四波罗蜜。谓大圆镜智金刚波罗蜜·平等性智宝波罗蜜·妙观察智法波罗蜜·成所作智羯磨波罗蜜也(文)都部要目释四波。此四曼荼罗表毗卢遮那佛内四智菩萨(文)依当段释者。四方四亲近初一也。金刚界四印会五尊大日为中台。萨宝法业为眷属。同今说。然四佛四波四菩萨种三皆同并得四智名。诸文虽似相违克体者是一也。凡此宗意云佛一切皆佛。云菩萨一切皆菩萨也。大师释云。心也。法门也。佛也。菩萨也。凡殊余乘如斯(云云)是故不同常途教佛菩萨殊因果之域。或以四佛为大日眷属。或以四菩萨为大日眷属。处处建立无有妨碍。守一途莫局执矣。   十一月朔日。 文。修行者应建立(等)者。明曼荼罗安布相。 中央毗卢遮那(等)者。四卷略出经第三云。想毗卢遮那尊于坛中央结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鹅。形如净月。一切相好皆悉圆满。头具宝冠垂发以绘彩轻妙天衣绕腰披绁而为上服。一切明咒以为其体。能作无量神变(文)三摩地轨同之。 背月轮者。月轮形相有三说。一如圆珠。横竖平等形也。略出经形如净月者。住如圆珠之月轮中故欤。二如侧立圆镜。今释此意也。金刚萨埵轨云。坐于满月中背倚于月轮(云云)又此证也。三如仰圆镜。金刚王轨云。身处净月轮。如敷明镜座(云云)即其证也。 师子座者。略出经说五如来座之中。大日如为座为师子座。浅深释如大日经疏第一矣。 身如月殿者佛身色比月色也。胎藏界大日表理不变故金色也。金刚界大日表智清净故白色也。或又两部互通二色。疏释五色中。白色为大日色。尔者胎藏大日又可白色。金刚智念诵结护说金色大日。东寺讲堂大日亦同之。尔者金界大日又可金色也。 问。此大日为四面尊欤。如何。答。四面大日源出略出经。彼经第一云。又想四面毗卢遮那佛。以诸如来真实所得三身。及以如上所说一切如来师子之座而坐(文)义诀云。四面毗卢遮那者。释曰。所谓鍐字轮中法身如来。四面圆满向四方作三昧相也(文)无尽庄严藏次第云。大毗卢遮那如来顶在五智宝冠○其身四面二臂而大智拳住心(文)禅林寺第二传密记圆城寺八卷次第皆同之。而现图中有一面者。八卷次第第三云。大日有四面故。略出经并三摩地法等且就金刚面多作法也(云云)西曼荼罗故。且东面为本。唯图一面也。实可有四面也。或云。非四方各有面。如来有不思议德故。一面而同时向四方。以义说四面。是故四面一面不相违也。理趣分疏云。言前后者。以方为首故有前后。各见世尊在其前坐为其说法。既无背面。宁有前后(云云)准可知之。 毗卢遮那佛前(等)者。以下明四方四菩萨形像也。金刚萨埵形像如常说。半跏而坐者。略出经第一云。或结如来坐(全结跏也)或结大菩萨坐(半结跏文)是故今四菩萨通用半跏坐也。释虚空藏菩萨中。左手持金刚宝(等)者。求闻持仪轨云。左手执白莲花微作红色。于花台上有如意宝珠。吠琉璃黄光发焰。右手复作与诸愿印。五指垂下现掌向外。是与诸愿印相(文)或图虚空藏菩萨竖譬仰掌。是施无畏印相也。若常施无畏印名施愿之本说有之欤。常施愿名施无畏之本说有之。准之施无畏又可名施愿欤。依之或图如此作之欤。   一。施愿名施无畏本说事 玄奘所译十一面神咒心经云。左手执红莲花·军持。展右臂以挂数珠。及作施无畏手。 私云。此经展右臂作施无畏(云云)是常与愿印也。长谷观音像亦如是。而不空所译十一面轨上云。四臂。右边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无畏扬掌。左第一手持莲花。第二手执军持(云云)与玄奘所译经同本异译也。真言宗以不空译为龟镜。尔者玄奘译犹未详。可寻决之。 肝要抄云。问云。已上与愿施无畏二契名号虽各别。印形互相通如何。答。二印名虽二心是一。与愿之时有无畏之义。无畏之时有与愿之义。故名言虽殊印相相通。依之十一面经义疏云。施无畏手者修行求愿必得所愿。故表施无畏手也。谓福慧二宝能施一切破贫穷困故为施无畏手也(云云。已上肝要抄) 宝楼阁经中云。画摩尼金刚菩萨○有十六臂○左一手施无畏。谓仰展五指如低(云云)千光眼经云。若欲离怖畏者。当修施无畏法。其除怖观自在菩萨○舒右手垂五指现掌(云云)马头受坛法云。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无畏手(云云)千光眼经云。与愿观自在者。左手当心持摩尼○右手与愿契屈臂向上(云云。已上肝要妙勘载之。) 释观自在中。左手持莲花(等)者。宗睿请来曼荼罗。左手持莲花。右手开五指。扬臂掌向外。是云开敷势也。 金刚羯磨菩萨者。亦名虚空库菩萨。主供养事业。旋舞是供养表示也。天竺法作舞为供养。此菩萨顺世法以作旋舞势。旋舞已作金刚合掌安顶上。顶上是空轮在处故。以印安此处。是从虚空库中出现种种供养具奉献无量诸佛之表示也。金刚合掌印名一切供养最胜出生印。金轮轨云。结一切供养最胜出生印○故名虚空库(云云)可思之。 内四隅安(等)者。明八供养四摄菩萨。如文。 毗遮那佛(等)者。明十七尊流出次第。谓从毗卢遮那佛法界体性智流出四智菩萨。成等正觉者法界体性智。开之成四智。故云由四种瑜伽三摩地也。从四菩萨流出内四供故。云从金刚萨埵等也。从内四供流出外四供故。云又从四内供养等也。 又从四大菩萨(等)者。有二义。一义云。从香花灯涂依次流出钩索锁铃。四大菩萨者指外四供。礼忏经八供四摄皆云菩萨摩诃萨。故外四供云四大菩萨也。一义云。萨宝法业云四大菩萨。出生义云。从一切如来体性海四智之中。而生金刚钩索锁铃等四摄菩萨焉(文)可知之。 四种曼荼罗(等)者。明如上曼荼罗通四种也。 若修瑜伽者(等)者。明修行轨则也。住于中位者。有二义。一谓观曼荼罗有二种。一本尊曼荼罗。二自身曼荼罗。今约自身曼荼罗云住于中位。谓自身住于中位十六尊前后左右围绕。秘藏记云。诸佛万德圆满眷属围绕。吾亦万德圆满眷属围绕(云云)欲行本尊法之时。先观自身曼荼如护摩举身观。五秘密轨云。于瑜伽者行住坐卧常以四眷属而自围绕(文)又云。前想金刚萨埵智身。如自身观以四印围绕(文)是故作自观时。自身居中位云住于中位也。二谓。下降三世教令轮品云。于中齐轮中。移出金刚手菩萨自居其内。想自身作降三世(云云)此文直住本尊曼荼罗中位。故云住于中位也。 以四字明(等)者。召请已成本尊并眷属令遍入自身中也。诵四出生法(等)者。召入尊于自身已诵上金刚平等现等觉四出生文。运心观。我即成大日尊身。成法界体性智。开此智成四智。从此四智各放光明。谓大圆镜智金刚光。平等性智宝光。妙观察智法光。成所作智业光。各周遍法界还来收一聚。所谓五股宝珠莲花羯磨也。此四种三昧耶形变成四菩萨。住大日前右后左也。如是观已复始观之故云周而复始也。若能如是观。念念能灭宿业。现生证初地。后十六生成毗卢遮那身。还能于净秽土中唱报化成道也。 已上毗卢遮那理趣会品者。总结也。 已上第二毗卢舍那段了。 理趣释抄第六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一日于东寺西院僧房传受之即口笔抄之了 金刚资贤宝(生二十四) 明历三年丁酉林钟上旬于观智院修覆了 (改杲快)权少僧都了深 _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七(延文元年十一月二日) 第三段(金刚手章) 文。时调伏难调(者)者。从此以下说第三段。凡自第三段至第六段者。初段能说曼荼罗八大菩萨中正方四菩萨三摩地说之也。是故当段说金刚手三摩地。金刚手有正法教令二轮。当段专说教令轮三摩地。教令轮教降三世也。 问。第四段释云。得自性清净如来者是观自在王如来异名。则此佛名无量寿。若于净妙国土现成佛身。住杂染五浊世界则为观自在菩萨(文)第五段释云。一切三界主如来者宝生佛也。宝生变化则虚空藏菩萨是也(文)第六段释云。一切如来智印如来者不空成就之异名也(文)是则第四段西方无量寿。第五段南方宝生。第六段北方不空成就也。尔者第三段东方金刚手故可云阿□如来。何云释迦乎。答。此事诚难思。今案之。释迦阿□同体故。阿□寄释迦立此称欤。大日经北方释迦名不动佛。当段经东方阿□号释迦牟尼。加之台藏曼荼罗释迦居东方。大日经云。东方初门中画释迦牟尼(云云)是释尊为三乘六道能化主。化彼等令发菩提心故居初门中。入佛道发菩提心为初门故也。疏第六云。世尊俯同六趣为初门眷属开发净菩提心(文)则此意也。又梵网经下云。从初现莲花藏世界东方来。入天宫中说魔授化经。已下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文)莲花藏世界东方者即是台藏曼荼罗东门也。金刚顶经义决释四礼之中。东方一切佛皆通名阿□佛。释迦岂异人乎。即是阿□也。疏第四释东方宝幢如来发菩提心义云。于菩提树下。降伏四魔军众故以为名也(文)菩提树下者。以释尊成道化仪即假为宝幢如来。是故今所云释迦者即是阿□也。而直不云阿□所以云释迦者。初段法身。第二段报身。第三段变化身。为显三身次第也。时处轨云。印顶成成所作智证佛变化身能调难调者(文)可知之。问。就说金刚手三摩地约教令轮说降三世。其意如何。答。金刚手正法轮三摩地在初段委说之。故第三段唯说教令轮三摩地也。 于阎浮提者。指成道处。圣位经云。如来变化身于阎浮提摩竭陀国菩提道场成等正觉(云云)二教论注此文云。明释迦如来说法及得益(云云)可知之。 五浊末法者。示出世时也。阿弥陀经云。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菩提(文)阿弥陀经义疏(元照)云。五浊亦云五滓。又言恶者。谓能具造十恶业故。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时分。下之四浊聚在此时。从减劫人寿二万秽时即入劫浊。见者。身见·边·邪见·戒取·见取五利使也。烦恼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也。众生者。揽阴为人假名众生。命者。刹那生灭摧年促寿(文)。 观经疏第二云。言劫浊者。然劫者实非是浊。当劫灭时诸恶加增也。言众生浊者。劫若初成众生纯善。劫若末时众生十恶弥盛也。言见浊者。自身众恶总变为善。他上无非见为不是也。言烦恼浊者。当今劫末众生恶性难亲。随对六根贪嗔竞起也。言命浊者。由前见·恼二浊多行杀害无慈恩养。既行断命之苦因欲受长年之果者何由可得也。然浊者体非是善。今略指五浊义竟(文)。 末法者非正像末三时中末法。总指五浊时云末法也。所以出现此时者。最胜王经第一云。彼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世出现之时。人寿百年。禀性下劣。善根微薄。复无信解。此诸众多有我见·众生·寿者·养育·邪见·我我所见·断常见等。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诸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文)。 九十五种异类外道者。异解不同故云异类外道。九十五种分别如别抄。 八相成道者。八相有两说。如别抄。 现生释迦族(等)者。释迦二字释迦谱(道宣撰一卷书)云。但明佛姓自分五别。一曰瞿昙。二曰甘蔗。三曰释迦。四曰舍夷。五曰日种。言瞿昙者。如十二游经云。昔者菩萨阿僧祇劫初为国王。父母早丧。让位求道。师姓瞿昙。因从氏焉。唐言瞿昙者星名也。如此张氏。因星立姓故。涅槃经云。称瞿昙姓。自古相传言。瞿昙者此云泥土也。但是译人取语轻重。今问梵僧。言瞿荼者泥土也。求昙者星名也。故知因星得姓。定非泥土。言甘蔗者。即如彼经。菩萨往于甘蔗园中游止修道。因园命氏又名甘蔗。故佛所行赞云。甘蔗之苗裔者是也。于时菩萨于园念道。以宿业故为贼所得贯在木上。流血于地。大仙瞿昙天眼清净。菩萨绝嗣后佛无由。从山飞来哀敛死尸。取土中血以泥团之着两器中。还返所止。以神咒力满足十月。左变为男右变为女。瞿昙仙氏遂复兴焉。言舍夷者。如四分律云。佛舍夷种。亦云舍夷国。未审此名。言释迦者。长阿含云。过去有王名曰懿摩(即第十轮王去菩萨身一百世)摈斥四子(第四子名庄严即白净王所承)令远出国。奉王命已到北雪山住直林中。弥沙塞律云。居雪山北四方遐矌菜果滋茂。顿驾数年。归德如市。郁为强国。父思往召。辞还不还。父王三叹。我子有能。因名释种○若准别传。彼土有树名曰释迦。根干茂盛。善相者云。必出国主。因移四子立国命氏(未详。虽非经教即附异闻也)言日种者。昙无德律云。父姓名为日也。(未详其缘文)释尊姓氏源兴劫初民主王。从民主王至善思王。二十三王父子继业不绝。从善思以来有十族转轮圣王。第十鼓摩王。有百转轮圣王。释尊所承在此中。就中有五姓别。瞿昙甘蔗舍夷日种其缘不具。僧祐释迦谱第一(十卷书)云。释迦贤劫初姓瞿昙。缘谱第二(出十二游经)昔阿僧祇劫时有菩萨为国王。其父母早丧。让国与弟舍行求道。摇见一婆罗门。姓曰瞿昙。因从学道。婆罗门言。当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昙姓。于是菩萨体瞿昙姓。入于深山食果饮水坐禅念道。菩萨乞食遂还国界。举国吏民无能识者。谓为小瞿昙菩萨。于城外甘蔗园中以为精舍(佛所行赞经云甘蔗之苗裔。释迦无胜王净财德纯备故名曰。净饭王。案。净饭远祖乃是瞿昙之后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园故称甘蔗之苗裔也)于中独坐时。五百大贼劫取官物。路由菩萨庐边。明日捕贼。踪迹在菩萨舍下。因收菩萨。前后劫盗法以木贯身立为大标。血流于地。是大瞿昙以天眼见之便以神足飞来。问曰。子有何罪酷乃尔乎。卿无子。当何系嗣。菩萨答言。命在须臾。何陈子孙。王使左右弩射杀之。大瞿昙悲哀涕泣下棺敛之。取土中余血以泥团之持着山中还其精舍。左血着左器中。其右亦然。大瞿昙言。是道士。若其至诚。天神当使血化为人。却后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于是便姓瞿昙氏。一名舍夷(舍夷外国贵姓之号也)仁贤劫来始为当宝如来。释迦越(案。小瞿昙血化为人。乃是宿世之事也。至贤劫中当宝如来出世时。瞿昙神识始生此世界为王耳。释迦越此王号也。窃谓。当宝如来即是贤劫七佛之一名。但译梵为宝故与七佛名异耳)寿五百万岁(长阿含云。拘楼孙佛时人寿四万岁。拘那含佛时人寿三万岁。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今称释迦越王寿五百万岁。设使在拘楼孙世。比于人寿则过百倍也。准例而求如似为殊文)觉苑演密抄第二云。瞿昙梵语。具足应云乔答摩。此云日炙种。准五分律云○大茅草王○命乃随终。有两滴血堕在地上。生二甘蔗。因日炙。开一生童男一生童女。男名善生。女名善贤。人贵其种共标刹帝利名(文)依此释。甘蔗日种外无瞿昙别姓。但瞿昙翻日炙未详。南山问梵僧为星名。尤足可信。舍夷者。依僧祐谱外国贵姓之号也(云云)必非氏族之别称。南山为五别之一。犹难一定欤。次释迦氏者。南山诸四子名字等不具。僧祐释迦谱第一云。乃往过去有王名懿摩(楼炭经云一摩。昙无德律云懿师摩。弥沙塞律云郁摩一懿郁此三音相近。以音而推窃谓。懿摩是正。但鼓懿字相似故。传写谬为鼓也)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写食。三名路指。四名庄严(案。弥沙塞四子名与此各异。庄严是白净王所承也)其王四子少有所犯。王摈出国到雪山边。住直树林中。其四子母及诸家属皆追念之。即共集议诣懿摩王所白言。大王当知。我与四子别久。欲往看视。王即告曰。欲往随意。时母眷属闻王听已即诣雪山至直树林到四子所。时诸母等各为其婚。后懿摩王闻其四子生子端正。王即欢喜而发此言。此真释子。能自存在。因此名释(释义齐言能。瑞应本起亦云释迦为能。其解是同。此四子并因能命氏也文)弥沙塞四子者。一照目。二聪目。三调伏象。四尼楼。尼楼是白饭所承也。郁摩王第一夫人有子名曰长生。顽薄丑陋所贱众人。夫人嫉四子聪明神武有大威德白王摈出。如是缘起僧祐谱引弥沙塞文具明之。论其继氏懿摩王子乌婆罗。其子泪婆罗。其子尼求罗。其子师子颊。其子净饭王。其子悉达菩萨(出祐谱。宣谱名字小异)从释迦六世祖为释氏初。乌婆罗是也。长阿含庄严弥沙塞尼楼是同人欤。本记等不分明矣。 已上虽似因论。以披本文之次所书载之也。   三日。 牟尼者(者)者。释牟尼二字。阿弥陀经义疏云。释迦翻能仁。即大慈垂应。牟尼翻寂默。妙智冥真。合此为佛。即三身备(文)理趣分疏云。释迦者能义。牟尼者寂默义。能调众恶离诸諠动。諠动之法谓生死法。故名能寂默。如来之相依此调伏一切恶法能寂如来之相说此法门也(文)。 盂兰盆疏新记云。具云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即法身也。以能仁故不住涅槃即报应也(文)。 文殊问经下说释迦牟尼义。追可考之。 问。释迦牟尼者佛之称也。非氏族释迦。何云释迦氏乎。答。僧祐释迦谱第一云。祐仰惟。锭光授记表号释迦。玄符冥契。故托化释种。名兆于未形之前。迹孚于既生之后。照灼人天联绵旷劫。其为源也邃矣乎(文)。 仁王经疏下末云。言释迦者举其姓氏。言牟尼者此云寂默。烦恼諠诤永寂默故(云云)。 华严音义上云。释迦牟尼(释迦此云能也。牟尼寂默也。言其三业离于谊杂云云) 新译华严音义下云。释迦牟尼(释迦能也。种族望称也。释音作铄呼。迦字作告俄反呼。牟尼此云寂默也。德行之号云云) 文。于须弥顶(者)者。十住心论第三云。忉利天者此云三十三天。俱舍论云。去海八万踰缮那。三十三天住须弥卢顶(文)。 金刚宝峰楼阁(等)者。寿命陀罗尼念诵法(金刚智)云。我今依金刚顶瑜伽经。毗卢舍那报身于色界顶第四禅成等正觉。即下须弥顶金刚宝楼阁。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如来皆悉云集前后围绕。异口同音惟愿世尊转微妙甚深秘密四种轮。所谓金刚界轮·降三世教令轮遍调伏法轮·一切义利成就轮(文)不空所译寿命陀罗尼经同之。金刚界轮金刚轮大曼荼罗。降三世宝轮三昧耶曼荼罗。遍调伏法轮法曼荼罗。一切义成就轮羯磨轮羯磨曼荼罗也。要目云。瑜伽部曼荼罗有四。一金刚界。二降三世。三遍调伏。四一切义成就。此四曼荼罗表毗卢舍那佛内四智菩萨(文)内四智菩萨者。金宝法叶也。如次配金降遍一四轮也。 问。降三世东方教令轮也。何以之为宝部乎。五秘密经云。降三世曼荼罗即同金刚界。莲花部遍调伏曼荼罗。依此例之。宝部一切义成就(文)此释摄四轮为三。金刚界降三世合为大曼荼罗。故云即同金刚界。遍调伏为莲花部。法曼荼罗也。一切义成就为宝部。三昧耶曼荼罗也。羯磨通三种故不别立之。当段释降三世为宝轮。义成为业轮。相违如何。答。下转法轮段金刚平等摄金刚界。义平等摄降三世。法平等摄遍调伏。业平等摄一切义成就。故降三为宝部。义成为业部。降三世教令轮品同之。随披指归文。于降三世品说宝部虚空藏法。是则诸不祥以三毒为基。降三世降之故所有福德无不显现。是故以降三世品为宝部。但至五秘密经者。配属无说。以异门不可疑异门。金刚顶经开题。大·羯·法·三如次配四轮。当段释大·三·法·羯如次配之。五秘密轨如所疑。义门无尽。不可局执耳。 其四轮皆摄在(等)者。仁王念诵轨云。然是五菩萨依二种轮现身有异。一者法轮现真实身。所修行愿报得身故。二者教令轮示威怒身。由起大悲现威猛故(文)菩提心义第五云。又仁王瑜伽中及仁王良贲师疏引不空三藏所持金刚顶瑜伽经云。五方五佛各现二种身。一正法轮身。二教令轮身(文)依此等文。菩萨身云正法轮。忿怒身云教令轮。当段释意正法轮通佛菩萨欤。桧尾口决云。凡一切如来有教令轮·正法轮。是二种摄如来圣教也。说诸忿怒尊形体及其法是教敕轮。自余正法轮也(文)即此意也。又就摄在二摄有二意。一四轮各有正法·教令二轮。二降三世轮为教令轮。余三轮为正法轮也。   四日。 即彼毗卢舍那(等)者。大日如来说初会四大品已(前所出四轮也)降于阎浮现释迦身八相作佛度诸外道也。以何知者。十八会指归说初会已释云。次后示现释迦牟尼佛降于阎浮提变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贤菩萨幻化(文)三十卷教王经第三十说初会已云。尔时世尊现成正觉。其未久间。以一切如来身语心金刚于一切如来身自开觉已。从须弥山顶诣菩提场。到已即于菩提树下随顺世间转其化事(文)是其证也。 问。十八会指归普贤菩萨幻化者。安然教时诤论云。其十八会第一会了。普贤菩萨受毗卢舍那教敕。下南阎浮提示八相成道。名曰释迦牟尼如来。住世八十年。说法五十载。赴缘契机作方便说(文)尔若释迦是普贤菩萨所现也。而当段文云毗卢舍那所现。似相违如何。答。三十卷教王经同当段释。毗卢舍那直现释迦身。至指归普贤菩萨者。大日直名普贤菩萨亦名普贤法身。教王经第一。当经能说教主云大持金刚菩萨摩诃萨。惊菩萨号不可谓非大日。大日经疏云。是故如来亦名一切金刚菩萨(云云)可思之。教是诤论释不足依用矣。 即于须弥顶(者)者。彼所现释迦于须弥顶现降三世身降伏魔醯首罗。彼降三世所入瑜伽三摩地于第六他化自在天说之。其瑜伽三摩地者五种无戏论智也。以须弥顶非为当经说处也。 问。若尔者。四轮中降三世轮外释迦所现降三世更于须经乐顶现降魔相欤如何。答。尔也。第二降三世品大日所现降三世也。寿命念诵法云。毗卢舍那佛受诸如来请已欲转法轮时。即入三摩地观见魔醯首罗天等。刚强难化执着邪见非我寂静大悲之身堪任调伏。于时世尊人忿怒三摩地从胸臆间五峰金刚菩提心流出四面八臂威仪炽盛赫奕难见降三世金刚菩萨身(文。十八曾指云金刚手菩萨所现。是又毗卢舍那云金刚手菩萨也)当段降三世释迦所现也。其故从第三段至第六段者。大日如来入能现佛三摩地说所现菩萨三摩地。而当段能说佛各释迦牟尼。以知彼佛所现。然则第二品降三世释迦未出世之前也。当段降三世释迦出世释迦未出世之前也。当段降三世和烃迦出世后也。不可混之。或又当段降三世即第二品降三世也。其故者今云释迦者即阿□也。第二品大日如来入阿□三摩地还现降三世身。当段须云时薄伽梵阿□如来。而如前云。为取变化身义。阿□寄彼佛云释迦牟尼如来。实是阿□也。此义意云。释迦出世初会终也。当段所说初会第二品降魔三摩地也。第六会在后说之。故第二品降魔寄初会终释迦显之也。 由贪嗔痴(者)者。一义云。一切烦恼三毒为本。故指三毒云一切杂染。是则诸烦恼摄三毒。其故当段说降三世三摩地。疏第十云。所谓三世者名贪嗔痴。降此三毒名降三世(文)可知之。一义云。贪嗔痴及一切杂染也。其故当段说五种无戏论。欲嗔痴一切法般若波罗蜜也。举前四种所离云贪嗔痴一切杂染。一切杂染者一切法也。离贪嗔痴及一切杂染故。般若最胜为第五无戏论。般若波罗蜜非所离。故唯举四妄不别出之也。 熏习藏识(者)者。一切杂染种子含摄赖耶藏中。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从无始已来轮转无穷也。降三世阿□教令轮故能断第八识种子皆悉令清净。五秘密轨云。欲金刚持金刚弓箭射阿赖耶识中一切有漏种子成大圆镜智(文)降三世弓箭又可有此能。又此尊威光炽盛如劫火。以此火烧彼种。金刚萨埵轨云。次应住胜三世忿怒金刚三摩地。立印四面八臂。威德赫奕光明炽盛如劫灾火。○阿赖耶识中所有杂染种子以此金刚智火焚烧悉尽一切外障不能为障难(文)即此意也。 示现左右脚(者)者。下文云。左踏魔醯首罗右踏乌摩(文)魔醯首罗者。此翻大自在。鸟魔妃翻名未详。智证难义云。鸟摩妃本迹并汉语何(云云)又大自在天是根本无明现形也。翻梵语集第七云。忧摩(摩可反)陀(此云大狂云云)又云。乌摩勒伽(此云大杀行云云)依此等文。乌摩此翻大。若尔者。乌摩妃者大妃云意欤。魔醯首罗云大天。乌摩云大妃。尤似有便。又乌摩后事淄洲最胜疏有其释。披可见之。 疏第九云。大自在天三千世界之主。即是众生自心。所谓无始无明住地。于诸恶中而得自在(文)可知之。又降三世极深密门云。即起平身立。举右足左旋接彼傲慢者大自在欲王。扑至于地已。定。按于彼顶。慧践彼王妃乳房上。摧彼我慢故以足加于顶(文)又疏第九云。以左足踏其顶半月中。右足踏其妃首半月上(文)凡降三世降魔相十八会指归三十卷教王经具说之。如别抄文。由入欲无戏论性(等)者。释所谓欲无戏论性等文也。 问。经一切法平等最胜出生般若理趣者意如何。答。理趣分云。摄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胜法门(文)同疏云。摄受一切法平等性者。谓摄一切染净因果皆入平等性法界中。由此故能胜众恶。由此法门名普胜法(文)准此释。一切法者染净因果等诸法也。是等诸法皆入平等法界故云一切法平等。若入平等理。出生众恶伏从功能故云最胜出生。疏第十云。佛境者所谓诸法实相。从此实相而生故号为降三世也(文)若依此义者。一切法平等。最胜出生可训之。寂胜者降三世名也。上尊亦名胜三世。千手轨云。次结三世胜菩萨印○此即三世胜圣者三摩地观也(云云)可知之。问。贪嗔痴等云无戏论之意如何。答。此有浅略深秘二意。初浅略者。般若菩萨轨云。贪性知无贪即入贪性空。嗔性知无嗔即入嗔性空。痴性知无痴即入痴性空。如是于诸惑观察实相理。有此智慧者由空无分别。如莲花处水不着诸罪咎(文)。次深秘者。疏第十云。如佛常教以慈对治于嗔。以无贪治贪。以正见治邪见。今乃以大忿嗔而除忿嗔。以大贪除一切贪。斯即最难解难信。故言怪哉也(文)。 五种无戏论智(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安布次第。五种无戏论即是降三世五智也。 桧尾口决云。问。四菩萨与四无戏论相配如何耶。无戏论有五。欲·嗔·痴·一切法·般若。以初四如次配萨·王·爱·喜。第五般若即降三世尊也(文)初欲无戏论者东方金刚萨埵也。初段释金刚萨埵云大乐大贪染(云云)东方菩提心方故乐欲无上菩提。是故以配也。嗔无戏论者南方金刚王也。南方火方也。嗔恚如火故。痴无戏论者西方金刚爱也。痴爱哀物故。一切法无戏论者。北方喜菩萨也。一切法者境界也。广通有为无为诸法。一切诸法为三毒被缚故成妄境界。三毒无戏论故一切法又无戏论。于此无戏论德究竟欢喜适悦云喜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无戏论者中方降三世菩萨也。般若者总体备前四智德。智度论云。智及智处俱名般若(云云)三毒无戏论故成智般若。一切法无戏论故成智处般若。智处者境也。 或传云。准下得自性并五秘密段。初欲无戏嗔无戏论二句为金刚萨埵。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无戏论为喜菩萨。中央降三世不说之。例如第二段说四出生不说法界智。前传为宜矣。 中央安降三世(等)者。宗睿曼荼罗中央降三世如常。四方菩萨非忿怒形。当段四菩萨皆云忿怒。其形像不详。内四隅安四内供养。是又彼图非忿怒形。嬉萨埵右。舞左。鬘善哉右。歌左也。外四隅安四外供养。彼图安三昧耶形。当段安忿怒尊形。次四门安四个三摩耶形。智证难义云。东弓箭。南剑。西轮。北三股。义理如何(云云)古来未决其所由。宗睿曼荼罗四门常钩索锁铃图之。钩边三股叉。索边弓箭。锁边剑。铃边轮画之。二个三形并画意如何。又弓箭等方违释经意如何。 桧尾口决云。唯大日如来置前右后左。余佛菩萨皆在前右左后(是口决耳)今是降三世尊坛所以置前右左后也(初萨王爱喜为言云云)第二段毗卢遮那曼荼罗前右后左次第也。当段以下皆前右左后次第也。 文。修行者欲降伏(等)者。以下明修行轨则也。 三界九地烦恼(者)者。三界九地分别如常。烦恼即怨敌也。九地烦恼有见修二惑。总名烦恼。魔醯首罗表见惑。乌摩妃表修惑。见惑易断故以左足只一度蹈之。修惑难断故举右足表数度蹈之义也。诸天者天魔第六天魔等也。频那夜迦者。二十天中有五种频那夜迦。又苏磨呼经说四部频那夜迦。是即二十天中伞盖等四种也。可见憬瑟仪轨。大自在天法则仪轨法说五种频那夜迦。中央圣天四荷叶座安苏磨呼四种。频那夜迦者此翻障碍见义净摩瑜利坛法矣。 桧尾口决云。观念。谓以角坛在降三世菩萨眷属。以前人召入坛五种无戏论皆忿怒形沓前人胸破灭其烦恼身心。其前人本处本身上雨诸器杖摧破。(文) 及恶人者。人众中恶类也。 自身作降三世(等)者。行者身观降三世尊形也。谓我心中有字变为五股杵。五股杵变成降三世身。观之然后结诵降三世印明。三密相应故自身即同本尊。如是观作已身前观本尊。对彼作字道观。诵一字明观尊形大智印。观三形三摩耶智印。一字明法智印。降伏立相羯磨智印。观心相应故云与四印相应也。 相应入实相(者)者。观吽字义理。其义如初段释。故云同前也。 桧尾口决云。金刚部种子通长字。外金刚部种子通短字也(云云)。疏第六云。金刚部菩萨种子。金刚部明王种子也。 此忿怒(等)者。此尊金刚部而兼宝部。七卷理趣经说第三段。云。尔时金刚手菩萨现微笑相。引诸天等入曼荼罗令住三昧。以宝部法授与灌顶。复以金刚部法授其灌顶。令尽众生界作大饶益事安外金刚中(文)可知之。阿毗遮卢迦者此翻调伏。 广如瑜伽(者)者。或云。指初会第二品经(云云)但十八会中处处说降魔法。不可限第二品。今广瑜伽者指第六会广本经也。   五日。 文。是故释迦牟尼佛(等)者。以下明经功能也。 害三界一切有情(等)者。释设害三界一切有情等二句。是故害三界等者释不堕恶趣句。为调伏等者。释为调伏故句。故得速证等者。释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句。 是故如来等者总结也。此一段当经与理趣分其意聊异也。理趣分云。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假使杀害三界所摄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堕于地狱傍生鬼界。以能调伏一切烦恼及烦恼恶业等故。常生善趣。受胜妙乐。修诸菩萨摩诃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文)同疏云。以经威力能调众恶故。是杀罪并得消除。由悟法性起斯胜行故。此大罪不招恶果。以经威力善能调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恶业等故。设有是罪不招恶果(文)此意云。若有人所牵烦恼发起恶业设害三界有情。若受持此般若众罪速得消灭。其故者。理趣分注云。杀一有情必堕地狱。十恶之中杀生第一。咒乎害若干有情。总云三界其量无边也。凡夫贤圣皆在此中。以何胜利忽灭此罪。然般若意罪性本来毕竟空寂。三世之中都无彼相。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一入此理万像皆空。所作之罪何处得留(文)即此意也。当经亦直临经文见之同彼疏并注意。而依释还案经意异彼释。谓此经设害三界等者密意说也。若有人与般若理趣相应。灭三界轮回因。云设害三界一切有情。灭轮回因故云不堕恶趣。说其所因云为调伏故。意云。害三界有情者。调伏三毒故不堕恶趣。又调伏三毒故疾证无上菩提。为调伏故句望上者成不堕恶趣所因。临下者成疾证菩提所由。显虽似作杀业不堕恶趣。密不然。害众生三毒云设害三界一切有情。是故结云密意说也。慈觉苏悉地疏第一云。问。阿毗遮鲁迦法灭却一切鬼神恶人诸毒龙等。若尔者岂无杀罪哉。答。今引一行和尚说解释此趣。彼释云。如说啖食义者。谓令诸忿怒等吞灭一切毗那也迦之类。果如所言诸佛则有杀众生罪。今此宗明义。所谓毗那也迦即是一切能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若能啖食如是重障便心目开明当知是名真忿怒者。以此佉字门啖食一切众生障。则是如来所使行如来事。义意准知。又问。自啖食己妄想重障令毗那也迦等灭却。是且可尔。为他修此法灭却为他毗那也迦等。此义云何。答。真言胜力为十方一切有情为障者尚能除灭。何咒少分为他毗那也迦岂不得灭却。问。何故真言有如是力。答。真言是即诸佛菩萨肝心要誓。无数劫中为诸有情难行苦行所修万行法要总在真言秘密句之内。是故念此真言修此法时除灭自他一切怨敌诸毗那也迦等(文)当段释准此文可知之。降三世降魔醯实至死地。虽然是非杀业。故不堕恶趣。非唯魔醯。设杀害三界有情不堕恶趣。以何故。为调伏彼等三毒烦恼故也。 问。云重罪业障依此经功力灭者诚可叹经胜能。灭众生三毒者修善业得善果。何云经功力哉。答。基师等不知秘旨而作释。诚如所疑。当段说降三世三摩地。三世者三界也又三毒也。疏第九云。所谓三世者。世名贪嗔痴。降此三毒名降三世。又由过去贪故今受此贪报之身。后生贪业受未来报。三毒皆尔。名为降三世也。复次三世者名为三界。谓毗卢遮那如来始从有顶迄至下地○次第而下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文)今降三界众生三毒者。即是释降三世三摩地。不知此意徒释灭罪功能者。恐失经宗者欤。桧尾口决云。理趣经降三世曼荼罗段云。若有闻此理趣受持读诵设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堕恶趣等者断三界无明。不实杀众生。意云。三有根本是三界无明也。是故云断三界无明。是故云不堕恶趣等也○若由此理趣杀害无量众生无罪也。偏诵此经杀众生而无罪者是愚痴。及破如来教也。(文)即此意也。疏第十释死王真言云。此真言没□底也(二合)吠此即死义也。死是杀义。断其根本名之为杀。由本意愿我断一切众生命根。命根即是无始无明诸烦恼也。一切众生断彼令尽无有余。即是杀也。此明于死法门而得自在。即佛所现化非真杀一切众生也(文)杀害密义以此释可解之。但所以云设者。经文自本似带两意。文显相说般若理趣重罪消灭胜益。例初段设作重罪设字可知之。理趣分疏释成此义。诚非无谓。而就害三界有情句太有深意。故释云如来密意说。谓众生以三毒为因轮回三界。故三毒烦恼是轮回命根也。且如降三世尊。佛果大圆镜智能断灭三毒根本故现降伏摩醯首罗。妄业命根于此永息。法身寿命为此增长。而当段说此尊三摩地。行者若与五无戏论般若理趣相应时。设于三界所有一切众生虽令调伏。可不堕恶趣。教化难化有情焚灭业寿种子杀害妄想命根增长金刚寿命令证入无上道果故也。犹如降三世尊调伏魔醯之因缘。义释恶马调御喻意可知之。然则说害三界有情。如来为示降三世尊大忿嗔三摩地法门也。忿怒调伏故云设害。非实杀生命。词寄浅近妙示深旨。故云密意说也。疏云。如佛常教。以慈对治嗔。今则以大忿嗔除忿嗔(云云)是岂非当经当段不思议乎。降三世真言毗三摩地曳句职而此由也。 文。时金刚手(等)者。明欲重显明相也。三世所谓(等)者。疏第九云。三界之众有魔醯首罗者。即是三千世界之主(云云)同第十云。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文)准此等释可知之。由此印者。降三世大印如常。 问。降三世形像如何。答。降三世极深密门云。降三世瑜伽。二羽印当心。慧手持五股。怒臂如下拟。次箭剑直执。定上五股钩。次弓。次执索。皆直引臂持。四面正青色。右黄。左绿色。后红。咸忿怒。自在天王妃为座如前说(文)台藏现图持明院降三世像左右持物与之有异。比挍可知之。又瑜只疏下云。八大明王中有两臂降三世。非金刚顶四面八臂(云云)。可知之。 以莲花面微笑者。表敬爱慈悲德。 而怒频眉者。表降伏智慧德。 住内心(等)者。慈悲德。 外示现(等)者。智慧德也。悲智相扶摄伏相成是此尊表示也。 四种眼者。都部要目云。又瑜伽中四种眼欢喜眼(敬爱法)炽盛眼(钩召)忿怒眼(降伏心杀害烦恼)慈眼(除毒息怨敌文)三十卷教王经第七说第三忿怒眼云。又复颦眉破坏相。刹那能现忿怒势。此名遍持忿怒视。乃至三世尚降伏(文)。 利牙出现(等)者。牙德金刚药叉主之。下摧魔怨品云。以金刚药叉形持金刚牙恐怖一切如来(文)是故降三世利牙又金刚药叉三摩地也。降三世大印忿怒拳是金刚叉牙印也。二尊相通可知之。 住降伏立相(等)者。此尊羯磨印也。 折屈右膝(者)者。如前云断见修二惑之表示也。或又右断所知障之表示。左断烦恼障之表示。所知难断。烦恼易断。准见修可知之。 左踏魔醯等者。如上明。但左右有异说。千手轨金刚萨埵轨大日经疏极深密门等同当段说。而降三世仪轨云。右足下踏大自在魔王。左足下踏魔妇人(云云)是即王表烦恼障妃表所知障。烦恼障碍理所知障碍智故。以右智断所知障以左理断烦恼障。是当段意也。又男天形智故以右足踏之。女天主定故以在足踏之。是降三世轨意也。法门表示非一。勿是非矣。 其修行者(等)者。以下重明修行轨则。前虽明之。余义未尽故更示之也。如前大智印诵一字明者。指上自身作降三世瑜伽大智印与四智印相应诵一字明文也。 如前人名(等)者。指上诸天毗那耶迦及恶人也。彼人名字置左足下。就之有二样。一书怨家姓名置本尊左足下。或行者左足。降三世仪轨云。若欲顿灭恶人。炉中安恶人姓名形以恶心诵咒百八遍。以砂打恶人烧之则死(文)准之可知之。二呼思彼人名字观在本尊左足下。(或行者左足) 自住曼荼罗(等)者。以下行者自居坛中央。眷属十六尊如前明。 如本教者。指降三世本部经轨也。 由此修行(等)者。明修行功德也。 此一品(等)者。行降三世法总别重重随事有种种轨则。此一品通用诸事故云通修。余皆备诸广本者。一一行用在广本中。广本者指初会降三世品。若理趣经广本欤。   一。降三世法总别行仪事。 教时义第四云。又金刚顶十八会中降三世教令轮法曼荼罗三十七尊皆入降三世三摩地悉持降三世印。今有别行降三世极秘密仪轨。以吽迦罗金刚为主。是金刚萨埵降三世法。又有观世音降三世仪轨。是金刚法降三世法。如是可有三十七仪轨(文)瑜只经疏下云。逊婆明王五部吽迦罗○一十七内外火法○金刚顶十八会初教王会四大品中第二降三世会有六曼荼罗。所谓大三法羯各具三十七。皆持三世印。一印十三。四印十七。今文四印加持。东方四尊入吽迦罗。是四印曼荼罗十七尊法。先以东方入名为最初吽迦罗者。可作五部吽迦罗之法。东方是最初故(文)又云。此逊婆法先以十五尊成金刚萨埵。五中随一。次成吽迦罗之身。即是金刚部萨埵忿怒三昧以入三十七尊之业。皆修降三世法。其三十七尊皆以金刚萨埵三昧耶印为根本印。各入降三世印。故金刚顶降三世教中观自在法以金刚萨埵三昧耶印为观自在根本印。次用观音三昧印业。三十七准之(文)。 问。经吽迦罗心者其意如何。答。极深密门云。普贤金刚手为降伏一切现吽迦罗身(云云)又云。吽迦罗金刚作如是相好(云云)吽者恐怖义。此尊种子也。迦罗者此翻黑。降三世轨云。四面八臂极黑大威怒形相(云云)恐怖众生之黑色金刚故云吽迦罗金刚。此尊心真言故云吽迦罗心也。瑜只经疏下云。吽者是种子字即降伏义。迦罗此云黑暗。如仁王云。摩诃迦罗大黑天神。故迦罗翻云黑暗。大日经疏魔诃迦罗天云大暗夜天。又翻迦罗云时也。此吽迦罗名胜三世亦名月黡尊也。金刚顶经呼降三世名大黑也。黑是降伏色随色为名(文)可思之。 已上第三段了。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七   明历三(丁酉)五月下旬于观智院令修覆毕(改杲快)权少僧都了深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八(延文元年十一月六日。于东寺西院传受之)      第四段(观自在章) 第五段(虚空藏章) 文。时婆伽梵(等)者。明教主。当段大日如来住阿弥陀三摩地说观音法也。 问。第三段东方。第四段次可明南方。何越南方说西方乎。答。为明三部次第也。第二段大日佛部。第三段金刚手金刚部故。上云忿怒吽字金刚部摄。第四段观自在莲花部故。下云是故莲花部亦名法部也。更加第五第六二段成五部。宝部自证故先说之。羯磨部化他故后说之。第五第六次第职而此意也。 观自在王如来者阿弥陀也。圣位经云。不动如来宝生如来观自在王如来不空成就如来(云云)观自在者通主伴。观音亦名观自在。菩萨是伴也。阿弥陀主故名观自在王。羯磨会阿弥陀真言。路计湿□罗啰惹讫哩(入云云)路计湿□罗此翻观自在。啰惹此翻王。可思之。 若于净妙(等)者。明佛菩萨在处也。 问。如观经者。观音在净土。如最胜王经者。弥陀居秽土。今何分佛菩萨为二土乎。答。二尊同虽在净秽土。从本住处分之为二土。弥陀他受用故可住净刹。观音观世音声令得解脱故可住娑婆。依此义故今作此说也。复说者者牒文。则至下释。三十帖本则其(云云)至字印本误也。毗卢舍那者。大日入观自在王如来三摩地说当段。从本云毗卢舍那也。问。七卷经第二说当段云。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说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云云自下诸段皆以如是)尔者可释迦说何云毗卢舍那佛乎。答。彼经法贤三藏近代翻译也。释迦牟尼者译者误欤。编年统论多非法贤施护等译经。用不依时。不可劳会通矣。问。大日住弥陀三摩地。说之者可称彼名。何云毗卢舍那佛乎。答。下释云。证得法界清净(云云)初段释云。洁白者清净法界(云云)清净法界者大日也。弥陀习大日。是一秘传也。今为显弥陀大日一体义殊举毗卢舍那号也。 一切法平等(等)者牒文。说四种等者释也。理趣分疏云。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真如。观自在悲行也。妙智印者智行也(文)一切法平等出生悲智二行故云观自在智印出生也。或又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者。中台观自在菩萨也。从此出生法利因语四智故云出生也。一切法者有为无为诸法也。平等者。下文云。成一法界自他平等(云云)此菩萨作诸法如幻观。住此观者于诸法得自在故云观自在智印也。 四种不染者。下文所说之四菩萨三摩地法门也。经说八种清净。合二为一故云四种。下八叶八佛者。开之为八欤。得意可配释之。 文。所谓世间(等)者。释所谓世间一切欲清净故等文也。此一段释相仿□旨趣难知。今且试释之。文分四段。初二句明烦恼清净。次二句明罪业清净。次二句明诸法清净。次二句明般若清净。就之有离合两门。初离者四段离分法体各别也。先明烦恼清净中出根本烦恼。根本中有六根本。六根本中三毒为本。三毒中贪嗔别痴总。离别无总。故举贪嗔显痴也(理趣分初明六根本烦恼后明随烦恼也)次明罪业清净中。垢者贪嗔痴三业道也。罪者身三口四七支业也。或垢者满业罪者引业也。次明诸法清净中。一切法者依法也。有情者正法也。或又一切法者有漏五蕴也。有情者五蕴和合人也。后明般若清净中。一切智智者世间智慧也。上释云。魔醯首罗等骄佚我慢妄自特具一切智(云云)乃至九种住心皆世智摄也。般若波罗蜜者。出世智即是秘密庄严真实慧也。或又一切智智者当观照般若。般若波罗蜜者当实相般若也(已上离释毕)次合者。四段不离蹑前明后。依贪发嗔。欲清净故嗔清净也。垢者指上贪嗔。依贪嗔等烦恼发种种业。烦恼垢清净故一切罪业清净也。一切法者指上一切罪。罪法非一故云一切法。理趣分云。一切垢秽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恶法清净(云云。此二句当当经一切垢清净故即一切罪清净句)同疏云。以生死业逼迫果业故名恶法。蹑前句恶法云一切法。依此业感有情果。恶法清净故有情清净也。一切智智者指前有情清净。带情识故云有情。情识转清净者得智名。转识得智者此意也。是故蹑有情清净句云一切智智清净也。能证智清净故所证理清净也。所证理者般若波罗蜜。即是实相般若也。 问。就合释何以一切智智云世间乎。答。理趣分同□世间一切智。而疏云。出世间中一切智为本(云云)理趣分注云。问曰。一切智者是出世法。如何经中云世间乎。答。世间有二。一染世间。谓烦恼等。二净世间。谓一切智等。为简杂染云出世法。为简无为云世间智慧。亦是生灭法故(文)准可知之。问。以此四配四菩萨之意如何。答。(云云)由瑜伽者(等)者。以下释金刚手若有闻此等文也。先作释。后是故佛告下合本也。由瑜伽者等者释若有闻此等文。于世间等者释设住诸欲等文也。 文。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安布次第。心真言者字也。 中央画观自在(等)者。此菩萨仪形。或图左手持莲花。花上安商佉。右手掌向外作开敷势。桧尾口决云。次法菩萨。谓左手作金刚拳想持莲花。右手竖五指掌向外。是名开契也(文)于所持莲花有开合二说。秘藏记尊位释八叶观音云。右手执开敷红莲花(云云)释观音院观音云。左手取莲花。右手开花之形(云云)十六大菩萨金刚法见现图未敷莲也。圣观音轨云。左手当脐执未敷莲。右手当胸作开莲叶契(文)宗睿图。又初段能说曼荼罗观音未敷莲也。第二段并当段观音开敷莲也。若会此相违。左手持莲花右手作开势。约未开之前者持未敷莲。约已开之后者持开敷莲。仍两说无相违欤。 前安金刚法者。中台观音普门四智总体也。此观音一门四智随一也。后后段段准之可知之。凡四方菩萨内外八供等如宗睿图。四门图贪嗔痴表示。其义易知。北门莲花表三毒自性清净也。七卷理趣经云。譬如妙色莲处泥常清净。贪嗔痴本性无染亦如是。所有一切法应如是观察。诸法本清净当灭诸烦恼。常在诸三昧成佛一切智。证如是法已。是名观自在(文)即此意也。又法花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文)观音曼荼罗图三毒有所以者欤。便得离欲嗔痴者第四莲花也。以密意见彼经者。法花即说此曼荼罗也。又此四尊表字。此字四字合成字也。字欲。诸苦所因贪嗔为本故。字嗔。嗔火烧善根薪故。字痴。为烦恼王。于诸惑得自在故。字莲花。莲花表理。理是涅槃。 得入此轮坛(等)者总结也。一切烦恼归自性清净妙莲故不能染污。故云一切诸惑皆不得染污也。 问。以贪嗔痴莲四为四摄表示欤。尔者相应所由如何。答。贪摄取为功故钩召也。女处不招众人来。是又钩之义也。蛇缠物如索。嗔亦缠着违境。是同索表示也。痴执缚不舍。是锁义也。猪又坚执为能。故以为表示。莲花证三毒本净生欢喜故铃也。 或时自住(等)者。行者又自居坛中心观自身为本尊。谓四摄围绕诵四字明。召请已成本尊遍入自身。诵心真言。是字也。又诵持前所说之欲清净等四种理趣入一一门深观其义理也。如是贤时证入自他平等理。谓如观欲清净者。自他欲如幻如梦无有自性。无自性故成一法界。自他平等也。如云欲清净。自余又如是矣。 或时想己身(等)者。当段说二种曼荼罗。上来所明是诸段通例曼荼罗也。以下就敬爱法明深秘曼荼罗也。若欲为他所敬爱者。己身心中有字变成八叶莲花。他身心中有字变成五古金刚杵。莲花表理定。金刚表智慧。智必贵理归理。是故彼他身所成五古金刚杵为茎。己身所成莲花合其上。金莲和合故自他不违逆。彼人敬我犹如世尊。若欲自归敬他者。自身观金刚。他身观莲花。当段初释自莲花(或时想己身下)他金刚(或时他身下)后以自金刚与彼莲花者。金刚为自莲花为他。是影略互显意也。初释自莲花中。三十卷教王经第二十七者。莲花·金刚杵相合。此说印为最上乐。复当以自出生门献一切佛速成就此佛所说宝爱法门(文)施护所译秘密相经可勘之。 想己身纥利(等)者。无量寿轨云。即入观自在菩萨三摩地。闭目澄心观。自身中圆满洁白犹如净月。仰在心中于净月上想纥哩(二合)字。字放大光明。其字变成八叶莲花。于莲花台上有观自在菩萨。想相好分明。左手持莲花。右手作开花叶势。是菩萨作是思惟。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法界不染烦恼。于莲花八叶上各有如来入定结跏趺坐。面向观自在菩萨。项佩圆光。身如金色光明晃曜。即想此八叶莲花渐舒渐大量同虚空。即作是思惟。以此觉花照触如来海会成广大供养。心不移此定即于无边有情深起悲愍。以此觉花蒙照触者于烦恼悉缘解脱等同观自在菩萨。即想莲花渐渐收敛量等己身。则结观自在菩萨印加持四处。所谓心额喉顶。其印以二手外相叉二头指相□如莲花叶。二大指并竖即成。诵观自在菩萨真言曰。唵□曰罗(二合)达摩纥哩(二合引入)由结此印及真言加持心额喉顶故。即自身等同观自在菩萨(文)依此文可释当段文。金刚法者中台观自在菩萨也。八佛者于八叶上各有如来。示入定相结跏趺坐。大师阿弥陀次第引此轨文被图曼荼罗。中台观音左持未敷莲右作开敷势。八叶佛皆螺发形。各住定印向中台而坐。常学者八叶佛云弥陀者。未见本说。可寻决之。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云(不空译御请来)显成于八位分为八叶花。是色应用朱。中台观自在。于彼一一叶图画大觉形(文)。 秘密决疑抄云。问。理趣释云。第四段释所云。中台观自在八叶八佛(云云取文意)此佛者何乎。答。观自在王如来。凡云。八叶八佛者阿弥陀八体也(云云取文意)御笔本八叶莲上字九字画。即此意欤。私云。八叶八佛者四智四行欤。其心见法花开题也(文)。 内山亮惠说云。此八叶非台藏八叶九尊。彼八叶义文无量寿轨异也(云云)。   七日。 问。菩萨安中台。佛安边叶。颇似逆次。其意如何。答。有二传。一传云。观音变身于三十三。其中有佛身。法花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云云)今八叶所安观音所现佛身也。本身安中台迹身置边方。不可谓逆次矣。一传云。此宗意有二次第。若约始觉门。菩萨安边方佛安中台。是从因至果次第也。若据本觉门。菩萨安中台佛安边方。是从果向因次第也。今建立约后门。其故观音者一切众生本有佛性也。下外金刚部会品云。一切有情不离妙观察智性。是故如来说一切有情妙法藏。妙法藏者观自在菩萨也(文)又秘键云。言观自在能行人即此人本觉菩提为因(文)边叶八佛妙觉果满如来。此如来还众生本有菩提为所归所入之处。故观音为中佛为边。胎藏八叶俗形大日安中出家形四佛置边方。是又此表示也。瑜伽广品者指理趣经广本欤。或云指十八会中第十五会欤。彼会说贪染相应法门故也(云云)。 密意说(等)者。教持义第四云。法相所立密意语谓词深旨浅。未实义。如大乘法经说声闻成佛。是佛秘密之教。其实不可成佛而说成佛。密意说故。今真言教词浅旨深。是名诸佛密语。如说观音瑜伽中云男女二根和合能作佛事。是以定慧和合生诸佛子。非实男女二根和合。是名言词隐密诸佛密语(文)。 秘密决疑妙云。问。理趣释第四段二根交会五尘成大佛事(文)云何事乎。答。二根交会者男女交会义也。理趣经法五秘密也。大乐等五尊表众生欲爱之义也。故十七尊释云。触性菩提也。证触离俱幻平等智身。(云云)五秘密利益同众生欲爱心更转方便令成菩提也。此法行人转世间欲爱心现生成菩提大欲。故五尘成大佛事云也。五尘者(五境也。根尘识和合者是触也。二根交会者触也)成大佛事者即身成佛也。菩提心论云。若归本则是密严国不起于座。三摩地能成一切佛事(等)以上自案也。可决明师(文)。 菩萨戒广释上(安然)云。如文殊师利以智慧剑杀害在缠一切如来妄执右臂。能杀所杀皆真如相。如大虚空无自他故。如大虚空藏。若人见尊取用一切有主所摄之物六分之一不得盗罪。能取所取皆是真如。如大虚空无能所故。如观世自在定惠男女二根和合能生诸之子。能合所合皆是真如。如大虚空无著脱故。能深观行此理名为己善持戒。未深观行此理名为未善持戒(文)。 二根者。大乘义章第十六云。又复出道要。唯止观定能生止慧能起观。故立定惠二法为根。定由念助方能生止。慧由进助方能起观。故复须立念进为根。出世圣道从来未得人多疑非信不求。以有信故起向。四根趣入圣道故。复须立信心为根。又此信等能治五种大烦恼地故偏说根。何者五地所谓不信懈怠无明悼及放逸是五地也。信治不信精进治怠慧治无明禅定治悼念治放逸(文)依此释五根中定惠二法是根本故殊称二根也。 五尘成大佛事(等)者。疏七云。当知所可见闻触知法悉是净法界。岂以净法界染污如来六根耶(文)义决云。若顿入者亦不由此。一切色尘为佛事故(文)。 大品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花严云。举足下足即是道场。当须遍一切处之道场修行真如法性之戒法。善法恶法皆为律仪。一色一香更莫退转(文)。 奉献一切如来(等)者。四重秘释云。我今所献诸供具一一诸尘皆实相。实相周遍法界海。法界即是诸妙供。供养自他四法身(文)。 亦能从妄心(等)者。明此深秘曼荼罗功能也。次上说十七尊曼荼罗已云得入此轮坛至无上菩提一切诸惑皆不得染污。对之云亦能也。 问。妄染速灭证本净理者。其意如何。答。止观云。心起三毒即名众生。此心起时即空假中随心起念。止观具足。止名佛知观名佛见。即是众生开佛知见(文)今宗意不约三谛理。三毒当相即名佛。梵网开题云。三毒五欲皆是佛之密号名字(云云)显密浅深深可思之。 文。是故观自在菩萨(等)者。释时薄伽梵观自在大菩萨乃至观欲不染文也。 手持莲花(等)者。左手所持莲花也。二种净中当自性清净。 由观自在菩萨加持(等)者。右手开敷势。即当离垢清净也。经作开敷莲花势者右手也。 观欲不染者左手也。是故释云手持莲花观一切有情身中如来藏性自性清净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也。是则一切众生本有心莲为烦恼所覆蔽。犹如合莲花。菩提心论云。凡人心如合莲花(云云)以右手开之成开莲花。五重结护云。佛心似开莲花(云云)可思之。 当段开敷莲花印其源出降三世大仪轨。异常八叶印。别勘之。 纥利字(等)者。释说一切群生种种色心也。七卷经云。尔时观自在菩萨闻释迦牟尼佛说此真实理清净法门已。即现微笑说此观照诸法无染一切清净法门众色莲花心明曰。纥哩(二合引交)一切群生者。观音所持莲一切有情身中觉悟莲花也。种种色者众色莲花也。心者一字心也。次就释字有二。初离释。后纥利字亦云惭义等者合释也。初离释中者如次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也。字因义故菩提心为因也。字火大。火南方故修行也。字自在义。观自在西方证菩提也。字北方入涅槃不待言。智证讲演法花仪上云。于月轮上安置颉利(二合)字。东边置贺字。因业不可得故。南边置罗字。清净无垢染故。西门置伊字。自在不可得故。北门置恶字。诸法本不生故(云云取诠)此四字配四菩萨。乃至配四门标帜。具可释之。今恐繁略之。伊字自在义者。自在是字义也。字字末音。故本末相通云自在义也。或又自元此字字义欤。诸字字义诸经异说。何必守一途可设相通会释乎。次合释中若具惭愧(等)者。遗教经云。渐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汝等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文)一切不善净除故名莲花部。一切善法具足故名法部矣。涅槃经第十九云。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文)。 由此字加持(等)者。观无量寿经云。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文)字字为字体。字风大种子也。一切音声从风发故。由此字之加持水鸟树林皆演法音也。 如广经中所说者。有三义。一谓指广本金刚顶经也水鸟树林说法之相广经说之欤。一谓指观无量寿经。次上所引行者当闻等文是也。无量寿仪轨说道场观已。广如无量寿经所说(云云)例可知之。一谓广经中所说者。指次若人持此一字真言乃至上品上生文也此义亦指广本金刚顶经云广经也。能除一切灾祸疾病者。或云。一切灾祸者字灾祸义也。疾病者风火二字。一切诸病皆从风热生故也。能除者字远离义也。 上品上生者。无量寿轨云。决定生于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获得初地(文)又云。临命终时见无量寿如来与无量俱胝菩萨众围绕来迎安慰行者。则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证菩萨位(文)命终得生益此等文为依凭。但获得初地者非显教所言之初地。自家佛乘初地也。秘藏记云。释西方净土初地所生义云。初地与十地无高下(云云)可思之。 此一品(等)者。此品所说莲花部行者通用法也。无量寿轨云。此法通一切莲花部(云云)亦能助余(等)者。西方法部故兼助余部修行人也。余部者五部中除法部其余四部也秘键云。观在萨埵举诸乘行人(云云)即此意也。 已上第四段观自在段了。   八日。 文。时婆伽梵如前释已者。指初段之薄伽梵释。 一切三界主(等)者。初段说宝生佛云灌顶宝冠为三界主。故三界主如来释宝生佛也。宝生者摄真实经中云。第三结施诸愿印。左手同前舒右五指仰掌入南方宝生如来三昧○想从五指间雨如意珠。此如意珠雨天衣服天妙甘露天妙音乐天宝宫殿。乃至众生一切所乐皆令圆满。是印名为能令圆满一切众生所爱乐印。能满众生一切愿故(文)三界中福德天人虽多。未如此如来雨如意珠满众生愿故。此佛名一切三界主如来也。 复说(等)者。复说者牒文。此菩萨理趣修行者释也。复说说何法者。说此虚空藏菩萨理趣修行也(为言)依此义者。复说此菩萨理趣修行可训之。或又一切三界主如来复说此菩萨理趣修行故云复说等。依此义者。复说二字非牒文。释家之词也。虽释词不遮当经复说二字。 一切如来灌顶(等)者。一切如来灌顶智藏功德此菩萨主之。故虚空藏菩萨云一切如来灌顶智藏也。果位名宝生如来。因位名虚空藏。开因为果。卷果成因。宝生者开藏出生种种财。是果德成就义也。虚空藏者摄果德灌顶智收因德之藏。是因位摄持义也。 般若理趣者如前所释者。上来未释般若理趣得名。指何文云如前所释乎。今案之。前第四段云。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说四种不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三摩地法(云云)指此文欤。如彼段于般若理趣开四种。当段又如是。故云如前所释也。 文。所谓以灌顶施(等)者。以下举四种施为四菩萨行。以灌顶施者明施能得三界法王位者示益也。后后准之。 灌顶施与(等)者。以下明所施人也。初灌顶施者。施一切如来。虚空藏菩萨手持金刚宝冠与一切如来各令着宝冠。一切如来着宝冠之三摩地此尊主之。下以金刚宝鬘自系其首者。是又宝冠也。鬘冠饰故诸轨多灌顶系鬘合说之。初段说灌顶宝冠。举冠显鬘。当段说金刚宝鬘举鬘显冠。五种灌顶中宝冠灌顶故名灌顶施也。次义利施者施沙门婆罗门。沙门者。出家通称通三乘贤圣。婆罗门者四姓随一居家净行人也。为此等人施资缘具。所谓衣服卧具等类是也。此等类为彼人有善利益故云义利施也。次法施者。施不现形冥众是。天龙八部等类也。作读经讲说等法事施此等类。故云法施。大日经第七云。以法施心读诵大方广经典。或以心诵而请诸天神等令听受之(文)。 次滋生施者。施傍生类以饮食资彼生故云资生施。七卷经云施饮膳。实相经云饮食施。理趣分云财食等施。可准知之。 问。配四菩萨之所由如何。答。灌顶宝冠如意宝珠故为宝菩萨。义利施者施一切有智高德人成智慧光故为光菩萨。法施者建正法幢以破邪倒故为幢菩萨也。资生施者依施傍生等类叹喜笑悦故为笑菩萨也。 文。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安布相。中央虚空藏菩萨如本形者。宗睿曼荼罗左手持莲花上有宝珠。右手持剑。第二段虚空藏形像同之。释经说第二段虚空藏云。左手持金刚宝右手施愿(云云)当段又可如此欤。 前画金刚宝(等)者。且依宗睿图。此曼荼罗本尊向西。行者向东。是表增益法。其故外院图四摄三形。东方五股杵。南方宝珠。西方莲花。北方铃也。以知中央虚空藏向西方。依之准定。前西方右北方左南方后东方也。内外四供养如本形者。指金刚界八供养尊形也。 东门安金刚杵(等)者。四摄三形也。金刚杵者钩也。五股四方皆曲是钩形也。宝者索也。索缠物为功。万人归宝如索缠物。莲花者锁也锁缚物不令去。莲花人爱不去故也。铃如名。 修行者若入(等)者。明入曼荼罗得益也他人者施主也。今且明为施主行此法之益也。秘藏记释增益法祈句云。若为他觅官位封禄。观国王大臣爱念某甲授与官禄(云云)即此意也。富贵者封禄也。阶位者官位也。贫穷业障者悭贪业也。 设盗一切有主所摄物(等)者。智证难义云。不得盗罪。其明文何故言六分之一。(文) 有主物者。古迹云。在主物略有五种。一三宝物。二属人物。三畜生物。四鬼神物。五劫贼物(云云)。 六分之一者。一切物分六分或分七分。经说不同也。心地观经第三云。善恶法中分七分。造者获五。王得二。园林田宅悉皆然。所税等分亦如是。转轮圣王出现时分作六分。王得一。时诸人民得五分。善恶业报亦皆然(文)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云。于像前如法念诵。至三相现得暖相。为斫羯罗啰惹。力如千象。寿百千岁。暖相得无相三昧。于一切无相中成钵啰惹。他财六分之中得恣用一分。不成盗罪。寿千岁(文)俱舍论释田主王始立云。于他分田有侵夺心。劫盗之过始起于此。尔时诸人共聚众内立一有德之人名为田主。而各以所收之物六分之一以贡输田主。以一人为主以政法治之(文)依此等文案之。当品入虚空藏三摩地。获得三界法王位故。于一切有主所摄物既得成一分主。是故虽盗六分之一不得盗罪也。不与取罪者。取不与之物。与盗罪其意同。 获得一切悉地者。此段增益为门成四种法悉地也。所谓成就福德是增益也。福德成就故息贫穷。息灾也。依得福德众人贵敬。是敬爱也。依得福德一切伏从。是调伏也。余息灾等法又具此四种。准之可知矣。 或时瑜伽师(等)者。准前段可思之。 心真言者字也。四种理趣者。灌顶施等四种也。 三轮清净者。有二说。一大般若经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清净心无悭吝。二守护经第三云。谓布施波罗蜜三轮清净。谓我轮清净。知我如幻体平等故。众生轮清净。了所化生皆如梦故。菩提心轮清净。不具世间异熟果故(文)。 与等虚空(等)者。三摩地仪轨云。无住檀施等虚空。(云云) 文时虚空藏(等)者。明欲重显明相也。金刚宝鬘者。以如意宝珠作鬘以为冠饰。下虚空库段如意宝鬘者是也。 自系其首者。有二义。一虚空藏自作系诸佛首之势。或又系我首也。或义云。虚空藏菩萨以两手结系鬘印云自系其首。如金刚界四佛系鬘印。 一切灌顶者。一切如来授灌顶之三昧耶故云一切灌顶三昧耶宝心也。 怛览字(等)者。此四字表四菩萨三摩地多字真如者。真如即宝珠故为宝菩萨也。 啰字离尘者。字火故为光菩萨。三种悉地仪轨云。日月珠宝火珠光明从蓝字出生。(云云)。 阿(引)字虚空者。幢安宝珠映虚空故为幢菩萨也。 莽字无我者。见无我理笑悦故为笑菩萨也。 常与此心(等)者。明按怛驮那法也。按怛驮那者。摩利支天经(不空)云。次结摩利支安怛那印(唐云隐形云云)虚空藏菩萨以虚空为藏虚空者无相故。身心有而非有也。住此中一切天魔波旬不能见。是云隐形法也。摩利支天隐形旨趣异此。彼天为日天眷属住日轮前故。日光映夺隐其形。当段住虚空中隐其形也。 所求一切伏藏者。三十卷教王经第二十九云。此中义利圆满成就者。行人若疑有伏藏处。即于是处依法结印以自三摩地法作金刚观观察彼处若见金刚相动。应知是处即有伏藏行人乃结金刚开发三昧印。依法启掘不久获得随所乐取(文)地中埋金银等财名为伏藏。此有天伏藏人伏藏等异。具如说涅槃经。 真陀摩尼宝者。虚空藏菩萨左手所持宝珠也。 能满一切众生(等)者。右手施愿印也。 已上第五段毕。 释经抄第八 延文元年十一月八日夜丑克。于东寺西院僧房奉传受了。 金刚弟子贤宝(生二十四) 明历三年林钟上旬加修覆毕 (改杲快)少僧都了深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九(延文元年十一月九日。于东寺西院僧房传授之) 第六段(金刚拳章) 第七段(文殊师利章) 第八段(才发心转法轮章) 文。时婆伽梵(等)者。又让初段释也。 一切如来(等)者。不空成就佛主事业智。事业者三密业用故。名一切如来智印如来。智印者三密智印也。一切如来三密印此佛主之。故立此称也。 复说(等)者。专让第四第五二段也。 一切如来(等)者。通四种智印。四种智印者。一身。二口。三意。四金刚也。金刚者总合三密也。 般若理趣(等)者。让第四段。如第五段料简。 所谓持一切如来(等)者。释身印。金刚业菩萨分身于无边世界作广大供养。是故为身印。业菩萨下段名广大供养如来。是其意也。 真言者者。真言行者也。大日经云。真言者圆坛(云云)可思之。 持一切如来语印(等)者。明语印。金刚护菩萨甲胄为三形。守护众生身为三摩地。语者真言也。以一一真言加彼彼之身之时。即成不坏法身。故以语为金刚护也。 持一切如来心(等)者。明心印。金刚药叉者牙菩萨也。此菩萨住大忿嗔除一切嗔。藏识中杀害心者。依嗔恚行杀生故云杀害心。嗔恚即杂染也。以金刚牙啖食此杂染种子生大慈悲心。故以心印为金刚药叉也。令尽者。金刚药叉亦名金刚尽菩萨。瑜祗经金刚药叉品。大悲尽三摩地(云云)是故今别云尽也。问。直不云嗔恚心。云杀害心之意如何。答。私案。金刚药叉亦名摧魔怨菩萨。魔此翻杀者。杀害功德善品故云杀者。广通四魔。四魔中以烦恼魔为难断。烦恼中害功德无过嗔恚。经是故以嗔恚云杀害心也。 持一切如来金刚印(等)者。明金刚印。金刚印者三密总体也。金刚拳印中所持即是一切如来三密也。 最胜悉地者。拳菩萨真言有悉地句。妙成就之号职而由斯。更问之。 广瑜伽者。指广本金刚顶萨。 身口意金刚(等)者瑜祗经说拳菩萨云。三业持寂静(云云)缚与拳名通也。疏第十三云。次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名金刚拳。第二也。叉二手而合作拳。合十指出现于外。此名指在外拳。第三也(文)可知之。 是故佛告(等)者。次上释四种智印已引合金刚手若有闻此等文。此文又说四种智印故。其意与前文同。仍云是故佛告等也。就引合经文加释词。谓。由持身印由持语印由持心印由持金刚印者释词也。得者经初得字贯通四智印故云得一切成就乃至得一切事业也。注得一切成就句云此句梵本初功能。汉本在第四者。一切成就句。梵本在最初。是身印功能故。云梵本初功能。汉本在第四。是金刚印功能故云汉本在第四也。七卷经顺梵本。彼经第二云。若人于此法门听闻受持记念思惟及为他宣说者。是人得成就一切法。通达一切智圆满一切事乃至金刚三业得最上成就。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可思之非只最初句前后。后三句又相违。谓梵本第一句成就第二句自在第三句智智第四句事业也。汉本第一句自在第二句智智第三句事业第四句成就也。就之有二传。一传云。翻梵为汉。其义岂可相违乎。是故汉本经乱脱。一切自在者护菩萨当语印。一切智智牙菩萨当心印。一切事业者拳菩萨当金刚印。一切成就者业菩萨当身印。是护·牙·拳·业次第也。任梵本可读烂脱。此教如来秘法故。为治慢法人文置烂脱。不可惊怪矣。一传云。梵汉相配其意别也。各显一义。不可会同。若依汉本者。一切自在者业菩萨得无碍自在身。于无边世界作广大供养故。一切智智者护菩萨。依智发语依语得智故。一切事业者牙菩萨。调伏魔怨示现威猛。是业用故。一切成就者。拳菩萨妙成就故。若依梵本者。相配如释经。口自在者。无量寿仪轨云言音威肃说法自在(云云)此意也。 皆悉成就等者。当经得一切身口意金刚性一切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文也。就之有二义。一义云。是中央金刚拳菩萨也。中央拳该摄四方德故云得一切身口意金刚性。身业口护意牙金刚性拳也。一义云。非中央金刚拳。总结四方菩萨也。若依此义者。得一切身口意金刚性一切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可训之。是只再唱前文。非别尊也。 文。修行者欲成就(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安布次第也。五方菩萨及内外八供如文。四门菩萨欲触爱慢也。此四尊东方菩萨也。北方曼荼罗安之。其意难知。今案之金刚手主初一德。如晦夜月。金刚拳主最后德。如十五日月。显晦虽异月体是同。在本有圆满万德是金刚手。在修生圆满万德是金刚拳。初后不二因果即一也。是故以金刚萨埵四眷属即为四门尊也。般若菩萨仪轨云。后十六生成普贤菩萨(云云是金萨金拳二尊一体证也。又一切义成就金刚手菩萨者。义成就北方也。金刚手东方。是又二尊一体之意也。问。以欲触爱慢为钩索锁铃之意如何。答。理趣会胜初大乐普贤等之轨。欲触爱慢种子用弱吽鍐斛四字。是其良证也。相应所由义意易知(矣)。 或时瑜伽者(等)者。例诸段可知之。 文。恶字是涅槃等者。四种涅槃可配四菩萨欤。可寻知之。如前所释者。指第二段也。 持金刚拳大三昧耶(等)者。金刚拳印也。更问之。 自真实心者。指金刚拳菩萨云自。金刚拳自说此心真言故。云自真实心也。 如上句义者。时婆伽梵以下文句也。此句表此菩萨大智印威仪也。 兼赞语密功能者。此一切坚固金刚印者。指金刚拳印。此印施成就功由真实心故。云悉地三摩耶自真实心。诵此真言悉地不虚故。云真实心。如是说是赞语密功能也。 已上第六金刚拳段了。 文。时婆伽梵(等)者。以上释四方菩萨已。自下释四隅菩萨。当段四隅最初东南方也。自此以下不说功德。但至终五部具会并五秘密段说功能。七卷经及遍照实相等经同之。理趣分段段皆有功德(但七母女天三兄弟四姊妹女总不说之)今经正方四菩萨根本故说功能。四隅例之可知。故不说之。具略随宜耳。 无戏论者。妄识无实犹如戏论。今挥四种利剑破四种妄识。故云无戏论也。 文殊师利菩萨之异名者。大日经疏释胎藏八叶云。正方如来四智。隅角如来四行(云云)今亦如是。四方菩萨主果德。四隅菩萨主因德。是故第三段能说教主名释迦牟尼如来。第四段得自性清净如来者。释观自在王如来异名。第五段一切三界主如来者。释宝生佛。第六段一切如来智印如来者。释不空成就之异名。四隅菩萨不尔。无戏论如来者。释文殊利异名。乃至能调持智拳如来者。释摧一切魔菩萨异名。是即正方形果隅角主因故也。 五字轮者。一传云。也字安中台。后四字安四方。前右后左为次第也又显义钞中云。心真言者谓字也。亦有等五字也。是文殊五尊真言也。又解字五转也。谓是也。如次配五种二摩地法也。故云转字轮般若理趣也(文)此钞存二义。初义为中央。安四方。后之义如文。 私云。智证难义云。复说转字轮者是为字轮三摩地。今疑末后真言唯有一字。曾非五字。何故与文相乖(云云)今惊此疑见七卷经。先于坛中画八辐轮。于此轮围中次第书心明(云云)心明者。同经次上说云。诸佛说此最上般若波罗蜜多心明曰阿(云云)尔者于八辐轮围可书八个阿字欤。 又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品(不空译)云。我今当说画像法。或白□绢素等中画文殊师利菩萨。坐月轮中。轮内周旋画五字。四面画八供养及四摄。如大坛法(文)此曼荼罗似当段所说。而于中央月轮中安尊像旋画五字。五字者也。当段转字轮者此意欤。 问。转字轮名义如何。答。疏第十二云。轮谓阿字门。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于一切法旋转无碍也。如世人之轮。不转则已。转则无有穷尽。寻其首尾亦不可了知。故名轮也。又如世间之轮若旋转时能断一切草木之类。随彼根茎枝叶遇此轮者无不摧破。何以故。以边叉利故。此阿字轮亦复如是。能除一切无明烦恼。随彼所向无不摧灭也(文)。 十日 文。所谓诸法空(等)者。以下说四种般若三摩地也。四种中初三遮情后一表德也。疏第五云。尔时一切心意识妄想戏论皆悉清净法界圆照如秋月在空(妄想戏论皆悉清净者当前三。法界圆照如秋月在空者)当后一。心要云。所谓空者一切法皆空。空之体亦空。空亦不可得也。无相者地水火风男女等相青黄赤白。于此十相一切万法举体皆空以为一切相空不可得也。无愿者凡所修道绝三界希望之心。有所显求皆是有相。永绝妄想断所愿求之心。无愿无求是真解脱。由此三相空故即入解脱法门。悟斯正理即身有光明。廓周法界。即同毗卢舍那正体智也(文)三相空全同前三。身有光明等者。当第四诸法光明句也。初说空解脱门中。诸法空与无自性相应故者。诸法空是能观心也。无自性者法性理也。相应者能观心与法性理相应。谓法性理体虚绝空寂无有自性。是故作诸法皆空观之时与法性寂灭理相应也。例如起信论释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坛波罗蜜等。无相无愿文准之可知之。 金刚界曼荼罗(等)者。初会有四大品。十八会指归云。初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刚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调伏。四名一切义成就。表四智印(文)当段取此四品所说曼荼罗中利菩萨以配空无相无愿光明四种。金刚界品说六曼荼罗。降三世品说十曼荼罗。遍调伏·一切义成就两品各说六曼荼罗。且六曼荼罗中初四曼荼罗各有三十七尊。其中利菩萨也。尔者四种利各可通四曼荼罗欤。将又可取最初大曼荼罗中利菩萨欤。可寻决之诸法光明者。一切诸法从本以来虽具大慧光明。为无明妄想所覆蔽不能显现。依前三解脱门观妄想永寂故。本有光明森罗而炳现。花严经森罗万像即法身者即此意也。 宝利菩萨者如前云。以四大品配四方有二次第。一大三法羯如次配之。即是东南西北金宝法羯四部三摩地也。第三段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者即此意也。第三段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者即此意也。二大羯法三如次配之。即是东北西南金羯法宝四部三摩地也。当段释依此意故。以一切义成就品中利菩萨名宝利也。 文。修瑜伽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安布次第。八曼荼罗者。先明内院次明外院。于内院有九尊。先布中台曼荼罗次布列八曼荼罗可云之。而中尊安布理在绝言故。唯云布列八曼荼罗也。 于中央画(等)者。当段曼荼罗义深言疏。今引七卷经扶成之。彼经第二云。若建此曼荼罗者。当于外曼荼罗中依法画八辐轮。于此轮围中次第画心明。后四方四隅分列八位。于其中位安妙吉祥菩萨。如童子相。身色莹净犹如虚空。有其四臂。以智慧剑作表示法。光明普照于菩萨外。安诸佛如来四隅。依法安四般若波罗蜜多经。四门安四标帜。谓剑·烁吉帝·宝钵·经(文)依此文。中央文殊师利者四臂文殊也。四臂各持利剑。利剑各作表示。其表示虽不说之。以义推之四方安四佛以此四剑斫彼四佛臂之势作之欤。斫之意在下释。外安诸佛如来者。准释经是四佛也。四佛者。智证难义云。此四佛者果上四佛欤。(云云)此有二义。一常阿□宝生弥陀不空四佛也。依此传者。上所说空无相无愿光明四种三摩地中央文殊四臂所持利剑也。非四方尊。以金刚界轮利剑斫阿□佛臂。以义成就轮利剑斫宝生佛臂。以遍调伏轮利剑斫阿弥陀臂。以降三世轮利剑斫不空成就臂也。二今四佛者非阿□等尊偈。中台文殊为大日。眷属四菩萨为四佛。例如五秘密轨金刚萨埵名毗卢舍那欲触爱慢立阿□佛等称。其眷属四菩萨者。且依宗睿图光网·宝冠·月光·无垢光四菩萨也。上文所说之四轮利菩萨者即此光网等四菩萨欤。准诸段例。彼三解脱及诸法光明者是即四方菩萨也。若尔者五方尊皆可名文殊师利。例如五大虚空藏。已上两传中后传宜欤。 虚空智剑者。一义云。此剑莹净洞彻犹如虚空。故云虚空智剑。七卷经云。身色莹净犹如虚空(云云)准之可知之。一义云。中央文殊以字为种子。字大空字也。大空智剑故云尔也。 四种般若波罗蜜甲者内四供也。宗睿曼荼罗图四种甲胄。般若铠甲为烦恼魔怨不被破坏表示也。但七卷经云四般若波罗蜜多经。尔者甲者非甲胄。是指梵箧也。先师僧正云。付法传下不空行状云。身持梵甲远涉流沙(云云)梵甲者付法传上梵匣(云云)异本梵甲(云云)匣者梵箧事也(云云)心目云。惠什阇梨云。依般若甲之字画甲胄形尤误也。般若甲是梵箧也。例如次下文云西门画梵甲也。故七卷新译理趣经云。梵箧(云云)瞿醯经(曼荼罗品)云。若有处空无尊位者。应置一瓶上置般若甲及读彼经(文已上心目)睿图违此等说。可决之也。 铄底者。具云铄乞底。翻名槊。演密抄第八云。疏砾底印等者。此砾等误书。经是烁字。梵云烁讫底。此译为槊也。(文) 心觉心密抄第十云。铄讫底之事。(立印轨抄云。铄讫底谓棒也案也惠什记云云)北三宫记云。如来烁乞底尊(右手执矛。山图三服戟)种子。三昧耶形槊。大自在子之后铄底印。小野僧正自笔胎藏图云。如来铄乞底钺鉾。义净千字文云。槊(铄底义释第八)私云。铄讫底与烁底是存略之异欤。其体恐独岵鉾也。抑彼钞棒云或索云义无所据欤。可见随求经也。随求经下云。于花台蕊上书于一罥索金刚杵及轮棒及烁讫底(文。已上心密抄)或传云。莲花上书三岵索。三岵索者。首三岵形下如网(云云)宗睿图三岵戟也。 或时瑜伽师(等)者。如诸段例。 乃至一月(等)者。一日二日乃至一月等也。随机修行时分有迟速故云尔也。金刚智五字心陀罗尼品云。一心念诵满一月已。曼殊室利即现其身。或于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自在神足胜愿成就速证如来金刚法身(文)。 文时文殊师利(等)者。欲重显明如例。 童真者。菩提场经义释第一释文殊童真云。童真者别本及花严并云童子。其义不异(文)疏第十云。此菩萨久已成佛。所谓普见如来。或云普现如来。以大悲加持力示童子身也(文)义释第七云。此菩萨通达如来甚深般若唯是佛佛自证不可授与人。若离加持方便则一切有心量者所不能及。是故以婴儿行反示童子之身。演说人法无我蠲除戏论之法(文)。 一切有情(等)者。释以自剑挥斫等文。四种识者八七六五四识也。预圣流者初地也。转四识成四智。唯识论云。妙观平等初地分得。大圆成事唯佛果起(云云)是故初地以上转识成智也。 以四智菩提(等)者。转第八识得大圆镜智。乃至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故云以四智对识也(四智八识转得唯识中举两说。如别抄) 成就法智者四智也。妄识非法。圣智是法故云法智也。智证所览本。成执法智(云云)执字误也。(惠运本执字有之欤) 若不除(等)者。若不除妄执四种法智即成法执病。是故为除彼病智增上菩萨挥四种般若剑断为四佛智作障碍之妄识也。其障碍者能取所取相也。智证难义云智增上菩萨。正为阿谁(云云)今谓。智增上菩萨者中方四臂文殊也。 问。就四方四佛出两传之中。后传意四方尊即是四种文殊师利也。以各剑自可断之。何中方尊取四种剑斫四方尊臂乎。答。四方尊各住一智故智力微劣也。残习未除。中央尊以四智圆满智力断彼微细残习。四种利剑虽同。在果增上在因微劣故。云智增上菩萨。用四种等也。 挥斫四佛臂者。教王经疏第五云。言断一切如来结使。三昧耶者正明此妙惠。断一切结使。然如来之义亘通具缚。以如来藏遍一切故。是故今文云断一切如来结使也(文)入楞伽经第五云。大惠。何者恶心出佛身血。谓自相同相见外自心相八种识身依无漏三解脱门究竟断八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大惠是名内身五种无间(文)。楞伽意转有漏八识成无漏四智为内出佛身血。当段挥斫四佛亦是转识得智意也。又略出经说利菩萨印。左置于心上如烦恼障。以右为剑。想以杀之(云云)烦恼约能覆如来约所覆。能所虽殊同是左手所持莲花表之也。般若波罗蜜能断智。右手所持利剑是也。又臂是屈申自在有施作之功故。挥斫之远离能取所取令无依无相表示也。 问。经云自剑意如何。答。中央文殊斫四佛臂之时各用相应剑。谓斫东佛即用东剑。乃至斫北佛用北剑。非用他剑故云自剑也。 惠远起信疏下云。如涅槃说譬如男女燃灯之时燃炉大小悉满中油油喻烦恼明喻智慧。油尽之时明亦随灭。烦恼尽已智慧随灭。故知妄心解惑俱亡。又楞伽云。断七种识名出佛血。故知妄灭(文)楞伽经中说菩萨五逆罪。其中出佛身血者。断八识成四智是也。当段挥斫一切如来(云云)此意也。羯磨会文殊印左持莲右以剑挥之。则此表示也。经文左载之。   一。内外五无间业事 七卷楞伽第四(无常品第三)云。佛告大惠。五无间者所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怀恶逆心出佛身血。大惠。何者为众生母。谓引生爱与贪喜俱如母养育。何者为父。所谓无明令生六处聚落中故断二根本名杀父母。云何杀阿罗汉。谓随眠为怨如鼠毒发究竟断彼。是故说名杀阿罗汉。云何破和合僧。谓诸蕴异相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云何恶心出佛身血。谓八识身妄生思觉见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脱无漏恶心究竟断彼八识身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大惠。是为内五无间。若有作者无间即得现证实法。复次大惠。今为汝说外五无间。令汝及余菩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生疑惑。云何外五无间。谓余教中所说无间。若有作者于三解脱不能现证○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贪爱名为母 无明则是父 识了于境界 此则名为佛 随眠阿罗汉 蕴聚和合僧 断彼无余间 是名无间业 私云。内五无间中出佛身血者。杀害八识身佛转得四智菩萨文殊师利三解脱三摩地也。彼尊印相左持莲势以右手作剑印挥斫彼莲。以之为秘传。勿谓勿谓从先师生马上人亲受雅训了。今披楞伽本文之次抄出此文。往日谈话如在于今哀哀哀。 应安三年三月晦日。权少僧都贤。 庵字者(等)者。字成菩提字故云觉悟义也。此觉悟有四乘不同。智证难义云。今以此四觉悟相宛前四理趣否(云云)此疑可寻决之。 自利利他(等)者。声闻缘觉自利资粮小也。菩萨如来利他资粮大也。 总摄一切世间(等)者。十卷楞伽第八云。大惠。波罗蜜差别有三种。为世间波罗蜜出世间波罗蜜出世间上上波罗蜜(文)六度经疏(超悟)云。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多时者。准楞伽经云。六波罗蜜凡有三种。一世间波罗蜜。人天所修布施等行。不出生死名曰世间。能离三涂到人天岸名波罗蜜。二出世间波罗蜜。谓二乘人所修六度唯与生空无我相应出分段死到小涅槃名波罗蜜。三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谓菩萨修无相六度能断二障离二种死证大涅槃。常乐彼岸名波罗蜜。令简前二故曰菩萨六波罗蜜多时也(文)或义云。于声闻缘觉菩萨有世间出世。二乘证果以前名世间。证果后名出世间。菩萨亦如是。初地以上名出世。地前名世间。上上者如来也。大日经疏如来地云上上方便即此意也。是故以四乘觉悟总摄一切世出世因果诸位也。 是故文殊师利(等)者。如此四乘觉悟德文殊师利主之故于法得自在。法王子称职而由斯。阿弥陀经义疏(元照)云。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证。吉祥美其利物。或云妙德。义亦同之。绍隆佛种称法王子。智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圣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文)。 瑜伽论云。文殊师利者。是一切如来般若之藏是法宝也(文)。 问。文殊如来觉悟已得之。直可名法王。何云法王子乎。答。法王万德圆满。文殊得其中智慧一门故名子。不名王。 已上第七文殊师利段了。 文。一切如来入大轮如来者。一切如来入大轮坛之德此菩萨主之故立此称。大者称叹之词。轮者轮坛。即金刚界大曼荼罗等也。轮者。理趣分疏云。轮有二义。一周圆义。二摧坏义。由观真如性无戏论遍一切法故名周圆。由观此故离分别执摧坏生死一切执着故名摧坏(文)此宗意曼荼罗坛名轮。此有三义。一周圆义。一相一味到于实际众皆悉集会此处故。二摧坏义。见已入已一切人生死烦恼一时摧坏故(已上二义准理趣疏释之)三所依义。轮坛者字不生心地也。诸尊此地为所依而住故名所依。名因菩萨又此义也。因为果作所依故。疏云。后地以前地为基(云云)可思之。 才发意菩萨者。具名才发心转法轮菩萨。就之大有四说。一弥勒菩萨所现名大轮明王。炽盛佛顶威德光明真言仪轨云。慈氏菩萨现作大金刚轮明王。遍身黄色光焰。右手持八辐轮左手持一独股金刚杵。说六字真言。唵缚曰啰(二合)作羯罗(二合)吽(文)二金刚萨埵名大金刚轮。军荼利轨云。次应结金刚轮菩萨印。诵密言○作是观念。尽虚空界遍法界三界生死六趣有情速得入金刚界大曼荼罗等同金刚萨埵大菩萨(文)三十六大菩萨中因菩萨名转法轮。摄真实经中说因菩萨印云。我今三转金刚法轮于十方界(文)略出经第二说因菩萨云。尔时才发心摩诃菩提萨埵(文)四大日所现金刚波罗蜜名转法轮。仁王经为其证。同经陀罗尼释释此菩萨云。显名才发心转法轮菩萨(云云)菩提心义第五云。大方广庄严经释迦成道欲转法轮时。有菩萨名转法轮。即以轮宝奉献世尊。世尊受之持转法轮。其轮唯一自具八辐。以标一实智具八法身。是大日尊正法轮身(文)已上四说会为二。谓军荼利轨等同金刚萨埵者非云大金刚轮即金刚萨埵。依大金刚轮印明功能得入金刚界大曼荼罗等同金刚萨埵大菩萨也(为言)依之彼轨说小金刚轮印明。名因菩萨。以知金刚轮者。因菩萨非金刚萨埵也。次炽盛佛顶轨慈氏所现者。祖祖相传习因菩萨即弥勒。若尔者与因菩萨名转法轮说同也。仍虽有四文只是两说也。一因菩萨名转法轮。是西方菩萨也。二金刚波罗蜜名转法轮。是中方菩萨也。此两说中当段转法轮菩萨者当何菩萨耶。就之有二义。一义云。当经八大菩萨皆于十六大菩萨中取之布列八方。是故当段是西方因菩萨也。一义云。中方毗卢舍那所现之转法轮也。当段结文云。不久当得如毗卢舍那佛传法轮王(云云)是其证也。前传尚宜欤。 问。诸仪轨中有大金刚轮小金刚轮二名。何尊乎。答。大轮小轮俱今转法轮菩萨也。大小者约真言大小立号。非大金刚轮明王外有小金刚轮菩萨也。问。于转法轮菩萨有正法教令二身。今当段转法轮者何身乎。答。宗睿曼荼罗初段图正法轮身。仰左掌持三钴杵。右手取莲花茎。莲花上安轮。轮有光焰。当段图忿怒形。三面六臂尊也。尔者此段是教令轮身也。例如初段金刚手正法轮。第三段金刚手者教令轮身也。 大轮(等)者。明大轮坛体。轮坛者即是金刚界大曼荼罗也。金刚界大曼荼罗者有二义。一金刚界者初会四大品中金刚界品也。此品中有六曼荼罗。第一名大曼荼罗。是则举大曼荼罗显余曼荼罗。余曼荼罗者初品中后五曼荼罗并第二品十曼荼罗第三品六曼荼罗第四品六曼荼罗也。二金刚界品即大曼荼罗也。非六曼荼罗随一大曼荼罗。其故以四大品。配四种曼荼罗之时。第一金刚界品配大曼荼罗。于大曼荼罗中开六曼荼罗。依此义者。举初品曼荼罗显后三品曼荼罗也。 文。所谓入金刚平等(等)者。入者体达悟证义。金刚平等者平等轮义也。入金刚轮三摩地故云入金刚平等。金刚轮三摩地者金刚萨埵三摩地也。手结印口诵真言心作观心。是云金刚萨埵三摩地。如是三密相应故即入金刚界曼荼罗。云即入一切如来法轮也。后三平等准之可知之。 一切如来法轮者。金刚界品大曼荼罗配佛宝故云一切如来法轮。降三世品三昧耶曼荼罗配僧宝故云大菩萨轮。遍调伏品法曼荼罗配法宝故云妙法轮。羯磨通前三种故云一切事业轮。四曼义云。问。此四种曼荼罗应相当三宝耶。答。然。相当。何答。大曼荼罗当配佛宝。法曼荼罗者是法。三昧耶是僧宝。羯磨曼荼罗具各各法是。问。且大法·二者可然。何故三昧耶相当僧宝。答。僧者众。亦和合义故。然配之。问。三昧耶何义故尔云。答。五大者众义。此一味平等无乖诤而和合。故以相当(文)此释依当段文欤。 由称此般若理趣(等)者。释所谓入金刚平等句。 则成入金刚界(等)者。释则入一切如来法轮句。称者称可。即入义也。 指归中已释者。指十八会指归。是译者所注加也。彼指归具出金刚界品六曼荼罗。一金刚界大曼荼罗。二陀罗尼曼荼罗。三微细金刚曼荼罗。四一切如来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五四印曼荼罗。六一印曼荼罗也。 入义平等者。忿怒轮降三世也。则入大菩萨轮者。降三世品曼荼罗也。 由称此般若(等)者。释入义平等句。 则成入(等)者。释则入大菩萨轮之句。 十种曼荼罗者。一大曼荼罗。二秘密曼荼罗。三法曼荼罗。四羯磨曼荼罗。五四印曼荼罗。六一印曼荼罗。七教敕大曼荼罗。八教敕三昧耶曼荼罗。九教敕法曼荼罗。十教敕羯磨曼荼罗。具如指归。 入一切法平等者。莲花轮三摩地即观自在菩萨也。经释相配准前可知之。 大者大曼荼罗密者。三摩耶曼荼罗降三世品并一切义成就品。三摩耶曼荼罗名秘密曼荼罗。故微细法者法曼荼罗。业献者羯磨曼荼罗。羯磨名大供养会。故云业献。四者四印曼荼罗。一印者如名。依指归。一大曼荼罗。二三昧耶曼荼罗。三法曼荼罗。四羯磨曼荼罗。五莲花部四印曼荼罗。六莲花部一印曼荼罗。立名虽少异其义无违。 入一切业平等者。羯磨轮虚空藏菩萨也。经释相配又如前。 六种曼荼罗者。一大曼荼罗。二秘密三摩耶曼荼罗。三法曼荼罗。四羯磨曼荼罗。五四印曼荼罗。六一印曼荼罗。如释指归矣。 转金刚轮者。瑜祗经云。时转法轮菩萨以手中轮掷于虚空。寂然一体还住手中(文)。 如前句义者。指金刚拳段。彼释云时婆伽梵(乃至)持金刚拳大三昧耶印说此一切坚固金刚印悉地三昧耶自真实心者。如上句义。表本菩萨本智印威仪兼赞语密功能(云云)指此释也。 吽字具四轮义者。有二传。一传云。字四字合成之字也。一字。宝钥释金刚内外寿。故为东方金刚界轮。二字。大日经说诃字名忿怒。故为南方降三世轮。三字。损减义。故为西方遍调伏轮。损减与调伏名异意同。四字。自在义。故为北方一切义成就轮也。一传云。初段释云。吽字者因义(云云)因者所依义。此中具四种轮坛。故云具四轮义。轮坛者又所依义故。不可分四字而别配也。 文。若修金刚轮(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安布次第。轮脐画金刚轮菩萨。依宗睿图四面六臂像也。于八辐间画八大菩萨。形像如初段能说曼荼罗。 故前布列者。指序分。八大菩萨方位序分说故也。 四波罗蜜者。金宝法业。形像如宗睿图(已上第一重) 内院四隅安四内供养者。望第三重第二重云内院也。 外四隅(等)者。明第三重。第三重四隅安四外供养。同重四门安四菩萨。即是四摄菩萨也。以何知者。今四门所安之四菩萨者。即经所说四平等也。而瑜伽要决云。入金刚平等性(金刚钩)入义平等(金刚索)入法平等性(金刚锁)入一切法真如平等性(吽金刚铃云云)是其证也。此四菩萨非四摄者。有阙四摄之失。颇违诸段例而宗睿图。第一重如释经第二重四隅安四内供养。四方安金刚萨埵降三世观自在虚空藏。第三重四隅安外四供。四门安四摄菩萨。尔者金刚萨埵等四菩萨非四摄欤。恐违释经意矣。 问。案诸段例。经所说皆四亲近菩萨也。而当段所说金刚平等等四菩萨安第三重四门。似难思。如何。答。当段以入曼荼罗为三摩地。是故四平等各云则入。门者开通引入义故。居门表入曼荼罗仪也。可寻决明师矣。问。初会四大品相配四菩萨所凭如何。答。三十卷教王经第四(说金刚界品曼荼罗之最初文)云。时诸如来咸共劝请。具德一切如来增上主宰自金刚萨埵无始无终大持金刚者。以是一百八名观请称赞(云云三十卷教王经第二同之)同经第九(说降三世品曼荼罗最初文)云。尔时世尊一切如来又复云集以一百八名称赞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大转轮王(云云转轮王者降三世明王也)同经第十八(说遍调伏品曼荼罗最初文)云。尔时一切如来又复云集为劝请具德执金刚一切法主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故说是一百八名(云云)同经第二十一(说一切义成就品曼荼罗之最初文)云。尔时一切如来又复云集咸共称赞已得一切如来灌顶宝者执金刚尊圣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一百八名而伸劝请(云云)四菩萨受诸佛请说四大品曼荼罗故。今住四菩萨三摩地。即入四曼荼罗也。 瑜伽者(等)者。以下明功能也。破三昧耶戒者。破戒罪也。破戒者破四重禁戒等。阿阇梨非法者。越三昧耶等事也。虽有如此之罪。由建立此轮坛还复阿阇梨位。修行真言速得悉地也。大金刚轮小金刚轮印明多说灭破戒越法等罪之功能。具如陀罗尼集经军荼利轨千手轨等。 若引弟子(等)者。七卷理趣经第二云。阿阇梨依法结金刚轮印。引弟子入曼拏罗。授以金刚轮。令受灌顶传与四种曼拏罗及本部所有三昧等法。弟子仪法既尔。金刚轮曼拏罗所作成就亦应如是。又说观自在菩萨曼拏罗云。画曼拏罗已。阿阇梨当令弟子着白衣以净帛覆面即持妙华而结莲花印。引入于曼拏罗中。令其弟子当至心郑重。以花散掷。花所堕处即是本尊。得本尊已。依莲花部灌顶之法当作灌顶。 则成入一切(等)者。当段所建立曼荼罗计尊位才二十五尊也。若弟子若师得入此曼荼罗。则成入四大品所说二十八曼荼罗。二十八曼荼罗中。降三世品十曼荼罗中。后四曼荼罗世间曼荼罗。自余是出世曼荼罗也。 问。唯为弟子并自身施益不令蒙自余众生欤如何。答。自余众生又得益。法花轨说小金刚轮印明功能云。由结此印诵真言故。其坛中诸佛菩萨及诸圣众○量同虚空遍诸法界成报土佛刹。一切有情冥然身心通同一相影现于此胜妙刹中(文)军荼利轨说同印明云。普令一切有情冥然入金刚界等曼荼罗(云云)降三世极秘密法要说同印明云。其中有情密蒙引入得受灌顶之利(云云。金刚顶要略念诵轨同之)利益广大可仰之。 或时瑜伽(等)者。如例。 如毗卢遮那转法轮王者。当经能说曼荼罗毗卢遮那为中台。八大菩萨围八方。当段曼荼罗又如毗卢遮佛。转法轮菩萨为中台。八大菩萨前后左右围绕故云如毗卢遮那佛转法轮王也。 已上第八转法轮段了 理趣释钞第九 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一日丑克。于东寺西院僧房奉传之。任师口抄写了。贤宝 明历三年林钟上旬加修覆毕。 (改杲快)权少僧都了深 _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十(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二日于东寺西院传受之) 第九段(虚空库章) 第十段(摧一切魔章) 第十一段(降三世教令轮章) 文。一切如来者。有二意。一所供养如来也。上释虚空库菩萨云。于一念顷身生尽虚空遍法界一一佛前。于大众会以种种云海供养奉献如来(文)又当段说四种供养段段于诸如来广大供养者。是又所供养佛名诸如来也。二能供养如来也。大供养会。一切佛菩萨皆住供养三摩地。一切如来供养德。虚空库菩萨主之故云一切如来也。种种供养藏者。下所说四种五种供养等也。 藏者。如是种种供养物皆虚空库藏中纳之故云藏。广大者。四供养段段云于诸如来广大供养。普供养尽虚空遍法界诸佛故云广大。广大不空摩尼供真言者。此菩萨真言也。仪式者。三业威仪供养法式也。供养者。苏悉地经疏第六云。供者奉进也。养者具食也。具珍羞以奉进尊者也。供者给也。养者育也。是即应属下类者也(文)法花义疏第一云。天花香等名之为供。资养于佛目之为养(文)。 文。所谓发菩提心(等)者。说嬉戏菩萨三摩地。嬉戏菩萨者。大日如来为供养阿□佛所现也。阿□佛住菩提心故。若发菩提心即生适悦欢喜。是名供养也。大般若经云。大菩提心护正法。如教修行。静。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即名真供养佛(文)即此义也。诸如来者。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具菩提心。皆是阿□也。是故云阿□佛云诸如来。虽似相违其义无违。 以菩提心(等)者。依菩提心成佛故。以菩提心为成佛增上缘也。 于菩提心(等)者。菩提心成就无尽法界度脱无余众生界。成就无尽法界者自证。度脱无余众生界者化他。千手轨云。获得二种受用智。所谓受用法乐智成就有情智(云云)法爱乐者自证。当受用法乐智。智波罗蜜者化他。当成就有情智。十波罗蜜中第六慧正体智。方愿力智后得智也。唯识论云。后四皆是后得智摄(云云)智波罗蜜者第十。后得智极故四中殊举之。此自证化他二德为菩萨乐。故云自娱也。 救济一切众生(等)者。鬘菩萨大日如来为供养宝生佛现此身。宝生如意宝珠为三形。故以宝鬘献彼佛。是即从如意宝鬘雨种种宝救济一切众生。故诸如来适悦欢喜。是供养义也。 由净信心者。指上金刚嬉戏菩萨。彼菩萨主菩提心德。疏第一云。菩提心者即是白净信心义(云云)可知之。 入于佛法(等)者。释金刚鬘菩萨。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云云)是故由净信心入佛法大海得七宝宝鬘令满一切希愿也。七宝者阿弥陀经上云。七宝白银黄金水精琉璃珊瑚琥珀车渠(云云)法花经三云。佛灭后各起塔庙。以金银琉璃车渠马恼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云云)智论第十云。金银琉璃车渠马恼珊瑚真珠(云云)。 受诸戒品(等)者。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云云)千手轨说戒波罗蜜云。常以戒品庄严身口意业(云云)宝鬘自身庄严具故云戒品也。 受持妙典(等)者。大日如来为供养弥陀如来现歌菩萨。阿弥陀主说法德。歌亦说法义也。受持妙典者此意也。由此三摩地于诸佛集会中或问或答。诸佛闻之生欢喜。是供养义也。 于般若波罗蜜多(等)者。大日如来为供养不空成就佛现金刚舞菩萨。受持读诵等事业种种旋转犹如舞。故名金刚舞。 十三日 由大精进(等)者。有二义。一义云。以上释舞菩萨。自此以下释中央业菩萨。毗首羯磨者此翻种种工巧。是业菩萨(虚空库)名也。一义云。前三种供养先标菩萨名次作其释。当段何无其释乎。由大精进以下文同释舞菩萨三摩地。舞业同属北方。俱主供养德故以业释舞。于此尊约相对门者。为四供随一住隅角。约绝待门者。为四供总体居中央。二门虽殊内证相通故。以总释别以别成总。不可局执欤。 十种法行者。大般若经五百七十三云。佛告阿难陀言。受持此经有十种法。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施他。四者谛听。五者披读。六者受持。七者广说。八者讽诵。九者思惟。十者修习。依斯十法受持此经(文)心经幽赞下(慈恩)云。皆于此经修十法行。慈氏颂言。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文)理趣分疏云。一书写。二听闻。三受持。爱乐宝重不离于心。坐起威仪愿相随故。四读。五诵。六思惟。七修习。如说行也。八广为有情宣说流布。九自供养。十施他。此十名为行法行行。此中皆得自作·教他·赞叹·随喜·庆慰。供养之中说自言以对施他。且复言自。据实而言。自供·教他·赞叹·随喜·庆慰并得供养施他书写乃至教他施他赞叹等事。并名法行名为供养。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广如中边论说(文)当段舞菩萨段举七种法行。谓一受持。二读。三诵。四书写。五思惟。六修习。七种种供养也。听闻·广说·施他三种不说之。歌菩萨当广说。于佛集会中问答甚深般若故。鬘菩萨当施他。释满希愿故。听闻当嬉菩萨。经说听法相云踊跃欢喜故。福德智慧者。大乘义章第九云。一福德庄严。亦名功德。二智慧庄严。言福德者。善能资润福利行人故名为福。福利是其善行家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言功德者。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说以为慧。通则义齐(文) 三种身者。法报应三身也。 依苏悉地(等)者。诸部要目云。苏悉地经中○供养五种。除阏伽。一者涂香。二者花鬘。三者烧香。四者饮食。五者灯明(文)苏悉地经上云。云何花供养。云何香供养。云何烧香。云何灯明。云何食供养(文)此问品品次第说之也。二十种供养者。大威德明王仪轨云。次说二十二种供养皆令所作之法速得成就。扫地真言曰○请召真言曰○阏伽真言曰○献坐真言曰○澡浴真言曰○献衣真言曰○涂香真言曰○焚香真言曰○花真言曰○加持五色粉围坛真言曰○宝帐真言曰○幢幡真言曰○幡真言曰○宝轩冕真言○宝楼阁真言○扇真言曰○庄严真言曰○灯真言曰○献食真言曰○献念诵遍数真言曰○拂真言曰○奉迎真言曰○具如上二十二种供养。所求悉地速得成就(文)私案。此二十二种中合涂香与焚香唯为香一种。合幢幡与幡为幡一种。故云二十种欤。幢幡者庭上幡。幡者堂内幡欤。 当段之释。智证记问八张有释。可考之。大威迦轨被引之(云云)。 瑜伽教中(等)者。指金刚顶瑜伽经。略出经莲花部心仪轨所说大供养会四方菩萨如次当菩提心·资粮·法·羯四种供养。彼供养会是金刚顶初会初品六曼荼罗中第四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也。三十卷教王经第八所说金刚事业曼荼罗是也。此经文具说大供养·灌顶供养·法供养·羯磨供养。一一供养各说四个真言。与略出经等所说供养会十六大菩萨明同也。披可悉之。即是当经所说发菩提心· 救济众生·受持妙典·读诵书写等四种故云如前四种理趣门也。 五种秘密供养者。智证记问八张里书。见杂供养会初(云云)今谓。大供养会初大日四波罗蜜当之欤。次八种供养者内外八供养也。次十六种大供养者。彼会所说东前等十六大菩萨供养也。略出经第三云。次以十六大供养契应供养一切如来(云云)心要云。次当修行十六大菩萨供养。是诸大菩萨为供养故各持器械也。印布在身上诸支分间。能为如来作大佛事(文)可知之。次十七种杂供养者。二卷本云。又有七十六种杂供养。(云云)六字剩欤。又七与十二字倒错欤。心要云。次业部十七供养即金刚嬉戏菩萨○次当金刚鬘菩萨○次金刚歌菩萨○次金刚舞菩萨○此四菩萨北方四亲近大菩萨也。业部所管。次结外供养菩萨印。即金刚焚香·及金刚花·金刚灯·乃至涂香菩萨等以为十七杂供养。金刚宝印○以金刚伎乐○次结劫树印○次结羯磨三昧耶印○次应入达磨三昧耶印○次行六波罗蜜法○由斯六种方便即入三空解脱门○由斯胜上之义转便结如来口印○(文)安然金刚界对受记第五释云。花以下为十七供(云云)一花。二香。三灯。四涂。五宝印。六金刚伎乐。七劫树。八羯磨三昧耶。九达磨三昧耶。十檀。十一戒。十二忍。十三进。十四禅。十五慧。十六三解脱门。十七如来口印也。私案之。心要内外八供养同为业部所管欤。十七杂供养者。金刚宝印以下也。彼书释如来口印已。结四大印诵四种真言(云云)四大印者供养会后所说四印欤。加此四印为十七种欤。又真兴金刚界私记有十七供养释。其义不详。恐繁略之。   一。智证疑问会释事 理趣释难义(智证)云。 依苏悉地教有五种供养。何故只立五种供养。内欤外欤为当相分。 又有二十种供养。名义如何。此苏悉地供欤。 瑜伽教中有四种供养。谓菩提心资粮法羯磨。其仪法何。为异内供养否。 又有五种秘密供养。名义如何。与前五种同欤异欤。 又有八种。又有十六种。又有十七六种杂供养○八种如例欤。十六种如供养会欤。十七六种其名义何。杂供养会中有十六大供乃十七大供(中有六波罗蜜。若省缺第十七为十六大供云云)已上难义(文)。 智证记问八张里书云。理趣释中。苏悉地五供养(可知)又有二十种供养(此悉地中及大日末见文。又见大威德明王法中二十二种)瑜伽教中有四种供养(当经当段中有文)又五种供养(见杂供养会初)又八种供养(如常途八供养是)又十六种大供养(见杂供养会中)又十七六种供养(亦见杂供养会中。后段中更有十七供字六门文)文。若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安布次第。如文思之。 或时修行(等)者。明修行轨则如例。 如前已释者。当段不说金刚库菩萨持印。第二段释云。金刚羯磨菩萨二手作旋舞置于顶上势(云云)指此文云如前已释欤。或又指当段曼荼罗建立释欤。右手持羯磨杵左手作金刚拳(云云)可思之。或又第六金刚拳段释云。如上句义表菩萨大智印威仪兼赞语密功能(云云)当段虽不说大智印。一切事业不空三昧耶者赞语密功能。准彼释可知。故云如前已释欤。 唵字三身义者。此字三字合成也。守护经以此三字配三身故云三身义也。真言二字义云。一字何显三身耶。答。以三字合为一体故。问。其三字何耶。答。字是法身义。字是应身义。字是化身义(云云)亦名无见顶相者。字义也。佛顶真言皆安句。此翻顶故云无见顶相义也。又尊胜陀罗尼经义记下(法崇)云。唵唐云三身义亦云一切法不生亦云无见顶相。解曰。唵字者秘密不可翻也。以声明意连带解释有三身义。一阿声一切法不生也。二邬声流注分别。三^8□声慈化等义。又云空义。此三声连合故曰唵也。所言一切法不生者本是法身。所言分别者报身体也。慈者化身义也。故言无见顶相义(文)此释本不生义为字法身。无见顶相义中合报应二身欤。亦名本不生义者。字义也。 如来毫相功德义者。字义也。毫相者如意珠也。疏第五云。画如来白毫相印○手执莲花。如半敷之状。内有如意宝珠。此是如来无边福业之所集成(文)字为宝珠种子。见疏第四。然则三身义者。总后三义别也。智证难义云。若以此四相配四供养否(云云)若相配之。本不生义东方字菩提心义故。如来毫相南方宝珠故。无见顶相西方证菩提果德圆满故。三身义者。北方统前三种为第四故也。又桧尾僧都五秘密次第以字为四点合成配三身大空四义。此次第意于空点带两热欤。异常释。 已上第九虚空库段了。   十四日。 文。时薄伽梵如前所释者。从释四隅菩萨以来不空如前所释言。而至当段所以安此言者。薄伽梵者破义也。是故于摧魔段让前释显能破义也。 能调持智拳如来者。为能调伏持智拳故立此名。能调持智拳如来可训之。或又摧破魔有折伏摄受二。能调折伏。能持摄受。智调。拳持。能调持智拳如来可训之。 问。智拳者何印乎。答。道范阇梨大日所持智拳印料简这。摧魔菩萨大日所变也(云云)此义无其谓。摧魔怨北方菩萨。可谓释迦所变。何云大日所变乎。又此菩萨持智拳印之本说在何处乎。今智拳者忿怒拳也。忿怒拳者。左右手作拳竖头小二指安口左右边。是羯磨会牙菩萨印也。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云。以金刚药叉智牙(云云)此印又智牙形故云智拳。此牙印为忿怒拳之本说。莲花部心轨云。行者次应结降三世大印。二羽忿怒拳擅惠背钩结进力二背竖(云云)是其证也。或义云。智拳者指拳菩萨印。持诸佛智海故名智拳。今牙菩萨调伏护持彼智拳之障难故云能调持智拳如来也。 摧一切魔菩萨者金刚药叉也。金刚药叉者牙菩萨也。略出经第二说牙菩萨云。尔时世尊入摧一切魔摩诃菩提萨埵三摩耶所生金刚三摩地(云云)药叉者良贲仁王经疏下(末)云。药叉此云威德。或翻为尽。能尽诸怨故(文)可思之。 智藏者。藏即拳义也。拳中摄智如藏故云智藏。 一切有情平等故者。理趣分注云。谓一切有情平等性即忿平等性(下说十七真如实相。即忿实相此第一也。有情与忿本性真性无二无别。他忿之时应作是念。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法性之中无怨无嗔谁人于谁而可嗔乎文)此释似未得经深意。今更释之。东方主菩提心德。降三世住忿怒三摩地是菩提心现形也。菩提心者自他平等心故。以平等句为东方。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平等故。忿怒又平等也。若众生自本不平等者。由何可发平等忿怒乎。故云一切有情平等故忿怒平等也。 金刚降三世三摩地者。金刚萨埵所变也。瑜只经(金刚萨埵冒地心品)云。以能共诸佛同行行愿于一切法平等萨埵(文)又云。观一切有情金刚平等性(文)是故以平等句为东方金刚手降三世三摩地也。 调伏他化自在魔王者。第六天伊舍那魔醯首罗也。金刚萨埵住大乐大贪染法门故相应他化天。其义如初段释。是故以彼天为所降伏也。 一切有情调伏故等者。理趣分注云。一切有情调伏性。即忿调伏性(此第二也。一切有情互无染着。恶心调伏慈心自生如母如子。杂染之中谁起嗔恚。文)此释又不合经。今谓。调伏者相应南方。南方主夏。夏枯物故云。调伏也。一切有情本来调伏故起忿怒调伏。本来调伏者。若约遮情。恶心烦恼无性空寂更无所有。故云调伏。若约表德。邪见恶性皆是佛密号名字。焉舍焉取。迷悟诸法住本性清净理故云调伏。释论第六云。本有本觉自家实德非过患故。若作是解。诸邪见类伏从如化(文)可准知之。 宝金刚忿怒三摩地者。南方军荼利尊也。秘藏记云。军荼利宝生佛忿怒。自性轮金刚藏菩萨(文)金刚藏者虚空藏也。若依大妙经者。虚空藏现大笑金刚(见)大笑金刚即军荼利尊欤。可寻明师。调伏魔醯首罗者。第四禅主毗遮舍魔醯首罗也。南方说灌顶宝冠为三界主故。降伏三界独尊魔醯也。 一切有情法性故者。理趣分注云。一切有情真法性即忿真法性(此第三也。法性真如常住无变。犹如虚空清净无尘。然诸愚夫谬起变异自性嗔忿。无变之中忿法皆空。岂见他忿而起恚哉。文)此释又不得旨。法性者莲花部。亦名法部。是故为西方。一切有情从本以来住自性清净法性犹如莲花无垢无染。故起忿怒法性。西方忿怒从法性起故。云忿怒法性也。马头忿怒观自在三摩地者。马头者观自在所现也。大妙金刚经云。尔时观自在菩萨于顶上现作马头金刚明王。遍身碧色放赤色光明。以右手高于顶横把一莲花作打势。左手把军持印(文)秘藏记云。马头无量寿忿怒。自性轮观音也(云云)。 问。上如云宝金刚忿怒三摩地。今又可云观自在马头忿怒三摩地。从自性轮观音现教令轮马头故。而何云马头忿怒观自在乎。答。慈氏轨云。马头观音(云云)若尔者今观自在者非能现观音。所现观自在也。 梵天者。初禅梵王也。梵者清净义。于世间中此天起梵行清净见作独高慢想住莲花部法性清净三摩地降伏世间妄谓见故。云调伏梵天。或又梵天主言说。天竺所用世间梵字又彼天说也。是故谓我说法化众生。住教主独尊之思。西方主说法德。说法性深理破世间权教也。 一切有情金刚性故(等)者。理趣分注云。一切有情如金刚性。即忿如金刚性(第十七也。有情与忿即金刚性也。坏灭一切烦恼之性。能断智前所证理上有情忿等一切法不现。此中法门皆如前释。以忿即真如知。本染尽人法性皆即实相。无二分故既知此。已不见忿等。故不应生烦恼之过。努力诸丈夫应住此观门云云)现趣分法性与金刚性中间说真如性等十三。是则秘内证法说多数量。初段又彼经说四十一菩萨句义同此例也。当经约四部三摩地说四性。曼荼标帜内证建立也。金刚性者。三密金刚也。北方羯磨部故主三密业用。一切有情三业威仪从本以来三密金刚故。起忿怒金刚性。 羯磨部中羯磨三摩地者。北方忿怒尊有二。一金刚药叉是牙菩萨所现也。二乌□涩摩是业菩萨所现也。今云羯磨三摩地故。当乌□涩摩也。秘藏记云。又以秽积金刚为不空成就佛忿怒。自性轮金刚业也。秽积者即乌□涩摩菩萨也(云云)可知之。 调伏那罗延(等)者。光记二十七云。那罗延。此神名。此云人种神(文)此天或云帝释力士或云初禅天力士或云第三禅天力士。异说非一。如别抄。此天成劫初生下界现大力士相(露形神欤)生独步无畏相。北方释迦又示同人间住业忿怒三摩地。调伏彼天令入佛道也。 当品所说四部降魔分别事 教时义第四云。理趣释所出四部降魔亦是此中之四法也。又云。今大日如来初成正觉集大众时。不动明王已降三界天主魔醯首罗○若尔成正觉已下须弥顶之时现降三世。所降是何魔醯首罗(是一)又若须弥山顶降三世所降伏是第六天魔醯首罗者。此外复宝金刚所降是何魔醯首罗(是二)○依智度论初禅梵王为三界主。以初禅中有觉观故有王领义二禅以上无觉观义故无王领者。此外马头所降是何梵天(是三)○瑜伽经云。大日如来初成正觉。不动明王降伏魔醯首罗。是指第四禅中降魔。又是宝金刚所降伏魔醯首罗也○入大乘云。毗遮舍魔醯首罗是也○次佛下须弥山顶现降三世降伏第六天魔。故有乌魔妃也。即是上云金刚降三世所降他化自在魔王亦即降三世会所降是也。次马头所降梵天是初禅魔醯首罗亦名梵天。次羯磨金刚所降那罗延天是初禅天力士也。又准义释。大日如来始从有顶一一天处次第降伏。故知四禅六欲一一天有降魔事(文)。 何以故(等)者。述调伏本旨也。 本是慈氏菩萨者。慈氏菩萨教令轮依大妙金刚经者大轮明王也。依秘藏记释者无能胜也。今摧魔怨菩萨北方金刚牙也。非慈氏同尊。又非慈氏所现。何云本是慈氏乎。就之有二义。一义云。慈氏菩萨者非弥勒。摧魔怨菩萨内起慈心外示威猛。以义云本是慈氏也。本者本意乐也。非云本地也。一义云。弥勒菩萨也。摧魔怨内住弥勒三摩地外现忿怒之相。例如第三段释降三世云圣者住内心与观自在悲愍心相应外示现忿怒也。或传云。慈氏金刚药叉同尊也。其故释迦住妙觉地解脱道也。弥勒住等觉位无间道也。拳菩萨成正觉位解脱道也。即是释迦也。北方四菩萨圆满位即释迦故也。牙菩萨无间道等觉位故。以为慈氏尊也(云云)金刚药叉形者。中古学者云教令轮金刚药叉明王。未得其意。今金刚药叉形者正法轮身也。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云。金刚药叉菩萨者。金刚义如前释。药叉者威猛义。又云尽义。十六金刚智普贤中第十五智名金刚尽智。以金刚药叉智牙食嚼一切烦恼随烦恼尽无余(文)此文明第十五智名金刚药叉。何惊金刚药叉言云明王乎。随宗睿曼荼罗图正法轮身。不可云教令轮欤。 持金刚牙者。忿怒拳也。上云持智拳如来者。是又此印也。但如宗睿图者。左手持莲花花上安二牙。右手作拳安腰。指之云持金刚牙欤。七卷经第二云。复现金刚药叉相结金刚利牙印(云云)即此意也。大师御笔仁王经五方曼荼罗中北方图尊铭云。摧一切魔怨菩萨执十字跋折罗(云云)此图像右手牙印左手持莲花。莲花台上安十字羯磨。当段此像欤。又大师御笔仁王曼荼罗北方金刚药叉菩萨六臂各执器杖(云云)见其图像与金刚童子形像同也。非常途五大明王中金刚药叉像。仍金刚药叉同名异像。种类非一也。可知之。 恐怖一切如来者。摄真实经中说牙菩萨云。复次观金刚药叉菩萨。行者作想。我是金刚药叉所以诸佛大方便力神通变化我口中有金刚利牙。一切见者怀大恐怖。善能摧灭一切魔怨(文)今一切外道诸天名一切如来。皆具如来藏悉未来佛故也。 五怖者。六度经等六云。五怖畏者。一不活畏。常积资财恐不活故。二恶趣畏。造不善业恐堕三涂。恒怖畏故。三死畏。爱惜身命恐丧失故。四恶名畏恒作诸恶以自覆藏。恐人闻知故。王大众威德。畏。于大众中所发言词怀怖畏故(文)十住心论第六云。花严经云。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已得远离五怖畏故。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已离我想不爱自身。何咒资财。故不求他供给施一切众生。故远离我见无我想故。决定不离佛菩萨。故世无等者。况有胜。故此即如次配五怖畏(文)四无所畏者。仁王经疏上末(良贲)云。言无畏者。依智度论二十四云。四无所畏菩萨有否。答曰。有。一者闻持无畏。诸陀罗尼忆念不忘。在众说法无所畏故。二者解脱无畏。一切法药悉能分别知众生根随应说法无所畏故。三者处众无畏。十方有来问难我者在大众中说法无畏。四者答难无畏。恣一切人来问难者。一一皆答能断疑惑。在大众中说法无畏。由此四得自在故(文)法宗原(光)云。四无畏者。一正等觉无畏。我于诸法皆等正觉。若得外难无怖畏故○二漏尽无畏。我于诸漏皆得永尽。若得外难无怖畏故○三说障法无畏。我为弟子说能障法。染必为障。若得外难无怖畏故○四说出道无畏。我为弟子说能出道。修必出苦。若得外难无怖畏故(文)两文聊异也。学者可知之。 以说金刚忿怒大笑心者。说真言。字是也。 此是金刚药叉菩萨大智印者。问牒文真言也。尤可云法智印。何释之云大智印乎。答。今牒文以说金刚忿怒大笑心(云云)以字当经以金刚药叉形之以字故释大智印。谓以金刚药叉形说大笑心也。口现二牙故云大笑也。 郝字具四义者。一一切法本不生义。字有阿响。是其义也。二因义。字也。三人我义。四法我义此二义傍二点也。 由迷一切法本不生理者。释第一义。为一切烦恼因者。释第二义。是根本无明也。烦恼因起二种我者。释第三第四义。 令彼调伏(等)者。以上约字相释四义。以下约字义释四义入一切法本不生门者。第一义。则离一切烦恼因者。第二义。烦恼既离(等)者。第三第四义也。 文。若瑜伽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安布次第。 一切世间出世间魔怨者。障碍一切世间出世间悉地之魔怨也。中央摧一切魔。二臂尊也。如前明。前魔王天三面六臂。右魔醯首罗一面二臂。后梵天三面四臂。顶上更有一面。左那罗延一面二臂。具如宗睿曼荼罗矣。 问。智证难义云。何故不置四忿怒所调伏者。已与上会其义乖违。正义如何(云云)此疑有其谓。如何可意得乎。答。智证大师贻疑未为决。末学辄难可通。会释虽有其恐。今试述之。此段安所降伏天。甚有深意。谓降伏者非摧灭彼天。不动彼彼妄计开显一一实相。为表不动生死而至涅槃义以彼四天布曼荼正方。经恐怖一切如来者。所降伏天直立如来称。当段殊存此深旨故。曼荼罗中列魔天王等。经释深旨可察之。 四部中牙印者。智证难义云。其样如何。何故不置内供菩萨(云云)宗睿曼荼罗莲花上画二牙。四隅安之。今准例五大虚空藏三摩耶形息之。金刚宝珠莲花羯磨上各安牙印欤。四方如来入牙菩萨三摩地表示也。大师御笔。三十七尊。三昧耶形中牙菩萨三摩耶形。三古。金刚中股牙形令图给。是当金刚牙。自余准可知之欤。 三股忿怒杵者。怒杵也。光焰炽盛者。宗睿图四种印契各有光焰。金刚五部通称故。名金刚宝等欤。 四种般若理趣者。上所说一切有情平等等四种也。由此三摩地(等)者。明修行功能。其意易知。 已上第十摧一切魔段了。 文。时婆伽梵一切平等建立如来者。当段说降三世教令轮曼荼罗也。以上十段所说曼荼罗。总言之不出四部曼荼罗。为成就彼曼荼罗说此曼荼罗下释云。为成就四种曼荼罗教敕外金刚部(云云)一切平等建立如来称亦此意也。委细如次下释矣。 问。上第三段又说降三世曼荼罗。与当段云何异乎。答。此有二别。一文句云。问。前第三章与此第十一章同异如何。答。恐前唯为金刚部此则通四部耳(文)第三段以萨·王·爱·喜为眷属。唯是金刚部也。当段摄四部曼荼罗。是故为通别也。二前段正法轮曼荼罗。此是教令轮曼荼罗也。其故彼萨王爱喜为眷属。此外金刚部诸天为眷属。是其表示也。问。就后义有疑。第三段降三世经自说嚬眉猛视利牙出现降伏立相。当段说金刚手菩萨。随宗睿图第三段图忿怒形。当段图菩萨形。若尔者可谓第三段教令轮。当段正法轮。何相翻。答。第三段名降三世品。当段名降三世教令轮品。彼正法此教令。以之为二段异。但至中尊像相违者诚虽难思。正法教令互相扶成。说三段现忿怒形示正法故为正法轮。当段现菩萨形下教敕故为教令轮。第三段曼荼罗四菩萨皆向中台。当段曼荼罗八菩萨皆向外方。彼内证表示。此外用表示也。尔者非相违欤。 一切平等建立如来者。理趣分疏云。能善建立性平等法者。性平等法谓发即真如。遍于人法名性平等。此真实性不可施设言说分别。今于设为性平等法故名建立真实法性(文)此释不得经意欤。今案一段首尾。一切平等者一切曼荼罗也。一切曼荼罗建立故云一切平等建立。所以平等云曼荼罗者。三昧耶此翻平等。初须释云。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罗也(云云)又云。三昧耶者名为本誓○亦为曼荼罗之异名(云云)依此等文知之也。 弘决第一云。问。庄严·建立有差别。答。并是不可思议。一心三智能庄严法身名为庄严。外益于彼名为建立。故法花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建立也(文)准此释。此菩萨能于生死中安立众生故云建立欤。 复说一切法三昧耶者。是又一切曼荼罗也。法者非四曼随一法曼荼罗。四曼各有轨持义故云法也。最胜者。叹此曼荼罗词也。出生者。一切曼荼罗皆从普贤菩萨一字心出生故。七卷经第三说一字心已云。说此心明时所有一切如来诸曼拏罗法从心而出(云云)般若理趣者。即指此字心明也。 所谓一切平等性故者。解释仿□旨趣难知。古哲料简俱以不详。今试释之。四种般若理趣即是四部大曼荼罗也。难义云。此四曼荼罗成身会中四佛欤。将当在何(云云)所出会虽难知。以四曼荼罗为四佛三摩地。依之瑜伽要决云。一切法平等性(阿□)一切法第一义性(宝生)一切法性故(弥陀)一切业用性(不空云云)就之经释相配者。是金刚部大曼荼罗者释一切平等性句。由入此曼荼罗者释故字。能悟一切有情等者。释般若波罗蜜多平等性句。后三段准之可知之。众生佛性法花说之为四佛知见。大日经说之为。当段平等义利法业四种性亦是彼四佛性也。平等性者阿□佛性。是名金刚部大曼荼罗。常途诸教虽说佛性未明其体。今宗意正示其字印形像。十住心论第十云。秘密庄严住心者。究竟觉知自心之源底如实证悟自身之数量。所谓胎藏海会曼荼罗金刚界会曼荼罗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也(云云)是故今说四种性云四部大曼荼罗。平等者五股名也。众生本有五智金刚性名平等性。所以名平等者。五股者五轮表示。五轮不简情非情周遍法界平等平等故。或又上下五股表生佛所具五智。迷悟虽异五智性是同故。上下五股全同无差。是平等表示故云平等也。金刚部曼荼罗一切众生平等性曼荼罗故。入此曼荼罗能悟一切有情皆有金刚不坏佛性。疏第四云。若行人自见中台藏时。即知一切众生悉有成佛因缘。故其所起大悲曼荼罗亦周法界(文)则此意也。 般若者是能证智也。故释云能悟。然则一切平等性者本有。般若波罗蜜多平等性者修生也。后后亦如是矣。一切义利性者宝珠也。其义如上释。 如虚空真如者。南方字义也。 一切法性者莲花。一切事业性者羯磨也。 文。时金刚手入一切如来(等)者。标所住定名。七卷经第三云。尔时金刚手菩萨闻佛说此真实法门已。即入一切佛菩萨不空曼拏罗安想三摩地。从定出已说此一切不空三昧心明曰。哞。(文) 三昧耶者。又曼荼罗义也。若如来曼荼罗若菩萨曼荼罗由此心明加持成就故云加持也。一切不空三昧耶心者。诵此心真言一切曼荼罗成就不空故也。 如前释者。一切不空三昧耶句赞真言功能之义。如第六拳菩萨段释。 文。瑜伽者为成就(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建立并修行轨则。文略义深。今总括释之。谓当段说相异上来诸段。上来诸段段段所说般若理趣皆其曼荼罗眷属也。今所说平等性义利性法性事业性非当段曼荼罗所属。是所成就四种曼荼罗也。当段曼荼罗是能成就曼荼罗也。故释云。瑜伽者。为成就四种曼荼罗教敕外金刚部成辨一切世间悉地故。应建立漫荼罗也。此教敕曼荼罗者。金刚手住降三世三摩地居中台八大菩萨围绕八方。是为第一重第二重安五类天。第三重安五类后妃。且欲入金刚界曼荼罗成就悉地之时。风雨等难种种而起。其时建立此曼荼罗。中台降三世尊教敕外部诸天令治种种障难。是云世间悉地也。为止雨难专敕水天。为止风灾专敕风天。为除疾疫等专敕炎魔天。如是随类随事可有用意。其修行法者。行者对此曼荼罗念诵运心不久同降三世尊。然后移出中尊金刚手行者自居中位结教敕印。教敕印者。如出转法轮法。其天真言加金刚手一字心字诵之。具敕其事诸天承敕使役成辨所求皆遂也。如云金刚部曼荼罗。余部又如是矣。 画金刚手菩萨者。宗睿图。右手作拳安腰。左手取三股杵。八大菩萨同初品。各头向外者。受中台教敕传外部诸天之表示也。 上界天王(等)者。出五类天也。都部要目云。又外有五类天。一一之类有四天。总有二十。并后复有五类成二十。五类者。上界四天。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四天。居地底四天(文)十八会指归同之。三十卷教王经第十云。一切如来广为有情作利乐故。悉与一切三界主众建立金刚灌顶名字。其名曰。大自在天号忿怒金刚。那罗延天号幻化金刚。童子天号金刚铃。梵天号寂默金刚。帝释号金刚器伏。如是等五即金刚灌顶明王又复飞行诸天主众。其名曰。甘露军荼利号金刚军荼利。月天号金刚光。大胜杖号金刚杖。永哦罗号金刚^8□哦罗。如是等四即金刚灌顶忿怒主。又复虚空行诸天主众。其名曰。未度未多号金刚舜拏。作甘露号金刚鬘。最胜号金刚爱。持胜号最胜金刚。如是等四即金刚灌顶哦拏主。又复地居诸天主众。其名曰。守藏号金刚母娑罗。风天号金刚风火天号金刚火。俱尾啰天号金刚大恶。如是等四即金刚灌顶??多主。又复水居诸天主众。其名曰。□啰贺号金刚钩。焰摩天号金刚葛罗必哩体。尾祖梨葛号金刚频那夜迦。水天号龙金刚。如是等四即金刚灌顶际吒迦主(文)此经具说五类天有二十一天。二十天外说大自在天是译者误欤。一上界四天者。那罗延天为初故云那罗延等四种。后三种如经说。是东方天。二游虚空四天者。日天为初故云日天等四种。经甘露军荼利。密号金刚军荼利者。是日天也。以何知者。日天真言曰。□曰罗(二合)军吒利(云云)可思之。是南方天也。三住虚空四天者。四方四门所安四种毗那夜迦也。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憬瑟撰集)云。东方摧碎天亦名无忧大将。其形如天人。天冠之上安象头。左手执伞盖。右手持剑。南方饮食天亦名严髻大将。其形如天人。天冠之上安象头。左手执索右手执花鬘。西方衣眼天亦名顶行大将。其形如天人。冠上安龙头。左手执弓右手抱箭。北方象头天亦名金色伽那钵底。其形象头人身。左手持白琉璃珠右手执宝珠。或具足六臂(文)依九会尊位等说。摧碎。花仿·金刚衣·把刀如次为东南西北四门毗那娜迦。憬瑟轨以金色伽那钵底为北门主。是与抱刀同天欤。含光记出哦那钵底六臂形像。左上手把刀(金刚智言把剑云云)彼此符合也。金刚智所译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出六臂形像。象头人身彼此同也。四地居四天者。一毗沙门天为初故云住藏等四种天。经守藏密号母裟罗(云云)母裟罗与吠室罗同梵语也。是西方天也。五地中四天者。猪头天为初故云猪头等四神。猪头天亦名金刚面天。经名金刚钩。三名虽异其体是同。秘藏记尊位云。金刚面天(亦名猪头天。赤黑色面猪身人持钩云云)可知之。是北方天也。 问。且上界四天中帝释天地居天也。故疏第十九。地居中以帝释为上(云云)何摄上界中乎。答。推之有三义。一于上界有帝释天欤。守护经第二。佛于色究竟天为天帝释说法(云云)可知之。二帝释虽下界天。为三十三天主归佛法治恶邪。与修罗作战之时。上界诸天皆下须弥顶为帝释伴侣防彼战。是故赏之摄上界天中也。三上下界相望不定欤。今上界者欲界六天中第一为下第二天以上为上欤(此义无谓欤。违秘藏记等故也)从东北隅(等)者。那罗延天安东北隅。次第右旋布列之也。 其第三重(等)者。以五类后妃对本天(五类)座位布列之也。三十卷教王经第十云。复次所有彼三界主后及母天众为授金刚宝汉顶及本部标帜金刚加持已。一切如来为利乐故悉与建立金刚灌顶名字。其名曰。乌摩天后号忿怒金刚。火银色天后号金刚金色天。沙瑟耻天后号。金刚童女天。梵天后号金刚寂静。帝释天后号金刚拳。如是等五即金刚灌顶明妃。又复飞行诸母天众。其名曰甘露母天。号金刚甘露。噜呬尼母天号金刚光。持杖母天号金刚火杖。惹多呵哩尼母天号金刚宝带。如是等四即金刚灌顶忿怒母天。又复虚空行诸母天众。其名曰摩呬尼母天。号金刚隐没。吞伏母天号金刚吞伏。□舍那母天号金刚自在。那啰爹母天号金刚爱。如是等四即金刚灌顶哦尼迦母天。又复地居诸母天众。其名曰寂静母天号金刚女使。风母天号速疾金刚。火母天号炽盛金刚。俱尾梨母天号金刚利。如是等四即金刚灌顶女使母天。又复水居诸母天众。其名曰□啰曳号金刚口。左扪尼号金刚迦梨。亲那那娑号金刚布单那。水母天号金刚摩葛哩。如是等四即金刚灌顶际吒母天。(文) 四种般若理趣者。一切平等性等四种也。相和诵者。诸天真言终加字诵之也。 已上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轮段了。 理趣释经秘要抄第十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十六日。于东寺西院奉对师主上网传受之了。 大法师贤宝(生二十四) 明历三年林钟上旬加修覆毕 (改杲快)权少僧都了深 __ 理趣释经秘要钞卷第十一(延文元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十二段(外金刚会)第十三段(七母女天) 第十四段(三兄弟)第十五段(四姊妹) 文。时薄伽梵如来者(等)者。明教主也。上来诸段薄伽梵下安别号。是则大日世尊入诸尊三摩地说各法门。当段大日直说故不安别号。是故释云是毗卢遮那佛也。凡说外金刚部三摩地法门有三样。一大日直说。大日经具缘品外部曼荼罗并当段建立是也。二大日现世天主领身说之。次上教令轮品现普贤身说之。大日经普通真言藏品以释迦身说之即此例也。三各各。诸尊自说之。大日经五种三昧道各说自所通达法即是也。 复说一切有情(等)者。当段释旨趣深远也。先释其大意。前降三世教令轮段诸天受敕伏从使役无有违逆。是则金刚手住降三世三摩地摄彼天等以为外部之眷属。诸天既受化故。当段毗卢舍那住慈悲摄受门。彼魔醯等诸天从本以来具如来藏金刚藏妙法藏羯磨四种藏性无有阙减故。毗卢舍那即同彼彼类。各从自门令开法界知见。大师释云。若能明察密号名字深开庄严秘藏。则地狱天堂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舍焉取(云云)是故当段直以魔醯首罗安中台为曼荼罗尊主。然则自初段至第十段唯是胜义谛曼荼罗也。第十一段真俗合明。谓第一重胜义。第二第三重世俗也。自当段以下四段唯是世俗谛曼荼罗也。若论其实义者。中位魔醯大日法身也。八方天正方表四智隅角表四行。是故依俗谛虽似世间曼荼罗。若依真谛即是大日法身曼荼罗也。下释云。若依世俗是名外曼荼罗。若依胜义则为普贤曼荼罗。以事显于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碍故。即凡即圣性相同一真如也(云云)普贤曼荼罗者。即大日曼荼罗也。大日名普贤法身故也。依之释云毗卢舍那佛为世间同类摄化说魔醯首罗曼荼罗(云云)留意可思之。 问。一切众生皆具四种藏性。何必说魔醯曼荼耶。答。魔醯三界主根本无明现形也。依一念无明幻心轮回五趣三界。若对治之成断一切众生无始生死根源。是故殊说之。若广言之。至鬼畜等类皆居曼荼中位显普门法界德。是故下七母女天三兄弟。四姊妹等曼荼罗源起当段四种藏性文。不可局魔醯曼荼罗也。 一切有情加持者。加持成就一切有情之理趣法门故云般若理趣也。 一切有情如来藏(等)者。藏者隐摄义也。释论云。于隐覆时名如来藏。于出现时名为法身(云云)是故藏者名本有在缠性。其藏性有四种。如来藏金刚藏妙法藏羯磨藏也。五秘密仪轨一切有情既具四种藏性获得四大菩萨之身者即是也。如来藏者大曼荼罗人名也。故次云普贤菩萨一切我故。普贤菩萨主一切有情我人德故。云一切我故也。菩提心论云。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云云)金刚顶经义诀云。一切有情皆是金刚故称□曰罗萨埵(云云)萨埵此云有情。一切有情成人体此菩萨三摩地故。名金刚萨埵。今普贤菩萨者。金刚萨埵。异名也。是故立我称也。 不离大圆镱智性者。经说一切有情体即普贤菩萨体。释说不离大圆镜智性。故非即体欤。或义云。经深释浅。浅深互显也。凡经说深秘释成浅略。经说浅略释存深秘。是此书大体也。或义云。今宗即者非混一即。二体各别谈当体全是义。故云不离。经释不相违也。 一切有情金刚藏者。一切有情即虚空藏也。 以金刚藏灌顶故者。金刚宝冠名也。宝冠坚固不坏如金刚故立此名。以此宝冠灌一切有情顶故。云以金刚藏灌顶也。大师释云。从因至果无非灌顶(云云)可思之。 一切有情妙法藏者。一切有情即观自在菩萨也。 能转一切语言故者。一切有情所有言语皆是真言故。开口发声即是于佛集会中能转法轮也。 一切有情羯磨藏者。一切有情即业菩萨也。 能作所作性相应故者。三古打违是能化所化相应表示也。一切有情各作其业为他施益。即是业菩萨三摩地也。能作八相成道者释能作。 所作三业化者。释所作所作三业化可训之。 令诸有情调伏相应者。释相应。意云。三业化所作诸有情调伏相应也。 此四种智印者。大圆镜等四智即四大菩萨也。 转轮王者。即四大菩萨也。第二段云。外现四大转轮王菩萨。所谓第一金刚萨埵。其二金刚宝菩萨。其三金刚法菩萨。第四金刚羯磨菩萨是也。(云云) 魔醯首罗等二十五种类诸天者。二十者二十天也。二十天分五类故云五种类诸天。魔醯首罗者有异说。一非二十天随一。二十天上首别第四禅顶天也。见三十卷教王经降三世品。二二十天中那罗延天云魔醯首罗欤。十八会指归释上界天王魔醯首罗等。释经释上界天王那罗延天等。名异体同欤。可勘之。 心真言者(等)者。字如不可得。字尘垢。字自在义。真如理所覆蔽尘垢故合二字。若入字门。尘垢从本不生也。本不生故于法自在为点也。 真如有七种者。唯识论第八云。七真如者。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实性。四安立真如。谓苦实性。五邪行真如。谓集实性。六清净真如。谓灭实性。七正行真如。谓道实性。此七实性圆成实摄。根本·后得二智境故(文)深密经第三又说七种真如。披可见之。 五盖者。五盖障也。如大日经疏第一释法宗原云。五盖者。一欲贪盖。二嗔恚盖。三惛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唯此于五蕴能为胜障故。谓贪恚盖能障戒蕴。惛沉睡眠能障慧蕴。掉举恶作能障定蕴。定慧无故于四谛疑。疑故令乃至解脱解脱知见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为盖(文)今五盖者当之欤。 五种解脱轮者。五智轮也。当段虽说四智。四智具足即是法界智故。云五解脱轮也。圣位经云。若见若闻若入轮坛。能断有情五趣轮转生死业障。于五解脱轮中从一佛至一佛供养承事。皆令获得无上菩提成决定性。犹如金刚不可俎坏。(文) 问。以字可配前四智欤如何。答。尔也。字东方。金刚萨埵名真如金刚故。字南方。火大种子故。字西方。观自在故。响之北方。亘前三故。 魔醯首罗如本形者。弘决第十云。魔醯首罗天者。此云大自在。色界顶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能倾覆世界。举世尊之(文)若依三十卷教王经第九者。千面千臂(见)若依宗睿图者。一面二臂也。二臂作金刚合掌印。 八种天者八方天也。 四供养者香花灯涂也。 问。何不出内四供耶。答。法花仪轨唯列内四供不出外四供。彼轨云。于东北角内置供养花菩萨。东南隅置供养灯菩萨。西南隅置供养涂香菩萨。西北隅置供养烧香菩萨(云云)此外不说内四供。存略不定。不可局执欤。私案。宗睿图出外四供不图内四供。但今四供养者可通内外四供欤。何必可定外四供乎。 四门各画(等)者四摄也。 外曼荼罗者世天外部曼荼罗也。 普贤曼荼罗者。略出经云。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云云)是故指大日云普贤也。 以事显于理故者。释以世天曼荼罗即为普贤曼荼罗之所由也。事外曼荼罗。理胜义曼荼罗也。不动世俗事即显法性理故也。 即事即理者。事理即一故云事。即事云理即理也。理事不相碍故云凡即凡云圣即圣也。凡世俗曼荼罗圣胜义曼荼罗也。 性相同一真如者。结归字。性胜义相世俗。真俗虽异。同一真如故。以字为种子也。 已上第十二外金刚部段了。 文尔时七母女天(等)者。以下三段承来。前第十二段佛说四种藏性。是则毗卢遮那与鬼畜等其心平等无有胜劣义也。魔醯首罗(第十三段)七母女天(第十三段)三兄弟(第十四段)四姊妹(第十五段)等闻此说各说自心真言居曼荼罗中台显法界体性三昧也。依之七卷理趣经外金刚会七母女天等四段总科显外金刚部仪轨分第十二。以知七母等三段属前四种藏性。诸段皆先如来发说。次眷属显明。若七母女天等为别段者。有阙如来说之失。如来若不说者。七母等依何说自心真言耶。理趣分唯说外金刚会不说七母等三段。实相·遍照二经同之。是则外金刚部中魔醯首罗王七母等伴故。说主且略伴也。当经主伴并说虽一段内。三种曼荼罗异故开为别品。是故依七卷经者。一经总为十四段。依此经者为十七段。开合从宜。勿是非矣。 七母女天者。大日经疏第五云。七魔怛哩译云七母。皆女鬼也。其形悉皆黑色也(等)义释第七云。凡有七姊妹。一名左闷拏。二名娇吠哩。三名吠瑟拏微。四名娇^8□哩。五名印捺哩。六名唠捺哩。七名末罗呬弭。此七名皆是真言。今云莽怛哩毗药则七母通用也。莽是母义。句中兼有等声。是众多非一之义。以母类众多又为众鬼之母。故以为名(文)句中有等声者指毗药也。 摩诃迦罗天眷属者。依大日经第五者。为炎魔天眷属。依今文者。为魔诃迦罗天眷属矣。 献奉钩召(等)者。献奉二字贯通下钩召·摄入·能杀·能成四。说我本誓真实心真言以奉献如来也。谓钩召摄入一切有情害其不善心令成悉地。真言是其本誓也。钩召者钩。摄入者索。能杀者锁。杀害一切不善心唯爱着善法者是锁义也。能成者铃。远离世间障难得悉地成就生欢喜也。铃是欢喜义故也。 毗欲字者。御笔理趣经字也。此字四字合成字也。一字二字三字(相通用音也)四字。如次可配召·入·杀·成四种。钩召众生为我有字有义也。引入佛道字乘义也。杀害不善字损减义也。契不生理为悉地成就是字义也。当段释合二字不加点。而所以读毗欲者。有音。五音相通读音也。者有义。三有众生也。者乘义。五乘法门也。说五乘法门以为召入杀成方便。 楞伽经中伽他说者。十卷楞伽经第四(菩提流支译)。云。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以心有生灭。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差别。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文)天乘者欲界也天也。梵乘者色无色界天也。声闻缘觉二乘如名。诸佛如来乘者大乘也。此五乘运载为功。从因至果迁流故云心有生灭。若得二转依妙果(菩提涅槃)迁流生灭心灭尽无所乘法亦无能乘者。是乘不可得义也。是故以此经为证也。 私云。梵乘者人乘事欤。梵王下来垂行化故也。天乘内可摄三界诸天欤。或又天乘者天帝释。梵乘者梵天王欤。大日经疏诸地居中。普释为最胜世仙。七卷楞伽经第三云。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诸乘我所说。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彼心转灭已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文) 问。此五乘究竟果者何处乎。答。毗卢舍那果海也。七母女天说字献毗卢舍那者即此意也。大乘同性经下(阇那耶舍与僧安译)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舍那智藏大海(文)可思之。 中央画摩诃迦罗者。仁王经疏下本云。言摩诃者。此翻云大。言迦罗者。此云黑天也○大黑天神斗战神也。若祀彼神增其威德。举事皆胜故向祀也。何以知者。三藏引别梵箧云。孔雀王经说。乌尸尼国国城之东有林名奢摩奢那。此云尸林。其林纵广满一由旬。有大黑天神。是魔醯首罗变化之身。与诸鬼神无量眷属常于夜间游行林中。有大神力多诸珍宝。有隐形药有长年药。游行飞空诸幻术药与人货易(文)摩诃迦罗像。宗睿图。三面三目。二牙上出。六臂持物。七母女天各左手拳安腰。右手持三股钩也。七卷经第三云。当书四方曼拏罗。四门四隅依法列诸分位。于其中间画贺哥罗主。如作舞势。于其像外四方四隅画八魔怛哩。所谓东方劳捺哩。手持三叉。南方没罗吽弥。手持数珠。西方吠瑟弩。手持轮。北方憍摩哩。手持铃。东南隅哥哩。手持刀。西南隅摩贺哥哩。手持刍哩西北隅薄叉尼。手持能瑟吒啰东北隅啰刹细。手持朅椿哦。复于外曼拏罗四隅画四噜捺啰拏吉你。所谓东南隅室□。西南隅毗噜尼。西北隅赞尼。东北隅跋炀葛哩。复于四门画四标帜。谓东门钵讷摩婆惹那。南门遏悉帝商羯罗。西门屹哩特啰。北门尾啰□(文)。 是如广经所说者。指此经文欤。此文没罗吽弥者。当梵天欤。中央摩诃迦罗第四禅顶魔醯首罗变化故。以梵天等为眷属也。 摩诃迦罗者(等)者。释摩诃迦罗深义也。所谓摩诃迦罗者大日也。摩诃翻大。迦罗翻时。时有三种。一世间日时。二加持日时。三圆明日时也。圆明日者无始无终湛若虚空。故云三世无障碍义也。毗卢法身慧日光明无处不遍故云大也。 时谓三世(等)者。疏第九云。据梵本。前时名迦罗。是长时之时。如一岁有三分等。后时名三摩耶。是时中小时。如画夜六时之中复更有小分等(文)智论第一云。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文)翻译名义集云。迦罗。刊正记云。即实时。谓毗尼中诫内弟子听时食遮非时食则实有其时也○三摩耶。刊正记云。名假时。亦名短时长时○不同外人定执。盖是假说长短而无其实故。若短若长悉名三摩耶。(文) 七母天者(等)者。释七母深义。七母加梵天母为八母。以表八供养菩萨。八供菩萨女形故。以母天表之。 梵天母者。疏第十云。次梵天真言为欲成彼大悲胎藏。亦如上说也。补罗(二合)阇(一切生也)^8□多曳(主也)即是众生之主也。一切众生因梵天故名一切众生主。能生一切有情故也(文)摩怛哩与^8□多曳其义是同。是故名梵天母也。或又梵天能生母欤。七卷楞伽第一云。大惠。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作者生○唯说作者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文)注楞伽云。胜性亦云胜妙。是生梵天之天主也(云云)准此文梵天母者生梵天之天母欤。非梵天即母欤。 以事显理者。事世天曼荼罗。理胜义曼荼罗也。即事显理故。以摩诃迦罗为大日。以八母天为八供养菩萨也。 问。毗欲字者摩诃迦罗种子欤。将又七母种子欤。如何。答。七母种子也。当经说尔时七母女天三昧耶真实心。七卷经说诸魔怛哩众三昧心明。大日经广大仪轨等说七母真言云。忙怛□(二合)弊(毗也反)莎□(二合)诃(云云)今经以最后弊字为种子。大日经以初摩字为种子。疏第十云。以初摩字为种子。是无我义也(云云)胎藏以真言初字为种子。金刚界以真言终字为种子。故有此异说也。   一。七母天主疾疫事 疏第十一云。又有忙怛哩天。自有真言能为一切人作大疾疫(文)义释第八云。如七母鬼等。亦以小分心自在力结作明咒。能作众生疾疫灾疠亦能息之。(文) 私云。若为祈疾疫。就当段可修法也。为疾疫祈祷作炎魔天供。七母为炎魔眷属故也。问。七母天等亦是圣者权迹也。何为众生作疾疫事耶。答。甚有深意。众生爱着我身作常住想不发厌苦之心。是故令彼疾疫渐令知无我理。以字为种子是其意也。维摩经云。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着(文)此文自合字门真言义也。而实非为众生恼乱故。若归佛法。祈之。此尊又息之。若起若息皆是为利益众生也。 已上第十三七母天段了。   十七日。 文。尔时摩度羯罗天者。智证难义云。摩度天者三天中为何天(云云)古义或为摩醯首罗天。或摩度为摩醯。羯罗为梵王。是皆迷子细欤。今谓。摩度羯罗天者三兄弟总名也。何以知者。七卷经第三云。复有摩度迦罗众。即于佛前头面礼世尊足。异口同声说自心明曰。莎(云云)依此文。摩度羯罗众者三兄弟通名也。例如七母女天总名摩怛哩众。彼经次上七母女天段云。复有诸魔怛哩众。各以头面礼释迦牟尼佛足。异口同音即说钩召一切成就三昧心明曰毗踰(二合引文)准例如是不可异求欤。 问。摩度羯罗翻名如何。答。未勘之私案。可翻主业欤。疏第十梵天真言摩多曳句注之云。主摩多与摩度相通也。羯罗具云羯罗摩。是业梵语也。宰为诸天主之业故云主业欤。其主虽多三天德胜。故殊出之欤。主母德之众名摩怛哩众。主主德之众名摩度羯罗众也。 是梵王(等)者。出三兄弟名也。教时义第四云。理趣释云。摩度羯罗天三兄弟等者。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也。天台云。世敬三仙二天。二天者谓摩醯首罗·毗纽天也。毗纽天者欲色二界中间也。信行云。那罗延。此云人生。是天力士也。(云云)智证难义云。谁太兄谁中谁最乙(云云)私案。准宗睿图。那罗延太兄也。是故居中台。梵王中也。摩醯最乙也。是故安左右。那罗延者第三禅天也。二十天中为上界天首。大日经疏第五云。微瑟纽。旧译谓之毗纽。此是那罗延天也(云云)同第十云。毗纽天有众多别名。即是那罗延天别名也(云云)弘决第十云。毗纽天亦云韦纽天亦韦糅天。此翻遍胜亦云遍净。阿含云。是色天。俱舍云。是第三禅顶天(云云)韦纽是梵王之父母。彼此勘合。那罗延者第三禅遍净天别名也。梵王者初禅王故为次弟。摩醯首罗者欲界顶大自在天故为最弟。护摩仪轨云。东北方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亦云大自在天云云)入大乘论又云伊舍那摩醯首罗。如上引矣。今摩醯首罗为第六天者先德一传也。谓南池院僧都口决以今摩醯为伊舍那。又或理趣经曼荼罗以字为种子。是取伊舍那最初字也。 炽盛光。轨云。欲界自在伊舍那小自在(云云)又一义云。准当段列名次第。以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可为兄弟次第欤。依之小野僧正护摩达磨云。南池僧都口决曰。天三兄弟者。(一)(二)自在天(三)各治三国土(文)梵王太兄那罗延中摩醯首罗最乙也。仍或图以梵王安中央以那罗延摩醯安左右。宗睿图非无疑。依此义那罗延是欲界天也。弘决第十云。毗纽天亦云韦纽天○净影云。处在欲界之极(文。毗纽与那罗延同体事如疏释花严探玄记云。那罗延此云坚牢。即帝释力士之名。云云)若尔者以梵王为太兄以那罗延可为次弟也。摩醯首罗为第六天又如前义。 萨缚字者(等)者。此字三字合成字也。萨字则一切法者释字。字谛义。一切诸法森罗炳现谛了分明故云一切法也。平等如虚空者释字。字寂静义。若法非平等如空者非寂静。故以平等如空释寂静义也。字释浮文易知。以此三字配三天。又拟三圣。字金刚萨互种子。字观音种子。字虚空藏种字。虚空藏南方主修行故以此字为彼种子也。若配三天者。梵天字。字为梵天种子故。那罗延天字。四音相通故。那与萨埵通。是故以为那罗延种子。摩醯首罗字。摩醯首罗以字为种子。十二字中等八点皆行点摄故也。学者虽作种种料简其义不相当故不能注之。 亦有漫荼罗(等)者。七卷经第三云。当画外曼拏罗。四方四门。于其中间复画半月相曼拏罗。于此曼拏罗内画摩度迦罗三尊之像。各现喜怒之相身被甲胄手持器伏。复以种种庄严处师子座。光明炽盛。于其四门画四会主。一悉驮没哩提。二摩贺刹怛啰。三赞拏噜沙屹啰。四摩啰拏。于四门外依法安置铃·幢幡·阏伽·瓶等。复置饮食香花伎乐种种供养。如是安布已。阿阇梨入曼拏罗中。依法献诸供养礼拜复以梵音而伸赞曰○阿阇梨作是赞已依法引弟子入曼拏罗中授与三昧印法等。(文) 如广经所说者指此文欤。那罗延天像如遍净天形。弘决第十云。大论云。遍净天者。四臂提具持轮骑金翅鸟○委在法花疏中。疏云。二十四手千头(云云)依宗睿图者。那罗延一面二臂右手作拳安腰。左手持轮胸前横安之。梵天四面四臂。摩醯一面二臂金刚合掌。准彼图摧一切魔段。是第四禅顶魔醯首罗欤。若尔者此传未得其意。若第四禅顶天者。尤可居中央。何居胁士位乎。尔者今摩醯首罗者。可画伊舍那天像。护摩轨说彼天像云。左手持却波罗坏盛。右手持三戟创。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髓为璎珞(云云)可知之。 此三天(等)者。梵天金刚萨埵主大曼荼罗故为佛宝那罗延天观自在菩萨。法部主故为法宝。摩醯首罗虚空藏。主平等性智故为僧宝。僧翻一味和合。四曼义以三昧耶曼荼罗配僧宝。是又约平等义也。苏悉地等说金轮为佛部主。观音为莲花部主。金刚手为金刚部主。当段以金刚萨埵配佛宝。聊似相违。三部三宝次第有别意趣欤。可思之。 问。何无三身配释乎。答。一义云。三身者非法报应三身。三菩萨身云三身。三宝三身可训之。或义云。法报应三身也。法宝法身。佛宝报身。僧宝化身。作三宝配释其义自显故别不释之。 此三宝者(等)者。明三宝能生义。毗卢舍那菩提心是也。菩提心体有觉知德名佛宝。有轨持德名法宝。有和合德为僧宝。是名同体三宝也。从此出生三菩萨身。是名别体三宝也。四曼义云。问。约此三宝。佛处具法僧。法宝处具佛法。法宝处具佛法耶答。具尔也。问如何具乎。答。佛宝为总有轨则轨持之义者此法宝也。所成于六大僧宝也法宝有觉了义佛宝所成于六大僧宝也。僧宝有觉了义者佛宝。为总有轨界轨持之义者法宝也。此约三宝各具三宝云也(云云)三宝相融义准此释可思之。 三法兄弟者。简俗兄弟云法兄弟也。 以事显理者。以三天事显三尊理也。 问。约俗门三天父母谁乎。答。智证难义云。此三人谁其父母(云云)未决之。广可勘诸传。问。智证难义云。图画仪则何故如弓。其正义何(云云)此疑云何可决之乎。答。未决之。若表世天未满之义欤。例如云半字教也。问。小野僧正护摩达磨云。南池僧都口决曰。天三兄弟者。(一)(二)自在天(三)各治三国土。当唐国。自在天配日本。倭云(云云)此事如何。答。梵天配夭竺欤。诚以无相违。伊舍那配日本。就日本记有习欤。那罗延配唐土。所据未详。 已上第十四三兄弟段了。 文尔时四姊妹女天(等)者。前段举三兄弟显三宝。当段举四姊妹女天表四德波罗蜜。其第一(等)者列名。胎藏曼荼罗文殊院安此四尊。皆是日天眷属也。大日经疏第五云。誓耶译为胜顶。微誓耶译云最胜顶(云云)又云。阿尔多者无胜义。阿波罗尔多者无能胜义也(云云)。 亦有曼荼罗(等)者。中央画都牟卢天。或抄云。此翻降伏胜上云(云云)四方图四姊妹。秘藏记尊位云。后母2嚧(亦黑色持棒)左阿耳多阿波罗耳多。右肥者耶半者耶(已上四使者皆肉色共持棒云云) 嘉祥仁王疏中举八部阿修罗中。须弥山下有四大阿修罗。第四名兜牟楼。与当段别也。 都牟卢者。或义云。日天也(云云)此义难思。当段四姊妹之兄也(云云)而疏第五云。南置日天众。在八马车辂中。并二妃在其左右。所谓誓耶微誓耶译云胜无胜也。(云云)依此释。惹耶微惹耶日天妃也。都牟卢四女兄也。何以都牟卢为日天乎。今四女兄故安中央。不可云日天也。 如广经所说者。七卷经第三云。复有四贤圣。异口同声说自心明曰。萨鍐(二合引)说此心明已复说曼拏罗成就法。当画曼拏罗。圆满如月轮。分其四门列于四位画彼四贤圣。东位啰帝。其身红色手持弓箭。南位摩啰尼。其身黑色手持利剑及契吒哥。西位□啰呬。其身金色手持宝藏。北位悉提迦尸。其身白色手持拶沙迦及刀。于其四门各画标帜○(文)指此文欤。 表瑜伽中(等)者。五尊像依宗睿图。都牟卢天住法界定印故云表毗卢舍那佛也。前常波罗蜜当惹耶。右手作金刚拳安服。左手持五股杵。金刚不坏故云常波罗蜜也。右乐波罗蜜当微惹耶。二手外缚二头指竖合如宝形。雨宝安乐故云乐波罗蜜也。左我波罗蜜当阿尔多。二手结大羯磨印当心。自在业用故云我波罗蜜也。后净波罗蜜当阿波罗尔多。右手取莲花左手作拳安腰。如莲本净故云净波罗蜜也。 文唅字真言(等)者。以下释一字心。波罗蜜者到彼岸。表果德故云因不可得。着我修行虽善事感有漏果。无我修行独达实相理。故云即成实相般若波罗蜜也。若契无我理。世间出世随心成就。威德自在见者皆欢喜。所出言词一切所求诸人皆从其命敢不违越也。 已上第十五四姊妹段了。 理趣释经秘要抄第十一 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七日。于传受席记之了。 大法师贤宝 明历三(丁酉)林钟上旬于观智院加修覆毕(改杲快)权少僧都了深(生二十四) _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十二(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第十六段(五部具会)第十七段(五秘密) 文。尔时薄伽梵(等)者。此一段不立品号。七卷经名般若波罗蜜多教称赞分。真实经文句名四波罗蜜部中大曼荼罗章。宗睿曼荼罗名五部具会。若依文句意者。当段明四部曼荼罗具五部。经唯说无量无边一性究竟四种不明佛部中具五部。故名四波罗蜜部中大曼荼罗章也。若依宗睿图者。明五部各具五部故名五部具会曼荼罗也。仰宗睿僧正意。无量无边究竟如来句。说佛部中具五部之文也。其故段段多教主成就句为中台所说四种般若理趣为四方尊。当须亦如是。教主句为中方佛部无量无边一性究竟为四方四部也。无量者金刚部。无边者宝部。究竟句中摄法部羯磨部。次文约最后羯磨部名究竟。当段法羯二部菩提涅槃究竟果故总名究竟。具足四部功德如来故名无量无边究竟如来。是故以此句为佛部中具足五部之文也。 为欲加持此教(等)者。说此章来意也。谓上来所说诸段皆约五部作建立。初段十七尊曼荼罗金萨为中央。是佛部也。欲触爱慢安四方。是四部也。内外四供四摄菩萨亦是四部所管也。第二段以下曼荼罗皆如是。当段说加持此上来所说教令究竟圆满之轨则也。故结文云。于佛菩萨行皆得究竟(云云)。佛者。初段能说曼荼罗并第二段曼荼罗也。菩萨者自余段段曼荼罗也。当段般若波罗蜜多无量故一切如来无量等文。若能受持读诵思惟。佛菩萨彼彼修行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究竟圆满无有缺减故。云加持此教也。 无量无边者。大般若经第五百十六云。具寿善现复白佛言。所说无量·无数·无边有何差别。佛告善现。言无量者量不可得。不可量在过去未来现在法中故名无量。言无数者。不可数在一切有为无为界中。故名无数。言无边者边不可得。不可测度彼法边际故名无边(文)。 复说平等金刚(等)者。一一曼荼罗究竟成就彼此平等故名平等金刚。金刚者五部总名也。 般若波罗蜜多无量故一切如来无量者。以下文甚难见。金刚部云无量宝部云无边莲花部云一性羯磨部云究竟。其意如何。莲花部理。理一味性故云一性。羯磨部入涅槃。涅槃究极妙果故云究竟。最有其谓。金部云无量。宝部云无边。未得其意。七卷经第三云。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无量无边故一切如来亦无量无边。般若波罗蜜多无量无边故一切法自性坚固亦无量无边(云云)依此文。无量无边俱通金宝二部。若尔者。当经影略互显金部说无量宝部说无边欤。但欲云影略互显者。金宝二部更无加显之言。以何为其起尽耶。量知无量者唯属金部无边者唯限宝部欤。谓量者分量。东方金刚部大圆境智。彼此涉入互相照映会无分量。故云无量也。边者边际。南方宝部平等性智。一中无际理智不二远离边际。故云无边也。 问。东南云般若无量无边故一切无量无边西北云一切一性究竟故云般若一性究竟意如何。答。此影略互显也。般若者内心智德。当菩提义。一切者外相尊体。当佛陀义。疏第一云。约菩提义者有无量无边金刚智印。约佛陀义者有无量无边持金刚者(云云)即此意也。内智无量无边故外相又无量无边也。外相无量无边故内智又无量无边也。如云东南西北亦尔也。依之七卷经说西北二部云。般若波罗蜜多无二故诸法亦无二。般若波罗蜜多究竟故一切事业亦究竟(云云)又实相经云。般若波罗蜜一性故诸法亦一性。般若波罗蜜究竟尽故一切诸法亦究竟尽(云云)准之东南又可云一切如来无量无边故般若波罗蜜多无量无边也。问。东南云一切如来西北云一切法之意如何。答。东南形人西北形法。谓东方大曼荼罗方故为人。南方三昧耶曼荼罗故配僧宝。僧宝属人故也。西北如次菩提·涅槃二法故属法也。而实各具人法无有阙少。且约胜为论矣。 金刚部中曼荼罗(等)者。阿□曼荼罗也。准教集瑜伽说。金刚部中具五曼荼罗故云皆具五部。五部圣众各具三十七尊故云一一圣众具无量曼荼罗。摄一切曼荼罗为三十七故云无量曼荼罗。例如五佛名一切如来。后后准知矣。 究竟无住涅槃者。四涅槃中无住处涅槃佛独得之。故云究竟也。 一切教集瑜伽经所说者。十八会指归云。次说第三会名一切教集瑜伽。于法界宫殿说。一切如来异口同音问金刚萨埵菩萨。一百八问。金刚萨埵菩萨一一答。此经中说大曼荼罗五部一一部中五曼荼罗各具三十七都成一大曼荼罗。一一尊各各说四印。所谓大印·三昧耶印·法印羯磨印(文)依此释五部各具五曼荼罗。五曼荼罗各具三十七。总有九百二十五尊。都合成一大曼荼罗。一一尊各具四智印。故成三千七百智印。若开而论之。重重互具无量无边也。都非算数所及也。 荐福大和上(等)者。荐福寺唐朝十大寺内也。金刚智令住此伽蓝。故指金刚智云荐福大和上也。彼和上所图画金泥瑜伽曼荼罗是今五部具会曼荼罗也。和上善粉绘见本传。 问。真言疑目云。理趣释者是可天竺释。即言三藏奉诏译故。今疑○释末云。如一切教集瑜伽经所说。荐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罗是也(云云)荐福寺者大唐伽蓝也。何昔天竺人指今唐为证。返知大唐阿阇梨记也。即疑后人为高举画云奉诏译兼亦入经录欤(云云)此疑如何可会之乎。答。此是译者所注加也。非造者说。依之或本注画之。智论等中载唐土事。是又译者词也。谁云非龙树论乎。奉诏译者非后人伪安。不空三藏请三朝所翻经入目录流行表(表制集第三载之)之中出理趣释经。又圆照法师为不空三藏弟子奉敕撰贞元录。经部中出之。何恣云后人高举所作乎。 所以不说(等)者。出不说心真言之所由也。其意易知。彼教者指教集瑜伽经欤。当段释既云不可具载。若不见教集广本者。谁辄可图之乎。又实相·遍照两经说种子。实相经云。尔时如来复说咒曰。骠(长呼云云)遍照经云。如是所说一切法行摄入秘密毗焰字义门(文)异译不同旨趣难知矣。方隅者举一方隅令知余方也。方隅可训之欤。 问。当段印真言不说之。云何可行用乎。答。五部具会一一圣众各有印明。不可具载之。虽然又用总印总咒。以之为习。小野广泽流相传所存各别也。凡此段多有秘传。难载翰墨。可问师口矣。 金泥瑜伽曼荼罗图样事。(付本朝请来事) 智证杂记云。问。金泥曼荼罗为何会。答。指归云。次说第三会名一切教集瑜伽(法界宫说)此经中说大曼荼罗五部。一一部中五部曼荼罗各三十七都成一大曼荼罗。一一尊各说四印。大印·三昧耶印·法印·羯磨印各说成就法。理趣经云。金刚部中乃至羯磨部中皆具五部。一一圣众具无量曼荼罗。四印等亦无量也(云云)此中曼荼罗广大如一切教集瑜伽经所说。荐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罗是也。问。此曼荼罗样如何。答。须先置大轮。其中亦安置五个大轮。一一轮中各置三十七尊。其座位样如成身会。四方外院安置一切外金刚众。譬如群兵围绕一城四边而已。或持旗或把棒或执戟或执毒县。其中主伴不可称计。指须看荐福寺本图乎(合有五个。七十三尊若加天后成九十三尊文)些些疑文云。金泥曼荼罗苗本。大中初来此土。而无诸尊题名。最如面墙。请垂光示。又有其瑜伽乎。垂付给(云云)觉印阿阇梨记(惠什口说云云)云。问。荐福寺金泥曼荼罗尊位何样乎。答。全以非普通。无九会。又法界塔之前有五大明王立像也。安然记之。又凡不见知。佛菩萨等像有其数。仍智证大师注其数遗唐决。问云。曼荼罗谁人传来乎。答。慈觉大师传来(云云)。 私云。准杂记者。当段曼荼罗可有贤劫菩萨外部天等欤。 觉超僧都金刚界三密抄第五云。又金刚智三藏手绘曼荼罗中。下方列安五大明王立像(云云)。 八家总录出录外秘密曼荼罗云。荐福寺金刚三藏。手绘金泥曼荼罗苗一桢(会昌灭佛法。日和尚密属手工令图一本。那邦无具本云云)私云。依此记。彼金泥曼荼罗会昌骚乱之刻慈觉大师密属手工令写取之。非三藏图画正本也。唐宣宗大中元年当本朝承和十四年。觉大师持来本朝。仍些些疑文云。大中初来此土也。件曼荼罗安置山门前唐院欤。觉禅抄云。师云。此曼荼罗有仁和寺经藏(云云)惠什阇梨以彼本图(云云)是摸写本欤。可寻之。 已上第十六五部具会段之。   十八日。 文。时婆伽梵毗卢遮那(等)者。当段最后说五秘密三摩地故。先标云后当说五种秘密三摩地也。次上五部具会曼荼罗果德圆满表示也。当段摄彼果德归众生本有因德也。得一切秘密法性无戏论如来者教主名也。当段说五秘密法门故。从彼立此名也。一切秘密者。见闻触知彼彼诸法不动其当相成解脱之要门。其义甚深非凡情所没故云一切秘密。理趣分疏云。可贵可重名秘。齿远难知名密(文)可知之。或又五秘密轨意。一切诸尊皆入此五秘密三摩地。诸尊秘密内证故云一切秘密。法性者金刚萨埵名真如金刚。此五尊皆同一法性上建立之故名法性。欲触爱慢虽同烦恼之名入道之要路断迷之方便故名无戏论也。 复说最胜(等)者。释论释十最十胜。十最契经中说第一。十胜契经中说殊胜。依此意者。最胜者第一殊胜义是称叹之词也。 无初中后者。理趣分疏云。谓此中初说中说后说三位。或发心修行证得三位。或听闻修行离欲三位。此为最胜无二第一无上法行(文)理趣分说初中后位最胜第一甚深理趣无上法门无无字。依之基师作此释。当经云无初中后。甚有深意。谓金刚萨埵十七尊曼荼罗金刚萨埵为中台。欲触爱慢布别位。是则表次第修入轨则。四菩萨如次因行证入。初中后次第也。当段五尊皆居同一莲花同一月轮。是则表俱时圆满理趣。故云无初中后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大乐金刚等者金刚萨埵名也。初段经终云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心(云云)释结文云已上名大乐不空金刚萨埵初集会品(云云)当段又初说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般若理趣。后说大乐金刚不空究竟悉地。十七尊义述说中台金刚萨埵云。其一所谓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云云)依之案之。初后二段说金刚萨埵三摩地。用初段金萨成中间十五章。十五章终归金刚萨埵三摩地为第十七段。一经皆说金刚萨埵三摩地。故经总题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也。然则初段说十七。当段说五尊。建立虽异法体是同。十八会指归云。普贤菩萨复说秘密中曼荼罗。十七尊支分各各复入本尊身。共成五尊同居一莲花台亦说一字真言(云云)可知之。 后当广释者。指次下所谓菩萨摩诃萨以下经释也。 所谓菩萨摩诃萨(等)者。以下正明五秘密也。凡五秘密者。十七尊中撰取五尊以成一种曼荼罗。十七尊中第一金刚萨埵。自第二至第九欲触爱慢也。于中初四男居正方。后四妃居隅角。大乐轨中台金萨加正方四尊为五秘密。彼轨云。次说五秘密。金刚萨埵○金刚箭○金刚喜悦○金刚爱○金刚欲自在○(云云)五秘密仪轨又同之。当段说相中尊加隅角四尊为五秘密是故段段皆云明妃菩萨。如前云五秘密者无初中后。顿悟顿入俱时圆满三摩地也。而就俱时圆满法门有二样。一于本有在缠因位谈此义初地即极法门此意也。二于修生出缠果位谈此义拳菩萨正觉法门此义也。今又如是。正方四尊主果德隅角四尊形因德。大乐轨为显果位俱时义取正方四尊。当段为显因位俱时义取隅角四尊也。又一义云。文句云。五句如次配释五大菩萨三摩地。谓金刚明妃菩萨金刚触明妃菩萨金刚萨埵菩萨爱金刚明妃菩萨金刚慢明妃菩萨。其金刚萨埵则为中央。余四大菩萨如次配住东南西北位。即上第一章十七句中初五句是也(云云)依此释者。当段又取正方尊。不违常途说。若然者明妃言必不局定门尊欤。金刚萨埵轨云。中央普贤菩萨与八金刚明妃围绕。四隅嬉戏等外供养金刚钩女等四门无量菩萨围绕(云云)此轨意中院四方安欲触爱慢四隅安春云秋冬云八金刚明妃也。 大欲最胜成就故(等)者。当段经文有六重。一大欲。二大乐。三大菩提。四摧大力魔。五自在主。六净除无余界等也。菩萨摩诃萨句五处有之。以之显五秘密起尽也。就之有二义。一义云。大欲为欲如名。大乐为触。触名适悦金刚女亦名适悦清净。适悦是乐义也。大菩提者金刚萨埵不待言。摧大力魔者爱金刚。敬爱法略出经名降伏法亦名降怨法也。又此菩萨以摩竭鱼为三形。金刚药叉又以摩竭首为三形。金刚药叉名摧一切魔。彼此相应也。自在主为慢。于三界得自在是慢义也。义述慢金刚女名金刚自在菩萨即此意也。但经释俱以得大乐最胜成就句属欲金刚者。依欲得乐故得乐是欲功能也。乐正虽触。依欲起故从所依属欲位。次菩萨摩诃萨得大乐最胜成就故者。正示触位也。后后皆准之可知。第五净除无余界者。还初欲金刚句也。下说欲金刚云诸法及所有一切皆清净。是净除无余界意也。如是常恒轮转济度众生为五秘密三摩地。例如旋转字轮依初起后依后成初始终轮环无断绝也。或又下释以慢为大精进德而释净除无余界等文云依大精进然者自在净除二句同属慢也。一义云。五段各有二句。初段以二句为当位。后四段以后句为当位。谓大欲大乐为欲。大菩提为触。摧魔为金萨。自在主为爱。净除等为慢也。第一大欲句同属欲金刚者。欲前无菩萨位也。不可云蹑前位。是故初以二句为当位。后四以初句为蹑前以后句为当位。大欲大乐为欲金刚。其义象知。大菩提为触金刚者。此菩萨抱立金刚萨埵。是则抱立一切众生本有菩提之形也。义述云。以不舍众生必令解脱故。明触性即菩提故。所以住抱持相(文)摧大力魔为金刚萨埵者。金刚萨埵主降魔德。现降三世相降魔醯是此意也。自在主为爱金刚者。爱是西方尊也。西方观自在三摩地故云自在主也。即得净除等为慢金刚者。慢是北方尊也。北方名大粗进门。依大精进常处生死救摄一切。是慢金刚三摩地也。故下释云。此是金刚慢明妃三摩地行大精进所摄也。(文)可思之。 秘密中最秘密者。智证难义云。此五秘密与五秘密仪轨中意同欤。名最密由其义如何(云云)就此疑。私案。如前云五秘密轨五尊虽同位犹约果德示曼荼。当段施设约因德作建立。是则不动众生具缚依身直同五秘密内证。顿中之顿秘中秘故云秘密中最秘密也。 文。今说修行曼荼罗(等)者。以下明曼荼罗安立次第。此五尊坐同一莲花表大悲德。是不住涅槃义也。住同一月轮表大智德。是不住生死义也。中央画金刚萨埵。右边画欲触二尊。左边安爱慢二尊。惠什阇梨五秘密记出金泥曼荼罗图样。左右同之。而七卷经第三云。复以四菩萨围绕金刚手。前大乐菩萨。身偏深红色持金刚器杖。金刚手之右枳哩枳罗尊。二手结智印。金刚手之后安念金刚尊。手持摩竭幢。金刚手之左安欲自在尊。手作金刚拳(文)依此文者。欲触爱慢如次安前右后左。此经说金刚萨埵欲触爱慢五尊已说八供四摄。尔者十七尊曼荼罗非五秘密曼荼罗欤。而初说长行偈颂文与当经同。可谓五秘密曼荼罗。但异常途同一莲花座五尊。故前右后左为列次。虽安十二供养以五尊为本尊故可名五秘密曼荼罗欤。异十七尊曼荼罗者。此经说相。初段十七尊曼荼罗初五尊虽同当段。自余十二尊异此段欤。披可见之。又宗睿曼荼罗。欲金刚在萨埵左后隅。触金刚在萨埵右后隅。爱金刚在萨埵左胁傍。慢金刚在萨埵右胁傍。是非虽难知。当经初说欲触二尊。同萨埵右边故。后说爱慢二尊。同萨埵左边故。中间说金刚萨埵。表中位。解释随云右边画二种左边画二种。约经次第似起言。加之让金泥曼荼罗像。彼像又右安欲触左安爱慢后代译经先德所传颇似参差。可寻决之。 具如金泥曼荼罗(等)者。是又译者词也。或云。金刚智所图荐福寺金刚界曼荼罗也。彼曼荼罗理趣会图五秘密曼荼罗。向西方安曼荼罗故理趣会当东南隅也。例如天王寺五智光院两界曼荼罗东悬金刚界曼荼罗西悬台藏界曼荼罗也(云云)此义甚无谓。金泥瑜伽曼荼罗非常途九会图样。子细如先段载之。 修行者(等)者。此五秘密法秘中最秘故。灌顶以前不可行之。受阿阇梨灌顶之后可修之阿阇梨灌顶事如别抄。 广经者。指广大理趣经欤。七卷理趣经委说之。但后代译故多相违欤。彼可见之。 菩萨胜惠者(等)者。以下五行颂如次配金刚萨埵欲触爱慢五尊也。上说金刚萨埵云摧大力魔。余四尊各虽作大欲大乐等说其义不具故。征问云何以故。以偈具明其义也。金刚萨埵名摧大力魔者。行愿坚固尽生死界作利乐事。众生界不尽故终不取涅槃。是故名摧大力魔菩萨也。大力魔者虽有四魔。约烦恼魔立其称。生死轮回之基依根本无明。其力最大也。萨埵摧之故名摧大力魔也。理趣分疏云。有胜智者谓能共离我及我所。离人法执名胜智者。生法二智悉皆圆满。即是其言心不颠倒也。名胜智者离二执故。齐此常能以无等法饶益有情不入寂灭。齐十方界处齐未来际生死之时。常能以此第一最胜无等类法利乐有情。有情无限。入涅槃期不可穷尽。故胜智者随诸有情不入寂灭。何以故。以无法执及有情执无自他相故。利有情常无穷尽。如世父母之救济男女心生悲愍无自他相不惮劬劳故能长时生悲济意(文)。菩萨胜慧等一颂准此释可知之大悲阐提菩萨常不入涅槃事。 十卷楞伽经第二(菩提流支译)云。大惠。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惠。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惠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惠。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大惠。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大惠菩萨白佛言。世尊。此二种一阐提何等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惠。菩萨摩诃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切诸法本来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舍一切善根阐提。何以故。大惠。彼舍一切善根阐提若值诸佛善知识等发菩提心生诸善根便证涅槃。何以故。大惠。诸佛如来不舍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大惠。菩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七卷楞伽第二云。大惠菩萨言。世尊。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佛言。大惠。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毕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文)智论第三十云。为众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菩提而广度众生。如是菩萨诸佛赞叹。何者是。如文殊师利毗摩罗诘观音大势至遍吉等诸菩萨之上首。出于三界变化无鞅数身入于生死教化众生故(文)此文遍吉者指普贀也。 如上文应知者。指初段也。 般若及方便智度悉加持者。一义云。般若者。十度中第六般若。是正体智也。次方便智度者。后四度中举初后显中间愿力也。此四是后得智也。依此义者。般若及方便智度悉加持可训之。一义云。般若者正体智。方便者后得智。智度者通二智。若依此义者。般若及方便智度悉加持可训之问。方便者其相如何。答。理趣分疏云。由智惠力随诸有情病·行·机器意乐。应时即为显现说法等事。故名方便。曲顺时宜令其入道之前加行名为方便。如在路行见人逐□。他问见不。应坐答言我实不见。为护杀事即现坐相云我不见。非是立时我不见也。不犯妄言护杀事成。菩萨亦尔。欲令众生舍伪入真。于无名法以名字说。随其轻重时节所宜应机而说令其入道。以象表无象以言表无言。不称其真故名方便(文)今宗方便者其意异也。学者可知之。 诸法及诸有一切皆清净者。五秘密仪轨云。菩萨胜惠者。乃至尽生死恒作众生利而不趣涅槃。以何等法得如此。是故般若及方便智度所加持。诸法及诸有一切皆清净。诸法及诸有名为人法二执(文)诸法者法执。诸有者三有众生即人执也。欲金刚东方主菩提心德。五秘密轨云。欲金刚以菩提心箭钩召一切有情安置佛道(云云)菩提心者金刚部智德。故以智慧力断二执烦恼皆悉令清净也。 欲等调世间(等)者。此文有二义。一义云。欲等调世间等二句蹑前属前欲金刚位。有顶及恶趣等二句起后属触金刚位。欲位净二执触位尽诸有也。一义云。四句皆属触金刚。理趣分疏云。谓以贪等调伏世间等者。谓佛菩萨观诸有情多悭所蔽。虽有珍财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萨知其因悭所蔽增长恶业当堕恶趣无有出期。遂起大贪夺其财宝。令舍悭吝不起恶业。菩萨实是后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贪等。不为己身名利诸众眷属恭敬。故起一贪增百千善(文)此释冥合深意。其故欲等调世间等文南方触菩萨虚空藏三摩地也。五秘密轨释此一颂云。由住虚空藏三摩地(云云)上虚空藏段明盗法。菩萨住大贪夺他财即是虚空藏三摩地也。基师虽不传秘教冥契密意。如是以贪欲等方便调伏世间。是大静虑义也。弘决第二(本)云。一切禅定皆名三摩地。秦言正心行处。是心无始常曲不端。入正行处心即端直。如蛇行常曲入筒则直(文)蛇曲表悭贪。调伏之入正行筒是为三摩地也。谓畜积财宝深怀悭贪。其心散动甚不安稳。若舍悭贪行惠舍。其心安静无为安稳。故云大静虑也。 如莲体本染(等)者。说爱金刚。初二句譬。后二句法也。心觉阇梨杂秘第二云。 理趣经云如莲体本染(等)者(文)大日经疏云。如世莲花出淤泥之中生处虽恶而莲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文)三十卷教王经十八云。此莲花性即贪性。而彼种性本无染。观想一切清净因。罪障亦然。本无染(文)经云。金刚大染莲(文)。已上私勘载之。般若寺僧正自笔经云。如莲体本净(文)件本清净句阙行也(所谓妙适等文)初段奥段(已上以觉印阇梨杂抄画之)或人云。或本云。如莲体本净(真然僧正笔。于梵字者大师御笔在小野经藏)或本云。如莲体本染(梵汉俱大师御笔也。在鸟羽院故正觉房上人申请画写之)或人云。醍醐经藏有御笔理趣经。绀纸金字。有表纸绘。定贤法务云。于梵字汉字者非愚眼可决事。于表纸绘者无左右御笔也(云云)(文)已上杂秘。又七卷理趣经第三云。譬如妙色莲清净性无染(云云)实相经云。如莲体本净(云云)五秘密轨云。如莲性清净本净不为垢所染(云云)大师纳凉坊御笔本。本净(文)本净者其义易知。本染者莲花赤色本性赤染也。今新以尘垢不染故云不为垢所染也。大悲爱欲亦尔也。以大悲爱染欲之。非世间欲情染故云不染也也。今诸欲者非欲金刚欲。爱金刚大悲欲也。 大欲得清净(等)者。说慢金刚。四句配释至下悉之。 皆摄四种法(等)者。欲金刚部故为大慧触宝部平等性智故为大定。三摩地此翻等持故也。爱莲花部大悲也。慢羯磨部大精进。慢自在高举为物不被屈伏。是大精进义也。以此四摄大智大悲。定必与惠相应故以定摄慧。进必与悲相应故。以进摄悲。仍合四菩萨以为悲智二莲花月轮即此标帜也更合悲智为一体。即是中台金刚萨埵也。以之习爱染王为秘传。或口决云。一切佛中以三十七尊为根本。摄三十七尊为十七尊。摄十七尊为五秘密。摄五秘密为爱染王也。(云云) 令证金刚萨埵(等)者。至北方利生事究竟故令证金刚萨埵位。是故慢菩萨现自在位也。 同一莲花(等)者。五秘密仪轨云。五身同一莲花者为大悲义。同一月轮圆光者为大智义。是故菩萨由大智故不染生死。由大悲故不住涅槃(文)五秘密口诀云。背倚月轮者表大悲。故不住涅槃。坐白莲花者表大智。故不染生死(文)以莲月配悲智。仪轨与口诀相违。各据一义欤。 是故大欲(等)者。释北方慢菩萨位成金刚萨埵身也。其故慢菩萨北方最后位。后后必兼前前故。此位四菩萨俱时圆满。俱时圆满即成金刚萨埵身也。例如摄真实经说北方不空成就具五色。是故以说慢之四句配四菩萨。初句金刚萨埵欲金刚故云大欲得清净。次句虚空藏菩萨亦名宝菩萨。即是触金刚也。雨宝满愿故云大安乐丰饶触。金刚名适悦金刚。是又大安乐义也。次句观自在菩萨。此菩萨以莲花为标帜故注云莲也。后句业菩萨。慢金刚也。住大精进门拔济无边有情故云能作坚固利。四位圆满即成中台。故云即成金刚萨埵等也。凡此五行颂可有重重配释。五秘密轨。五尊配属三十七尊。准彼可作释耳。 金刚手(等)者。初段若能受持(乃至)获得如来执金刚位文执当段同故。让彼段释云如前已释也。初后二须同说金刚萨埵三摩地明其得益。两段说相全同。甚有深意。谓初彼获一切等者总句。当初段即于现生等文。次现世获得等者别句。当初段于一切法等文也。于中现世等者现世证得欢喜地也。是金刚萨埵所持铃德也。铃欢喜义故名欢喜地。初段说适悦欢喜。当段说自在悦乐。即此意也。 以十六大菩萨生(等)者。后十六生成正觉也。此拳菩萨位成大日身。初段释云。金刚拳菩萨最后身便成毗卢舍那身也(云云)当段云得于如来执金刚位。同大日位也。是则金刚萨埵所持五古德也。五古大日三形也。执金刚位者。金刚手执大日五股金刚之位同如来故云如来执金刚位也。五秘密轨云。金刚萨埵住大智印者。从金刚界至金刚铃菩萨以三十七智成自受用他受用果德身(云云)金刚界者五股也。五股是大日三形也。以何知者。三摩地仪轨说大日三形五股云。应当知自身即为金刚界故也。然则金刚萨埵持五古三十七尊初大日三形也。持铃三十七尊终铃菩萨三形也。举初后摄中间故云以三十七智成自受用他受用果德身也。是故说金刚萨埵修行得益云现世获得自在悦乐得于如来执金刚位诚有所以者欤。 吽字亦如前释者。是又让初段释也。实相经说萨莎诃字。七卷经并遍照说吽字也。经说重字。释出短字。五秘密种子用重字。为随分习。更问之。大师御笔十七段种子当段被游重字(云云)尤有子细事欤。凡准七卷经。金刚手若有闻此等者。大日告金刚手之词也。至字者非大日说。是金刚手自说也。彼经第三云。尔时世尊说此颂已复告金刚手菩萨言。若人闻此最上根本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已。常于清旦时能读诵受持思惟者。是人即获一切适悦快乐。见世得大乐金刚三昧最上成就。又复得一切如来金刚秘密最上成就○是时金刚手菩萨复说颂曰○尔时金刚手菩萨说是颂已。即说自心之明曰。吽(引文)当经略经故说相不具。准七卷经可知之。 已上第十七五秘密段了。 经尔时一切如来(等)者。一切如来十方一切如来也。持金刚菩萨者。除金刚手之外一切菩萨也。大日经一切持金刚者句大师释云五部诸尊。准可思之。 五种善哉句(等)者。 第一善哉说大萨埵故为东方金刚部。七卷理趣经善哉金刚手(云云)。 第二善哉说大安乐故为南方宝部。 第三善哉说摩诃衍故为西方莲花部。莲花部亦名法部。摩诃衍大乘法故。 第四善哉说大智慧故为北方羯磨部。自觉觉他二利应作故。羯磨故名大智慧也。 第五善能演说此法教者。为中方佛部。虽不云善哉善哉。善与能义当二善哉故云五种善哉也。演说此教是教主大日德故配大日也。法花义疏第八云。善哉善哉者。释论云。再言善哉者喜之至也。(云云) 金刚修多罗加持者。是同属佛部句可连属次上此法教句也。金刚修多罗总云之通十八会瑜伽。别云之指当经也。 余句义者。除金刚修多罗加持句其余句义至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为流通分也。三段分别如上料简。 问。此偈颂委细科释如何。答。文句云。赞中有三颂半。文分为二。前两颂半正明赞叹理趣功能。后一颂明奉行流通○初中为二。初一颂半赞能说者。次一颂赞能持者。初文如释。次文中二初句明行相。次三句正明功报。此中有三种报。一魔不坏。二得圣位。三得悉地。三句三报如次配释。从一切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也(文)此释取流通分虽违释经。科释无相违。故引而示之也。 已上赞释了。 右全部十二卷并师主上纲面授秘说也。从去月上旬至今月今夜首尾四十个日之间。于传受之席执笔翰记口授。同听两三辈载严制于一纸所诫聊尔之他散也。努力如护眼精勿令违失矣。 理趣释经秘要钞第十二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十八日夜丑克记之 金刚弟子贤宝 明历三年林钟上旬全部十二卷加修覆毕 (改杲快)权少僧都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