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 |道 |儒 |哲 |史 |科 |康 |

当前位置: >> :

五蕴,十八界,六道十二因缘,四圣谛

2023-06-24  来源:佛学  作者:如安整理

五蕴,十八界,六道十二因缘,四圣谛

四圣谛:苦集灭道

六度:

一、布施度悭贪,

二、持戒度毁犯,

三、忍辱度嗔恚,

四、精进度懈怠,

五、禅定度散乱,

六、般若度愚痴。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

六凡(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傍生)、饿鬼和地狱道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五蕴:物质和精神分类定义

五蕴(色、受、想、行、识)指构成我们身心的五个要素,由物质现象(色)和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组合而成。

十八界:认知对象,有认知能力的物质,认知能力的分类定义

十八界(六根、六尘和六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来分析生命的现象:只有当被认知对象(外部世界,统称六尘)与知觉器官(统称六根)和认知能力(意识,统称六识)三者接触时,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才能完成。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知觉器官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外部世界,被认知对象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认知能力

十二处(六根和六尘)

十二因缘:过去,现在,未来的因果观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色名、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从生命现象的延续性来分析人生本质。

无明、行:过去世的业力(我认为过去世的业力狭义的说为历史原因,我能接受。因为没办法证实有前生,只有进化历程、过去的社会关系比如亲戚、朋友等关系和过去的遗留下环境因素组成的有一定连续性、随机性的混沌集合)

识、色名、六入、触、受:现世的苦果

爱、取、有:现世的所作所为

生、老死:未来苦果的因

四圣谛:有那些苦,苦的原因和过程,苦的错误思维模式和苦的解决实际操作方案

四圣谛(苦、集、灭、道):苦为生老病死,集为召集苦的原因,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苦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苦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苦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盘,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

道谛: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盘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二、四正断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4 | 5278.cn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2015735号