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32
梵□日罗驮睹私记
释真兴述
秘密之法意趣难解。真言印契任口与手。但其观行文隐义邃。始行初心人可迷即身成佛。今依管见指其位次。同学之辈幸留意耳。
轨云。归命礼普贤金刚莲华手说修瑜伽法(云云)述云。此译家归敬之文也。言普贤者佛部遍照尊。言金刚者金刚部金刚手。言莲华者莲华部观自在。手言通二。译秘密人必先可归三部尊故。言瑜伽者唐云相应。与法合故。
轨云。先应礼三宝长跪合莲掌运心对圣众陈罪应随喜劝请及发愿(云云)述云。轨有四品。一成身会品。明从初发心至佛果位之行相故名成身。二羯磨会品。明诸尊自体之业用故名羯磨。三三昧耶会品。明诸尊本誓之相状故名三昧。四供养会品。明弟子承事之仪则故名供养。初成身会大段有三。初明三劫修行。次明果位正体智。后明果位后得智。初明三劫。于中有二。一明发心。二明修行。明发心中有五。一归依。二忏悔。三随喜。四劝请。五发愿。夫发大心人必先归三宝。至心忏悔罪。随喜三宝德。劝请说教法。发求菩提愿。故有五种。凡修瑜伽略有五。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此即明初位之初心。始入第一僧祇位也。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一见佛菩萨神变威德。深生信解发菩提心。二听闻正法。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三观见正法将欲灭没。为令久住拔济众生住持法藏发菩提心。四观见末劫浊恶众生多起烦恼扰恼身心。为度彼故发菩提心。
轨云。次观一切法远离于尘垢(乃至)器界皆清净(云云)述云。第二明修行资粮位中。分以为二。初明四十心以前位。后明四十心位。明以前位亦分为二。初以三相对明其胜利。后以五次第明其观行。此初也。三相对者。一外净内净对。谓净地为外。净身为内。二理性行性对。谓观佛明理佛性。金刚起明行佛性。三菩提涅槃对。谓四礼明菩提种。遍礼明涅槃理。初相对中此先明外净也。修瑜伽者先观诸法本性清净。若不尔者罪难灭故。然先观器界后观自身。所以者何。器是所依。身是能依。先观所依清净之时。能依清净即易观故。譬如世间为盛净物先净其器。又器界即是地水火风能造大种。我身即是所造假者。能造净时所造随净。故先净器。其义如斯。
轨云。次当净三业观法本清净(等)述云。此次明净内身。言观法本清净者。无有一法非真如故。身有三业。杀生偷盗淫欲。口有四业。妄语绮语粗语两舌。意有三业。贪欲嗔恚邪见。总名十恶。十善翻之。
轨云。其身成法器于虚空观佛遍满如胡麻则通遍照历然见诸佛(云云)述云。第二理性行性对。此先明观理佛性也。成法器者明入佛法。真如佛性遍在法界如胡麻油。以虚空喻法界有情。以胡麻油喻真如佛性。乃至草木无非佛性。此义如是。言遍照者大日尊也。
轨云。金刚起真言(云云)述云。此次明观行佛性也。起者行义。三藏云。起者是惊觉入定诸佛之义也。今助释云。其行佛性无漏种子未遇佛法因缘以前。沉隐难知。如人入定。遇缘初觉。如惊入定。大师之意盖如此哉。
轨云。吽字想于心变成五股杵应想遍身中所有微尘数为金刚萨埵(等)述曰。自下第三菩提涅槃对。此先明觉知四智菩提法尔无漏种子也。文分为四。此第一明大圆镜智种子也。言身中所有微尘数为金刚萨埵者。身中佛性不可数故。问。一身之中但有一佛性。何云尘数。答。一佛即是一切佛故。又如华严云。一一毛孔中有无量佛刹。问。此人犹未能入初发心住。何为萨埵。答。但是胜解作意也。如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非谓实成。唯是观解也。下准之释。
轨云。次想怛落字(等)述云。是第二明觉了平等性智种子也。
轨云。观纥利于口(等)述云。是第三明觉知妙观察智种子也。
轨云。恶字想于顶(等)述云。是第四明觉悟成所作智种子也。
轨云。次结金刚持大印(等)述云。此次明觉知涅槃理也。菩提之智四种各别故别观之。涅槃之理但一种故总观之。
轨云。归命十方等正觉(等)述云。此第二以五次第明观行。是第一明三归也。问。何必有五。答。古德云。配五智有五(云云)今谓。为显精进五相。所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如唯识六。言等正觉者佛宝。言最胜妙法者法宝。言菩提众者僧宝。白业云清净。余文易知。
轨云。无始轮回诸有中(等)述云。此第二明忏悔也。生死无际故云无始。言诸有者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中皆有烦恼。系持有情令不能离。故名有也。言如佛等者。如有颂言。如先佛所渐。我今亦如是。愿垂加持力。众生悉清净。正与此同也。
轨云。我今深发欢喜心(等)述云。此第三明随喜也。福智聚者。六度之中前五为福。后一为智。诸佛菩萨积此福智故云聚也。行谓行业。愿谓誓愿。三业不坏故喻金刚。即于三乘及姓人所集善根。我皆随喜也。
轨云。一切世灯坐道场(等)述云。此第四明劝请也。言世灯者佛菩萨也。以智慧光照世间故。如法华云世尊慧灯明。言道场者是菩提也。言觉眼者是佛眼也。其肉等四至佛位时。总名佛眼。如言众流总名为海。鲜净如莲故云开敷。三有如前。如最胜云。随喜功德不可思议。劝请功德多胜于彼。劝请有二。一请转正法轮。二请不入涅槃。由先故令法久住。由后故利益众生。文意如此。
轨云。忏悔随喜劝请福(等)述云。此第五明回向也。忏悔·随喜·劝请。如次前三。言句有限略归命颂。以此等福愿不退失大菩提心。常在诸佛菩萨众中为其善友都不厌舍。言八难者。一生佛前佛后难。二生地狱难。三生傍生难。四生饿鬼难。五生北洲难。六生长寿天难(非想天)七世智辩聪难。八诸根不具难(根不具人不生净土)生无难者翻之可知。言宿命住智。三明之中宿住智明也。相与随好庄严其身。故云严身。断无明故云离愚迷。悲智如常。至五种彼岸故云波罗蜜(一境。二教。三理。四行。五果。)万德圆满故云富乐丰饶。常生佛家故云生胜族。诸圣为伴故云眷属多。言四无碍。一法。二义。三词。四辩。言十自在。一事自在。二心自在。三庄严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解脱自在。七欲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法自在。十智自在。言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宿命。四他心。五漏尽。六神境。言诸禅者。谓八禅定。即四静虑四无色定。言金刚幢。举大悲门菩萨显下化众生之义。言普贤者。举菩提门菩萨显上求菩提之义。自余如文。上来总明从初发心已来行相。然未入于四十心位。顿悟发心经十万劫到于十信最初心。故今秘密门尔所劫数刹那过之。不可狐疑(有云。顿悟发心若下中根经十千劫。与独觉同。若上根人更不经劫到十信位。云云。此义可思之)
轨云。行者广大愿次应发胜心愿一切有情如来所称赞世间出世间速成胜悉地(云云)。
述云。自下第二明四十心位。文分为四。此第一明十信位也。言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向心。于十住中。初发心住分出此位。非是别位。初心难故分为十。心。然后最初遇缘之时。信心浅故未有十种。今至此位有十信心故。云大愿发胜心也。问。初住之中开出十信。若尔但可云三十心。何劳分立四十心耶。答。由有别义开之别立。犹如第十回向之中开立暖等四善根也。华严经云。十信菩萨八相成道度脱有情。为苦众生作归依处。故云愿诸有情如来称赞世出世间成胜悉地。有漏果名世间。无漏果名出世。
轨云。摩吒于两目应观为日月(乃至)遍视空中佛诸佛皆欢喜(乃至)辟除成结界(云云)述云。此第二明十住位也。言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住。正心住。退不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此位菩萨多起散行少能入定作真如观。摩吒两目即是定慧。此住之中初具定慧观于真如无漏佛性故。云遍视空中佛也(真如名空)此位菩萨名法王子。成佛子故。故云诸佛皆欢喜也。如父见子其心欣悦。由定慧力能伏二障分别粗惑因邪教者。不为外道邪教所动故。云辟除成结界也。
轨云。福智二羽合(乃至)一切印之首(云云)述云。此第三明十行位也。言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恚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此位菩萨依胜解力修福智行故。说印相云福智合。一切诸行福智为首故。云一切印之首也。印者印可决定义。
轨云。即彼金刚掌十度结为拳名为金刚缚能解结使缚(云云)述云。此第四明十回向位也。十回向者。救护众生离众生回向。不坏回向。等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回向。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心回向。法界无量回向。此位菩萨离憍慢等所有缚着。得解脱心行普贤行故。云能解结使缚也。金刚缚者。持业依主二释俱得。其义可察。上来既明资粮位也。
轨云。即以金刚缚能净第八识亦除杂染种(乃至)掣开如户枢(云云)述云。自下第二明加行位也。分为四段。此第一明暖位也。谓此位中初获无漏道火前相。故名暖位。阿赖耶识界趣生体染种子皆持其中。此位菩萨以寻思智观所取无。伏除分别二障现行。故有少分净藏识义。是故说言净第八识。非谓全净。未转依故。言除杂染种者。分别二障名为杂染。现行非一故名为种。种者种类。非是种子。又伏种子上现起功能令不现行。故云除种。言掣开如户枢者。无漏为城。此位如门。将入无漏必至此位。如人入城先开其户。故唯识云。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义与此同。
轨云。即以金刚缚(乃至)想召无漏智入于藏识中(云云)述云。此第二明顶位也。谓此位中观无所取。寻思位极故名顶位。无漏慧明此位转增。故名召入。即是修增第八识中无漏种子。唯识论云。明相转盛故名明增。义与此同。
轨云。即以前印相(乃至)无漏智坚固(云云)述云。此第三明忍位也。谓此位中发如实智观所取无。决定印持。观能取无。亦顺乐忍。忍境识空。故名忍位。无漏智种展转增胜决定不动。故名坚固也。
轨云。二羽金刚缚(乃至)自身成普贤坐于月轮上身前观普贤(云云)述云。此第四明世第一法位也。谓此位中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此位菩萨观于真如非安立谛。言普贤者即是无漏圆成理也。菩萨尔时谓证此理。故云成普贤。然未证入真实圆成故。下文云坐于月轮上身前观普贤。坐月轮者显住法性。言身前者指见道也。上来总是明加行位也。即初僧祇满也。
轨云。行者次应结大誓真实契(乃至)名为大悲箭以射厌离心极喜三昧耶警觉本誓愿(云云)述云。第三明通达位也。无分别智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即十地中初极喜地(第一刹那名见道。第二刹以后名修道)此地初证遍行真如故云应结真实契也。此地菩萨往百佛界化度百种诸有情类。其厌离心为菩萨敌。其大悲心如射怨箭故云大悲箭以射厌离心。何故此地名为极喜。谓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故云极喜三昧耶警觉本誓愿。仁王经云。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云云)正与此同。
轨云。行者次应结降三世大印(等)述云。自下第四明修习位也。知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二障。名修习位。然初地中住心以后为修习位。偏寄通达略不配释。学者知之。此位分十。十地别故。今此明第二离垢地也。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诸烦恼垢。故名离垢。是故成忿怒降三世尊。示现调伏难调之形。利牙出现住降立相。踏自在天及与后妃。示现伏降邪行之障。前初地中犹犯遮罪。今此地中悉能永离。是故降伏邪行之人。显示具足净尸罗义。仁王经云。远离于染污嗔等种种垢。具德行清净。名为离垢地(云云)正与此同。
轨云。次结金刚莲(乃至)得成莲华部转轮之主宰(云云)述云。此明第三发光地也。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发光地。此地菩萨初得胜定及胜教法。转正法轮化诸有情。故云得成莲华部转轮之主宰也。言莲华部显得胜定。言转轮主显得大法。仁王经云。灭坏无明闇。而得诸禅定。照耀由慧光。名为发光地(云云)义与此同。
轨云。阿赖耶识中违背菩提种次结法轮印摧破厌离轮(乃至)摧掣于自心即灭二乘种(云云)述云。此明第四焰慧地也。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名焰慧地。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间。是故犹有阿赖耶中背菩提种。故云阿赖耶识中违背菩提种。其体即是身见等障。此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见等。故云次结法轮印摧破厌离轮。言法轮者。三十七种菩提分法。摧破烦恼故名为轮。言厌离者。即身见等坚执作用摧破正见。又名为轮。以正法轮毂辋辐力摧破身中身边见等故。云摧掣于自心即灭二乘种。言二乘种。谓所知障。二乘不断故成其种。种者种姓。非是种子。仁王经云。清净菩提分。远离身边见。智慧焰炽然。名为焰慧地(云云)义与此同。
轨云。即结大欲印(乃至)禅入智虎口(云云)述云。此明第五极难胜地也。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名难胜地。此地菩萨观四圣谛。常乐证知所观境故。故此文云结大欲印。所言欲者。欲无减也。又有二欲。一广大意乐。由得自他平等解故。度脱有情清净信欲。二广普意乐。由得生死涅槃平等解故。二俱不住清净信欲。又真俗相违犹如水火。此地始得无差别道合令相应。故云禅入智虎口也。禅为俗谛。世间法故。智为真谛。出世名故。以禅入智显和合义。智能吃惑故云虎口。仁王经云。如实知诸谛世间诸技艺。种种利群生。名为难胜地(云云)义与此同。
轨云。大乐不空身(乃至)普愿诸有情速证如是地修行瑜伽者应发如是心成就众生已次当召一切自成大染智菩提大欲满圆成大悲种(云云)述云。此明第六现前地也。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名现前地。此地菩萨住无相观。大安乐愿无所空弃。故名大乐不空身也。自得无染净真如故。愿令有情亦证此地。故云普愿诸有情速证如是地。菩萨所作有其二种。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今此菩萨观二十缘得最胜智成熟有情。故云应发如是心成熟众生已。言召一切观有情义。言大染智是所知障为变易缘利乐他故。言大欲者亦是法执大悲。易知。既未圆证无相大悲。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故云大欲满圆成大悲种。仁王经云。观察缘生法。无明至老死。能证彼甚深。名为现前地(云云)义与此同。
轨云。次结召罪印(乃至)起大悲愍心来去而观想召诸有情罪自身三恶趣众罪召于掌黑色如云雾众多诸鬼形(云云)述云。此明第七远行地也。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名远行地。此地菩萨住纯无相大悲弥深。故云起大悲心来去。而观至功用。边故云来观。过二乘道故云去观。又来去者。往还五趣利生之义。非增菩萨乃至此地。受分段身往三恶趣。代诸众生受取众苦。故云召诸有情罪自身三恶趣众罪召于掌。止观灭罪故云召掌。惑业染污故云黑色。障菩提月故喻云雾。善人畏之如见鬼形。文义如是。学者察之。仁王经云。方便三摩地。示现无量身。善巧应群生。名为远行地(云云)义与此同。第二僧祇满也。
轨云。次结摧罪印(乃至)当观自身相变成降三世(乃至)忍愿应三拍摧诸有情罪三恶皆辟除(云云)述云。此明第八不动地也。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动。故名不动地。此地菩萨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烦恼断故罪业又灭。故云摧罪。问。前第二地既云想成降三世身。何故此地亦云观身成降三世。答。前第二地成此尊者谓重踏大天显见惑已断。轻踏后妃显修惑犹留。此第八地成此尊者。谓重踏大天显现行已伏。轻踏后地显种子犹留。故安两处有深意趣。问。见惑初地断。此尊在二地故名已断。现行此地伏。此尊在此地。何名已伏。答。已断正断俱名已断。如佛地障金刚正断·解脱已断。俱名已断。言三拍者伏贪嗔痴。言三恶者贪嗔痴故。余文易知。仁王经云。住于无相海。一切佛加持。自在破魔军。名为不动地(云云)义与此同。
轨云。次应净三业令灭决定业(等云云)述云。此明第九善慧地也。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名善慧地。此地菩萨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谓前八地得无相乐耽着寂灭。不肯进修。诸佛大劝方能进修。故唯自利。不乐利他。犹如二乘唯自利行。故楞伽云。二乘种性。今此地中断彼障。故云净三业灭决定业。同二乘业名决定业。唯留自地不求上故。余文可知。仁王经云。得四无碍解。一音演一切。闻者悉欢喜。名为善慧地(云云)义与此同。
轨云。次成菩提心自他令圆满(乃至)安于顶之左(云云)述云。此明第十法云地也。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名法云地。约菩提心有其十种。地地发故。今此地中十心圆满。是故说云成菩提心自他令满。自圆满已令他圆满故云自他。此地初心犹未能升灌顶之位。故说印相云安顶左。仁王经云。智慧如密云。遍满于法界。普洒甘露法。名为法云地(云云)义与此同。
轨云。运心诸有情月上如来威速成如普贤瑜伽经所说(云云)述云。自下明第十地住满以后以五种相成等正觉。言五相者。一通达菩提心。即胜进道。二修习菩提心。即加行道。三成金刚心。即无间道。四证金刚身。即解脱道正体智。五佛身圆满。即后得一切种智。初三因摄第三劫满。后二果摄第三劫后。古德以五相配五智。可思之。第一相中文分为四。一明已证。二明未证。三明未见。四明已身。第一明已证中分二。一明观行行相。二明观行功能。初中分二。一明入观行。二正明观行。此即初明入观行也。入观行者先起此心。一切有情心月轮上皆有如来真如法性。何以故。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愿我令彼诸有情类显如来藏速成普贤。如是观已加趺入定。威者威德。即佛性也。瑜伽经者金刚顶也。(入定文可知云云)
轨云。谛观诸法性皆由于自心烦恼随烦恼蕴界诸入等皆如幻与焰如乾闼婆城亦如旋火轮又如空谷响(云云)述云。次正明观行言诸法者即三性法。遍计无体。由妄情起。依他假有。由因缘生。圆成无相。由离执显。故云观诸法皆由于自心。唯识观理不越此三。言烦恼者。谓贪嗔等根本十惑。言随烦恼。忿等二十。蕴者五蕴。界者十八界。入者十二处。等者取十二缘起及四食等。如是诸法皆依他起故。云皆如幻与焰等。释依他法有八种喻。略举五种。如文可知之。
轨云。如是谛观已不见于身心住寂灭平等究竟真实智(云云)述云。此第二明观行功能。文分为三。一明住实智。二明见诸佛。三明观胜利。此即初也。如是谛观已者。指前观行也。以正体智入真观时。不见色心差别相状故。云不见于身心也。言寂灭平等者。显所证理。言究竟真实智者。显能证智。理智冥合故名为住。
轨云。即观于空中诸佛如胡麻遍满虚空界(云云)述云。二明见诸佛也。入定观行与理相应。十方诸佛悉现其前。一云。是唯识佛。非他佛现。
轨云。想身证十地住于如实际(云云)述云。三明观胜利也。菩萨修行不过三祇。由定慧力究竟十地。证得作业总持是门自在真如。由此且作止息之相故。云证十地住于如实际也。
轨云。空中诸如来禅指而警觉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证处是一道清净金刚喻三昧及萨婆若智尚未能证知勿以此为足应满足普贤方成最正觉(云云)述云。下第二明未证也。此中分二。初明诸佛教授。后明菩萨归敬。此初也。法华论云。言弹指者。令修行者觉悟进修故。言一道清净者。谓第十地所证真如。如理无二故名为一。正智所履故名为道。言金刚喻三昧者。金刚喻定即无间道。言萨婆若智者。谓一切智即解脱道。此文义云。诸佛警觉诫菩萨云。汝所证理第十地道。然未能升于金刚道断二障种。入解脱道证二转依。勿住此地成止息想。应满普贤行方成最正觉。
轨云。身心不动摇定中礼诸佛(云云)述云。此次明菩萨归敬也。定中礼佛。表有所希。如文可知。
轨云。行者闻惊觉定中普礼已唯愿诸如来示我所行处(云云)述云。下第三明未见也。于中有五。一明菩萨志愿。二明诸佛教授。三明菩萨观劣。四明菩萨希望。五明诸佛加被。此即初也。言行者闻警觉等者结普礼也。言示我所行处者。菩萨志云。若我所证真理之外。亦有未证应证处者。唯愿诸佛示我其处。我心难觉更为何处。十地菩萨不觉佛地故致此言。文意如此。
轨云。诸佛同音言汝应观自心(云云)述云。二明诸佛教授也。心谓真如。即胜鬘经自性清净心。真实法性。故名为心。梵可云干栗驮也。或是质多心体相也。教授意云。汝所应证究竟菩提。非应他求。即是汝心。如华严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唯自心。心造诸如来(乃至)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与此义同。
轨云。既闻是说已如教观自心久住谛观察不见自心相(云云)述云。三明菩萨观劣也。菩萨依教观察自身真如之心。阶位犹降不能观见。下位菩萨不能觉知上位菩萨举足下足。何况于其佛地心乎。唯识论云。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能知。真如为体故不知见。
轨云。复想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为何相(云云)述云。四明菩萨希望也言心为何相者。所言相者。体相相状。其质多心体相相状不见故。余文易知。
轨云。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述云。五明诸佛加被也。自性真如言语道断故云难测量。今佛加被谈示其旨。为研行者授达心咒。故云授与心真言也。
轨云。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理谛观察(云云)述云。下第四明已见也。即十地满起胜进道。于中分二。一明了达自心。二明观察心相。此初也。彻者通也。即通达义。十地菩萨二障未出未明净故。起升进道觉了佛地所证真如。如罗网中观于月等。故云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二障残种薄如轻雾。佛地真如犹朦胧月。知见虽疏既觉所证。故云如理谛观察也。
轨云。藏识本非染清净无瑕秽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满月(云云)述云。此第二明观察心相也。文分为六。一明心本性清净。二明心为世间本。三明心为出世因。四明显得心本净。五明心无定体相。六明心离能所取。此即初也。言藏识者谓第八识。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名为藏识。识者心也。第八识中有其自相及与实性。言自相者界趣生体。言实性者即真如也。今举自相显其实性故。云本非染清净无瑕秽。故唯识云。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次下诸文准而释之。自性真如为福智依故。云具福智自心如满月。
轨云。复作是思惟是心为何物烦恼习种子善恶皆由心(云云)述云。二明心为世间本也。此文且约识自相说。物者体也。谓即思惟心有何体。烦恼习者略有二释。一谓烦恼之习气也。二谓烦恼即是现行。习谓习气。无堪任性种子。如文。善谓白业。恶谓黑业。此惑业种一切皆摄第八识中。起烦恼业生死沉沦。皆由自心。故云由心。
轨云。心为阿赖耶修净以为六度薰习故彼心为大心(云云)述云。三明心为出世因也。此又且约识自相说。阿赖耶者。唐云藏也。三义如前。修清净因福智熏习故。转有漏证得无漏。是故第八名为大心。大者广大。证得广大二转依故。故唯识云。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此中文缩。义含如斯。
轨云。藏识本非染清净无瑕秽长时积福智喻若净满月(云云)述云。四明显得心本净也。此之两句如前可知。举识自相显其实性也。虽真如体本性清净。若不修行难显净性。是故菩萨长劫积集福智二行。显得真如本性清净。故云长时积福智等。问。此文与前第一义有何异耶。答。前第一文唯明真如本性清净。此文明显本性清净。一重义深故与前别。
轨云。无体亦无事即说又非月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满月。述云。五明心无定体相也。此文且约识实性说。真如无色形故云无体相。真如无动止故云无事业。真如亦是假施设名。如食油虫。故云非月。但由具足福智行人之所证故。假名显之。文义如是。学者习之。
轨云。踊跃心欢喜复白诸世尊我已见自心清净如满月离诸烦恼垢能执所执等。述云。六明心远离执染也。此文亦约识实性说。文中分二。初心喜启白。后正显离执。一番释之。升上超下。是故踊跃。称悦悕意。是故欢喜。烦恼垢者本随惑等。言能执者能遍计心。即是迷情。言所执者遍计所执。即实我法。等者等取所遍计境。真非妄执所缘境。谓即真如离诸烦恼。非能执心非所执性非妄执境。无垢清净犹如满月。菩萨觉之身心踊喜。
轨云。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为客尘所翳菩提心为净(云云)述云。自下第二修习菩提心也。即金刚加行道也。文分为三。初诸佛许可。次授修心咒。后结心明净。此初也。菩萨依前起胜进道亲观所证佛地真如。是故诸佛许可。告言汝心如是。言客尘者烦恼业等。能藏真如故云所翳。即显在缠如来藏义。如慈尊云。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正与此同。
轨云。汝观净月轮得证菩提心授此心真言密诵而观察(云云)述云。次授修心咒也。诸佛教云。汝既观察真如月轮即得证知大菩提心。我亦授与修菩提心秘密真言。诵持观察弥令明净。文义如此。
轨云。能令心月轮圆满益明显(云云)述云。后结心明净也。由诵真言修习力故。令心月轮圆满明显。此即金刚加行道力。
轨云。诸佛复告言菩提为坚固(云云)述云。自下第三成金刚心也。即金刚无间道也。文分为二。初明诸佛结言。后正明无间道。此初也。菩萨于前加行道中伏第七识法执一行。真如心月圆净明显。故云菩提为坚固也。即是结前加行道耳。
轨云。复授心真言观金刚莲华。述云。后正明无间道。即第三僧祇终也。菩萨住于金刚定时。十相显现。一者主相。大宝华王忽然出现。二者量相。周圆如十阿僧祇耶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余八略之)菩萨尔时坐宝莲华王上。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所残种子。十方诸佛即以智水灌菩萨顶。菩萨受之成无上觉。故此文云观莲华也。问。此言莲华是观自身。而何今举所座释之。答。今此所明自受用身。非离身外别有土。故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身土无别。何致疑乎。只举一端深笼千金哉。
轨云。汝于净月轮观八叶莲华令普周法界唯一大莲华应当知自身金刚莲华界(云云)述云。此第四证金刚身也。即解脱道正体智。第五大段究竟位也。言净月轮者是所证真如。言八叶华者能证智慧。理智冥合于此究竟。言八叶者显具三身。谓八叶上住在九尊。正中遍照显法身体。四方如来显应身相。四角菩萨显化身用。故云八叶。或自受用身具菩提四德与涅槃四德。为显此义故云八叶。金刚定后人解脱道。舍非障有漏及与劣无漏。身遍法界佛果圆满故。云周法界唯一大莲华。如华严云。最中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住其上。最下方世界名最胜光遍照(乃至)第十三裟婆世界形如虚空。佛名毗卢遮那(乃至有二十重世界)故知所居士能居如来。同一莲华无有差别。故云知自身金刚莲华界。若不作上释。有何所诠乎。
轨云。自身为莲华清净无染着复白诸佛言我为莲华身(云云)述云。此第五佛身圆满也。即解脱道。一切种智也。后得智中更有二种。一无分别。疏缘正智所证真如。二有分别。出大悲门现身化生。此文第一先说初智(有分别智至下可知)此中有五。一正明具种智。二明诸佛同体。三明四智具足。四明五法相摄。五明四智体相。此即第一正明具种智也。文分为二。一先明观前所证。二正明佛身圆满。此初也。初中分二。上半颂结前智所证。正智成佛云为莲华。证如清净云无染着。下半颂明后智所观。后智缘如作成佛相。故云白佛我为华身。其正体智唯自利摄。二乘亦有。此后得智亦利他摄。二乘非有。此位具足故云圆满。文意如此。见者可定。
轨云。时彼诸如来便敕行者言观身为本尊(云云)述云。二正明佛身圆满也。已成诸佛。行者本尊。今敕言观身为本尊。所祈佛身究竟圆满。
轨云。既成本尊身诸如来加持(云云)述云。此第二明诸佛同体也。行者菩萨既成本尊。古佛新佛无二平等。故知诸佛其体同一。是故诸佛加持许可。问。上云观身为本尊。今云既成本尊身二处何别。答。前言但显成佛究竟。未显诸佛同一体性。今文义显自他无别。所以诸佛同心加持。故与前别。读者鉴之。
轨云。次结四如来三昧耶印契(等)述云。此第三明四智具足也。谓不动印显具大圆镜智。宝生平等。弥陀妙观。不空成事。如次配释。
轨云。既已加持身次应授灌顶五如来契印(等)述云。此第四明以五法性摄三身义也。遍照如来显自性身。即真如摄。不动如来显自受用。圆镜智摄。宝生如来显他受用。平等智摄。不空成就显变化身。成事智摄。无量寿尊显说法用。妙观察智摄。观察自他功德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是故佛身五法为性。言灌顶者许可为义。问。前以四佛既显四智。何劳此文亦显四智。答。前文但显四智具足。更无余义。今此文显于五法摄三身义。所望全殊。重显无失。
轨云。次于灌顶后应系如来鬘四方如诸如来(等)述云。此第五明四相应心品体相。谓圆镜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妙观察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成所作智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四智心品体相应知。故云系鬘。及云垂带。皆是表示其相义也。此上三处。显举四佛密表四智。初显具足。次显其用。后显其体。细思知之。上来五段于无分别后得智位缘观正智证真如时所证得法。文虽秘藏义自在斯而已。
轨云。次于诸有情当兴大悲心无尽生死中恒被大誓甲为佛国土降伏诸天魔成最正觉故被如来甲胄(等)述云。自下第二明有分别后得智大悲门也。于中有十七门。一明出大悲门。二明诸佛欢喜。三明显现智用。四明知见智用。五明用智方便。六明成权应身。七明变为佛土。八明招证诚佛。九明迎待客佛。十明诸佛许可。十一明示现神通。十二明诸佛赞叹。十三明意乐平等。十四明诸佛随喜。十五明转正法轮。十六明说法功能。十七明化利究竟。至文当知。此第一明出大悲门也。谓诸如来本愿力故从大定中击发大悲。为化有情出后得门。以智方便复更示现发心修行种种事业。无始无终生死之中。恒被大悲弘誓甲胄。成就有情净佛国土。降伏魔军示现成觉。说法利生满足本愿。有情无尽大悲冈穷。此方唱灭他界示生。大悲誓心名为甲胄。与生死战拔济有情。如将被甲破敌利群矣。
轨云。次应金刚拍平等掌而三拍由此印威力缚解解诸缚便成坚固甲圣众皆欢喜获得金刚体如金刚萨埵(云云)述云。此第二明诸佛欢喜也。新成之佛出大悲门。已成诸佛皆悉欢喜利有情事与我同故。言金刚拍谓表喜相。如欢乐人开掌^2□悦。喜导三乘。故云三拍。正体智中大悲解散。今系缚彼故云缚解。正体智中大智缚束。今解散彼故云解缚。由此悲心成坚固甲。大悲坚故圣众欢喜。我得金刚不坏之体。犹如普贤智与理也。然故古德云。上缚者是根本烦恼。下缚者是随烦恼。今案。五相成佛何有烦恼。若言示现印力无用。更可思之。
轨云。次结现智身(乃至)身前想月轮于中观本尊谛观于相好遍入金刚已(乃至)身前当应结思惟大萨埵(云云)述云。此第三明显现智用也。谓大悲故出后得门。为化有情欲现应身故。先观现平等智用。云现智身。身者依义。先观前之所证真如故云身前想月轮。次观二利所依法身。故云于中观本尊。次观实报自受用身。故云谛观于相好(八万四千不共德也)然后入于平等智用。故云入金刚(金刚者智故)言思惟大萨埵者。谓即思惟平等智用。梵云萨埵。此云有情。即举所化显能化用也。
轨云。次结见智身印契如前相见彼智萨埵应观于自身钩召引入缚令喜作成就。述云。此第四明知见智用也。前现智身观现智用。此见智身知见智用。故云见也。谓既知见平等性智大悲之用具足我身。故云应观于自身。真如等流故云钩召。具足我身故云引入。住持不散故云缚也(古人云。缚者住义也)自心欣悦故云令喜。本愿圆满故云成就。然古德云。五相成身证得自性理法身已。今所观者是智法身。为令理智无二平等故。前现智身观本尊也。此见智身是明见所观本尊召入自身。为显法智体无二故。又云。理身已证。智身可得。所以次有现智身智身既现故可见其身。故有见智身。理智已证故应化亦随有。三身具足万德圆满。今案。此义意云。五相成身证理法身。此现见智观自受。若尔理智前后可证。尤违道理。若前以他受用身为智身者。是义顺也。更可思之。
轨云。次结四字明召引入自身(乃至)召引缚令喜(云云)述云。此第五明用四智方便也。谓钩是四摄智。引摄有情。索是善巧智。令自他一体。锁是坚固智。令大悲坚固。铃是欢乐智。令自他欢乐。故云召引缚令喜也。
轨云。次陈三昧耶(乃至)成本尊瑜伽(乃至)背后遍入于月轮彼中等观萨埵体(云云)述云。此第六明成权应身佛也。为利有情成权应身。既称本誓故云陈三昧。宛如真佛故云成本尊。言瑜伽者是相应义。言背后遍入于月轮者。即显无住涅槃之义。谓背后者。显大悲故不住涅槃住生死义。言遍入者。显大智故不住生死住涅槃义。然其生死涅槃之中。平等观察法身理体故。云彼中等观萨埵体也。
轨云。次应想大海八功德之水于上想金龟七金山围绕想山间有河皆八功德水(等)述云。此第七明变为佛土也。于中有六。此初四也(后二在下)一者大海。道场义中。空风火水地次第成界。今此文中。大海为初。不说五大。任文释之。然言诵唅鍐钵罗可观风水地也。海有二种。内与外也内海有七在七金间(下言河也)外海有一在四洲外。今言大海是外海也。八功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暖。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等。八长养诸根。二者金龟(余云金轮)谓在海中戴须弥等诸山根者。三者七金山。绕须弥立。言七者。一踰健达罗山。二伊沙驮罗山。三竭地洛迦山。四苏达梨舍那山。五頞湿缚竭拏山。六毗那怛迦山。七尼民达罗山。皆真金成故名金山。第一持双四万由旬。自余七山半半渐减。四者内海。在七金间故亦有七。此文云河。简大海故。
轨云。次想须弥卢皆以四宝成(云云)述云。五者苏迷卢山。北面黄金。东面白银。南吠琉璃。西颇胝迦。八万由旬有四层级。
轨云。上想宝楼阁(乃至)即于宝阁中而观曼荼罗。述云。六者楼阁。妙高山上本有宫殿。名为善见。妙宝具足。天帝居住。今所变为盖谓此耳。表其贵重故说云宝。表其尊高故名楼阁。是转法轮大坛场处。故寿命云。尔时毗卢遮那如来。于色界顶第四禅成等正觉。即下须弥山顶。于金刚宝楼阁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如来。皆悉云集。前后围绕。异口同音。唯愿世尊转妙法轮甚深秘密等。此楼阁中本有五智法性坛场。故云于中观曼荼罗。问。今此道场观何身土。答。观第二地能化之佛他受用身所居净土。问。何以知尔。答。既观忉利天楼阁中。即第二地菩萨生处。能所相对云第二地。问。十地地前二乘非一。何必唯显二地能化。答。此秘密门唯为菩萨不共之说。是故不显化二乘身。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坐千华台。即第二地能化之身。今同彼故且说二地。非但唯尔。娑婆众生多迷戒律。为化彼故现说戒身。虽为菩萨通化凡夫也(先德云。正报理智法身。今已圆满成就。所以可有依报净土故有道场观并羯磨真言。云云。此说最好也)
轨云。次应诵启请(乃至)想白诸圣尊降此曼荼罗(云云)述云。此第八明招证诚佛也。三世诸佛说法仪式。若说大乘非唯独说。必招他佛证诚自事。十方诸佛或现光中或来法座。为其证明显非虚说。是即诸佛本誓力故。今显此义故云启请想白诸尊降此坛场(曼荼罗者法性真如之道场也)一云。请诸尊者。是观本佛自性身也。迹佛必得本佛加被化有情故。下准知之。
轨云。次结开门契想开大坛门(等。云云)述云。此第九明迎待客佛也。瞻待客佛故开坛门。犹如迎客先开门户。即如法华相迎分身变八方土令其集会。
轨云。次结启请印启白于圣尊(乃至)称名而启请(云云)述云。此第十明诸佛许可也。如法华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乃至)一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正与此同。言称名者。略有二义。一称自名而启佛也。即如我今亦说三乘。二称佛名而启请。即如喜称南无佛也。(先义为本)
轨云。次观佛海会诸圣普云集交臂作弹指指声遍法界。述云。此第十一明示现神通也。主佛客佛俱现神通。为令所化增胜信力。交臂者。依定起通故定成右。依通起慧故慧成左。为显前后。左右示之。言弹指者是惊觉义。法华论云。弹指令觉悟者。令修行者觉悟进修故。即十八变中所作自在也。余文易知。
轨云。诸如来集会皆在于虚空诵百八名赞礼曼荼罗众(云云)述云。此第十二明诸佛赞叹也。诸佛轨则来法座时。必唱称赞显法胜德。表诠真空故在虚空。百八名赞。谓等流教。曼荼罗者。谓净法界。言礼众者。归敬法身。此义意云。集会诸佛为显空理皆在虚空唱净法界等流正教。礼赞法性真如法身。赞有十六。显以四谛十六行相断除百八烦恼障义。故云百八。问。正教万差。何自四谛答。广则八万四千法藏。略则摄在四圣谛中。故举一法摄诸教尽。(今所配释末为指南。闻师说曰。可知正否)
轨云。次结四明印等。述云。此第十三明意乐平等也。谓由钩招他意乐同入自心。由索印故以自意乐同入他身。由锁印故自他意乐令同一体。由铃印故令自他心皆同欢喜。更有一解。又此四明表四摄事。言四摄者。一布施。以金等与他。二爱语。以暖语慰人。三利行。令得出世益。四同事。共他同事业。以此四事摄益有情。故云四摄。今如次配。钩招召义。如布施招人。索系束义。如爱语系人。锁牢闭义。如利行护人。铃欢喜义。如同事悦人。大悲本誓必用四摄此则亦是意乐平等之义也。
轨云。次应金刚拍令圣众欢喜。述云。此第十四明诸佛随喜也。一佛利生诸佛随喜。准前可知。
轨云。次百字真言(云云)述云。此第十五明转正法轮也。正教虽多不越百法。谓八种识。五十一心所。十一种色。二十四不相应。六为无法(见百法明门论)今密说之故云百字。
轨云。次入平等智捧阏伽香水想浴诸圣身当得灌顶地(云云)述云。此第十六明说法功能也。言入平等智者。平等性智证十平等犹如水性。故入此智且表水性湛然平等。还显法性本平等理。梵云阏伽。此云郁勃令其香水澹澹之义。诸佛本誓为利有情隐法性身现权应形。譬如国王密成奴隶。今来法座所化既熟所作无故还入法性。正教如水权身有尘故。以法水洗同尘身显本清净法性之理。故云香水浴诸圣身。问。法会菩萨非客佛化。何云化熟还入法性。答。能化所化有共不共。或一属多或多属一。是一属多故无妨难。问。说法本为化有情故。何云法水浴圣身耶。答。为生说法。诸佛欢喜。喜受如水故云浴也。所言当得灌顶地者。此显主佛归法性义。所化熟故能化归本言灌顶地。即本真如。
轨云。次结捺铃印右杵左捺铃心入声解脱观照般若理(云云)述云。此第十七明化利究竟也。其振铃者。谓显说法结愿之相。右取杵者表具智慧。左取铃者表音起尽。智前说后故分右左。然振铃者略有三义。一显缘义。谓铃大种本无音韵。遇振摇缘得发音声。缘尽音止。不可言常。诸佛说教亦复如是。法性之中本离言说。遇击发缘得起言音。缘尽言绝。不可言常。即显遇缘强起言音。缘尽天然终归法性。二显正教体性。谓正教体声名句文。声是自体。名等分位。摄假从实唯声为体。有缘则发。缘尽则收。为显此义故用振铃。三显土风之义。娑婆世界声作佛事。由缘有说。缘终不说。为显此相故亦振铃。言心入声解脱观照般若理者。略有二释。一者显入涅槃具三点义。谓解脱者。解脱之理离烦恼显。言观照者。能证般若了空有义。般若理者。法身真如离所知显。谓诸圣众观声无常。以之为门还证涅槃伊字之理。理者真理也。二者谓解脱者涅槃之理。离障之名。言观照者举智用也。了达义。般若理者无相真如。谓诸圣众观声生灭。还证解脱涅槃之理。了达无相真如之义。理者道理。此文并显化利究竟还归本觉法性之义也。(初释为本)
羯磨会品
轨云。次结羯磨印于心而修习谛观心月轮而有羯磨杵(云云)述云。此品大段分以为二。初正明三十七尊种子。后因明贤劫十六尊并二十天总种子。此即初也。言羯磨者。此云事业。谓表诸尊之事业故云羯磨也。言心月者即真如也。法性真如体难知故。变现形相显示事业。故云事业。故云谛观心月轮而有羯磨杵。智慧名杵。摧烦恼故。
轨云。右心左按地(乃至)安立贤劫位(等)述云。后因明贤劫十六尊并二十天总种子也。然有各各种子真言。(如胎藏界)
轨云。次结三昧耶于舌观金刚(等)述云。此品一段无有别科。三昧耶者是本誓义。虽真如性无其相状。乘本誓力示种种形。是故名为三昧耶也。为表无相貌不现其身体。为表有本誓示其三昧形。问。羯磨三昧三十七尊为一为多。答。准道场观。但是一佛。为利生故互为主伴。即是行者所成一佛。为显事业及与本誓。分三十七各别示现。又复不废各别他佛为自分身。此则平等意趣之门也。(问。何故羯磨云观心月。此三昧耶云。观于舌。答。彼表种子及事业故云观于心。此表本誓语言相故云观于舌。有此深义。学者悉之)
供养会品
轨云。次大供养契供养诸如来(等)述云。此品大段分以为三。初明所供养。次明能供养。后明解界作法。此即初也。分有五段。谓大日尊及四波罗蜜。对文易知。问。何故不说四佛。答。摄四彼岸影而显之。故心要云。此乃遮那及四菩萨即同五如来也。
轨云。次心上金刚缚(等)述云。自下明能供养也。于中有三。一明供养仪则。二明观行行相。三明后供养法。此即初也。此中有二。一明理供养。二明事供养。此即初也。亦分为三。一明金刚部四供。二明宝部四供。三明法部四供(对文可知之)心要云。是诸菩萨为供养故。各持器印布在身上诸支分间。能为如来作佛事(云云)问。何故不说业护牙拳。答。有二释。一云。若依心要。业部有十七供养。即以嬉鬘等为初也。业护牙拳是业部故。偏举嬉等摄显业等。故心要云。嬉鬘等四北方四菩萨。业部所管(云云)二云。若依对受。内供四者成事智用。故更不用(云云)此意偏举业等护牙拳略嬉等四。更不用说(虽有二释初文为本)问。若举业等摄嬉等四。有何失耶。答。前三部中显理供养。后一部中显事供养。成事智用故不显理。若举业等何显事乎。无所作故。今标嬉等显事供养。其义最深。
轨云。顶上真言(等。顶上有二是后也)述云。自下明事供养也。于中有四。一明嬉鬘等四内供。二明香花等四外供。三明宝类等三种供。四明布施等六度供。此即初也。四段如文(计之为十七供养也)
轨云。次结散花契(等)述云。此第二明外供四也。段段可知。问。何故不说四摄菩萨答。能所二供所不摄故。以无用故。略不说之。然对受云。若欲用四摄契者。此次安之(云云)。
轨云。三昧耶宝契(等)述云。此经三明宝类等三种供也。此中分二。初明供养事。后明承事行相。此即初也。三段如文。
轨云。羯磨三昧耶(等)述云。此后明承事行相也。此中分二。初明承事行相。后明承事功能。此即初也。
轨云。达磨三昧耶(等)述云。此后明承事功能。谓承事力观今我身与佛菩萨同等无别。并观诸法平等法性。
轨云。宝幢三昧耶(等)述云。自下第四明坛等六度行也。六段如文。
轨云。胜上三摩地(等)述云。自下第二明观行行相也。于中有五。一明观三解脱门义。二明观说法事。三明观四佛理(智拳印成菩提心。普贤印满众生愿。达磨印入胜义谛。羯磨印满足同事)四明观百法门(准上成身会知之)五明修习总持。一一段段如文易知。
轨云。复修八供养(等)述云。自下第三明后供养作法也。此中有三。一明修八供养。二明讽咏赞叹。三明献阏伽水。望段段文自然可察。
轨云。以降三世印左旋而解界(等)述云。自下明解界作法也。于中有七。一解散结界。二奉送圣众。三行者得验。四圣众欢喜。五行者护身。六结愿敬礼。七散心行业也。寻段段文一一可察矣。
余初学此道犹如婴儿。居山抄间未闻师说。是以为消暗昧。配释如斯。还入痴网三宝放之。粗言细语归胜义故。以此功德自他俱利而已。
梵□日罗驮睹私记
(写本云)
天元五年(岁次壬午)二月二十五日(丁亥)于香山寺记毕
举福寺释真兴
嘉祯四年二月十九日。于野田十三重僧房书写之了
东寺余流西方行人比丘寂静
于时正应二年十一月五。于壶阪寺交毕
小比丘继尊
明应六年岁次丁已六月。于高野山往生院峰坊。宝性院御本写之毕
良恩四十九岁永智
于当山再兴当流之日。以高野山莲金院宝库之御本。假他笔书写之毕
于时安政三辰年正月。加点校合了
清水正官信海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